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难经正义

十四难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平人之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四至。闰以太息脉五至,加之为过曰至,不及为减曰损。至脉从下而逆上,由肾而至肺也;损脉从上而行下,由肺而之肾也。离经者,脉呼吸六至,已离其经常之度也。一呼四至,一吸四至,则一息八九至,乃阳气乱,故脉数,数则气为热耗,耗则精竭,故曰夺精也。五至死之渐,六至其命绝矣。然数脉一息十至十二三至,迟脉四呼始见一至,皆仅见之脉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也;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此推究损脉病证也。一损损肺,肺主皮毛,肺损故皮聚而毛落也。二损损心,心主血脉,心损则血虚,故不能荣养脏腑也。三损损脾,脾纳五味而主肌肉,脾损失其运化之权,故肌肉消瘦也。

四损损肝,肝主筋,肝损不克充其筋,故纵缓不能收持也。五损损肾,肾主骨,肾损故骨痿不能起于床也。从上下者,从肺损至肾,五脏俱尽,故死,肺在上也。从下上者,从肾损至肺,亦复五脏俱尽,故死、肾在下也。于收,滑氏云:当作“脉之”二字,愚意尤不若丁氏之“反此者,至之脉病也”为是。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肺主气,肺损者,宜益其气。心主血脉,心损者,宜调其营卫,使血脉有所资也。脾受谷味而主肌肉,脾损者,宜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俾健运不失其职。肝藏血而主怒,怒则伤肝,肝损者,宜缓其中,即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义。肾藏精而主骨,肾损者,宜益其精。盖病在何脏,则各随其所在而治之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上文统言五脏受病之次序,此再举损至之脉以求其病形也。滑氏曰:前之损至,以五脏自病,得之于内者而言。此则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之微甚,自外得之者而言也。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谓,疑衍文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有六七至,比之平人较多两至,适得病而未甚,即上文离经之义也。前为寸,后谓尺,寸大尺小,病气在阳,为浊气上逆之候,故头痛目眩也。寸小尺大,病气在阴,为清气下陷,脾肝不升,肺胃不降,故胸满短气也。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是一息之间有八九至,故病欲甚,即上文夺精之义也。脉洪大者,阳邪外越,为胆上逆而火升,故苦烦满也。沉细者,阴邪内陷,为肝脾下陷而土贼,故腹中痛也。滑乃血实,故为热,涩为伤湿,故曰中雾露,此又于病之微甚间分别言之,欲令学人取所现脉象,以别其病,而推展其义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是一息之间,脉来十外至,则其人沉困,近于死矣。夜为阴,昼为阳,沉细阴盛,故加于夜,浮大阳盛,故加于昼。大即浮大,小即沉细,若不大不小,则昼夜不至有加,阴阳相等,故可治。若更参差不伦,则难治矣。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是一息之间,脉来二三至为损,以气血皆亏,虽能行步,久当不起于床也。若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迟之极矣,则其人魂气已离,生道已绝,如尸之行,故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愿,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上部寸口,下部尺中。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邪实于上,阳遏不降,吐则气逆于上,故脉亦从而上,则下部之无脉,乃因吐而然,非真离其根也。若无吐证,为上无邪而下气竭,故曰当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者,盖脉者根乎元气以营运者也,元气未伤,则脉自能渐生,其所以上部之无脉者,特因气血之偶有滞耳,病去则自复,故曰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也。此越人又因上文损至之义引申之,以见无脉之故,亦有两端,不可概定为死也。

按:损脉者,迟脉也,至脉者,数脉也,曷不云乎迟数,而言损至者何也?盖迟数之脉,统摄寒热表里虚实,所包者广,越人恐后学之误会,故以一息四至,终于十二三至为至,始于一息二至,终于两息一至为损,明损脉从上而下,由肺气虚而及于肾阳竭,至脉从下而上,由肾阴虚而及于肺气尽。然损脉之本原,病起于肺,若失冶必递及于心脾肝肾,其损脉必反而为至脉,因肾虚火燥,复由肾而递及肝脾心肺而死。故曰:反此者,至脉之病也。尝见虚寒之证,末传而现躁急之脉者,为不明治损之法,扶阳不早,延及阴气亦竭也。夫扶阳者,扶持胃脘之阳,更察五脏之损以益之,非徒执姜桂乌附之谓也。更有进者,近世医家,每以虚劳两字为怯病通称,不知虚损病自上而下。痨瘵病自下而上,以痨瘵法治虚损,多转泄泻,以虚损法治痨瘵,必致喘促,于此泾渭不分,能免于南辕北辙之相左乎?此皆不明损至之义也。

越人既以损至之脉,明虚损痨瘵之治,恐急证无脉,后人不察,混入损脉,故又申明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之旨,而复归重于元气,以结此章之义。学人于此、尤宜三致意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