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辽海丛书

●《東北邊防輯要》批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清·曹廷杰撰

李文信遺注

李仲元整理

《遼海叢書》第七集之四冊

一、新城在撫順高爾山上。

[原文]「興京北舊有新城……晉咸康五年,慕容皝擊高句麗,兵及新城。」(卷上第一頁)

二、木底城不在復州,在新賓木奇村附近山上,當時高都國內城不在平壤,其南道自不在復州。

[原文]「木底城在今復州東,高麗之南道也。」(卷上第一頁)

三、蓋馬縣實為西蓋馬之誤,漢志玄菟郡有明文。

[原文]「漢志注元菟郡西蓋馬縣有馬訾水,西南至遼東郡西安平縣入海。」(卷上第一頁)

四、三山島在旅大市南海中。

[原文]「明天啟中毛文龍言:西彌島相連有三山,周廣二百餘里……按三山島在復州南海中。天啟中毛文龍言三山島在旅順東三百里。」(卷上第一頁)

五、大路今作大鹿島,在安東縣。

[原文]「大路至朝鮮之義州百六十里。」(卷上第一頁)

六、鎮江今九連城。

[原文]「義州與鎮江相對,止三四十里。」(卷上第一頁)

七、卑奢不在海城,在金縣老黑山上,石築甚大。

[原文]「海城縣境內有沙卑城,亦曰卑沙城,高麗所築,壘石為城,幅員九里,或訛卑奢城。自登萊海道趨高麗之平壤必先出此。」(卷上第二頁)

八、安市在海城縣東營城子山上,李道宗攻城時所築土山猶在。

[原文]盛京險要考,「又南一百二十里為蓋平縣……唐咸亨二年,高麗酋鉗弁尋叛……詔討之,破安市城,又敗之于泉山即此。廷杰按:安市故城在今蓋平縣東北。」(卷上第二頁)

九、馬石津即旅順口,在馬石山東,謂在葦子套,實誤。

[原文]「又西南百十里曰葦子套,波濤險惡,不利行舟。晉遣使者由海道致命于慕容皝,船下馬石津,皆為慕容仁所留。」(卷上第二頁)

十、首山在遼陽府西南十五里,非奉天府。蓋奉天府三字為遼陽府之誤。

[原文]「奉天府西南十五里有首山」(卷上第二頁)

十一、河里真陂當是今彰武縣南白泡子,俗稱泡子。其西北距懿州故城塔營子約百八十里。

[原文]「金將斡魯古等與(耶律)淳戰,淳走,金人追至河里真陂,遂拔顯州。廷杰按:顯州在今廣寧東界,則河里真陂亦當在今廣寧界也。」(卷上第三頁)

十二、清人忌諱說明時統治東北之真實情況。但不知開元本在吉林延吉之北,牡丹江流域之東,也是一因。以後遷之開原,為元代之開元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明初東北邊塞止于開原,迨永樂正統間自開元迤北因其部落所居建置都司一、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卷上第五頁)

十三、曹考甚誤,奴兒干在混同江特林地方。元設有元帥府,明設怒兒干都司,有宣德建永寧寺碑為證。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說者以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廷杰謹考:黑龍江呼蘭城西北通肯河地方有奴兒城故墟,今呼女兒城,即明時奴兒干衛也。其云北海,恐以察漢泊或呼倫貝爾池當之。」(卷上第四、五頁)

十四、西北為西南之誤。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一曰葉赫,在吉林西北四百九十里。」(卷上第六頁第五行)

十五、宜罕山城後稱尼什哈或密什哈山,今稱龍潭山,在吉林市東,上有高句麗時山城址,烏拉部利用其險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一曰烏拉,即今吉林北打牲烏拉城,舊有宜罕山城,伊罕河出焉。」(卷上第六頁第十行)

十六、虎爾喀河,古忽汗河,今稱牡丹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虎兒喀河出吉林烏拉界,經寧古塔城,北行七百里至三姓城入混同江。」(卷上第六頁第十九行)

十七、阿庫爾河在尼滿河下,西流入烏蘇里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天聰八年武巴海征瓦爾喀尼滿地方。」(卷上第七頁第五行)

十八、烏爾吉即大小烏吉密河,在雅蘭、錫琳二河之間。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崇德二年喀顗等分四路征瓦爾喀……一率綏芬雅蘭瑚葉烏爾吉壯丁入綏芬路。廷杰按:烏爾吉即雅蘭、錫琳二河之間地。」(卷上第七頁第七行)

十九、阿雅哈河今稱嘎呀河,會布爾哈通河、朝陽川河、海蘭河、依蘭河(也稱一兩河)而入圖們江。

[原文]明季三衛分建諸國考:「查綏芬河西有阿雅哈河,阿瓦同音。左帶烏蘇里,右繞圖們江。」(卷上第七頁第十七行)

二十、諾雷又作諾羅,今稱撓力河,不屬依蘭喀喇。三姓為努雅喇、克宜克勒、祜什哈里三姓黑斤。

[原文]三姓疆域考:「居呼爾喀河、松花江兩岸者曰諾雷、曰克宜克勒、曰祜什哈哩,此三喀喇。廷杰按:滿洲語呼三姓為依蘭喀喇。」(卷上第九頁)

二十一、異齊,漢語新也。

[原文]三姓疆域考:「皆稱伊徹滿洲。注:一作異齊,一作伊車。」(卷上第九頁)

二十二、陸行乘舟即冬季雪上用滑雪板也。舟行冰上用爬犁即雪撬也。南方人不知東北生活故有此誤也。

[原文]三姓疆域考:「其人陸行乘舟,或以舟行冰上。駕以犬,所謂使犬國也。」(卷上第九頁)

二十三、斐優城在琿春縣境,其遺址猶在。

[原文]征東海渥集瓦爾喀部:「丁未年春,命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次子代善、大臣費英東、扈爾漢率兵三千,徙東海瓦爾喀部斐優城之眾于內地。」(卷上第十一頁第十五行)

二十四、鄂謨和蘇嚕亦作額穆賀索羅,簡稱額穆索,設站。

[原文]征東海渥集瓦爾喀部:「往征東海窩集部之赫席赫路、鄂謨和蘇嚕路……」(卷上第十一頁第十七行)

二十五、呼爾喀路當即虎爾哈河,今牡丹江流域部落。

[原文]「戊申年九月,窩集部之呼爾喀路千人侵我寧古塔城」。(卷上第十一頁第十九行)

二十六、東海沿邊島居者當是指圖們江口及海參崴東西沿海諸小島嶼而言。

[原文]「天命二年……遣兵收海邊部眾。時東海沿邊諸部尚多未服。太祖遣兵四百往征,凡散處部眾悉收之。其島居負險不服者,乘小舟盡取之而還。」(卷上第十二頁第九行)

二十七、雅蘭、錫琳、瑚葉三地島嶼甚多,當在沿海。

[原文]「(九年)兩紅旗多濟里為帥,率兵三百五名,進兵之地三,曰雅蘭、曰錫林、曰瑚葉……又諭多濟里,所往之地島嶼甚多,有可取者,造船取之。」(卷上第十三頁第四行)

二十八、拉發地方,今拉法河上源一帶,有拉法站為吉林向寧安及延吉孔道。

[原文]「四年七月遣薩爾糾等四將率兵百人往瓦爾喀收其餘黨。諭曰:爾等可于拉發地方牧馬前進。」(卷上第十三頁第二十五行)

二十九、烏扎拉部既可水陸兩路前往,則其地當在大江長河和陸路衝要之地。

[原文]「(五年二月丙辰)太宗遣多濟里等往寧古塔會同章京鍾果兌等,帶兵三四百名往征烏扎拉部,諭以或由水路,或由陸路,往返宜速。」(卷上第十四頁第五行)

三十、哈瞻、木柵欄,古作合蘇館或合斯罕。

[原文]「九百六十餘里哈瞻河。注:源出納秦窩集,北流入混同江,滿洲語哈瞻,木柵欄也。」(卷上第十八頁第十四行)

三十一、遼貴德州址在撫順舊城附近。唐貴端城在貴端水北,貴端水會渾河,漢小遼水也。

[原文]「三百二十里輝發河。注:明一統志有輝發江源出沈陽衛廢貴德州,東北流入松花江,西去開原城三百五十里即此。」(卷上第十八頁第十八行)

三十二、明志徒門河入于海,實即圖們江入東方日本海也,非此。

[原文]「五百里圖們河。注:明志有徒門河,流經建州衛東南一千里入于海。」(卷上第十八頁第二十四行)

三十三、綏哈河今名綏河,有大綏河、小綏河兩村,當日吉京孔道。伊拉齊今名一拉溪,鄂河今名鰲龍河。

[原文]「西四十里綏哈河。注:與蒐登河、伊拉齊河北流為鄂河。……九十里伊拉齊河。」(卷上第十九頁第十二行)

三十四、薩喇河今名岔路河。

[原文]「一百二十餘里薩喇河。」(卷上第十九頁第十四行)

三十五、伊勒們河今稱驛馬河,會伊通河入松花江。

[原文]「一百四十五里伊勒們河。」(卷上第十九頁第十五行)

三十六、克爾素今作赫爾蘇。

[原文]「四百餘里克爾素河。」(卷上第十九頁第二十行)

三十七、海蘭窩集為海林河發源。

[原文]「西北二百里海蘭窩集。」(卷上第二十頁)

三十八、巴蘭窩集為巴蘭河源,在松花江北,稍下為屯河;再下為溫登河,今呼梧桐河;再下為都爾河,今稱都魯河。又,巴蘭河今稱八里河,皆發源于西北各窩集。

[原文]「東北六百五十里巴蘭窩集。八百餘里屯窩集。一千一百里溫登窩集。一千二百里都爾窩集。」(卷上第二十頁)

三十九、阿庫密亦作阿庫里或阿庫。

[原文]「東一千三百八十里阿庫密河。」(卷上第二十頁)

四十、呼蘭河今稱琿春河。

[原文]「東南五百里呼蘭河。」(卷上第二十頁)

四十一、哈濟密河,其附近有阿濟密鎮,在蘇沿海省,東入海,口外有二島。

[原文]「五百三十里哈濟密河。」(卷上第二十頁)

四十二、噶哈哩河,今稱嘎呀河。

[原文]「南一百五十里噶哈哩河。」(卷上第二十一頁)

四十三、瑪展河今稱密占河。海蘭河今稱海浪河。瑪展之在東南者似琿春密河。

[原文]「北五十里瑪展河。注:南流會海蘭河入瑚爾哈河。河有二,一在城東南五百四十里。」(卷上第二十一頁)

四十四、舍赫河今稱石河。

[原文]「北五十里舍赫河。」(卷上第二十一頁)

四十五、富達密河口今稱佛塔密。

[原文]「一百二十里富達密河。(卷上第二十一頁)

四十六、阿斯罕河今稱烏斯渾河。

[文原]「四百里阿斯罕河。」(卷上第二十頁)

四十七、翁錦河今稱倭肯河,又名發爾圖渾河,又名歐肯河。

[原文]「東北六百里翁錦河。」(卷上第二十一頁)

四十八、巴蘭河今稱八里河,河口有迎蘭鎮。

[原文]「六百餘里巴蘭河。」(卷上第二十一頁)

四十九、屯河今名湯旺河,上源伊春河。

[原文]「七百里屯河。」(卷上第二十一頁)

五十、溫登河今稱烏通河,梧桐河或梧洞河。

[原文]「九百餘里溫登河。」(卷上第二十一頁)

五十一、都爾河今稱都魯河。

[原文]「一千一百餘里都爾河。」(卷上第二十一頁)

五十二、瑪展窩集流出的水當然可稱為瑪延,寧古塔北之瑪展河俗又稱密占河,當是瑪、密和展、延、占一音轉化而來。

[原文]「又,阿勒楚喀城東北二百餘里瑪延河。注:源出瑪展窩集。北流入混同江。」(卷上第二十二頁)

五十三、東海卦勒察與蒙古卦勒察當非一族。蒙古卦勒察即郭爾羅斯同名異字。

[原文]卦勒察考:「廷杰謹按:初,太祖遣大臣雅護喀穆達尼率兵征東海卦勒察部……崇德二年十二月太宗命葉克舒等十六人率兵六百往征卦勒察……魏源《聖武記》載,謂卦勒察在嫩江左右,近伯都訥。」(卷上第二十二頁)

五十四、錫伯即席北,屬科爾沁蒙古,但非蒙古族,後多調往新疆邊防,今住原地者不多,故後人多不知原居地確實所在。只知世代相傳與伯都訥(扶餘)為近云。訊之該族文化人安文朴、東工關教授皆言如此。又云其族在清初有入新滿洲旗來沈居住的,家廟在實勝寺(皇寺)東鄰,有滿文碑今存。

[原文]卦勒察考:「魏源《聖武記》載,蒙古三部曰科爾沁,曰錫(叢書誤為賜)伯,曰卦勒察。」(卷上第二十二頁)

五十五、何秋濤所述吉林歷史沿革多誤不足據。

[原文]吉林根本說,「何愿船《形勝論》」(記述吉林歷史文繁不錄。)(卷上第二十三頁)

五十六、阿濟密附近有哈濟密河。

[原文]吉林根本說,「琿春東北阿濟密、蒙古街、蝦蟆塘、海參崴等處地方。」(卷上第二十三頁)

五十七、奇訥林今稱七虎林河。

[原文]吉林根本說,「至烏蘇里江口以上諾羅、奇訥林二河之間,部落仍屬赫真疆域。」(卷上第二十四頁第十一行)

五十八、鄂勒歡地方當是那爾轟,在吉林靖宇縣北,有同名大嶺為輝發河和松花江的分水嶺。尼堪外蘭所居之鄂勒歡城當在渾河流域,去明邊不遠。指在齊齊哈爾西南者大誤。

[原文]征索倫:「太祖癸未年征尼堪外蘭……攜其子及兄弟數人逃于鄂勒歡地方,築城居之。鄂勒歡在齊齊哈爾城西南三十餘里,周二里許。丙戌年秋七月,太祖往征鄂勒歡,克其城。尼堪外蘭遁入明邊境,旋伏誅」。(卷下第一頁第二十五行至第二頁第二行)

五十九、東海薩哈連部當然是指由伯力沿江至廟爾海口之黑龍江而言,非指愛琿城一帶黑龍江,極為明白。

[原文]征索倫:「天命元年七月丁亥,太祖遣大臣安費揚古扈爾漢率兵二千征東海薩哈連部。」(廷杰按語謂指黑河口達愛琿城一道。文繁不錄——仲元)(卷下第二頁第二行)

六十、錫伯綽爾門即錫伯綽爾台,在錫伯綽爾城,為齊齊哈爾入北京大道。距齊齊哈爾市二百三十里。今黑龍江泰來縣塔子城,位在綽爾河南岸,為卜魁經喜峰口入京道。非入法庫門道。法庫門道經茂興站南渡嫩江,經郭爾羅斯前旗、長嶺子、鄭家屯、康平縣。

[原文]征索倫:「天聰八年十二月,太宗命巴奇蘭、薩木什喀分兩翼率官四十一員、兵二千五百名,往征黑龍江地方,諭以奏捷送俘必由錫伯綽爾門地方經過。廷杰按:必于此地經過者,即由今卜魁經科爾沁地進法庫門之路也。」(卷下第二頁第十一行)

六十一、黑龍江薩哈連與東海薩哈連非一地。

[原文]征索倫:「崇德二年十二月,賜朝貢諸外藩宴,時黑龍江諸部至者曰黑龍江薩哈連。」(卷下第三頁)

六十二、錫伯地方是由黑龍江城回盛京必經之路,中經葉赫威遠邊門為直徑,故不使降人知。

[原文]征索倫:「太宗命每旗率兵往迎出征索倫大軍,諭曰:爾軍此行如能過錫伯地方,至克勒朱爾根處相會可謂神速矣。會後由哈爾必雅勒回軍,沿途加意防護,入境時須從法庫門入,不可由葉赫行,以伊等習知路徑,恐再至逃亡也。」(卷下第四頁第九行)

六十三、黑龍江之呼爾哈或呼爾喀,當是松花江黑龍江口下至烏蘇里江一帶沿江居住各部落,非索倫族。

[原文]征索倫:「(六年)三月命阿爾津等征黑龍江之呼爾哈部,所向克捷……十一月命鄂羅塞臣巴都哩征黑龍江呼爾喀部……順治元年黑龍江全境索倫諸部皆稱臣妾。」(卷下第四頁第二十三行)

六十四、庫爾瀚江今稱庫魯河或庫爾河。在伯利稍下,東南注入松花江。非烏魯蘇河灣。

[原文]征羅剎:「(順治)十五年復敗之松花、庫爾瀚兩江之間。廷杰按:庫爾瀚即瑚爾瀚烏魯蘇河灣,在黑龍江城東南,達呼爾原駐札處。」(卷下第五頁)

六十五、鈕滿即牛滿河,在遜河口稍下,西南流入黑龍江。恒滾河發源于都薩阿林嶺之東,與牛滿河源相對不遠,東流注入黑龍江。赫真或作黑斤、赫哲。斐雅喀即吉里迷人。

[原文]征羅剎:「(康熙)二十年八月,遣副都統郎談、公彭春率兵往達虎爾索倫覘視情形。諭曰:羅剎犯我黑龍江一帶,近聞蔓延益長,過牛滿、恒滾諸處,至赫真、斐雅喀虞人住所、侵掠不已。」(卷下第五頁第二十一行)

六十六、額蘇哩和黑龍江既系水程,顯然是指烏蘇里江。下有自愛琿至黑龍江、混同江會口馬程和寧古塔督修戰艦事也是佐證。《通志》《何氏方略注》及曹氏之說皆誤。

[原文]征羅剎:「爾等還時其詳視自黑龍江至額蘇哩水程。并訪自額蘇哩至寧古塔道路。注:《通志》額蘇里城在黑龍江城西北八十餘里。《何氏方略注》在黑龍江城東北四百十里。廷杰按:卓倫河下、精奇里江上有額蘇里河,《通志》蓋指其入江之處而言,何氏則指其發源之處而言,故方隅里到雖不同,實同此一地也。……郎坦疏言從愛琿至黑龍江混同江會合處,馬行可半月程。二月戊子命尚書伊桑阿赴寧古塔督修戰艦。」(卷下第五頁第二十六行至第六頁)

六十七、錫伯烏拉官屯為科爾沁蒙古族之農耕地帶。

[原文]征羅剎:「所需軍糧取諸科爾沁十旗,錫伯烏拉之官屯,約得一萬二千石,可支三年。」(卷下第六頁第十二行)

六十八、額蘇里為索倫村。

[原文]征羅剎:「愛琿、呼爾瑪之間額蘇里地方可以藏船,且有田隴舊迹。」(卷下第七頁)

六十九、錫伯地通嫩江,水遠可至愛琿、額蘇里等地。

[原文]征羅剎:上諭:來年運錫伯諸地糧米于額蘇里……俟來年冰解與獵戶協運。」(卷下第七頁第九行)

七十、納木爾河即嫩江。

[原文]征羅剎:「(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伊桑阿等遵奏自納木爾河口至溫察屯詳勘。」(第九頁第十六行)

七十一、由嫩江南行可至錫伯。庫爾瀚江即今牡丹江。古稱忽漢水,虎爾哈江或呼里改江。與庫魯河同名異水。

[原文]征羅剎:「由松花江而下可至嫩江,南行可通庫爾瀚江及烏拉、寧古塔、錫伯、科爾沁、索倫、達呼爾諸處,若向黑龍江口可達于海。」(卷下第十頁第七行)

七十二,鄂嫩即斡難河。

[原文]征羅剎:「索額圖等以鄂嫩尼布楚系我國所屬茂明安諸部落舊址。」(卷下第十頁第二十六行)

七十三、希尼客今名錫尼克河,入伊敏河。開拉里今名海拉爾河。依木今名伊敏河,注于海拉爾河。

[原文]黑龍江察邊考:「卜魁往者……涉希尼客、開拉里、依木等河。」(卷下第十七頁第十二行)

七十四、曹氏對《柳邊紀略》威伊克阿林之按極誤。其所指各路出入恰恰相反,結果,將威伊克阿林武斷為特林,并將明宣德永寧寺碑指為同時所建,謬之遠矣。永寧寺實明宣德時欽差亦失哈等招撫黑龍江口及庫頁島時路出奴爾干時建寺碑。

[原文]界碑地考:「廷杰又按:(前略)蓋威伊克阿林在混同江南岸奇吉泊下,今其地名特林,即威伊克阿林之合音,界碑巍然尚存,并有一碑額曰永寧寺,亦勒滿蒙漢數體字,當系立界碑時所建。固非在外興安嶺極東北隅近北海處也。」(卷下第二十頁第五行)

七十五、以海蘭兒即今海拉爾為遼上京臨潢府大誤。

[原文]黑龍江險要:「《呼倫貝爾形勝論》曰:呼倫貝爾,一作呼倫布雨爾,通稱海蘭兒……昔遼太祖金齪一箭定都茲土,所謂上京臨潢府……地在齊齊哈爾西北八百四十里。」(卷下第二十一頁第四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