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二(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本)

沙门基撰

经。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赞曰。第五圣德难思众。文有三。一标类举数。二叹德。三列名。此初也。梵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略云菩萨摩诃萨。菩萨修行略有二门。一自利大智为首。二利他大悲为先。菩提觉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以二为境名为菩萨。有财释也。又觉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或菩提是所求果。萨埵者勇猛义。不惮处.时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二皆依主。又菩提即般若。萨埵谓方便。如是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故名菩萨。亦菩提亦萨埵。或及初解皆持业释。摩诃大也。萨埵如前。今此菩萨位居八地已上。为简前小及二乘位故言摩诃萨。无著般若论云。诸菩萨有七种大故。此大众生名摩诃萨埵。如菩萨地说。下大乘章中别当具列。

经。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赞曰。自下第二叹德。有十三句。论以二门释。一上支下支门。二摄取事门。支者分义。上支分谓总相。下支分谓别相。故论云应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总相。余是别相。此总相也。无上正觉体即佛果所有五法。谓净法界。及四智心品。无著金刚般若论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显示菩提.及菩提道。阿耨多罗此显菩提自相。解脱相故。三藐三菩提显示菩提者人平等相。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大智度论说。智.及智处俱说名般若。菩萨地说菩提.菩提断皆名菩提。故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此有四觉。一无上觉是总也。即显菩提.清净法界。二正觉简外道邪觉故。三等觉简二乘但了生空偏觉故。四又正觉简菩萨。菩萨因觉未满果位非正觉故。此显菩提道即四智品。下一觉字贯通上四。由具下三一切莫过。超遍等喻。真理所觉名无上觉。然诸经论多说真理名无上菩提体。以根本故。今此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菩提。于此二果俱不退转。云何不退转。由具下十因不退转。故于佛果能不退转。决定当证念念进修名不退转。退者失也转者动也。八地以上任运进修于大菩提。修习不退无烦恼故。亦复不为一切有相功用所动。名不退转。由此八地名不动地。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自后不退入二乘故。三证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证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名不退地。为.无为法皆能修故。今此菩萨皆八地已上故。言于无上正等觉不退转。定当证故。故不退者非即不转。

又不退有二。一已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得。无上正觉是未得法故。八地以上能不退转。情祈正觉心进不动。法驶流中任运转故。名不退转。此不退者即是不转。

经。皆得陀罗尼(至)转不退转法轮。

赞曰。下别支分。有十二句。以十种示现。分二。初九自利。后一利他。初九又二。初八有为德。后一无为德。初中又二。初五福慧。后三悲智。初五又二。初三内行。后二善缘。初中有三。初一熏修自利。次一利他。后一利法。善缘二中。初一遇缘修行。后一赞美除疑。三悲智中初一慈悲。后二智慧。此中有三。一住闻法不退转。谓皆得陀罗尼。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此即闻持。闻于文.义任持不忘。即所闻之能持名之为摄。闻即总持。体念.慧也。十地经云。八地以上菩萨于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彼论解云。堪谓闻慧。思谓思慧。持谓修慧。于一修慧分三用故。散者施也。此有四种。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四明咒。施与众生故。此中二种初是能持即闻持是。后是所持余四种是。复分为二。一自利闻持等也。二他利法义等四。因.果别故。二乐说不退转。谓乐说辨才。辨才即是四辨.七辨而乐说故。四辨者即四无碍解。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此二如次即是解教.理无滞智。三词无碍解即解诸方言音无滞智。四辨说无碍解即说法等七辨无滞智。七辨者。一捷辨。须言即言无謇吃故。二迅辨。悬河湕泠不迟讷故。三应辨。应时应机不增减故。四无疏谬辨。凡说契经不邪错故。五无断尽辨。相续连环终无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辨。一一句言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具甚深如雷清彻远闻等五种声故。四无碍解至方便品释。多以后得智及正体智为体。外缘起故。三说不退转。谓转不退转法轮。法轮是所说常说此不退转法故。谓转如前四位二种不退转法名转不退转法轮。又弥勒所问经云。说自分功德名转不退法轮。说外分功德名转不转法轮。又说智名不退。说福名不转。又说般若名不退。说方便名不转。又说有为事名不退。说无为理名不转。此法如轮故名法轮。轮有三义。一圆满义八正道等。毂.辋.辐等皆圆满故。二不定义佛从见道转生修道。从修道后生无学道。自得此已复为他说。安置圣道于他身中。如是展转他得圣已。复为他说。喻轮不定故名为轮。三摧坏义蟷螂拒辙轮能摧之。圣道在心能摧烦恼。能摧未伏能镇已伏。如王轮宝故喻如轮。

法轮有五。一轮自性。择法觉支正见等是。二法轮因。能生圣道教.闻.思等。三轮眷属。圣道助伴五蕴诸法。四法轮境。圣道所缘四谛等理。五法轮果。因道所证菩提.涅槃。转者说也。法既名轮说亦称转。今随所应说八地后行不退位此五法轮故名为转。

又此五体即是四法。教.理.行.果皆名法轮。转者动也显也运也起也。动宣言教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下方便品当具显示。

经。供养无量(至)之所称叹。

赞曰。此有三句。初之二句合为第四依止善知识不退转。供养无量日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论名殖众善根。以己身心业依色身摄取故。菩萨修行莫过身.心。今举殊胜色身之业供养诸佛。深植德本摄取己之身心一切所有善业供养有十。菩萨地说。一现前供养。于对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一切三宝亲面供养。二不现前供养。于余佛制多等作佛等想修不现前供养。三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对前时复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现前供养一佛制多等。即是供养三世十方佛制多等。修现前不现前供养。四于如是所唯自供养。五若起悲心以随力物施贫苦等。愿彼安乐令他供养。六俱供养。自既作时复劝教他作此供养。七财敬供养。以华香等敬问礼拜。乃至以珍宝等修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即以财敬长时多妙。乃至净念回向菩提。自力集财从他求得。发愿想化为百千身。恭敬礼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华香。出百千声歌赞功德。复出百千妙庄严具而为供养。于瞻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养普生随喜。虽少用功而兴无边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不以轻慢.矫诈.放逸.不净等物。修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有须臾修四无量。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性。起无分别住无相心。即为守护菩萨净戒。乃至修行四摄事等。修正行供养。应念此为最上最妙。过前供养百千万倍不可比喻。修供养时应念。如来是大福田具大恩德。有情中尊难遇独出众义依止。如佛既尔于法.僧亦然。如幽赞上卷说。殖种也积也立也。众通平.去二音。五断一切疑不退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为者使也被也。由诸菩萨八地已上位。至断于理.事疑尽。烦恼.所知二疑俱尽。故第八地名决定地。乃被诸佛常所称叹。或由佛叹能断众疑。众疑菩萨住于何位。及所得证。今显上位及所得证故除众疑。

经。以慈修身(至)到于彼岸。

赞曰。此中四句。六为何等事说彼彼法。入彼彼事不退转。谓以慈修身。论云以大慈悲而修身心。此释所由。诸菩萨为何等事。外为他说法。内入证诸法。以大慈悲熏修身心。拔苦与乐故。显行二利但为慈.悲不由余事。慈悲各有三如下当说。七入一切智如实境界不退转。谓善入佛慧。此言颠倒。应云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即入观照智。与下第九别。若依论文便无异也。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转。通达大智达二我无智也。九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到于彼岸穷实性故。

经。名称普闻(至)百千众生。

赞曰。此有二句。合为一句。十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故能住持佛法令法不灭。众生闻名信向修学。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故名应作所作。菩萨所应作谓利众生故。上来上支下支门下。明摄取事门。论有二释。论摄取事门者。摄取诸功德事。初番释云。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故。此为总标。论下牒释十三句中。应分为三。于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一句。是住何等清净地中。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后之二句是何等境界中所作应作故。论牒释中唯解初二句标不释第三句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地清净者八地以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此中以无相理名无上正等正觉故。后三地皆于无相行任运寂静离障清净名不退转。非诸垢染有相等之所退转故。第二句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种。一摄取妙法方便。任持妙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此摄三句。任持妙法者皆得陀罗尼。由得闻持任持妙法令不舍离。住在自心持之不忘故名任持。以乐说力者乐说辨才故。为人说者转不退转法轮。为人说此不退轮故。二摄取善知识方便。以依善知识作所应作故。此摄三句。以依善知识者。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作所应作者。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德本即善根。是所应作故。由此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三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此摄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慈悲熏习身心故。能不舍一切众生。常能救度。四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故。此摄三句。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由自有三智能令众生摄取三智故。自成三智者是诸众生摄取三智之因。初智知如实智。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智。利他智也。后智是真理智。智实性也。论中唯解此初标二句不释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此摄二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是何等境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是所应作。由菩萨具三智等故。名闻远振十方世界。能于此无量世界境界中。度百千众生作所应作。度众生者是诸菩萨之所应作故。此初番讫第二复次云。复有摄取事门。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此二句为总标。下自别释二句者。一示现诸地。二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十三句中初四句是示现诸地。后九句是摄取胜功德。初四句示现诸地者。皆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一句是。第八地故。次二句是第九地。次一句是第十地。故论下释示现诸地云。八地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相行不能动故。自然而行故。上者胜行无相行也。下者劣行功用行也。唯识释不动地云相用烦恼不能动故。此论解不退转。谓功用不动。无相行不动。任运进修。空.有双证。不为二动名不退转。于九地中得胜进陀罗尼门。具足四无碍解自在故。九地得闻持等满名为胜进。具足七辨等为他说法。前第三地虽得闻持犹未圆满。今说满位。于第十地转不退转法轮。得受佛位如转轮王子。以八九十地同示现诸地故。论自结云。下之九句名摄取功德。上之三地皆同得之。释第二摄取胜功德者。示现依何处。依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辨故。此有五句。论为初标。下自别释依何处摄三句。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论云依善知识处所故。依何心者摄一句。以慈修身。论云我依度众生心教化。毕竟利益一切众生故。诸菩萨所作皆云我以度众生为心故。言我依众生心。由毕竟能利益一切诸众生故。依何智者摄三句。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论云依三种智。一授记密智。为众生说深密义智。记者记别解释之义。即佛慧也。二诸通智。以大神通利益众生智。即通达大智。三真实智。证真如智。即到于彼岸。彼岸即真理故。能到者智证之义。依何等境界行者。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一句也。诸世界有二。一器二有情。皆是菩萨修行所行之境界。依何等能办者。能度无数百千众生。菩萨以三智于彼界中能办何等事。谓能度众生。随合别配后之二句。论乃解云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办者。即三种智摄应知者。文意谓以三智于世界境中能办利益众生事用故。言三种智摄。此翻意略不能具显。其意必尔。

经。其名曰(至)得大势菩萨。

赞曰。下列名为二。初列后结。合有十八菩萨。皆以愿行为名。分为七对。此中初三拔苦与乐对。

曼殊室利云妙吉祥。与众生乐。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闻名能灭四重等罪。又云过去为龙种上智尊王佛。当来亦言成佛。华严经说在此清凉五台山。与一万菩萨俱。

阿缚卢枳帝湿伐逻耶云观自在。观三业归依而拔众生苦。略云观音。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灭度后次当作佛。名普光功德山王佛。此佛灭已。大势至菩萨次当作佛。名善住功德宝王佛。

得大势者。所至之处世界振动有大威势。众生遇者自然苦息。获大胜乐有前二能。

经。常精进(至)菩萨。

赞曰。此二自利他对。自行常勤他利不倦。

经。宝掌(至)菩萨。

赞曰。此三济贫救对。宝掌济贫苦众生。手中出宝 药王为大药树救治王诸疾 勇施一人通能二事。勇出财.药。财.药俱摄。

经。宝月(至)菩萨。

赞曰。此三导明破闇对。宝月能导智明如月可重 月光破诸痴暗犹如月光 满月能为二事。

经。大力(至)菩萨。

赞曰。此二神通小大对。由作神通警策有缘皆令发意。能动百千世界名大力 能动无数世界名无量力。

经。越三界(至)菩萨。

赞曰。此二离染进善对。越三二界离染也。越者离度义。

颰陀婆罗云贤护。护守善法令不失故。

经。弥勒(至)菩萨。

赞曰。此三世间出世间对。弥勒姓慈拔离生死世间。

宝积.导师引至彼岸出世。宝积引至菩提。菩提法宝积而与之。

导师为大导师引至涅槃圆寂。故此三别合成七对。

经。如是等(至)八万人俱。

赞曰。此结也。肇公云。此皆菩萨无生身。无生身者无处不生故言无生。无生故塞三界门。无处不生故。垂形六道。

经。尔时释提桓因(至)二万天子俱。

赞曰。上明内护五众。下明外护十众。于中人非人为二。非人中天非天为二。天中欲色界为二。欲界有三。一帝释。二四王。三自在。此初也。或地居.空居为二。地居中帝释.四王为二。此初也。

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彼国古名致甘露处。即劫初帝释与阿修罗战以山为[禾*(替-曰+貝)][禾*(替-曰+貝)]乳海。得甘露致于此地。因以为名焉。帝释往昔有三十二人以为同伴。有善法夫人.圆生夫人.欢喜夫人.设支夫人同修胜业。故生天中。有善法堂.圆生树.欢喜园.阿修罗女.设支夫人。此等因缘如宗轮疏。

经。复有名月天子(至)万天子俱。

赞曰。此四王众。三光乃是四王天摄。更无别天。有经观音名宝意作日天子。即此宝光。

大势至名宝吉祥作月天子。即此名月。

虚空藏名宝光作星天子。此名普香。日宫火精作。径五十一逾缮那。月宫水精作。径五十逾缮那。星亦水精作。极大者十八乃至小者四俱卢舍。一俱卢舍三里余。此并空中旋绕四洲。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丑目。北方多闻。居妙高之半腹第四层级。亦住七金山之顶。三光四天高下去地四万逾缮那寿量形相如余处说。

经。自在天子(至)三万天子俱。

赞曰。下空居天 夜摩天.睹史多天名自在天子。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为自在。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名天自在天子。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又解他化天主名自在天。第四禅主名大自在天。又自在天是帝释臣。大自在天是帝释之师。若后二解无四空居欲界天也。

经。娑婆世界主(至)二万天子俱。

赞曰。此色界天。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初禅大小等于欲界一四天下。一千初禅始等二禅。二禅为火灾顶。一千二禅始等三禅。三禅为水灾顶。一千三禅始等四禅四禅为风灾顶。乃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也。故娑婆界主大梵王。即第四禅主。

梵摩云寂静.清净.净洁皆得。亦云梵洁也。今唯言梵但略云尔。

尸弃者火灾顶即初禅主.火灾尖顶故。光明者二禅主小光.无量光.极光净天主故。等表三禅主也。然大般若五百七十云。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故。尸弃者顶髻也。即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梵王之别名。光明是余禅主。

经。有八龙王(至)眷属俱。

赞曰。下明非天众有五。初龙众也。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能令人喜。后性贤令喜。故以为名。

娑伽罗者即醎海之龙。

和修吉者此云九头。绕妙高。食细龙之类也。

德叉迦者此云多舌。舌有多故。或由嗜语故名多舌。

阿那婆达多者此云无热恼。无热恼池之龙。离三热恼故。一非火沙所烁。二无风吹衣露形。三无妙翅鸟所食。无此三种所生火恼名无热恼。华严经云。大地菩萨为此池龙。兴大悲云荫覆一切众生。离苦法门而得自在。于鳞甲中流出诸水日夜无竭。济瞻部洲诸有情类。

摩那斯者此云慈心。华严经云。将降雨时先云七日待众事了。然后始雨。故名慈心。

优钵罗者此云红莲华居池为名。

经。有四紧那罗(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初歌四谛。次歌缘起。次歌六度。后歌一乘。或初三种歌三乘之教行。后一歌一乘之理果。故名持法。或歌一乘教.理.行.果如次配之。随佛所说一会之法所宜歌故。如世乐音歌君德故。

经。有四乾闼婆王(至)眷属俱。

赞曰。乐音五孝反。梵云末奴是若飒缚罗。此云可意音。亦名如意音。乐者令人爱乐也。正法华云。一名柔软天子。二名和音天子也。梵云健闼缚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乾闼婆讹也。西域由此呼散乐为健闼缚。专寻香气作乐乞求故。乐中有二类。一非丝竹也。鼓磬之类。二是丝竹。箫筝之辈。非丝竹之下者名乐。上者名乐音。丝竹之下者名美。上者名美音。或此同前歌神音曲。如次同彼。

经。有四阿修罗王(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阿素洛。此云非天。索洛者天之异名。阿之言非。以多谄诈无天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瑜伽.佛地论说为天趣摄。杂心名鬼趣。正法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说鬼畜天三。有云罗睺阿修罗是师子儿。畜生所摄。今依大乘瑜伽为正。此有五类。一极弱者在人间山地中住。即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多是非天之宫。以下四类十地经说。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宫。三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宫。四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宫。五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宫。准此已下八万四千深于须弥矣。与起世经相违。彼说须弥东西去山一千由旬外有毗摩质多宫。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城等是别聚落。亦复无失。罗睺此云执日。非天与天斗时。将四天王天先与其战。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天之眼。此为非天箭锋。以手执日障蔽其光。故云执日。今为第四。应知。初列婆稚者。旧云被缚。非天前军为天所缚。正云跋稚迦。此云团圆。正法华中最胜是。即当勇健。次执日后与天斗。时有勇健力。跋陀缚义此非被缚。

佉罗骞驮者佉骞皆去声。驮平声呼。古云广肩膊形貌更大。次勇健后当华鬘是。梵云吠摩质呾利此云绮画。明文其身。或云宝锦用冠其服。云毗摩质多罗讹也。此为最大天帝释之妇公。舍支之父。说此因缘如宗轮疏。

经。有四迦楼罗王(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揭路荼此云妙翅鸟。羽色妙不唯全金故。旧云迦楼罗翻为金翅鸟皆讹谬也。增一阿含说。佛告诸比丘有四生妙翅鸟。谓卵.胎.湿.化。有四生龙亦卵.胎.湿.化。比丘当知。若卵生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自投于海。是时此鸟以翅辟水令两向分。而取卵生龙出而食之。设欲取胎生龙等鸟即丧亡。如是胎生鸟唯食胎.卵二生龙。湿生鸟食前三生龙。于化生龙。设欲食者鸟即丧亡。化生鸟能食四生龙。设使龙身。而事佛者。是妙翅鸟不能食啖。所以者何。如来恒行慈.悲.喜.舍四等之心。是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阻坏。故妙翅鸟不能食之。故诸比丘当行四等之心。今此次第即四生鸟。亦云大威德者。诸龙怖故威德广大。大身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大满腹恒食饱。如意颔下有珠。

经。韦提希子(至)眷属俱。

赞曰。此人王众。佛以住此王城说法故独举之。梵云吠题呬弗呾多。古云思惟子。今云吠是胜义。题呬云身。即东毗提诃之名。彼毗提诃男声中呼。此吠题呬女声中呼。此是山名。亦是彼山中神名。从彼乞得因以为名。韦提希讹也。梵云阿社多设咄路。此云未生怨。阿阇世讹也。未生以前已结怨故。亦名折指。由造逆业闻小乘经忏悔已后。犹堕拍鞠地狱。后得独觉果。涅槃经云阇王不遇耆婆来月七日当堕地狱。闻大乘经忏悔已后不堕地狱。又有经云。忏悔已后得柔顺忍。以母标名故言韦提希子阿阇世王。加涅槃经等具陈其事。

经。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赞曰。列众中第二明其仪轨。尊敬情深各礼佛足方受正法退坐一面。

经。尔时世尊(至)尊重赞叹。

赞曰。众成就中文段为二。上来列众此明佛所威仪。论解众成就中有四。上已解三。此为第四。四众者。古云魔.梵.沙门.婆罗门。此说色欲二天之胜.人中上首。故顗师云。一影响众在座默然。二发教众如鹙子与弥勒三请是。三当机众禀教悟解。四结缘众时未悟解结后因缘。又有四众谓声闻.菩萨.并客.旧二众。古人疏有多义。然此后文。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周回曰围。坐匝称绕。进财行为供。有摄资名养。修谨曰恭。崇仰曰敬。敬甚曰尊。尊深曰重。是理谈美曰赞。触事谕德曰叹。论解有四。一众围绕。二前后。三供养恭敬。四尊重赞叹。论牒经同此经之中少前后义。今准应言。尔时世尊为诸四众前后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文方具足。其前后者各见佛对其前为之说法。即以面向为前。所不向为后。望一一人皆有前后不以方处为前后也。

经。为诸菩萨(至)佛所护念。

赞曰。此即第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略有三义。一依人先为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后为声闻方说一乘。二依利先以一乘利他教理化根熟菩萨。后以一乘自利行果方化初根回心声闻。三依法先谈法体后谈功能。故未说法华已前先说无量义。名为时至。大乘经者此是通句。余是别句。十二门论六义名大乘。一出二乘。二佛最大此乘能至。三佛之所乘。四能灭大苦与大利乐。五观音等大士所乘。六能尽诸法源底。摄大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即万行是。或乘大性故名大乘。即真如是乘运载义。无著金刚般若论说七种大。名虽少别义与对法第十一同。对法云即此乘性由与七种大性共相应故名为大乘。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教为所缘故彼名法大。二行大性具二利故彼名心大。三智大性了二无我故彼名信解大。四精进大性三大阿僧企耶修习百千难行行故。彼名净心大。五方便善巧大性。由具智悲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彼名资粮大。六证得大性。成就十力四无畏等诸功德故。彼名果报大。七业大性穷生死际建立佛事故名为大乘。彼名时大。乘体根本即真如理。是无相故。与胜鬘同。胜鬘经云。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佛性。佛性即涅槃界。末通万行亦乘亦大。七大性体。通有为故。至一乘章当具显示。此为总句。名无量义等三句。是所说大乘。经别名。正法华中唯有二句。论牒经有十七名。正合论文应云。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最胜经典.大乘方广.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诸佛秘法.诸佛德藏.诸佛密处.能生诸佛.诸佛道场.诸佛法轮.坚固舍利.善方便.宣说巧一乘.第一义处.妙法莲华.最上法门。论云。一无量义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法故。深妙境界即佛最胜之境界故。能诠教法说彼义故。教亦无量。由此字教及所诠义皆名无量。无量义经云。以诸众生性欲无量故其所说法亦无量。法无量故义亦无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相。如是无相无相.不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无上菩提。善男子。譬如一种子能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此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论不唯取所生教理名为无量。无量之体即真智境。体能成就。成就彼字.义故。

二最胜经典。此于三藏中最胜妙藏故。

三大乘方广。无量大乘法门。随大乘众生根机之法。此经具有住持成就故。

四教菩萨法。为化根熟菩萨随彼法器而能成就。不化二乘等故。

五佛所护念。依佛有此依余无故。

六诸佛秘法。此法甚深唯佛所知。秘是藏义故。

七诸佛德藏。诸佛功德禅定之藏。在此经故。

八诸佛密处。若根未熟非法器故。而不与之。

九能生诸佛。闻此法门能成报化身菩提故。

十诸佛道场。此法门能成无上菩提非余经故。能显诸佛法身智故。

十一诸佛法轮。破诸闇故。

十二坚固舍利。三佛如来功德法身。此经具有而不坏故。

十三善巧方便。依此法门得成佛已。复为众生说天人等五乘之法。成佛智慧巧方便故。

十四宣说一乘。显示如来无上菩提究竟之体。二乘非究竟故。

十五第一义处。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佛之法身名第一义。此法身住处名第一义处。

十六妙法莲华。论有二释。一出水义以所诠义名华。二华开义以能诠教名华。即证智甚深.阿含甚深也。

出水有二义。一出水义不可尽。出离小乘浊泥水故。此谈华体。顿悟菩萨性离泥水。法体性常故不可尽。此谈一乘理性。出二乘故名出水。二复有义。莲华出泥水喻诸声闻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证如来密藏。此意说言。菩萨坐莲华上闻说无上智慧.境界。能证如来甚深密藏。声闻回心已去得入大众中坐。亦如菩萨坐于莲华闻说慧.境亦证密藏。前解菩萨顿悟体出。此解渐悟后时用出。正以教理化诸菩萨。傍化二乘故作此说。华开义者。众生于大乘中起悬崖想。心怯弱故不能生信。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净信。

十七最上法门。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此为根本摄余一切名句字义故名为最上。此乃所诠。是余能所诠最上法之门。能诠亦是余能所诠法之门。由摄一切名句字等故。频婆罗是小乘五十二数中第十八数。阿閦婆是第二十数。此是余大乘经教偈颂数。此皆能摄故名法门。即是二十千万亿偈。论云十七句中此是总句。余是别句。此经但有三。一无量义体用胜故。二教菩萨法化根熟故。三佛所护念依佛有故。三义增胜故偏说之。

问。其无量义经第十六亦名妙法莲华。今说无量义经竟入无量义处三昧。从三昧起方说此经。亦名妙法莲华。二名何别。

答。有五解。一云莲华有二时得名。如莲华未出水时性能出水故。亦名莲华。彼经亦尔。说彼智慧之性能出于水。性能开敷时犹未化二乘趣一乘故。今者此经正化彼入大乘之位超出二乘。如莲华出水已亦名莲华。彼经正名无量义。傍名妙法莲华。正逗菩萨傍令声闻闻之信解不愚于法后方化入。此经正名妙法莲华。亦得傍名无量义。正化声闻入一乘故。时.位有殊体性无二。故将说此经先入无量义处三昧。二云无量义经名法华。与此名.体无二。彼时唯教菩萨。未有二乘趣一乘故。说教理所依真如妙理正名无量义。傍名妙法莲华此时化彼二乘趣一乘故。说能依行果正名妙法莲华。如出水故。傍亦得名无量义也。三云彼据智慧体名法华。此约智慧功能名法华。会二归一故。四云又彼以教理名为莲华。菩萨已修一乘之因趣一乘果故。不为说行果一乘名为法华。由但不知应病与药之教理故。但说教理名为法华。今此会中二乘未能应病与药。故不为说教理莲华。但为彼说行果二种。名为莲华。令趣入故。故下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因行华也。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等果莲华也。又开示悟入中。论自解云。开者无上义。示者同义。悟者不知义。入者令入不退转地义。前三为果后一为因。胜鬘亦尔唯说一乘因果名一乘故。五云彼以教理二种名为莲华。此经对彼二乘教理行果并名莲华。义周圆故如前已说。前三义释彼此体同。后二义释此宽彼狭。由此义故彼无量义经唯以二义名为无量。一法二义论云成就字.义故。字者教法。义者所诠。彼无量义经云以众生性欲无量故法亦无量。法无量故义亦无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相。然今此经虽初赞理教。后文多以行果名为莲华。实体上下诸处经文。亦通教理行果故。后解为善。法华既尔一乘亦然。准此应悉。

经。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赞曰。下文第四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住者依止安处之义。此明依止安处说法所依威仪随顺说法之轨则也。此正应言住说法所依随顺威仪成就。说无量义经讫结加趺坐。表智处深理方可说法。如说般若先住对面念后起方说经。坐有二相。一降伏坐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今将说法作吉祥坐。加者重也即交重足坐。有为跏者不知所从。此明依止安处何等轨仪而说于法。今依三种轨仪。一依三昧成就故入于三昧身心不动是。二依器世间天雨四华地六动是。三依众生世间四众八部欢喜等是。入定证真.起通警物.众生喜仰故此分三。不唯安坐名为威仪。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观无相理定名无量义处三昧。处谓处所。无量义者无量义教所诠众义。因真理生故说真理名之为处。论解一依三昧成就有二义。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谓若不入三昧有分别动摇。于此不能证说自在。今入三昧身心不动离于分别动摇。于法便得能证说自在故。云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二者离一切障随自在力故谓得入三昧离诸定障。随顺于法证说自在。若有定障于证及说不自在故。论次别释前自在力有二。一随顺众生不见对治摄取觉菩提分法故。释初自在力。谓诸众生不能任运见无漏对治道。思觉方得。今佛亦尔。随顺众生不能任运见对治道。今亦入定思惟摄取。觉察无漏对治道菩提分故。二为对治无始世来坚执烦恼故。释随自在力。坚执烦恼谓分别动摇。分别动摇故是非心起。是非心起故爱恚惑生。爱恚惑生故诸业起。诸业起故众苦转。今为治此分别动摇法执之心。故入三昧离坚执惑。论又解云由入定故能动世界。及知过去无量无边劫事。不入定者神变不起。不知过去世。示相故也。

问。佛无不定心。行住恒在定。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何须今入。

答。有十义。一入出随缘动.静利物故。二若不入定无由放光现诸瑞故。若不入定恐非佛瑞。三欲说法时示审机故。四显法殊妙故入定观令尊重故。五显慧必由证理入定方能起之。师范后学令修定.慧故。六示定.慧满。说法示慧满。入定显定满故。七者为末世轨。说法必先自静心故。八者示善思惟聪明之相。亦令余人审谛事故。九入定现瑞发三问答故。不尔便无弥勒等问。十显示三密。入定意密。放光等身密。说法语密故。颂曰 随.瑞.审.妙.师满.未.思.问.密。

问。将说法华何故须入无量义定。何因不入法华三昧。

答曰。即如将说般若亦先入定。能断经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后方说经。此亦如是先入无量义三昧后说法华。法华体即无量义故。法华三昧即无量义三昧。无量义经为菩萨说。法华经为声闻说。无量义谈体出生无量义。法华谈功能能出二乘。体.能虽殊其实无二。故将说法华先入无量义三昧。下文亦有悟法华三昧。不言悟无量义三昧者。但是随机济物之要。宜逐便匠生之巧用。名虽有二体实不异。又教.理.行.果异故。如前。又先观察真如法体。后说因果功能法华。

经。是时天雨(至)及诸大众。

赞曰。下明器世间有二。一雨华二动地。今此雨华。曼陀罗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曼殊沙者此云柔软。华体柔软亦令见者离诸刚照矿三业故。摩诃大也。新翻经云适意华.大适意华.柔软华.大柔软华。如次即是此之四华。欲明法悦诸人心调三业也。亦有云天雨为芋音。华有五德。一掩蔽臭恶。表闻法已障垢云销。二严净国土。表闻法已众善饰身。故下经云而此世界悉皆严净。三敷荣见台。表佛将欲开阐一乘。四华后果结。表闻经已后得菩提。五香气远腾闻者欢悦。表内德周备名满十方。众生闻者莫不崇仰。唯雨此华非余华者。表闻此经发心欢悦离执二乘硬强心故。又将开一乘教理行果为其真实。亦开二乘四法以为权迹故。雨四华亦为度四生.兴四念住.修四正勤.获四神足。行四法迹。证四谛理.截四流.断四系.去四轭.得四妙智.悟四涅槃.证于四德故。雨此四华不增不减。散佛以申供养。表佛四事已周。及众以荫群生显众当亦成四。

经。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赞曰。释迦所王三千大千名佛世界。此皆普动。故言普佛世界皆动。此动处也。下颂中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故知唯是动释迦界非十方界或此普动与光照同。不尔放光何故乃宽。动界乃狭。下文据近显化此界舍权就实故。若依初解唯此界动。明舍权就实故。震者动也起也。六动有三。长阿含说。一六时动。谓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今时动者转法轮时。二六方动。大般若经第八帙说。谓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今或是此。三六相动。大般若说。谓动.涌.震.击.吼.爆。摇飏不安为动。鳞陇凹凸为涌。或六方出没名涌。隐隐有声为震。旧云自下升高为起。今云有所扣打为击。砰磕发响为吼。旧云令生觉悟为觉。今云出声惊异为爆。此各有三名十八相动。般若经云。谓动.等动.等极动。乃至爆.等爆.等极爆。但尔小动名动.诸处通动名等动.遍大倾动名等极动。余皆准知。今此举总但名六动。唯是十八变中一振动也。胜思惟梵天经说有七因。一惊怖诸魔。二令时众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而自觉悟。四令念法相。五令观说处。六令成就者得解脱。七令随顺问正义。今亦可尔故示动相。

经。尔时会中(至)一心观佛。

赞曰。此众生世间。有四。一四众。二八部。三二王。后结欢喜。梵云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者。邬波近也。迦云事。索是男声。斯是女声。以诸男.女成就戒者。堪可亲近奉事比丘.比丘尼众故。云近事男.近事女。古云优婆塞.优婆夷。名清信男.清信女讹也。

夜叉者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逻刹娑。

梵云莫呼洛伽此云大腹。大蟒田蛟腹行之类。摩睺罗伽讹也。余如前说。

转轮圣王有四。仁王经颂言。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此与余经三种姓别。亦与十地经金轮位异。应会释之。如王法念经第二。瑜伽第四广说业果等相。随其所应感得金.银.铜.铁四轮七宝等物而为化也。

睹神变之希奇得未曾有。发胜心以冥道欢喜合掌。澄情寂听故一心。冀发金言故观佛。

经。尔时佛放眉间白豪相光。

赞曰。下第五依止说因成就。论有二释。一云彼诸大众现见异相不可思议事。如来应为我说。渴仰欲闻生希有心。名依止说因成就。是故放大光明示现诸世界中种种事故。夫佛说法必为济生。生发希渴之心名为说因。此将说法所依止因。因生希渴而为说故。放光远照异相难知。大众睹光遂兴正念。佛将为说渴仰冀闻。既生希有之心次应当为说法。是故放光能生众生渴仰心。故名为说因。二云先示现外事六种震动等。后示现此法门内证深密法故。所以先现神通外事。表佛说此法门乃是由内证深密法。又由内证深密。所以外现神变。神变既彰表佛将说所证之法。故名说因。虽先雨华动地。未是殊绝之能。今放神光希奇更甚。由内证深密故外现难思。由此说因独标斯瑞。此中有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见。此初也。眉者面首之媚。表所说胜大乘完媚。间谓两中。表说中道。白为众色之本。显此法是三乘之源。所以喻白莲华白牛驰驾也。豪者长毛。亦有为豪毛也。观佛三昧海经第一云。太子时舒长五尺。树下长一丈四尺五寸。成佛已长丈五尺。有十楞现。中外俱空旋之圆卷如秋满月。分明皎色映雪珂。围如三寸。光有七义。一令生净信知是胜人。二破暗瞑痴愚并荡。三能导明引出世故。四表内发智光。五济众苦。由放光照众苦息除。六警群情。由睹光明有缘皆至。七令厌色境。诸众生等贪生死之境久沉生死。睹佛光明遂厌生死之色故佛放光。涅槃从面门而放四光。上生举佛身而纵金色。今从眉间放其白光。各有表矣。

神境智通有十八变。一振动.二炽燃.三流布.四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身.十同类往趣.十一隐.十二显.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十八放大光明。雨四华者自在之变。振六种者振动之变。此放光者流布之变。见六道等示现之变。下神力品当具显示。

经。照于东方(至)阿迦尼吒天。

赞曰。第二照境也。一世界者一三千界。照万八千佛之世界。唯照东方者。西域以东为上。表法华经唯被佛性大乘机根不被余性。故不照余。譬如日出先照高原。佛日亦尔。先照根熟故举东方。有所表矣。正法华中亦照东方。殊无照彼余方之文。

万者数盈满。八者数不足。表此说一乘真实之盈满。显彼二乘权迹之不足。又万表涅槃宝所万德。八表菩提牛车八正。由此二体皆一乘故。此经将演此经能至。闻者圆成。故唯照尔不增不减。下照地狱者。表有苦而皆拔。上至天者劝有乐者而求一乘。慈悲普广有缘皆照。地狱众生虽不至会虽无容预之心。亦照令其苦息。

梵云阿鼻至此云无间。无间地狱八地狱中此最下故。受苦不辍故名无间。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亦云不可乐亦云非法行处。造非法行处也。在于处处。今言地狱从本大处以为言耳。

梵云阿迦抳瑟揥此云质碍究竟。阿迦质碍义。抳瑟揥究竟义。阿迦尼讹也。色究竟天有形之顶.光可至处。不照无色彼无处故。

靡者无也。傍照一万八千。上下括于五趣。无不周遍。振动唯在此界偏警有缘。放光遂至一万八千显明权实故也。亦如光照五趣皆蒙。缘集闻经唯在四趣。

经。于此世界(至)六趣众生。

赞曰。下明所照。有七。一六趣.二佛.三法.四四众.五菩萨.六入涅槃.七起塔。此七分三。一睹生死沉沦。二睹三宝出现。三睹灭后行化。欲令欣厌以发心故。

此生死沉沦六趣众生以六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开合.四处所.五寿量.六因果相。

释名者。六者数名。趣谓所趣。五蕴假者起烦恼.业所归趣处。立以趣名。带数释也。地持云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涅槃经云以多思故名之为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之为人。杂心云以从他求。又常饥虚恐怯多思故名饿鬼。俱舍云以傍行故名为傍生。或名畜生。畜者育畜之义人之资具人所畜养之生。故名畜生。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如前已释。那落迦此云恶者。造恶之者生苦器中故名苦器。无地狱名处所不定非唯地故。地持云增上可厌。杂心亦云不可乐故名为地狱。梵云阿素落此云非天前已解讫。

出体者。六趣皆以第八异熟识而为自体。无覆无记性摄。故唯识云此第八识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又云此识足为界.趣.生体。无劳别执有实命根。又有情流转五趣.四生。然趣.生之体即异熟识故。

开合者。六趣总为一。谓一期生死。次开为二谓善趣.恶趣。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或开为三谓三界。或开为四谓四生.四有。四有者一生有.二本有.三死有.四中有。及四种生死谓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或开为五。谓五趣除阿素洛。或开为六。如此文等说有六趣。杂心非天鬼趣所摄。瑜伽.佛地天趣所摄。正法念经鬼.畜生摄。伽陀经中鬼.畜.天摄。今依大乘唯天趣摄。以瑜伽.佛地为正。行多不实谄诈为先。不同诸天直实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不言非鬼非畜生故。今此离之故分为六。或开为七。谓七有五趣及业有中有。或开为九。谓九有或九有情居。或开为二十五有。如下当说。余门如下第二卷经火宅颂中当释。瑜伽第四正法念经亦具陈述。此说万八千界六趣之生于此悉见。

经。又见彼土(至)修行得道者。

赞曰。此睹三宝出现有三。一佛.二法.三僧。僧中有二。一声闻二菩萨。此声闻中有其四众。论云修行者未得圣果。得道者已得圣果。四众之中有此二类。因目睹佛身耳便闻法。并见彼众随佛修行。

经。复见诸菩萨(至)行菩萨道。

赞曰。此菩萨也。因缘者是所以义。谓为求出生死速证佛果成就众生。为此因缘修菩萨道。或为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菩提分。行菩萨道。或为修四摄六度行菩萨道。如是等种种所以。

信解者信而且解。住地前位未得圣果。

相貌者三业相仪。行菩萨道。貌仪也。应为貌字[狔-尸+白]猊皆非。住于十地已得道果。由种种所由行菩萨道故入二位。

又因缘者外遇良缘值善友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故。

信解。相貌是内修行。内修行中内心行名信解。身语行名相貌。心观妙理名信解。舍头目等名为相貌。

行菩萨道者。论云依四摄法教化众生方便摄取故。信解。相貌皆是行菩萨道。四摄法者。一布施。如后当释。二爱语。常说悦意.谛实.如法.别义之语。远离频蹙含笑先言。命进问安随宜慰愈。见有昌盛而不自知觉善法增而申庆悦。说佛法教恒为胜益。于已怨仇起清净意。于极痴者誓除疑惑。于真福田谄诳恶行都无嫌恨修难爱语。欲除障盖为说先作。心调善者为说谛法。多放逸者诲令出离。有疑惑者谈说决择。依四净语起八圣语。三者利行。由爱语故先示正理。随所学处悲.无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能令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家.俱利离欲.轻安.解脱。习近恶友未植善根。著大财位深极放逸。外道僻执邪见诽谤。常起八缠十恶业者。于此一切皆能开解起大悲心。虽受大苦心无劳倦倍生欢喜。虽处财位最胜第一。而自卑屈如仆如奴。如旃茶罗如孝子等。无染无伪真实哀怜慈愍之心。永不退转。四者同事。以此义利若劝他学亦自修学。教他知已所修同事。善根坚固不生退转。令作是念此所教我定有利乐。彼自行故。不尔便言汝自不善何能教我。汝且于他咨受此事。故须自行。菩萨利他行虽无量。举此四摄摄一切行。故不论余。章义如无垢称疏第二卷。

经。复见诸佛(至)起七宝塔。

赞曰。此睹灭后行化。有二。一入灭二起塔。梵云波利抳缚諵。此云圆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涅槃讹也。涅槃以六门分别。一体.二名.三得时.四得人.五能障.六入意。体者涅槃有四。一自性清净涅槃.二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四无住处涅槃。此四之体即大般涅槃。有三一总四之体皆一真如。真如具三方成涅槃。能生圆觉名摩诃般若。体觉性故。在二乘身不生圆觉非为觉性不名般若。大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故华严云自性清净心亦名无师智。二出所知障名为法身。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在二乘等不名法身非功德法所依止故。三众苦都尽离二死故名为解脱。在二乘等分段死尽。虽离二缚非圆解脱。然二乘者亦微得此。三乘同坐解脱之床。由此二乘亦名得涅槃。然非大涅槃。义不具足故。又依涅槃经第二卷。大涅槃要三事具足名入大涅槃。般若能证二空之智。法身即是所证二理。解脱即是由智证理。障尽所得假择灭。体如伊字三点。涅槃亦尔。由智证法身而得择灭。法身为本依之有二故。如伊字二点在上一点在下。别不成者三事条然有其别体。许别时得理亦不成。三事涅槃不异不一要俱时得方名入故。纵不成者般若为最下品。解脱为次中品。法身为次上品。三法俱时三品而得。此亦不成。竖上下名纵。傍前后名横。若三别体前后证之理亦不成。由起大智证法身理。离缚解脱。三事不一不异名入大涅槃。非如二乘执三别体有其三品。前后别得。或俱时得。成入涅槃。余别出体释名等义如唯识第十卷抄。今明彼佛示入无余。非入大涅槃。初得成佛彼已得故。所应度者此已度讫故入涅槃。其未得度者亦皆为作得度因缘。故起宝塔供养舍利。

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窣睹波云高显。言塔讹也。

又论本科照境已下文云 依器世间者。傍照万八千。竖朗下二界是。众生世间者所见六趣众生是。数种种者。下云示现种种观故。即余五所见。观见此中种种事故。论开为四。一者食。谓所见佛资长义。任持义是食义。然资长众生殊胜善法。住持众生善根不坏故佛名食。又云是示现依止住食。若尔菩萨八地以上。对法亦名示现住食应入此摄。又受用义是食义。受用法乐能食故名食。二闻法。如名可知。三修行。谓四众修行得道。及菩萨行菩萨道者。四者乐。谓所见入灭。生灭灭已彼寂为乐故。又乐有五一自性乐。二因乐。三苦对治乐。四受断乐。五无恼害乐。此复有四。一出离.二远离.三寂静.四觉法。此入涅槃是后四中寂静乐也。示现种种观者。此显宝塔无数恒沙观知此故。又观见此种种事故名种种观量。种种者解下颂中。入涅槃已起七宝塔。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等。是。又重科所见七事云。六趣众生是具足烦恼差别。佛下足六事具足清净差别。具足清净差别中有佛.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差别故。弟子中复乘差别。声闻.菩萨二乘别故。即此清净中有世界有佛。见三宝者名为有佛。有世界无佛见入涅槃。及为起塔名为无佛。

法华玄赞卷第二(本)

保安三年十月十九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为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