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089、复脉汤(炙甘草汤)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组成用法]

炙甘草15~30s、桂枝10—20 s、生姜10~20g、大枣20~30枚、人参10~15g、生地黄60~120g、麦冬15~20g、麻仁15~30g、阿胶10~15g。

(黄酒或米酒和水各半,先煎八味,去滓,阿胶另烊后兑入药汁调匀,温服,每日三次。不宜饮酒者,水煎亦可)。

[方证)

1.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2.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无苔。

3.倦怠、动悸、虚烦、头昏、多梦或失眠、便秘。

[现代应用]

1,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病出现期前收缩表现为心动悸、脉结代者;2.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复发性口疮、干燥综合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小儿汗证、肺结核、支气管哮喘、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肿瘤后期、皮肤皲裂等见有形体羸瘦、皮肤干燥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经验参考]

从本方主治的经典条文来看,“脉结代,心动悸”无疑是心脏病的心律失常表现,其中又以早搏最为常见。心脏病的心律不齐是本方的主治方向。如周龙妹用炙甘草汤原方原量原煎服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各种心律不齐24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4剂,有效率达87.5%。药物剂量据柯雪帆等用古代衡器(权)和量器直接核算,所得结论1斤=250g,1两=15.625g(约减为15g),1升=200ml。处方:生地250g,炙甘草60g,生姜45g,党参30g,桂枝45g,麦冬45g,麻仁60g,大枣3()枚,阿胶30e,黄洒1 000 r。煎服法:先将上述前8味药浸泡于1600ml水中近2小[时,然后加入黄酒急火煎煮,滚后改为文火,约煎3小时大约煎到600mi时,去药渣加入早巳浸泡烊化的阿胶,搅拌均匀,此时药汁像稠厚的糖浆,分早中晚3次服用。休息1~2天再服第二剂,此间可将留f的药渣再煎服一次。在此24例中,右90%以上的患者在接受本法治疗前也服用过为期不短的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然效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药物的剂量与是否用酒方面。可见黄酒是不可忽略的药物。本方剂量之大,是临床不多见的,经观察有中数患者服药后略有头昏,想睡觉,但能承受,余无不良反应(上海中医杂志,1989;5:36)。经方家曹颖甫也有丰富的治验,他说“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经方实验录》)。有时心脏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疾病,而是其他疾病造成心脏的节律失常也可表现为本方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橘窗书影》载浅田宗伯治疗一名四十岁妇女,伤寒后,心中动悸甚,咽喉时迫急而少气,咽喉外壅肿如肉瘤(甲状腺肿大),脉虚数,形体羸瘦如柴,腹内虚软如贴(腹部凹陷),饮食不进。其父延余议方,余曰:舍炙甘草汤加桔梗,无适方也。连服其方,数旬动悸渐安,肌肉大生,咽喉壅肿自减,气息爽快,悠闲散步,云之后无恙。浅田宗伯多年的经验总结认为,炙甘草汤能滋养心血,滑润脉络,故不仅治动悸,而且对人迎(在甲状软骨外方,颈动脉搏动处)旁血脉凝滞,气急促迫者,亦有效。另外,本方还用于其他疾病.如范文虎常用炙甘草汤治疗赤眼、视觉模糊等属于阴虚火炎者。炙甘草汤为范文虎常用方剂之一,他认为此方主要作用一是滋阴降火,二是治心悸,脉数或脉结代(上海中医学院主编《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编者则将本方应用于治疗一些肿瘤病人体质虚弱的情况,对于改善体质,提高生存质量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本方并非主治一切心律失常。柯雪帆认为条文淡到“伤寒”二字,提示本方适于外感病造成的心律失常。而病毒性心肌炎恰恰符合这一条件,因而本方应当以病毒性心肌炎为首选疾病。二是脉结代和心动悸应当同时出现,前者是他觉症状,后者是自觉症状,表现为虚里怦怦跳动不能自己。如果单纯出现脉结代而无心动悸则本方效果多不佳。至于脉象除了结代外,在频率上既可以数,也可以迟。三是本方剂量要到位,尤其生地、甘草、桂枝更应大剂量。古之生地黄,即今之鲜地黄;今之生地黄,即古之干地黄。本方中的生地应为鲜地黄,由于鲜生地一般药房不备,可用生地100g以卜;炙甘草也要20g以上,桂枝20~30g。岳美中先生对此有同感,《岳美中医案集》“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文中谈到了这个问题。文中说“……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随处可以体会到,而此方尤显”。《经方实验录》载“唐君居春申,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四是在煎煮的溶媒方面,一定不能忽视用酒的经典要求。本方煎煮时加“清酒”久煎,则酒力不峻,为虚家用酒之法。据现代药理研究,加酒久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且地黄麦冬乃阴柔之品,得酒之辛通,使补而不滞,故柯韵伯说“地黄麦冬得酒良”。观仲景用地黄人煎剂,多用酒煎煮,此也是经方定例。五是除主证外,体质状态也是一个重要客观指征。多有形体消瘦、面容憔悴、皮肤枯燥无光、神情倦怠,容易疲劳,手足烦热,口干,大便秘结等阴虚表现。六是在方证的转化方面,本方证可以由麦门冬汤证发展而来,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肾气丸证。

本方是一首重要的滋阴方剂,是后世滋阴方的开山鼻祖。其中生地用量达一斤,为仲景群药之冠,不仅滋阴养血,且能通利血脉;虽方名炙甘草汤,但甘草并非主药,地黄才算主药。大枣用至30枚之多,亦为群方之最,补气养血,擅治动悸;其他如麦冬、阿胶、麻仁、人参,皆为补益之药。据报道,对复脉汤煎出液中19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9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牛乳、鸡蛋、肉类、面粉和大米。这样一首方剂功在补血养阴复脉,为中医的营养补益剂,“复脉汤”名副其实。不过,虽然是滋阴剂,但并不是单纯用静药,而是动静结合,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避免了呆补的弊端,这种配伍值得我们借鉴。

[原文点睛]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千金翼方》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匮要略》第六篇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金匮要略》第七篇附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jc)、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掰)。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炀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注论精选]

吕震名:君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更以清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安矣(《伤寒寻源》)。

尤在泾:脉结是荣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营滞血亏,而更汗出,岂不立槁乎?故虽行动如常,断云不10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人参、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阳,胶、麦、麻、地行身之阴,盖欲使阳得复行阴小而脉自复也。后人只喜用胶、地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金匮要略心典》)。

柯韵伯:厥阴伤寒,则相火内郁,肝气不舒,血室干涸,以致营气不调,脉道涩滞而见代结之象。如程郊倩所云:此结者不能前而代替,非阴盛也。凡厥阴病,则气上冲心,故心功悸。此悸动因于脉代结,而手足不厥,非水气为患矣。不得甘寒多液之品以滋阴而和阳,则肝气不息,而心血不生。心不安其位,则悸动不止;脉不复其常,则代结何以调?故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滋阴之一路也。反以甘草名方者,藉其载药人心,补离中之虚以安神明耳。然大寒之剂,无以奉发陈蕃秀之机,必须人参、桂枝,佐麦冬以通脉,姜、枣佐甘草以和营,胶、麻佐地黄以补血,甘草不使速下,清酒引之上行,且生地、麦冬,得酒力而更优也(《伤寒来苏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