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011、小建中汤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组成用法]

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现代应用]

1.腹中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证的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慢性胆囊炎、过敏性紫癜、前列腺增生症、输尿管结石、痛经、蛔虫病、股疝、便秘等。

2. 以动悸、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神经衰弱、心率失常、低血压症、贫血等。

3.其他方面:肺结核、血管神经性头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遗尿症、水疱性结膜炎、眼底出血(暴盲)、鼻衄、自汗、盗汗、发热、黄疸、遗精等。

[经验参考]

治疗腹痛为小建中汤所擅长。《干金方》用芍药汤(即本方)治产后少腹痛。《苏沈良方》谓此药治腹痛如神。腹痛轻按即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症也。此药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证治准绳》说:治痢不分亦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张氏医通》载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寒热自汗,加黄芪。胡希恕治一男,42岁。胃脘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近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治之不效,后问细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予小建中汤而愈(《经方传真》)。刘家磊用本方化裁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颇见成效,有效率98.1%(陕西中医,1992.12:537)。

本方还具有改善小儿体质的作用,对于虚弱儿的一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方面日本的报道比较多。如对遗尿症,大塚敬节曾治一名女孩,14岁,个子细长,面如土色,易疲劳乏力,咽干经常饮水。白天小便频数,1小时排两次,量亦多,夜间遗尿。投与小建中汤,1周后小便约2小时左右排1次,夜尿减少,两个月后,夜尿停止,气色好转,已变胖(《汉方治疗二十年》)。另有报告以小建中汤治疗具有夜间遗尿、虚弱、易疲劳、腹直肌紧张或过敏症状的患儿7例,2—3日获良效者3例,2周内痊愈者4例(王三虎泽,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2:55)。一名12岁男孩,生来体质虚弱,体型瘦,面色不佳。经常头痛而卧床不起,非常痛苦。脉细,两侧腹直肌痉挛。山田光胤投与小建中汤,就诊当日最后一次头痛,此后,再无发作。巩固治疗3个月,痊愈停药(山田光胤氏,汉方临床,?卷1号)。矢数道明治一4岁女孩,生来体弱,型瘦颜面苍白,易感冒,扁桃体肿大,常反复发作高热,盗汗,夜尿多,经常腹痛,因怕感冒而不敢出门。腹壁薄,腹肌紧张如两根棒状,给予小建中汤。药后高烧不发,即使感冒也能立刻治愈,夜尿量逐日减少,两个月能自己外出游玩,腹痛已愈,性格大变,有朝气,面包转仕,体壮丰满(矢数道明,汉方临床,11卷2号)。适合本方的儿童多为白瘦休型,毛发枯黄、易惊、多汗、食欲不振、容易腹痛,下肢易肌肉痉挛,平口情绪低落,不活泼。这些经验提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医“治本”的实质。

使用小建中汤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本方是古代有效的强壮剂或调养剂,适合使用此方者,体质呈现出—种“虚弱”状态。此种状态一是指先天体型,多属桂枝体质;一是指因精力体力过度消耗,而表现出精力不足,容易疲劳,易出汗,烦热,肢体酸痛等。二、小建中汤证有比较明显的腹证:腹直肌痉挛,显现于浅表,腹壁扁平,呈绷紧状态,但按之软而无抵抗感,内无硬物、包块等。在脐周围向腹底按压,可触及腹主动脉的搏动。三、本方所主之疼痛为阵发性的痉挛性绞痛,或绵绵作痛,或挛急作痛,经常发作,但程度不剧烈,疼痛部位不定。同时伴有心悸、烦热、多梦、鼻衄等兼证。当以这些兼证为主诉时,应见到本方特有的疼痛、急迫症状,才可使用小建中汤。四、适用小建中汤的舌象,舌苔可以是薄白苔、薄黄苔,也可以是厚苔,但舌质必须柔嫩,有光泽,若舌质为坚老而苔厚腻者,就不适宜了。五、方中芍药以白芍为宜,饴糖属麦芽糖类,为方中主药,不可缺少。临证使用时若无饴糖,可用蜂蜜替代,不可用白砂糖代。如纳差或不喜甜食可用麦芽代替。本方加味药多为黄芪、党参、当归、五味子、酸枣仁等。

[原文点睛]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3.虚劳里急,悸,衄,肢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六篇第十三条)

4.男于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第十五篇第二十二条)

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第十八条)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枚(掰)、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论精选)

方有执:小建中者,桂枝汤倍芍药而加饴糖也。桂枝汤扶阳而固卫,卫固则荣和。倍芍药者,酸以收阴,阴收则阳归附也。加胶饴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建,定法也,定法唯中,不偏不党,王道荡荡,其斯之谓乎(《伤寒论条辨》)。

柯韵伯:厥阴为阖,外伤于寒,肝气不舒,热郁于下,致伤中气,故制此方以主之。……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称曰小。所谓中者有二,一日心中,一日腹中(《伤寒来苏集》)。

张路玉: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等分,用芍药佐桂枝以治卫气;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药,用桂枝佐芍药以治荣气,更加胶饴以缓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则其功用大有不同耳(《伤寒缵论》)。

徐忠可:谓虚劳者,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营枯而虚,里气用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之因,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疼,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假令胸中之大气一转,则燥热之病气自行,故以桂、芍、甘、姜、枣和其营卫,而加饴糖一味,以建中气,此后世补中益气之祖也。虽无升柴,而升清降浊之理,具寓此方矣(《金匮要略论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