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言
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各种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一定的国家形式来表现其阶级本质的。它与国家的根本性质相适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一〕。一般地说,国家的政体指的就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特别是最高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通常它说明最高权力机关的结构、组织程序和职权分配等问题。
太平天国是在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政体必须与其国家政权相适应。金田起义后两个月,太平天国在广西武宣县东乡建国,以「主」(天王)为国家元首,以「军师」为政府首脑,天王「临朝而不理政」,国家最高权力由军师行使,但天王对君位本身却具有绝对的权力。苏联学者说:「太平天国在国家组织中把君主政体和农民民主主义独特地结合在一起」〔二〕,正是这种政体。我们不妨用「军师负责制」来称它。
太平天国前期行使这种政体,在革命战争中,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迅速扩大革命力量,迅速占领广大地区,并施行其革命纲领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天京事变,军师负责制遭到破坏,天王专制独裁,与其国家政权背道而驰,遂导致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以至覆亡。
太平天国军师负责制,是一个一向掩蔽在综错复杂矛盾的事态当中的问题,曾经使人们发生了错觉。本书所述,只是初步在那些矛盾的陈述中经过考证清理出来的历史事实。还有待於作深入的细致的探索。
二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
太平天国刻颁的王次长兄亲目亲耳共证福音书记天王洪秀全於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年)大病死去复苏事,其中有说:
天王有时预诏:「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今日应验东王升天这几年也。
这两句话极重要,说洪秀全在丁酉年大病时就顶诏,这固然是故神其说,但它却明确地说明了太平天国的政体,是以「主」和「[军师」构成的,并且说明了这是起义前就已预定的,而建国以后,也一直在行使这种政体。
「主」,就是天王,为太平天国的元首。洪秀全在广西永安州时,诏全军大小兵将说:「继自今,众兵将呼称朕为主则止,不宜称上,致冒犯天父也。「军师」,是太平天国「朝纲之首领」〔一〕,就是政府的首脑。
金田起义事后两个月,辛开元年(一八五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平军和革命群众在广西武宣县东乡拥戴洪秀全即天王位,立幼主,同时,立军师,建立了太平天国。
在起义的时候和建国之初,正军师杨秀清的威信远在培植的阶段,所以军令权由奉天命下凡救世威信最高的天王暂时掌执。到辛开元年十月在永安州封立五王,定西、南、北、翼四王都归东王制节之后,始将军令权交归正军师东王杨秀清〔一〕。
作为太平天国元首的天王,是具有无上的尊严的。其朝仪另详礼制志中。那种朝仪,正是汉高祖刘邦所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二〕,完全是承袭封建皇朝那一套朝仪,也正是太平天国政体中封建主义的组成部份。但是,天王却没有执掌实权。第一、太平天国起义伐暴救民的檄文没有用天王名义颁布的。第二、中国封建皇朝,由皇帝降诏处理国家政务,称为上谕,太平天国天王没有上谕的颁布〔三〕。第三、太平天国朝内官,属於供职天朝宫殿以及左史、右史、掌朝仪、通赞、引赞等共一千六百二十一员,都是天王侍从仪卫的官,没有一员是管理行政的〔一〕。第四、太平天国参仿周礼,虽设有六官丞相,却是作为「位居极品」〔二〕的最高一级官阶,而不是掌管全国政务的官职。所以,天王只是一位临朝而不理政的国家元首,并没有执掌国家的实权。
太平天国的权力在於军师。作为革命纲领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国家政务,由下级层层核议,经军师决定,然后由军师启天王取旨。天王这种「旨准」,实质是「画诺」,实际已由军师执行,因此,常有「事过方奏,或竟不奏者」〔三〕。天朝田亩制度又规定凡经军师奏请取旨的政事,「天王降旨,军师宣列王,列王宣掌率以下官一体遵行」,军师总理国务,具有领导列王的权力。所以李秀成论军师为「朝纲之首领」,洪仁玕也自述「身任军师之重」〔四〕。太平天国军师权位的崇高可见了。
就由於太平天国的权力由军师执掌,所以才有这样崇高的权位。太平天国的起义檄文是由军师颁布天下的。那三篇后来编为颁行诏书的伐暴救民的著名起义檄文,奉天诛妖救世安民檄、奉天讨胡檄和救天生天养中国民谕,就是由左辅正军师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颁布。到癸好三年正月,大军从武昌下江南,颁布的四民各安常业诰谕,也是用左辅正军师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颁布。杨秀清、萧朝贵在这些布告中,开口就自称「本军师」,俨然以代表国家的身份向天下宣告。太平天国给进贡的人民收执,以为「异日合符之凭」的贡单,以是由左辅正军师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代表政府发给的〔一〕。太平天国致外国的照会也同样是以辅正军师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的名义致送的〔二〕。可见太平天国是以军师代表政府的。
再看太平天国国家权力的行使。太平天国「一切号令」〔三〕,自军国大政,以至刑赏生杀,职官升迁降调,都由正军师杨秀清裁决〔四〕。杨秀清的东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每部十二员,共七十二员,主分掌国务。承宣二十四员,主发号施令〔一〕。全国国务,各方向正军师杨秀清禀奏〔二〕,又从东殿发出诰谕指挥,每天川流不息地好似机器一样运转。曾于一天里面颁发诰谕至三百件之多,使敌人感到惊奇〔三〕。凡镇守各地的官员和出征的大将,当封授遣派时,必颁给正军师杨秀清将凭一张,准在外先斩后奏〔四〕。正军师杨秀清的将凭,代表了太平天国国家的权力,与中国历史上所传皇帝赐尚方剑授权诛奸具有同样的意义。
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反革命分子及外国侵略者都是不能理解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的。清朝统恰者和地主阶级分子见天王临朝而不理政,就指为「尸位而已」〔五〕,甚至说「洪秀全实无其人」〔六〕,「或云系刻木偶为之,实无其人」〔七〕。来天京探访太平天国的外国侵略分子见天王没有上谕,也向太平天国提出了询问〔一〕,回去又作了「以东王名义对我们的询问所作的答覆,根本不能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南京太平王这个人的存在和他是否在南京这样疑问」的汇报〔二〕。至于对正军师杨秀清行使权力,以贼情汇纂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反革命分子指为「一切专擅」,「自搅大权」〔三〕。英国侵略分子麦华陀和鲍林也指为「东王极其狡猾地僭取这个位置,使他的主公成了一个纯粹愧儡国王」〔四〕。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把太平天国这种政体指为杨秀清的篡夺行为。
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反革命分子以及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政体的歪曲,好似乌云般一直遮蔽着后人的观察,使人们发生了错觉。今天,必须予以扫除,然后方能显示出真实的历史事实。我已在太平天国政体考再稿中,专章详加考谬释惑,读者请参看该文。此处不复述。
三太平天国军师负责制的历史渊源
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是有它的源远流长的渊源的。
在中国古代,本来有一种限制君主权力的丞相制度。丞相是秦代后为封建官僚组织中最高官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其职掌为「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应诏注说:「丞者,承也,相者,助也」,就是说秉承皇帝命,管理全国政务。汉初丞相位尊权重,所以近人有称为责任丞相制度的说法。自汉以后,丞相一职,废置不常。明朝初本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明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诛左丞相胡惟庸,遂废丞相不设,析中言政务归六部,以六部分掌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于是总搅权柄于皇帝一人之手。洪武二十八年(一三九五年),复下敕谕,后世子孙,不得议设丞相,臣下有请设丞相的,处以极刑〔一〕。明代暴君迭出,残虐人民。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总结明朝历史,他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他在明夷待访录里,既痛斥「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大倡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人一家的天下的民主道理,复极力主张宰相制,以分君主权力,并主张皇帝没有执行的事,宰相可代皇帝执行。黄宗义的主张,曾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实行虚君共和制所取怯。暴君嫉恨丞相制,哲人则主张用丞相制以分君主的权力,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来已久了。
在农民阶级方面说,自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农民为要求平等、平均,反对压迫,打倒暴君,推翻虐政,进行过大小数百次的革命战争,更是史不绝书的。
编著於元末农民大起义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便反映了一种防止暴君出现,限制君权的政治理想。这两部书的著者都是罗贯中,是个「有志图王者」据传他曾参加元末张士诚起义二〔一〕。他抱负未能实现,只得见之空言,寄托在这两部说书讲史的小说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五记刘备进位汉中王,封「诸葛亮为军师,总督军马一应事务」。水浒传第二十回记梁山泊英雄立晁盖「为山寨之主」,扶他「去正中第一位交椅上坐定」后,推吴用为军师说:「学究先生在此,便请做军师,执掌兵权,调用将校,须坐第二位」。
三国志通俗演义把历史上刘备的谋臣诺葛亮,改造为小说上总督军马一应事务的汉军师,把他写成智慧的化身,顶见未来的象征,著者显有寄托。在水浒传里,不把梁山泊权力交给那四海驰名,「智勇足备」为「山寨之主」的「托塔天王」晁盖,而交给这个「村中学究」的「智多星吴用」执掌,其用意更为明显。汉军师谒葛亮和粱山泊军师吴用都可说是著者的化身,也可就是著者政治理想的反映。太平天因的军师负责制,正是远承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这种政治理想而来。我们两相对勘:三国志通俗演义汉军师诸葛亮「总督军马一应事务」,太平天国的军师也「总理国务」。水浒传立晁盖「为山寨之主」,推吴用为军师,「执掌兵权,调用将校」,太平天国也以主为国家元首。军师为政府首脑,执掌实权。水浒传梁山怕英雄聚义,在聚义厅上同时推立「山寨之主」和军师,太平天国也于建国时同时建立天王(主)和军师。两者完全一模一样。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成书后约三百年,於清康熙十三年甲寅(一六七四年)创始的天地会〔一〕,在它的反清复明根苗第一里,就有在高溪庙起义时,拜朱洪英(一作朱洪竹)为盟主,拜陈近南先生为军师的传说〔二〕。伦敦不列颠博物院藏有一卷天地会人物绘像〔三〕,把这个传说形象地绘了出来。这一卷绘像、绘的都是天地会传说人物。第一幅是朱洪竹小主绘像。第二幅便是明主朱洪竹和军师陈近南先生绘像。其他人物都是单人分幅绘於后(陈近南也有一幅在白鹤洞修道绘像列於后),这表明「主」为最高领袖。而明主朱洪竹和军师陈近南合绘列第二幅,则意味着「主」和「军师」为一体,也意味着天地会打算建立
天地会写本上明主朱洪竹和军师陈近南绘像
伦敦不列颠博物院藏陈婉临摹
的政权是要采用以「主」和「军师」构成的政体。再从第二幅看,明主朱洪竹和军师陈近南并站在一起,明主站在右,军师站在左,右高左下〔一〕,明主表现出一副至高无上的尊严,军帅面向明主,表现出承命的表情,而令旗则执在他的手中,这表明了「主」为元首,是第一位,「军师」是第二位,但实权却由「军师」执掌。天地会这一幅
绘像,把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通过汉军师诸葛亮和梁山泊军师吴用而表现出来的以「主」和「军师」为构成的政体的政治理想活现在纸上。我们看了这幅绘像,对太平天国军师负责制的实质和精神面貌都会得到深切的体会。
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是两部著名的具有人民性的说书讲史的小说
,水浒传写的是宋代粱山泊农民起义,著者更把他的理想寄托在其中。这雨部书,都为人民所喜爱,都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所以农民起义者在组织他们的会社或建立他们的政体时,往往向这两部书吸取养料。上面已经说到天地会在传说上就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有军师陈近南这个人物。现在再来看它的组织和制度。考天地会便是取水浒传「指天地作父母」的梁山泊大聚义的誓词,以泯除家族的畛域,而合异姓为一家的意义作为会
名的〔一〕。天地会力求平等主义,会员间彼此都以兄弟称呼,入会的一体看待,便是从水浒传不分贵贱,无问亲疏,并且打破天赋的不均与教养的不齐的「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勇,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谁,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怆,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的梁山泊大聚义的理想而来的〔二〕。清末哥老会(即天地会后来的名称)重要首颁陶成章述天地会「力求平等主义」,「政体主共和」,也指出是取三国志通俗演义(桃园义气),水浒传(粱山泊聚义),说唐(瓦岗寨威风)三书贯通而来〔三〕。天地会的组织及其共和政体,取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也取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在十四世纪后半期撰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中还是一种政治理想,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创始的天地会就以这种理想来组织会社,并且预期以「主」和「军师」为构成的体制作为将来建立政权的政体。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国,就把军师定为制度,创立了军师负责制,见之实行。从理想到预期,从预期到实现,其历史源流,是明如观火,昭然若揭的。
四太平天国军师负责制的产生与性质
太平天国按它的阶级本质来说是农民的国家,其使命首先是为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农民和贫苦的阶层谋利益,镇压敌对阶级的力量。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史时期,当时的中国,已开始由封建社会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宗法关系已趋向松弛化,历史条件已起变化,另有其特殊的内容。它不但把中国历史上二千多年来农民起义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平等、平均的农民民主,大大地向前推进,发展到农民起义的顶峰,而且,带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属性,开始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然而素朴的宗法制君主主义,对君主政体的观念,还存在于当时农民的思想意识中。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起义建国,一面极力要求贯彻他们所追求的农民民主的理想,一面又不可能不沿袭了他们阶级敌人那一种旧体制,这样,在他们国家组织中就出现了把农民民主主义和君主制独特地结合在一起的军师负责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带上特殊内容的太平天国革命,在它的政权建设上,产生了军师负责制,以军师为政府首脑,总理国务,君主临朝不理政,不能随他的意志去处理国家大事的政体,绝不是偶然的。这种政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包涵有丰富的农民民主性质的内容,从下而几方面考察,可以具体地看出来。
首先从议政制度看。太平天国议政有三项原则:第一、民主,所有政务,「皆由下拟定」〔一〕。这就使下级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拟议,发挥民主作用,而避免上级官僚主义,也就避免专制独裁。第二、集中,下级必须层层转达,不得越级白事,到了侯、相这一极,经过他们「商议停妥」,再由他们向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禀报,最后,由杨秀清审核,韦昌辉、石达开参议,作出了决定。把全部权力集中到正军师〔二〕。第三、极度地限制了君权。所有政务,都由正军师杨秀清决定。然后由杨秀清率领韦昌辉、石达开上奏天王取旨。凡「议定奏上」,天王「无不准者,每批旨准二安」,「从无驳者」,就是从来没有否决过。群臣「概不准奏事」,只有与政事无关的请安、贺喜、谢恩得向天王上本章,就是这些,也必须杨秀清盖印,经肠愣隋审查过,否则天王不阅。君权限制到了这种地步〔一〕。这一种议政制度,极度地限制了君权,既民主,又集中,是具有民主性质的。
从选任人才来看。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全国每年选举一次。从最低一级两司马芝辖的二十五家选举起,经过上一级层层考核二直到军师,然后启奏天王任用。凡「举得其人,保举者受赏;举非其人,保举者受罚」,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实行,这个每年一举的制度也未能实行。但所行的乡官制度,却正是这种制度。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分兵克复各地,建立地方政权,设立乡官治理。几乡官,「乡里公举」,「为众姓所共推」,施行民主选举,深得人心〔二〕。江西、安庆人民之所以热列拥护太平天国在于此,太平天同政权是首创。太平天国这一大改革,的确改变了封建体制,实现了农民民主。太平天国前期保举官员也同样是采取民主的措施。凡保举官员,由丞相、检点、指挥等各级保举所属,列名具禀,呈于韦昌辉、石达开,转申于正军师杨秀清可其议,始会名同奏于天王以取旨,榜示朝堂,使众周知,乃颁给印凭而授职。其有战功,也由本管官保奏。这正与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相同,也具有民主性质,所以人才辈出,深得人心〔一〕。太平天国这种民主保举,李秀成自述原稿曾记石达开出走后,国中无人,朝臣把他和陈玉成、蒙得恩、李世贤选举出来助国。不仅陈玉成、李秀成这班人物是「经朝臣查选」,「朝中议举」,就是总理全国政务的石达开,也是「合朝同举」的〔二〕。众人不但举石达开执政,还因「大家喜其义气,推为义王」〔三〕,连王号也由群众封给了!从这种种情况,特别是后两件大事来看,可知太平天国的农民民主,究竟达到何种境地。
又从太平天国的臣民具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权力来看。辛酉十一年十一月初旬前后(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左右),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乘着这年秋太平天国在长江上游战事失败,安庆陷落的形势,幻想用利诱、威胁的手段来天京向太平天国提出平分中国愿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据李秀成自述原稿记载,天王是经过与朝臣会议,然后召见他们予以拒绝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粉碎英国侵略者平分中国的阴谋,是一件特大的事,而决定在於朝臣会议。这可见太平天国的臣民是具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民主权力的。英国侵略者由於这件阴谋见不得天日,所以他们在秘密谈判被太平天国断然拒绝双方决裂后,就进行公开的挑衅。辛酉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何伯命令停泊天京的狐狸号舰长宾汉照会太平天国,提出四项强横的要求。太平天国於十一月二十二日(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答覆宾汉照会,逐项驳斥,全部拒绝,其中有说:「我全国官兵上自诸王,下至兵士,势必愤怒,不准此类协定继续施行」〔一〕。太平天国的军民有不准违反国家利益的条约继续施行的权力,也可见他们具有对国家大事决定的民主权力。
再从太平天国臣民有一定反抗权力来看。天京事变后,全朝同举石达开执政,众心欢悦。天王洪秀全却不欢悦,他封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专任两人来挟制石达开,人心已经是不服了。到石达开被迫出走,人心愤激,洪秀全竟不得不撤了两兄的王爵,并顺从群众的推戴,镌刻义王印,派专使去安庆送给石达开〔一〕。其后癸开十三年夏,雨花台要塞失守,天京危急,洪秀全受了臣民的压力,又不得不封李秀成为军师,并宣称「禅位幼主,尽黜洪氏之党」,以缓和臣民的激愤〔二〕。太平天国就是到了洪秀全已厉行君主专制的时侯,巨民还是具有一定的民主权力,迫使洪秀全不能不向臣民让步,控制了洪秀全的专制独裁的。
还可以从太平天国的登闻鼓制度来看。太平天国设有登闻鼓,从天朝宫殿和东王府以至各地首长衙门都设置大鼓,凡有冤抑不伸的人都可前来击鼓,要求审断曲直,平反冤狱。这种登闻鼓制度,不仅行使於法制方面,保护人民的利益,使民气得伸,就是对国家大事也同样可以击鼓上闻。戊午八年夏,天京被围急,李秀成请求出京调兵解救,天王不准。过了几天,李秀成见势急,就到天朝宫殿击鼓,请求天王登殿重议。李秀成击鼓,侍臣鸣钟之后,天王登殿传奏。结果,李秀成取得旨准,出兵调兵,解救了天京〔一〕。李秀成就是行使太平天国的登闻鼓制度,可见这种制度也是具有农民民主的性质的。
从以上种种方面考察,我们看到,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确实是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可以说它是初步实现了我国农民阶级所世世代代追求的农民民主的理想的。
但是,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产生於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而具有它的特殊性质。太平天国君主临朝不理政,以军师为政府首脑,处理国务,
这是农民民主的一面。太平天国宣布洪秀全是奉天命下凡救世,大讲「君道」和「臣道」〔二〕,承认了「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三〕,君位由天所授的君主制。太平天国的君与臣,依然是同封建君主制一样严划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中国封建社会,自东汉以后,「万岁」为君主至尊的专称〔四〕。太平天国定制,天王洪秀全称万岁,正军师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杨秀清为臣〔一〕,逼迫洪秀全答应他称万岁,就是大逆不道的篡位。所以李秀成论为「君臣不别,东欲专尊」〔二〕。这正是太平天国全体臣民的公意。恪守臣道,君臣界限断不可混淆,正是他们共同的伦常道德。洪秀全之所以得有权力以篡位大逆下诏诛杨秀清,而诛杨秀清后,万众无声,这都由於太平天国这种政体所决定。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把国家实权归军师执掌,天王洪秀全不可能认为「朕即国家」,不可能随他的意志处理国事。这是与君主专制最不同的所在。但天王洪秀全却能够把「君位」作为私有
,有谁要夺取时,他就得有绝对的权力而诛之。这又保留了君主制君权天授的权能,使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也不同於西方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者形式上是很相像的,而实质却是不同的。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的产物,其君主是封建阶级的象徵,首相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这种象徵性,表示封建阶级屈服于资产阶级的统治,也象徵着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妥协。太平天国的军帅负责制,是中国农民阶级的创制。它的主(天王)和军帅是相辅相成的制度,他们都是农民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一个为国家元首,一个总理国务,只是革命内部的分工,而不代表两个不同的阶级利益。
总之,太平天国的军帅负责制,以主(天王)为国家元首,临朝而不理政,以军帅为政府首脑,执掌实权,既包涵有农民民主的内容,又沿袭了封建主义的旧体制。它把农民民主主义和君主制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它不同于我国自秦迄清所行的君主专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而是具有它的独特的性质。这种政体,是和太平天国的国体,即政权的阶级性质相适应的。
五太平天国军帅负责制的破坏
太平天国军帅负责的破坏,先起于军帅杨秀清,而毁于天王洪秀全。
杨秀清虽然身任军帅,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实权,但他还要夺取高踞太平天国特权顶峰的天王宝座。丙辰六年(一八五六年)五月,他就假托天父下凡逼洪秀全承认他称万岁,企图把太平天国的主(天王)和军帅的权位都归于他一人之身。杨秀清必须担负首先破坏太平天国军帅负责制的罪责。但是,杨秀清逼称万岁事件,以他本人被杀而告终,他还不曾把军帅负责制破坏。
太平天国军帅负责制的破坏,毁于天王洪秀全之手。洪秀全是一个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但他中封建思想的毒很深,他不但要父子公孙江山万年,他还要做一个专制的君主。他在辛开元即天王位那一年,就颁布幼学诗〔一〕。其朝廷一章道:「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逞」。其君道一章道:「一人首出正,万国定咸宁。王独操威柄,谗邪遁九渊」。在后来另一部天父诗里,他又有一首说教的诗道:「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二〕。在这部天父诗中,还有「一句半字都是旨,认真遵旨万万年」〔三〕、「遵旨得救逆旨刀」〔四〕等句,充分流露了他的君主专制的思想。
以抱有这种君主专制思想的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前期行军帅负责制的时候,他不得不受着政体的限制,做一个临朝而不理政,只拥有君主的尊严,而没有实权的元首。但到经过天京事变,他杀了杨秀清,诛了韦昌辉后,便不同了。那时候,合朝同举石达开执政,要石达开继任杨秀清军帅的地位,继续军帅负责制。「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洪秀全没有把军帅的权位给石达开,他封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专任两兄,挟制石达开〔一〕。洪秀全除用两兄来挟制石达开外,他还「诏旨频降仍,重重生疑忌」〔二〕,亲自来控制石达开。结果,石达开被迫出走了。洪秀全就把军帅职权抓归手中。于是正如他自己所说:「主是朕做,军帅亦是朕做」,作为一个专制的君主,破坏了太平天国的军帅负责制。以前,我们对这件大事,都认为群众拥护石达开,是人事问题。今天,考明了太平天国的军帅负责制,才知道人事只是表面现象,而本质实是群众拥护军帅负责制,洪季全则要破坏军帅负责制,是太平天国一场对政体的带有根本性的大门争。
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三月,洪仁玕从香港到天京,封为干王,「晋位军帅」。洪秀全是把军帅的「名」交出来了,但军帅的「实」,他却是紧紧抓住不放。洪仁玕这个作为「朝纲之首领」,外国人也称为「总理国务」〔一〕的军帅,只是一个空架子,已经没有权力了。有一个英国翻译官富礼赐和洪仁玕很熟,常在干王府吃饭间谈,还在府中住过。他记洪仁玕和他间谈说:「席间,他便告诉你欲改革各事如何困难,天王如何不听人言,各王如何不尊重其威权」〔二〕。在太平天国前期行军帅负责制时,权力在军帅,天王只有「旨准」,「从无驳者」,能不听从军帅吗?各王能不听军帅的命令吗?这寥寥两句话,道尽了太平天国后斯军帅有名无实的真情。富礼赐又记干王府六部处理政务事,说办理国务的只有三个书手,常在那里写字于黄纸上,大约这几个人即是该六部的全部人员。户部作了堆煤炭之用。礼部的用处更为卑下。六部在楼下,而一个外国牧师罗孝全却高踞整个六部的楼上作为寓所〔三〕。这种种情况,只能说是笑话,那里还是堂堂国家的政府!当年正军帅杨秀清东王府好似川流不息地处理国务,而今作为军帅的洪仁玕干王府却荒凉秽芜到了这种境地,其权力已不在军帅,是不言而喻的了。
到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五月,天京危急,天王受了臣民的恹力,不得不封李秀成为军帅。但李秀成有没有得到军帅的权力呢?据李秀成自述原稿说,当时敌人兵临苏、杭,李秀成请前往指挥。那时候,要守天京,必须依靠苏、杭物资的支持,没有苏、杭,天京就不能守。李秀成要去苏、杭,是从全局出发的。乃再三奏请,洪秀全都不准。苏、杭守将日日飞文告急,李秀成再力奏,洪秀全才准他前去,限四十日四回京,如过期不回,以国法从事。这那里还有军帅的权力!
洪秀全剥夺了军帅的权力,他就设立吏部天官、户部地官、礼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六部,把国务分归六部掌管,而由六部向他和他的儿子幼主直接负责。这兴朱元璋废丞相,设六部的用意、作法和目的完全相同,都是为要把大权收归已手,以厉行君主专制。所以,庚申十年(一八六○年)十月,英国教士杨笃信到天京访问,他记道:「在南京有同北京相当的六个部」〔一〕。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正月初,英国水帅提督何伯自吴淞率队西上,调查长江开埠事宜,他特派步兵中校吴士礼入天京,调查太平天国实情。吴士礼在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里,记太平天国的政制也说:「各王分管各部政事。他们分设各「部」衙门一如清廷,由各王分掌之。但所有权柄集中于天王。如不经其裁可,一切要务俱不得执行」。杨笃信所说「六个部」和吴士礼所说「分设各部衙门」,就是本书上面说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据杨笃信说太平天国的六部衙门的职掌,「相当」于清朝的六部,吴士礼说,「一如清廷」。清承明制。太平天国政权即分归六部掌管,那势必然「权柄集中于天王」了。
在太平天国前期,天王不理政务,不发上谕,到了后期,却完全相反。调遣军队作战由天王下诏命令了〔一〕。派官镇守要地由天王降诏任命了〔二〕。安民由天王派官前来了〔三〕。减征钱粮由天王颁诏宣布了〔四〕。给外国专使的文书也由天王颁给了〔五〕。总之,在太平天国后期,不论军事、民政、外交等等,无不由天王诏旨施行。因此,在太平天国前期,清朝钦差大臣向荣从金田起义就与太平军作战,一直跟追到天京,驻军在天京东门外孝陵卫两年半之久,并且对从天京逃出来的人「详加访问」,竟以「洪秀全实无其人」覆奏皇帝的询问〔一〕。再经过一年多,劫得杨秀清等本章稿本,见有「旨准」二字后,还以「似有其人」向皇帝奏报〔二〕。而到了后期,上面说的那个英国军官吴士礼,到天京只住了一星期,根据他亲眼所见,对洪秀全就作出了「专制的天王」的论述〔三〕。天王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前后两期两种绝然不同的形象,正是深刻地反映了前期行使军帅负责制与后期军帅负责制遭到破坏后的截然不同。
洪秀全破坏了军帅负责制,大权独揽,从他个人说来确是做到了「如不经其裁可,一切要务俱不得执行」,把所有权柄都集中在他一人之手。举一事来说,辛酉十一年正月,洪秀全准许了英国海军提督何伯要求在天京停泊一军舰照料商务。这是一件大事,当然必须要经过洪秀全的决定的。但到三月,英舰请求在江边借地三丈,盖屋贮煤,以供燃烧,即准其停泊,这便是运带而起的事了。而负责处理国务的赞嗣君蒙时雍、忠诚二天将李春发却无权处理,而必须「登朝面奏」,取得「旨准」,然后遵旨执行〔一〕。从这一件事看来,可知吴士礼所说的话,确是不错的。但是,对太平天国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洪秀全即成了一个「专制的天王」,全权在手,他就任人唯亲。他第一重用的是他称为外甥的幼西王萧有和。第二重用的是他的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第三重用的是族弟干王洪仁玕。第四重用的是女婿金王锺万信、剀王黄栋梁、捷王黄文胜〔二〕。这班人都是他的亲属。庚申十年,萧有和还是约十三岁左右的时候〔三〕,就兼任赍奏官的重职。三年后,权力达到「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诛之」〔四〕的地步。黄栋梁、黄文胜也都是小子〔五〕。其中除洪仁玕通晓西洋政治、尽忠太平天国当别论外,这班亲贵们,都各擅权利,洪仁发、洪仁达尤其凶横残暴,祸国殃民,把太平天国搅得乌烟瘴气,无法无人,人人切齿。
洪秀全掌握大权,又「立政无章」,〔一〕,就是说制度紊乱,洪秀全即采取政归六部直接向他负责的制度,那就应该所掌各有专责,不是任何人所得干预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如此,以掌铨选的吏部来说,今所见庚申、辛酉两年保官的本章共十五封,计由幼西王萧有和、勇王洪仁达、侍王李世贤、赖冠英奏请的各一封,由干王洪仁玕、赞王蒙得恩、章王林绍璋会奏的一封,由干王洪仁玕奏请的五封,由英王陈玉成奏请的三封,而由吏部奏请的只有两封〔二〕。这样,吏部的职权便给他人所夺了。李秀成自述原稿记有天京各王府各衙门打算买米粮存储以防敌人围困,洪仁发、洪仁达等出令:「欲买粮者非我洪之票不能,要票出京者亦要银买方得票行,无钱不能发票」。如果说买粮要发票的话,那是户部的职权,而不是任何人所得发给。这样,洪仁发、洪仁达等又把户部的职权攘夺去了。因此,六部的地位就被恹得很低。据天王和幼主诏旨所列,在六部之上,王亲国戚和诸王不算了,只算官职,就有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神使七级。六部地位只比主佐将一级高〔一〕。以掌全国政务直接向天王负责的六部竟恹在如此低级,如何能行使职权,其权力怎能不被攫夺!不仅如此,洪秀全既设六部分掌全国政务,又以洪仁玕、蒙得恩(得恩死后,由其子蒙时雍继任)、林绍璋总理国务。这就必须把六部隶属于其下,行政方能统一。今竟不然,吏部依然直接向幼主保官,而总理国务的洪仁玕、蒙得恩、林绍璋也向幼主保官,这就乱了,还成什么政体!再看赖冠英既有权力攫取吏部的职权来向幼主奏请封李秀成子李容发为忠二殿下,而到三个月后,他本人却要由吏部奏保为忠靖朝将〔二〕,这简直是笑话。不但是李秀成所说「政事不一」〔三〕,实如反革命头子曾国藩所说「大纲紊乱」〔四〕了。任人唯亲,则「谗佞张杨,明贤偃避,豪杰不登」〔五〕立政无章,则政事不一,大纲紊乱。这都是必亡之道。
由于任人唯亲和立政无章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还有乱封王爵一事。洪秀全在天京事变后,打算不再封异姓为王了。到已未九年,族弟洪仁玕来天京,封为干王。洪秀全自知对不住功臣,他要倚靠陈玉成、李秀成保国,不得不封他们为王。自此之后,日封日多。
洪秀全把王亲国戚和从广东跟出来的同乡都封了王,而汗马功劳的人却不得封,人心不服。后来封多了,不给名号,一律叫做列王。到列王又封多了,把封的王都写作「坣」。这个坣字,作小王解,是太平天国因避王字讳而改的避讳字。今用来封人,人心更不服了。于是未得封王的功臣感到愤愤不平,而受到列王的封的人则感到不光彩,尤其是受到坣字的封的人则认为被侮辱,于是便把人心丧尽了。李秀成把这件大错误列为天朝十误里面的一件大错误。他在自述里痛论其事道:「无功偷间之人,各又封王,外带兵之将,日夜勤劳之人,顾之不分(忿),力少从戎,人心之不服,战守各不争雄,有才能而主不用,庸愚而作国之栋梁。主见失算,封出许多之王,言如箭发难收,又无法解,言(然)后封王具(俱)为列王者,因此之来由也。然后列王封多,又无可改,王加头上三点,以为坣字之封,人心格而不服,各心多有他图,人心由此两举而散无涯也」。
六结论
太平天国的军帅负责制,是采取那两部为人民所喜爱的名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里的政治理想,注入了一些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内容,把农民民主主义和君主制独特地结合在一起而创制成的政体。
这种政体,具有它的独特的性质,既包涵有农民民主的一面,又沿袭了封建主义的另一面。因此,它不同于我国自秦迄清二千一百多年来的君主专制,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它是太平天国的光辉创造。
太平天国是农民政权。它的军帅负责制是与它的政权的阶级性质相适应的。在太平天国前期行使这种政体,发扬了农民民主,取得了革命飞跃发展,国势兴隆昌盛。李秀成自述原稿记这时期的盛事,有两句很扼要的话说:「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又说:「立法安民」,「严严整整,民心佩服」。到天京事变后,军帅负责制遭破坏了,洪秀全厉行君主专制,造成了人心离散的严重后果,卒至覆亡。
太平天国行使军帅负责制的时候,越民主,就越集中,越「严严整整」。到军帅负责制遭破坏后,越专制,就越紊乱,越离散。历史确是这样吗?千真万确的太平天国历史事实的确如此。
太平天国的军帅负责制,虽然遭洪秀全破坏了,但臣民仍然具有一定的民主权力,国家大事洪秀全要听取臣民的意见来作处理,他违反民意的措施,还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臣民作了让步,历史事实,还是昭然共见的。可是,由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与国家的根本性质背道而驰,内部矛盾重重,离心离德,太平天国就不得不败亡了。
太平天国军帅负责制的产生、行使与破坏,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兴亡,也留给后人以一些深刻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