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马氏文通

实字卷之四 内动字四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内动字四之三

【5.4】凡行之留于施者之内者,曰内动字。内动字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之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着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

内动字言去来之行,其转词记处者有四:曰从来之处,曰所经之处,曰所至之处,曰所在之外处。

【5.4.1】一,记从来之处者,其转词概以「自」字为介,而先后无常。

以「自」为介。

[442]论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反」者,记去来之行,内动字也,其从反之处「卫」也,介以「自」字而先于「反」字。

[443]孟滕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之」者,「到」也,亦内动字也,其从来之处「楚」也,故介以「自」字。

[444]又尽下:孟子自范之齐。——同上。

[445]左昭七: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自楚」者,言所从来之处也,今后于「至」字。

[446]燕策: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自燕」「自齐」「自赵」,皆言所从往之处也,各先「往」字。

以「从」为介。

[447]史张释之列传:顷之,上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从桥下」者,言所从走出之处也。介以「从」字而不介以「自」字者,「从」「自」两字同解,先于「走出」两字。

[448]史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从此道」同上。

[449]又:于是大风从北而起。——「从西北」者,言风所从起之方也。虽先「起」字而参以「而」字者,以「从」虽用如介字,而其用与动字同功。

古籍中以「由」「繇」诸字为介者有焉。

[450]孟告上: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由邹」「由平陆」,记所从来也,不介「自」而介「由」者,「由」即「自」也。

【5.4.2】二,记所经之处,后乎动字而无介焉。

[451]孟滕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过宋」者,路过宋国。「宋」为所经之处,后乎「过」字,而无介字以间之。凡「经」「过」「涉」「历」诸字,皆内动字也,用以转为受动者盖寡。以经过之行,仍止乎发者之内,如「过宋」乃过者自过,与「宋」无涉也。曰「宋」者,惟以记过者自历之处耳。

[452]又:三过其门而不入。——「过其门」者,同上。

[453]论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过孔子」者,身经孔子所在之处也。

[454]左襄十八: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右师城上棘,遂涉颍,次于旃然。——「涉颍」者,过颍水也,同上。

[455]又: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涉于鱼齿之下,甚雨,及之。——「于鱼齿之下」者,记涉河之处,而非所经之处也,故加「于」字。

[456]秦策: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淸宫除道,张乐设飮,郊迎三十里。——「洛阳」,苏秦所经也。

[457]齐策:襄王立,田单相之。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过菑」「涉菑」,皆言所经之处也,并无介字居间焉。

[458]史五帝赞: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过涿鹿」,「浮江淮」,皆记身经之处也。

[459]韩送韩侍御序:东起振武,转而西,过云州界,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六百余里。

[460]又燕喜亭记: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泯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踰岭,猨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观前两引,记其道途所经之处,皆置内动之后如止词然,并无介字以间焉。

[461]公定八:临南駷马而由乎孟氏。——「由乎孟氏者」,道经孟氏家也。所经之处介以「乎」字者,非常例也。

【5.4.3】三,记所至之处,后乎内动,无介字者常也,然有介以「于」字者。

无介字者。

[462]论子路:子适卫。

[463]又子罕:吾自卫反鲁。

[464]又八佾:子入太庙。

[465]又阳货:子之武城。

[466]又微子:大师挚适齐。——曰「适卫」,曰「反鲁」,曰「入太庙」,曰「之武城」,曰「适齐」者,皆记所到之地而无介字以为间也。

[467]孟梁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468]又公下:不能造朝。

[469]又:孟子之平陆。

[470]又滕上:然友之邹。——曰「之楚」,曰「造朝」,曰「之平陆」,曰「之邹」,皆言所到之处。

[471]庄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

[472]左桓三:公子翚如齐逆女。

[473]又襄十1:及着雍,疾。

[474]又昭四:许男如楚,楚子止之。

[475]秦策:陈轸去楚之秦。

[476]燕策:五日而至郢。

[477]史叔孙通列传:叔孙通已出宫反舍。

[478]又:乃亡去之薛。

[479]又项羽本纪: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

[480]又:长史欣恐,还走其军。

[481]又: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482]又: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83]又:沛公起如厕。

[484]又黥布列传: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诸引凡所至之地,皆无介字。

介以「于」「乎」者。

[485]孟梁下:臣始至于境。——「于境」者,所至之地也。前引「至」字,所至之地无「于」字为介,今加「于」字,亦无不可。

[486]又:放于琅邪。

[487]又公下:反于鲁。

[488]又:趋造于朝。——曰「放于琅邪」,「至琅邪」也。「反于鲁」者,「反归鲁」也。「趋造于朝」者,即上文所云「趋而造朝」也,皆可无介字为介也。

[489]庄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490]又秋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491]公庄三十二:于是从其言而飮之。飮之无傫氏,至乎王堤而死。

[492]春桓十五:郑世子忽复归于郑。

[493]左僖四: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494]又襄十:晋侯惧而退,入于房。

[495]又襄十一:齐太子光、宋向戌先至于郑,门于东门。其莫,晋荀蔤至于西郊。

[496]又襄十八:右回梅山,侵郑东北,至于虫牢而反。——诸引所到之地,皆为介字所司。

而同一动字后,前节所引,幷无「于」字为介者也。大抵「之」「适」「如」三字解「往」也,其后记所到之地,未见有介字为介者。

1文通原作‘襄十’,校注本误改为‘襄十九’。(案:襄公十九年另有‘及着雍,病’,章氏误以此当彼。)

【5.4.4】四,记所有之处,介以「于」字者常也,不介者有焉。

介以「于」者。

[497]孟梁下: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岐山之下」者,所于邑之处也,「焉」者,「于此」也,即所于居之处也。两字皆所在之地,而以「于」字为介。

[498]又以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昼」地名,孟子所于「宿」之处也。

[499]又梁下:出舍于郊。——「郊」者,所于「舍」之处也。

[500]论公冶:乘桴浮于海。——「海」者,所于浮这处也。

[501]庄秋水:孔子游于匡。

[502]又:庄子钓于濮水。

[503]又达生: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

[504]又山木:庄子行于山中。

[505]又: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

[506]左桓四:公狩于郎。

[507]又襄十一: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

[508]齐策:孟尝君就国于薛。

[509]赵策:止于荡阴,不进。

[510]左昭二十九:春,公至自干侯,处于郓。——诸引凡记所在之处,皆有「于」字以介焉。以上记所在之处,皆后于内动字。

至外动字或受动字,其后记所在之处,亦概以「于」字为介。

[511]论先进:子畏于匡。——犹云「子见畏于匡」也。「畏」者,受动字也,「于匡」者,记「见畏」之地也。

[512]庄山水: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诸受动、外动后所有「于」字,皆司所在之地。

[513]左隐十一: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氏。

[514]春桓三:公会齐侯于讙。——诸引同上。

外动字转词介以「于」字而记处者,可参观也。

无介字者。

[515]孟公下:孟子去齐,居休。——「居休」者,「居于休」了。「休」记所于「居」之地,而无介字以间焉。

[516]左昭四:许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郑伯。复田江南,许男与焉。——「复田江南」者,「田于江南」也。「江南」,所于「田」之处,而无介字以间焉。

[517]史魏其列传:魏其谢病,屛居蓝田南山之下。——「蓝田」,所于「居」之处了。1

[518]又项羽本纪: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戏下」者,记所于「罢」之地也。以上内动字后词所在之地而无介字者,史籍中往往而有。

外动字后,其转词记所在之地,亦不以「于」字为介者,已详于前,可取引也。

[519]史项羽本纪: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犹云「徙义帝于长沙郴县」也。

[520]又黥布列传:项王往击齐,征兵九江。——犹云「征兵于九江」也。

[521]又:汉之败楚彭城。——犹云「败楚于彭城」也。

[522]又大宛列传: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犹云「种之于肥饶地」也。

《史记》往往同一句法,“于”字有用有不用者。

[523]项羽本纪云: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羣臣诸将善地。——前句曰「于丑地」,后句惟曰「善地」,不介「于」字而辞意亦明。

同一句也,史记用「于」字而汉书删去者,汉书用「于」字而史记删去者,难更仆数也。

[524]史记项羽纪云:大破秦军于东阿。

[525]汉书项羽传云:大破秦军东阿。

[526]史记项羽本纪: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

[527]汉书项羽传云:埽境内而属将军。

[528]史记高祖纪云:乃即皇帝位泛水之阳。

[529]汉书高帝纪云:汉王即皇帝位于泛水之阳。

[530]史记萧何传云:贫,种瓜于长安城东。

[531]汉书萧何传云:贫,种瓜长安城东。

[532]史记张良传云: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

[533]汉书张良传云:昔汤伐桀,封其后*,武王诛纣,封其后宋。

[534]史记张耳陈余传云:然而慈父孝子莫敢{事刂}刃公之腹者,畏秦法耳。

[535]汉书蒯通传云: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

[536]史记韩信传云: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537]汉书韩信传云: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

[538]史记樊哙传云:东攻秦军于尸,南攻秦军于犨。

[539]汉书樊哙传云:东攻杘军尸乡,南攻秦军于犨。——曰「尸」曰「犨」,两地名皆单字,皆加「于」字以足之。至「尸乡」则双字矣,不加「于」字者,殆为此耶?前云「封其后鲁」「封其后宋」者,盖「鲁」「宋」虽为单字地名,而合于「封其后」三字则四之矣。「东攻秦军」四字,如续以单字地名则五之,不偶矣,然亦未敢拘为定例也。

[540]史记刘敬传云: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541]汉书刘敬传云:而欲比隆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

总观两书,史记之文纡余,汉书之文卓荦,「于」字之删不删,其有以夫!

1所于居之处应为「蓝田南山之下」。「蓝田」是「南山」的修饰语。

【5.4.5】内动字惟言去来之行而无转词以记处者,盖参观上下文,其处可知也。

[542]论微子:三日不朝,孔子行。——「行」内动字,解「去」也。虽不言从去之地,而去鲁可知矣。

[543]又:佛肸召,子欲往。——「往」者,至佛肸所召处也,不言可知。

[544]春桓四: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来」者,至鲁也,不言,例也。

[545]左襄十: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还」者,回晋也。

[546]燕策: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547]又: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548]又: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诸所至之地与所处之地,皆空论,可不言而喻也。惟‘马今至矣’一句,其所至之地「燕」也,1与别引不同。

[549]史叔孙通列传: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所行所往之地,不言可知。

[550]左襄十八: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其从遁之处有不待言者。

1章云:上文仅云‘古之君人’,非必燕也。 今案:章注过简,应云‘马今所至非必燕也’。

【5.4.6】内动之行,虽不径达乎外,至其行之效有所于归者,1则为转词。其转词概以「于」字为介焉。

[551]孟公下:王曰:‘吾甚惭于孟子。’——「惭」者,自愧也,其自愧之心,发之于内,仍未见之于外也。不曰「惭孟子」,而曰「惭于孟子」者,盖「孟子」非其所惭之人,乃其自惭之效所于归也。

[552]又公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洽于天下」者,言「浃洽之效普施于天下」也。

[553]又: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犹云「所行仁义有不足于心」也。故「心」者,乃仁义充足之效所于发着也。

[554]又离上: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555]又: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556]又万上: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557]又告下: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2

[558]又尽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极生悲也。——凡「充」「溢」「志」「向」「顺」「逊」「愧」「怍」「利」「益」诸动字,其转词概以「于」字为介,有如此者。

然同一动字,后有「于」字与无「于」字,其意有因以不同者。

[559]论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云:‘「攻」,「治」也’犹治玉石者专精以讨求也,其实应解「致力于异端」也,故以「乎」字为介。「乎」同「于」。有以「攻」字解为「攻击」之意,则「乎」字费解矣。盖「攻人」「攻城」诸语,「人」「城」,「攻」之止词,而无「乎」「于」介字以间也。

[560]史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561]又平准书:然无益于俗,稍惊于功利矣。

[562]又屈贾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563]又: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564]左桓十三: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

[565]又庄二十三: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于宽政,赦其不闲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君之惠也。

[566]又成九:其为太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

[567]又隐三: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568]又襄十四: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569]榖僖十九:梁亡,自亡也。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

[570]公文十三:周公拜乎前,鲁拜乎内。

[571]秦策: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572]又: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573]齐策: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3

[574]庄逍遥游:中于机辟,死于罔*。

[575]史礼书: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

[576]又: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

[577]庄山木:犁然有当于人心。4

[578]又庚桑楚:则不免于罔*之患。

[579]又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5

[580]史张释之列传: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581]韩与卫中行书:贤不肖存乎己,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名声之善恶存乎人。

[582]又上李侍郎书:遂得时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583]又祭田横墓文:余既博观乎天下,曷有庶几乎夫子之所为?

[584]又李翊书: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585]又与柳中丞书:此由天资忠孝,郁于中而大作于外,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6而为戎臣师,岂常习于威暴之事而乐其斗战之危也哉!愈诚怯弱,不适于用,听于下风,窃自增气。

[586]又三上宰相书: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

[587]又答崔立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588]又: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

[589]又: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

[590]又: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

[591]又与陈给事书:其后合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592]又:急于自解而谢,不能诶更写。

[593]又答窦秀才书: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

[594]又处州孔子庙碑:其子弟皆兴于学。——凡内动字以「于」字介其转者,盖不胜引也。

诸引转词,要皆以「于」字为介,而不必泥于效所于归之意,盖亦有记效所发现之处者也。如「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两句,两转词介以「于」字者,惟记「耕」「钓」所在之处耳。

○1本节标题是‘内动之行……其行之效有所于归者’,而所举之例殊不尽然。马氏也自知为例不纯,故于本段结尾处说:‘诸引转词,要皆以「于」字为介,而不必泥于效所于归之意,盖亦有记放所发现之处者也。’乃至‘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两句,就直说是‘惟记「耕」「钓」所在之处耳’。

○2[557]与下[561][576][580]三例,均为「无益于……」,「无」为外动字,「益」为其止词。不能作为内动字之例。

○3「开罪」之「开」应是外动字,「开罪」连用方相当于一内动字。此可见文通作者无意中已显示一字一词难以贯徼。

○4此例「有当」与下[587]「有利」,两「有」皆外动字,合「当」与「利」始相当于内动字。

○5「异」为静字,「乎」后「牧马者」为比较对象,不表其行之所于归。

○6「取」为外动字,「胜」其止词。

【5.4.7】转词有记行之缘起者,概先内动而介以「自」字为是,「从」「由」两字亦间用焉。1其记行之所同发者,亦先内动而惟「与」字是介。

介以「自」。

[595]汉贾谊传: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自此」者,「患」「兴」之缘起也,而先乎「起」字。「起」,内动字。

[596]史大宛列传:大宛之迹,见自张骞。2——「自张骞」同上。「见」本受动字;而为「显见」之解,则内动字矣。

[597]史六国年表序:六国之盛自此始。——「自此」者同前。「始」,内动字也。

[598]孟滕上: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599]汉文翁传: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600]又儒林传: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

[601]史屈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602]韩送王秀才序: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603]又张中丞后叙: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皆如前。

介以「由」。

[604]史叔孙通列传:诸果献由此兴。

[605]孟滕上: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由」同「自」字,余同上。

介以「从」。

[606]燕策: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从」同「自」字,余如前。如词缘起之处,仍介「于」字。 [607]史六国年表序: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曰「西羌」,曰「亳」者,皆地名,禹、汤兴起之处也。

[608]又月表序: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闾巷」亦王迹所兴之处也,故介「于」字而后动字。

然[609]六国年表云: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用雍州」者,即「以雍州」也,是「雍州」乃「秦」之所以「兴」,而非「所于兴」也。「自蜀汉」后乎「兴」字者,「汉之兴」成为一读,「自蜀汉」转成一句,而「自」字则用如动字矣。

介以「以」。

[610]又叔孙通列传:原庙起以复道故。—「复道」记原庙缘起之故,故介「以」字。见介字篇。

介以「与」。

[611]孟离下: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言」字后记所言者,则为外动字;今不记所言者,则「言」作「对语」之解,而为内动字矣。所与对语者,「右师」也,「驩」也,其转词也,介以「与」字而先焉。

[612]又:尧舜与人同耳。——「与人」如上。

[613]又:其妻问所与飮食者。——「所与」者,同飮食之人也。

[614]又万下: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615]又: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616]又告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17]又尽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618]又尽下:人之与杨墨辨者,如追放豚。

[619]又梁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620]又滕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621]又尽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诸句转词,以「与」字为介者,皆与起词同发一行者也,故位先动字者此也。

[622]左襄十四:我诸戎飮食衣服,不与华同。

[623]又僖二十八:晋侯梦与楚子搏。

[624]又:请与君之士戏。

[625]史六国年表序: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626]又黥布列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勿与通」者,「勿与之通」也。

[627]又平原君列传: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

[628]史商君列传: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629]又封禅书: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

[629]又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631]韩禘祫议:今之所议,与此正同。

[632]又改葬服议:近代已来,事与古异。

[633]又上崔虞部:其一人者则莫之闻矣,实与华违,行与时乖,果竟退之。

[634]又上宰相书:今所以恶衣食,穷体肤,麋鹿之与处,猨狖之与居,固自以其身不能与时从顺俯仰,故甘心自绝而不悔焉。

[635]又孟东野书:江湖余乐也,与足下终,幸矣。——诸引转词以「与」字为介者,皆先动字,所以明其行之与起词同发也。

○1下面所举之例中,有记缘起之处而介以「于」等的(见[607]以次四例—),这里遗漏了。

○2此例「自」字后于内动,与前面说明‘概先内动而介以「自」字’不符。

名字状动字

【5.5】前论止词必后动,而转词则先后无常。至名字不为止、转两词,而惟以状动字者,则必先所状。动字之可状者,内外一也,此与宾次节所论同例。1

[636]史货殖列传: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言「如围棋之置」也。「棋」名字,先于「置」字,以状其布置之式。「置」字用为受动字。

[637]又项羽本纪: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言「身如鸟翼之遮蔽沛公」也。「翼」名字,先「蔽」字,以状其左右遮蔽之容。「蔽」外动字也。

[638]又循吏传:秋冬则劝民山采。——言「教民山中采伐」也。「山」名字,先「采」字,以状采伐之处。

[639]又汲黯列传: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言「当面折责」也,亦以状折责之光景也。

史汉类此者难更仆数也。

[640]史记吴王濞传云: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无文书,口报曰。

[641]又张耳列传云: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642]又货殖列传云: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643]又云: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644]又春申君传云: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捄。

[645]又始皇本纪云: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646]又陈平世家云:太后面质吕媭于陈平。

[647]汉周勃传云:条侯因趋出,景帝目送之。2

[648]史叔孙通列传云: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649]又越世家云: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

[650]又荆轲列传云:吾曩者目摄之。

[651]又陆贾列传云: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

[652]又陈平世家云:项王为人意已忌信谗,必内相诛。

[653]又酷吏列传云:至则族灭瞯氏首恶,余皆股栗。3

[654]又云:然奸*萌起。

[655]又:主父偃列传云: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656]又苏秦列传云:燕犹狼顾而不能支。

[657]又张仪列传云: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

[658]又主父偃列传云: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

[659]又淮阴侯列传云:连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雑沓。

[660]又屈原列传云: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661]又刺客列传云: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662]又项羽本纪: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663]汉书匈奴传云:云徼席卷。

[664]又相如传云:云布雾散。

[665]又赵广汉传云:见事风生。

[666]又司马相如传云:武节猋逝。

[667]又马宫传云:而希指雷同。

[668]又匈奴传云:深入霆击。

[669]又中山王传云:骨肉冰释。

[670]又陈项传云: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671]又谷永传云:灾异锋起。

[672]又霍光传云:今羣下鼎沸。

[673]又王莽传云:三辅盗贼麻起。

[674]又谷永传云:欲以槛塞大异。4

[675]又云:以镜考已行。

[676]又刑法志云:毛举数事。

[677]又义纵传云: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678]韩文送区册序云: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679]又送郑尚书序云:蜂屯蚁雑,皆鸟言夷面。

[680]又云: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狝之。

[681]又蓝田丞壁记云:雁鹜行以进。

[682]又南海神庙碑云:山行海宿,不择处所。——诸引句皆以名字先乎动字而状焉。

○1此指【3.3.5】节。

○2此例文通原作史记周勃世家,但史记原文「目」上有「以」字,汉书周勃传,无「以」字,马氏误记,今更正。

○3「股」为「栗」的起,非状「栗」字之名字。

○4此句文通引文简略,原作‘此欲以政事过差丞相父子、中尚书宦官,槛塞大异’(「异」,灾异),其中「槛」字音义自来注家为说不一,颜师古云:‘「槛」,犹「闭」也。’则是作动字用。

内动字用若外动字

【5.6】内动字无止词,有转词,固已。然有内动字用若外动者,则亦有止词矣。

[683]庄应帝王: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之狗来藉。——「来田」者,「使人田之」也,「来藉」者,「致人羁縻」也。「来」,内动也,今用如外动,故「田」与「藉」两字皆其止词矣。

[684]左襄二十二: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泣」,内动也。「泣臣」者,知臣遭患而为之泣也,用如外动,故「臣」字其止词也。

[685]史信陵君列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者,「故使公子车骑久立于市中」也。「立」字用如外动。

[686]汉高帝纪:引入坐上坐。——「坐」,内动也,「坐上坐」,则第一「坐」字用如外动矣。

[687]史张耳陈余列传:张耳数使人召前陈余。——齐策之「王前」「触前」,「前」字,内动也,「召前陈余」,「前」字为外动矣。

[688]左襄三十:遂仕之,使助为政。——论语阳货云‘吾将仕矣’,「仕」,内动字也,「遂仕之」者,「使之仕」也,则「仕」为外动字矣。

[689]又成二:宁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诗云‘王赫斯怒’,「怒」,内动也。「怒叔父」者,「致叔父怒」也,则「怒」为外动矣。

[690]又宣十七:吾又执之以信齐沮,吾不既过矣乎?——「信齐沮」者,「使齐沮见信」也,则「信」为外动矣。

[691]又定四:子期似王,逃王而己为王。——「逃王」者,「使王逃」也,「逃」字用如外动。

[692]汉樊哙传:诏户者毋得入羣臣。——犹云「不令纳羣臣」也,「入」字用如外动。

[693]史刺客列传:大惊韩市人。——犹言「使之惊」也。

[694]公庄三十二:季子和药而飮之。

[695]史封禅书:后子孙飮马于河。

[696]汉外戚传:告武以箧中物书予狱中妇人,武自临飮之。——三「飮」字皆「使之飮」也,非飮可飮之物也。

[697]庄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698]吕览安死:夫死其死,1视万世犹一瞚也。——「死」字用如外动。

[699]韩孔子墓志铭:天子入先言。——犹言「听先入之言」,「入」字用如外动。

[700]又韦公墓志铭:人去渫污,气益苏。

[701]又:明年,筑堤扞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一「去」字,一「走」字,皆内动而用如外动。

[702]又顺宗实录:德宗卒不相延龄渠牟,上有力焉。——左氏庄公九年云‘使相可也’,「相」为内动字,「不相延龄渠牟」者,「不使之相」也,用如外动字矣。

凡诸所引内动转为外动者,皆有止词系其后焉。

[703]孟子尽心上云: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同一「殉」字,乃一曰「殉道」,一曰「殉乎人」,即一为止词,一为转词。

[704]又梁惠王下云: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

[705]又滕文公上云:曰害于耕。——同一「害」字,一曰「害人」,一曰「害于耕」,即一为止词,一为转词。

若是动字之用有两岐者,亦时见于书。

○1章云:吕览无第二「死」字,此例误。 今案:原文应读为‘夫死,其视方世犹一瞚也。’「一瞚」犹「一瞬」。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