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序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九三四年春天,我和吴晗同志等史学工作者在北京组织一个史学研究会,玺纲同志参加我们这个会,从此过往甚密。

一九三六年一月,他的家属回了广西,我当时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工作,他搬到社会研究所宿舍来和我同住。吴晗同志也常来倾谈。玺纲计划中写的太平天国史预定在二十年后写成。我们主张他先写一本史纲,作为史学研究会主编的史学丛书第一部问世。我并建议他写太平天国革命的背景主要应该从社会经济入手分析。他很廉逊说他不懂社会经济学,要向我学习。于是他白天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室工作,晚上回来,把一些社会经济学的书读了,就伏案撰著,使人吃惊,不到三个月的晚上,竟把那部太平天国史纲写成了!尤其使我吃惊的是:他竟敢于肯定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为农民革命,敢于在结论中宣称太平天国革命的业绩永远磨灭不了,太平天国所追求的公有制,人们始终在追求着。须知在解放前,除了马克思主义者史学家外,中国学术界对于农民革命即使不目为叛逆,至多站在客观主义的立场称为「民变」,同玺纲这样站在人民立场来撰述太平天国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至于我们社会研究所历年所研究的成果,诸如关税、外债、厘金、货币等等,都给他以惊人的敏锐,扼要地采撷到他这部史纲来!吴晗同志在医院,看了他的文稿十分高兴,登时写了序言。我把书稿带到南京,设法送去商务印书馆印行,因急于赴英国,到伦敦后始得写序言寄回来。第二年春,书即出版。当时唯一书评刊物——书人杂志评为中国最新十部佳著之一,大公报誉为一部具备时、地、人条件的好著作。一九四四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把此书列在唐宋以来的私修史目录内并论说:「近人撰太平天国史者,……以吾所知,惟罗玺纲之史纲著墨不多,而语语扼要,颇能明其因果演变之迹,后来者虽不可知,而旧有诸作,殆恐无以胜之」[一]。直到最近出版的剑桥中国史还评论说:「罗玺纲的太平天国史纲,现在仍然是最好的一部概论性著作。在他的带动下,新一代有创见的史学家根据从外国博物馆和围书馆新发现的许多中文资料,开始开发这个领域」[二]。可是,胡适看了,竟大发雷霆,说「做书不可时髦。此书的毛病在于不免时髦」[三]。他反跟他不同的观点、立场斥为「时髦」,指为「毛病」。这可见玺纲虽然是胡适的学生,从他学考据,但是,不仅在政治上始终是泾渭分清,就是在学术思想上在那时候就已经有了不同的。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继续大规模入侵。我们的研究机关社会研究所从南京迁到长沙。玺纲于十月奔赴长沙,入社会研究所工作。第二年夏,我也从英国赶归赴国难。那时,社会研究所已从长沙迁广西阳朔。我到了阳朔,住在玺纲家。这年底,又迁昆明。一九四○年秋,再迁四川南溪县李庄镇。在这样的动荡迁从中,研究工作都被打断了,而玺纲却于一九三八年在阳朔写成湘军兵志和捻军的运动战两书,一九四○年初在昆明写成绿营兵志一书,一九四二年在李庄镇又写成晚清兵志一书,包括淮军志、甲癸练兵志、陆军志、海军志、军事教育志、兵工厂志六部分。今年在广西出版的金田,其上有一篇披荆斩棘治史争分夺秒著书对玺纲的报导,说他在抗日战争时,遇到空袭,总是抱着一只凳子,一捆稿子,在修改他的文稿。又说他住在昆明落索坡村,时值通货膨胀,碗里只有马铃薯伴米汤,家里连一张破桌椅都没有。他白天上班,晚上,在家里灰暗的菜子油灯下,就以破衣箱为桌,木头桩作凳,埋首写他的著作。他的被外国学者称道的绿营兵志,就有一半是在夜间坐在木头上写成的。这些都是我亲见的事,那时,玺纲多病,朋友笑他写「病夫」,一家六口,子女吃不饱,两个小的病了,夜间啼器,他晚上就是力挣病体在子女哭闹声中写他的文章,那位记者还没有报导到哩。人们看到玺纲这些轶事,不禁要问:「他是不是个连国破家亡都不知道的书呆子呢?」不!断不!他也同我们一班朋友一样,对国难当头,都是一腔热血,慷慨激昂的。只是他从小养成了一种宠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性格,把颠沛流离,危急慌乱,视若无睹。他又想到自己是一介病夫,既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就应该用笔来做他所能做的事。所以才能把情绪安定下来,潜心做他的研究工作。他在阳朔得读毛主席论持久战,得到启发,就立即写了一部捻军的运动战,他在自序里说:「捻军所采取的运动战,居然能以弱制强,以劣势胜优势,我们研究其成功之道,又弥足以坚我们抗敌必胜的信念」。他就向读者表明他研究历史的目的,表明他对抗日必胜的信念。他写晚清兵志,写到在高升轮上,被日舰威协,死抗不降的两营淮军无名英雄的凛然大节,写到黄海大战致远舰长邓世昌当舰毁弹尽不能再战的时候,率领全舰将士、猛冲敌舰,与敌偕亡的壮烈牺牲等等英烈事迹,都以满腔沸腾的热血,用可歌可舞的文笔,再三歌颂,要把甲午抗日英雄的英烈事迹作为一面战鼓来鼓舞人心。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支持玺纲从事太平天国史的工作。三十五年来,他作出了多方面卓绝的贡献,为今后研究太平天国史奠定了基础。今天,这部一百五十万字的太平天国史巨著,是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它将像一座太平天国革命史的大厦一样陈列在中外。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