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解卷之四
赵学士集解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凡物方则割,廉则刿#1直则肆,光则耀。惟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谓啬也。夫啬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无以服人,苟诚有而能啬,虽未尝与物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则其服之早矣。物既以服,敛藏其用,而至於投身终不试,则德重积矣。德积既厚,虽天下之刚强无不能克,则物莫测与量矣,如此而后可以有国。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轻用之,一试不服,天下测其深浅而争犯之,虽欲保其国家而不可得也。吾是以知啬之可以有国,则有国之母也。
是谓深根固带,长生久视之道。
孟子曰:尽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以啬治人,则可以有国者是也。以啬事天,则深根固带者是也。古之圣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内,则根深而不可拔,蒂固而不可脱,虽以长生久视可也。盖治人事天,虽有内外之异,而莫若音则一也。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无所求,内无所畏,则物莫能侵,虽鬼无所用其神矣。陆曰:圣人以道莅天下,天地之和应,寒暑变化,生成而已,当是之时,鬼无灵响,何神之有。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伤人耳。非神之不伤人,圣人亦未尝伤人,故鬼无能为耳。叶曰:圣人亦不伤人,以下文德交归焉考之,人当为神。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人鬼之所以不相伤者,由上有圣人耳,故德交归焉。人归德於神,亦归德於圣人。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归大国,犹众水之趋下流也。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众动之赴静,犹众高之赴下者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大国能下,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则大国纳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下以取人,小国下而取於人。言大之於下,宜若可以无下而下之者,以取於人也。言小之於大,不得不下而取之也。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政和曰:天道下济而光明,故无不覆;地道卑而上行,故能承天。人法地,地法天,故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凡物之见於外者,皆其门堂也。道之在物,譬如之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见耳。夫惟贤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宝。愚者虽不能有,然而非道则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盖道不远人,而人则远之。今诚有人美言之,则可以为市於世;尊行之,则可以加於人矣。朝为不义而夕闻大道,妄尽而性复,虽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弃之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将以此道救人耳。虽有拱璧之贵,以先驷马之良而进,不如坐进此道之多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功罪,人患不知,知则无罪不能污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圣人为无为,故无所不为;事无事,故无所不事;味无味,故无所不味。其於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盖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爱恶之情忘,则虽报怨犹报以德也,则知无所不用其德也。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世之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难多而易少。至於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小大,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而安有不济者哉。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方其未有,持而谋之,足矣。及其将然,非泮而散之不去也,然犹愈於既成也。故为之於未有者,上也;治之於未乱者,次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治乱祸福之来,皆如彼三者积小以成大。圣人待之以无为,守之以无执,故能使福、自生,使祸自亡。譬如种苗,深耕而厚籽之,及秋自穰。譬如被盗,危坐而熟视之,盗将自却。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为非为不成,非执不留,故常与祸争胜,与福生赘,是以祸至於不救,福至於不成,盖其理然也。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圣人知有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终皆因其自然#2,故无不成者。世人心存於得丧,万事之微,犹有不知而听其自然者。及见其几成而重失之#3,则未有不以为败之者。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人皆徇其所欲以害物,信其所学以害理。圣人非无欲也,欲而不欲,故虽欲而不害於物。非无学也,学而不学,故虽学而不害於理。然后内外空明,廓然无为,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所谓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览於物之终始,故足贵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於小智,以察为明,则智之害多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耳。盖使无知无欲,而听其上之所为,则虽有过亦小矣。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而上下交相贼矣。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吾之所贵者,德也。物之所贵者,智也。德与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顺者小,而德之所顺者大矣。叶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然是足以为楷式,而非道也,故谓之玄德。积玄德而至深且远,则近乎本,而与物反,夫然后各安其性命之情,是以谓之大顺。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圣人非欲上人,非欲先人也。盖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夫道旷然无形,颓然无名,充遍万物,而与物无一相似,此其所以为大也。若似於物,则亦一物矣,何足大哉。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道以不似物为大,故其运而为德,则亦闷然以钝为利,以退为进,不合於世俗。今夫世俗贵勇敢,尚广大,夸进锐,而吾之所宝,则慈忍俭约廉退,此三者皆世俗所谓不肖者也。
夫慈故能勇,
世以勇决为贤,而以慈忍为不及,是不知勇决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胜,其终必至於勇也。
俭故能广,
世以广大盖物,而以俭约为陋,不知广大之易穷,而检约之易足,其终必至於广也。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世以进锐为能,而以不敢先为耻,不知进锐之多恶於人,而不敢先之乐推於世,其终卒为器长也。盖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自朴成器,始有属其长矣。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勇广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为众所疾,故尝近於死。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慈御物,物之爱之如己父母,虽为之效死而不辞,故可以战,可以守。天之将救是人也,则开其心志,使之无所不慈,则皆为之卫矣。赵曰:老氏之道大,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者是也,世俗何足以知之。聊举是三者,以为世教,一经之中十居七八。戒用兵者五章,戒骄者一章,戒奢崇俭者三章,柔弱不争者十五章。又於其中以慈为首,天将救是人也,付之以慈,所谓天诱其衷是也。天将弃是人也,付之以恶,所谓天夺其魄是也。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
士当以武为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则死矣。
善战者不怒,
圣人不得已而后战,若出於怒,是以我故杀人,天必殃之。
善胜敌者不争,
以吾不争,故能胜彼之钲。若出於争,则未必能胜矣。
善用人者为之下。
人皆有相尚之心,故莫能相为用。诚能下之,则天下皆吾用也。
是谓不争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赵曰:可以配天,古之至极要道。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老氏痛当世用兵,以杀为本,故举古之军志以明不得已之征。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主,造事者也。客,应敌者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
进者,有意於争者也。退者,无意於争者也。
是谓行无行,
无意於争,虽用兵与不用均也#4。不与物争,与无行同,
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苟无意於争,则虽在军旅,如无臂可攘,无敌可因,无兵可执,安有用兵之咎耶。叶曰:大司马之法曰:伐者,以锺鼓声其罪而告之,止於境上,服其罪则已,不必於进也。故进以寸则常寡,退以尺则常多。此虽行而若无行也#5,虽攘而若无臂也,不见可敌若无仍也,虽执之若无兵也。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
圣人以慈为宝。轻敌则轻战,轻战则轻杀人,丧其所以为慈矣。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两敌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则有哀心。哀心见而天人助之,虽欲不胜,不可得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之大,复性而足,而性之妙见於起居饮食之间耳。圣人指此以示人,岂不易知乎。人能体此以应物,岂不易行乎。然世之常患日用而不知,知且不能,而况行之乎。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者,道之筌也。事者,道之迹也。使道可以言尽,则听言而足矣;可以事见,则考事而足矣。惟言不能尽,事不能见,非舍言而求其宗,遗事而求其君,不可得也。盖古之圣人,无思无为,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此则思虑之所不及,是以终莫吾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众人之所能知,亦不足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圣人外与人同,而中独异耳。赵曰:此章起下章知不知之意。夫惟无知,非如木石之无知也。道不可以知知识识,泯视听,绝情量而已。夫道固非窈冥昏默之,然自窈冥昏默而入,此岂世俗所能知哉。世虽不知,独体道者外晦而内贞,不亦可贵乎?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非思虑之所及,故不可知。然方其未知,则非知无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则病矣。故知而不知上也,不知而知病也。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计,然知道了反如不知,则终日知而知不涉缘,即为保道之真,知故尚矣。未明其道,从无立知,穿凿涉缘,故病。吕曰:道之为体,不知而能知者也。知其不知,而以不知知之,知之至也。虽知其不知,而以知知之,其心庸讵宁乎病矣#6。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既不可以不知,又不可以知。惟知知之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赵曰:《楞严》云:知见无见,即知不知,上也。知见立知,即不知知,病也。故知其不可知者而存知,则病矣。夫惟病可知之病,久而病自亡矣。圣人本无妄知之病,以其病众人之病,权立知以去其知之病,是以虽立知而不为病矣。吕曰:夫惟知知之为病而病之,则反乎无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故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南伯子綦曰: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若子綦一谓病病矣。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畏至。
夫性自有威,高明光大,赫然物莫能加,此所谓大威也。人常患溺於众妄,畏生死而惮得丧,万物之威杂然弃之,终身惴栗之不暇,虽有大威而不自知也。苟诚知之,一生死,齐得丧,坦然无怖畏,则大威烨然见於前矣。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性之大,可以包络天地。彼不知者,以四支九窍为己守也,守之而不厌,是以见不出视,闻不出听,丛然其甚陋也。故教之曰:无狭其所居。彼知之者,知性之大而吾生之狭也,则愀然厌之,欲脱而不得,不知有厌有慕之方囿於物也。故教之曰:无厌其所生。夫唯圣人不狭不厌,而与人同生,而与道同居,无广狭净秽之辩,既不厌生,而后知生之无可厌也。陆曰:心者,神之舍。无以嗜欲亵之,则不狭矣。神者,形所以生。无以多事扰之,则不厌矣。人不厌神#7,神亦不厌人,乐天矣。诗云:亦莫恋此名,亦莫厌此身。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圣人虽自知之,而不自见以示人;虽自爱之,而不自贵以眩人,恐人之有厌有慕也。厌慕之心未忘,则犹有畏也,畏去而后大威至矣。雱曰:自知则明於性而不为妄,自见则矜伐,自爱则保其身而不为非,自贵则贱物。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勇於敢则死,勇於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大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侥幸其或然,而怒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无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於勇敢未尝不难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知其已。患天道之难知,是以历陈之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不与物争於一时,要於终胜而已。
不言而善应,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未有求而不应者也。
不召而自来,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又谁召之哉。
繟然而善谋。
繟然舒缓,若无所营,而其谋度非人之所及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世人其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唯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化#8,然后知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政乖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
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安於政,常乐生畏死,然后执其诡异乱群者而杀之,孰有不服哉。开元曰:为奇诈者,假令吾势得执而杀,孰敢即杀,以天纲不失其杀者也。
常有司杀者杀。
司杀者,天也。方世之治,而诡兵乱群之人,恣行於其间,则天之所弃也。天之所弃而吾杀之,则是天杀之而非我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非天之所杀而吾自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也。代大匠斲,则伤其手,代司杀者杀,则及其身矣。赵曰:善乎楚灵王之言曰:予杀人子多矣,能无及乎。以天道好还,此嗜杀人者之戒也。秦毒痛天下,固不足道,以疑似而杀李君羡,以猜忌而杀王景文,此岂天道也哉。若汉唐诸贤,谋诛宦竖,宦竖之罪诚大矣。天未老其恶,故有代大匠斲伤手之祸,又况肆行杀戮者哉?鲜不及矣。然恶不可长,幸不可恃。楚汉之战,五季之乱,其所诛屠夷灭者,十室而九,亦天杀之也,为恶者可无惧乎。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上以有为导民,民亦以有为应之,故事多而难治。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虽死而求利不厌。
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贵生之□秘至於之□。惟无以生为而生自全矣。赵曰:此章皆言上章□唯无以厚生为者民□□轻死。何以贵生然。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冲气在焉,则体无坚强之病。至理在焉,则事无坚强之累。
是以兵强则不胜,
兵以义胜者,非强也。强而不义,其败必速。
木强则共。
木自拱把以上必伐矣。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粗必强大。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张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况天之张高举下。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无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者。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赡足万物而不辞,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非有道者无以堪此。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耶?
为而恃,成而处,则贤见於世。贤见於世,则是以有余自奉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夫怨生於妄,而妄出於性,知性者不见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虽和,而内未忘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契之有左右,所以为信而息争者也。圣人与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为常,驰骛於争夺之场,而不知性之未始少妄也。是以圣人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复性,待其妄尽而性复,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契,不待责之而自服也#9。然则虽有大怨怼,将涣然冰释,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利之。彼无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则亦劳而无功矣。雱曰:左契取於人,右契取人。左契乃受责者所执,与之而已。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私,惟善人则与之。契之无私亦犹是也,惟合者则得之矣。叶曰:有来干我,知持吾信以待之而已,彼当偿则吾不知也。夫然后能当天下之求而未尝劳,兹不亦如天之无亲而惟善人之与乎?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老子生於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於其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民各安其分,则小有才者不用於世。什伯之器,则材堪什夫伯夫之长者也。乐生故重死,安之故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事少民朴,虽结绳足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内足外无所慕,故以其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乐,而不复求也。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民物繁伙而不相求,则彼此皆足故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以善为主则不求辩,以辩为主则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学。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者,然后知一之贵也。政和曰:善贷且成,而未尝费我,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所以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於终篇复言之。赵曰:庄子言老氏以有积为不足,无藏为有余。言圣人之道如海,酌之而不竭,挹之而愈深,故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此庄子所谓天府,佛氏所谓无尽藏也。终篇继之以天道者,明此道同天也。
道德真经集解卷之四竟
#1 刿:原本作『秽』,据小万本改。又此下原注有『赵定作刿居卫反』七字,现删。
#2 终:原本作『经』,据小万本改。
#3 重:原本作『种』,据小万本改。
#4 虽用兵:『用』字原脱,据小万本加。
#5 若无行也:『若』字原脱,据小万本加。
#6 宁乎病矣:此句后原衍『夫帷知知之为病反乎无知而知而知不足以病之矣』二十一字,据小万本删。
#7 不:原本作『亦』,据小万本改。
#8 要其终始:『其』原本作『欲』,据小万本改。
#9 责之:原本作『贵之』,据小万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