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七(末)
沙门基撰
化城喻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四。一者上中根类闻法得记。下根之徒犹未明解。故陈过去已结大乘之缘。并说现在小果化城之喻。陈往因令其证实。述今果令其舍权。遣生觉解方可为记。故此品来。二者论解为对治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种增上慢中。第四有定人。实无而有增上慢。以有世间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对治此故说化城喻。又云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诸禅三昧城。过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有定人者彼已得定诸有学凡夫人。今说往事令忆念故。此所起慢或欲界分别。或上界烦恼。三昧城者。谓有学凡夫专心所求。在无学身尽无生智。后世间禅定所变解脱。离能变无总名三昧。此定有漏名为世间。此中意说佛说三事名大般涅槃。三乘同得择灭解脱。即是无学解脱道中所证生空理。由此后时惑苦不生名为解脱。佛说此解脱名为化城。生空智证名为暂入。以息众苦故言方便入涅槃城。后引至宝所方至大涅槃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求变作此相。至于无学解脱道中正证解脱。都无分别种种之想。出解脱道后。世间定心重缘所得。以心粗故不知真智所证之法。但见加行所求涅槃解脱相状。便谓涅槃。谓有实灭。岂非彼解是世间定。故言以有世间三昧。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凡夫有学闻此假解。不识知故谓有实涅槃。起坚执心作意欣趣故今破之。说彼所证犹如化城。尚为不实。不应趣求。况在无学假所变耶。如二乘人所起四倒正智证生空犹未起执。后时观前正智行相不亲得故。乃见加行所求行相。便谓为真遂起四倒。此亦如是。非无漏心及世间定皆是法执。出彼心后方起执故。此护法义。
若安慧师。即无学位解脱道等诸无漏心.世间定心。皆有法执。所证择灭名为化城。余人求之理增上慢。论说具足烦恼性众生所起。故非无学。又有释言。此是世间凡夫所执所得世间三摩跋提。六行所得假非择灭谓真涅槃。佛说二乘无学所得择灭涅槃方便令入。犹如化城中路息苦。拟向宝所尚非真灭。况汝凡夫所得世间假解三昧执实灭耶。有学之人不起此执。凡夫有故。下言导师。知无疲倦即灭化城。云向者大城是我化作。说化灭化破执二乘涅槃实城。为灭凡夫所执城故此中应如护法等解。三者十无上中。第二示现行无上。故说大通智胜如来本事。大乘菩提难得。行亦难成。非如二乘菩提疾得。行亦易修。故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方得菩提事。此为文残说古事故。或说大通佛事者。说佛自身彼时修行为十六王子。今始得菩提。又诸声闻彼时发心。今时方熟。故大因行非卒修成。名行无上。不说大通佛之行也。即将说今要先说古。虽以今果为品号。其因亦在其中明。故此品来。四者十无上中第三示现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喻。前说化城知非真灭。未说商主能长商人能引至于佛果宝所。今此说之。故此品来。此乃义残非文残也。
释名者。御寇安神之所曰城。本无而有曰化。御寇者息生死之疲。安神者证恬寂之乐故喻于城。佛假权施名之为化城即是化名曰化城。今是喻.法。此品广明名化城喻品解妨难者。问此品所明乃有二义。一大通往事。即行无上。二说化城今事。即增长力无上。何故唯以化城为名。不以佛事为目。答正教之说本除生病。生有本无而有增上慢。执非择灭为真。今说择灭为化除之。令舍渐进宝所故以化城为品。不以佛事为品。正法华名往古品。谓显过去佛曾教化发大乘种。令其忆念为今熟因望其意解引入大乘非正破病。故今此经不以往古为品号。又化城果今现得。大通事在往因。以显果为品名。不以隐因为品称亦无失也。
经。佛告诸比丘(至)阿僧祇劫。
赞曰。下第三周为下根说。准前二周亦为四段。此品佛以喻正化。第二后品之初满慈领悟。第三后品之中次领悟后云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下佛重述成。第四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下。为之授记。初文有二。初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后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下。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初是说古因缘。令自了达往修大因退住小。果论名行无上说大通如来本事。后是述今得果。论名为破有定人。实无而有增上慢。又为示现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喻。说初发大心。令今取大果。次说后果为化令今舍小果。由此分二初文有二。初说过去因缘结会佛自身事。后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下。明过去结缘。会弟子事。此意总明过去曾化已结大乘之缘。令生信解。故为此解。初文复二。初一长行.一偈颂明大通佛去今久近后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下正明彼事。初长行有二。初明彼佛久近。后显已能见。初中复二。初总告。后问答。初中有四。一时。二名。三国。四劫。此初也。
经。尔时有佛(至)劫名大相。
赞曰。此告后三。
经。诸比丘(至)尽地种墨。
赞曰。下问答有三。一问.二答.三明久近。问中有二。初挍量后问。此初也。种音之陇反磨音莫个反若莫波反。应作摩摩研也鬼作魔。尼作[(序-予+林)/女]。病作[膺-倠+(林/(ㄇ@人))]。都无磨作摩音。
经。于汝等意(至)不也世尊。
赞曰。此问及答。
经。诸比丘(至)阿僧祇劫。
赞曰。此明久近。下前尘尽。取此著尘.不著尘界总以为墨。一尘一劫彼佛灭度更多于彼。其抹者以手摩也。
经。我以如来(至)犹如今日。
赞曰。此显已能见宿命智知慧眼见故。问释迦修行不越三祇。何故尘劫极多。彼时犹称王子。答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谓佛说言我于尔时曾名胜观。法身平等故。二别时意趣。谓愿生极乐皆得往生。暂闻无垢月光佛名定于菩提得不退转。三别义意趣。谓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本来涅槃。四众生意乐意趣。谓于一善根或赞或毁令增进故。今此依于平等意趣说余佛事。即是我身身平等故。若不尔者。云何乃言尔许劫数。又善心相续劫满三祇。诸心通论何妨尔劫在彼佛时犹称王子。又依昼夜月时年。何妨。许时释迦自身三僧祇劫内。
经。尔时世尊(至)名大通智胜。
赞曰。七颂分二。初五颂颂久时。后二颂颂能见。初复分二。初一颂告佛名。后四颂告劫数。此初也。
经。如人以力磨(至)如是无量劫。
赞曰。此告劫数。
经。如来无碍智(至)通达无量劫。
赞曰。此颂能见也。
经。佛告诸比丘(至)那由他劫。
赞曰。下第二段正明彼事。以下诸长行方颂有文。初会自身事。文有四。第一佛寿成道。第二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下转正法轮。第三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下子继传灯。第四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下会成今佛。初文有三。一明佛寿。二法难得。三说得道。此初也。
经。其佛本坐道场(至)犹不在前。
赞曰。下明法难得。有四。一不现前。二诸天。敷坐。三散华。四作乐。长时此初也。报身成道理实为难。化身成道何妨化现。今他报身示相起也。论云欲显菩提难得故。依华严经有十事。故坐于道场。始从震动一切佛刹。乃至。自善根力悉能受持一切众生。故坐道场。破诸魔军亦有十义。始从五浊恶世众生互相征伐欲显菩萨功德力故。乃至。顺五浊世诸众生故示现降魔。不尔。魔怨有何胜力。与大菩萨.如来竞力。又释迦佛破魔军诸部不同。有说成道后方破魔军依涅槃经亦作此说。有说破魔后方成道。经文现有此二说。故此佛破魔后方成道。此事不定。随示现故。又弥勒佛于出家日即得成道。释迦苦行先经六年。今此成道十劫空坐。皆是示相不同。不可一其所以。
经。尔时忉利(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二敷坐。胜天王般若说。诸天各献一座。佛为受之坐取菩提。以神力故合为一座。令彼诸天各唯见佛纳已之座以取菩提。发心欢喜。不见纳受余座而坐。故此亦言诸天作座。非共造一。
经。适坐此座时(至)常雨此华。
赞曰。三散华。华积如须弥。明知他受用身也。
经。四王诸天(至)亦复如是。
赞曰。四作乐。伎音渠倚反艺也。女乐作妓。有作伎立也。经文乘便故。说乃至终恒乐供养。
经。诸比丘(至)三菩提。
赞曰。第三说得道。
经。其佛未出家时(至)名曰智积。
赞曰。下第二大段转正法轮。有二。初供养请转。后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请已下。许可为转。初文有二。初明十六子供养请转。后明梵天王供养请转。亲族现前故非亲族不现前故。初文又二。初诣佛供养。后请转法轮。初文复二。初明诣佛后明礼赞。诣佛有五。一明佛子。二明往诣。三母送。四祖送。五诣意。此初也。他受用身有父母等。鼓音王经说。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等。化七地已前有分段死故。有父母等。化八地已上有变易生。理无此事。不死生故。他受用身得与金轮俱出故。此佛祖转轮圣王。
经。诸子各有(至)往诣佛所。
赞曰。二诣佛也。
经。诸母涕泣(至)随至道场。
赞曰。三母送四祖送。涕泣者他礼反。目出泪曰涕。无声出泪曰泣。
经。咸欲亲近(至)尊重赞叹。
赞曰。五诣意也。
经。到已头面(至)善哉吉无上。
赞曰。第二礼赞有二。一身礼二语赞。八颂为三。初一颂半赞佛愿满胜德。次二颂赞佛修因胜德。后四颂半申归礼意。此初也。吉谓吉祥善事满故。
经。世尊甚希有(至)安住无漏法。
赞曰。二赞修因胜德。一坐十小劫者。华严经说有十种坐。一转轮王坐与十善故。二四天王坐欲于一切世界诸佛正法行自在故。三帝释坐于一切众生行自在故。四梵天王坐自心他心得自在故。五师子坐分别演说甚深义故。六正法坐欲明总持.诸力辨故。七坚固三昧坐究竟大菩提故。八大慈坐令恶心者悉欢喜故。九大悲坐能忍一切诸苦恼故。十金刚坐降伏众魔诸外道故。今此乃是坚固三昧.金刚坐故。静然者身定也。心憺怕者心定也。憺音徒滥反。说文安也静也。谓憺然安乐。切韵静应为憺。无味作淡。恬静作惔憺玉篇憺音徒敢反静也安也。有作惔。说文徒甘反忧也。非此中义字书作倓。亦徒滥反怕音疋白反亦静也。玉篇无为也。憺怕则是安静之义。有作淡泊。无味也。非此中义。
经。今者见世尊(至)称庆大欢喜。
赞曰。三有四颂半。申归礼意。有二。初一颂标佛得道我等获益。后三颂半释其所由。此初也。
经。众生常苦恼(至)永不闻佛名。
赞曰。下释所由。有二。初二颂明诸众生不近善友轮回受苦。后一颂半遇益故归礼。此初也。常苦苦谛。盲冥集谛。不识苦尽道谛。不求解脱灭谛。于此四谛都不能识。天众损减从闇入闇不闻佛名。冥音莫经反。暗也。玉篇莫定反。夜也昧也。冥冥者蔽人目令无所见。
经。今佛得最上(至)归命无上尊。
赞曰。遇益故归礼。
经。尔时十六王子(至)诸天人民。
赞曰。此下第二请转法轮。初长行。后偈颂。此初也。安隐与乐怜愍拔苦。
经。重说偈言(至)愿为世间说。
赞曰。下四颂半分三。初一颂佛具内外德故请。次一颂半有大利益。故请。后二颂明佛识达故请。此初也。伦匹也等也。
经。度脱于我等(至)众生亦复然。
赞曰。二有大利益故请。
经。世尊知众生(至)当转无上轮。
赞曰。三明佛识达故请。此知五种。一所念即欲乐.胜解。二所行道遍趣行。三智慧力即根胜劣。四宿命即宿住力五业即自业智力。其欲乐即所念。修福即业。故略举此摄余五力。
经。佛告诸比丘(至)六种震动。
赞曰。下梵天供养请转法轮。有二。初神光动照。后供养请转。初文有三。初动十方世界次光照幽冥。后动照梵宫。此初也。
经。其国中间(至)忽生众生。
赞曰。光照幽冥。即二世界铁围山间。
经。又其国界(至)胜诸天光。
赞曰。动照梵宫为供请之渐。
经。尔时东方(至)共议此事。
赞曰。下供养请转。大文分五。一东方二东南方。三南方。四例六方。五上方。除后二方。余一一中文皆分四。一睹光惊议。二寻光诣佛。三礼赞请转。四默然许之。
初文有二。初众梵惊问后一天请求。此初也。此皆通四禅梵王。或唯初禅请转法轮梵福量故。此文有三。一光.二念.三议。
经。时彼众中(至)遍照于十方。
赞曰。此一天请求。诸天之中具威德者。将生之时光明先现。故此疑言为大德天生。
经。尔时五百(至)推寻是相。
赞曰。二寻光诣佛。有二初持宫.华以推觅。后见佛.众以忻然。此初也。
经。见大通智胜(至)请佛转法轮。
赞曰。见佛众以忻然也。
经。即时诸梵天王(至)高十由旬。
赞曰。下第三段礼赞请转。有二。初供养后请转。初长行有二。初归礼散华。后献宫请纳。此初也。
经。华供养已(至)愿垂纳受。
赞曰。此请纳安处。
经。时诸梵天王(至)普皆蒙饶益。
赞曰。四颂分三。初二颂赞五德。次一颂陈来由。后一颂请纳受。此初也。
经。我等所从来(至)唯愿哀纳受。
赞曰。初颂来由。后颂请纳。
经。尔时诸梵天王(至)度苦恼众生。
赞曰。此请转法轮。
经。尔时大通(至)默然许之。
赞曰。第四大段佛默然许。问何故涅槃时默然不受他供。今者默然遂许他说。古解以佛颜有舒[僉*殳]。请者觉许.不许。又云以佛身光表知受与不受。又云佛初成道时。自唱号言。凡时默然受请。涅槃时默然是不受请。又受食理须咒愿。默然知佛不许。许说默已顺请。不假出言而许。
经。又诸比丘(至)共议此事。
赞曰。第二东南方。大文亦四。初众梵惊议。
经。时彼众中(至)度脱苦众生。
赞曰。此一天请求。
经。尔时五百(至)请佛转法轮。
赞曰。第二寻光诣佛。有二。初持宫.华以推觅。后见佛.众以忻然。
经。时诸梵天王(至)愿垂纳受。
赞曰。下第三段礼赞请转。有二。初供养。后请转。此长行供养。
经。尔时诸梵天王(至)我等今敬礼。
赞曰。四颂半赞分四。一颂赞礼。一颂半叹希有。一颂叹为眼目。一颂叹为慈父。此初也。迦陵频伽妙音鸟也。以声柔软清亮哀雅故以为喻。
经。世尊甚希有(至)诸天众减少。
赞曰。叹希有也。
经。今佛出于世(至)今得值世尊。
赞曰。初一叹眼目。后一颂慈父。
经。尔时诸梵天王(至)忍善者增益。
赞曰。此请转也。叹佛生益。忍善者增益谓入圣道。其义可知。
经。尔时大通(至)默然许之。
赞曰。第四大段佛默然许。
经。又诸比丘(至)为佛出世间。
赞曰。第三南方。准前有四此睹光惊议。有二。初众梵惊议。后一天请求。
经。尔时五百(至)转法轮。
赞曰。第二寻光诣佛。有二。初持宫华以推觅。后见佛众以忻然。
经。时诸梵天王(至)唯愿垂纳受。
赞曰。下第三段供养请转。中初供养后请转。此初也初二颂半叹佛后一颂请受。
经尔时诸梵天王(至)当演深远音。
赞曰。请转。中初长行后偈颂。文意可知。
经。尔时(至)默然许之。
赞曰。第四大段。佛默然许。
经。西南方(至)亦复如是。
赞曰。第四例余六方。事意同前恐繁故例。
经。尔时上方(至)为佛出世间。
赞曰。第五上方。有三无第四许。此即睹光惊议。有二。初众梵惊议。后一天请求。
经。尔时五百(至)转法轮。
赞曰。第二寻光诣佛。有二。初持宫华以推觅。后见佛众以忻然。
经。时诸梵天王(至)愿垂纳处。
赞曰。下第三段供养请转。有二。初供养后请转。初中又二。此长行也。
经。时诸梵天王(至)广度于一切。
赞曰。十颂半分四。初七颂半赞佛德。次一颂见佛生喜。次一颂请纳。后一颂回向。初中有二。初二颂标。后五颂半释。此初也。初颂叹能拔苦。后颂叹能与乐。免音无远反引也。作挽有作勉亡辨反。勖励也。国语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犹勤强也。萌音莫耕反芽也始也冥昧貌。众无知也。汉书氓群黎也。涅槃名甘露门。谓圣道或理名甘露。教名为门。
经。于昔无量劫(至)死多堕恶道。
赞曰。下五颂半释。中有二。初四颂半生死轮回。后一颂释佛能拔。初中又二初。二颂受苦果。后二颂半行恶因。此初也。
经。不从佛闻法(至)常堕于恶道。
赞曰。此行恶因。意可知也。文有二。初二颂半在家行恶行后一颂外道行恶行。乐谓人天乐果。乐想者谓乐因。又乐者所取乐境。乐想者能取乐之想。又乐谓乐受自体。乐想谓苦对治乐。谓寒热等暂息灭时假名乐故。
经。佛为世间眼(至)故现于世间。
赞曰。此一颂释佛能拔。
经。超出成正觉(至)喜叹未曾有。
赞曰。二明见佛生喜。
经。我等诸宫殿(至)皆共成佛道。
赞曰。第三段一颂请纳。第四段一颂回向。
经。尔时五百(至)无量劫习法。
赞曰。此赞请转也。一颂赞一颂请。
经。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十二行法轮。
赞曰。上明供养请转。下第二段明许可为转。有四。一标许可为转。二明余所不能。三彰所转之法。四显生闻获益。此初也。三转有二。一自二他。今为他转非佛自转。此苦圣谛名示相转。此应遍知是劝修转。此已遍知是作证转。此行法轮以移动运是转义故。是一一转令闻法者发生无漏真圣慧眼。随其次第。于去.来.今苦谛之中。生智.明.觉。如是一转总别四行。三转谛谛皆有十二行相。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如次显示令入见.修.无学等三。如前第四卷疏中解。
经。若沙门(至)所不能转。
赞曰。二明余所不能。未正证故。唯佛可为一切师故。知一切故。
经。谓是苦(至)是苦灭道。
赞曰。下彰所转轮之境。于此生智名行法轮。法轮境有二。一四谛二十二缘。此初也。且举示相余例可知。四谛略以五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废立.四释妨.五诸门。
出体者。对法等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诸有漏法性逼迫故皆是苦谛。集有二义。一招感异熟无记果义。对法等说。谓诸烦恼及所起业名为集谛。唯识等说十二支中。五亦集谛摄。业烦恼性故。余无记法皆非集谛。然唯说爱为集谛者。由最胜故。二为因能得有漏果义。即诸有漏在内身中。三性诸法能为依因。有异熟者皆是集谛。瑜伽等说十二支中。逆观老死有二种因。一者粗生谓即生支。二者细生谓爱.取.有。乃至观前齐识退还。此等皆名老死之集。故知依因无记等法亦名为集。不说非支亦名为集。真如.择灭.不动.想受灭诸无为名为灭谛。对法论说真如.圣道.烦恼不生名为灭谛。此说灭依.能灭.灭性。正智所证真如境上。有漏法灭。假实合是灭谛之相。无漏五蕴名为道谛。对法等说。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皆名道谛。依道自性.及道眷属以显道谛。由此四谛摄诸法尽。故涅槃经迦叶问言。如佛一时入申首林。取小树叶告诸比丘。我已所说如手中叶所未说法如林中叶。而言四谛摄诸法尽。若摄尽者。则是已说一切法尽。云何言未说如林中叶。若不摄尽者。应有五谛。世尊告言。四谛摄尽。然总说言此是苦谛。二乘不能知分别诸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至道谛亦复如是。此中意说。然虽四谛摄诸法尽。巨细分别二乘等不知故言未说。非有五谛。依诠显实真如亦是灭谛所摄。故对法言灭性正是灭谛所摄。涅槃亦说四谛所摄。故言二乘有苦有谛而无有实。菩萨具有。余三亦然废诠谈旨即非灭谛。故瑜伽中。四谛之外说非安立谛。上依种类总说四谛。若依法体有粗有妙。能知之。智有上有下胜鬘依此说有八谛。谓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如是八圣谛非二乘所知。即新翻经云安立谛.非安立谛。有作四圣谛者。分段生死十二因缘名苦。烦恼及业名集择灭名灭。生空智品名道。无作四圣谛者变易生死五蕴名苦。所知障名集。无住涅槃名灭。法空智品名道。如前已说。今依总相或依分段。转四谛轮。为二乘故。
释名者。四者是数。谛者实义。唯圣知实故名四圣谛。苦真是苦更无异苦等。五十五云。谛义云何。如所说相不舍离义。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是谛义。带数释也。苦者逼迫。烦恼所生义。集者招感能生苦谛义。灭者寂静义彼俱寂静。义道者通因能成三义。三义者此中苦事.苦理苦如。乃至道谛有三亦尔。苦事名谛持业释。余二名谛依主释。理.如二种与其苦事。虽非一异然此皆非逼迫等故。
废立者九十五云。苦谛如诸病体。集谛如诸病因。灭谛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谛如病除已令后不生。诸有病者诣良医所。但应寻求尔所正法。诸有良医亦但应授尔所正法。是故更无第五圣谛诸佛如来拔大毒箭无上良医。亦但宣说尔所正法。又如疗病者知病.病因.病除之法观生死苦.苦因.苦灭.灭法。亦尔故复说言趣苦灭行。
释妨难者五十五说。何因故。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差别耶。答由彼苦谛是四颠倒所依处故。为除颠倒故。应遍知苦。既遍知已即遍知集。由彼集谛苦谛摄故。虽遍知苦仍为集谛之所随逐。故须更说永断集谛言触证者是现见义。由于灭谛现前见故。不生怖畏。爱乐摄受。是故须说触证灭谛。若勤修道乃能成办所说三义。是故次说修习道谛。何故四谛如是次第。由此故苦为初。如此故苦为次。此二摄黑品究竟。由此故乐为第三。如此故乐为第四。此二摄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药。又如遭苦次第建立圣谛。如诸世间曾所遭苦。即于此处先发作意。次于遭苦因。次于苦解脱。后于解脱方便。发起作意。
诸门分别者。以十门分别。一几蕴所摄。三谛五蕴更互相摄。灭谛不尔彼寂静故。二谁各几行。答各四如次。谓无常.苦.空.无我。因.集.生.缘灭.静.妙.离。道.如.行.出三何故苦谛为四行观为除四倒。无常除常到。苦除二倒谓乐.净倒。空无我除我倒。集谛四。观除四爱故。由依常倒起后有爱。次依乐.净二倒起贪喜俱行爱。及彼彼希乐爱。次依我倒起独爱灭为四观四种爱灭之所显故。道为四观由能证彼四爱灭故。四谁解脱门摄几行。五入谛现观有几种。六三乘观谛有何差别。七此四谛为世俗为胜义。五十五涅槃唯胜义。六十四对非安立唯世俗摄。实通二种。八诸谛相摄。九苦有几种。余三亦尔。十虚空.非择灭。何谛所摄。并如瑜伽.对法.唯识.显扬等抄说。恐繁故止。
经。及广说(至)忧悲苦恼。
赞曰。下明十二缘起此有杂染.清净杂染.清净皆有顺.逆观。此中有二。举杂染顺观及清净顺观例杂染逆观。及例清净逆观。此即染顺观也。生死相生故例染逆观。
经。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
赞曰。此清净顺观。初断生死故例逆观也。十二缘起以六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缘相.四依世.五诸缘生摄.六染净顺逆。
出体者。无明支体烦恼障中正取分别。及兼任运愚痴为体。成唯识云。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又云。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能发行者方是此支。通相应.不共.缠及随眠。行支体通善.及不善身.语.意业。唯感总报。及通感总.别。二业为性。唯别报业则非行支。故唯识云。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亦。通现.种色.思为体。识支唯取第八异熟识种为体。故唯识云。此中识种谓本识因。唯取行支所集异熟第八识种。初结生故。总异熟故。唯在种位不取现行。有处说通前六识身。泛明一切识身。为论。及依当来现起分位说有现行。乃至受支亦复如是。名色支体。成唯识云。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此说五支不相杂乱。于一刹那为行所集缘起支说。谓异熟六根种名六处支。异熟触.受种名触.受支除本识种及此三种。余诸异熟蕴种皆名色支。契经又说。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剌蓝等者。依当起时分位前后。于因中说杂缘起支不尔如何得通五蕴。或泛通说一切名色。唯识又依杂体说云。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爱支唯是中下品贪。此虽通缘内外二果。诸论多取缘外境爱增上果生。取支通用一切烦恼以为自体。全界烦恼皆结生故。若能取.若所取.若所为取。所为取。中随顺烦恼。不取余法。有处唯说爱增名取。谁识会云。虽取支中摄余烦恼。而爱闰胜。说是爱增。且依初后分爱取二。实摄余惑。爱.取二支通现及种。俱能闰故。有支体即行等六支为爱.取闰。转名为有。有说唯业。唯识会云。此能正感异熟果故。有说唯五。唯识复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识等五故。此唯种子。能有果故。生支体者。成唯识云。始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此三支体皆通五蕴。唯是现行异熟果摄有处亦说通种子者如缘起经。能所引生一时而有。次第宣说义类无别。非是二支亦通种子。忧悲苦恼因老死起非是支摄。十地经云。死别离时意根相对名忧。五根相对名苦。出声啼哭名悲。愚人心热名恼。在下二界具色等支。无色不然。随所应有。
释名者。瑜伽有五释。一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依缘字起字释名。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简大众部等十二缘起是无为法。亦简正量部一期四相。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今依此义以释缘起。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非余者。唯由有缘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亦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又云离有情义无自然我故。乃至自业所作义是缘起义。于余相续不受果故。又对法及缘起经各十一释。对法又云无作缘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初二如前。无明缘行等者显势用缘生。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诸法功能各差别故。
缘相者。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通下中品。二异熟愚唯是上品。此之二愚皆缘内身异熟果起。行有二种。一善。二不善。或分为三。一不动.二福.三非福。此为有分熏习所摄。识等五种名言熏习。此五无记势力羸劣。不能自生处所未定。要待有分熏习方起。由下品愚发不动业。由中品愚发于福业。由上品愚发非福业。随发业已遂集识等五支种子。摄属于行有当生处。即是当来生老死种种位定。无五体前后差别之相。依当起位说因为五。故唯识云。谓缘迷内异熟果愚。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五果种已。次依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闰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自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生支体起。衰变命终老死支现。忧悲苦恼种种随生。此说由迷内身无明。缘异熟受能发诸业。遂集当来生老死位五支种子。有当生处。复由迷外境界无明。缘境界受起爱及取。闰前行等六支种子。近有后果转立有名。自后五支现行遂起名生老死。是名缘起为缘之相。瑜伽复有三释。相生次第如瑜伽说。
依世者。成唯识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要生后报方名为支。现报非故。谓过去十支因.现在二支果。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生报定同。后报便异。谓过去七.现在三.未来二故。若二三七各定同世者。生.老死二支。爱.取有三。及前七支各定同世。势相生故力相似故。
诸缘生摄者。摄论第二云。若略说缘起有其二种。一分别自性缘起。谓依阿赖耶识诸法生起。二分别爱非爱缘起。谓十二缘起于善恶趣。能分别爱非爱自体为缘性故。今此正说后一缘起。义亦摄前不正明之复说三种。此二之中加受用缘生。辨中边云。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受用缘生。即六转识亦此义摄。非正辨之。瑜伽复说四种缘生。一能引谓无明.行。二所引谓识等五。三能生谓爱.取.有。四所生谓生.老死。集论说识亦是能引。识中业种名识支故。异熟识种名色摄故。缘起经说识支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俱舍第九复说四种。一者刹那。二者连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云何刹那。谓刹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三蕴总称名色。住名色根说为六处。六处对余和合有触。领触名受。贪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起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即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今者大乘。八识俱起。烦恼齐生。与彼不同。理应思准。复有说者刹那。连缚如品类足。俱遍有为非同前义。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即此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大乘业同未爽通理。
染净顺逆者。对法第四云。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顺次第说。此说生死次第相生。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乃至。行.行集.行灭.行趣灭行。作四十四智。无明无因故非四十八智。种阙故。此为后观。于前加行亦作七十七智。谓缘现在生而有老死。非不缘现在生而有老死。现在自身自已作故。便成二智。缘过去生缘未来生亦各二智。合以成六。观无始来一切老死皆缘于生。未来虽未起容有杂染还灭义故。今观杂染故成二智。此三际中初智观果有因。显其所由。第二智观果有因非不决定。破外妄计无因等生。第七即观前所不摄。诸有漏慧。遍知义故。即法住智遍知三世缘起教法。名支不摄以为第七。前六真实智。此一法住智。合成七智。异生圣者俱有此智。今是见道已前凡位观行。此后方入四十四智。四十四智近四谛故。住教等法是闻慧故名法住智。如实义而知。是思.修慧。名真实智。此有漏观故名杂染。文唯有顺而无逆也。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顺次第说。此依断位次第而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乃至。由谁无故。行无。由谁灭故行灭。此依得果究竟位观。逆次第说文唯有顺而无逆观。广如幽赞下卷。恐繁故止。虽无现前成独觉者。令证声闻。亦说此缘。依之说谛亦成三周十二行相。
经。佛于天人(至)具八解脱。
赞曰。第四显生获益。有二。初明获益。后明众多。初中复二。初明初会。后明第二第三第四会事。此初也。受者著也。不贪著一切法故得心解脱。心解脱者由无明等烦恼解脱故。成慧解脱相应之心。不复缘境起于烦恼名心解脱。或禅定名心。能住心故。得俱解脱名心解脱。
经。第二(至)得解脱。
赞曰。此明第二第三第四会也。弥勒三会说。释迦不说会。利益生机各不同故。
经。从是已后(至)不可称数。
赞曰。此明众多。上明声闻法轮故无菩萨。
经。尔时十六王子(至)三菩提。
赞曰。下第三大段。子继传灯有五。初出家启请。二尔时彼佛受沙弥请下许可正说。三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下诸子传灯。四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下佛起赞叹。五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下所化常益。初文有二。初诸子出家启请。后臣佐随从出家。初中复三。初明子德.次明启请.后明请意。此初也。有六德。一已超羁网出家为沙弥。二闻法速悟诸根通利。三性情鉴达智慧明了。四久遇良缘曾供养佛五坚持胜戒净修梵行。六志希大果求正等觉。
经。俱白佛言(至)佛自证知。
赞曰。初明启请。昔说小乘法轮。利益声闻乘讫。我意求大请说大乘法轮。后明请意。我等志愿大乘正法如来之知见。佛自证悉。佛自证明。愿为我说。问何故前请王子在前。今为说法王子居后。答前据亲疏后明权实。
经。尔时转轮圣王(至)王即听许。
赞曰。此明臣佐随从出家。初请后许。
经。尔时彼佛(至)佛所护念。
赞曰。下第二段许可正说。有五。此中有二。初将说法时待机熟故过二万劫。二陈所说法。妙法莲华。妙法莲华正为声闻。无量义经正为菩萨。何故此中为诸菩萨说于法华。如前日月灯明因妙光法师。二十亿菩萨乐欲闻法中释。问何故转二乘法轮名为三转十二行相。大乘不尔。答理应如是。但以声闻者一坐可有成见.及修.无学道义。菩萨不尔。由是不同。此说十二缘亦依四谛故。
经。说是经已(至)讽诵通利。
赞曰。第三沙弥领悟。
经。说是经时(至)未曾休废。
赞曰。此中有二。第四三根领悟。第五说法时节。上根菩萨闻之信受。中根声闻亦有信解。下根余类皆生疑惑。是法华经难信解故。下根众生机未熟故。为今时渐。故说彼时有疑惑者。
经。说此经已(至)四千劫。
赞曰。下第三段诸子传灯。有三。一佛入寂定。二诸子说法。三所度多少。此初也。知子根熟令子传灯。故入寂定。
经。是时十六菩萨(至)妙法华经。
赞曰。诸子请法利益既众。说法时长。
经。一一皆度(至)三菩提心。
赞曰。所度多少示教利喜。即新翻经云示现.教导.赞励.庆喜。显扬第十二更加令离欲。谓诃毁诸行令离爱染名令离欲。示现四种真实道理名为示现。已得信解令正受行名为教导。若彼退屈策发令进名为赞励。彼随法行赞令忻悦名为庆喜。彼更有释恐繁且止。今此说四除初离欲。此与示现俱令修行信解别故译家疏脱。义必应然。五渐化法故。义准定然。
经。大通智胜佛(至)令入其中。
赞曰。下第四段佛起赞叹。有二。初升座赞叹。后劝人亲信。此初也。赞叹有七。一希有.二根利.三智明.四近圣.五修行.六受持佛智.七开示众生。
经。汝等皆当(至)如来之慧。
赞曰。此劝人亲信。初标劝亲近。后释令信受。
经。佛告诸比丘(至)悉皆信解。
赞曰。下第五段所化常益。有三。此中有二。初常说法华二所化常益常益有二。一与菩萨俱。二闻法信解。
经。以此因缘(至)于今不尽。
赞曰。第三释成常义。显今法华会上。皆是彼时常益众生。众生世世常为友益。益犹未尽生下结会之由渐也。
经。诸比丘(至)以为眷属。
赞曰。下第四大段会成今佛。有二。初标成佛现利群生。后显异名成佛处所。此初也。
经。其二沙弥(至)二名师子相。
赞曰。此显异名成佛处所。阿閦者无动义。故相用烦恼等一切不动故。閦音初六反。若齐作珿直貌作矗。廉谨状作龊。不知閦字所出。须弥顶极尊高故。师子音示无畏故。师子相示降魔怨故。
经。南方二佛(至)二名梵相。
赞曰。常证法性名虚空住。恒寂生死名为常灭。得大自在名帝相。能生群圣名梵相。
经。西方二佛(至)二名须弥相。
赞曰。阿弥陀云无量寿慧命长故。度世苦恼。常起悲故。多摩罗跋栴檀香云性无垢贤香。众德庄严名须弥相。
经。北方二佛(至)三菩提。
赞曰。能施法雨名云自在。极广覆荫名云自在王。能破生死名怀怖畏。能寂三业生死嚣烦证寂默理名释迦牟尼。此云能寂故娑婆世界此云堪忍。此土众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门。行十恶业道。日夜增长三涂八难无量辛楚。菩萨于中堪忍苦恼而行利益。名为堪忍。
经。诸比丘(至)三菩提。
赞曰。上会佛事。下会弟子事。有二。初正会弟子事。后我灭度后复有下释疑难。初文复二。初明昔化。后尔时所化下正结会之。初文复二。初明昔化。后是诸人等下明住小所以。此初也。本化大乘于今有住声闻地者。然于法华会前常为说般若等经。方便密化大乘。然彼不知我之所化事。
经。是诸人等(至)难信难解。
赞曰。此明住小所以。是人退性不定姓摄。宜以权化令渐入道。以佛智慧难信难解故非卒能学。故我化之初权后实。
经。尔时所化(至)弟子是也。
赞曰。正结会之。
经。我灭度后(至)当入涅槃。
赞曰。下释疑难。谓有难言。若诸声闻皆当作佛。其遇佛者蒙佛教化可当住佛。佛灭度后有求声闻不闻是经。不觉不知菩萨之行广大弘远。于自所证有为无为二功德中。作有余涅槃灭度想。求当入无余涅槃。是人云何当得作佛。故下释之文有其三。初牒所疑之人。次释彼亦作佛。后解所由。此牒所疑声闻也。
经。我于余国(至)得闻是经。
赞曰。此释彼亦作佛。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者。菩萨处胎经说。从此灭度于十方面各三十二垓诸佛国土。而复成佛教化众生。下医师喻中具显是义。是人虽生灭度之想求入无余涅槃。于我有缘。我以神通接引于彼。遇我得闻是经。或是凡夫若是有学。求有无余涅槃。将此涅槃谓实灭度之想。求入证此二种涅槃。修二乘行。种姓所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或我从此余国作佛。是人于我生灭度想谓我入无余。我引至彼令求佛智。此说于我有遇缘者。或虽于我无此因缘。亦蒙他佛及菩萨等接引教化闻是经典当得作佛。亦有潜化成就此人说法化导。令向大乘。今说显化于我有缘。故说于彼求佛智慧。或虽于余佛有缘往彼。平等意趣故亦说是我。
经。唯以佛乘(至)方便说法。
赞曰。此解所由。由一佛乘究竟灭度。无异二乘究竟体故。方便说教可有三乘。或唯一极果体方便说.有三因。因言长理。其涅槃经高贵德王品。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声闻.缘觉。八万劫.六万劫.四万劫.二万劫。一万劫所住名为涅槃。无上法王圣主住处名大涅槃。古人解云。二乘诸果经尔所时入彼无余涅槃。后起回心便引楞伽菩萨佛等化作文。经尔所时耽三昧酒醉然从彼起回向大乘。今解不然。彼二乘位经尔所时修行向大者。彼于先时未回心前。所应证得有余涅槃者名为涅槃。法王所得名大涅槃。非二乘者。诸有学位已经八万劫乃至四万已入涅槃。亦非无学入无余依身智并无。入涅槃已便起身智。经二万劫等修行大行。信解品云。我等长夜修习空法。乃至住最后身有余涅槃。则为已得报佛之恩。庄严论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不尔。其二乘者。入无余涅槃善根若尽。同庄严论云何经一万劫等。修行始入十信。后经三无数劫方得菩提。本识既无无识持种。其身都尽。将何修行谁得菩提。入无余已若有善根非但违教亦违正理。身智既在云何名为无余涅槃。不同如来无漏依在名有余依。有漏依尽名无余依。胜鬘亦言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成唯识云。不得无住故名方便。或住有余回心向大不得无余。名得方便。涅槃经病行品云。须陀洹人天七返断结入于涅槃。是人未来过八万劫当得成阿耨菩提。斯陀含人一往来断结入于涅槃未来过六万劫得阿耨菩提。阿那含人不还。未来过四万劫当得菩提。阿罗汉人过二万劫当得菩提。辟支佛人过十千劫当得菩提。彼经又云过八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成正觉名得菩提。古师解云。阿罗汉曾经七生者。以须陀洹名说。曾经二生者以斯陀含名说。曾经上界生者以阿那含名说。不经生而藉教者以阿罗汉名说。不经生而得独觉以辟支佛名说。此前三人凡身得果圣身涅槃。后之二人凡身得果凡身涅槃。迳多生者钝。所以经寂时多。经生少者利。所以迳寂时小。所经八万劫引菩提留支解。仍以悲想八万劫为一日夜积此岁数成大劫。彼寿无量大劫。过此已后方始发心。验之释之未为典据。经释。须陀洹者七生断结得入涅槃。是须陀洹经八万劫始得大菩提心。十信初位。谁言八万劫住于涅槃。此阿罗汉名须陀洹。经八万劫始得发心。甚成可笑。又若入无余身依永尽。云何无因而后起耶。不尔无余说是何义。若如佛入无余涅槃。有漏永尽更得无漏。无漏既圆何不名佛。若断缚尽名入无余。身智不亡无余何在。有依身故无余.有余二种何别。种种推征义难符信。然涅槃经须陀洹人八万劫等义如前说。实是彼果非阿罗汉。以彼名说。亦非阿罗汉有经生者。若彼经意但总说阿罗汉人。实有学人发心向大复经几时。应涅槃经无有学中而回心者。由此应以涅槃等经同瑜伽等。最为善说。
法华经玄赞卷第七(末)
保安三年五月晦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同年十二月十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为也 高名点本也 与□折本校([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