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述
甲太平天国官制的渊源
太平天国官制取自周礼。汪士铎乙丙日记述他在天京见太平的典章制度说:〔官制皆仿周礼〕。安徽潜山县人储枝芙皖樵纪实记太平天国在潜山建立的官制说:〔窃周官制,立伪军帅、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等乡官〕。就是太平天国文告也明白宣告自己的官制据自周礼,如镇守浙江桐乡县的符天燕钟良相布告列规条十三则,其第一则便说:〔立军、帅帅、准周礼二十五家之制〕〔一〕。这是一件当时人通知的事。
周礼当是战国时儒者采集重要国家如周、鲁、宋等国官制,再添加儒家的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一部官制汇编。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都曾经依托过周礼。太平天国的创制者洪秀全、冯云山也是熟读儒书的知识分子,他们根据周礼,把远古时代理想化,从中得出自己的国家观念,从而创立自己的官制,这不是偶然的。
在太平天国的官制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乡官制,便是源自周礼乡、州、党、族、闾、比的制度的〔一〕。但周礼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帅、闾胥、比长所掌祇政教〔二〕。到三年大比,简阅民数和物资的时候,才把一乡的卒伍用军制组织起来,〔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因农事而定军令,作一次检阅和训练〔三〕。太平天国的乡官则不同,其辖一万二千五百家的军帅,假以令旗,得操徵调的权柄,使兵民合一,文武一途,令军帅兼文武的职任。自辖二千五百家的帅帅以至辖二十五家的两司马,都设公堂刑具,催科理刑,都专责成〔四〕。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大大地把周礼的制度加以发展。
太平天国许多重要的官职都取自周礼。如总圣库便是仿自周礼「掌受九贡九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的内府制度,和「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的外府制度〔一〕。如婚娶官便是仿自周「掌万民之判」的媒氏制度。周礼注媒氏说:「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二〕太平天国把结婚证书称为〔合挥〕,也就是从周礼而来。
周礼有典命,注说:「命,谓王迁秩群臣之书」〔三〕。有典妇功,注说:「典,主也。典妇功者,主妇人丝枲功官之长」〔四〕。又有浆人、醯人〔五〕、舂人〔六〕等官职。太平天国采取了周者礼这种典官建制的用意,从典簿书、典诏书起,以至「百工技艺,各有衙门」〔七〕。中国封建皇朝设官,都以易系辞「百官以治」为原则,专为统治人民而设。而太平天国设官,则扩大到百工技艺生产上去,使太平天国「满朝文武三百六行全」,其性质显然有所改变。太平天国官制,也有采取周礼的官名而作用不同的。周礼以六官建立官制,其「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於百事」〔一〕,掌理国务。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即从此而来。太平天国采取周礼这种官名,设产了六官丞相,但只作为最高一级的官阶,而没有实任的职务,与周礼名同而实异。
太平天国官制以取自周礼为主,也有旁及他处的。如疏附衙便取自诗经。诗经大雅绵:「予曰有疏附」。傅:「率下亲上曰疏附」。疏:「疏附,使疏者亲也」。这本是诗人托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而太平天国却取为主管送递国家公文的官名,来作为表示沟通上下内外,团结一致的标志。
太平天国设立的官名,也有取自中国封建皇朝的官名的,如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等官名都是,但太平天国只用来作为各级官阶的名称,而兴在封建官僚组织中担任各种职务的官职不同。
乙太平天国的官与爵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二月,在广西武宣县东乡建国,拥戴洪秀全即天王位,设立百官〔一〕。
这年十月二十七日,在永安州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是为封王之始。
癸好三年九月,封秦日纲为顶天侯,林凤祥为靖胡侯,李开芳为定胡侯,吉文元为平胡侯,是为封侯之始。中国古制,官,是职守,担任治理国家的职务,易系辞说:「百官以治」,周礼说:「设官分职」。爵,是爵位,以封功臣,礼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官和爵两者是不同的。
太平天国初设官爵,原照古制,丞相以下为官,王、侯为爵。但由於丞相只是一种官阶,并非实有任务的职官,因此,凡由丞相封侯后,所遗的缺就由别人递升。这就给人错觉认为侯是丞相上一级,反革命大头子曾国藩的情报机关便是如此。太平天国的官爵在施行的初时就已经有连成一片的趋势。
天京事变后,在侯爵上,增加义、安、福、燕、豫五爵。其作意是要限制封王,使功臣封侯后还有五爵可递升。不料后来越封越多,满朝都是义爵、安爵,不得已再在义爵之上加多天将、朝将、神将等级来作限制。於是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实际无异於官阶,而天将、朝将、神将等都是官名却称之为爵〔一〕,天将再升便是王爵,官爵到这时侯,已经混淆在一起了。
丙累代世袭的太平天国官爵
太平天国的官爵是累代世袭制。辛开元年十月十二日,天王在广西永安州下诏道:「天王诏令通军大小众兵将,千祈遵天令,欢喜踊跃,坚耐威武,同心同力同向前。……今诏封从前及后一概打仗升天功臣,职同总制世袭。掌打大旗升开功臣,职同将军、侍卫世袭。……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动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威风无比……享福无疆」。太平天国定下了官职累代世袭制。
壬子二年夏,从广西进军湖南时,以左辅正军帅东王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帅西王萧朝贵名义颁布的救一切天生天义及中国人民误帮妖胡者诰谕号召清军起义道:〔今幸上帝大开天恩,差天王降凡作天下万国太平真主,特谕中国人民,从前误在妖营帮妖逆天,今闻本军帅谕,有能即明大义,约同中国人民,擒斩妖胡头目首级亲到天朝投降者,本军帅不独赦宥尔等前愆,且将奏明天父,有大大天爵天禄封赏尔等。我主江山万万年,尔子尔孙世袭官爵万万年。……在世荣耀无比,在天享福无疆,永远威风,永远尊贵」。太平天国再次宣布官爵世袭制。
中国封建社会,做官的是人上人。官阶越高,威风越大。至於封爵,传及子孙,更威风无比了。这种封建思想,在当时还深深地存在於农民的思想意识中。所以太平天国就定下官爵累代世袭制度,来鼓舞将士同心同力同打江山,同受天禄,同享天福。在起义的布告中,也以「有大大天爵天禄封赏尔等」,尔子尔孙世袭官爵万万年」,来号召清军起义。
在太平天国的当时,不可能不用封官拜爵来鼓舞群众。但封官拜爵却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威风无比」,「享福无疆」,使他们居於特权地位。太平天国教育干的天情道理书说:「试问尔等,当凡情在家之时,或农,或工,或商贾,营谋衣食,朝夕不遑,手足胝胼,辛苦备当,孰如我们今日顶天扶主,立志勤王,各受天恩、主恩及东王列王鸿恩。升及荣光,出则服御显扬,侍从罗列,乃马者有人,打扇者有人,前呼后拥,威风排场,可谓盖世」。今昔不同確实如此。可知当年受剥削、受压迫的群众,今天封官拜爵后,已经一变而为「盖世」「威风」的特权阶层了。
中国封建时代,「土无世官」〔一〕,职官不世袭,就是世爵,除特予「世袭罔替」外,都有袭次,袭尽即除爵。太平天国则不论官或爵,都子孙累代世袭。如赞王蒙得恩助理国务,担负在外交任务。受到外国外交官的藐视。有一个英国外交官竟狂妄地诋毁说:「在综理政事之时,他完全是一个孩子,你也要当他是个小孩子来对付他」〔二〕。封建皇朝还认为「士世禄不世官,恐其未必贤也」〔三〕,不得世袭其官,而太天国竟连这一点都不考虑了。据贼情彙纂所记,乡官同样是「许以子孙承袭,世传不替」。乡官本是「乡里公举」,「为众姓所共推」的,也许以子孙世袭,那就把这种具有民主性质的乡官制度的良法美意践踏尽了。
丁官爵情况的变化是反映太平天国前后两期不同政治的镜子
太平天国的官爵,从性质说是封建的,从组织说是复杂而庞大的,本不是一种好制度。但在前期政治清明的时候,却在「同打江山,同享天福」的号召和目标下,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一到后期大纲紊乱的时候,就成为丧失人心的大毒素。官爵执行的情况,正好似一面镜子反映了太平天国前后两期不同的政治。
在太平天国前期,封官拜爵,掌握着四个原则:第一、铨选之权,全操于中央。凡授官,经丞相、检点、指挥等各举其属,互结公同保举,呈于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转申东王杨秀清,经东王杨秀清核准,始会奏于天王,以取旨准,然后以东王杨秀清名义颁给官执照,交该官收执,以凭赴任领印,办理该官职事务〔一〕。就是将帅统兵远征,深入敌境,虽关山远隔,路阻不通,而对封升立功将士,也同样是只准保举禀奏回朝,将帅不得擅行封升。故常有派信使偷越敌人关卡,间关千里,回朝禀奏保举的事。癸好三年四月,东王杨秀清核准北伐大将林凤祥等保举彭福兴、张大里为监军便是一个例子。后来干王洪仁玕在立法喧谕里论到此事说:“查东王在日,即末秩微员,升降必由天廷转奏,片文只字,刊刻必自京内颂行,故官虽少而足贵,从无越队求荣,印虽小而可珍,孰敢私镌伪铸,郑重为何如也”!由于这时诠选官员的权柄,完全操于中央政府,故法立令行,事权统一。第二、官爵井井有条。太平天国前期,丞相以下为职官,王、侯为爵位。职官分正职官和同职官,其名称虽然繁多,但却纲举目张,厘然不乱。第三、限之以官爵,官爵加则知荣。太平天国前期,丞相为官居极品,非有大功不封侯,总计得封侯爵的不过二十人。诸葛亮论他治国的政策有「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一〕的话,太平天国前期所掌握的这一个政策,正与诸葛亮治国的政策相合。第四、「保将封官,择有才而用」〔二〕。甲寅四年十月初七日,东王杨秀清诰谕统师在田家镇前敌的燕王秦日纲说:「凡保举官员,必须查其平素历练老成,精明灵变,然后传该员前来,亲自勘验,观其言语举动,进退趋跄,果堪胜任,再行保举禀奏回朝」。秦日纲禀覆说:「卑爵遵即谕明各官,嗣后凡有保举官员,毋得徇情滥保,有玷官方,以重人才而慎选举,时时亲为勘验,凛遵我东王金谕而行」〔三〕。从这一道诰谕和禀覆看来,当时任用官员的慎重可以想见。乙荣五年,敌人论太平天国的诠选也说:「赏功课职,颇协众情,初无依达,故其党争为致死,虽屡至蹙而不舍焉」〔四〕。
太平天国前期封官拜爵,就是掌握着这四个原则,所以官爵就能够收到集权于中央政府和发挥它鼓舞群众斗志两种巨大作用,从而促进革命形势的蓬蓬勃勃的发展。而这种飞跃发展的革命形势,也就反映在当时官爵措施的本身上来。
天京事变的结果,形成中央大权旁落的局面。在官爵方面,将帅擅自封官拜爵,夺取中央铨选权柄。己未九年,干王洪仁玕初执政时,他在立法制喧谕里指出:「国家机要,惟在铨选」,而当时将帅竟有私镌印信,私给官凭的事。他定下森严的法令:「嗣后如主将在外远征,官兵有功足录,只准注明功劳部,存其劳绩,以俟凯旋奏封。主将以下统兵官无位(论)其高官王位,亦不得私镌印信,私给官凭,僭越一些。倘有私与官职者,当律以大辟,私受官职者,亦正典刑」。但这只是一纸具文,并未能遏得住这一重大流弊。据现存的一部登记叛徒保王童容海部下官执照及官印清册上所记官执照共九百三十八张〔一〕,条列于下:
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发的官照一张
翼王石达开发的官照七张
英王陈玉成发的官照一张
忠王李秀成发的官照六十三张
侍王李世贤发的官照九张
辅王杨辅清发的官照三十一张
卫王杨雄清发的官照二张
保王童容海发的官照七百一十张
成天义陈玉成发的官照一张
程天义桂顺得发的官照一张
熏天义黄祖发的官照一张
晤天义杨雄清发的官照一张
通天义刘官方发的官照二张
惒天义杨志清发的官照五张
金天义古隆贤发的官照二张
阀天义马桂功发的官照四十五张
兴天安胡潮荣发的官照一张
情天安杨福清发的官照二张
志天安杨志清发的官照四张
从天安黄潮清发的官照二张
理天安蓝仁得发的官照二张
阀天安马桂功发的官照九张
保天福兼部事刘庆汉发的官照一张
步天福吴盛扬发的官照一张
郑天福萧星耀发的官照一张
阀天福马桂功发的官照四张
忭天福闻潮春发的官照一张
铨天燕赖冠英发的官照一张
青天预谭体元发的官照二张
嗹天预魏家安发的官照三张
步天预吴盛扬发的官照一张
九门御林吏部正天官义赖发的官照四张
殿前吏部正天官朱兆英发的官照九张
真神殿大学士兼理吏部天官事务黄发的官照一张
主将杨辅清发的官照三张
天官燕提掌军民加贰秩彭大顺发的官照四张
以上官执照,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发的一张为前期官执照,这时太平天国行军师负责制,官执照由正军师发给,这是国家定制。真神殿大学士兼理吏部天官事务黄发的一张,九门御林吏部正天官义赖发的四张,殿前吏部正天官朱兆英发的九张,又保天福兼部事刘庆汉发的一张,都是后期中央政府吏部天官所发,这是后期的制度,也是国家定制。至于翼王石达开发的七张,为走分裂路线后所发。这些都除开不算外,计共有英王陈玉成等二十三人以三十种名衔发给的官执照九百十五张。由于这一路军队是保王童容海统率的,所以他发给的官执照最多。他在辛酉十一年十二月才封保王,到壬戌十二年六月叛变,在半年之内就以保王名义发了七百一十张官执照。以上所录的官执照,不仅仅是发给属官的官执照,而且还可以发给爵位的执照,例如英王陈玉成发给雷同兴瑎天侯执照。忠王李秀成发给李章懿蒶天豫执照、朱大椒茎天福执照。侍王李世贤发给魏家安嗹天豫执照。辅王杨辅清发给何朱仪幽天燕执照。保王童容海发给宣鸿猷猷天义执照、卢宣发笏天安执照、姜复宗维天福执照、施开显倚天燕执照、朱仲桂信天预执照、刘坤珊秉天侯执照。阀天义马桂功发给吴盛扬步天福执照、张桂发侣天侯执照。甚至高一级就得发给低一级的官爵执照,例如保王童容海就发给罗文宓永忠天将执照。从上面分析出的情况看来,太平天国后期将帅不但可以任官,还可以封爵,国家的大权落到他们手中,是到了怎样的严重的地步。
天京事变后,大纲紊乱,在官爵上,尤其显著地反映出这种情况。第一、官与爵混乱。太平天国前期,王、侯为爵,丞相以下为官,在定制时是将官与爵割分的。虽然由于六官丞相只是一种官阶,所以由丞相因功封侯后,遗缺都由他人递补,曾经使人发生侯爵作为丞相上一级的看法。但是,当时明定丞相是「官居极品」,非建立大功不得封侯,这就仍然掌握住官爵区分的大界限。到天京事变以后,爵上加设官职,官职下面有爵位。戊午八年颁布的太平礼制,王爵下是掌、义、安、福、燕、豫、侯。掌,就是掌率,是一种职官,而不是爵位。这时候,已出现在六等封爵之[上加设职官的情况。到己未九年十月,据天王诏旨,在义爵之上,已列有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国将、六部这七种职官。这就混乱官与爵的界限,从而混淆了官与爵的区别。李秀成自述原稿记陈玉成事说:「陈玉成封又正掌率,仍任成天豫实任」。成天豫本是陈玉成的爵位,李秀成却把它说成是实任的职官。李秀成这一句话,反映出当时这种官与爵混淆的情况。第二、职官类和等级因人而改变。例如庚申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幼主诏旨说:「前诏正掌居天将之下,今璋叔兼正掌,其正掌职同章也」。案正掌,即正掌率,本为正职官,现因此职为章王林绍璋兼任,就改为职同章王,这就把正职官改为职同官了。又正掌率等级本居天将之下,今因章王兼任,就改为职同章王,职官等级竟因人而改变了。第三、职同官变成职同王爵。例如同日幼主诏旨说:「朕再诏明,昨诏赉奏职同天将,今诏命和表兼赍,职同西也」。案职同官,就是这一种职官的职任相当于某种正职官,而不可能同于爵位。赍奏本定职同天将,今因由幼西王萧有和担任,就改为职同西王,这就把职同官变成职同王爵了。第四、六等爵变成卑官。在前期,以功高如大将冬官正丞相罗大纲尚未得封侯。到后期,六等爵越来越变成卑官。据现所见庚申十年天王诏旨和幼主诏旨,在六部之下,就是主佐将,已经不再诏及义爵。其燕、预、侯等爵作为小小的属官的比比皆是例如刘长元以囗天燕任精忠天将左一总检,邹浍川以蕙天预任精忠天将左一承委,石可新以蕙天侯任制胜朝将左一承宣。而官册上张得元名下注明:「由舒天侯升琦天安正持大旗」,是侯爵的地位尚低于安爵的属官正持大旗〔一〕。以上都是大纲率乱反映在官爵制度上的情况。
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用广封政策,以鼓舞人心,曾收到「各又振作同心」的作用〔一〕。但这种政策,只取效于一时,却种下滥封的根源。据丁巳七年五月,石达开从天京出走后一个月,清朝探报天京城内人物,其中有封爵者计有:安王洪发、福王洪仁达、赞天燕蒙得恩、顺天燕钟芳礼、地官丞相加侯爵陈潘武、春官丞相加侯爵刘庆汉、秋官丞相加侯爵莫仕暌、冬官丞相加侯爵陈得风〔二〕。这八人都不曾建立大功勋,竟得封爵。这就打破了以前限之以官爵,特别是非建立煊赫的大功勋不得封爵的大限。虽然于侯爵上加设义、安、福、燕、豫五爵共成六等封爵,而后才到王爵。六等爵在用字作封号都用尽后,又用数字编排,以作无限制的封赏。据现存官印,有三百六十八天安廖深印〔三〕。五百五十八天安左二武军政司印〔四〕。在记载上,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邹某〔五〕,一千四百六十九天豫龙有用〔一〕等。后来,还在义爵的上面,再加设天将、朝将、神将等官级。但是,封爵的大限已经打破了,就好似冲开缺口的堤防一样,日封日多,到「举朝内外,皆义皆安」,上面所加的官级也不能发生限制的作用的时候,就势必致于把作为封爵的最后一道堤防的王爵冲破,一直到了滥封二千七百多王的地步。王爵初时是有王号的,到封多了,就不再给王号,一律称为列王。后来列王又封多了,再封的王,不用「王」字,都用「坣」字〔二〕以区别于有名号的王爵和列王。这种所谓「坣字之封」者,它的意义是「小王」〔三〕,封的人,都感到委屈〔四〕。太平天国官爵制度到这种境地,已经是走到死胡同里去了。
官爵制度到了无路可走,其结果只有滥乱。滥乱的情况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无功得膺封爵。昭王黄文英供说:「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东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竟有二千七百多王」。另一方面是有功的受到压抑。昭王黄文英供说:「我哥子打了多少好仗,夺了多少地方,前年才封堵王」。黄文英的哥哥就是太平天国的著名大将黄文金,骁勇善战,威震敌人,曾国藩等都很怕他,称为「黄老虎」。他从参加金田起义起,百战功劳。镇守湖口要塞,屡败曾国藩是他。奋起讨伐叛徒韦俊,夺回池州是他。后来留守湖州要地,保卫幼天王安全转移也是他。太平天国后期于己未九年已经再行封王了,就在这一年,蒙得恩、林绍璋都得封王,而黄文金却迟到壬戌十二年滥封王爵的时候才封了一个堵王。这一个堵王,只是一个三等王,连上奏天王,还要受到层层的控制,昭王黄文英供说:「天朝的事越做越坏,若我王兄立了多少功,要奏一件事,还要转两道手才到干王手里,干王准奏,才奏上去」。从黄文英供里,反映出有功的受到压抑的委屈不平。于是在这种滥乱的封爵情况下,无功的得膺封爵,有功的受到压抑,这就导致太平天国内部不是走向团结,而是走向它的反面去了。
太平天国前后期官爵情况的不同是很鲜明的。而太平天国的官爵制度,也就好似明镜一般把它的盛衰兴亡深刻地反映了出来。
戊太平天国官爵制度尚有待于发掘和研究
太平天国由于要广设官职,就不能不多立名目,既有朝内、军中、守土之分,又有正职、职同、恩赏之别,而所署官衔更系以六官、五行、方位、数目、正副等字以作编排,因此,它不仅是庞大的,而且十分繁复的。到后期一再增加官爵等级,并在爵上加设官职,复造成官爵淆乱的情况,比前期更加繁复,所以当时人即有「名类甚伙」,虽久在太平军中的人也不能详悉之论〔一〕。
关于前期官爵,现有曾国藩情报机关编纂的情报(贼情汇纂)可考。该书卷三便是全记太平天国的官制。据说明编纂的经过,初时是向从太平天国逃出的地主阶级分子,「遍询广谘」,后来又根据掳夺的「捆載累累」的太平天国诏书、文案、官簿,分别条目,尽录官衔,以定等级,并再经过从太平天国逃出的奸宄分子的「一一诠释」,然后〔条分而缕晰之下,其昔有今废之制,则删削之,绩改之制,则增辑之,悉心考证〕,编成这一卷官制。自以为似可符合太天国现行制度。其实,今天只从该书本身作初步核对,便已经发现了一些错误,如果得到太平天国原文件来核勘,那就一定会看到更多的错误出来。
关于后期官爵,文献既如此缺乏,又没有一部如同贼情汇纂那样的资料可供利用,不待说是很困难的了。
因此之故,我们根据目前的资料和极为残缺的文献,还不能清楚地知道太平天国政权的组织系统,甚至后期官制究竟分为多少等级也不清楚。关于太平天国中央政府、省政府以及郡县各级政府的组织系统,各军主管机关的组织系统,各王、各高级官属下的组织系统等等,都是太平天国官制史上有待今后发掘和研究的问题。现在本书这一卷,只是给读者研究太平天国官爵制度提供一些看法和线索罢了。
二前期官爵
本书所述太平天国前期官爵制度,以贼情汇纂为据。该书先列职官表,次分章说明。但将表和说明核对,每有不合的地方。例如伪朝内官章左右史一节,记典刑罚为四员,而在职同指挥伪官名目表则为二员,典玉局为一员,而在职同指挥伪官名目表则为二员,此内未记有典旗帜、铸钱匠,而在职同指挥伪官名目表则列有典旗帜二员,铸钱匠四员。又说:「自左右史至总圣粮俱职同检点」,但查职同检点伪官名目表并未列有所记朝内疏附、典簿书、典诏命、宣诏书、提中关、典天牢、典刑罚、典镌刻,而此八种职官则列于职同指挥伪官名目表内。案伪官表后补遗考注说:「伪官表皆采自伪文告、伪官簿、及诸家记述、贼情集要(案为张德坚编纂贼情汇纂前所搜集的有关太平天国情报稿),合程奉璜所说,分晰考订,百头千绪,丝毫讹误,即与伪制不合,凡七易稿」。该书于成表之后,始据表以撰述各章说明。表经七易稿,丝毫讹误,即与原制不合,而核其各章说明,则粗疏错失随处可见,故本书叙述,都以该书各表为据,并采用该书所制各表于书中。关于该书官制」一卷表文互异,以及错误的地方,郦纯太平天国官制军制探略一书曾加以核对,订正其错误,详注于第一章各注中,读者请参看。我从前撰太平天国稿时,未经核对该书表文,迳采用各章说明,而其统计数字有误的地方,也未经核算,遂致沿其错误。此次撰著,都经过核对,并逐项计算。又贼情汇纂记事系截至清咸丰五年六、七月间止,即太平天国乙荣五年五、六月间止,而本书所割分的前后期以丙辰六年七月天京事变时为界线,故应据他书作补充。本书凡据贼情汇纂的都不再加注,据他书补订的则注明。
甲职官等级
贼情汇纂伪官等差总表定太平天国职官等级为十六等,其表如下:
太平天国前期,王、侯为爵,丞相以下为官。贼情汇纂把王、侯都认为官,定太平天国职官等级为十六等是错误的。
太平天国前期最高职官为丞相。在太平天国文献中曾有明文。考癸好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正军师东王杨秀清诰谕北伐大将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芳、春官正丞相吉文元速急统兵前进说:「军师为此特行诰谕,尔等奉命出师,官居极品,统握兵权,务宜身先士卒,格外放胆灵变,赶紧行事,共享太平」。案职官的等级叫做品,杨秀清说丞相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三人「官居极品」,就是说他们做到了最高一等的官。这是一条断定太平天国前期是以丞相为最高一等职官的铁证,也是说明太平天国前期的官与爵有分别的文献。
太平天国前期官制,正职外,从检点至两司马都设职同官,从丞相至师帅又设恩赏官,丞相一官,又有平胡丞相。官衔分别系以六官、五行、方位、数目、正副等字。现表列于后,俾一览易晓。
职官分表
同职官总表
职同检点
侍臣掌朝门掌朝仪月将侍卫1左史右史引赞通赞总圣库总粮圣东殿六部尚书东殿承宣东殿仆射东殿左右指使东殿引赞东掌门正副典天舆东殿大旗手
职同指挥
二十四节气侍卫天朝各黄官三鼎甲天朝督内医天朝总巡查副典东与北殿尚书北翼殿承宣北翼殿仆射北翼殿指使北翼殿掌门
朝内疏附北翼殿大旗手
职同将军
东殿参护北正副典翼与东殿各典官总圣库协理二甲翰林各门巡守将军提报朝内拯危急头关提船将军燕豫第大旗手
职同总制
北翼殿各典官北翼殿参护各街道巡查三甲进士燕豫六部书燕豫历燕豫传国宗协理国宗掌书天京右左巡河道
典妆官侯大旗手
职同监军
各军典官安徽湖北巡河道侯相检指燕六部掌书豫尉燕豫伺侯相检指历侯相检指传国宗尉国宗伺天朝次等典官
燕豫各典官相检指大旗手
职同军帅
侯相检指尉侯相检指伺侯相检指各典官将军总制监军书理将军大旗手
职同师帅
将军总制尉将军总制伺军帅书理
职同旅帅
监军尉监军伺师帅书理
职同卒长
军帅尉军帅伺旅帅书理
职同两司马
军帅尉军帅伺卒长书理
职同检点官名目十七
侍臣
左一侍臣,右二侍臣,至左四十七侍臣,右四十八侍臣止,计四十八员。
掌朝门
左掌朝门右掌朝门
掌朝仪
左掌朝仪右掌朝仪
月将侍卫
伸后正侍卫伸后副侍卫太卫天罡河魁从魁登明胜光太乙大吉小吉传送功曹自伸后侍卫,至功曹侍卫,正副各一员,计二十四员。
左右史
左史正副各一员右史正副各一员计四员
引赞
左一引赞,右二引赞,至左七引赞,右八引赞止,计八员。
通赞
左一通赞,右二通赞,至左七通赞,右八通赞止,计八员。
总圣库
正总圣库副总圣库又正总圣库又副总圣库
总圣粮
正总圣粮副总圣粮又正总圣粮又副总圣粮
东殿尚书
东殿吏部一尚书,至吏部十二尚书止。东殿户部一尚书,至户部十二尚书止。东殿礼部一尚书,至礼部十二尚书止。东殿兵部一尚书,至兵部十二尚书止。
东殿刑部一尚书,至刑部十二尚书止。东殿工部一尚书,至工部十二尚书止。每部十二员,计七十二员。
东殿承宣
东殿左一承宣,东殿右二承宣,至左二十三承宣,右二十四承宣止,计二十四员。
东殿仆射
东殿左一仆射,东殿右二仆射,至左三十一仆射,右三十二仆射止,计三十二员。
东殿指使
东殿左一指使东殿右二指使
东殿引赞
东殿左一引赞东殿右二引赞至左七引赞,右八引赞止,计八员。
东殿掌门
东殿左掌门东殿右掌门
正副典天舆
正典天舆一员副典天舆一员
东殿大旗手
东殿大旗手一员
职同指挥官名目十四
节气侍卫
立春正副侍卫雨水驚蛰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自立春侍卫,至大寒侍卫止,正副各一员,计四十八员。
天朝各典官
典天舆一千员典天马一百员典天乐三百员典天锣1四十八员典天袍三十员
典天礮三十员典天更六员司天水六员典天厨二员典天鱼一员典天柴二员以上叫做朝内典官,专给事天朝宫廷者,一千五百二十五员。典簿书四员典诏命四员宣诏书四员
正提中关一员1副提中关一员
典天牢四员典刑罚二员典镌刻四员典圣库四员典圣粮四员,典油盐四员典买办二员舂人四员浆人四员宰夫四员
典天茶二员典茶心二员典金官二员典玉局二员典绣锦二员织锦匠二员典结彩四员典角帽四员典金鞾二员整舆匠四员
典旗帜二员督铳礮一员铸铅码四员典红粉四员典硝四员铸铜礮二员督造战船一员典铁二员典铜匠二员铸钱匠四员典木匠一员典竹匠一员典石匠一员以上都是天朝典官。
三鼎甲
状元榜眼探花
天朝督内医
天朝督内医四员,另有天朝掌医四员,专治外科。
天朝总巡查
天朝总巡查一员
正副典东舆
正典东舆一员副典东舆一员
北翼殿尚书
北殿吏部一尚书
北殿户部一尚书北殿礼部一尚书北殿兵部一尚书北殿刑部一尚书北殿工部一尚书北殿每部六员,共三十六员。翼殿吏部尚书至工部尚书每部各一员。
北翼殿承宣
北翼殿左一承宣,
北翼殿右二承宣,至左二十三承宣,右二十四承宣止,北翼殿各二十四员。
北翼殿仆射
北翼殿左一仆射,
北翼殿右二仆射,至左十五仆射,右十六仆射止,北翼殿各十六员。
北翼殿指使
北翼殿左一
指使北翼殿右二指使
北翼殿掌门
北翼殿左掌
门北翼门殿右掌
北翼殿大旗手
北翼殿大旗手
翼殿大旗手
朝内疏附
朝内正疏
附朝内副疏附
访试1
访试一员
职同将军官名目十二
东西翼殿参护
东翼殿参护一千六百员(即牌刀手),西殿参护八十员,因西王战死,附于东殿。
东殿各典官
典东舆八百员,典西舆一百员,因西王战死,附于东殿。典东马八十员典东龙三百员典东彩三百员典东乐二百四十员典东锣三十二员
典东礮二十四员典东更二十员典东牢四员
典东刑四员典东袍二员典东鞾二员典东厨二员典东水二员典东柴二员以上各曲官共一千九百十四员,陈去典西舆一百员外,司东殿仪卫官共一千八百十四员。
总圣库协理
总圣库协理二人
二甲翰林
无定员
各门巡守将军
大南门巡守将军小南门巡守将军大东门巡守将军小东门巡守将军北门巡守将军太平门巡守将军水北门巡守将军旱西门巡守将军
水西门巡守将军
提
报
正提报一员副提报一员
朝内拯危急
朝内拯危急一员
头关提船将军
头关提船将军一员
提头关1
正提头关一员副提头关一员
提下关2
正提下关一员副提下关一员
正副典北翼舆
正典北舆一员副典北舆一员正典翼舆一员副典翼舆一员
燕豫第大旗手
燕第大旗手豫第大旗手
职同总制官名目十四
南北翼殿各典官
典北翼舆各八百员典北翼马各六十员典北翼乐各一百员典北翼彩各八十员典北翼锣各二十四员典北翼舆各二十员典北翼更各十二员
典北翼牢各二员典北翼刑各二员典北翼袍各二员典北翼厨各二员典北翼水各二员典北翼柴各二员
南北翼殿参护
南殿参护四十员,因南王战死,附于北殿。北翼殿参护各八百员
各街道巡查
无定员女营女馆巡查无定员
三甲进士
无定员
燕豫六部书
燕吏书燕户书燕礼书燕兵书燕刑书燕工书豫吏书豫户书豫礼书豫兵书豫刑书豫工书每部一员
燕豫历
燕历二员豫历二员
燕豫传
燕左一通传,燕右二通传,至左七通传,右八通传止,计八员。豫左一通传,豫右二通传,至左七通传,右八通传止,计八员。
国宗协理
每国宗一员
国宗掌书
无定员,任国宗自署。
天京左右江巡河道
天京左江巡河道一员天京右江巡河道一员
典妆官
典妆官一员
监造金龙船1
员数不详
典造五龙桥石匠2
员数不详
侯大旗手
侯大旗手每侯一员
职同监军官名目十一
各军典官
宣诏书二员典圣库二员典圣粮二员典买办二员典油盐二员典旗帜二员典礮二员典铅码二员典红粉二员典销二员典罪囚二员
典刑罚二员疏附一员巡查一员
内医一员掌医一员功臣一员拯危急一员理能人一员典铁匠一员典木匠一员典竹匠一员典绳索一员凡二员皆一正一副,一员则衔不糸正副字样。计一军典官三十五员。
安徽湖北巡河道
安徽正巡河道一员安徽副巡河道一员湖北正巡河道一员湖北巡河道一员
侯相检指六部掌书
吏部掌书户部掌书礼部掌书兵部掌书刑部掌书工部掌书每一侯、相、检、指,每部各一员。
豫燕尉
燕尉六百员豫尉六百员(凡尉皆牌刀手)
豫燕伺
燕伺二十八员豫伺二十八员(凡伺皆给事左右之人)
豫燕各典官
典燕袍一员典燕厨一员典燕舆一员典燕乐一员典豫袍一员典豫厨一员典豫舆一员典豫乐一员
侯相检指历
侯历每侯一员相历每丞相一员检历每检点一员指历每指挥一员其糸衔,如佐天侯侯历,殿右十四指挥指历等。
侯相检指传
侯传每侯六员,分左一、在吐、左三、右四、左五、右六,如补天侯左一通传。相传每丞相四员,亦分左一、右二、左三、右四。检传每检点二员,亦分左一、右二。指传每指挥二员,亦分左一、右二。其糸衔,如殿前左三指挥右二通传等。
国宗伺尉
国宗尉六百员国宗伺二十员凡颁给提督军务印的国宗,每一国宗,尉、伺有此数。若间散国宗,尉不得过十员,伺不得过四员。
天朝次等典官
典花官四员典花鸟四员典钟表二十员典风琴四员医骡马一员典天兽四员
相检指大旗手
相大旗手每丞相一员检大旗手每检点一员指大旗手每指挥一员
职同军帅官名目五
侯相检指尉
侯
尉每侯五百员相尉每丞相三百员检尉每检点二百员指尉每指挥一百员
侯相检指伺
侯
伺每侯十六员相伺每丞相十二员检伺每检点十员指伺每指挥八员
侯相检指各典官
侯
典袍侯典厨侯典舆侯典乐每侯各典官各一员相检指同凡侯、相等典官,糸衔如佐天侯典乐、天官正丞相典袍等。
总制将军监军书理
将军书理每将军四员总制书理每总制四员监军书理每监军四员
将军大旗手
将军大旗手每将军一员
职同师帅官名目三
将军总制尉
将
尉每将军一百员总尉每总制八十员
将军总制伺
将
伺每将军六百员总伺每总制四员
军帅书理
军帅书理每军帅四员
职同旅帅官名目三
监军尉
监
尉每监军六十员
监军伺
监
伺每监军四员
师帅书理
师帅书理每师帅二员
职同卒长官名目三
军帅尉
军
尉每军帅四十员
军帅伺
军
伺每军帅四员
旅帅书理
旅帅书理每旅帅二员
职同两司马官名目三
师
帅尉
师
尉每师帅二十员
师
帅伺
师
伺每师帅四员
卒长书理
卒长书理每卒长二员旅尉每旅帅十六员
守土官乡官表
郡
总制
每郡设一员,由天朝任命,统辖乡官。如湖北黄州郡总制。
县州
监军
每州县设一员,由天朝任命,统辖乡官。如湖北蕲州监军,安徽青阳县监军。
乡
军帅
每一军一员。每一州县分三军、五军不等。自军帅以下都选举本地人担任。如安徽安庆郡总制东流县监军阳镇乡前一军军帅。
乡
师帅
隶于本管乡军帅。如湖北黄州郡黄冈县监军团风乡前一军前营师帅。
乡
旅帅
隶于本管军帅。如湖北黄州郡总制黄冈县监军团风乡前一军前营前旅帅。
乡
卒长
隶于本管乡旅帅。如湖北黄州郡总制黄冈县监军团风乡前一军前营前前一卒长。
乡两司马
隶于本管乡卒长。如湖北黄州郡部总制黄冈县监军团风乡前一军前营前前一卒长东两同马。
女官表
女军帅
左辅正军师右弼又正军师前导副军师后护又副师各一员
女丞相
天官正丞相,至冬官副丞相,共十二员。恩赏丞相
女检点
殿前左一检点,至殿右三十六检点,共三十六员。恩赏检点
女指挥
殿前左一指挥,至殿右七十二指挥,共七十二员。恩赏指挥
女将军
炎一正将军。至土四副将军,共四十员。恩赏将军
女总制
前一总制,至中八总制,共四十员。
女监军
前一监军,至中八监军,共四十员。
女
军帅
前一军军帅,至中八军军帅,共四十员。女营前后左右中各八军,共四十军。女营每军帅辖卒长二十五员,两司马一百员,女兵二千五百员,卽男营师帅的编制。
女卒长
前一军前一卒长,至中八军中二十五卒长。共一千员。
女管长
前一军前一东管长,至中八军中二十五北管长,共四千员(女两司马改名管长)。
女官职同表
职同检点
天朝内掌门东西内贵使
职同指挥
东西殿内掌门南北殿内贵使女绣锦指挥
职同将军
南北殿内掌门翼殿内贵使女绣锦将军
职同总制
翼殿内掌门燕第内贵使(豫王胡以晄尚未结婚,故无豫第内贵使。)女绣锦总制
职同监军
女绣锦监军
乙王侯及其属官
太平天国官爵初制,仅设王、侯两爵。王爵初封东、西、南、北、翼五王,嗣封秦日纲为燕王,胡以晄为豫王。王、侯都设有属官。诸王兄弟封为国宗,也设有属官。兹分述于下:
东王杨秀清任正军师,为政府首脑,衔糸劝慰师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称九岁。总理全国军事政治,凡用兵方略、刑赏生杀、官员升迁降调等都由专决,请天王旨准。所属衔糸东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每部十二员,共七十二员,凡分受官员禀奏,吏部主管封赏,户部主管钱粮,以下类推,如六部所掌。承宣二十四员,主发号施命。仆射三十二员,主侍侯服食起居。左掌门、右掌门各一员。引赞八员。正典东舆、副典东舆各一员。大旗手一员。左一指使、右二指使和各一员,卽参护首领。参护一千六百员,卽牌刀手,主出入侍从,直宿东王府。典东舆八百员。典东马十员。典东龙三百员1,杨秀清每出,前后有龙灯各一条,故设典龙官职。典东彩百员。典东乐二百四十员。典东锣三十二员2。典东炮二十四员。典东更二十员。典东牢、典东刑各四员。典东袍、典东靴、典东厨、典东水、典东柴各二员,尚书、承宣、仆射、掌门、引赞、大旗手、指使都职同检点,正典东舆、副典东舆职同指挥,余都同将军。计职同检点一百四十一员,职同指挥二员,职同将军三千四百十四员。合共三千五百五十七员。此外,东殿尚设有丞相、簿书两职,其职任员数尚待考〔一〕。杨秀清任正军师,负责国务,故属官最多,东殿六部为太平天国前期总理国务的机关。西王萧朝贵任又正军师,衔系云师右弼又正军师,称八千岁。萧朝贵在长沙战死后,属官改调别职,仅留西参护八十员,典西舆百员,都职同将军,附於东殿,常担任守城、巡更等警备工作。南王冯云山任副军师,衔系两师前导副军师,称七千岁。冯云山在全州战死后属官改调别职,仅留南参护四十员,典南袍二员,都职同总制,附於北殿。北王韦昌辉任又副军师,衔系雷师后护又副军师,称六千岁。所属衔系北殿。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每部六员,共三十六员。承宣二十四员。僕射十注员。掌门二员。指使二员。大旗手一员。参护八百员。正典北舆、副典北舆各一员。典北舆八百员。典北马六十员。典北乐一百员。典北彩八十员。典北锣二十四员。典北炮二十员。典北更十二员。典北牢二员。典北刑二员。典北袍二员。典北厨二员。典北水二员。典北柴二员。自尚书至大旗手都职同指挥,正典北舆、副典北舆都职同将军,参护及典北舆等都职同总制。计职同指挥八十一员,职同将军二员,职同总制一千九百零八员,合共一千九百九十一员。此外尚有丞相、簿书两职,其职任员数尚待考。
翼王石达开衔系电师左军主将,称五千岁。所属衔系翼殿。除六部尚书每部仅设一员外,其馀属官与北殿同,计一千九百六十一员。此外尚有簿书,一说也有丞相,其职任员数都尚待考。
燕王秦日纲衔系霜师。所属有燕第大旗手一员。燕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六部书每部一员,共六员。燕历亦称燕经历二员。燕傅亦称燕通傅八员,主傅达命令。燕尉六百员(即牌刀手),主护卫。燕伺二十八员,主给事左右。典燕袍、典燕厨、典燕舆、典燕乐各一员。燕第大旗手职同将军,燕六部书、燕历、燕傅职同总制,燕尉、燕伺及各典官都职同监军。计职同将军一员,职同总制十六员,职同监军六百三十二员,合共六百四十九员。
豫王胡以晄衔系露师,属官与秦日纲同,惟更以豫历、豫傅诸名目。
国宗是各王的兄弟。定制诸王亲属,前辈为国伯,同辈为国宗,后辈为国相,在外亦称国宗。有才能的则加提督军务衔,使出镇要地,或统师征伐。所属国宗协理一员,国宗掌书无定员,任国宗自署,国宗尉六百员,国宗伺二十员。其无职守的亦直属官以为尊宠,国伯衙协理一员,间散国宗衙协理一员,尉不得过十员,伺不得过四员。国宗协理、国宗掌书都职同总制,国宗尉、国宗伺都职同监军〔一〕。
侯衔系真忠报国,世袭。前期封侯,约二十爵,自顶天侯、护天侯进封王爵后,以佐天侯为最尊,为朝官之长,次卫天侯、补天侯等。所属侯大旗手一员。侯史、户、礼、兵、刑、工六部掌书,每部一员。侯历一员。侯傅六员。侯尉五百员。侯伺十六员。侯典袍、侯典厨、侯典舆、侯典乐各一员。侯大旗手职同总制,侯六部掌书、侯历、侯傅都职同监军,侯尉、侯伺及各典官都职同军帅。计职同总制一员,职同监军十三员,职同军帅五百二十员,合共五百三十四员。
丙官制类别、铨选及勋阶制度
太平天国前期官制,有朝内、军中、守土、乡官之分,正职与职同之别,复有恩赏之职。朝内官首丞相,次检点,次指挥、次将军。军中官首总制,次监军,次军帅,次师帅,次旅帅,次卒长,最下为雨司马。郡总制、州县监军为守土官。乡军帅、乡师帅、乡旅帅、乡卒长、乡雨司马为乡官。男官之外,并设女官。职同官各有专名,注以职同某官,以表示其官阶。凡天京内职同官较京外职同官为尊,东王府属官也较各王府属官为尊,其出京任事,亦同正职。
太平天国前期官员的铨选,由丞相、检点,指挥各举所属,列名具禀,呈於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转申东王杨秀清。经杨秀清批准,始会韦昌辉、石达开同上奏天王,以取旨准,写在金榜上,张挂朝门,宣众周知,然后颁给印凭授职。其有战功,亦由各上官保奏,每克复州郡城池关隘重地,都加超擢保升,常数百员。此外叙功,都以战功的多少为擢升次第,凡招兄弟,徵粮米,俘敌船,探敌情,都与优奖,循次升擢。这时期,太平天国任用官员,赍功课职,深协众情,故人心兴奋,争立功劳。
太平天国定有勋阶制度,凡参加金田起义与祝天王生日的为功勋加一等。金田起义以后,参加革命到永安州的都称功勋,但无加一等。癸好三年十一月救扬州在三汊河战役立功的衔系以平胡一等。如功勋加等则称功勋平胡加二等,仅有功勋则称功勋加一等。至再克武昌,或别有功绩,又加一等。故有衔署功勋平胡加三等四等的。其考官监试一次即加一等,记过则降一等或二等。
丁朝内官
丞相二十四员,分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冬官,正副又正又副四员。太平天国前期政令都归正军师东王杨秀清执掌,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得与议政,六官丞相仅有其名而已。惟奉命出任兵事,却得赋予独当一面的权力,如甲寅四年镇守安庆的冬官正丞相罗大纲。出师湖南的秋官又正丞相曾天养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所属六部掌书、历、傅、尉、伺及各典官职任员数都与侯同,惟更以相历、相傅诸名目,大旗手一员职同监军,以为分别。
检点三十六员,属官与丞相同,惟更以检历、检傅诸名目。其系衔称殿前左一、殿前右二编排,自十一以后,则去前字,以殿左十一、殿右十二,以次相承。
指挥七十二员,属官与检点同,惟更以指历、指傅诸名目。其系衔亦与检点同。
丞相、检点、指挥都有恩赏职。恩赏丞相为官员加衔,或赏授,在外称殿前丞相,并无属官。乙荣五年正月以前,将士有功的不拘何职,加恩赏检点、恩赏指挥虚衔,出则改称殿前检点、殿前指挥,与恩赏丞相同,都无属官。又有平胡丞相,以三汊河战役立功封,不给印。
将军一百员,分炎、水、木、金、土,正副俱一至十。所属有将军大旗手一员,将军书理四员,都职同军帅,将尉一百员,将伺六员,都职同师帅。又有头关提船将军一员,主收发民船战船,职同将军。各门巡守将军十八员,分守天京九门,亦职同将军。
左掌朝门、右掌朝门各二员。侍臣四十八员。伸后、太冲、大吉、小吉、功曹、胜光、天罡、登明、太乙、河魁、从魁、傅送十二月将侍卫正副各一员。又有二十四节气侍卫,自立春侍卫至大寒侍卫正副各一员。正典天舆、副典天舆各一员。典天舆一千员。典天马一百员。典天乐三百员。典天锣四十八员。典天袍三十员,典天炮三十员。典天更六员。司天水六员。典天厨二员。典天鱼一员。典天柴二员。典天鸟四员。典天兽四员。左掌朝门、右掌朝门、侍臣、月将侍卫、正典天舆、副典天舆都职同检点,二十四节气侍卫至典天柴都职同指挥,典天鸟、典天兽都职同监军。以上各官,都是天朝宫廷执事官,共一千六百五十九员。计职同检点七十八员,职同指挥一千五百七十三员,职同监军八员。此外,还有典天浪、典天彩等职,其员数不详〔一〕。左史、右史,正副共四员,主记事记言,如古制。左掌朝仪、右掌朝仪各一员。主议定礼乐。引赞八员,主视朝赞礼〔二〕。通赞八员,主傅宣天王视朝时诏旨。朝内疏附二员,提报二员,主接递文报〔三〕。典簿书正副共四员,即诏书衙。典诏命正副二员,主缮写诏旨。宣诏书正副又正又副共四员,主收发印书。提中关、提头关、提下关正副各二员,主征税。头、下两关,并受中关统辖。典天牢四员,典刑罚二员,主监狱刑法。典镌刻四员,主刊刻诏旨书籍。总圣库、总圣粮正副又正又副各四员,典圣库、典圣粮各四员,另有总圣库协理二员,分主库藏粮米的出纳。典油盐四员,主收发油盐。典买办二员,主采买物料。春人四员,主春碾粮食。将人四员,主收发酱醋。宰人四员,主宰割牲畜。典天茶二员,主收发茶叶。典茶心二员,主收发果品点心。典金官二员,主铸印和制造金银器饰。典玉局二员,主雕琢玉器。典绣锦二员,主督男绣工、书师刺绣和绘书。织锦匠二员,主织刻丝妆缎。典结彩四员,主张挂灯彩。典角帽四员,主制造冠帽。典金靴二员,主制造靴鞋。整舆匠四员,主修整舆轿。典旗帜二员,主制造旗帜。督铳炮一员,主督造鎗炮。铸铅码四员,主铸造大小铅弹。典红粉四员,主制造火药。典硝四员,主煎熬硝磺。铸铜炮二员,主造铜炮。督造战船一员,主造战船。典铁二员,统领铁工制造兵器铁器。典铜匠二员,主制造铜器。铸钱匠四员,主铸造钱币。典木匠一员,主制造木器。典竹匠一员,主制造竹器。典石匠一员,主制造石器。典籹官一员,主供官闱脂粉。典花官四员,主培植花木,主供瓶盎玩赏及插鬓薰茶各种应用。医骡马一员,即马医。典钟表二十员,主修钟表。典风琴四员,主修八音盒。其左史、右史、左掌朝仪、右掌朝仪、引赞、通赞、总圣库、总圣粮都职同检点,提报、提头关、提下关、总圣库协理都职同将军,典籹官职同总制,典花官、医骡马、典钟表、典风琴都职同监制一员,职同监军二十九员,都是朝内的同职官,担负行政、生产各项任务,合共一百七十三员。
育才官无员数〔一〕,由进士选充,担任教育儿童。
殿前国医一员,由补天侯李俊昌担任。天朝督内医四员,职同指挥。天朝掌医四员。专治外科,亦职同指挥。又内医四员,职同将军,内医七员,职同总制,内医七员,职同监军。留朝内诊脉医生九员,分设各街道医生六十员,都职同军帅〔二〕。又设朝内拯危急一员,职同将军,治外科,主疗受伤的人。
天朝总巡查一员,职同指挥。天京各街道巡查无定员,天京左江巡河道一员,天京右江巡河道一员,都职同总制。
访试一员,主密探奸宄,职同指挥。
婚娶官主婚姻事务〔一〕,典爵禄主阵亡功臣抚卹等事〔二〕,其员数职同都不详。
天朝典农官,主天京城内田地,其员数职同不详〔一〕。
监造金龙船,主造船只,典造五龙桥石匠,主建造天朝宫殿前五龙桥,都职同总制,其员数不详。
戊军中官
总每军一员,分炎、水、木、金、土,即前、后、左、右、中。於炎、水、木、金、土,更分一、二、三、四,以次相承,至於土十九总制止,共有总制九十五员。自监军以下,悉受节制。总制设书理四员,职同军帅,总尉八十员,总伺四员,都职同师帅。其掌医、绣锦及金匠、金靴营、都设有总制,而治军为正职官。监军以下都同。
监军每军一员,分炎、水、木、金、土。於炎、水、木、金、土,仍分炎正炎一丙一,炎正炎二丁二等名色〔二〕,以五行、正副、干支、数目以次推衍,共监军一百员。平时辖军,军帅独任,到出师时,就以监军统率。监军设书理四员,职同军帅,监尉六十员,监伺四员,都职同旅帅。
军帅每军一员,下设师帅五员,旅帅二十五员,卒长一百二十五员,两司马五百员,自军帅至司马共官六百五十六员。军帅设书理四员,职同师帅,军帅尉四十员,军帅伺四员,都职同卒长。师帅设书理二员,职同旅帅,师帅尉二十员,师帅伺四员,都职同两司马。旅帅设书理二员,职同卒长,旅帅尉十六员,职同两司马。卒长设书理二员,职同两司马。
军中亦设各典官。全军册籍设宣诏书二员主掌。银钱衣物米油等项,设典圣库、典圣粮、典买办、典油盐各二员,分司典守出纳。典旗帜二员,制造旗帜,缮写一军旗字。其军装各件,设典炮二员。典铅码二员,典红粉二员,典硝二员,典铁匠一员,典木匠一员,典竹匠一员,典绳索一员。典罪囚二员,专司牢狱。典刑罚二员,专司刑杖。疏附一员,专递文书。巡查一员,专司查察。内医一员,治内科。掌医一员,治外科。凡打伏受伤的,有拯中的第一个五行为将军,所谓「炎正」,即炎官正将军。第二个五行为总制,所谓「炎一」、「炎二」,即炎一总制、炎二总制。第三个天干才是监军的番号,所谓「丙一」、「丁二」,即丙一监军、丁二监军。所谓「炎正炎一丙一」监军,即炎官正将军统下炎一总制下的丙一监军;所谓「炎正炎二丁二」监军,即炎官正将军统下炎二总制统下的丁二监军」。这个解释,可以补贼情汇纂的缺漏。危急一员,先用草药敷治,然后送到能人馆疗养,设理能人一员,专司伤病员茶饭汤药,一切药料由功臣供给,设功臣一员管理。计自宣诏书至功臣都叫做军中典官,职同监军,共三十五员员,而一军的业务管理都具备了。
已守土官、乡官
太平天国地方行政,分为省、郡、州县三级。郡设总制,州县设监军,都由中央政府任命,称为守土官。每一州县,分设三军五军不等。军帅以下,都由人民公举本地人担任,所以叫做乡官。兹分述其职於下:
总制每郡一员,主辖监军、军帅。凡地方行政,由军帅、监军治理,而由总制总其成,所有民政都有权决定。
监军每州县一员,小县有些不设监军的就直隶於总制。各军刑政,由军帅议定,呈报监军,由监军上报总制。
军帅每军一员,凡辖一万二千五百家,自军帅至两司马官员六百五十六家不在内〔一〕。所属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一如军中之制,也分前、后、左、右、中等编制。那些未置监军的各军,就以一员为总军帅。所司职任,是供赋役,理民事,得发民为兵。所辖伍卒有冲锋、勇敢的名称,家备军装,人执军械,寓兵於农,使军帅兼文武的职任。
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以次相承,都如军制,惟军中定师帅所率二千五百人,乡官师帅则辖二千五百家,下至两司马都同,所辖人多以倍数,而职不如军中的尊,军中卒长得治乡官军帅。
庚女官
太平天国有女官的制度,设左辅正军师一员,右弼又正军师一员,前导副军师一员,后护又副军师一员。六官正副丞相各二员。宫禁城女检点自左一右二次至三十六,共三十六员。女指挥自左一右二次至七十二,共七十二员。女将军分炎、水、木、金、土正副,共四十员。这都是朝内执事正职女官。
女职同官有天朝内掌门,东殿、西殿内贵使,都职同检点。东殿、西殿内掌门,南殿、北殿内贵使,都职同指挥。南殿、北殿内掌门,翼殿内贵使,都职同将军。翼殿内掌门,燕第内贵使,都职同总制。又设女锦绣指挥二百四十员,职同指挥,女锦绣将军二百员,职同将军,女锦绣总制一百二十员,职同总制,女锦绣监军一百六十员,主督各妇女制刺金采冠服的工作。又据天父诗天朝宫殿内还设有统教,提教、理文、理袍、理靴、理茶等等女官,惟员数官阶都不详。
军中女官,设女总制自前一至中八共四十军,军各一员。女监军相同。女军帅统女卒长,卒长领四两司马,一两司马管二十五人,一军帅管二十五卒长,共管女兵二千五百人,女军帅四十员,管卒长一千员,两司马四千员,女兵十万人,女营不设师帅、旅帅,以两司马、卒长、军帅三级统领,而上隶於监军、总制。
女官也有恩赏各职,计自甲寅四年七月所封恩赏女丞相三百多员,恩赏女检点五百员。恩赏女指挥数十员,恩赏女将军数员。
三后期官爵
甲后期官爵的类别与等级
太平天国前期已有官爵打成一片的趋势,到天京事变以后,这种趋势逐步地形成为确定的形态,使官爵完全混合在一起。在太平天国的后期,官爵区分为朝官和属官两大类别。自最高级的王爵起下至最低级的两司马止,都称为朝官。凡属於王、天将以至六等封爵的官员都称为属官〔一〕。
后期官爵比前期更为繁复,不但名目难以遍考,就是要辨别它的等级次序,对戊午八年以后的情况目前还是做不到的。据戊午八年颁布的太平礼制,王以下为掌率、义、安、福、燕、豫、侯、丞相以至两司马,较前期官爵在王下侯上多掌率、义、安、福、燕、豫六级。这时官爵的等级还可以清楚地看见。
但是,到已未九年便不同了。这年十月初七日天王命天历每四十年一斡旋诏旨,在诏「和甥、福甥、玕胞、达胞、玉胞、秀胞、恩胞、贤胞、辅胞、璋胞」之后,是「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国将、六部、义、主〔一〕佐将」,已与戊午八年的制度不同。到辛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天王天下永太平诏旨,在诏诸王之后,是「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神使、六部、主佐将」,又较已未九年十月的制度有了增加。
天王诏旨中所诏天将至主佐将官员的排列次序,是否完全是等级高低的排列呢?还是其中有些是同级而名称不同呢?文献残缺,这是一个还待稽考的问题。故太平天国后期官爵等级,祇有戊午八年有分明的记载,八年以后,祇清楚地知道王以下一级为天将,而天将以下分多少等级才到主将,根据目前文南却是还没有明确的记载的。
在后期的封爵上,凡在癸好三年前参加革命的加「开朝王宗」衔,在庚申十年前参加革命的加「开朝勋臣」衔〔一〕。其「真忠报国」衔前期是加於侯爵的,到后期,六等爵都有加「真忠报国」衔的〔二〕。
太平天国也颁发徽章,其制未详,惟知有金牌、银牌两种。金牌有一种上镌刻「爷哥御赐遵天贼」六字〔一〕。银牌有一种叫做得胜银牌,如茶碗口大而圆,其上刻「急公」等字,是以攻克杭州功得赏的〔二〕。又有一种银牌如桃子式,其上刻字未详〔三〕。得到徽章的人都陪佩带身上,以表示光荣〔一〕。
在此时期,守土官和乡官也略有改变。其女官除见於戊午八年颁布的太平礼制上外,其他尚未详。
乙朝官
a王爵与六等爵
太平天国后期王爵,天王於丙辰六年十二月首封王长兄洪仁发为安王,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丁已七年注月,因朝中不服,撤去两人王爵〔二〕。到已未九年三月,洪仁玕到天京,天王喜出望外,四月,特封为干王。接着封陈玉成为英王,又封李秀成为忠王,蒙得恩为赞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林绍璋为章王。在辛酉十一年初春,还祇封有十王或十一王〔三〕。这年冬,为着集权中央,采取一种与汉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相同的政策,把各王部下大将都封为王,以削各王的权力。到癸开十三年春,已封有九十多王〔一〕。其后愈封愈多,共封了二千七百多王〔二〕。这时王爵分为五等:干王洪仁玕执掌朝纲为一等王,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等执掌兵权为二等王,堵王黄文金、康王汪海洋等战将为三等王,恤王洪仁政、昭王黄文英等未管带军队的为四等王,其五等王都称为列王〔三〕。
太平天国后期设有义、安、福、燕、豫〔四〕、侯六等爵位。这六等爵位中,侯爵是初定官爵制度时就有的爵位。义、安、福、燕、豫成为爵位,却是由於天京事变后,既要增设爵位以待功臣,又要限止封王,使功臣有爵位可升,於是就把当时一些已具有等级雏形的爵号排列起来,而制成了这六等的爵位。豫爵是采取豫王胡以晄被革王爵后所封的护天豫的爵号〔一〕。燕爵是采取燕王秦日纲被革王爵后所封的顶天燕的爵号〔二〕。这两顶爵号都是天京事变前的爵号。丁巳七年六月,撤去洪仁发安王、洪仁连福王两人王爵之后,改封洪仁发为天安,洪仁连福王两人王爵之后,改封洪仁发为天安,洪仁连为天福〔三〕,福爵、安爵就是取自这两人的爵号的。至於义爵的来源,可能是丁巳七年曾封石达开为义王,石达开不受,仍称翼王〔四〕,所以就取这一个曾作为王号的义字字写作预,以与豫王王衔的豫分别,但以前并不如此。考戊午八年颁布的太平礼制豫爵的豫就写作豫而不作预,辛酉十一年颁布钦定英杰归真所述豫爵也写作豫而不作预,可见豫爵的豫字写作预,以与王衔的豫字分别是后来规定。特注明於此,使知太平天国晚期豫爵写作预,并不是误写,而是礼制规定的写法。作为爵号。到戊午八年颁布太平礼制时,义、安、福、燕、豫、侯这六等爵位就已经完全成立了。六爵都加一天字,又於其上冠一字以为封号,如赞天义、受天安、启天福、格天燕、成天豫、贞天侯之类。其后六爵封多,没有字可用,就用数字编号。
b从天将至主佐将
从天将至主佐将官职,就辛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天王诏旨所列来看,计有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神使、六部、主佐将等官职。据手钞本钦定敬避字样后附记天将等称谓,知在壬戌十二年四月后,还没有什么改变〔一〕。因此,这一系列的官职,可以认为是后期王爵以下,主将以上,成为定型的官职。但其中等级分别如何,以及设置的经过都还有许多不明瞭的地方。兹将勾稽所见略述於下:
天将的官阶,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於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诏旨中。最早封天将的为一天将洪仁政,见於庚申十年四月的记载。二天将李春发,於庚申十年十一月初八日封〔二〕。四天将黄得用於辛酉十一年正月十六日封〔三〕。莫仁暌於辛十一年七月任五天将〔四〕,其受封时间当在这年正月十六日黄得用受封四天将之后,而在这年七月以前。七天将陈坤书於辛酉十一年八月受封〔一〕。天将是最高一级的官阶,却没有一定的职任,故李胡发从京畿统管升二天将后仍兼原职〔二〕,黄得用以四天将而任殿前奏〔三〕,莫仕睽以五天将而任番镇统管〔四〕,李某以三十九天将而任户部又正地官〔五〕,守浙江嘉兴的将领廖发寿在封荣王前的官阶就是天将〔六〕。天将以数字排列,其上系「忠城」二字。但也有其他称号的,如忠裨天将、殿前东方军永忠天将等〔七〕。
掌率的官职,最早见於丁巳七年五月清朝的情报〔一〕。这时候,石达开方走出天京。掌率设正、又正、副、又副四员。最早任正掌率的是赞天燕蒙得恩,任副掌率的是在顺天燕锺芳礼〔二〕。丁巳七年冬,以成天豫陈玉成任又正掌率,合天侯李秀成任副掌率〔三〕。正掌率是丁巳七年四月底石达开走出天京后,己未九年四月洪仁玕来天京封为军师前总理国务的大臣,幼赞王蒙时雍致二叔上国等家书追述他的父亲蒙得恩事迹说:「翼王石出师远征,其朝廷大权均归先父掌握,即於丁巳七年由督率赞天豫而升正掌率赞天燕」。李秀成自述原稿记石达开逃出天京后蒙得恩执政事也说:「那时朝中无人掌管……蒙得恩是久日在朝,是天王爱臣,永不出京门,后封为正掌率大臣,朝中内外之事悉归其制,连我与陈玉成亦其调用」。副掌率也得掌握兵权,李秀成自述原稿记他任副掌率事说:「那时我为合天侯,作:「开朝王宗殿前忠城伍天将莫仕暌」,可知王宗壹天将洪仁政,「王宗」并不是天将的系衔,而「开朝王宗」用是一种勋绩的加衔。「元勋」也可能是一种勋绩的加衔,而不是天将的系衔,因未见全衔,未能断定。至於「总统」是否天将的系衔,或另有其他涵义,也因未见全衔,不能论断。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掌率既总理国务,势必领袖百僚,因此,戊午八年颁布的太平礼制,掌率就高居於六等封爵和百官之上。到己未九年,洪仁玕任军师后,掌率始降居於赞理国务和议政的职任,洪仁玕在资政新篇向天王建议说:「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议定再献」。庚申十年十二月,幼主诏命章王林绍璋兼正掌率,凡内外本章,自信王洪仁发、勇王洪仁连以下,俱交正掌率,盖公议图记,交赍奏再加图记,封箱传献幼东王盖金印转献,永以为例〔一〕。副掌、又副掌率却已成为一种没有固定任务的官阶,故庚申十年镇守安徽桐城的殿前军主将吴如孝、辛酉十一年镇守苏福省的殿后军主将陈坤书都任副掌率〔二〕,壬戌十二年镇守浙江石门的将领邓光明也任又副掌率〔三〕。至於掌率的官阶,在庚申十年冬,定正掌率居於新设的天将之下〔四〕。
统管见於文献的有庚申十年九月升封护京正主将李春发为京畿统管〔一〕,和辛酋十一年七月已封天将的莫仕暌任番镇统管〔二〕。京畿统管的职作,当是关於京畿地区的事务。番镇统管的职任不详〔三〕。
尽管、神策两种官职的封授,未见记载,尚待稽考。
朝将的官阶,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於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诏旨中。朝将用忠字为首,再加一字为号,如忠靖朝将、忠逢朝将、忠信朝将、忠裨朝将等。此外,也有用其他称号的,如殿前东方天军威武朝将、殿前东方天军制胜朝将等〔一〕,还有用数字编号的,如一百二八朝将、一百七十八朝将等〔二〕。同一称号的朝将,原任者升级以后,可以另授他人,如忠孝朝将在壬戌十二年二月为陈炳文〔三〕,后为邓光明〔四〕,到癸开十三年又另授给一个姓朱的〔五〕。
护京神将除见於天王诏旨和幼主诏旨外,未见於其他记载。至於神将却是有见於记载的,其中记有系号的有忠遴神将陈廷香〔一〕,忠■神将米某〔二〕,忠■神将未记姓名〔三〕等。
神使一官,在辛酉十一年正月初一日、二月十七日、二月二十四日天王三道诏旨,和正月十四日幼主诏旨所诏各官中,尚未见其名。到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天王诏旨中始列有此官名,排在护京神将之下,六部之上。关於神使的记载很少,所见有殿前忠伺神使任享殿天官领袖尹贤瑞〔四〕,忠曛神使白某〔五〕,忠捪神使李某〔六〕,忠僎神使未记姓名〔七〕,六十三神使陈某〔八〕等。据这寥寥几条记载看来,知神使也是用忠字为首,再加一字为号,也有用数字编号的,而编号至於六十三神使,可知神使的封授并不是少,只是文献不存罢了。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系照隋、唐以后中央行政机构设立。太平天国前期行军师负责制,政权由正军师杨秀清执掌,中央政府虽设有六官丞相,只是一种官阶,并没有担任吏、户、礼、兵、刑、工的政务。到天京事变后,天王设立六部,比附周礼六官,称为吏部天官、户部地官、礼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每部设正、又正、副、又副四员。六部官阶,在庚申十年十二月,吏部正天官职同副掌率〔一〕。当时任工部正冬官的便是参加金田起义在甲寅四年四月已任冬官又正丞相专理木营事国的宾福寿。后来重要人物都已封王,六部便由居王位的兼掌,如甲子十四年四月任刑部事务的便是在广西起义辛酉十一年封天将壬戌十二年封为补王的莫仕暌。六部分掌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各部政务,一如清朝制度〔二〕。幼主封平在山勋旧为义爵,令吏部排衔〔三〕,封陈志书为谒天安,令吏部颁发印凭〔一〕,建造正九重天廷以备幼东王莅任袭爵之所,令工部办理〔二〕。可见六部确提任了中央政府各部的实际政务。於是国家权力都归天王,如不经其裁可,一切要务俱不得执行〔三〕,与前期权归军师完全不同了。
主将,金田起义时曾一度设置五军主将,以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杨秀清为中军主将〔四〕,自永安封王后,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四人都封做军师,不再称主将,只有石达开一人仍保留左军主将的称号〔五〕,后又改称通军主将〔六〕。戊午八年封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七〕。其后广设主将,有以任务命名的,如护京正副主将、陛卫主将、讨逆主将等;有以省区兵种命名的,如江南省水师主将;有以方位命名的,如靖东主将、平西主将、定南主将、征北主将等;有特立军号复分以方位的,如南破忾军主将、北破忾军主将、东方扶朝天军征讨主将、东方扶朝天军雄镇主将等。又有各种不同名号的天军主将,如宿卫天军主将、苏福省天军主将等。至於殿前军主将、殿后军主将、殿左军主将、殿右军主将、殿中军主将等,大约是在原有五军主将的名号上另加一「殿」字改设。此外还有用数字编号的,如癸开十三年九月在江苏无锡县境战败被俘牺牲的将领韦成高的官职便是一百三十二主将。主将的官阶,考陈玉成在戊午八年任前军主将时封成天义〔一〕,李秀成在同年任后军主将??封合天义〔二〕,己未九年三月洪仁玕封义爵时也加主将衔〔三〕,又考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和十四日天王两封诏旨所列官爵,主将都列在义爵之下,据此而论,主将官阶固然不一定低於义爵,但却肯定不能高於义爵,而是约与义爵相当。到壬戌十二年时,据现存的官照清册,在刘书桂名下记道:「由观天义正典厨升扶朝天军左东主将正典厨」〔一〕,则这时期主将的官阶却高於义爵一级。至於主将的地位,在戊午、己未年间只设五军主将主持国政时,本极崇高,那时候,洪仁玕以封义爵加主将进封干王,陈玉成以前军主将进封英王,李秀成以后军主将进封忠王,蒙得恩以中军主将进封赞王,李世贤以左军主将进封侍王,故时人有「王以下本主将」的说法〔二〕,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情况说的。到己未九年后,主将既日设日多,其上又加设等级,於是主将的地位就日趋低下,即以庚申十年情况论,这年夏天前后,李春发以护京正主将升京畿统管,十一月,又从京畿统管升忠城二天将,到辛酉十一年始从天将升封顺王,已经和己未九年洪仁玕、陈玉成等从主将即升封王爵不同了。
佐将在太平天国前期,是对军中带兵官的通称,故甲寅四年,黄再兴以地官副丞相出师湖北,在发给他的将凭上便称他为「佐将」。到后期,佐将却是主将下一级的官阶,故敛天安梁凤超於辛酉十一年七月还任天海关正佐将〔三〕,到这月底,升为江南省水师主将敛天义〔一〕,从佐将提升一级便是主将,可见佐将是主将下一级的官阶。又当时各军设有大佐将,如倚天义陈仕荣任殿前军大佐将〔二〕,认天安陆顺德任宿卫军大佐将〔三〕,芳天义侯贤提任京都江面水师大佐将〔四〕等。考后来陆顺德从大佐将升南破忾军主将〔五〕,则大佐将官级当与佐将相等。
c丞相以下官职
丞相以下官职,为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据戊午八年颁布的太平礼是照前期旧制设立的。又考壬戌十二年正月破忾军大佐将吉庆元等上天王恳准暂居原职共图报效免滋后累本章,其上列名的为侯爵以上六十七人,其侯爵以下不具名,只写「暨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众小臣等同跪奏」,也可见后期仍有丞相以下官职。
丞相一职,在前期是「官居极品」,大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都居丞相之职,奉命出征,就统帅几个军。而到了知戌十二年正月的时候,便连隶属在一个大佐将的部下还够不上具名上奏的资格。据现存官照清册,有殿前后一军前营左七丞相、右十丞相的职官〔一〕,在二千六百二十五人的一个营裹面就设有十个丞相,丞相已沦为军营裹面的一个小小官佐。又据现存兵册,在■天福汪队内,有一百十五癸官丞相黄典存,做照理粮饷事〔二〕。丞相职位的低微可见,丞相以下的职官更不待说了。所以洪仁玕在辛酉十一年颁行的英杰归真裹,记有人向他提出:「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监军、军帅、师帅、旅帅、百长、司马等官,虽古有之,今何太卑也」的问题。这一句话,反映出太平天国后期官制这一种大变迁。
丙属官
太平天国后期广设爵位,多加等级,属官之多,更是不胜其纷繁,而文献残阙,所存不过是一鳞一爪。兹将所见的条列於下:
王爵属官,有王相〔一〕,文正总提、文副总提〔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三〕,持旗〔一〕,同检〔二〕,丞宣〔三〕,编修〔四〕,分发军务〔五〕,指使,守门,巡查,疏附,典红粉,典镌刻,典刷书,典金,典袍,典柴〔一〕,典茶〔二〕,典马〔三〕,典乐〔四〕,典舆〔五〕,典〔六〕,典浪〔七〕,典锣〔八〕,典更〔九〕,典图籍〔10〕,典珠灯〔11〕,等官职。这只是考出的官职,王爵的属官未考出的当还有不少。至於王爵分有等级,上面所考出的属官,并不是每一级的王爵都设立,而所设立的属官,因等级的不同,员数也有多少的分别。例如文正总提、文副总提见於干殿和英殿,而登记保殿大部份官员的官照官印清册中却未见有此职〔一〕,又如幼主诏旨封盘永仁为天朝九门御林西殿礼部一尚书〔二〕,则西殿六部尚书每部不只一人,而干殿六尚书却没有数字编排,可知王爵某种属官,是按照等级或设或不设,而所设属官员数的多少也按等的高低而有不同,其详已难於考见了。
天将属官,考出的有吏政书、兵政书、总检、提点、承委、参军、军校、仆尉、典马〔三〕、典浪〔一〕等。朝将属官,考出的有吏政书、礼政书、兵政书、总检、总点、总尹、承委、承宣、持大旗、提点、检点、礼左司勋、巡察、军校、典圣粮、典马、典厨〔二〕等。
主将属官,考出的有文经政司、武经政司〔一〕、奉宣、校尉、护军、书勋、刷书、典厨〔二〕等。
义爵属官,考出的有文经政司、武经政司、总理、持大旗、奉宣、侍官、护军、吏司员、户司员、典圣粮、典马、典厨、〔三〕、兵书〔四〕等。
安爵属官,考出的有文军政司、武军政司、持大旗、承宣、宣傅〔一〕、协理、户书、兵书、刑书〔一〕、参军、仆官、仆伺、典尉、典圣粮、典铅码、典马〔二〕、典囚〔三〕等。
福爵属官,考出的有文正军政司、文副军政司、武正军政司、武副军政司、正持大旗、副持大旗、参军、宣傅、稽勋、礼书〔一〕、工书〔二〕、僕伺、典马、典舆、典浪、典厨〔三〕等。
燕爵属官,考出的有正军政司、参政、副军政司、正持旗、副持旗、参军、参议、协议〔一〕、户科〔二〕、礼科〔三〕、兵科〔四〕、工科、按柬、提牌〔五〕、通傅〔六〕、经历〔七〕、从伺、典铁、典红粉、典硝、典浪、典厨〔一〕等。
豫爵属官,考出的有正议政司、副议政司、总尹、正持旗、副持旗、提司、检阅、校阅、随伺、掌医、典圣粮、典油鹽、典马、典厨〔二〕等。
侯爵属官,考出的有正佥政司、持大旗、监尉、参尉〔三〕等。
丁守土官、乡官
太平天国前期以郡总制、州县监军为守土官,由中央政府任命,乡军帅、乡师帅、乡旅帅、乡卒长、乡两司马为乡官,由人民公举。後期对此有了改变。
後期郡总制、州县监军都改为乡官。州县监军由人民公同保举後,经政府任用。郡总制则由政府选授,如辛酉十一年命陆心兰为浙江宁波郡总制,壬戍十二年命章义■为浙江嘉兴郡总制。郡总制管辖本郡各州县监军。州县监军管理一县或一州事。乡军帅至乡两司马都如旧制〔一〕。
後期守土官,镇守一郡的称为坐镇,督理一郡军事民政。镇守一县或一州的称为佐将,督理一县或一州的军事民政,自州县监军以下都听命令。坐镇、佐将由六爵担任〔一〕,
如浙江绍兴郡坐镇由殿前南破忾军正总提绫天安周文嘉担任,浙江会稽县佐将由江南省武将帅皎天福孟文悦担任,浙江山阴县佐将由殿前南破忾军副总提劄天福刘某担任〔一〕。
戊女官爵
太平天国後期,妇女也设立贞姜(义)、贞安、贞福、贞燕、贞豫、贞侯六等封爵〔二〕。在爵号上冠以「贞」字,与男六等爵之上冠以「天」字不同,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认为「妇女以贞节为贵」〔三〕,所以改用「贞」字。
後期女官,据戊午八年颁布的太平礼制所定称谓上,记有丞相、检点、指挥、将军四种女官。其他未详。
己其他
太平天国後期职官,除上述外,见於文献的还有一些,茲将比较重要的记录於下。
钦定文衡正总裁、副总裁、又副总裁三员,为主掌考试的最高官职。辛酉十一年春,任文衡正总裁的为干王洪仁玕,副总裁为英王陈玉成,又副总裁为赞王蒙得恩〔一〕。
殿前正副赍奏官二员,职同天将,专理进献本章事务。庚申十年十二月设。初命幼西王萧有和兼任,旋以幼西王现读圣书,另诏封黄得用为天朝九门御林开朝忠诚四天将任殿前赍奏,俟幼西王再加长成,然後交回赍奏与幼西王〔二〕。
文将帅一职,今所见有两类:
一、为中央的,如殿右拾文将帅〔三〕,其职任不详。
二、为地方的,如江南省文将帅、安徽省文将帅、苏福省文将帅、浙江省文将帅等,其职任为总理各该省民务〔四〕。据当时人记载浙江会稽事,还有武将帅一职,其职任不详〔五〕。
在幼主诏旨中,有真神殿大学士〔一〕,京都各省又正巡察使、京都各省又副巡察使等职官〔二〕。在有衔头可考的王号中,有京内正总鑑、京内又正总鑑、京内副总鑑、京内又副总鑑、京外正总鑑、京外又正总鑑、京外副总鑑、京外又副总鑑、京内总铸宾、正总铸宾、又正总铸宾、副总铸宾、又副总铸宾、正开矿、副总开矿、又副总开矿等〔三〕。此外。还有一些次要的职官,不一一具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