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有五。一曰热淋(血淋)。二曰寒淋(膏淋)。三曰气淋。四曰劳淋。五曰石淋。五淋之中。小儿有所患者。惟寒热气之三证外。劳石二证。虚极所致。小儿未亲色欲,故无患者。内石淋恐儿本怯肾弱者有之。亦千人中无一矣。今并具五淋之证于下。热淋者。因热乘小肠膀胱二经。皆主水。水入小肠。传于膀胱。行于水道。出于阴中。而为小便也。故阴为水液之路。膀胱为津液之府。热则水道燥爆。水液行涩。致水道不利。小便淋沥。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数。小腹急痛。引脐连茎中痛也。热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热则流散。渗入于胞,随淋溺而下也。寒淋者。因寒冷干于二经而作。其候先寒战而后溺之。是邪气与正气交争也。寒气胜则发寒战。正气胜则寒战解而得溺。溺则出少涩滞。小腹连茎中而痛。寒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亦如痢下热则便血。寒则便脓也。痢下者寒热搏于大肠也。今淋者寒热搏于小肠也。气淋者。小儿因怒而啼。气入二经。留滞不散。邪正相搏。胞内气胀。其候每溺则脐下憋膨。水道涩不能下。茎中相引而痛。常有余沥也。劳淋者。因房事过度。肾虚精竭。气通于阴。水道干涩之所为也。肾与膀胱为表里。今肾虚精竭。则膀胱亦虚。不能约制其水。故水液频数而下。水道干燥。则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肠连茎而痛也。石淋者。小者为沙。大者为石。皆云肾主水。水为热结。化而为石。其言虽近。而不知其本也。且肾有二脏。左者为肾。右为命门。主水而为壬。圣济经云。壬者一水一石之谓欤。不知一水一石之道语。未达生化之妙。本太一精真在上。兆于水。立于石。是肾中本有真之物也。患者乃真精化而真物出焉。其候沙石从水道中出。塞痛闷绝。故痊者鲜矣。
琥珀丸
治热淋疼痛。琥珀(半两研) 乳香(半两研) 桃胶(半两研)
上拌研匀。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煎萱草汤下。
又方 治如前。以黄芩二两。绢袋贮之。用水二升。煮取一升。时时服。
蒲黄散
治血淋涩痛。蒲黄(半两) 冬葵子(半两) 生地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又方 治如前。以雄鸡屎尖白如粉者。炒微黄研细末。酒糊丸。绿豆大。酒下三五丸。日连连四五服。取效。
玉粉丹
治寒淋膏淋如神。又治下痢。牡蛎粉四两研。干姜末二两炮。拌匀。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送下。无时。
二胶散
治气淋。小肠憋膨不通。桃胶李胶等分为末。每服半钱。葱白汤调下。无时。
又方 治气淋。以蚕蜕纸烧灰研细。每服半钱或一钱。煎去心麦门冬汤调下。无时。
又方 治如前。以马兜铃炒焦黄。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麝香酒调下。温酒亦得。无时。
葵子散
治沙石淋。痛不可忍。冬葵子(一两) 石南叶 榆白皮(去末锉) 石苇(去毛) 木通(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葱白汤调下。一方只煮冬葵子汁服。
二石散
治如前。滑石 石苇(去毛各一两 一方更有栝蒌根一两)
上为末。每服半钱。煎大麦汤清调下。无大麦。米饮亦得。治小儿淋闭 露蜂房乱发灰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调服之。日二。
又方 治如前。冬葵子一两。杵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又方 以衣中白鱼摩脐下。及小腹。
又方 治如前。经效小儿诸淋。治小儿遗尿。瞿麦穗 龙胆草(去芦) 皂荚(去皮弦) 桂心(各半两) 人参(去芦一两) 鸡肠草(一两) 车前子(一两炒一分) 石苇(去毛半两)
上同为末。炼蜜和丸小豆大。每服五丸。食分,日三。
又方 以小豆叶捣汁服之。以鸡肠烧灰研末。浆水调服一钱。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