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本草纲目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 ;棘性低,故并 。 音次。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

【集解】《别录》曰∶枣生河东平泽。

弘景曰∶世传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出者形大而核细,多膏甚甜。郁州互市者亦好,小不及耳。江东临沂、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之。南枣大恶,不堪啖。

颂曰∶近北州郡皆出枣,惟青州之种特佳。晋州、绛州者虽大,而不及青州肉浓也。江南出者,坚燥少脂。今园圃种莳者,其种甚多。美者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盖肌肉轻虚故也。南郡人煮而曝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他枣,谓之天蒸枣,亦不入药。按∶郭璞注《尔雅》云∶壶枣大而锐,壶犹瓠也。边,腰枣也,细腰,今谓之辘轳枣。 ,白枣也,子白乃熟。洗,大枣,也,出河东猗氏县,大如鸡卵。遵,羊枣也,实小紫黑,俗名羊矢枣。 ,酸枣也,木小而实酢。还味, 枣也,其味短。蹶泄,苦枣也,其味苦。晰,无实枣也。

宗 曰∶大枣先青州,次晋州,皆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余者止可充食用耳。青州人以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以为奇果。有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而易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也。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长。二枣皆可啖,不堪收曝。

时珍曰∶枣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叶,尖觥光泽。五月开小花,白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晋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药为良。其类甚繁,《尔雅》所载之外,郭义恭《广志》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赤心、三星、骈白之名,又有木枣、氐枣、桂枣、夕枣、灌枣、墟枣、蒸枣、白枣、丹枣、棠枣,及安邑、信都诸枣。谷城紫枣长二寸,羊角枣长三寸。密云所出小枣,脆润核细,味亦甘美,皆可充果食,不堪入药。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晒干大枣为良。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凡枣全赤时,日日撼而收曝,则红皱。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满,干即色黄而皮皱,将赤收者,味亦不佳。《食经》作干枣法∶须治净地,铺菰箔之类承枣,日晒夜露,择去胖烂,曝干收之。切而晒干者为枣脯。煮熟榨出者为枣膏,亦曰枣瓤。蒸熟者为胶枣,加以糖、蜜拌蒸则更甜;以麻油叶同蒸,则色更润泽。捣胶枣晒干者为枣油,其法取红软干枣入釜,以水仅淹平,煮沸漉出,砂盆研细,生布绞取汁,涂盘上晒干,其形如油,以手摩刮为末收之。每以一匙,投汤碗中,酸甜味足,即成美浆,用和米,最止饥渴、益脾胃也。卢谌《祭法》云∶春祀用枣油。即此。

生枣 【气味】甘、辛,热,无毒。多食令人寒热。凡羸瘦者不可食。

思邈曰∶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

大枣 【释名】干枣(《别录》)、美枣(《别录》)、良枣。

《别录》曰∶八月采,曝干。

瑞曰∶此即晒干大枣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药。今人亦有用胶枣之肥大者。

【气味】甘,平,无毒。

思邈曰∶甘、辛,热,滑,无毒。

杲曰∶温。

大明曰∶有齿病、疳病、虫 人不宜啖枣,小儿尤不宜食。又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

时珍曰∶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故嵇康《养生论》云∶齿处晋而黄,虱处头而黑。

【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本经》。宗 曰∶(煮取肉,和脾胃药甚佳)。

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除肠 。久服不饥神仙(《别录》)。

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大明)。小儿患秋痢,与蛀枣食之良(孟诜)。杀乌头、附子、天雄毒(之才)。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李杲)。

【发明】弘景曰∶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

杲曰∶大枣气味俱浓,阳也。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

成无己曰∶邪在营卫者,辛甘以解之。故用姜、枣以和营卫,生发脾胃升腾之气。张仲景治奔豚,用大枣滋脾土以平肾气也。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土而胜水也。

震亨曰∶枣属土而有火,味甘性缓。甘先入脾,补脾者未尝用甘。故今人食甘多者,脾必受病也。时珍曰∶《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按∶王好古云∶中满者勿食甘,甘令人满。故张仲景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此得用枣之方矣。又按∶许叔微《本事方》云∶一妇病脏燥悲泣不止,祈祷备至。予忆古方治此证用大枣汤,遂治,与服尽剂而愈。古人识病治方,妙绝如此。又陈自明《妇人良方》云∶程虎卿内人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巫兼治皆无益。管伯周说∶先人曾语此,治须大枣汤乃愈。

虎卿借方治药,一投而愈。方见下条。又《摘玄方》治此证,用红枣烧存性,酒服三钱,亦大枣汤变法也。

【附方】旧七,新十二。

调和胃气∶以干枣去核,缓火逼燥为末。量多少入少生姜末,白汤点服。调和胃气甚良。

(《衍义》)。

反胃吐食∶大枣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头翅,入在内,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汤下良。

小肠气痛∶大枣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头、足、翅,入枣内,纸包煨熟,去蝥食枣,以桂心、荜澄茄汤下。(《直指》)。

伤寒热病后,口干咽痛,喜唾∶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入蜜丸。

含如杏核大,咽汁甚效。(《千金方》)。

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若神灵,数欠者,大枣汤主之∶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二两,每服一两,水煎服之。亦补脾气。(《金匮》)。

妊娠腹痛∶大红枣十四枚,烧焦为末,以小便服之。(《梅师》)。

大便燥塞∶大枣一枚去核,入轻粉半钱缚定,煨熟食之,仍以枣汤送下。(《直指》)。

咒枣治疟∶执枣一枚,咒曰∶吾有枣一枚,一心归大道。优他或优降,或劈火烧之。念七遍,吹枣上,与病患食之,即愈。(《 嵝神书》)。

烦闷不眠∶大枣十四枚,葱白七茎,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千金》)。

上气咳嗽,治伤中筋脉急,上气咳嗽者∶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入枣肉中泣尽酥,取收之。常含一枚,微微咽之取瘥。(《圣惠方》)。

肺疽吐血,因啖辛辣,热物致伤者∶用红枣(连核烧存性)、百药煎( 过)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下。(《三因》)。

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枚(去皮),和捣。

绵裹塞耳、鼻,日一度。三十余日,闻声及香臭也。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孟诜《食疗》)。

久服香身∶用大枣肉和桂心、白瓜仁、松树皮为丸,久服之。(《食疗本草》)。

走马牙疳∶新枣肉一枚,同黄柏烧焦为末。油和敷之。若加砒少许更妙。(王氏《博济》)。

诸疮久坏不愈者。枣膏三升,煎水频洗,取愈。(《千金》)。

痔疮疼痛∶大肥枣一枚剥去皮,取水银掌中,以唾研令极熟,敷枣瓤上,纳入下部良。

(《外台》)。

下部虫痒∶蒸大枣取膏,以水银和捻,长三寸,以绵裹,夜纳下部中,明日虫皆出也。

(《肘后》)。

卒急心疼∶《海上方》诀云∶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

食椒闭气∶京枣食之即解也。(《百一选方》)。

三岁陈枣核中仁 【气味】燔之,苦,平,无毒。

【主治】腹痛邪气(《别录》)。恶气卒疰忤(孟诜)。核烧研,掺胫疮良(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刘根别传》云∶道士陈孜如痴人,江夏袁仲阳敬事之。

孜曰∶今春当有疾,可服枣核中仁二十七枚。后果大病,服之而愈。又云∶常服枣仁,百邪不复干也。仲阳服之有效,则枣果有治邪之说矣。又《道书》云∶常含枣核治气,令口行津液,咽之佳。谢承《后汉书》亦云∶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十年也。此皆藉枣以生津受气,而咽之又能达黄宫,以交离坎之义耳。

叶 【气味】甘,温,微毒。《别录》曰∶散服使人瘦,久则呕吐。

【主治】覆麻黄,能令出汗(《本经》)。和葛粉,揩热痱疮,良(《别录》)。治小儿壮热,煎汤浴之(大明)。

【附方】新二。

小儿伤寒∶五日以后热不退。用枣叶半握,麻黄半两,葱白、豆豉各一合,童子小便二钟,煎一钟,分二服,取汗。(《总录》)

反胃呕哕∶干枣叶一两,藿香半两,丁香二钱半,每服二钱,姜三片,水一盏煎服。(《圣惠方》)。

木心 【气味】甘,涩,温,有小毒。

【主治】中蛊腹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锉取一斛,水淹三寸,煮至二斗澄清,煎五升。旦服五合,取吐即愈。又煎红水服之,能通经脉。(时珍,出《短剧方》)。

根 【主治】小儿赤丹从脚趺起,煎汤频浴之。(时珍,出《千金》)。

【附方】旧一。

令发易长∶取东行枣根三尺,横安甑上蒸之,两头汗出,收取敷发,即易长。(《圣惠方》)。

皮 【主治】同老桑树皮,并取北向者,等分,烧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

一月三洗,昏者复明。忌荤、酒、房事(时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