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九十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史部,正史类,元史>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卷九十六

明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濓等修

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俸秩

官必有禄所以养亷也元初未置禄秩世祖即位之初首命给之内而朝臣百司外而路府州县微而府吏胥徒莫不有禄大德中以外有司有职田於是无职田者复益之以俸米其所以养官吏者不亦厚乎

禄秩之制凡朝廷职官中统元年定之六部官二年定之随路州县官是年十月定之至元六年又分上中下县为三等提刑按察司官吏六年定之自经历以下七年复增之转运司官及诸匠官七年定之其运司依民官例於差发内支给至十七年定夺俸禄凡内外官吏皆住支十八年更命公事毕而无罪者给之公事未毕而有罪者逐之二十二年重定百官俸始於各品分上中下三例视职事为差事大者依上例事小者依中例二十三年又命内外官吏俸以十分为率添支五分二十九年定各处儒学教授俸与蒙古医学同成宗大德三年诏益小吏俸米六年又定各处行省宣慰司致用院宣抚同茶盐运司铁冶都提举司淘金总管府银场提举司等官循行俸例七年始加给内外官吏俸米凡俸一十两以下人员依小吏例每十两给米一斗十两以上至二十五两每员给米一石余上之数每俸一两给米一升无米则验其时直给价虽贵每石不过二十两上都大同隆兴甘肃等处素非产米之地每石权给中统钞二十五两俸三定以上者不给至大二年诏随朝官员及军官等俸改给至元钞而罢其俸米延佑七年又命随朝官吏俸以十分为率给米三分凡诸官员上任者不过初二日罢任者已过初五日给当月俸各路官擅割官吏俸者罪之诸职官病假百日之外及因病求医亲老告侍者不给禄後官已至而前官被差者其俸两给之随朝官吏每月给俸如告假事故当官立限者全给违限托故者追罚军官出差者许借俸殁於王事者借俸免徵各投下保充路府州县等官其俸与王官等职田之制路府州县官至元三年定之按察司官十四年定之江南行省及诸司官二十一年定之其数减腹里之半至武宗至大二年外官有职田者三品给禄米一百石四品给六十石五品五十石六品四十五石七品以下四十石俸钞改支至元钞其田拘收入官四年又诏公田及俸皆复旧制延佑三年外官无职田者量给粟麦凡交代官芒种已前去任者其租後官收之已後去任者前官分收後又以争竞者多俾各验其俸月以为多寡其大畧如此今其制之可考者者具列於后

至元二十二年百官俸例各品分上中下三等

从一品  六定      五定

正二品  四定二十五两  四定一十五两

从二品  四定      三定三十五两

三定二十五两

正三品  三定三十五两  三定一十五两

三定

从三品  三定      二定三十五两

二定二十五两

正四品  二定二十五两  二定一十五两

二定

从四品  二定      一定四十五两

一定四十两

正五品  一定四十两   一定三十两从五品  一定三十两   一定二十两正六品  一定二十两   一定一十五两从六品  一定一十五两  一定一十两正七品  一定一十两   一定五两

从七品  一定五两    一定

正八品  一定      四十五两

从八品  四十五两    四十两

正九品  四十两     三十五两

从九品  三十五两

内外官俸数

太师府太师俸一百四十贯米一十五石谘议参军俸四十五贯米四石五斗长史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 太傅太保府同 监修国史参军长史同

中书省右丞相俸一百四十贯米一十五石左丞相同平章政事俸一百二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十二石右丞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十二石左丞同参知政事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参议俸五十九贯米六石郎中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员外郎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承发管勾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照磨省架阁库管勾囘囘架阁库管勾竝同检校官俸二十八贯米三石五斗 断事官内一十八员俸各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一十四员俸各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一员俸五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五石五斗一员俸四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经历俸二十三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客省使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副使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直省舍人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

六部尚书俸七十八贯米八石侍郎俸五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石郎中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员外郎俸二十八贯米三石主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户部司计俸二十八贯米三石工部司程俸一十八贯米二石五斗刑部狱丞俸一十一贯米一石司籍提领俸一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同提领俸一十一贯三钱三厘米五斗

枢密院知院俸一百二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十三石五斗同知俸一百六贯米一十一石副枢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佥院俸九十贯一钱八分六厘米九石五斗同佥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 参议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 断事官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客省使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右卫都指挥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挥使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佥事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照磨俸一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 镇抚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 行军官千户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副千户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百户俸一十七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石五斗弹压俸一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知事俸一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石弩军官千户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百户俸一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弹压俸一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斗都目俸一十贯米五斗屯田千户所同弩军官例左卫前卫後卫中卫武卫左阿苏卫右阿苏卫左都威卫右都威卫左钦察卫右钦察卫左卫率府宗仁卫西域司唐古司桂齐司并同右卫例 忠翊侍卫都指挥使俸一百贯副使俸八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佥事俸六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经历俸三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知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照磨俸二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 行军官千户俸三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副千户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百户俸二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弹压俸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知事俸一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 弩军官千户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百户俸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弹压俸一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 右手屯田千户所千户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百户俸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左手屯田千户所同隆镇卫右翊蒙古侍卫并同忠翊侍卫例

御史台御史大大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米一十二石中丞俸一百六贯米一十一石侍御史俸九十六贯三钱五分米九石五斗治书侍御史俸九十贯一钱八分米九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殿中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米四石五斗知班俸一十四贯米一石五斗 监察御史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奎章合学士院大学士俸一百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十石五斗侍书学士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承制学士俸七十八贯米八石供奉学士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参书俸三十四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典籖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监书博士俸四十一贯米四石五斗 授经郎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太禧宗禋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贯米一十石副使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米九石五斗佥院俸九十贯一钱八分米九石同佥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参议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 断事官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 客省使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宣政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六贯米一十一石副使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九石五斗佥院俸九十贯一钱八分米九石五斗同佥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未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参议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五斗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 断事官客省使并同太禧宗禋院例 宣徽院同

翰林国史院承旨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米一十二石学士俸一百六贯米一十一石侍读学士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九石五斗侍讲学士同直学士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待制俸二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修撰俸二十八贯米三石应奉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编修检閲俸二十二贯米二石典籍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 翰林集贤院大学士同承旨余同上例

中政院院使俸一百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十石五斗同知俸八十一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佥院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同佥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三贯米四石五斗司议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长史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 太医院典瑞院将作院太史院储政院并同

太常礼仪院院使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贯米七石五斗佥院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同佥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七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四石经历俸二十八贯米三石都事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太祝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奉礼恊律同

通政院院使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佥院俸四十八贯六钱五分六厘米四石五斗同佥俸四十四贯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太宗正府伊克扎尔古齐内一员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十二石二十七员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员俸六十七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五斗郎中俸三十六贯米三石五斗员外郎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

大司农司大司农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米一十二石大司农卿俸一百三贯米一十一石大司农少卿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九石五斗大司农丞俸九十贯一钱八分米九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三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

内史府内史俸一百四十三贯三钱三分中尉俸一百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司马俸八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谘议俸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记室俸四十贯照磨俸三十贯

大都留守司留守俸一百一贯三钱三分米一十石五斗同知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米八石五斗副留守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留判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都护府大都护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贯米七石五斗副都护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经历俸二十八贯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崇福司司使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同知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司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二十八贯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贯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给事中俸五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石左右侍仪奉御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

武备寺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同判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少卿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贯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太仆寺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 光禄长庆长新长秋承徽长宁尚乘长信等并同

尚舍寺太监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米四石少监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监丞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侍仪司侍仪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引进使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 承奉班都知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米二石五斗通事舍人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侍仪舍人俸一十七贯三钱三分米一石五斗

拱卫司都指挥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挥使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佥事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

内宰司内宰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司丞俸四十五贯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 翊正司同

延庆司使俸百贯米十石同知俸六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五斗副使俸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司丞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典簿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

内正司司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七贯米四石五斗司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贯三钱三分米一石五斗 中瑞司同

京几运司运使俸五十六贯米六石同知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运副俸二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运判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米二石五斗经历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知事俸一十四贯米一石五斗提控案牍俸一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一石

太府监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太监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少监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监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贯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秘书章佩利用中尚度支等监并同

国子监祭酒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司业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监丞俸三十贯三钱三分米三石典簿俸一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 博士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米二石五斗太常博士囘囘国子博士同助教俸二十二贯米二石教授同学录俸一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五斗蒙古国子监同

经正监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太监俸五十贯米五石少监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监丞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阑遗监太监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米四石少监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监丞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提控案牍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

司天监提点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司天监俸五十三贯三钱三分米五石监丞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 教授俸一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管勾同司辰俸八贯六钱六分米五斗学正押宿并同 囘囘司天监少监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余同上

都水监都水卿俸五十三贯米六石少监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监丞俸三十贯米三石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大都路达噜噶齐俸一百三十贯总管同副达噜噶齐一百二十贯同知八十贯治中同判官五十五贯推官五十贯经历四十贯知事三十贯提控案牍二十五贯照磨同并中统钞

行省左丞相俸二百贯平章政事一百六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右丞左丞同参知政事一百三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郎中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员外郎三十贯都事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检校同管勾二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 理问所理问俸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副理问俸三十贯知事俸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提控案牍同

宣慰司 腹里宣慰司俸中统纱五百八十贯三钱三分同知五百贯副使四百一十六贯六钱六分经历四百贯都事一百八十三贯三钱三分照磨一百五十贯 行省宣慰使俸至元钞八十七贯五钱同知四十九贯副使四十二贯经历二十八贯都事二十四贯照磨一十七贯五钱

廉访司廉访使俸中统钞八十贯副使四十五贯佥事三十贯经历二十贯知事一十五贯照磨一十二贯

盐运司 腹里运使俸一百二十贯同知五十贯副使三十五贯判官三十贯经历二十贯知事一十五贯照磨一十三贯 行省运使八十贯同知五十贯运副四十贯判官三十贯经历二十五贯知事一十七贯提控案牍一十五贯

上路达噜噶齐俸八十贯总管同同知四十贯治中三十贯判官二十贯推官一十九贯经历一十七贯知事一十二贯提控案牍一十贯 下路达噜噶齐俸七十贯总管同同知三十五贯判官二十贯推官一十九贯经历一十七贯知事一十二贯提控案牍一十贯

散府达噜噶齐俸六十贯知府同同知三十贯判官一十八贯推官同知事一十二贯提控案牍一十贯

上州达噜噶齐俸五十贯州尹同同知二十五贯判官一十八贯知事一十二贯提控案牍一十贯中州达噜噶齐俸四十贯知州同同知二十贯判官一十五贯提控案牍一十贯都目八贯 下州达噜噶齐俸三十贯知州同同知一十八贯判官一十三贯吏目四十贯

上县逹噜噶齐俸二十贯县尹同县丞一十五贯主簿一十三贯县尉一十二贯典史三十五贯巡捡一十贯 中县达噜噶齐俸一十八贯县尹同主簿一十三贯县尉一十二贯典史三十五贯 下县达噜噶齐俸一十七贯县尹同主簿一十二贯县尉同典史三十五贯

诸署诸局诸库等官及掾吏之属其目甚多不可胜书然其俸数之多寡亦皆以品级之高下为则观者可以类推故畧而不录

职田数

至元三年定路府州县官员职田上路逹噜噶齐一十六顷总管同同知八顷治中六顷府判五顷下路达噜噶齐一十四顷总管同同知七顷府判五顷 散府达噜噶齐一十二顷知府同同知六顷府判四顷 上州达噜噶齐一十顷州尹同同知五顷州判四顷 中州逹噜噶齐八顷知州同同知四顷州判三顷 下州达噜噶齐六顷知州同州判三顷 警巡院达噜噶齐五顷警使同警副四顷警判三顷 录事司达噜噶齐三顷录事同录判二顷 县达噜噶齐四顷县尹同县丞三顷主簿二顷县尉主簿兼尉并同 经历四顷

至元十四年定按察司职田各道按察使一十六顷副使八顷录事六顷

至元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及诸司职田比腹里减半上路达噜噶齐八顷总管同同知四顷治中三顷州判二顷五十亩 下路逹噜噶齐七顷总管同同知三顷五十亩府判二顷五十亩经历二顷知事一顷提控案牍同 散府逹噜噶齐六顷知府同同知三顷府判二顷提控案牍一顷 上州达噜噶齐五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同提控案牍一顷 中州达噜噶齐四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一顷五十亩都目五十亩 下州达噜噶齐三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一顷五十亩 上县达噜噶齐二顷县尹同县丞一顷五十亩主簿一顷县尉同 中县同上【无县丞】下县达噜噶齐一顷五十亩县尹同主簿兼尉一顷 录事司逹噜噶齐一顷五十亩录事同录判一顷 司狱一顷巡检同

按察使八顷副使四顷佥事三顷经历二顷知事一顷 运司官运使八顷同知四顷运副三顷运判同经历二顷知事二顷提控案牍同 盐司官盐使二顷盐副二顷盐判一顷 各场正同管勾各一顷

常平义仓

常平起于汉之耿寿昌义仓起于唐之戴胄皆救荒之良法也元立义仓于乡社又置常平於路府使饥不损民丰不伤农粟直不低昂而民无菜色可谓善法汉唐者矣今考其制常平仓世祖至元六年始立其法丰年米贱官为增价籴之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於是八年以和籴粮及诸河仓所拨粮贮焉二十三年定铁法又以铁课籴粮充焉义仓亦至元六年始立其法社置一仓以社长主之丰年每亲丁纳粟五斗驱丁二斗无粟听纳杂色歉年就给社民於是二十一年新城县水二十九年东平等处饥皆於义仓赈之皇庆二年复申其令然行之既久名存而实废岂非有司之过与

惠民药局

周官有医师掌医之政令凡邦有疾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此民所以无夭折之患也元立惠民药局官给钞本月营子钱以备药物仍择良医主之以疗贫民其深得周官设医师之美意者与初太宗九年始於燕京等十路置局以奉御田库库太医王璧齐楫等为局官给银五百定为规运之本世祖中统二年又命王佑开局四年复置局於上都每中统钞一百两收息钱一两五钱至元二十五年以陷失官本悉罢革之至成宗大德三年又准旧例於各路置焉凡局皆以各路正官提调所设良医上路二名下路府州各一名其所给钞本亦验民户多寡以为等差今并着於后

腹里三千七百八十定

河南行省二百七十定

湖广行省一千一百五十定

辽阳行省二百四十定  四州行省二百四十定陕西行省二百四十定  江西行省三百定江浙行省二千六百一十五定

云南行省真?一万一千五百索

甘肃行省一百定

市籴

和籴自唐始所以备边庭军需也其弊至於害民者盖有之矣元和籴之名有二曰市籴粮曰盐折草率皆增其直而市於民於是边庭之兵不乏食京师之马不乏刍而民亦用以不困其为法不亦善乎

市籴粮之法世祖中统二年始以钞一千二百定於上都北京西京等处籴三万石四年以解盐引一万五千道和中陕西军储是年三月又命扎玛里鼎籴粮仍勅军民官毋沮五年谕北京西京等路市籴军粮至元三年以南京等处和籴四十万石四年命沔州等处中纳官粮续还其直八年验各路粮粟价直增十分之一和籴三十九万四千六百六十石十六年以两淮盐引五万道募客旅中粮十九年以钞三万定市籴於隆兴等处二十年以钞五千定市於北京六万定市於上都二千定市於应昌二十一年以河间山东两浙两淮盐引募诸人中粮是年四月以钞四千定於应昌市籴九月发盐引七万道钞三万定於上都和籴二十二年以钞五万定令茂巴尔斯和籴於上都是年二月诏江南民田秋成官为定例收籴次年减价出粜二十三年发钞五千定市籴沙静隆兴军粮二十四年官发盐引听民中粮是年十二月以扬州杭州盐引五十万道兑换民粮二十七年和籴西京粮其价每一十两之上增一两延佑三年中籴和琳粮二十三万石五年六年又各和中二十万石

盐折草之法成宗大德八年定其则例每年以河间盐令有司於五月预给京畿郡县之民至秋成各验盐数输草以给京师秣马之用每盐二斤折草一束重一十斤岁用草八百万束折盐四万引云

赈恤

救荒之政莫大於赈恤元赈恤之名有二曰蠲免者免其差税即周官大司是所谓薄征者也曰赈贷者给以米粟即周官大司徒所谓散利者也然蠲免有以恩免者有以灾免者赈贷有以鳏寡孤独而赈者有以水旱疫疠而赈者有以京师人物繁凑而每岁赈粜者若夫纳粟补官之令亦救荒之一策也其为制各不同今并着於后以见其仁厚爱民之意云

恩免之制世祖中统元年量减丝料包银分数二年免西京北京燕京差发是年二月以真定大名河南陕西东平益都平阳等路兵兴之际劳於转输其差发减轻科取三年北京等路以兵兴供给繁重免本岁丝料包银是年閠九月以济南路遭李璮之乱军民皆饥尽除差发四年以西凉民户值珲塔噶阿勒达尔之乱人民流散免差税三年至元元年诏减明年包银十分之三全无业者十之七是年四月逃户复业者免差税三年三年减中都包银四分之一十二年蠲免包银丝线俸钞是年八月免河南路包银三分之二其余路府亦免十之五十九年免诸路民户明年包银俸钞及逃移户差税三十年免大都平泺民户丝线俸钞二十二年除民间包银三年不使带纳俸钞尽免大都军民地税二十四年免东京军民丝线包银俸钞是年九月除北京马五百匹二十五年免辽阳武平等处差发二十七年减河间保定平滦三路丝线之半大都全免二十八年诏免腹里诸路包银俸钞其大都上都隆兴平滦大同太原河间保定武平辽阳十路丝线并除之二十九年免上都隆兴平滦保定河间五路包银俸钞三十年免大都差税三十一年成宗即位诏免天下差税有差是年六月免腹里军站匠船盐铁等户税粮及江南夏税之半元贞元年除大都民户丝线包银税粮大德元年以改元免大都上都隆兴民户差税三年二年诏免腹里包银俸钞及江南夏税十分之三四年诏免上都大都隆兴明年丝银税粮其数亦如之江南租税减十分之一九年又下寛免之令以恤大都上都隆兴腹里江淮之民十年逃移民户复业者免差税三年十一年武宗即位诏免内外郡县差税有差至大二年上尊号诏免腹里江淮差税三年又免大都上都中都秋税及民间差税之负欠者四年免腹里包银及江南夏税十分之三是年四月免大都上都中都差税三年延佑元年以改元免大都上都差税二年其余被灾经赈者免一年流民复业者免差税三年二年免各路差税丝料七年免腹里丝绵十分之五外郡十分之三江淮夏税所免之数与外郡丝绵同民间逋欠差税并除之是年免丁地税粮包银丝料各有差至治二年寛恤军民站户三年免临清万户府军民船户差税三年福建蜑户差税一年泰定三年罢江淮以南包银大历元年免诸路差税丝料有差及海北盐课三年二年免达勒达军站之贫乏者及各路差税有差是年十月免民逋欠官钱及奉元商税各处竈户杂役至顺元年以改元免诸路差税有差减方物之贡免河南府怀庆路门摊海北盐课存恤红城儿屯田军三年

灾免之制世祖中统元年以各处被灾验实减免科差三年以蛮寇攻掠免三叉沽竈户一百六十五户其年丝料包银四年以秋旱霜灾减大名等路税粮至元三年以东平等处蚕灾减其丝料五年以益都等路禾损蠲其差税六年以济南益都怀孟德州淄莱博州曹州真定顺德河间济州东平恩州南京等处桑蚕灾伤量免丝料七年南京河南蝗旱减差徭十分之六十九年减京师民户科差之半二十年以水旱相仍免江南税粮十分之二二十四年免北京饥民差税是年扬州及浙西水其地税在扬州者全免浙西减二分二十五年南安等处被寇兵者税粮免徵二十六年绍兴路水免地税十之三是年六月以禾稼不收免辽阳差税二十七年大都辽阳被灾免其包银俸钞是年六月以霖雨免河间等路丝料之半十月以兴松二州霜免其地税二十八年辽阳被灾者税粮皆免徵其余量徵其半是年五月以太原去岁不登杭州被水其太原丁地税粮杭州地税并除之九月又免州路所负岁粮二十九年以北京地震量减岁课是年以大都去岁不登流移者衆免其税粮及包银俸钞元贞元年以供给繁重及水伤禾稼免咸平府边民差税大德二年以旱蝗除扬州淮安两路税粮五年各路被灾重者其差税并除之六年免大都平滦差税七年以内郡饥荆湖川蜀供给军饷其差税减免各有差八年以平阳太原地震免差税三年至大元年以江南江北水旱民饥其科差夏税并免之二年以腹里江淮被灾其科差夏税亦并免之皇庆二年免益都饥民贷粮延佑二年河南归德南阳徐邳陈蔡许州荆门襄阳等处水三年肃州等处连岁被灾皆免其民户税粮天历元年陕西霜旱免其科差一年盐官州海潮免其秋粮夏税是年十二月诏经寇盗剽掠州县免差税一年二年以关陕旱免差税三年至顺元年以河南怀庆旱其门摊课程及逋欠差税皆免徵

鳏寡孤独赈贷之制世祖中统元年首诏天下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天民之无告者也命所在官司以粮赡之至元元年又诏病者给药贫者给粮八年令各路设济衆院以居处之於粮之外复给以薪十年以官吏破除入已凡粮薪并勅於公厅给散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仍委宪司点治二十年给京师南城孤老衣粮房舍二十八年给寡妇冬夏衣二十九年给贫子柴薪日五斤三十一年特赐米绢元贞二年诏各处孤老凡遇寛恩人给布帛各一大德三年诏遇天寿节人给中统钞二贯永为定例六年给死者棺木钱水旱疫疠赈贷之制中统元年平阳旱遣使赈之二年迁伊聂济地贫民就食河南平阳太原三年济南饥以粮三万石赈之是年七月以课银一百五十定济甘州贫民四年以钱粮币帛赈东平济河贫民钞四千定赈诸王哲伯特穆尔部贫民至元二年以钞百定赈库库楚所部军五年益都民饥验口赈之六年东平河间一十五处饥亦验口赈之八年以粮赈西京路急递舖兵卒十二年濮州等处饥贷粮五千石十六年以江南所运糯米不堪用者赈贫民十九年真定饥赈粮两月二十年以帛千匹钞三百定赈硕达勒达地贫民二十三年大都属郡六处饥赈粮三月二十四年鄂端民饥赈钞万锭是年四月以陈米给贫民七月给诸王阿济格部贫民粮大口二斗小口一斗二十六年京兆旱以粮三万石赈之是年又赈左右翼屯田蛮军及阿尔娄部贫民粮各三月二十七年大都民饥减直粜粮五万石二十八年以去岁陨霜害稼赈宿卫士齐哩克昆粮二月又赈徽州溧阳等路民粮三月三十一年复赈宿卫士齐哩克昆粮三月元贞元年赈诸王阿达部民粮二万石是年六月以粮千三百石赈隆兴府饥民二千石赈千户玛勒图等军七月以辽阳民饥赈粮二月大德元年以饥赈辽阳硕逹勒达等户粮五千石公主囊嘉特章位粮二千石是年临江扬州等路亦饥赈粮有差腹里并江南灾地赈粮三月二年赈隆兴临江两路饥民又赈金复州屯田军粮二月四年鄂州等处民饥发湖广省粮十万石赈之七年以钞万定赈归德饥民九年澧阳县火赈粮二月十一年以饥赈安州高阳等县粮五千石漷州谷一万石奉符等处钞二千定两浙江东等处钞三万余定粮二十万余石又劝率富户赈粜粮一百四十余万石凡施米者验其数之多寡而授以院务等官是年又以钞一十四万七千余定盐引五千道粮三十万石赈绍兴庆元台州三路饥民皇庆元年宁国饥赈粮两月自延佑之後腹里江南饥民岁加赈恤其所赈或以粮或以盐引或以钞

京师赈粜之制至元二十二年始行其法於京城南城设餔各三所分遣官吏?海运之粮减其市直以赈粜焉凡白米每石减钞五两南粳米减钞三两岁以为常成宗元贞元年以京师米贵益广世祖之制设肆三十所发粮七万余石粜之白粳米每石中统钞一十五两白米每石一十二两糙米每石六两五钱二年减米肆为一十所其每年所粜多至四十余万石少亦不下二十余万石至大元年增两城米肆为一十五所每肆日粜米一百石四年增所粜米价为中统钞二十五贯自是每年所粜率五十余万石泰定二年减米价为二十贯致和元年又减为一十五贯云赈粜粮之外复有红贴粮红贴粮者成宗大德五年始行初赈粜粮多为豪强嗜利之徒用计巧取弗能周及贫民於是令有司籍两京贫乏户口之数置半印号簿文贴各书其姓名口数逐月对贴以给大口三斗小口半之其价视赈粜之直三分常减其一与赈粜并行每年拨米总二十万四千九百余石闰月不与焉其爱民之仁於此亦可见矣入粟补官之制元初未尝举行天历三年内外郡县亢旱为灾於是用太师达尔罕等言举而行之凡江南陕西河南等处定为三等令其富实民户依例出米无米者折纳价钞陕西每石八十两河南并腹里每石六十两江南三省每石四十两实授茶盐流官如不仕让封父母者听钱谷官考满依例陞转陕西省一千五百石之上从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五百石之上从八品三百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从九品一百石之上上等钱谷官八十石之上中等钱谷官五十石之上下等钱谷官三十石之上旌表门闾河南并腹里二千石之上从七品一干五百石之上正八品一千石之上从八品五百石之上正九品三百石之上从九品二百石之上上等钱谷官一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钱谷官一百石之上下等钱谷官江南三省一万石之上正七品五千石之上从七品三千石之上正八品二千石之上从八品一千石之上正九品五百石之上从九品三百石之上上等钱谷官二百五十石之上中等钱谷官二百石之上下等钱谷官先已入粟遥授虚名今再入粟者验其粮数照依资品实授茶盐流官陕西一千石之上从七品六百六十石之上正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从八品二百石之上正九品一百三十石之上从九品河南并腹里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从七品一千石之上正八品六百六十石之上从八品三百三十石之上正九品二百石之上从九品江南三省六千六百六十石之上正七品三千三百三十石之上从七品二千石之上正八品一千三百三十石之上从九品先已入粟实授茶盐流官今再入粟者验其粮数加等升除陕西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一百五十石之上一百石之上河南并腹里一千石之上七百五十石之上五百石之上二百五十石之上僧道入粟三百石之上赐六字师号都省给之二百石之上四字师号一百石之上二字师号礼部给之四州省富实民户有能入粟赴江陵者依河南省输官例行之夫入粟补官虽非先王之政然荒札之余民赖其助者多矣故特识於篇末而不敢畧云

元史卷九十六

元史卷九十六考证

监察御史俸 按续通考监察御史俸次於治书侍御史之下今志列监察御史于御史台末似紊其序

大司农丞米九石五斗太府监经历经正监经历米皆二石五斗以禄差计之适合又志载太府礼仪院院判经历都事米亦与王圻所载数异姑仍旧其延庆使及同知副使下原文脱米若干今据续通考增入

散府逹噜噶齐十二顷 原本作一十顷续通考作十四顷并误按下文至元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诸司职田比腹里减半散府逹噜噶齐六顷则此为十二顷无疑据改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