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魏了翁” 共有 9 部作品
  • 鹤山集

    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诗文及学术著作集。了翁号鹤山,故名。109卷。魏了翁生平著述宏富,先是各自为集,此本是后人取其生平著作合编而成。原本100卷,后新增10卷,为刊行者所续入。凡制学文3卷,《周礼折衷》4卷,拾遗1卷,师友雅言2卷。其目共为110卷,而后序称107卷,因重订时,失于检勘,以《周礼折衷》并为3卷,以师友雅言并为1卷,又缺拾遗1卷,故实止此数。后重加校定,仍其所缺,析其所并,定为109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 经外杂钞

    二卷。南宋魏了翁(1178—1237)撰。此书主要是杂录诸书,分条节录,而以自己的见解标于其下。书中多有不载诸书全文而节略“云云”之处,又有“如元子心规”之类,还有一条两卷重复相见者。当属随手记录,以备考证之文,最初并无意单独成书,后人得其稿本,传写成书。书中颇有冗琐之处,如摘抄古诗十九首及素问等条,并无多大意义;龟字元绪、桑字子明之类,亦伤冗滥。但全书大体精核,如所录邹淮所记星象之数,杨鼎臣方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 尚书要义

    十七卷,《序说》一卷。宋魏了翁撰。了翁贬居靖州时,着《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尚书要义》乃其中之一。《尚书》文词古奥,唐人已称该书“佶屈聱牙”,此书伪孔传随文作注,不少古词古义赖之以明,唐孔颖达依孔传作正义,虽诠释传文不肯与伪孔稍立同异,然原原本本,考据灿然。惜《正义》过于浩翰,学者难以卒业。了翁摘取注疏中精要之语,标以目次,便于检阅,使学者尽得《尚书》注疏之精华而不为其芜杂所烦扰。该书原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 仪礼要义

    五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大学生,佥书枢密院事。治学反对佛老学,推崇朱熹理学,独穷经古学,自为一家,为南宋名儒。开门授徒,学生争相报名。曾在靖州建鹤山书院。着有《九经要义》、《经外杂钞》、《师友雅言》、《鹤山全集》。《仪礼要义》是《九经要义》之一篇。《仪礼要义》每篇名物条目,以西汉郑玄、唐贾公彦《仪礼注疏》为主,并以保持《注疏》之原为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 鹤山笔录

    一卷。旧题南宋魏了翁 (1178—1237)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 《周易要义》。此书卷末有悔馀老人跋,称“竹坨自粤游回,钞鹤山笔录一卷见示,予意必陈腐满纸,漫不省也。近因笺注苏诗,试取检阅,则见辨核纪录,皆有真趣,卓乎不说名家。毛氏《津逮》既镌其题跋而不及此,想汲古阁中亦无此藏本也。”悔馀老人为查慎行别号,竹坨不知为何人。四库馆臣修《四库全书》时考证,朱彝尊《曝书亭集》无此书跋,而查慎行补注苏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 春秋左传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此书亦其所辑《九经要义》之一。其体例亦同于诸经要义,乃节录先儒注疏之文,每条之前,各为标题,而系以先后序第。魏了翁《李明复春秋集义序》云:“余尝览诸儒之传,至本朝先正,谓此为经世之大法,传心之要典,余惧益深,乃裒萃以附于经,尚虑观书未广,择理未精,故未敢轻出。李君乃先得我心而为是书。”此书对前人《左传》注疏中日月名氏之曲说烦重琐屑者,多刊除不录,而于名物制度,则削繁举要,使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 礼记要义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宋史·儒林传》载了翁《九经要义》,明代已不全。《四库提要》著录《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左传》四种,而《礼记》缺残。后阮元从宋刻影抄,并撰《提要》一篇进呈,原书三十三卷,失去一至二卷。始知尚存残本。此本光绪丙戌苏局用姚氏咫进斋所藏影宋抄本校刊。此书取有关《礼记》注疏,据事列类,摘取要义,删节注疏,存其简当,去其繁冗。每段之前,各有标目,以便观览理解。《礼记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 古今考

    《古今考》宋魏了翁撰。了翁有《周易要义》,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称即汉纪随文辨理,作《古今考》。《古今考》·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然惟有二十馀页,摘《汉书·高帝纪》中名物称谓字义音释,略为辨论,与序相应。自东坡《胡麻赋》以下,皆杂记他事,注曰以下杂识诸条附。考方回所补《了翁古今考》,仍以原书为第一卷,无此诸条。知为后人以篇页寥寥,不盈卷轴,窜入他文以足之。陈继儒《秘笈》所载,大抵此类也。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 周易要义[四库本]

    南宋魏了翁撰。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系魏氏所撰《九经要义》中的第一种,其大旨欲熔象数、义理于一炉以解说《易》义,故采摭旧说至为严谨,自下己意亦多精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方回《桐江集》有《周易集义跋》,载了翁尝言:‘辞变象占,《易》之纲领,而繇彖象爻之辞,画爻位虚之别,互反飞伏之说,乘承比应之例,一有不知,则义理阙焉。’盖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于汉学、宋学之间。

    作者:魏了翁11个月前
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