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上

黄精

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重楼,一名菟竹,一名鸡格,一名救穷,一名鹿竹。一名萎蕤;一名仙人余粮,一名垂珠,一名马箭;一名白及。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图经》曰:黄精,旧不载所出州郡,二月采根。蒸过,暴干用。今通八月采,山中人九蒸九暴,作果卖,甚甜美而黄黑色。《博物志》一云:天老谓黄帝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饵之可以长生。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二月始生,叶状似竹,根似萎蕤。根如鬼臼。俗方无用,《仙经》所贵。根、叶、华、实皆可饵服,酒散随宜,具在断谷方中。黄精叶乃与钩吻相似,惟茎不紫、花不黄为异,而人多惑。

《唐本》注云:黄精肥地生者,即大如拳;薄地生者,犹如拇指。

《日华子》云: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暴,食之驻颜。

雷公云:凡使,勿用钩吻,真似黄精,只是叶有毛钩子二个,是别认处,若误服害人。黄精叶似竹叶。凡采得;以溪水洗净后蒸,从巳至子,刀薄切,曝干用。

《抱朴子》云:服其花,胜其实,其实胜其根。但花难得。服黄精十年,乃可大得其益耳。断谷不及术,术饵令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但不及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以与老小休#1粮。

《食疗》云:饵黄精,能老不饥。其法:可取瓮子去底,釜上安置令得所,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令气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凡生时有一石,熟有三四斗。蒸之若生,则刺人咽喉;暴使干,不尔朽坏。其生者,若初服,只可一寸半,渐渐增之。十日不食,能长服之,止三尺五寸#2。服三百日后,尽见鬼神,饵必升天。根、叶、花、实皆可食之。但相对者是,不对者名扁#3精。

《稽神录》:临川有士人虐所使婢,婢乃逃入山中,久之见野草枝叶可爱,即拔取根食之甚美,自是常食,久而遂不饥,轻健。夜息大树下,闻草中动,以为虎,惧而上树避之。及晓下平地,其身欻然凌空而去,或自一峰之顶,若飞鸟焉。数岁,其家人采薪见之,告其主,使捕之不得,一日遇绝壁下,以网三面围之,俄而腾上山顶。其主异之,或曰此婢宿#4有仙骨,不过灵药服食。遂以酒饥五味香美,置往来之路,观其食否,果来食,食讫不能远去,擒之,具述其故。指所食之草,即黄精也。

《道藏神仙芝草经》:黄精,宽中益气,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体坚强,其力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博物志》:昔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乎?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曰钩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甚乎?

《圣惠方》:神仙,服黄精成地仙,根茎不限多少,细剉阴干捣末,每日摩水调服,服一年变老为少。

菖蒲

味辛,温,无毒。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久服轻身,聪耳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一名昌阳。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一寸九节者良,露根不可用。一名尧韭,今处处有之,生石碛上,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秦皮、秦艽为之使,恶地胆、麻黄。

《图经》曰:菖蒲,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龈#5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节尤密,一寸九节者佳,亦有十二节者。蜀人用治心腹冷气搊痛者,取一二寸槌碎,同吴茱萸煎汤饮之,良。黔、蜀蛮人亦常将随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热汤或酒送亦效。

陶隐居云:菖蒲大根者,主风湿,不堪服食。此药甚去虫并蚤虱,而今都不言之。真菖蒲叶有脊,一如剑刃,四月、五月亦小厘华也。东涧溪侧又有名溪荪者,根形气色极似石上菖蒲,而叶正如蒲,无脊。俗人多呼此为石上菖蒲者,谬矣。此止主咳逆,亦断蚤虱尔,不入服。

《日华子》云:除风下气,丈夫水脏、女人血海冷败,多忘长智,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脏虫及蚤虱。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罯#6甚验。忌饴糖、羊肉。

《抱朴子》云:韩藂#7服之十三年,身生毛,日诵书万言,冬#8不寒。又须得石上,寸九节,紫花尤善。

《汉武帝内传》:武帝上嵩山,见仙,长二丈。问#9曰:吾九嶷山人也,闻中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节,食之长生,故来采之。忽然不见。

《别说》云:其池泽所生,肥大节疏粗慢,恐不可入药,唯可作果盘,盖气味不烈而和淡尔。

《千金方》:日月未足而欲产者。捣菖蒲根汁一二升,灌喉中。又方: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菖蒲一两半剉,酒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三服,食前温服。又方:治好忘,久服聪明益智。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饮酒不醉,好事者服而验之。不可犯铁,若犯之,令人吐逆。

《肘后方》:扁鹊云:中恶与卒死、鬼击亦相类,为治皆参取而用之。已死,捣菖蒲生根,绞汁灌之,立瘥。一又方:耳聋。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一去心,二物合捣,分作七丸。绵裹塞,耳,日着一丸,效。又方:卒胎动不安,或腰痛胎转抢心,下血不止。菖蒲根汁三升服之。

《衍义》曰:菖蒲,世又谓之兰荪,生水次,失水则枯,根节密者气味足。有人患遍身生热毒疮,痛而不痒,手足尤甚,然至颈而止#10,黏着衣被,晓夕不得睡,痛不可任。有下俚教以菖蒲三斗,剉,日干之,春罗为末,布席上,使一病疮人恣卧其间,仍以被衣覆之。既不黏着衣被,又复得睡,不五七日至#11,其疮如失。后自患此疮,亦如此用,应手神验。其石菖蒲根络石而生者,节一乃密,入药须此等。

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花,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花,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图经》曰:菊花,紫茎而气香,厚至柔嫩可食者,其为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

《药性论》云:甘菊花,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陶隐居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苦#12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可食。

杨损之云:甘者入药,苦者不任。

《食疗》云:甘菊可作羹,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利五脏。

《肘后方》:犯丁肿垂死。菊叶一握,捣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冬用其根。

《衍义》曰: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依#13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人参

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山谷及辽东。高丽、潞州、泽、易、檀、箕、幽、妫等州并出,盖以其山相连接,故皆有之。次出海东新罗国,又出渤海,今河东诸州及泰州皆有之。又河北闽中来者,俱不及上党者佳。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无令见风。茯苓为之使,恶溲疏,反藜芦。又云:马兰为使,恶卤咸。

《图经》曰:试上党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一不与人参,俱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此乃人参之力也。李绛《兵部手集方》疗反胃,呕吐无常,粥饮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以上党人参三大两擘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顿服。唐名医治心腹病。

《药性论》云:人参,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痰#14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陶隐居云: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百济今以属高丽,高丽所献,兼有两种,止应择取之尔。实用并不及上党者。高丽人赞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椵树相寻。椵音贾。今注:高#15丽、百济者。太行山所出,谓之紫团参。

《日华子》云:杀金石药毒,调中治气,消食开胃,食之无忌。

《外台秘要》:治蜂、蝎螫人方。人参嚼以封之。

《千金方》:开心,肥健。大人参一分,猪肘#16十分,酒拌,服百日,满体髓溢,日诵千言,肌肤润,去热风痰。

《经验后方》:治大人、小儿不进乳食,和气去痰。人参四两,半夏一两,生姜汁熬一宿,曝干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生姜汤吞下。又方:治狗咬破伤风。以人参不计多少,桑柴火烧令烟绝,用盏子合研为末,糁在疮上,立效。

《胜金方》:治吐血。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伋水调下一钱服之。又治咳嗽上气,喘急。

《衍义》曰:人参,今之用者,皆河北榷场博易到,尽是高丽所出,率虚软味薄,不若潞州上党者味厚体实,用之有据。

天门冬

味苦、甘,平、大寒,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一名颠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暴干。垣衣、地黄为之使,畏曾青。

《图经》曰:今处处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者。其叶如丝杉而细散,皆名天门冬。夏生白花,亦有黄色者。秋结黑子,在其根枝傍。入伏后无花,暗结子。其根白或黄紫色,大如手指,长二三寸,大者为胜,颇与百部根相类。

《药性论》云: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中一切恶气,不洁之疾。

《唐本》注云:此有二种,苗有刺而涩者,无刺而滑者,俱是门冬。俗云颠刺、浣草者,形貌詺之。虽作数名,终是一物。二根浣垢俱净,门冬、浣草,互名之也。詺,音瞑。

《日华子》云:贝母为使。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去心用。

杨损之云:服天门冬,误食鲤鱼中毒,浮萍解之。

《抱朴子》云:或名地门冬,或名筵门冬,或名巅棘,或名淫羊食,或名管松。其生高地,根短味甜气香者上;其生水侧下地者,叶细似蕴而微黄,根长而味多苦气臭者下。亦可服食,然喜令人下气,为益又迟也。服之百日,皆丁壮兼倍,快于术及黄精也。杜紫微服之,御八十妾,有男一百四十人#17。

《食疗》云:补虚劳,治肺劳,止渴,去热风。可去皮、心,入蜜煮之,食后服之。若曝干,入蜜丸尤佳。

《外台秘要》:治风癫引胁牵痛,发作则吐,耳如蝉呜。天门冬去心、皮,曝干捣筛,酒服方寸匕。

孙真人#18《枕中记》:天门冬,酿酒服之,去症瘕积聚,风痰癫狂,三虫伏尸,除瘟痹,轻身益气,令人不饥,百日还年却老。

《道书》云:欲不畏寒,取天门冬、茯苓等分为末,服方寸匕,日再服。大寒时,单衣汗出。

《列仙传》:赤顶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

《神仙传》: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门冬,在人间二百余年。

《修真秘旨方》:神仙,服天门冬三十斤,细切,阴干,捣末。每服三钱,酒调下,日五六服。二百日后怡泰,拘急者缓,羸劣者强;三百日身轻;三年走及奔马。

《衍义》曰:天门冬,麦门冬之类,虽曰去心,不可浸出脂液。其不知者,乃以汤浸一二时,柔即柔矣,然气味都尽。用之不效。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余如二经。

甘草国老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潞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羌花、甘遂、海藻四物。

《图经》曰:有人中乌头、巴豆毒#19,甘草入腹即定。崔元亮《海上方》治发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极奇秘。以甘草三大两,生捣,别筛末,大麦面九两,于一大盘中相和搅令匀,取之#20好酥少许,别捻入药,令匀,百沸水溲如饼剂,方圆大于疮一分,热傅肿上,以油斤#21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脓水自出,未成肿便内消。

《药性论》云: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日华子》云: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养精气,壮筋骨,解冷热,入药炙用。

雷公云: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

孙真人云:主一切伤寒。甘草如指长,炙,细剉,童子小便一升,煎取七合,空心服,日再服之。

《金匮玉函》云:治误饮馔中毒者。未审中何毒,只急煎甘草、荠苨汤服之,入口便活。又方:治小儿中蛊欲死。甘草半两剉,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作二服,当吐蛊出。

《伤寒类要》:治伤寒三二日咽痛者。与甘草二两炙,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又方:伤寒脉结代者,心悸动方。甘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二。

《姚和众方》:治小儿尿血。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令尽。

《广利方》:治肺痿久咳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甘草十二分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甘草末一钱匕,搅令散服。

《御药院方》:治二三日咽痛,可与甘草汤去滓,日三服。

《百一方》:小儿初生,未可与朱、蜜#22取甘草一指#23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兄口中,可#24一蚬壳止,儿当快吐胸中恶汁,后待儿饥渴,更与之。若两服不吐,尽一合止#25,得吐恶汁,儿智惠无病。又方:中蛊,生煮甘草服之,吐疾#26出,若平生预服防蛊者,宜熟炙甘草煮服之。若中蛊毒即内消,不令吐也,神验。又方:食牛羊肉中毒者,煮甘草汁服之一二升,当愈。

《经验方》:崔宣州衍传赤白痢方。甘草一尺,炙擘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

《梅师方》:治初得痢,冷热赤白及霍乱。甘草一两炙,豆蔻七个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服。

《衍义》曰: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

生干地黄

干地黄味甘、苦,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饱力断绝,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生者尤良。

生地黄大寒。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衂鼻,吐血,皆捣饮之。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一名苄,一名芑。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图经》曰: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饦,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果得。以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饦,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信方》亦纪其事云:正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已来,如虾蟆状,无目、足,微似有口,盖谓此物所食,自此遂愈,食冷淘不用着盐。

《药性论》云:干地黄,君。能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久服变白延年。治产后腹痛,上吐血不止。又云:生地黄,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不利水道,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咸阳,即长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实子,实如小麦,淮南七精散用之。中间以彭城干地黄最好,次历阳,今用江宁板桥者为胜。

陈藏器云:《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别,蒸干即温补,生干则平宣,当依此用。

《日华子》云:干地黄,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衂,妇人崩中血运。又云:生者水浸验,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沉者力佳,半沉者次,浮者劣。忌铁器。

《抱朴子》云: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手上车弩。

《淮南子》云:地黄,主属骨。

《食疗》云:地黄,微寒。以蜜煎,或浸食,或煎汤,或酒饮,并炒#27。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

《外台秘要》:张文仲治骨蒸方。生地黄一升,捣取汁,三度捣绞汁尽,分再服。若利即减之,以身体凉为度。

《千金方》:治牙齿根欲动脱。生地黄细剉,绵裹着齿上咂之,渍齿根,日三四,并咽汁,十日,大佳。

《肘后方》:治耳中常呜。生地黄截塞耳,数易之,以疗为度。一云以纸裹微灰火中煨之用,良。

《百一方》:妊娠漏胎。生地黄汁令一升,渍酒四合,煮三五沸服之,不止又服。又方:治猘犬咬人,捣地黄汁饮之并涂疮口,百度止。

《梅师方》:治堕损筋骨,蹉跌骨碎破。捣生地黄熨热,裹三日夜,数易。若血聚,以针决之。又方:治吐血神效方。生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香二两,以瓷器盛入甑蒸,令胶消服。又方:治乳痈。捣生地黄汁傅之,热即易之,无不见效也。

《孙兆方》:治鼻衂及膈上盛热。干地黄、龙脑、薄荷等分为末,冷水调下。

《产宝方》:妊娠下血如月信,通恐胎干#28方。干地黄、干姜等分为末,用酒调方寸匕。

《衍义》曰:地黄,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一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太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

味苦、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一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防风、地榆为之使。

《图经》曰: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春生苗,青色无桠。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簳状,青#29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今白朮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以大块紫花者为胜。

《药性论》云:白朮,君,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味甘、辛,无毒。能主大风?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及胃气虚冷痢。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以蒋山、白山、茅山者胜。《仙经》云:亦能除恶气,弥灾沙。丸散煎饵并有法。其苗又可作饮,甚香美,去水。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极。东境术大而无气烈,而不任用。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用时宜刮去之。

《日华子》云:术,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症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用米泔浸一宿,入药。

《抱朴子》云:术,一名山精,故《神农药经》曰:必欲长生,常服山精。

《圣惠方》:治雀目,不计时月。用苍术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不计时候。

《千金方》:疗烦闷。白术末,水调服方寸匕。

《梅师方》:治心下有水。白术三两,泽泻五两到,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服。

《衍义》曰:苍术,其长如大小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去上粗皮。白术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止言术,未见分其苍、白二种也。只绿陶隐居言术有两种,自此人多贵白者。今人但贵其难得,惟用白者,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如古方平弱#30散之类,苍术为最要药,功尤速。殊不计#31本草元无白术之名,近世多用,亦宜两审。嵇康曰:闻道人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亦无白字。

菟丝子

味辛、甘,平,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一名菟芦,一名菟缕,一名蓎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网,一名菟累。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九月采实,曝干。!得酒良,署预、松脂为之使,恶瞿菌。

《图经》曰:按《尔雅》云:唐,蒙,女萝,菟丝。释曰:唐也,蒙也,女萝也,菟丝也,一物四名。而《本经》并以唐蒙为一名。《诗》云:茑与女萝。《毛传》云:女萝,菟丝也。仙方多单服者,取实酒浸,曝干再浸,又暴,令酒尽,筛末,酒服,久而弥佳,兼明目。其苗生研汁,涂面斑神效。

《药性论》云:菟丝子,君。能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久服延年,驻悦颜色。

陶隐居云:宜丸不宜煮,田野虚#32落中甚多,皆浮生蓝纻、麻蒿上。旧言下有茯苓,上#33菟丝,今不必尔。其茎挼以浴小儿,疗热痱用。其实,先须酒浸之一宿,《仙经》、俗方并以为补药。

雷公云:勿用天碧草子,其样真相似,只是天碧草子味酸涩并黏,不入药。

《抱朴子》云: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菟,则丝不得生于上,然实不属也。又《内篇》云:菟丝初生之根,其形似菟,掘取割其血,以和丹,服之立变化。

《产书》云:治横生。菟丝子为末,酒调下一钱匕,米饮调下亦得。

《肘后方》: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菟丝子一升,酒五升,渍二三宿,每服一升,日三服。又方:治面上粉刺。捣菟丝子绞取汁,涂之瘥。

《经验后方》: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菟丝子洗秤一两,牛膝一两,同浸于银器内,五日曝干为末,将元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又方:固阳丹,菟丝子二两,酒浸十日,水淘焙干为末,更入杜仲一两,蜜炙捣,用薯蓣末酒煮为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用酒下五十丸。

《修真方》神仙方云:服之令人光泽,三年老变为少,此药治腰膝去风,久服延年。

《衍义》曰:菟丝子,附丛木中,即便蔓延,花实,无绿叶,此为草本之异。其上有菟丝,下有茯苓之说未必耳。已于茯苓条中具言之。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七竟

#1休:晦明轩本作『代』。

#2寸:原作『升』,据晦明轩本改。

#3扁:晦明轩本作『偏』。

#4宿:晦明轩本作『安』。

#5龈:晦明轩本作『鞭』。

#6罯:原作『署』,据晦明轩本改。

#7藂:晦明轩本作『丛』。

#8冬:晦明轩本『冬』下有『袒』字。

#9问:晦明轩本『问』下有『之』字。

#10止:原作『正』,据晦明轩本改。

#11至:晦明轩本作『间』。

#12苦:晦明轩本作『艾』。

#13依:晦明轩本作『医』。

#14痰:疑当作『痿』。

#15高:晦明轩本『高』上有『见用多』三字。

#16肘:晦明轩本作『肪』。

#17人:原作『岁』,据晦明轩本改。

#18人: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9毒: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20之:晦明轩本作『上』。

#21斤:晦明轩本作『片』。

#22蜜:原作『密』,据晦明轩本改。

#23指:原作『分』,据晦明轩本改。

#24可:晦明轩本『可』下有『得』字。

#25止: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26疾:晦明轩本作『痰』。

#27炒:晦明轩本作『妙』。

#28干:晦明轩本作『漏』。

#29青:晦明轩本『青』下有『赤』字。

#30弱:晦明轩本作『胃』。

#31计:晦明轩本作『详』。

#32虚:晦明轩本作『墟』。

#33上:晦明轩本『上』下有『生』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