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山海經山經柬釋卷五  山海經第五  中山經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1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2,黃華而莢實,名曰籜3,可以已瞢4。有獸焉,其狀如〈虫犬〉鼠5而文題,其名曰〈難,隹改能〉6,食之已癭。

1郭璞云:「音恭。」

2郭璞云:「或作楛葉。」

3汪紱云:「籜音托。」

4郭璞云:「音盲。」珂案:說文四云:「瞢,目不明也。」

5郭璞云:「〈虫犬〉鼠,所未詳,音虺,字亦或作虺。」

6汪紱云:「音耐;或作熊。」

又東二十里,曰歷兒之山1,其上多橿,多〈木厲〉木2,是木3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揀,服之不忘4。

1郝懿行云:「水經注云:『河東郡南有歷山,舜所耕處也。』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蒲山亦名歷山。』即此也;蓋與薄山連麓而異名。」珂案:舜所耕歷山,蓋傳說中地名,所在多有,非可實指,此藉使能證成,亦不過傳說中之一耳。

2郭璞云:「音厲。」

3珂案:是木,指〈木厲〉木。

4珂案:經文揀,汪紱本、畢沅校本均作楝,王念孫、孫星衍、郝懿行亦均校作楝,作楝是也。汪紱云:「楝音煉。楝木似槐子,如指頭,色白而粘,可搗以浣衣,服之益腎。此服之不忘,謂令人健記,蓋亦楝類也。或作簡,非。」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1,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2。

1郭璞云:「鮪似鱣也。」珂案:鮪音委。

2珂案:太平御覽卷七四二引此經,尾上有赤字,可以上有食之二字;同書卷九三九引此經,赤喙上有而字。

又東三十五里,曰蔥聾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黑、青、黃堊1。

1郭璞云:「言有雜色堊也。」

又東十五里,曰〈水委〉山1,其上多赤銅,其陰多鐵。

1郭璞云:「音倭。」

又東七十里,曰脫扈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葉而赤華,莢實,實如棕莢,名曰植楮,可以已癙1,食之不眯2。

1郭璞云:「癙,病也;淮南子曰:『貍頭已癙』也。」珂案:郭引淮南子說山篇文,「已癙」今作「愈鼠」。

2珂案:謂不厭夢也,已見上文西次四經「英鞮之山」注2。

又東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1,可以已痤2。

1郝懿行云:「本草別錄云:『龍骨生晉地川谷、及太(大?)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

2珂案:說文七云:「痤,小腫也。」汪紱以「皮上磈磊病」釋之,良是。

又東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梟谷1,其中多鐵。

1郭璞云:「或無谷字。」

又東十五里,曰橿谷之山1,其中多赤銅。

1郭璞云:「或作檀谷之山。」

又東百二十里,曰吳林之山,其中多葌草1。

1郭璞云:「亦菅字。」郝懿行云:「說文云:『葌,香艸,出吳林山。』本此經為說也。眾經音義引聲類云:『葌,蘭也。』又引字書云:『葌與蕑同,蕑即蘭也。』是葌乃香艸,郭注以葌為菅字,菅乃茅屬,恐非也。」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1,其葉如葵而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不憂。勞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2。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3,食之已痔衕。

1珂案:經文鬼草,太平御覽卷四六八引作鬼目。

2郭璞云:「音如譎詐之譎。」

3珂案:經文鮒魚,太平御覽卷四四引無魚字。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1,養之可以已憂。

1汪紱云:「朏音菲。」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1,是多薝棘2。

1郝懿行云:「玉篇作金谷多薝棘。」

2郭璞云:「未詳;音瞻。」郝懿行云:「本草云:『天{艹舋}冬一名顛棘。』即爾雅『髦,顛棘』也。薝,玉篇云:『丁敢切。』疑薝、顛古字或通。」

又北三十五里,曰陰山1,多礪石2、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彫棠,其葉如榆葉而方,其實如赤菽3,食之已聾。

1郭璞云:「一曰險山。」

2郭璞云:「礪石,石中磨者。」珂案:磨,字本作〈石靡〉,石磑也,今俗呼磨子;言可以為石磑者。

3郭璞云:「菽,豆。」

又東北四百里,曰鼓鐙之山,多赤銅。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

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鐙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其祠禮: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1。其餘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2,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3。

1郭璞云:「縣,祭山之名也;見爾雅。」珂案:例以下文縣嬰,疑此處縣下脫嬰字。

2珂案: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謂經文桑封係藻珪之誤,桑主即藻玉,嬰係以玉獻神之專稱;其說近是,可供參考。

3珂案:經文桑封者桑主也已下十九字,畢沅謂疑是周秦人釋語、舊本亂入經文者,或當是也。桑封若從江說係藻珪之誤,則此釋乃耑在說明藻珪即藻玉之形狀,而郭璞注乃云:「言作神主而祭,以金銀飾之也。公羊傳曰:『虞主用桑。』主或作玉。」未免望文生義,漫為立說矣。

中次二經濟山之首,曰煇諸之山,其上多桑,其獸多閭麋,其鳥多鶡1。

1郝懿行云:「玉篇云:『鶡,何葛切;鳥似雉而大,青色,有毛角,鬥死而止。』」

又西南二百里,曰發視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礪。即魚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無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又西三百里,曰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1。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2,名曰蠪蚳3,食之不眯。

1郭璞云:「此山出名銅,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時西戎獻之,尸子所謂昆吾之劍也。」珂案:昆吾亦人名,見海經新釋卷十「有國曰顓頊」節注3。

2郭璞云:「如人號哭。」

3郭璞云:「上已有此獸,疑同名。」郝懿行云:「蚳疑當為蛭;已見東次二經鳧麗之山。」珂案:王念孫、何焯校並同郝注。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1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名曰芒草2,可以毒魚。

1珂案:葌音姦。

2郭璞云:「音忘。」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獨蘇之山,無草木而多水。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有獸焉,其名曰馬腹,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1。

1珂案:水經注沔水云:「沔水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鱗甲如鯪鯉,厀頭似虎,掌爪常沒水中,出厀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名為水虎者也。」其形性均近此馬腹。又經文人面,畢沅校本作人而,於義為長。

凡濟山之首,自煇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祠用毛1,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1郭璞云:「擇用毛色。」珂案:言以毛物祠神也。

中次三經萯山1之首,曰敖2岸之山,其陽多〈王雩〉琈之玉,其陰多赭、黃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3。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4。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1郭璞云:「萯音倍。」

2郭璞云:「或作獻。」

3郭璞云:「或作石。」

4郭璞云:「說者云,蒨、舉皆木名也,未詳;蒨音倩。」郝懿行云:「蒨,草也;舉,木也。舉即櫸柳。本草陶注詳之。」

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惟帝之密都1。是多駕鳥2。南望墠渚3,禹父之所化4,是多僕纍、蒲盧5。〈鬼申〉武羅司之6,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齒7,而穿耳以鐻8,其鳴如鳴玉。是山也,宜女子9。畛10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鳥焉,名曰鴢11,其狀如鳧,青身而朱12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狀如葌13,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藁本14,名曰荀草15,服之美人色16。

1郭璞云:「天帝曲密之邑。」珂案:例以西次三經「昆侖之丘,實惟帝之下都」語,此天帝蓋即黃帝也。

2郭璞云:「未詳也。或曰駕宜為鴐,鴐鵝也;音加。」

3郭璞云:「水中小洲名渚。墠音填。」

4汪紱云:「左傳言鯀化黃熊,入於羽淵,而又云在此,世之隨處而附會以為古蹟,類似此也。」珂案:蓋亦傳聞不同而異辭,正所以為神話也。

5珂案:郭璞云:「僕纍,蝸牛也。」郝懿行云:「蒲盧為蜃蛤之屬。僕纍、蒲盧,同類之物,並生於水澤下溼之地。」則僕纍、蒲盧,蓋亦同聲之轉耳。

6郭璞云:「武羅,神名;〈鬼申〉即神字。」珂案:郭此注或據說文九「〈鬼申〉,神也」為說,而段玉裁云:「當作神鬼也,神鬼者,鬼之神者也。」自以段說為長。玉篇云:「〈鬼申〉,山神也。」說亦較單以神釋〈鬼申〉貼切。

7郭璞云:「或作首。」珂案:齒或作首者,首、齒形近易訛;然揆經文之意,仍以作齒為是。又經文小要,宋本作小{要月},吳寬抄本、項絪本、黃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小腰;要即{要月}、腰字之古寫。

8郭璞云:「鐻,金銀器之名,未詳也;音渠。」郝懿行云:「說文新附字引此經,云:『鐻,環屬也。』」

9吳任臣云:「淮南子『青要玉女、降霜神也』,本此傅會之。」珂案: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青女乃出、以降霜雪」,無「青要玉女」語,或吳氏別有所本,當在闕疑。

10郭璞云:「音軫。」

11郭璞云:「音如窈窕之窈。」

12郭璞云:「朱,淺赤也。」

13珂案:葌,蘭也;已見上文吳林山。

14郭璞云:「根似藁本,亦香草。」

15郭璞云:「或曰苞草。」

16珂案:綜上經文所敘,〈鬼申〉武羅者,蓋楚辭九歌山鬼所寫山鬼式的女神也。「小要(腰)白齒」,所以「窈窕」、「宜笑」;「赤豹文貍」,或即「人面豹文」之演化;「荀草服之美人色」,山鬼所采「三秀」,說者亦謂是使人駐顏不老的芝草之屬;而山鬼所思之「靈修」,亦此〈鬼申〉武羅所司密都之「帝」,均高級天神也。

又東十里曰騩1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王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禦兵2。

1郭璞云:「音巍。」

2珂案:藝文類聚卷二引山海經云:「飛魚如豚,赤文無羽;食之辟兵,不畏雷也。」初學記卷一引郭璞圖讚略同,惟無羽作無鱗,雷也作雷音,義較長;疑此即讚也。「食之辟兵」可以為經文「服之禦兵」作詮解。又上文牛首山勞水已有飛魚,與此同名,非一物也。

又東四十里,曰宜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1。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黃貝。

1郭璞云:「未詳。」郝懿行云:「廣雅云:『牡荊,曼荊也。』曼,本草作蔓,此經蔓居,疑蔓荊聲之轉;蔓荊列本草木部,故此亦云蔓居之木也。」

又東二十里,曰和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九都1。是山也五曲2,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3,其狀如人而虎尾4,是好居于萯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5。

1郭璞云:「九水所潛,故曰九都。」

2郭璞云:「曲回五重。」

3郭璞云:「吉猶善也。」

4郭璞云:「或作雀尾。」

5郭璞云:「言其有靈爽能興雲雨也。夏后孔甲田於萯山之下,天大風晦冥,孔甲迷惑,入於民室;見呂氏春秋也。」珂案:見呂氏春秋音初篇。

凡萯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羅皆一牡羊副1,嬰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雞瘞之,糈用稌。

1汪紱云:「疈同,音劈;周禮:『以疈辜祭百物。』言分磔牲體以祭也。」

中次四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1。

1郭璞云:「泠石,未聞也;泠或作涂。」郝懿行云「泠當為泠;西次四經『號山多泠石』是也。郭云『泠或作涂』,涂亦借作泥塗字,泠又訓泥,二字義同,故得通用。又涂或淦字之訛也,說文泠、淦同。」珂案:王念孫亦校改泠作泠、涂作淦。吳寬抄本作冷石,非。

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其上多礝石1。有獸焉,其狀如貉2而人目,其名曰{鹿言}3。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4。

1郝懿行云:「礝當為碝。說文云:『碝,石次玉者。』玉篇同,云亦作瓀,引此經作瓀石,或所見本異也。張揖注上林賦云:『碝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

2郭璞云:「貉或作〈豸豦〉,古字。」

3郭璞云:「音銀;或作麋。」

4郭璞云:「言亦出水中。」郝懿行云:「瓀亦當為碝。」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釐山,其陽多玉,其陰多蒐1。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2。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獸焉,名曰〈犭頡〉3,其狀如獳犬而有鱗4,其毛如彘鬣5。

1郭璞云:「音搜;茅蒐,今之蒨草也。」

2郝懿行云:「犀渠蓋犀牛之屬也。吳語云:『奉文犀之渠。』吳都賦云:『戶有犀渠。』疑古用此獸皮蒙楯,故因名楯為犀渠矣。」

3郭璞云:「音蒼頡之頡。」

4珂案:文選江賦李善注引此經〈犭頡〉作獺,獳犬作〈魚需〉,無有鱗字。

5汪紱云:「毛出鱗間如彘鬣也。」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穀1,多涂石2,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1珂案:經文穀,宋本、汪紱本、吳任臣本並作榖,作榖是也。

2珂案:上文鹿蹄之山多泠石,郭璞注:「泠或作涂。」即此。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狀如樗,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可以毒魚1。

1郭璞云:「茇一作艾。」郝懿行云:「爾雅云:『杬,魚毒。』說文杬從艸作芫,疑作艾者,因字形近芫而訛。」

又西二百里,曰白邊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1,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薴2,可以毒魚。

1珂案: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此經而西下有北字,水玉作美玉。

2郭璞云:「亭甯、耵聹二音。」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1,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竹媚},其獸多〈牛乍〉牛、羬羊,鳥多赤鷩2。

1郝懿行云:「爾雅疏引此經作牝山,藏經本作壯山。」

2郭璞云:「音閉;即鷩雉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舉之山。雒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1。此二山者,洛閒也2。

1郝懿行云:「上文蔓渠山馬腹,一本作馬腸,蓋此是也。大荒西經女媧之腸或作女媧之腹,亦其例。」

2珂案:謂讙舉、玄扈二山夾洛水閒也。水經注洛水云:「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蓋山水兼受其目矣。

凡釐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狀皆人面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1,以采衣之2。

1郭璞云:「言直祈禱。」郝懿行云:「祈當為{幾皿}。」珂案:說文五云:「{幾皿},以血有所刉涂祭也;從血,幾聲,渠稀切。」則以作{幾皿}為是,{幾皿}為祭禮之一,非「直祈禱」之謂也。

2郭璞云:「以采飾雞。」

中次五經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1,無草木,多怪石。

1郭璞云:「或作苟林山。」郝懿行云:「下文正作苟林山,文選江賦注引此經亦作苟林山。」

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多榖柞,其草多{艹术}芫1,其陽多〈王雩〉琈之玉,木多槐。其陰有谷,曰机谷,多〈鳥大〉2鳥,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3,食之已墊4。

1汪紱云:「{艹术},山薊也,有蒼朮、白朮二種;芫,芫華也;皆入藥用。」

2汪紱云:「〈鳥大〉音地。」

3郝懿行云:「蓋鹿字假音;玉篇作音如豕。」

4汪紱云:「墊,下溼病。」

又東三百里,曰縣斸1之山,無草木,多文石。

1汪紱云:「斸音斲,又音祝。」

又東三百里,曰蔥聾之山1,無草木,多〈庱,夌改夆〉石2。

1珂案:上文已有此山,疑是其連麓。

2郭璞云:「未詳。」畢沅:「〈庱,夌改夆〉當為玤;說文云:『石之次玉者。』」

東北五百里,曰條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藥、{艹舋}冬1。

1珂案:{艹舋}當為虋,音門,俗亦作門;門冬有二種:一麥門冬,一天門冬,均入藥用。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陰多蒼玉,其陽有井,冬有水而夏竭1。

1珂案:中次一十一經云:「視山有井,夏有水,冬竭。」與此適反。

又東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1,其草多芃2。

1郭璞云:「似樗樹,材中車轅。」郝懿行云:「說文云,杶,或作櫄,即今椿字也。」

2郝懿行云:「芃,說文訓草盛,非草名也。疑芃當為芁字之訛;芁音交,即藥草秦芁也,見本草。」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校同郝注。

又東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堊。

又東五百里,曰槐山1,谷多金錫。

1珂案:畢沅本槐山作〈禾鬼〉山,云〈禾鬼〉當為稷,稷山在今山西省稷山縣,后稷播時百穀於此,遂以名山。關於后稷,參見海經新釋卷十一「西周國」節注2、5。

又東十里,曰歷山1,其木多槐,其陽多玉。

1郝懿行云:「即上文歷兒山;水經注云:河東郡南有歷山,舜所耕處也。」

又東十里,曰尸山,多蒼玉,其獸多麖1。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1郭璞云:「似鹿而小,黑色。」畢沅云:「郭說非也。爾雅:『麠,大鹿。』說文云:『牛尾一角,或從京。』則此是大鹿。凡云京皆大也,郭義失之。」

又東十里,曰良餘之山,其上多榖柞,無石。餘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洛。

又東南十里,曰蠱尾1之山,多礪石、赤銅。龍餘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

1郝懿行云:「水經注作蟲尾。」

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其草多藷藇蕙1,多寇脫2。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3。

1郭璞云:「蕙,香草也。」珂案:蕙已見上文西山經浮山及嶓冢山。

2郭璞云:「寇脫草生南方,高丈許,似荷葉而莖中有瓤,正白,零桂人植而日灌之以為樹也。」

3郭璞云:「石次玉者也;璇音旋。」

又東十二里,曰陽虛之山,多金,臨于玄扈之水1。

1郭璞云:「河圖曰:『蒼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扈洛汭,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出此水中也。」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糱釀1;干儛2,置鼓3;嬰用一璧。尸水,合天也4,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雞于下,刉一牝羊,獻血5。嬰用吉玉,采之6,饗之7。

1郭璞云:「以糱作醴酒也。」

2郭璞云:「干儛,萬儛;干,楯也。」

3郭璞云:「擊之以舞。」

4郭璞云:「天神之所馮也。」

5郭璞云:「以血祭也;刉,猶刲也。」珂案:刉,本作〈气刀〉,音機;謂殺牛羊等取血以釁也。

6郭璞云:「又加以繒彩之飾也。」

7郭璞云:「勸強之也。特牲饋食禮曰:『執奠,祝饗。』是也。」珂案:儀禮特牲饋食禮云:「尸答拜,執奠,祝饗。」鄭注云:「饗,勸強之也。」是郭注所本。

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穀城之山1,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2,是為螫蟲3,實惟蜂蜜之廬4。其祠之:用一雄雞,禳而勿殺5。

1郭璞云:「在濟北穀城縣西,黃石公石在此山下,張良取以合葬爾。」珂案:穀城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東北,一名黃山。

2珂案:太平御覽卷九五0引此經作嬌蟲。

3郭璞云:「為螫蟲之長。」

4郭璞云:「言群蜂之所舍集。蜜赤(亦)蜂名。」

5汪紱云:「禳,祈禱以去災惡,使勿螫人,其雞則放而勿殺也。」

西十里,曰縞羝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西十里,曰廆1山,其陰多〈王雩〉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鳥焉,狀如山雞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鴒〈要鳥〉2,其鳴自呼,服之不眯。交觴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俞隨之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榖水。

1郭璞云:「音如瓖偉之瓌。」

2郭璞云:「鈴要二音。」

又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水射〉1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陰2,而東流注于穀水。

1郭璞云:「音謝。」

2珂案:王念孫校,經文出下應增于字。

又西三十里,曰婁涿之山,無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穀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澗水出于其陰,西北流注于穀水,其中多麋石、櫨丹1。

1郭璞云:「皆未聞。」郝懿行云:「麋石或是畫眉石,眉麋古字通也;櫨丹疑即黑丹,櫨盧通也。」

又西五十里,曰穀山,其上多穀,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穀水,其中多碧綠。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龜,其狀鳥首而鱉尾,其音如判木1。無草木。

1珂案:旋龜已見南山經杻陽之山。

又西百里,曰長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鳴石1。

1郭璞云:「晉永康元年,襄陽郡上鳴石,似玉,色青,撞之聲聞七八里,即此類也。」珂案:鳴石,蓋磬石之類;郭說襄陽郡上鳴石,見晉書五行志。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無草木,多瑤碧。厭染之水出于其陽,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魚1。其西有林焉,名曰墦2冢。穀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3。

1珂案:人魚已見上文西山經竹山竹水、北次三經龍侯山決決水及中次四經熊耳山浮豪水。

2郭璞云:「音番。」

3郭璞云:「未聞也;珚音堙。」珂案:水經注穀水引此經作〈王囷〉玉,影宋本太平御覽卷六二引作〈王困〉玉;玉篇云:「〈王囷〉,齊玉,奇殞切。」則珚玉蓋〈王困〉玉之訛也。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1,多〈備,亻改木〉木2,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鐵,多蕭3。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脩辟之魚,狀如黽4而白喙,其音如鴟,食之已白癬。

1郝懿行云:「樗當為〈木乎〉;說文云:『〈木乎〉木出橐山。』謂此也。」

2郭璞云:「今蜀中有〈備,亻改木〉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如有鹽粉著狀,可以酢羹;音備。」珂案:經文〈備,亻改木〉木,王念孫云:「木字疑衍。」

3郭璞云:「蕭,蒿;見爾雅。」郝懿行云:「爾雅云:『蕭,荻。』郭注云:『即蒿也。』」

4郭璞云:「黽,蛙屬也。」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無草木,多堊。潐水1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蒼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1郭璞云:「音譙。」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1,其木多棕柟,多竹箭,其獸多〈牛乍〉、牛羬羊,其鳥多鷩2,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3,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4。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5。

1郝懿行云:「山一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

2珂案:宋本鷩上有赤字,何焯校亦增赤字。

3郭璞云:「桃林,今宏農湖縣閿鄉南谷中是也;饒野馬山羊山牛也。」珂案:桃林,畢沅說即鄧林,是神話中夸父棄杖所化而成林者;見海經新釋卷三「夸父與日逐走」節注6。

4珂案:太平御覽卷一五八引此經,多馬下尚有造父於其中得驊騮騄耳之乘以獻穆王十六字,或係逸落之郭注誤入經文也。

5珂案:珚玉亦當為〈王囷〉玉,已見上文傅山注3。

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青雄黃,其草多藷藇,多苦辛1,其狀如橚2,其實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瘧。楊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魚。門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石肅〉3。〈糸昔〉4姑之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門水,其上多銅。門水出5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6。

1珂案:經文苦辛,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均作苦莘,邵恩多校本同。

2郭璞云:「即楸字也。」

3郭璞云:「黑砥石生水中。」

4郭璞云:「〈糸昔〉音藉。」

5珂案:經文出,宋本、毛扆本作至。

6王念孫云:「門水出于河云云,乃郭注誤入正文,水無出河出江之理,作至于是也。」

凡縞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陽華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嶽在其中1,以六月祭之2,如諸嶽之祠法,則天下安寧。

1汪紱云:「此條無中嶽,而曰嶽在其中,蓋以洛陽居天下之中,王者於此以時望祭四嶽,以其非嶽而祭四嶽,故曰嶽在其中;此殆東周時之書矣。」

2郭璞云:「六月亦歲之中。」

中次七經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1。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2,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3,服之不蠱。有草焉,其狀如蓍4,赤葉而本叢生,名曰夙條,可以為簳5。

1郭璞云:「與或作輿;下同。」

2郭璞云:「帝臺,神人名;棋謂博棋也。」

3郭璞云:「禱祀百神,則用此石。」

4郝懿行云:「說文云:『蓍,蒿屬。』廣雅云:『蓍,耆也。』」珂案:蓍音尸,埤雅云「草之多壽者」,古取其莖為占筮之用。

5珂案:簳音幹,箭幹也。

東三百里,曰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1。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2,其名曰焉酸3,可以為毒4。其上多礪,其下多砥。

1郭璞云:「舉觴燕會,則於此山,因名為鼓鍾也。」

2郭璞云:「葉三重也。」

3郝懿行云:「焉酸,一本作烏酸。」珂案:太平御覽卷四二引此經正作烏酸。

4郭璞云:「為,治。」郝懿行云:「治去之也。」

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1。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艹瑤}2草,其葉胥成3,其華黃,其實如菟丘4,服之媚于人5。

1郭璞云:「音遙;或無之山字。」

2郭璞云:「亦音遙。」

3郭璞云:「言葉相重也。」

4郭璞云:「菟丘,菟絲也。」

5郭璞云:「為人所愛也;一名荒夫草。」珂案:《文選。高唐賦》注引《襄陽耆舊傳》云:「赤帝(炎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於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遊於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王因幸之。遂為置觀於巫山之南,號為朝雲。後至襄王時,復遊高唐。」此瑤姬神話之概略也。別賦注引高唐賦(今本無)記瑤姬之言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實曰靈芝。」乃與此經所記之女尸化為{艹瑤}草契合焉,知瑤姬神話乃{艹瑤}草神話之演變也。此一神話,又再變而為瑤姬於巫山助禹治水,則唐末道士杜光庭於鏞城集仙錄所記是也,而群眾之意願體現于斯矣,至今巫峽民間猶傳述之。參見海經新釋卷十「禹攻雲雨」節注7及卷十一「互人國」節注2。

又東二十里,曰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1,赤若丹火,善詈2。其上有木焉,名曰黃棘,黃華而員葉,其實如蘭,服之不字3。有草焉,員葉而無莖,赤華而不實,名曰無條4,服之不癭。

1郭璞云:「即豚字。」畢沅云:「借遯字為之,逐又遯省文。」郝懿行云:「遯,古文作〈辶彖〉;是此經之逐,從遯或〈辶彖〉省,當讀為豚。」

2郭璞云:「好罵人。」畢沅云:「即山都也。」珂案:畢說是也;是蓋山都、山〈犭軍〉、山〈犭喿〉、梟陽之類,乃傳說中猩猩、狒狒之神話化也。禮曲禮云:「猩猩能言。」唐國史補云:「猩猩好酒與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誘之。猩猩始見,必大罵曰。」云云,此同于山膏之「善詈」也。

3郭璞云:「字,生也;易曰:『女子貞不字。』」

4珂案:無條已見西山經皋塗之山,與此同名異物。

又東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風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1,方莖而葵狀,服者不〈口垔〉2。

1郭璞云:「音鞭。」

2郭璞云:「食不噎也。」

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1。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蒼玉。有木焉,其葉如槐,黃華而不實,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2,其名曰文文。

1郭璞云:「放或作效,又作牧。」

2郭璞云:「好呼喚也。」

又東五十七里,曰大{非古}1之山,多〈王雩〉琈之玉,多麋玉2。有草焉,其狀葉如榆3,方莖而蒼傷4,其名曰牛傷5,其根蒼文,服者不厥6,可以禦兵。其陽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龜7,食者無大疾,可以已腫。

1珂案:太平御覽卷九三一引此經作大苦,畢沅校本亦作大苦,今本作大{非古},而郭注無音,知本為苦字明矣。

2郭璞云:「未詳。」郝懿行云:「麋,疑瑂之假借字也。說文云:『瑂,石之似玉者,讀若眉。』」

3珂案:經文其狀葉如榆,王念孫、郝懿行並校其葉狀如榆;畢沅本作其狀如榆,無葉字。

4珂案:蒼傷,蒼刺也。方言卷三郭璞注云:「山海經謂刺為傷也。」即指此。

5郭璞云:「猶言牛棘。」

6郭璞云:「厥,逆氣病。」

7珂案:爾雅釋魚云:「龜三足,賁。」郭璞注此經謂「今吳興有三足六眼龜」,亦異聞也。

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餘,赤葉赤華,華而不實1,其名曰嘉榮,服之者不霆2。來需之水出于其陽,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魚侖〉3魚,黑文,其狀如鮒4,食者不睡5。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洛,多〈騰,馬改魚〉6魚,狀如鱖,居逵7,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瘻8。

1郭璞云:「初生先作穗,卻著葉,花生穗閒。」

2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二卷引此經霆上有畏字。」珂案:太平御覽卷十三引同。不畏霆,言不畏霹靂也。

3郭璞云:「音倫。」

4郝懿行云:「廣雅云:『鰿,鮒也。』即今之鯽魚。」

5郝懿行云:「李善注江賦引此經作食之不腫,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九卷亦引作食者不腫。」

6郭璞云:「音騰。」

7郭璞云:「鱖魚,大口大目細鱗,有斑彩;逵,水中之穴道交通者。」珂案:鱖音桂。

8郭璞云:「瘻,癰屬也,中多有蟲。淮南子曰:『雞頭已瘻。』音漏。」

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1。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2,黃華黑實3,服者不怒。其上多玉4,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魚帝〉魚,狀如{執皿}蜼5而長距,足白而對6,食者無蠱疾7,可以禦兵。

1郝懿行云:「言草木屯聚如倉囷之形也。」

2郭璞云:「言樹枝交錯,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離騷曰:『靡萍九衢。』」

3珂案:藝文類聚卷八八引此經作黑葉。

4郭璞云:「此山巔亦有白玉膏,得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詩含神霧云。」

5郝懿行云:「{執皿}當為盩,廣雅云:『狖,蜼也。』狖、盩聲相近。郭注爾雅云:『蜼似獼猴。』〈魚帝〉即鯢也,鯢省作兒,周書王會篇云:『兒若獼猴。』與此經合。」珂案:王念孫亦校{執皿}作盩。盩音舟。

6郝懿行云:「對蓋謂足趾相向也。」

7郝懿行云:「北次三經云:『人魚如〈魚帝〉魚,四足,食之無癡疾。』此言『食者無蠱疾』,蠱,疑惑也;癡,不慧也:其義同。」

又東三十里,曰泰室之山1。其上有木焉,葉狀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2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狀如{艹术}3,白華黑實,澤如蘡薁4,其名曰{艹瑤}草5,服之不昧6。上多美石7。

1郭璞云:「即中嶽嵩高山也,今在陽城縣西。」珂案:嵩高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

2郭璞云:「音郁。」

3郭璞云:「{艹术}似薊也。」

4郭璞云:「言子滑澤。」汪紱云:「蘡薁蔓生,細葉,實如小葡萄,或以為櫻桃,或以為葡萄,皆誤。」郝懿行云:「蓋即今之山葡萄。」

5珂案:此{艹瑤}草與上文姑媱之山{艹瑤}草同名異實。

6珂案:經文不昧,王念孫校改不眯;不眯,不厭夢也,已見上文西次四經「英鞮之山」注2。

7郭璞云:「次玉者也;啟母化為石而生啟,在此山,見淮南子。」珂案:啟母化石生啟事,今本淮南子無,惟見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云:「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今本蓋脫去之。參見海經新釋卷二「夏后啟」節注6。

又北三十里,曰講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葉狀如椒,反傷1赤實,可以禦凶。

1郭璞云:「反傷,刺下勾也。」珂案:傷,刺也;已見上文「大{非古}之山」注4。

又北三十里,曰嬰梁之山,上多蒼玉,錞于玄石1。

1郭璞云:「言蒼玉依黑石而生也。」珂案:錞于字已見上文西山經騩山,錞,汪紱釋為蹲,引申固亦有依附之義也。

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1不蠱。汜2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3,上多少辛4。

1珂案:經文食之,宋本、吳寬抄本作食者。

2郝懿行云:「汜音似。」

3郭璞云:「言此中出蛇,故以名之。」

4郭璞云:「細辛也。」

又東四十里,曰少陘之山。有草焉,名曰{艹岡}草1,葉狀如葵,而赤莖白華,實如蘡薁,食之不愚2。器3難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4。

1郭璞云:「音剛。」

2郭璞云:「言益人智。」

3郭璞云:「或作囂。」

4郭璞云:「一作侵。」珂案:王念孫校役為沒,云即下文沒,其所據項絪本也。

又東南十里,曰太山1。有草焉,名曰梨,其葉狀如荻2而赤華,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役水3;承水出于其陰,而東北流注于役4。

1汪紱云:「此太山在鄭,非東岳太山。」

2珂案:經文荻,郝懿行云,當為萩字之訛。萩音秋,爾雅釋草云:「蕭,萩。」郭注云:「即蒿。」合於今本郭注「荻亦蒿也,音狄」之義。郭注荻、狄字亦當作萩、秋。

3珂案:經文役水,宋本、汪紱本作沒水,項絪本役亦作沒。

4珂案:經文役,宋本、汪紱本作沒,項絪本同;下疑應增水字。

又東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1。

1珂案:經文役,宋本、項絪本並作沒;汪紱本作投,誤也。下疑亦應增水字。

又東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鐵。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東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狀如荊,白華而赤實,名曰葪柏1,服者不寒。其陽多〈王雩〉琈之玉。

1郭璞云:「音計。」郝懿行云:「玉篇云:『葪,俗薊字。』初學記二十八卷引廣志云:『柏有計柏。』計、葪聲同,疑是也。」

又東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1。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艹狼}2,服之不夭3,可以為腹病4。

1珂案:經文青堊,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作美堊。

2郝懿行云:「玉篇云:『{艹很},胡懇切,草名,似蓍,花青白。』廣韻同。是{艹狼}當為{艹很}。」珂案:王念孫校同郝注。{艹很}音很。

3郭璞云:「言盡(益)壽也。或作芺。」郝懿行云:「芺即夭,古今字爾。」

4郭璞云:「為,治也;一作已。」珂案:經文病,宋本作疾。

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1,嬰用一藻玉瘞2。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

1郭璞云:「言以羊為薦羞。」

2郭璞云:「藻玉,玉有五彩者也。或曰,所以盛玉藻藉也。」郝懿行云:「藻玉已見西次二經泰冒山。此藻疑當與璪同,說文云:『璪,玉飾如水藻之文也。』藻藉,見周官大行人。」

中次八經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1檀。雎2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3。

1郭璞云:「杼音椽柱之柱。」

2郭璞云:「雎音癰疽之疽。」

3郭璞云:「有斑彩也。」珂案:楚辭九歌河伯云:「乘白黿兮逐文魚。」當即此。

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犛牛1,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2。漳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黃金,多鮫魚3。其獸多閭麋4。

1郭璞云:「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音貍,一音來。」

2郭璞云:「櫾似橘而大也,皮厚味酸。」珂案:櫾,本字作柚。黃丕烈、周叔弢校本云:「多橘櫾並傳十字應在其草多竹上。」

3郝懿行云:「鮫魚即今沙魚。」

4珂案:經文麋,王念孫、郝懿行並校作麈;郭璞云:「似鹿而大也。」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驕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鉤端1。神鼉圍2處之,其狀如人面3,羊角虎爪,恆遊于雎漳之淵,出入有光。

1珂案:桃枝鉤端已見上文西山經嶓冢之山。

2汪紱云:「鼉音駝。」

3郝懿行云:「廣韻鼉字注本此文,無面字。」珂案:經文面,疑是而字之誤,屬下讀。郭璞注海外東經毛民國云:「為人短小,而體盡有毛。」宋本、毛扆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吳任臣本而俱作面,可證。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獸多豹虎,多閭麋麖麂1,其鳥多白鷮2,多翟,多鴆3。

1郭璞云:「麂似獐而大,猥(〈犭農〉)毛,豹(狗)腳;音几。」

2郭璞云:「鷮似雉而長尾,走且鳴;音驕。」

3郭璞云:「鴆大如鵰,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頭;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也。」郝懿行云:「說文云:『鴆,毒鳥也。』體有毒,古人謂之鴆毒。」

又東北二百里,曰宜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1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1郭璞云:「音詭。」

又東北二百里,曰綸山1,其木多梓柟,多桃枝,多柤2栗橘櫾,其獸多閭麈麢3。

1郭璞云:「音倫。」

2郭璞云:「柤似梨而酢濇。」珂案:柤音渣;參見海經新釋卷三「平丘甘柤」節注4。

3郭璞云:「似菟而鹿腳,青色;音綽。」

又東二百里,曰陸〈危邑〉1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堊,其木多杻橿。

1汪紱云:「〈危邑〉音跪。」

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1。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遊于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1郝懿行云:「木疑水字之訛。」珂案:王念孫校亦作水,汪紱本木字正作水。

又東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珉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鼉2處之,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

1郭璞云:「石似玉者;音旻。」

2郭璞云:「鼉,徒何切;一作蠤〈酋改留〉,笑遊切。」郝懿行云:「蠤〈酋改留〉字音義並所未詳。」

又東百三十里,曰銅山,其上多金銀鐵1,其木多榖柞柤栗橘櫾,其獸多〈犭勺〉2。

1郝懿行云:「銅山,蓋以所產三物得名。」

2郝懿行云:「〈犭勺〉,本或作豹,非。〈犭勺〉音灼,豹文獸也;見西次二經厎陽之山。」珂案:吳任臣本、畢沅本作豹。

又東北一百里,曰美山,其獸多兕牛,多閭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東北百里,曰大堯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1,其草多竹,其獸多豹虎麢

1珂案:机已見上文北山經首單狐之山。

又東北三百里,曰靈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菁雘,其木多桃李梅杏1。

1郭璞云:「梅似杏而酢也。」

又東北七十里,曰龍山,上多寓木1,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錫,其草多桃枝鉤端。

1郭璞云:「寄生也,一名宛童;見爾雅。」

又東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榖柞,多黃堊白堊。

又東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1,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多赭2,多邽石3,多寓木,多柘。

1郭璞云:「若或作前。」

2郭璞云:「赤土。」

3郭璞云:「未詳。」王念孫云:「下文虎尾之山多封石,邽、封二字必有一誤;篇內作邽石者二,作封石者六。」珂案:是邽石當作封石也。郝懿行校同。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又東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鐵,其木多柏1。

1郭璞云:「一作楢。」

又東南七十里,曰灌山1,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錫。郁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砥礪。

1珂案:太平御覽卷八一二引此經作濯山。下文邽石亦應作封石。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仁舉之山,其木多榖柞,其陽多赤金,其陰多赭。

又東五十里,曰師每之山,其陽多砥礪,其陰多青雘,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又東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榖柞椒柘1,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2,其獸多豕鹿,多白犀,其鳥多鴆。

1郭璞云:「椒為樹小而叢生,下有草木則蠚死。」

2珂案:洗石已見上文西山經首錢來之山。

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1,用一藻圭,糈用稌。驕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嬰毛2一璧。

1郭璞云:「禱請已薶之也。」郝懿行云:「祈當為{幾皿}。」珂案:{幾皿}見上文中次四經末段注1。

2珂案:經文嬰毛,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謂當係嬰用之誤,是也。嬰為以玉獻神之專稱,嬰用一璧者,以一璧祠祭于神也。準此,上文用一藻圭,亦疑當作嬰用一藻圭,脫嬰字。

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艹术}。洛水出焉,東注于江,其中多雄黃,其獸多虎豹。

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龜,多鼉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2,其鳥多翰鷩3。

1郭璞云:「似蜥易,大者長二丈,有鱗彩,皮可以冒鼓。」珂案:呂氏春秋古樂篇云:「帝顓頊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鱓音駝,即鼉之或字,是關於鼉之神話也。

2郭璞云:「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數千斤,名為夔牛,即爾雅所謂魏。」珂案:郭注魏,今本爾雅作犩。

3郭璞云:「白翰赤鷩。」

又東北一百四十里,曰崍山,江水出焉,東流注大江1。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韭,多葯2空奪3。

1珂案:經文東流注大江,汪紱本、畢沅校本注下並有于字,王念孫校亦增于字。

2珂案:葯,白芷也;已見上文西次四經號山。

3汪紱云:「空奪即寇脫也。」珂案:汪說疑是。寇脫已見上文中次五經升山。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崌1山,江水出焉,東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2,多{執魚}魚3,其木多楢4杻,多梅梓,其獸多夔牛麢犀兕。有鳥焉,狀如鴞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5,可以禦火。

1郭璞云:「音居。」

2郭璞云:「今永昌郡有鉤蛇,長數丈,尾岐,在水中鉤取岸上人、牛、馬啖之,又呼馬絆蛇,謂此類也。」

3郭璞云:「音贄;未聞。」

4郭璞云:「楢,剛木也,中車材;音秋。」

5郭璞云:「今呼小青雀曲觜肉食者為竊脂,疑非此也。」郝懿行云:「與爾雅竊脂同名異物。」

又東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堊,其下多砥礪,其木多桃枝鉤端。有草焉,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柎,可以走馬。

又東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堊,其木多栒,多橡章,其草多嘉榮、少辛。有獸焉,其狀如狐,而白尾長耳,名〈犭也〉1狼,見則國內有兵2。

1汪紱云:「〈犭也〉音巳。」

2郭璞云:「一作國有內亂。」

又東五百里,曰鬲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白珉。蒲〈薨鳥〉1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獸多犀象熊羆,多猿蜼2。

1郭璞云:「音薨。」

2汪紱云:「蜼,猿屬,仰鼻岐尾,天雨則自懸樹,而以尾塞鼻。」

又東北三百里,曰隅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1,東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1珂案:經文「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中間,疑有脫文,姑為斷句如此。

又東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其木多梅1梓,多杻楢。減水2出焉,東南流注于江。

1郭璞云:「梅或作{艹敏}。」

2郝懿行云:「劉昭郡國志注引此經作城水,城疑堿字之訛,或古本減有作堿者也。」

又東三百里,曰勾檷1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木多櫟柘,其草多芍藥。

1珂案:檷音弭。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樿1,多楊。宣余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江,其中多蛇2。其獸多閭麋,多麈豹虎3,其鳥多白鷮。

1郭璞云:「棷木,未詳也;樿木白理,中櫛。騶善二音。」

2郝懿行云:「水蛇也。」

3珂案:經文疑當作其獸多閭麋麈,多豹虎;多麈二字適倒。

又東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陽多銅,其陰多赤金,其木多豫章楢杻,其獸多豕鹿麢,其鳥多鴆。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1。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脫。

1珂案:太平御覽卷五四引此經,熊之穴作熊穴;冬啟作若冬啟夏閉。

又東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陽多美玉赤金,其陰多鐵,其木多桃枝荊芭1。

1郝懿行云:「芭蓋芑字之訛,芑又杞之假借字也。南次二經云:『虖勺之山,其下多荊杞。』中次十一經云:『歷石之山,其木多荊芑。』並以荊芑連文,此誤審矣。」珂案:宋本、吳寬抄本芭正作芑。

又東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1,其木多柤栗橘櫾楢杻,其獸多麢,其草多嘉榮。

1珂案:文選子虛賦云:「瑊玏玄厲。」張揖注云:「瑊、玏,石之次玉者。」如淳云:「瑊,音緘;玏,音勒。」據此,經文瑊石石字疑衍。

又東一百七十里,曰賈超之山,其陽多黃堊,其陰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櫾,其中多龍脩1。

1郭璞云:「龍須也;似莞而細,生山石穴中,莖倒垂,可以為席。」珂案:古今注云:「世稱皇帝(黃帝)鍊丹於鑿硯山,乃得仙,乘龍上天。群臣援龍鬚,鬚墮而生草,曰龍鬚。」是關于龍須(鬚)之神話,脩、須聲近而轉耳。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1、勾檷、風雨、騩之山2,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3,少牢具,嬰毛4一吉玉。熊山,席也5,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6;祈,璆冕舞7。

1郝懿行云:「此上無文山,蓋即岷山也;史記又作汶山,並古字通用。」

2珂案:經文騩之山,疑衍之字。

3郭璞云:「先進酒以酹神。」

4珂案:經文嬰毛一吉玉與下文嬰毛一璧毛字,當俱係用字之訛,說已見上文中次八經末段注2。

5郭璞云:「席者,神之所馮止也。」郝懿行云:「席當為帝,字形之訛也;上下經文並以帝冢為對,此訛作席,郭氏意為之說,蓋失之。」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亦校席作帝。

6郭璞云:「禳,祓除之祭名;儛者,持盾武舞也。」

7汪紱云:「求福祥則祭用璆玉,舞者用冕服以舞也。」珂案:璆音求;爾雅釋器云:「璆、琳,玉也。」郭璞注:「美玉名。」二句意當為禳則干舞,祈則冕服持玉以舞也。

中次十經之首,曰首陽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

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1,其陽多赤金,其陰多鐵。

1郝懿行云:「本草別錄云:『封石味甘,無毒,生常山及少室。』下文游戲之山、嬰侯之山、豐山、服山、聲匈之山並多此石。」

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繢1之山,其木多楢杻,其草多枝勾2。

1郭璞云:「音潰。」

2汪紱云:「枝句,蓋桃枝句端也。」

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無草木,多白金,多水。

又西二十里,曰復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陽多黃金。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1,見則其國大疫。

1郭璞云:「音企。」珂案:太平御覽卷七四二引此經彘尾作彘毛,跂踵作企踵。

又西三十里,曰楮山1,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堊。

1郭璞云:「一作渚州之山。」

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陽多青雘,其陰多鐵,其鳥多鸜鵒1。

1郭璞云:「鴝鵒也。傳曰:『鴝鵒來巢。』音臞。」

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榖柞杻,其陽多〈王雩〉琈之玉。

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弓欠〉杻1。

1郭璞云:「〈弓欠〉義所未詳。」郝懿行云:「方言云:『〈弓欠〉,長也;東齊曰〈弓欠〉。』郭注云:『〈弓欠〉,古矧字。』然則〈弓欠〉杻,長杻也。杻為木多曲少直,見陸璣詩疏。此杻獨長,故著之。俟考。」

凡首陽山之首,自首山1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雞瘞,糈用五種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嬰毛2一璧瘞。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3;合巫祝二人儛,嬰一璧。

1郝懿行云:「首山即首陽山。」

2珂案:經文嬰毛,仍當是嬰用之訛,說已見上文中次八經末段注2。

3郝懿行云:「其當為具字之訛。」

中次一十一山經1荊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2水出焉,東流注于濟;貺3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漢,其中多蛟4。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珉。

1珂案:經文原當作中次一十一山,迨劉秀校錄此書,始改山為經,亦有改而未盡者,即此是也,於是山、經二字乃互相抵觸矣。吳任臣本挖去山字,空出一格,殆亦已知其為抵觸,卻不知去經存山始符原貌也。說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1。

2珂案:湍音專。

3郭璞云:「音況。」

4郭璞云:「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頸)有白癭,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

又東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1之山。潕2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滎,其中多人魚。其上多梓柟,其獸多麢麋。有草焉,名曰莽草3,可以毒魚。

1汪紱云:「此非河北紂都之朝歌。」珂案:上文已有朝歌之山,見中次五經。

2郭璞云:「音武。」

3汪紱云:「即芒草也。」珂案:芒草已見上文中次二經葌山。

又東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1,其陽多〈王雩〉琈之玉,其陰多鐵。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多鳴蛇2。

1郝懿行云:「囷,廣韻引作箘。」

2珂案:鳴蛇已見上文中次二經鮮山。

又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1。其上多桑,多美堊金玉。

1珂案:中次五經云:「超山有井,冬有水而夏竭。」與此適反。

又東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櫧1,多柏,其陽多金,其陰多赭。

1郭璞云:「似柞子,可食,冬夏生(青),作屋柱難腐;音諸,或作儲。」

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有獸焉,其狀如蝯1,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神耕父2處之,常遊清泠之淵,出入有光3,見則其國為敗。有九鍾焉,是知霜鳴4。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1珂案:蝯同猿,即今猿字。

2珂案:劉昭注後漢書郡國志引文選南都賦注云:「耕父,旱鬼也。」其注禮儀志引東京賦注同,今注並無之。

3郭璞云:「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神來時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

4郭璞云:「霜降則鍾鳴,故言知也。」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八卷引此經及郭注知並作和,疑今本字形之訛。」

又東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陽多鐵,其木多藷藇1,其草多雞穀,其本如雞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1汪紱云:「藷藇非木也,此疑當是櫧芧,芧,小栗也。」

又東六十里,曰皮山,多堊,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東六十里,曰瑤碧之山1,其木多梓柟,其陰多青雘,其陽多白金。有鳥焉,其狀如雉,恆食蜚2,名曰鴆3。

1珂案:藝文類聚卷八九引此經瑤作搖。

2郭璞云:「蜚,負盤也;音翡。」郝懿行云:「蜚見爾雅,郭注云:『蜚,負盤,臭蟲。』」

3郭璞云:「此更一種鳥,非食蛇之鴆也。」珂案:食蛇鴆已見上文中次八經女几山。

又東四十里,曰支離1之山。濟水2出焉,南流注于漢。有鳥焉,其名曰嬰勺,其狀如鵲,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3,其鳴4自呼。多〈牛乍〉牛,多羬羊。

1珂案:經文支離,王念孫、孫星衍、郝懿行並校作攻離。

2珂案:經文濟水,王念孫、郝懿行並校作淯水。

3郭璞云:「似酒勺形。」郝懿行云:「鵲尾似勺,故後世作鵲尾勺,本此。」

4珂案:經文鳴,吳寬抄本作名。

又東北五十里,曰祑{竹周}1之山,其上多松柏机柏2。

1郭璞云:「音彫。」

2珂案:經文机柏,宋本作机桓,王念孫、郝懿行亦並校作机桓,云即無患子,可以浣衣去垢。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陰多丹雘,多金,其獸多豹虎。有鳥焉,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禦疫,其鳴自叫。

又東南三十里,曰依〈車古〉1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2。有獸焉,其狀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3,善〈馬央〉{分牛}4,食者不風5。

1郭璞云:「音枯。」

2郭璞云:「未詳;音葅。」郝懿行云:「經內皆云其木多苴,疑苴即柤之假借字也;柤之借為苴,亦如杞之借為芑矣。」

3郭璞云:「言體有鱗甲;音吝。」

4郭璞云:「跳躍自撲也;鞅奮兩音。」

5郭璞云:「不畏天風。」汪紱云:「或云無風疾也。」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1,多閭麈,多麢。其陽多珉,其陰多青雘。

1郭璞云:「黑豹也,即今荊州山中出(之)黑虎也。」

又東南四十里,曰雞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東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1,帝臺之漿2也,飲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1郭璞云:「或作潛。」

2珂案:經文帝臺之漿,藝文類聚卷八引漿下有水字,太平御覽卷五九同。中次七經休與之山有帝臺之棋,為帝臺所以禱百神者;又有鼓鍾之山,為帝臺所以觴百神者,則帝臺者,蓋治理一方之小天帝,猶人間徐偃王之類是也。晉書束皙傳云:「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遊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今本穆傳已無帝臺事,蓋闕佚也。

又東南三十里,曰游戲之山,多杻橿榖,多玉,多封石。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從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從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鱉,枝尾1,食之無蠱疫2。

1郭璞云:「三足鱉名能,見爾雅。」

2王念孫云:「疫字因下文其國大疫而誤,當為疾;上文云,〈魚帝〉魚食之無蠱疾。」珂案:〈魚帝〉魚已見中次七經少室之山。

又東南三十里,曰嬰〈石垔〉1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2。

1郭璞云:「音真。」

2郝懿行云:「櫄即杶字,見說文。」

又東南三十里,曰畢山。帝苑之水出焉,東北流注于視1,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1汪紱云:「視當作瀙,今南陽汝寧間有瀙水。」

又東南二十里,曰樂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彙1,赤如丹火,其名曰〈犭戾〉2,見則其國大疫。

1吳任臣云:「彙,蝟鼠也。」

2郭璞云:「音戾。」

又東南二十五里,曰葴1山,視水出焉2,東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魚,多蛟,多頡3。

1珂案:葴音緘。

2郭璞云:「或曰視宜為瀙,瀙水今在南陽也。」

3郭璞云:「如青狗。」

又東四十里,曰嬰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又東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1椐。

1郭璞云:「椆,未詳也;音彫。」郝懿行云:「類篇云:『椆寒而不凋。』」

又東二十里,曰嬰矦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殺水出焉,東北流注于視水1,其中多白堊。

1郝懿行云:「視當為瀙。水經注云:『瀙水又東北,殺水出西南大孰之山,東北流注於瀙。』」

又東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纍1。

1郭璞云:「今虎豆貍豆之屬;纍一名縢,音誄。」

又東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狀如鼣鼠1,白耳白喙,名曰狙1如,見則其國有大兵。

1郭璞云:「爾雅說鼠有十三種,中有此鼠,形所未詳也。音狗吠之吠。」

2汪紱云:「狙音蛆。」

又東三十里,曰鯢山,鯢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美堊。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東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東流注于視水,其中多大魚。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東五十五里,曰宣山。淪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視水1,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2,其枝四衢3,其葉大尺餘,赤理黃華4青柎,名曰帝女之桑5。

1珂案:經文五十五里,宋本、毛扆本均無下五字。經文視水,郝懿行校仍當作瀙水。

2郭璞云:「圍五丈也。」

3郭璞云:「言枝交互四出。」

4珂案:經文黃華,藝文類聚卷八十八引作青華,太平御覽卷九五五引作青葉。

5郭璞云:「婦女主蠶,故以名桑。」珂案:太平御覽卷九二一引廣異記云:「南方赤帝女學道得仙,居南陽崿山桑樹上,赤帝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曰帝女桑。」畢沅云:「案水經注,(宣)山在今河南泌陽縣界,今失名。」泌陽縣,漢時稱比陽縣,屬南陽郡,則宣山即崿山矣,宣山帝女之桑即崿山帝女桑也。赤帝女居此桑火焚升天,故桑以帝女而名,郭釋以「婦女主蠶」云云,殊未諦也。

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1,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鳥多鸜鵒。

1郭璞云:「今衡山在衡陽湘南縣,南嶽也,俗謂之岣嶁山。」珂案:此衡山非南嶽衡山,郭注以為即南嶽衡山,失之,見海經新釋卷十三「三天子之都山」節注1。

又東四十里,曰豐山1,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狀如桃而方莖2,可以為皮張3。

1珂案:上文已有豐山,此山蓋與連麓而別一山,非重出也。

2郭璞云:「一名鬼桃。」

3郭璞云:「治皮腫起。」

又東七十里,曰嫗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雞穀。

又東三十里,曰鮮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艹舋}冬,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膜大1,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2,名曰〈犭多〉即3。

1郝懿行云:「大當為犬字之訛,廣韻作犬,可證。膜犬者,即西膜之犬,今其犬高大濃毛,猛悍多力也。」

2郝懿行云:「廣韻說〈犭多〉即出則大兵。」

3郭璞云:「音移。」

又東三十里,曰章山1,其陽多金,其陰多美石。皋水出焉,東流注于澧水,其中多脃石2。

1郭璞云:「或作童山。」郝懿行云:「經章山當為皋山,注童山當為章山,並字形之訛也。見水經注。」珂案:王念孫校同郝注。

2郭璞云:「未聞。」珂案:脃,俗作脆;郝懿行云:「說文云:『脃,小耎易斷也。』此石耎薄易碎,故以名焉。」

又東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陽多金,其木多榖柞,無草木1。

1珂案:經文無草木,宋本、毛扆本均止作無草,何焯校亦衍木字,郝懿行校同:木字實衍。

又東五十里,曰區吳之山,其木多苴。

又東五十里,曰聲匈之山,其木多榖,多玉,上多封石。

又東五十里,曰大騩之山1,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砥石。

1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珂案:大騩山已見中次七經。

又東十里,曰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東北七十里,曰歷1石之山,其木多荊芑,其陽多黃金,其陰多砥石。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見則其國有大兵。

1郭璞云:「或作磨。」

又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竹媚}1。其陽多金,其陰多鐵。

1郭璞云:「篠屬。」郝懿行云:「篠,箭,見爾雅。又中次十二經云:『暴山多竹箭{竹媚}箘。』是{竹媚}亦箘屬,中箭也。」

又東二百里,曰丑陽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鳥焉,其狀如烏而赤足,名曰〈鳥只〉鵌1,可以禦火。

1珂案:〈鳥只〉鵌音枳徒。宋本、毛扆本、汪紱本並作〈鳥只〉餘。

又東三百里,曰奧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陽多〈王雩〉琈之玉。奧水出焉,東流注于視水。

又東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百十里1,曰杳山,其上多嘉榮草,多金玉。

1珂案:經文百十里,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汪紱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並作三百里。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1。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犭粦〉2,見則天下大風。

1郝懿行云:「草多香者,即如下文洞庭之山草多葌蘼蕪芍藥芎藭之屬也。」

2郭璞云:「音鄰;〈犭粦〉亦作粼,音瓴。」

凡荊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1,瘞用一珪,糈用五種之精2。禾山3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4;用一璧,牛無常5。堵山、玉山冢也6,皆倒祠7,羞毛少牢,嬰毛吉玉8。

1郝懿行云:「祈當為{幾皿}。」

2郭璞云:「備五穀之美者。」珂案:謂用五種精米以祀神;中次十經末云:「糈用五種之糈。」此精字或是糈字之訛。

3郝懿行云:「上文無禾山,或云帝囷山之脫文,或云求山之誤文。」

4郭璞云:「薦羞反倒牲薶之也。」

5汪紱云:「不必犧牷具也。」

6郝懿行云:「堵山見中次十經,玉山見中次八、九經,此經都無此二山,未審何字之訛。」

7郝懿行云:「倒祠,亦謂倒毛也。」

8珂案:經文嬰毛吉玉,江紹原亦以為毛係用字之訛,已見上文中次八經末段注2。

中次十二經洞庭山之首,曰篇1遇之山,無草木,多黃金。

1郭璞云:「或作肩。」

又東南五十里,曰雲山,無草木。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其上多黃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1。

1珂案:初學記卷二十八引此經云:「雲山之上,其實乾腊。」又引郭注云:「腊乾,梅也。」今經無之,蓋脫。

又東南一百三十里,曰龜山,其木多榖柞椆椐,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多扶竹1。

1郭璞云:「邛竹也。高節實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

又東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1,多黃金銅鐵,無木。

1郝懿行云:「筀亦當為桂,桂陽所生竹,因以為名也。」

又東南五十里,曰風伯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石2文石,多鐵,其木多柳杻檀楮。其東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鳥獸。

1珂案:初學記卷二十八引此經作鳳伯之山,風、鳳古本一字也。

2郭璞云:「未詳痠石之義。」吳任臣云:「痠,蘇官反,音酸。」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雞鼓1。神于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遊于江淵,出入有光。

1畢沅云:「即上雞穀草,穀、鼓聲相近。」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蕪1芍藥芎藭。帝之二女居之2,是常遊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閒,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3,左右手操蛇。多怪鳥。

1郭璞云:「蘪蕪,似蛇床而香也。」

2郭璞云:「天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也。」汪紱云:「帝之二女,謂堯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傳謂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二妃奔赴哭之,隕於湘江,遂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稱湘君、湘夫人是也。」珂案:堯之二女即天帝之二女也,蓋古神話中堯亦天帝也。參見海經新釋卷七「宵明、燭光」節注7及卷十三「蒼梧丘」節注2。

3郝懿行云:「載亦戴也,古字通。」

又東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1,其木多棕柟荊芑竹箭{竹媚}箘2,其上多黃金玉,其下多文石鐵,其獸多麋鹿{鹿旨}3就4。

1珂案:文選鷦鷯賦注引此經作景山。

2郭璞云:「箘亦篠類,中箭;見禹貢。」

3珂案:{鹿旨}音几,即麂。

4郭璞云:「就,鵰也;見廣雅。」珂案:王念孫于就上校增其鳥多三字。

又東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1,其上多黃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獸焉,其狀如龜,而白身赤首,名曰蛫2,是可以禦火。

1珂案:史記司馬相如傳云:「螹胡豰蛫。」索隱載姚氏引此經作即山,無公字;作山經,無海字。

2郭璞云:「音詭。」

又東南一百五十九里,有堯山,其陰多黃堊,其陽多黃金,其木多荊芑柳檀,其草多藷藇{艹术}。

又東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銀砥礪,無草木,其獸多豕鹿。

又東二百里1,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玉,其木多榖柞柳杻,其草多榮草2。

1珂案:畢沅校本東下有南字。

2珂案:榮草已見上文中山經首鼓鐙之山。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陽帝之山,多美銅,其木多橿杻檿1楮,其獸多麢麝。

1珂案:檿,山桑也;音掩。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泠石1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獸多麋鹿,多白蛇飛蛇2。

1珂案:泠石當作泠石,已見上文中次四經釐山。

2郭璞云:「即螣蛇,乘霧而飛者。」珂案:韓非子十過篇云:「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騰蛇伏地。」謂此也。一作螣蛇,見爾雅釋魚。

又東二百三十里1,曰榮余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銀,其木多柳芑,其蟲2多怪蛇怪蟲。

1珂案:宋本、毛扆本,東下有南字,何焯、黃丕烈、周叔弢校同。

2郝懿行云:「海外南經云,南山人以蟲為蛇。」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榮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一牝豚〈气刀〉1,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堯山、陽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瘞2,祈用酒,毛用少牢,嬰毛3一吉玉。洞庭、榮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瘞4,祈酒太牢祠,嬰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5。

1郭璞云:「〈气刀〉亦割刺之名。」

2郭璞云:「肆,陳之也;陳牲玉而後薶藏之。」

3珂案:經文嬰毛,江紹原亦以為是嬰用之誤,已見上文。

4郭璞云:「肆竟然後依前薶之也。」

5郭璞云:「惠猶飾也;方言也。」郝懿行云:「惠義同藻繪之繪,蓋同聲假借字也。」

右中經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萬一千三百七十一里。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珂案:後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引此經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居地,大凡六萬四千五十六里。

禹曰:天下名山,經1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2,居地也。言其五臧3,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云。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4。此天地之所分壤樹穀也,戈矛之所發也,刀鎩5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6。封于太山,禪于梁父,七十二家7,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8。

1郝懿行云:「經言禹所經過也。」珂案:郝說是也,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1。

2珂案:劉昭注郡國志引此經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

3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才浪切;漢書云,山海天地之臧,故此經稱五臧。」

4珂案:劉昭注郡國志引此經作三千六百九,無十字;又上句作出水者八千里,無之山二字。管子地數篇同。

5珂案:管子地數篇作刀幣。

6珂案:劉昭注郡國志作儉則有餘,奢則不足。

7郭璞云:「管子地數云:『封禪之王,七十二家也。』珂案:此為管仲對齊桓公之言,非禹言也。

8畢沅云:「自此天地之分壤樹穀者已下,當是周秦人釋語,舊本亂入經文。」郝懿行云:「今案自禹曰已下,蓋皆周人相傳舊語,故管子援入地數篇,而校書者附著五臧山經之末。」

右五臧山經五篇,大凡一萬五千五百三字(郝懿行云:今二萬一千二百六十五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