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王鲁彦著。写于1936年。同年6月曾以《野火》为题,连载于巴金和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48年10月上海中兴出版社初版时改名为《愤怒的乡村》。它是一部以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强烈的感情抒发相结合的艺术手段,通过生动感人的斗争场面和富有立体感与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富有反抗精神的青
作者:鲁彦11个月前《阿长贼骨头》以一个流氓无产者的遭遇反映其故乡农村的社会生活,于世态炎凉中道出小人物的悲剧。
作者:鲁彦11个月前短篇小说。王鲁彦著。《屋顶下》描写本德婆婆与儿媳之间为如何持家而发生的矛盾冲突。
作者:鲁彦11个月前短篇小说。王鲁彦著。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贫苦农民李国良替堂兄弟送儿子,从偏僻农村来到上海,因为脚上缺少一双比较象样的鞋子,在上海逗留的几天里,历尽种种磨难和艰险。全篇自始至终扣住鞋子一事,以鞋子来穿针弓!线,缀连情节,展开生活画面。
作者:鲁彦11个月前夏天的一个午间,一家狭窄的饭铺里有了一个小小的宴会。 那里是十三个互称为同志的革命党人,衣襟上备有相同的蓝色而长方的徽章,操着声调各别的官话,占据了两张方桌合并的座位,低小的房子的空气因着这几个人的来到,骤然变得格外炎热起来。从各人口里喷出来的纸烟的云雾流出低矮的门框,发散在另一间房子里,使那里正在流着汗吃饭的人也感觉到了格外的炎热。
作者:鲁彦11个月前短篇小说。王鲁彦 著。初收于1926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版《柚子》。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写乡间的冥婚习俗。主人公菊英七八岁时病死。十年后,她的母亲却又郑重其事地将她嫁给一个早已死去的男孩子。作品着重描写菊英的母亲为女儿找婆家的虔诚、送亲的热闹景象和菊英病死的经过,从而揭示这种迷信风俗的可悲。这种习俗几近儿戏,但农民们做得那样虔诚认真。愈是做得虔诚,愈显得他们迷信和愚昧。作品的特点是外热内冷,
作者:鲁彦11个月前现代短篇小说集。鲁彦著。汉口大路书局1938年7月初版。列入“大路文艺丛刊”。收《伤兵旅馆》、《菊英的出嫁》等短篇小说18篇。本集小说全是写人民群众和爱国军队的抗日斗争中鱼水之情。《伤兵旅馆》叙写从前线撤下的一批伤兵,住在一家旅馆里,开始,旅馆老板娘对伤兵们的态度很不友好。一次,日本飞机来轰炸,伤兵队长冒着生命危险,从战火中救出老板娘的爱孙,两个伤兵保护了老板娘,为此,老板娘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旅
作者:鲁彦11个月前鲁彦散文集,收文12篇。发表于1934年《中学生》第47期,收于《鲁彦散文选集》。文章写“我”和妻子到普陀山海岛佛国旅游的一段经历。前半篇写欣赏听潮的感受。作者把沉睡的大海比作“沉吟的诗人”,温柔甜美,令人陶醉;写汹涌的海涛好比被钟声惊醒了的猛士,愤怒地向岩石进攻,形成一场“千军万马的混战”,使人颤栗。后半篇笔锋一转,写僧人为了赚钱,献媚于洋人,竟要“我”将房子让出,甚至变相地下逐客令。“我”在
作者:鲁彦11个月前现代短篇小说集。鲁彦著。1931年6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内收《童年的悲哀》等短篇小说14篇。其中《童年的悲哀》通过雇工阿成哥帮助一个小孩走进艺术境界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劳动者美丽的灵魂。善良的阿成哥虽是“粗人”,却“多才而又多艺”。他拉得一手好胡琴,将“我”带进了美的音乐的世界中,让“我”感到说不出的幸福。不久,他被疯狗所咬,终于离世而去。“我”也因此觉得“看不见幸福的一丝微光”。作者在《我怎样
作者:鲁彦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