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名僧传抄

名僧传抄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名僧传抄

梁 宝亮 撰

名僧传第三

求那跋陀(梁言功德贤也)

中天竺人也。少传五明。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风甬盈虚。世间术业。多所究竟。而志力坚明。偏习方等。以外典杂事弊释氏。乃遁游师子国。依师入道。专情学务。辞小习大。世号之为摩诃乘焉。师欲试之。命就暗室。操取经匣。即得华严大品。师曰。大乘於汝乃有重缘。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若专外道。虽还无益。若归依三宝。则长得奉见。父感至言。遂乖邪崇正。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求向东方。因随舶泛海。元嘉十二年春。始至广洲。憩云峰山。立寺以山为名。时刺史车朗表闻。宋文帝遣使迎接。其年冬至京师。勅住祇洹寺。遥入宫台传译。意好欣然若故旧。帝甚敬异之。琅邪颜延之。宕才硕学。束带诣门。於是京邑道俗。车盖相望。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众僧共请出经。於祇洹寺。集义学诸僧。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又於东安寺。出法鼓经二卷。出相续解脱经二卷。第一义五相略一卷。后於舟杨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又於道场寺。出央掘四卷。楞伽经四卷。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译。惠观执笔。辨章文义妙会。先自元嘉二十三年。谯王镇荆洲。请与俱行。安憩辛寺。更立殿房。即於寺内。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四卷。无量寿一卷。泥洹一卷。凡十三部。合七十三卷。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汉语。愧难积旬。即旦夕礼忏。请乞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邪。跋陀具以事对答。曰。不痛。壑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於是就讲。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虽因译人。而玄解往复。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而二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惨。而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陈争垦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翼。贫道不容扈从。义宣问曰。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答曰。大王名义宣。当以义济。今兴兵犯从非义也。何以能克。义宣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过江洲。见咸质质。问曰。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答曰。犹如聚墨耳。梁山之败。火榄转迫。去岸悬远。[利-禾+夷]无济理。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裁至滕。以杖刺水。水深流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怳忽之间。觉行十余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宾童子。顾览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时王玄谟督军梁山。孝武勑军中得摩诃乘。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还都。孝武即时引见。顾问委典。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对曰。既染觉戾。分为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勑问置谁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豫戎事。然张畅宗灵秀等。并是驱逼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孝武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初跋陀在荆洲十载。每与谁王书疏。无不记录。及军败简检。无片言及军事者。孝武明其托谨。益加礼遇。后因闲谈。聊戏问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从陛下。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帝凄然动容。义而许焉。及中兴寺成。勅令移住。令开三间房。后於东府燕会。王公毕集。勑见跋陀。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孝武遥望。顾语尚书谢庄曰。摩诃乘聪明机解。但老期已至。朕试问之。必悟人意。跋陀上阶。因迎谓之。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但有一在。即应声答曰。贫道远归帝京。垂四十年。天恩隆遇。衔块罔极。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机辨。勑近御座。举朝屡目焉。后於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輙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曰。汝宿缘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居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居。随所安。既而道俗十余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祷山川。累日无验。孝武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效。不须相见。跋陀答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翼必降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咒。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车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即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贺。勑见慰劳。嚫施相续。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每食竟輙分食。飞鸟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礼供弥盛。到泰始四年正月。觉体不平。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五。明帝深加痛惜。慰赙甚厚。公卿会葬。荣众备焉。又续有求那毗地。中天竺人。聪瞻有记。诵经十余万言。兼解阴阳道术。以齐建元中来至。住毗舍离寺。永明十年。译出十二因缘。及颀湏达长者经。造正观寺(云云)。

名僧传第五

道安

本姓卫。诸伪秦书并云。常山扶柳人也。□□孩稚而家婴世祸。外兄孔氏鞠养之。年七岁。便解者音读书。五经文义稍已通达。迄于志学。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聪敏。□□又别立禅房以栖。静胜果竹成列。华药布满。名曰檀溪寺。符坚遣使。送外国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躯。金坐像一躯。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席一建振发。风采纲领。玄宗开张。慧目理思。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时年五十二矣。□□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於弥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来求寄憩。形色萧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狭。安置讲堂中。中宵有起者。见讲堂不开。而於窗间跃出。维那白安。安呼共语。问。何事来此。希告以实。答曰。不敢相欺。为法师来耳。安曰。我罪根深浅。讵可遇度耶。答曰。法师罪甚不多。易为功德。安曰。何方自励。可得免度。曰。故应浴僧。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办。罗汉何由可致。曰。但荣其具。能相为致之。安曰。既已降屈相。能微见神力。开悟众心。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见天宫伎乐。阖寺道俗无不必睹。久乃撝之。泯然还合。复还讲堂。因入澡灌中。倏尔在外。於是辞别而去。安乃大劳浴僧。浴僧事讫。更多煮香阳。净诸浴室。果致罗汉数十人。化作寺中小儿。室前共戏。俄而失去。闻有浴声。阳物尽用。安先与隐士王嘉。同在城内。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责未了。不得俱。嘉别安。初无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级寺中。□□安尝与嘉及弟子法遇等。於弥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故在城。门阶户席皆璩旧物。岩见怆然而悲。纵恨其独与璩狎。并嫉其风望。恐为人所辅。恶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为之颂。

名僧传第六

昙翼

本姓姚。生羌土中。年十六。师事道安。善辞大乘。弥精三藏。才识明俊。虽不逮安。而节行清苦。门人莫竞。晋长沙大守荆洲胜舍。钦安风德。欲远相迎请。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寺主。安顾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归宗。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也。翼贞锡南佂。至即缔构。一年功毕。名长沙寺。后游盖部。刺史毛璩一遇相重。便饷米千斛。为设中食。饭内得一粒谷。即择取先啖。璩叹曰。此沙门岂弃人供养者邪。遂厚加赠遗。寻归荆洲。及丘贼入境。抄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於上明造东寺。后还长沙寺。复加开佑造大塔。并丈六金像。未有舍利。祈请累年。忽尔而得。即集僧尼五百人。烧香赞唱。请一钵水。以泛舍利。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因往巳陵君山伐木。山海经谓阔廷山者也。上有幽穴。潜通吴之苞山。山既神异。行者惮之。上人说。桓玄闻山有白雉兔。乃往求之。迷路累日。望船甚近。而不得至。翼至见白蛇数十断道。翼为说法。蛇乃避路。夜得梦云。林木是所惜。既营佛塔輙给。但莫命部曲非法取也。人力皆是借倩。遂有所窃。至江陵。翼杖巳。上饫饫木未取。为军人御夺。改先小塔。更立大塔。又铸丈六金像。先契二匠。便设大会。愿无鲠妨。四辈闻知。皆乐随憙。所获铜[月*鸟]过足周用。因以所余更造灵仪。举香七尺。翼德被[阿-可+夷]服。学徒归凑。每叹寺足众僧。形像尚少。尝闻阿育王多造佛像。随缘流布。而独不至此。岂非精诚未诣邪。於是弥致恳恻。永和十九年二月八日夜。忽有像现城北。身光照夜。明若晨曦。阖洲惊骚。远近云集。时白马寺遣迎百人。展力折不能动。翼曰。此必阿育王像当往长沙寺。非强力所能移。佥曰请效甚验。翼乃稽首致敬。命弟子擎捧。裁有五人。飘然轻举。四众推伏。请问其故。翼笑曰。昔有诚愿。推理谓尔后耳。罽宾禅师僧伽难陁。从蜀下入寺礼拜。云是外国像。寻觅铭题佛光。果有胡书。读曰阿育王造也。年八十二。义照中卒(云云)。

名僧传第八

竺法义

沙门昙宗寺记云。惠义不知何许人。年九岁。遇竺法深。法义问曰。仁利是君子所行。孔丘何故罕言。深答曰。缘物鲜能行。故希言之耳。年十三。伏膺道门。修治戒行。标秀之称。与日而升。好大乘学。尤精法华。住瓦官寺。王导孔敷并通风契。后居始宁之保山。徒众四十余人。皆是高胜道士。领会玄微。四时不替。咸安二年。遇笃病。针石不差。唯专念观世音。久忽梦。一沙门出其肠胃。去其垢疾。清水洗濯。还内肠中。既窹豁然顿愈。晋孝武即位。以其名德延出京华。常所师谘。供给甚厚。春秋七十四。太元五年卒。帝以钱十万。买新亭岗为墓。起塔三层。时有释普随释惠鉴升卒中居于临海。并有德素(云云)。

名僧传第十

和上讳僧行

本姓支。会稽山阴人。年十三出家。为基法师弟子。住城傍寺。每曰。神仙之道终有迁坠。玄儒之教不能出俗。陶莹心神。开发慧悟。莫先乎释氏。乃披经问道。威仪弘备。常惜寸阴。和上同学僧悝。擅名东夏。与和上影响惠基。共弘至教。悝山阴人。体度弘泰。风味宕远。基每曰。能光益风化。唯行悝而已。和上以人间喧动。乃移住法华寺。自非法事。足不下山。永明中。上虞县城山寺。是蔡兴宗所立。年岁稍久。风范雕丧。既阙总领。请和上镇正。乃拂衣就之。於是阐扬法教。开示诱施。齐齐乌众。等化之常悦。念西方。要期安养。春秋五十九。永明十一年卒。又有同学惠通。弟子僧诞(云云)。

名僧传第十一

法遇

(别传云昙遇。又别记云道遇也)。不知何处人也。少而慷慨。养索自居。邻豪妻之以女。郡守征以为吏。皆不从。专慕大法。投释道安为师。既得沐浴玄化。谘诹昧理。执橾精恳。禁行无[虚*予]。锺摩顶之爱。留起予之赏。於是下帷就业。博究深经。义阳太守陈笛阮保。闻风钦悦。修书通好。信使往还。果有嚫遗。晋太元二年。寺荷本围襄阳。与昙微昙翼远惠等。下集江陵长沙等。法轮移轫。学徒云凑。听受之众。常四百人。有一僧。於寺饮酒。痴夕烧香。遇罚而不遣。安闻之。以竹筒封一荆子。手题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训众不勤。远贻忧赐。令维那系磬聚众。以杖筒量香橙上。行香毕。出众前。向筒致化。化竟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起。又作垂泪呜咽。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既而与惠远书曰。吾不能率众。和上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吾罪深矣。年六十一。卒於江陵(云云)。

名僧传第十二

道恒者

蓝田人。年八九岁。与群小儿。聚沙为佛塔。隐士张忠见之曰。此儿有日龙二理。仕官则位至公辅。为道则振隆大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恒少而偏孤。事后母以孝闻。家道清贫。固穷守慎。手学书读卖。以供养母。终服。与同学道标。俱有名誉。及什公入境。并参详译。姚兴甚相赏遇。谓有经国之才。有勅。夺恒标法服。诏曰。卿等体闲乐道。服膺法门。皦然之橾。诚在可嘉。但朕君临四海。治急须才。方欲招肥遁於山林。抚陆涚於屠肆。况卿等周旋谙旧。朕所言尽。各抱干时之能。而潜独善之地。此岂朕求贤之至情。卿等笃化之深趣。昔人云。国有骥而不乘。方遑遑而更索。此之谓也(云云)。

名僧传第十三

论曰。问三乘渐解实相曰。经云。三乘同悟实相。而得道为实相。理有三耶。以悟三而果三耶。实相唯空而已。何应有三。若实相理一。以悟一而果三者。悟一则不应成三。答曰。实相乃无一可得。而有三。缘行者悟空有浅深。因行者而有三。问曰。若实相无一可得。悟之则理尽。不悟则面墙。何应有浅深之异。因行者而有三。答曰。若行人悟实相无相者。要先识其相。然后悟其无相。以何为识相。如彼生死之相。因十二缘。唯如来洞见因缘之始终。悟生死决定相毕竟不可得如是识相非相。故谓之悟实相之上者。菩萨观生死十二因缘。唯见其终。而不识其始。虽悟相非相。而不识因缘之始。故谓之悟实相之中者。二乘之徒。唯总观生死之法是因缘而有。虽悟相非相。不着於生死。而识因缘之始终。故谓之悟实相理实无二。因於行者。照有明暗。观彼诸因缘。有尽与不尽。故於实相而有三乘之别。问曰。菩萨之与二乘。既不穷因缘之始终。何得称悟实相而得道。答曰。菩萨之与二乘。虽不洞见因缘之始终。而解生死是因缘而有。知生死定相不可得。故能不染着於生死。超三界而得道(云云)。

又问无神我曰。经云。外道妄见我。名之为邪倒。今明佛性即我。名之为正见。外道所以为邪。佛性以何为正。答曰。外道妄见神我。无常以为常。非耶而何。佛法以第一义空为佛性。以佛为真我。常住而不变。非正而何。问曰。何故谓佛性为我。答曰。所以谓佛性为我者。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真性。常存之性。唯自己之所宝。故谓之为我。问曰。若外道妄见神我。以为邪倒者。未知众生为有神耶。为无神耶。无神者恐空修梵行。修善造恶谁受报应。答曰。众生虽无常住之神。而有善恶之心。善恶之心。为万行之主。天堂地狱以心为本。因果相续由斯以生。故常而不存。灭而不绝。所谓中道者也。问曰。无常之神。虽有善恶之心。善恶之心。念念不住。造善恶之心。既当境自灭。未来之心非造善恶之主。云何使未来之心横受过去之报。有似甲为乙受祸冥司幽罚何其熙哉。答曰。难云。未来之心。不造过去善恶之业。何得横受过去善恶之报。三后来难。可谓发明奇唱。夫报应之道。不可思议。十住菩萨如能彷佛。岂凡夫末学所可厝坏。且依文句忌言之也。经云。五道受生。以心为本。无常心者。念念常迁。我有古今之异。前心不待后心。而后心因前而有。生死以之无穷。果报以之不绝。经云。劫初谷种。能生未来无穷之谷。神无不灭。心无不因。推谷足以知人。知人足悟无神。是以经云。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无主之义。岂非无神之明证哉。

名僧传第十五

觉世

京兆人也。年十二出家。笃信行。无嗜欲。观世荣利若浮云。乌学善泥洹大品。立二谛义。以不空假名为宗。论议清辨。与惠[(束*力)/心]齐名。其高谈玄胜。以理会心。商略过之。少游彭城。后来京甸。憩长乐寺。太始中。多通方等经。世手不执卷。而思彻微眇。盘疑石难莫不氷释。精进勇猛。三业俱勤。弟子僧瑶遇酒小过。戒之曰。纵情殆惰。醉酒饱食。此皆罚性之斧也。婆寒不为。况复息心。若能依律恳忏。特恕一反。若其不尔。便宜远去。於是门徒肃然。莫不战慓。四辈崇仰。远人慕义。春秋五十九(云云)。

名僧传第十六

昙斌

本姓苏。南阳人也(王巾云京兆人也)。年十余出家。事沙门道祎为弟子。患脚疾。不敢下都。元嘉二年乃往江陵。憩於辛寺。餐听经论。兼修禅律。每苦潭思。情未能达。后於四层寺。中食竟。登般若台。读经倦卧。梦见一人。白银色相好分明。似是弥勒。举手摩其顶曰。善男子。汝所疑义。数论经书备已解释。游方自见。及窹欢憙。因下京都。值僧业律师。在吴讲十诵。即往就听。事竟还都。从静林法师。於多宝寺诵决所疑。琅耶[免*页]延之。於讲座相遇。谓多宝寺主宝誉曰。此伧道人当为往器。后就吴兴小山法瑶。听泥洹胜[鬘-又+万]。又从南林法业。受花严杂心。食不求饱。勤不告劳。乘月读经。不赴斋会。法业问曰。斋会嚫施足以市油。何故不赴。答曰。形动神疲。则虑不得专。不得专则虽学无功。

昙济

河东人也。十三出家。为导法师弟子。住寿阳八公山东寺。少有器度。汪汪然。仪望端肃。机悟通举。读成实论涅盘。以夜继日。未常安寝。高谈远论。以此自娱。善言谑巧应对。及自当师匠。虚心待物。动止云为莫非体度。纲维正法。开示未闻。年始登立。誉流四海。天子闻风。请出都邑。以宋大明二年。过江住中兴寺。法轮移甘露洒泽。四方义学异轨同到。理惬物心。道俗嗟仰。着七宗论。第一本无立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佛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於元气陶化。则群像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於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云云)。

名僧传第十八

夫礼法者

外典之笃教。戒律者。内圣之至范。杜利欲之萠。绝邪狂之路。使三障五盖。同归道场。流遁轻薄。咸济仁寿。岂非慈悲博大神化无方者乎。自正觉善逝。迦叶撰律为八十诵。诵者谓常应诵持也。而微言稍远。大义相乖。遂波握掌藏。乃抄为十诵。婆粗富罗抄为僧祇。又弥沙塞抄为五分。昙摩鞠多抄为四分。与迦叶维所抄。合为五部。是以长者梦迭。已表当分之相。亦犹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之类也。沙门法显。以义熙二年。从外国还。得僧祇弥沙塞律二部。止获胡文。未得宣译。义熙九年。有弗若多罗。至长安。与童寿。共出十诵律。到十二年。佛陀邪舍。与佛共出四分律。其年佛驮跋陀。又出僧祇律。宋景平元年。沙门佛驮什。与智胜。共出五分律。余迦叶维一部未传中国。自兹迄今。法流稍广。四部律律学处处成群谅足导扬前纵。嗣徽后代。其声业尤着者。并为之传(云云)。

名僧传第十九

佛驮跋陀

(或云浮头婆驮。梁言觉贤)。北天竺人也。九岁失父母。为外家所养。年十七出家。师令诵经。五人同业。四人一月。敌其一日。博览经律。精力过人。笃好禅思。遇境斯得。雅游九次。妙入八解。同学僧伽达多。心相赏遇。同游罽宾。达多闭室安禅。先自念言曰。无得觉我者也。有顷忽见觉贤对倚弹指。达多问曰。何从得入。答曰。向往兜率。见子意云无得觉我。故相观耳。达多方悟。非凡夫人焉。苦从谓问。乃云得阿那含也。

昙摩密多

(梁言法友)。少禀道化。喰味玄秘。为三宝之勇卒。法城之巨堑。讽诵经藏。坚持律部。偏好禅那。兼修定品。心安虚静。思达玄微。志愿游方。弘通禅悦。於是泛泊来东。以宋永初三年。始至江陵。住长沙寺。旬日之中。得一舍利。形质虽小。光色异常。以钵水泛之。遥渌右转。乍浮乍沈。光[廿/(澄-豆+示)]炳焕。众皆惊此神奇。嗟叹盈路。元嘉初来集京师。住祇洹寺。译普贤观经一分。虚空藏观一分。至十年移憩定林。业远嚣动。专务清寂。更华。寺后别禅堂。师友十余。并雅精业。昼夜不休。供施云集。以十八年。更译禅秘要三分。五门禅经一分。春秋八十。元嘉十九年六月。卒于寺(云云)。

僧伽罗多哆

(梁言僧济)。西域人也。少失二亲。又无兄弟。师心伉节。舍俗袭道。夷放小欲。虚心慕远。不尚荣华。唯以得意为贵。僧伽达多。见而奇之。语经律。通禅教。人息不息。笃学无倦。安思三空。寂观五净。延促由心。游戏适我。宋永平二年。自外国达于帝京。栖宅丘林。养索川岳。以元嘉十年。卜居锺山之阳。剪开榛芜。造立精舍。耸剎陵云。高堂架日。凿涧延流。傍岩列树。当时之威德。故号曰宋熙。禅学之众。三十余人。四辈供施。相继不绝。济不畜私财。有必入众。禅席常温。法言不辍。春秋五十有九。元嘉二十七年卒(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

道韶

本姓凡。炖煌人也。少出家。勤道业。读诵大乘。披览戒律。备学诸禅。头陀为事业。披服弊衣。或冢间而坐。年过知命。操节愈明。每至独处山林。单行兽窟。遍入诸门。历观生死。尝夜坐树下。忽雷电霹礰。折树甫枝。猛虎群号。转石奔落。韶端然不动。禅嘿无异。明村人献供。问路泥深浅。村人云不雨久。方悟鬼神所为焉。其日中晡。又见索甲弥山。舟旗竟野。俄而有人。来问韶曰。沙门何故。夺仆所住。韶答曰。本来相就。欲以道变俗。谓君是善神。共求胜果。不虞见怪。神有恧焉。韶刚正质直。少长一槩。独处山间。三十余载。时遇恶魔。多类此也。后於房中坐禅。举身皆冷。唯心下微温。眷属皆悲。谓已迁灭。经四日乃起。问其故。自说见阎罗王投其手。觉身便冷。谓韶曰。君今来此。当案行地狱。指示罪人。此皆不信正法。造三恶业。君命尚延。可教化人间。韶曰。世间有佛经。善教犹不遵修。况我常人言岂生信。阎罗王曰。当为君现证。令人信也。因投右臂。牵使长八寸。而左手如故。及起右臂果长。於是精勤有倍恒日。劝导道俗。讲说经戒。每中食。輙得舍利。诸有起塔者。皆给与之。自尔以后。气力康胜。复得十年。年至六十余。卒竹林寺。释智绍昔至抱罕。亲见臂有短长(云云)。

僧印

姓樊氏。金城榆中人。释玄高弟子。性腹清纯。意怀笃至。与之久处者。未当见慢忤之色。下接庸隶。必出矜爱之言。振恤贫喂。有求无逆。心道聪利。修大乘观。所得境界。为禅学之宗。省削身口。具持净律。尝在江陵。教一比丘受禅。颇有所得。印语之曰。上坐所学。应得异境。若得便能随愿往生。修之不已。果值异应。即以告印。印戒之曰。此法乃将来美事。然脱不幸大命应终。此僧欣然曰。由来愿生西方。得应之后。或有劝往兜率者。此僧嗟疑良久。至三更方决云。定向兜率。言意就卧。同学起看。命已逝矣。印昼夜诵经礼忏无癈。后还长安大寺。年六十余卒。

惠榄

本姓成。酒泉人也。道行峻梁。德声远振。与玄高俱以寂观见崇於西土。遂远游外国。供养罗汉。礼敬佛钵。习禅於罽宾达摩达。以元嘉四年。於树上。得菩萨戒本。人定见弥勒。云是我与汝。汉地道士。多发大心。欲使大德宣流。达摩问言。何处受之。答曰当於尼揵诃罗国。影边受之。此国去罽宾。五千余里。诣彼受之。还授惠榄。谓榄曰。汝宜还东国。多有利益。来至于置沙洲。皆集大众。从榄师受。举国禅思。思法忘餐。蜀闻禅学。莫不师焉(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一

纳衣

本姓史。名宋。不如何许人也。多服纳衣。或时麻衣。而寒暑不易。故世以服为之号。故曰纳衣。或曰麻衣。身首疮痒。不甚洗浴。晋义熙中。常在广陵白土[仁-二+录]。讴唱引葃。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昼游夜伏。莫知其栖息之处。运力终日。食不加口。靡有知其之所将饵。八方殊声。莫不必能。时高檀祗为江都令。闻而怪之。使史摄来应对。机[连-车+康]稽古。博达辨说。玄儒赋诗一首。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童。带索披玄丧。浮游一世间。泛苦不系舟。檀遗布二十。返而遣之。出城便以乞路人。海行里外萧然都尽。不以姓名乡居语人。时世莫有知者。后人海行。於孤洲上。遇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云其在白椂。披着纳衣道人是也。仍量书船中。同侣欲取看之。而书着船不肯脱。及至白土。歘然风起。飞书就宗。宗接而将去。人益异之。竞来敬事。拂衣南游。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常过鱼梁。鱼人将获。行有屠脍。纳衣意甚悯然。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其潜样物类皆如此。为人清达。不悦荣华。性用深点。雅怀利益。善谈玄儒。洞真实相。会稽谢劭魏迈之等。皆笃论渊博。并从其师受。后同止沙门。夜闻有与宗共语者。颇说蓬来山事。晓便不见。莫知所适。寻阳陶渊明记。白土[土*录]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云云)。

惠通

不知所从来。多见在寻阳。常自称郑散骑。江陵人边僧归。商行至寿阳。将还江陵。通欲寄物於其担上。僧归不肯受。通强之。僧归为受。亦不觉重。行数里别去。谓僧归曰。我有妇。在荆州三层寺作尼。名惠绪。汝至彼可为相闻道我寻往也。言毕忽然不见。僧归至荆州。具为惠绪言之。结尼禅行道德人也。既无此兄。不解所以。后至寿阳。寻之不知处。通后来荆州。到惠绪房。绪已死矣。讯问委悉。寺中知必通也。由留荆洲。与人行见丘墓。皆识名字氏族。四月八日。於上明东寺齐。随众僧行道。於众指示人云。某人经作劫。如是者数人。群盗一时走去。於江津路值一人。以马杖鞭通。通曰。汝忿归看汝家何如。此人至家。火已烧其宅矣。齐永元初。就任漾求酒曰。宜应远行。永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进。慎幼退转。饮酒毕。至市东墙卧地。既视死矣。数十日忽复於市见之。市人遂视。久久乃没也(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二

道汪

本姓潘。长乐人也。世规家训。以廉约为风。姿禅高秀。长七尺七寸。幼有不恒之识。宗族固已异之。少孤随叔在京师。年十三。投庐山远公出家。研味禅律。停山十余载。新出诸经。靡不精综。大涅盘经。后传江左。复还京师。计论大义。□□费游文子雅相知爱。命子侄咸师之。茹蔬餐素五十余年。博综经律。穷览数论。兼涉外典。识瞻开诱。才强计辨。自龙花祇洹天竺武担相思长碛诸寺。缮基启剎。莫不仰止高轨。修禅习诵。日夜无缀。[岷-氏+民]蜀佛法由兹大盛。益土有流寓之民。数千余家。淫祀倒见。不识正道。自汪至后。敬挹清尘。宗崇释氏者。殆将本半宁。蜀郡常元祖。少事父母以孝。门。深信大法。元嘉二十四年卒。与其友人梦云。我从任法师。受菩萨戒。今得生兜率天。为善利天子。因卿语儿辈。勿复祭奠。刺史吴郡陆简子。天相礼遇(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三

惠永

河内人也。出家为竺昙现弟子。现笃志直方。少有清节。长慕肥遁。山栖养志。以晋太和中。於寻阳庐山北岭下。创立寺庙。永以北岭下尚多喧动。移於南岭之上。筑葺房宇。构起堂殿。与烟霞交接。名曰凌云精舍。於是弃绝人事。隐居幽岳。弊衣菜食。禅诵为务。时有往者。转闻香气芬馨。流於各内。永室中堂有一虎。若有畏者。驱令上山。客去便还。甚能驯伏。由是道俗景仰焉。永尝独下山。薄脱而归。至乌桥。乌桥营主饮酒大醉。乘马当道。终不相过。日转逼暮。求请不从。振锡向马。马惊反掷。营主落地顿仆。不能即起。马僻易入草。明旦营主入山忏谢。谓永使神力。永曰。贫道体君饮酒。初不相怪。以常扣锡。遂至於斯。苦审有此改。当是戒神见护耳。永性谦恭精苦。虽遇疾病。而长齐不癈。春秋八十三。晋泰元五年卒(云云)。

惠精

又名昙戒。本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郎[来*来]阳令潜之弟也。幼而家贫。无衣着。不得从师友。负薪炙火。披玩六籍。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借衣听焉。告其兄曰。始悟儒浅近。道教虚旷。不能复驰骋方内。政欲自放人外耳。潜曰。诚复人各有心。何能独善其志。年十九投释道安。安津为同学。甚相知敬。游方请业数四年中。忽请安曰。世间之苦难可大堪。百年俄顷复不待人。虽苦之速。德行为先。精学足以导心。今就行道去。安曰。兼之为胜。如不能兼。各从其志。吾助尔憙。诵经五十万言。礼佛为业。时禅法未传。依经独坐。晋临川王雅相礼待。资给四事。后与安同憩长安太后寺。安平后隆安中疾病。口诵弥勒。未尝懈息。弟子智生侍疾。问曰。何不愿生西方。而专呼弥勒。答曰。吾等道安八人先发誓愿。愿生兜率。面见弥勒。道愿悉以先见。唯吾尚存。欲遂本愿。语毕。即有光照于身。容颜更悦。俄而迁化。春秋七十。葬于道安墓右(云云)。

竺法纯者

未详何处人也。住会稽山阴显义寺。精进苦行。游心虚寂。众甚敬焉。请为寺主。晋元兴中。为寺治墙。至兰上买故屋材。向暮与榜船人并屋主妪人入湖。须臾风起。云气四塞。自念与女子同殒。实寄耻辱。飘霰骤疾。惊浪飞奔。船小水入。归告观世音。并经诵。俄而湖中有空船。横来迅疾如飞。直至船侧。诵念弥笃。有顷至纯别加寻访。船遂主无。其舟诚所感如此(云云)。

竺惠庆

广陵人也。清心高邈。识虑虚远。不修世仪。专笃戒行。温仁贞素。雅有风德。柔蔬时食。少长一槩。涉学经律。泛研禅诵。诵法华十地维摩思益。虽不南面称法师。而理怀简表。晋义熙中。游步长安。备浪道艺。宋元喜时。复入庐山。求诸德胜。时荆杨大水。襄凌浩汗。庆始达。小雷景风总至。同侣强力先皆入浦。庆船迟重。后来未及。杨侯鼓怒。耸浪浮天。庆生平计尽。愿望唯佛。於是诵念观世音。心无异向。岸上之人望见其船。匝风截浪。状若人牵。俄顷之间。安全到岸。於是散落嚣磨。澄心净域。游处之地。莫不弘道。三归五戒弟子。贵贱数万人。举言发响。如风靡草。盛造经书。频营法集。春秋六十有二。元喜二十九年卒(云云)。

惠果者

豫洲人。清规索履。爰自童[歹*专]。奉亲孝。事师敬。家贫衣食不给。元喜四年。负笈南游至京师。住瓦官禅房。簟食屡空。不啖鱼肉。烧香礼忏尤懃讽诵。十地法华三乘方等靡不通览。清声秀誉。与僧据齐名。果尝於清前。忽见一人。身着衣帢。[佥*殳]板致敬。果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昔为此寺沙门。今报为啖粪之鬼。果曰。昔何所名。今那着帢。答曰。名不足道。临出寺遇事还俗。果曰。为何罪过。而作此鬼。答曰。昔作直月。多请饭食。以酱酢乞人。法师道德。幽显同敬。请作功德。令离此身。果曰。当为礼诵。都有物不。答曰。昔有三千钱。埋东房前大柿树下。去时不得取。愿取为功德也。言讫不见。果告众掘得三千。为造法华经一部。余物设会。会后一月余日。梦见此鬼。自云。当得更生。故未能称大差於此也。果仁爱远被。为世津梁。皆类此也。春秋七十六。泰始六年卒(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四

道海

江陵人也。厉行懃修。少长一节。安贫守约。不改其操。尝於长沙寺。冬齐将讫。时诸僧共作无量寿齐。海素空磬。无以从众。乃发愤增厉。然二指以供养。因遂顿问。殆将仆绝。时诸师僧云。但归命观世音菩萨。可得痛愈。於是锻心正念。俄尔便愈。后日暮出塔下经行。因便危笃。至明日将夕曰。今有胜人在空中。遥来迎之。从公室宅。犹尚卑陋。将是福业未积。因明称报应。诲诱其功。言讫安卧。[怡-台+雇]然而尽(云云)。

道法

本姓遭氏。炖煌人。禅思出於人表。苦行照见三涂。闻[庸-用+巾]蜀粗怀信向。胃岑而游焉王休真费铿之请为兴乐香积二寺主。乞食供斋。常减其分。以施虫鸟。坐禅习诵。昼夜无癈。每至夕。輙脱衣。於弥勤像前。养饴蚊虻。如是多年。后见弥勒。放种种光。齐中白光。直入地狱。见诸先缘及一切众生受苦之。又善神咒。元徽二年因於禅思。卒於绳床(云云)。

僧业

本姓冯。蜀郡城都人。索行贞。奉持律业。蔬食勇猛。心形不缀。宕渠太守江阳钱。生世事外道。忽梦入寺礼拜。见一白玉珠。长四寸。悬在空中。复有散衣。高覆其上。又一重珠。随其手中。既旦遇见僧业。共述所梦。业便奖发。遂能精进。共市地。以元徽五年。立寺焉。谓为慈氏寺。以所悟为名。业乃移住之。厌恶秽形。期彼常乐(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五

法惠

本姓李氏。高昌人。少好射猎。酣酒弦歌。其妇美艳。一国无双。高富子弟。争与私通。惠他日出游。为豪富所打。友人报语。惠自思惟。己有大力。必当见杀。避往龟兹。乃愿出家。贫无法服。外国人死。衣以好衣。送尸陀林。辞诀而反。惠随他葬家人去彼。剥死人衣。遇起尸鬼起。相菆臾更为上下。凡经七反。惠率获胜。剥取衣裳。货得三千。以为法服。仍得出家。修学禅律。苦行绝群。蔬食善诱。心无是非。后还高昌。住仙窟寺。德索既高。尼众依止。禀其诚训。唯都郎中寺冯尼每谓惠曰。阿阇梨未好。可往龟兹国。金华寺帐下直月间。当得胜法。惠信尼语。往至龟兹。到见直月。直月欢喜。呼进房内。以蒲陶酒。一斗五升。服令其饮。惠大惊愕。我清净久。本来觅法。翻饮非法之药。苦执不肯。直月急推令去。惠即退思。遂不敢违。违便顿饮尽。醉问而卧。直月锁房。乃更余行。及惠酒醒。追自拔恼。我忽犯戒。悔过自责。槌打身体。欲自害命。於此少时。得第三果。直月还问曰。得和后。还高昌。大弘经律。道俗归敬。颀动乡邑。齐永元年。无疾坐亡。手屈四指云(弟子惠化所述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六

僧表

本姓高。凉洲人也。志力勇猛。闻弗楼沙国有佛钵。钵今在罽宾台寺。恒有五百罗汉供养钵。钵经腾空至凉洲。有十二罗汉。随钵停。六年后还罽宾。僧表恨不及见。乃至西踰葱岭。欲致诚礼。并至于宾国。值罽宾路梗。于宾。王寄表有张志模写佛钵与之。又问宁复有所愿不。对曰。赞摩伽罗有宝胜像。外国相传云。最似真相。愿得供养。王即命工巧。营造金薄像。金光陜高一丈。以真舍利置于顶上。僧表接还凉州。知凉土将亡。欲反淮海。经蜀欣平县。沙门道汪。求停钵像供养。今在彼龙华寺。僧表入矣。礼敬石像。住二载。卒于寺(云云)。

智严

西凉洲人也。才干清秀。业行精恳。菜蔬布衣。博施慈爱。□□又疑儿童时曾受五戒。有所犯。后受具足。恐不得戒。积年禅观。不能自决。大为忧苦。遂更与弟子智羽智达。泛海重至天竺。以事问罗汉。罗汉复不能决。乃为入定。往兜率问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欢喜。於是步还至罽宾。无疾而卒。时年七十八。弟子智羽智达。还传此语(云云)。

宝云

河北人也。志局简正。师友称之。太元十四年。入庐山。时年十八矣。值造波若台。通债少僧贞石筑土。云投一石。石相击。误中一犊子死。惭恨惆怅。弥历年所。隆安元年。乃辞入西域。誓欲眼都神迹。躬行忏悔。遂游于阗。及天竺诸国。与智严法显发轸。是同游造各异。於陀历国。见金薄弥勒成佛像。整高八丈。云於像下。箅诚启忏。五十日。夜见神光照烛皎然如曙。观者盈路。彼诸宿德沙门。并云灵辉数见(云云)。

法盛

本姓李。垄西人。寓于高昌。九岁出家。勤精读诵。每曰。吾三坚未树。五众生灭。合会有离。皆由痴爱。若不断三毒。何求勉脱。年造十九。遇沙门智猛。从外国还。述诸神迹。因有志焉。辞二亲。率师友。与二十九人。远诣天竺。经历诸国。寻觅遗灵。及诸应瑞。礼拜供养。以申三业。□忧长国东北。见牛头栴檀弥勒像。身高八寻。一寻是此国一丈也。佛灭度后四百八十年中。有罗汉名可利难陀。为济人故。舛兜率天。写佛真形。印此像也。常放光明。四众伎乐四时笑乐。远人皆卒从像悔过。愿无不克。得初道果。岁有十数。盛与诸方道俗五百人。愿求舍身。必见弥勒。此愿可谐。香烟右旋。须臾众烟合成一盖。右转三匝。渐渐消尽(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七

僧供

豫洲人也。少持高节。以戒德知名。住瓦官寺。后招率同志。造丈六金像。铸始毕未出模。未知美恶。值义熙十二年铜禁甚严。有犯入死。供为官所录。在湘府判奸。锁械坚重。无复生冀。一心念观世音。兼昼夜诵经一月许日。梦见其所铸像。来至狱中。以手摩供头。问曰。汝怖不。供启言。恐必死。像曰。无所忧。供观像相貌。见[离-蹂+月]前方一尺许铜色燋沸。罗辟既定。至形日。参军应来监杀。当驾车而牛不肯入。既入便奔。车即坏败。遂更克日。乃有勑至彭城。若未杀僧供者可原。遂获勉济。还见所铸像。[离-蹂+月]前果有燋沸。供既瑞验。清答日勤。以至舍命(云云)。

道矫

高陆人也。性清约。蔬食禅诵。住龙花寺。专当寺任。恪居客众。元嘉十六年。磬率衣资。开诱闻业。与建康民朱舛孙。共起佛殿三间。并诸花幡。造夹苎弥勒佛倚像一躯。高一丈六尺。神仪端俨。开发信悟。春秋九十三。二十六年卒(云云)。

昙副

本姓邹。邺阳人也。清贞有风望。十余入道。憩安乐寺。宿植其因。产业丰积。虽蕴金盈遗。不以累心。行慈悲。知止足。常内怀矜伤。以济物为务。为沙门宝志所敬。常言此人五法城之侣也。每记之云。君当生兜率懃慈氏。符其本愿。会其夙心。乃舍赀财。造法花无量寿弥勒四天王遗教。乃贤劫千佛名。僧尼戒本。各一千部。作布萨筹十万枚。传布遐方。流化殊域。开畅微远。竭财弘教。尽思幽深。应门到广。戒行精峻。唯至唯勤。乃通梦想。有人语之曰。若兜率之业已辨。无所复虑也。又梦弥勒佛手摩其顶。天香幡气神龙现体。一二年中灵应想袭。春秋六十余。齐建四年卒。武陵都尉舟扬仁益弟之立碑(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八

释法祥

精进有志节。以元嘉九年。立弥勒精舍(云云)。

文历二年五月晦日(午时)於笠置寺福城院南堂。书写之毕。柳宗性自去十三日参笼当山。名僧传三十卷中令抄出。弥勒感应之要文之次。其外至要之释。聊所记置之也。此书世间流布。惟希之间。发殷懃大愿。抄弥勒要文之今。虽似交余事。只为备后览也。门迹之辈可哀其志矣。仰愿以此处处要文抄出书写之功。必结生生常随弥勒值遇之缘矣。

右笔笠置寺住侣沙门 宗性

(附)名僧传说处

第一

僧佑撰三藏记萨婆多部事  摩腾事  法兰事  僧会三七日祈请得舍利感应事  舍利威神岂直光明而已劫烧之火不能燔金刚之杵不能坏事

第二

罗什见中百二论始悟大乘事  梦释迦如来以手摩罗什顶曰汝起欲想即土悔心事  罗什三藏译法华等诸经论三十八部二百九十四卷事  汉土三千徒众从罗什法事  罗什临终众僧告别曰事  罗什烧身之后舌犹存事  涅盘后分宋地无缘事

第三

灵鹫山本名虎市山事  满二十受戒西土此土异说事  求那跋陀唯一心称观世音投身江中童子度之事  求那跋陀祈雨必有感事

第四

[惹-右+壬]中有虫食必害人事

第五

道安造弥勒像事  道安与弟子法遇等於弥勒像前立徨愿同士兜率事  道安令弟子铜佛像顶上有一舍利晃然放光照於室内事  道安遇客僧问罪根浅深及西北空晴见兜率宫殿事  惠戒生兜率事  道安等八人生兜率事  法遇生兜率事  道安即印手菩萨事

第六

一钵水上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事  庐山西林惠永惠远已后正教陵迟事

第七

昙鉴誓生安养事  观世音菩萨能救苦厄事  虚坏善诱弥老弥勒事

第八

帛法师诵经日八九千言事  于法兰白山造灵鹫寺事  支道琳石城山立栖光精舍事  帛法祖着显宗论见称当时事  竺法义遇笃病唯专念观世音梦一沙门出其肠洗濯还内腹中顿愈事

第九

庐山惠远以道安敬为真吾师事  惠远以锡杖扣地清流涌出构立堂房遂号龙众精舍事  阿育王所造文殊师利像乘波而至事  庐山惠远於无量寿像前建齐立誓事  清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集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无量寿像前率事  建立精舍唯置一释迦像事  远常谓大智论文句繁积初学难寻事

第十

昙谛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事  惠持九岁随兑同为书生俱依释道安抽簪落发事  惠持辞惠远之处入蜀之时契以西方为期事  庐山西寺竺道生事  庐山惠远习有宗事  道生曰禀气二仪者皆是涅盘正因阐提是舍生何无佛性事  二乘智惠总相观空菩萨智慧别相观空事  因善伏恶得名人天业其实非善是受报也事  畜生等有富乐人中果报有贫苦事  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  僧行常惜寸阴和上同学事  僧行常悦念西方要期安养事

第十一

道俗男女向西致敬事  龙树再现马鸣重出事饮酒僧事  惠严造弥勒像事

第十二

僧睿誓生安养行立坐卧常向西面事  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毗耶须菩唱无说以显道释梵以绝听而雨花事  维摩诘言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事

第十三

是以释迦玄音始发赞佛智甚深多宝称善叹平等大会事  唯如来洞见因缘之始终菩萨虽悟其终不识彼始事

第十四

千载一遇事

第十五

惠目造释迦倚像高一丈六尺事  惠目愿主净国事  醉酒饱食此皆罚性之斧事

第十六

昙斌梦见弥勒事  昙济以夜继日未常安寝事释迦兴陶神之化慈氏唱方外之教事

第十七

昙度无求名誉事  僧渊从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事  智林着毗昙杂心义记注十二门论及中论并传於世事  昙度着成实义记八卷传北土事  应以声闻得度者故现声闻事  法瑗夏於灵根讲花严经事  惠沼永明八年讲百论至破魔品忽然从化春秋五十有七事  齐弥勒寺惠隆事  昙通即从谘禀毗昙杂心事  法安着十地义疏沙门传五卷并传於世事  僧达从瑗公受毗昙华严事  弥陀寺僧显事  法常从僧义读阿毗昙事  僧印称法华经二百五十二遍事  僧宝祈心安养临弥陀佛因索香火快起合掌奄忽而卒事

第十八

青眼律师事  惠猷着十诵义记八卷事  成具遂臻渊奥毗昙杂心事  法琳诵无量寿经及无量寿观西方诸圣皆集令同学礼忏事  僧佑辞妻子出家为道事

第十九

海跋摩瞿沙事  华严有东方菩萨住所仙人起山事  佛驮跋陀往兜率见慈氏事  支法领昔游于奠得华严等经三万六千偈事  昙摩蜜多旬日之中得一舍利形质虽小光色异常事  昙摩蜜多译禅秘要三分五门禅经一分事  畺良耶舍昼夜懃习讽诵毗昙事  僧伽罗多哆少失二亲又无兄弟事

第二十

僧光光不下山五十三载事  邃涧方丈以石为桥桥上有石如壁断人行路事  晋凉洲释惠绍事  智通结诚安养事  道韶得舍利起塔事  法成吾死相已见故悦事  僧谘供给四事诵经弥勒事  僧印决云定向兜率事  惠榄入定见弥勒事  道忠诵大品法华金光明经事  惠印洞鉴法华深明十诵事  法悟诵法华大小品经事  齐灵根寺惠晖事

第二十一

晋雒阳释昙始称为白足和上事  文殊与沙门问答事  牛头象头马头师子头四河事  云山即葱苓事  齐江陵长沙寺释惠远二月二十三日诸天相迎事  饮酒卧地死事

第二十二

普明诵法华见普贤乘象事  自龙华祇洹天竺事  从汪法师受菩萨戒今得生兜率天事  惠豫死时三人着朱衣武冠故来相迎事

第二十三

僧显无量寿佛为万劫大师事  观世音能令群生现世得愿事  饮酒初不相怪事  昙戒愿生兜率事  僧齐稽首无量寿佛事  法珍愿生安养合掌端坐终事  法纯念观世音空船来迎事  道固唤观世音愿见出道事  僧弘愿当生净土事  僧畅诵经为业愿生西方事  惠庆诵念观世音望见其船事  昔有三千钱埋东房前大柿树下去时不得取愿取为功德也事

第二十四

宋临川招提寺释惠绍事  惠绍烧身处三日后生梧桐事  通海归命观世音菩萨可得痛[口*愈]事  通法见弥勒放种种光齐中白光直人地狱事慈氏寺事  感得舍利事  法光年三十顿绝五谷但饵杉叶事

第二十五

法恒於像前得舍利事  法进睡见释迦文佛与诸菩萨任栴檀林中为其授戒事  惠标造金像五躯及高座帐事  僧高与永昌王共修复古塔事  惠进愿舍此身令生净国事  出家人不得妄语非畏威也事  超辨加勤礼忏法华弥陀事  法明诵法华无量寿事  惠寅辛酒不尝无所嗜好事  法惠饮酒悔过浊第三果事  法定诵法华药王观普贤观事

第二十六

法显南天王寺得僧祇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事  法显念观世音事  造金薄像以真舍利置于顶上事  智严入定往兜率问答弥勒事  宝云见金薄弥勒成佛像事  宝云游外国出观世音授记经事  波斯匿王造栴檀像事  涅盘后分宋地无缘事  牛头栴檀弥勒像升兜率天写佛真形事  通俗五百人愿求舍身必见弥勒事

第二十七

僧护造释迦丈六金像事  僧供造丈六金像事  僧供一心念观世音事  僧诠写弥陀经数千部事  僧诠祈诚西方愿生安养事  僧供造金无量寿像事  僧亮造丈六金像事  道静造无量寿金像高五尺事  僧昌造佛像十五躯皆高一丈八尺事  道矫造夹苎弥勒佛像事  昙副当生兜率事  昙副梦弥勒佛手摩其顶天香播气事

第二十八

僧受立弥勒精舍事  阿育所起塔定有舍利事  法意向西方作礼事  法意见观世音事  僧智禅房有丈六金像事  惠敬造丈六无量寿像事

第二十九

惠璩饮酒一钵事  昙光闭眠便见形像事  通儒唯以读诵法华首楞严胜[鬘-又+万]净名为业事  僧憙愿我此生弘菩萨道事

第三十

昙迁注十地经事  僧弁千变万化音声妙异事  昙凭我未来常有八弁为众说法事  法意能诵腅经事

自文历二年五月十五日(午时)。至同十八日(午时)於笠置寺福城院南堂。名僧传一部三十卷之中。至要说处。随引见令记录毕。其本东大寺东南院经藏之本也。是则为拾弥勒结缘之先踪。为记兜率往生之旧迹。借请彼本。所致此勤也。仰愿依此微功。答其深志。兜率天之秋暮。必遂往生於内院之云。龙华树之春朝。早浩芳缘於三会之风矣。

有笔笠置寺住侣沙门 宗性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