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症。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1。浮软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注解
劳极1:劳,即“虚劳”,又称“虚损”:有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称为“五劳”。极,这是指筋极、骨极、血极、精极、气极等“六极”而言,是六种极为严重的虚损病。
此段讲不同浮脉所主各病。
每一种脉象,都有不同的形态,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病变所致。临床上一脉独见的较少,往往是几种脉象互相兼见于各种复杂的病症中。例如:浮脉主要出现于外感表症,也可见于里虚不足的症候。但外感表症,多见浮而有力,里虚血弱,多见浮而无力。脉浮而迟的,多见于气虚伤风;脉浮而数的,多见于外伤风热。风寒表邪滞于经脉,多见浮而紧;风湿邪气留于肌肉,多见浮而缓。暑伤元气,脉来浮虚;大失血后,脉来浮芤。阴虚火旺,常见浮洪;虚损劳极,常见浮微。阴精虚损的,脉见浮软;气血极虚的,脉见浮散。若痰饮内盛,脉见浮而弦;痰热雍滞,脉见浮而滑。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畜(与蓄同)。沉牢痼1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沉弦饮2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3聚积。
注释
痼1:(gu)音固。积久不易治好的病。
饮2:即“痰饮”或“水饮”的简称。是因风、寒、湿、热诸邪,以及情志或饮食的郁滞,酿成稀粘的浊液,积于体内为病。其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隔,或滞于经络而发生种种病变。
阴毒3:病名。因寒邪深入骨髓,已致气血不能流行,凝滞经络而成,其主要症状为肤色青紫,周身剧烈疼痛,咽喉痛,继则红肿腐烂。
此段讲不同沉脉所主各病。
沉脉的出现,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内伤里症。里症:凡属脏腑中的病变而无外感的,都属于里症的范围。二、阴寒邪气。三、各种积聚。固定地停聚在某一部位,叫做积;发作有时,展转移痛,叫做聚(参看下文《杂病脉象》第十四)。诊察沉脉,首先要从它的搏动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沉而有力,多为痰饮和伤食的病变;沉而无力,一般多由气机郁滞所致。脉来沉迟,多是虚寒为病;脉来沉数,常为热邪内伏。沉而兼紧,以寒凝冷痛的为多;沉而兼缓,以水气(即寒水邪气)蓄积的为多。如久患冷病,沉脉之中兼牢象;如里热盛极,沉脉之中多兼实象。
阴精虚损的,脉来沉弱;湿邪痹着(停滞不行)的,脉来沉细。痹,又为病名之一,主要是由风、寒、湿三种病邪痹而而成,关节间有游走性疼痛,多汗的为风痹;关节呈固定性疼痛的为寒痹;肢节发沉,其或麻木不仁的为湿痹。这里所谓痹湿,也就是湿痹病。沉弦脉,每见于痰饮为病的痛症;沉滑脉,每见于宿食为病的积症。假如脉来沉伏,多见于阴毒和聚积不消发之剧烈吐泻的时候。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此段讲迟数两脉所主病症。
五脏的虚寒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迟脉,尤其是阳气潜伏在里,不能通达于外的时候,脉的搏动显著变迟。如果是寒凝腹痛,脉来迟而有力;如果是由于阳气不中而引起的虚寒症,脉来便迟而无力了。
五腑的邪热病变,反映在脉搏方面,多为数脉。诸如胃热上逆的呕吐、热伤神志的发狂等症的脉搏,往往都现数象。如果实热炽盛,脉来数而有力。一般疮痬,初起多为血分有热,但在溃脓以后,营血大伤,只是余热未除,脉来便数而无力了。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畜血,上为吐逆。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1结肠2,自汗厥逆3。
注释
反胃1:即饮食物吞下后又吐出来。除有热之外,血虚的也可见此。
结肠2:又叫“肠结”,即肠中津液缺乏,大便秘结。
厥逆3: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以致四肢不温的病症。
此段讲滑、涩两脉所主病症。
滑脉是邪气内盛的脉象。如痰饮停留、伤食气滞、瘀血蓄积、呕吐气滞等,都可见到滑利的脉象。不过痰饮多见浮滑,伤食多见沉滑,蓄血的滑脉多见于关部,吐逆的滑脉多见于寸部就是了。
涩脉是精亏血少的脉象。凡是寒湿入于血中,或阴虚液涸的反胃、便秘,以及出汗过多而伤津、营卫虚损而厥逆等病变,都可以见到来去艰难,极不流利的涩脉。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浮弦支饮1,沉弦悬痛2。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注释
支饮1:痰饮病的一种。其症状为咳喘气短,胸部痞满,有轻度水肿,皮肤发黑。
悬痛2:这里是“悬饮”胸痛的简称。“悬饮”因胸胁部有水饮潴留,症见咳嗽,胸胁痛,时而呕吐。
此段讲各种弦脉的主症。
弦脉为水饮病多见的脉象,尤多见于胆和肝的病症中。脉弦而数,多为热盛;脉弦而迟,多为寒盛。在浮部见弦,多属支饮为病;在沉部见弦,多属悬饮胸胁痛。头痛因病在上,故寸脉多见弦,又称为“阳弦”;腹痛因病在下,故尺脉多见弦,又称为“阴弦”。这就是分辨弦脉的大概。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此段讲紧脉的主症。
紧脉的出现,主要为寒邪盛和各种痛症的反映。脉浮而紧,说明寒邪在表;脉沉而紧,说明是里虚寒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浮长风痫1,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注释
风痫1:“痫”,原作“痼”,现已统一改作“痫”,下同。风痫为痫病的一种,多因风痰而起,常突然发作,昏倒,抽搐,目上视,时发时止。
此段讲长、短、细、洪、虚、实六脉的主症、
脉来显长,是正气充沛,是正常现象,是身体健康的表现。脉来见短,多属气虚的病变;脉来见大,表示病在进展。如果脉在浮部见长,并有紧张感的,常见于风痫病;脉在沉部见短,则为宿食不消。凡气血虚少,或湿邪滞于经络的,脉来多细;凡热盛阴伤,脉多见洪大。总之,血气虚的,每见虚脉;邪气实的,常见实脉。临床所见,一般如此。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软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与惊,崩中1失血。虚寒相搏,其名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注释
崩中1:即“崩漏”。妇女下部大量出血的叫“崩”;少量出血,但缠绵不止的叫“漏”。
此段讲缓、软、弱、微、动、革六脉不同的主症。
脉来和缓,本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缓而偏大,则多见于风热病症;缓而偏细,则多见于寒湿病症。缓而兼涩,常为营血虚少的脉象;缓而兼滑,常为内热炽盛的脉象。同是细小脉,还有软与弱的区分。软而细小,是阴血虚损;弱而细小,为阳气衰竭。阳衰气不充于身,最易出现恶寒症状;阴虚不能和阳,常见发热症状。气血两虚的,容易见到微脉,但亦有种种分别。寸部属阳,如寸脉微,这是阳虚,阳虚的便恶寒;尺部属阴,如尺脉微,这是阴虚,阴虚的便发热。男子脉来微细,多见于虚弱劳损的病变;女子脉来微细,总是在崩漏下血的时候。假使阳气郁结于血分得不到发泄时,就会出现种种“动”脉,汗出不止的,寸部脉见“动”,这称为“阳动”;发热不止的,尺部脉见“动”,这称为“阴动”。例如疼痛、惊悸、血崩、便血等,两手关部脉多见“动”。惊悸,即因受惊,心跳加速,惕动不安的病变。本来就是个虚寒的体质,同时又阴邪内动,便会出现革脉。如在男子的严重精亏,女子的崩漏失血阶段,都可以见到这种由于气血虚损而又受寒邪侵袭(虚寒相搏)而致的革脉。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此段讲促、结、代三脉的主症。
凡阳热盛极而伤阴时,多见到促脉。如患肺痈(主症为潮热、咳嗽、吐粘臭脓痰、胸痛等)、阳毒(主症状为紫斑、咽痛,甚至吐血)时常见促脉。凡阴邪盛极,或者到了固结的时期,便能见到结脉,常见于疝(即疝气痛,多为睾丸连少腹急痛,有的阴囊胀大)、瘕(腹中积块,时聚时散)、积(即积聚)、郁(郁积、有气郁、血郁、痰郁、食郁等)等症。心悸,心跳悸动不安。如果元气衰竭,到了不能持续的时候,便会出现代脉,如见于久泄浓血、元气大伤之症;或久病伤寒、阳虚心悸也能见代脉。妊娠三月,恶心呕吐很厉害,以致气机阻滞,脉气难于接续的时候,也可以见到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