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下

芎藭

凤翔府永康府

味辛,温,无毒。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孪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一名胡藭,一名香果。其叶名蘼芜。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三月、四月采根,暴干。白芷为之使。畏黄连。

《图经》云:蘼芜,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泽及冤句,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江东蜀川人采其叶作饮香,关中出者,俗呼为京芎,并通用。雀脑状者,谓之雀脑芎,此最有力也。山芎藭能去痹湿风气。简文帝《劝医文》曰:麦曲芎藭,终止河鱼之腹。

《药性论》云:芎藭,臣。能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生,治腹内冷痛。

陶隐居云:今惟出历阳,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藭。蜀中亦有而细,人患齿根血出者,含之多差。苗名薕芜,亦入药,别在下说。俗方多用。

《唐本》注云:今出秦州,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润。山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以九月、十月采为佳。历阳出者,今不复用。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苗似芹、胡荽、蛇床辈,丛生,花白,今出秦州者为善,九月采根乃佳。

《千金方》:治崩中,昼夜不止。芎藭八两,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分三服。不耐者,徐徐进之。又方#1治胎忽因倒地,忽举动擎重促损,腹中不安及子死腹中。以芎藭末,酒服方寸匙#2,须臾一二服出。

《经验后方》:治头风,化痰。川芎不计分两,用净水洗浸,薄切片子,日干或焙,杵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不拘时,茶、酒嚼下一丸。

《灵苑方》:治妇人经络,住经三个月。验胎法:川芎生为末,空心浓煎艾汤下一匙头。腹内微动者,是有胎也。

《斗门方》:治偏头痛。用京芎细剉,酒浸,服之差。

《衍义》曰:芎藭,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他种不入药,止可为末,煎汤沐浴。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沈括云:予一族子,旧服芎藭,医郑叔熊见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无疾而卒。又朝士张子通之妻病脑风,服芎藭甚久,亦一旦暴亡。皆目见者。此盖单服耳,若单服既久,则走散其#3气。既使他药佐使,又不久服,中病便已,则致使能至此也。

黄连

宣州澧州

味苦,寒、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4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烦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黄苓、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图经》云: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者为胜,施、黔者次之。苗高一尺已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二月、八月采根用。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胡洽方》载九盏汤,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久下,悉主之。以黄连长三寸三十枚秤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5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胶一两半,并切;先以水五合,着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着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内诸药着火上,沸辄下,着土上,沸止又复,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顿服即止。又香莲丸亦主下痢,近世盛行。其法以宣莲、青木香分两停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饮下三十丸,日再,如神。其久冷人,即用煨热大蒜作丸。此方本出李绛《兵部手集方》,婴孺用之亦效。又治目方用黄连多矣。

《药性论》云:黄莲,臣。一名支莲。耳#6白姜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兄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陶隐居云:巫阳在建服#7。今而#8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9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挼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唐本》注云:蜀道者粗#10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者更胜。今注医家见用宣州九节坚重、相击#11有声者为胜。

刘禹锡云:有崔承元者,囚#12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后数年以病自致死。一旦,崔为内障所苦,丧明逾年后,半夜叹息独坐,时闻阶际间蟋蟀之声,崔问为谁?曰是昔#13所蒙活者囚,今故报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讫而没。崔依此合服,不数月,眼复明,因传此方于世。羊肝丸,黄连末一大两,白羊子肝一具,去膜,同于沙盆内,研令极细,众手拈为丸如梧桐子。每食以暖浆水吞二七枚,连作五剂,差。但是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皆主之,禁食猪肉及冷水。

《抱朴子》云:乳汁煎之,治目中百病。

《外台秘要》:治卒心痛。黄连八两,一味付?咀,水七升#14,煮取五升,绞去滓,寒温饮五合,日三服。

《千金方》:治大热毒纯血痢。宣莲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顿服之。

《肘后方》:治眼泪出不止,浓汁渍绵干拭目。又方:赤痢热下,久不止。黄连末,鸡子白丸,饮服十丸,三十丸即差。又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捣黄连,绢筛,蜜和,服三十丸,治渴延年。

《经验方》:治暴赤白痢如鹅、鸭肝者,痛不可忍。黄连、黄芩各一两,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三服,热吃,冷即凝矣。

《梅师方》:伤寒病,发豌豆疮,未成脓方。黄连四两,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服。

《斗门方》:治痔疾有头如鸡冠者。用黄连末,傅之即差,更加赤小豆末尤良。

《简要济众方》:小儿吐血不止。以一两去须,捣碎为散,每服一钱,水七分,入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进。

《广利方》:治骨节热积渐黄瘦。黄连四分,碎切,以童子小便用#15大合,浸经宿,微煎三四沸,去滓,食上分两服,如人行四五里再服。

《杜壬方》:治气痢泻,里急后重,神妙方:宣连一两,干姜半两,各为末,每用连二钱,姜半钱,和匀,空心温酒下。

《子母秘录方》:小儿赤白痢多时,体弱不堪。宣连浓煎,和蜜服。日六七服,量其大小,每煎三分水减二分,顿#16服。又方:治儿耳后月蚀疮,黄连末傅之。又方:小儿鼻下两道赤者名日?,亦名赤鼻疳。鼻以米泔洗,傅黄连末,日三四度,佳。

《衍义》曰: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热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血#17,乃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18》。

蒺藜子

秦州同州

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道#19,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藜,一名茨。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暴干。乌头为之使。

《图经》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傍。七月、八月采实,暴干。又冬釆。黄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此《诗》谓墙有茨者。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古方云蒺藜子皆用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饵蒺藜,云不问黑白,但取坚实者,舂去刺用。兼主痔漏,及妇人发乳,带下。

《药性论》云:白蒺藜子,君,味甘,有小毒。治诸风疬疡#20,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不入汤用。

陶隐居云: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今按《别本》注云:《本经》云温,《别录》云寒。此药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则其温也。

《日华子》云:治贲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益精,疗肿毒及水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精,溺血。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净拣,择了蒸,从午至酉,出,日干。于木臼中舂,令皮上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出,日干用。

《神仙秘旨》云:服蒺藜子一硕,当七八月熟时收,日干,舂去刺,然后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已后,冬不寒,夏不热。服之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黑,齿落重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

《外台秘要方》:补肝散:治三十年失明。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又方: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一切丁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醋和封头上,如破,涂之佳。

《千金方》:治遍身风痒,生疮疥。以蒺藜子苗煮汤洗之,立差。《千金翼方》同。

《梅师方》:治难产碍胎在腹中,如已见儿,并胞衣不出,胎死。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下一匙,相去四五里不下,再服。

《衍义》曰:蒺藜有两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傍布地而生,或生墙上,有小黄花,结芒刺,此正是墙有茨者。花收摘,阴干为末,每服三二钱,饭后以温酒调服,治白癜风。又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黄紫花,作荚,结子如羊内肾。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

黄耆

宪州

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举,痈肿疽疮。一名戴糁,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恶龟甲。

《图经》云: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根长二三寸#21已来。独茎,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耆。木耆不通用。唐˙许裔言#22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裔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药入腠理,周时可差。乃造黄耆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药力熏蒸,其效如此,因附着之。使善医者,知所取法焉。

《药性论》云:黄耆,一名王孙。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热用之。

陶隐居云:第一出陇西叨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唐本》注云: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

《日华子》云:黄耆,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23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药中补益,呼为羊肉。又云:白水耆,凉,无毒。排脓,治血及烦间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凉,无毒。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凉,无毒。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耆,遇关即焙干#24之。

《别说》云:谨按黄耆本出绵上为良,故名绵黄耆。今《图经》所绘宪水者即绵上,地相邻尔。若以谓柔韧如绵,即谓之绵黄耆,然黄耆本皆柔韧,若伪者,但以干脆为别尔。

《圣惠方》:治肺壅得吐。以黄耆二两,杵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

《梅师方》:补肺排脓。以黄耆六两,剉碎,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服。

《孙用和方》:治肠风泻血。黄耆、黄连等分,右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席延赏方》: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服凉药。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

肉苁蓉

味甘、酸、咸,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久服轻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五月五日采,阴干。

《图经》曰:旧说是野马遗山#25落地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门#26及土正#27垣中多生此,非游牡#28之所而乃有者,则知自有种类耳。或疑其初生于马沥,后乃滋殖,如茜根生于人血之类是也。草苁蓉,性温,补男子。疑即是此物。今人鲜用,故少有辨之者,因附见于此。

《药性论》云:肉苁蓉,臣。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日御过倍大补益。主赤白下,补精败,面黑,劳伤。用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切细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陶隐居云: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生时似肉,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

陈#29藏器序云:强筋健髓,苁蓉、鲜#30鱼为末,黄精酒丸服之,力可十倍。此说出《干宁记》。

《唐本》注云:此注论草苁蓉,陶未见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用代肉尔。《本经》有肉苁蓉,功力殊#31胜。比来医人,时有用者。

《日华子》云:治男阳不兴,女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雷公云:凡使,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是此偏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不出。凡使用,先须酒浸,并刷草了,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出肃州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褊穿阴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根长尺余。

据本草云:即是野马精余沥结成。采访人方知勃落树下并土堑上,此即非马交之处,陶说误耳。又有花苁蓉,即是春抽苗者,力较微耳。

《衍义》曰:肉苁蓉,《图经》以谓皮如松子,有鳞。子字当为壳。于义为允。又曰:以酒净洗,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气味皆尽。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药,少则不效。

防风

同州齐州河中府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懑,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茎#32。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简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敛、芫花。

《图经》云: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上黄色,与蜀葵根泪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时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暴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暴干。亦疗头风眩痛。

《药性论》云:防风,臣。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青州防风子,可乱荜拨。

陶隐居云: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呀者。爵#33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惟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俗用疗风最要,道方时用。

《唐本》注云: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日华子》云: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痈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思#34,匀气脉。

《经验后方》:治破伤风。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又方: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色,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

蒲黄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

《图经》曰:蒲黄,生河东池泽,香,蒲黄苗也。生南海池泽,今处处有之,而太山者为良。春初生嫩叶,未出水时,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故俚俗谓蒲捶,亦谓之蒲厘。花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当其欲开时,有便取之。市廛间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货卖,甚益小儿。医家又取其粉,下筛后有赤滓,谓之蒲萼。入药以涩肠止泄,殊胜。

陶隐居云:此即蒲厘花上黄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甚疗血,《仙经》亦用此。

《日华子》云:蒲黄,治扑损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此即是蒲上黄花。入药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蒲黄筛下后有赤滓,名为萼。炒用,甚涩肠,止泻血血痢。

雷公云:凡使,勿用松黄并黄蒿。其二件全似,只是味跙及吐人。凡欲使蒲黄,须隔三重纸焙令色黄,蒸半日,却焙令干,用之妙。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蒲黄,君。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千金方》:治脸上#35,舌上生疮,涎出。以蒲黄傅之差。又方:治丈夫阴下湿痒。蒲黄末傅之良。

《肘后方》:治肠痔,每大便常血水。服蒲黄方寸匕,日三服良。

《葛氏方》:忍小便久致胞转。以蒲黄裹腰肾,令头致地,三度通。

《梅师方》:治产后血不下。蒲黄三两,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

《简要济众方》:治吐血,唾血。蒲黄一两,捣为散。每服三钱,温酒或冷水调,妙。

《塞上方》:治鼠奶痔。蒲黄末,空心温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坠伤扑损,瘀血在内,烦闷。蒲黄末,空心热酒调下,三钱匕服。

催生:蒲黄、地龙、陈橘皮等分,地龙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黄,各为末,三处贴。如经日不产,各炒#36一钱匕,新汲水调服,立产。此常亲用之,甚妙。

《衍义》曰:蒲黄,处处有,即蒲槌中黄粉也。今京师谓槌为蒲棒。初得细罗,取萼别贮,以备他用。将蒲黄水调为膏,擘为块,人多食之,以解心脏虚热,小儿尤嗜。涉月则燥,色味皆淡,须蜜水和。然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香蒲

徐州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睢,一名醮。生南海池泽。

《图经》曰:文具蒲黄条下。

陶隐居云:方药不复用,俗人无采,彼土人亦不复识者#37。江南贡菁茅,一名香茅,以供宗庙缩酒。或云是熏草,又云是燕麦,此蒲亦相类尔。

《唐本》注云:此即甘蒲,作荐者,春初生,用白为菹,亦堪蒸食。山南名此蒲为香蒲,谓昌蒲为臭蒲。陶隐#38菁茅,乃三脊茅也。其燕麦、熏草、香茅,野俗皆识,都不为类此,并非例也。蒲黄,即此香蒲花是也。

续断

越州晋州

味苦、辛,微温,无毒。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踠伤,恶血,腰痛,关节缓急。久服益气力。一名龙豆,一名属折,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采,阴干。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图经》曰:续断,生常山山谷,今陕西、河中、兴元有,寄#39越、晋州亦有之。三月已后生苗,干四棱,似苎麻,叶亦类之,两两相对而生。四月开花,红白颜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蓟,赤黄色,七月、八月采。市之货者,亦有数种,少能辨其粗良。医人用之,但以节节断,皮黄皱者为真。

《药性论》云:续断,君。主绝伤,去诸温毒,能通宣经脉。

陶隐居云:按《桐君药录》云: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本黄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今皆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神#40者,又呼为桑上寄生。恐皆非真。

《唐本》注云:此药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是叶似苎而茎方,根如大蓟,黄白色。陶注者非。

《日华子》云: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血,消肿毒,肠风,痔瘘,乳痈,瘰疬,扑损,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胎漏,子宫冷。又名大蓟、山牛劳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草茅根,缘真似续断,若误用服之,令人筋软,采得后横切剉之,又去向里硬筋了,用酒浸一伏时,焙干用。

《外台秘要方》:治淋。取生续断绞取汁服之,马蓟根是。

《子母秘录方》:治产后心闷,手足烦热,厌厌气欲绝,血晕,心头硬,乍寒乍热,增寒忍不禁。续断皮一#41握,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温服。如人行二三里再服。无所忌。此药救产后垂死。

漏芦

海州秦州单州

味苦、咸,寒、大寒,无毒。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一名野兰。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图经》曰:秦州、海州所谓漏芦者,花叶及根颇相近,然彼人但谓之漏芦,今医家罕有用飞廉者。既未的识,故不复分别,但附其说于下。

陶隐居云: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亦有,疗诸瘘疥,此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用之。今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唐本》注云: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以#42细麻,如箸许,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

《日华子》云:连翘为使。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传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花、苗并同用,俗呼为鬼油麻,形并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雷公云:凡使,勿用独漏,绿#43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须细验。夫使漏芦,细剉,拌生甘草相对#44,从巳至申,去甘草净拣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地最多。六月、七月采茎,日干之,黑于众草。

《圣惠方》:治小儿无辜疳,肚胀或时泻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以猪肝一两,散子一钱匕,盐少许,以水煮熟,空心顿服。

《外台秘要方》:治蛔虫,漏芦,杵,以饼罗和方寸匕,服之。

蓝实

江陵府吴蓝福州马蓝

味苦,寒,无毒。主解诸毒,杀虫岐音其,小儿鬼也,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其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其茎叶,可以染青。生河内平泽。

《图经》曰:蓝实,生河内平泽,今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中作畦种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色,实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实。按蓝有数种: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草#45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葴,马蓝是也;有蓼蓝,但可染碧,而不堪作淀,即医方所用也。

禹锡云:治虫豸伤咬。取大蓝汁一碗,入雄黄、麝香二物,随意看多少,细研,投蓝汁中,以点咬处,若是毒者,即并细服其汁,神异之极也。

张荐云:昔在剑南为张延#46赏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项上,一宿,咬处有三道赤色,细如箸,绕项上,从胸前下至心;经两宿,头面肿疼如数升碗大,肚渐肿,几至不救。张香素重荐,因出家财五百千,并荐家财又数百千,募能疗者。忽一人应召,云可治。张相初甚不信,欲验其方,遂令目前合药。其人云:不惜方,当疗人性命耳。遂取大蓝汁一瓷碗,取蜘蛛投之蓝汁,良久,方出得汁中,甚困不能动。又别捣蓝汁,加麝香末,更取蜘蛛投之,至汁而死。又更取蓝汁、麝香,复加雄黄和之,更取一蜘蛛投汁中,随化为水。张相及诸人甚异之,遂令点于咬处。两日内悉平愈。但咬处作小疮,痂落如旧。

《广五行记》曰:永徽中,绛州僧病噎不下食。告弟子,吾死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致#47终而卒。弟子依言而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是肉鳞。弟子致器中,跳跃不止。致#48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蓝盛作淀,有一僧以淀致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矣。

《圣惠方》:治时气热毒,心神烦躁。用蓝淀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盏服。又方:治小儿中蛊下血欲死。捣青蓝汁,频频服半合。

《千金方》:治唇上生疮,连年不瘥。以八月蓝叶一斤,捣取汁洗,不过三日差。又方:治自经死,以蓝汁灌之。又极须安定其心,徐缓解,慎勿割断绳,抱取心下犹温者,刺鸡冠血滴着口中,即活也,男雌女用雄。

《梅师方》:治虎伤人疮。取青布紧卷作缠,烧一头内竹筒中,射疮口,令烟黑入疮中,佳。

《子母秘录方》:治小儿赤痢。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又方:治小儿丹,蓝淀傅,热即安。

《衍义》曰:蓝实,即大蓝、实也。谓之蓼蓝非是,《尔雅》所说是。解诸药等毒,不可阙也。实与叶两用,注不解实,只解蓝叶为未尽。《经》所说尽矣。蓝一本而有数色,刮竹青、绿云、碧青、蓝黄,岂非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者也。生叶汁解药毒,即大叶蓝,又非蓼蓝也。蓼蓝即堪挼汁染翠碧,花成长穗,细小#49,浅红色。

络石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鲮,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图经》曰:络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上,或生人间,今在处有之。官寺及人家亭圃山石间,种以为饰。叶圆如细橘,正青,冬夏不凋。其茎蔓延,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以此得名。又云:薜荔治背痈。晟顷寓宜兴县,张渚镇有一老举人聚村学,年七十余,忽一日患发背,村中无他医药,急取薜荔叶,烂研汁,和蜜饮数升,以其滓傅疮上,后以他药傅贴,遂愈。医者云:其本盖得薜荔之力,乃知《图经》所载不妄。

陶隐居云:不识此药,仙、俗方法都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等,系石以为名尔。

陈藏器云:络石,煮汁服之,主一切风,变白宜老。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有功。生山之阴,与#50薜荔相似。更有木莲、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大略皆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若呼石血为络石,殊误尔。石血叶尖,一头赤,络石叶圆,正青。地锦,味甘,温,无毒。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

《唐本》注云:此物生阴湿#51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52,其茎蔓延绕树石侧。若在石间者,叶细厚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

雷公云:凡采得后,用粗布拭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

《外台秘要方》:治喉痹,咽喉寒,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神验。以络石草二两,水一升,煎取三大盏,去滓,细细吃,须臾即通。

蘼芜

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主身中老风,头中久风,风眩。一名薇芜,一名茳蓠,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泽及冤句。四月、五月采叶,暴干。

《图经》曰:蘼芜《说文》已具芎藭条下。

陶隐居云: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骚人借以为譬,方药用甚稀。

《唐本》注云:此有二种:一种似芹叶,一种似蛇床。香气泪似,用亦不殊尔。

禹锡云:按《尔雅》云:蕲苣,蘼芜。注:香草,叶小如萎状。疏引郭云:如萎蔫之状。

《广志》曰:蘼芜,香草。魏武帝以藏衣中。

郭璞赞曰:蘼芜香草,乱之蛇床,不陨其贵,自烈以芳。

营#53实

味酸,温、微寒,无毒。主痈疽,恶疮,结肉,跌筋,败疮,热气,阴蚀不瘳,利关节。久服轻身益气。根止泄痢腹痛,五脏客热,除邪逆气,疽痈,诸恶疮,金疮伤挞,生肉复肌。一名蔷薇,一名墙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蔷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川谷及蜀郡。八月、九月采,阴干。

《药性论》云:蔷薇,使,味苦。子,治头疮白秃,主#54五脏客热。

陶隐居云:营实即是蔷薇子,以白花者为良。根亦可煮酿酒,茎、叶亦可煮作饮。

《日华子》云:白蔷薇根,味苦、涩,冷,无毒。治热毒风,痈疽,恶疮,牙齿痛,治邪气,通血经,止赤白痢,肠风泻血,恶疮疥癣,小儿疳风#55肚痛。野白者用良。

雷公云:今蔷薇也。凡采得,去根并用粗布拭黄毛了,用刀于槐砧上细剉,用浆水拌令湿,蒸一宿,至明出,日干用。

禹锡云:按《蜀本图经》云:即蔷薇也。葛洪治金创#56方:用蔷薇灰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之。

《外台秘要方》:治鲠及刺不出。蔷薇根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方》:治痈肿发背及痈疖已溃烂,疼痛。蔷薇壳更炙熨之,即愈。又方:治小儿疳痢,行数暴多。生蔷薇根洗争切,以适多少浓煎汁,稍稍饮之差。

《肘后方》:治口疮。以根避风打去土,煮浓汁温含,冷易。《圣惠方》同。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竟

#1又方:晦明轩本作『续十全方』。

#2匙:晦明轩本作『匕』。

#3其:晦明轩本作『真』。

#4泣: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5附:原作『用』,据晦明轩本改。

#6耳:晦明轩本作『恶』。

#7服:晦明轩本作『平』。

#8而:晦明轩本作『西』。

#9县最:原作『现敢』,据晦明轩本改。

#10粗:原作『分』,据晦明轩本改。

#11击:原作『系』,据晦明轩本改。

#12囚:晦明轩本作『因』。

#13昔: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14升:原作『丹』,据晦明轩本改。

#15用:晦明轩本作『五』。

#16顿:晦明轩本作『频』。

#17血:晦明轩本作『止』。

#18经:原作『虚』,据晦明轩本改。

#19道:晦明轩本作『通』。

#20疡:原作『伤』,据晦明轩本改。

#21寸:晦明轩本作『尺』。

#22言:晦明轩本作『宗』。

#23瘿:原作『瘦』,据晦明轩本改。

#24焙干:晦明轩本作『倍用』。

#25山:晦明轩本作『沥』。

#26门:晦明轩本作『间』。

#27正:晦明轩本作『堑』。

#28牡:晦明轩本作『牝』。

#29陈:『陈』上原有『以』字,且接『陶隐居』文后,今据晦明轩本删『以】字,另分段。

#30鲜:晦明轩本作『缮』。

#31殊: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32茎:晦明轩本作『痉』。

#33爵:晦明轩本作『郁』。

#34思:晦明轩本作『志』。

#35脸上:晦明轩本作『重舌』。

#36炒:晦明轩本作『抄』。

#37者:原作『昔』,据晦明轩本改。

#38隐:晦明轩本『隐』下有『居所引』三字。

#39有,寄:晦明轩本作『府、舒』。

#40神:晦明轩本作『脚』。

#41一: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42以:晦明轩本作『似】。

#43绿:晦明轩本作『缘』。

#44对:晦明轩本『对』下有『蒸』字。

#45草:晦明轩本作『菘』。

#46延:晦明轩本作『廷』。

#47致:晦明轩本作『言』。

#48致:晦明轩本作『戏』。

#49小: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50与:原作『南』,据晦明轩本改。

#51湿:『湿』下原有『干』字,据晦明轩本删。

#52圆:原作『丸』,据晦明轩本改。下一『圆』字同。

#53营:原作『芜』,据晦明轩本改。

#54主:原作『使』,据晦明轩本改。

#55风:晦明轩本作『虫』。

#56创: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