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补续高僧传卷第一

明吴郡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译经篇

宋 天息灾.法天.施护三师传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迭来。各献梵策。集置甚富。上。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於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证之。曜众乃服。上览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於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证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於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劫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妙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勅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发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

法护.惟净二师传

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赍梵策入京。赐紫衣束帛。馆於传法院。时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寝。而司南乏人。佥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勅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参政赵安仁等润文。礼数有加。译佛吉祥等经二百余卷。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合经律论。共成四百十三卷。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又与安仁等。编修大藏经录。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宸裁序文。置于录首。仁宗即位。净与翰林学士夏竦。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驻辇国遣使。进金叶梵经。诏法护译之。御制译经颂为赐。至和元年。勅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戒德高胜。可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是时。译场久开。润文官。非位德并隆者。不得参预。如吕夷简宋绶。如富弼文彦博韩琦。皆以宰臣入选。弘阐之盛。古所未有。况梵本甚富。不容尽翻。夷简绶奉诏。续修法宝录。自祥符至景佑。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至是。净上言。西土进经。新旧万轴。鸿胪之设。有费廪禄。欲乞停罢。中丞孔辅道。亦以为言。上出净疏示之。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輙废。译虽不停。自是势亦少缓。不似如前之锐也。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与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护终于嘉佑三年。净未详所终。

金 苏陀室利传(附宝公慧洪)

苏陀室利者。西域中印土那烂陀寺僧也。内闲三藏。外彻五明。能诵杂华经。久慕此土清凉山万菩萨住处。年八十五。与弟子七人。航海而来。七人三还三殒。唯佛陀室利一人随之。凡六年。方达清凉。每至一台顶。诵华严经十部。禅寂七日。不息不食。每入定。则见紫磨金城。玻璃绀殿。宝莲香水。珠网交辉。无尽庄严。诸天童子。游戏其中。后於灵鹫寺化去。佛陀收舍利八合。熣烂如珠。持还西土。唐括赞其真曰。似似是是。苏陀室利。西竺来游。一百八岁。雪色连腮。碧光溢臂。内蕴真慈。外现可畏。在闵宗朝。连阴不霁。特诏登坛。咒龙落地。赭色伽棃。后妃亲制。施内藏财。度僧起寺。人半疑信。佛陀波利。借路重来。五峰游礼。峨五佛冠。曼殊何异。圆满月面。色非红粹。真人萧生。遥瞻拜跪(羽士萧真人。技术难问。皆为师伏。稽首为谢。故云云)。

宝公慧洪者。皆慧性超绝。宝公。出磁州武氏。大定初。於淦阳造仰山寺。殿宇宏壮。两柱镂金龙蟠之。观者瞠骇。忽有题诗柱上者。曰。人道班鸠拙。我道班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宝公见之大悟。即入西山。结茆以居。终身不出。慧洪。字子范。因阅楞严。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忽悟曰。诸佛心印。本无玄妙。今日始为无事人矣。遂造河朔汶禅师所。陈所见。汶可之。临终有偈云。六十春光有八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

吽哈啰悉利传

吽哈啰悉利。本北印度末光闼国人。住鸡足山。诵诸佛密语。有大神力。能袪疾病。伏猛虎。呼召风雨輙应。皇统。与其从父弟三磨耶悉利等七人。来至境上。请游清凉山礼文殊。朝命纳之。既游清凉。又游灵岩。礼观音像。旋绕必千匝而后已。匝必作礼。礼必尽敬无间。日日受稻饭一杯。座有宾客。分与必徧。自食其余。数粒必结斋。始至济南。建文殊真容寺。留三磨耶主之。至棣又建三学寺。大定五年四月。示寂於三学。年六十三。

元 帝师癹思八传

癹思八。元世祖尊以为帝师者也。土波国人。族欵氏。生时多瑞应。初土波有国师禅达啰乞答。具大威神。累叶相传。其国王。世师尊之。凡十七代。而至萨师迦哇。即师之伯父也。师。从之受业。甫七岁诵数十万言。通贯大义。少长。学富五明。研几三藏。年十五。谒世祖於潜邸。与语大悦。躬率太子以下。从受戒法。尊礼殊异。戊午。师年二十。时道士倡言。化胡宪宗。诏师诘之。不能对。邪说遂熄。世祖登极。尊为国师。授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既而西归。未期月复迎还。庚午。师年三十一。命制蒙古新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二。共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则以谐声为宗也。皆师独运摹画而成。上览悟大悦。即颁行天下遵用。迄为一代典章。升号。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更赐玉印。统领诸国释教。旋又西归。至元十一年。复专使迎还。岁杪抵京。王公以下。皆离城一舍。结香坛净供。罗拜迎之。所经衢陌。皆结五彩翼其两傍。万众瞻礼。若一佛出世矣。复为真金皇太子。说器世界等。彰所知论。词严义伟。三藏沙罗巴。译而行之。未几又力辞西归。上坚留之。不可。庚辰。师年四十二。以至元十七年十一月某日示寂。上闻震悼。怀德无已。乃建大窣堵波于京师。奉藏真身舍利。庄饰无俦。至英宗。诏各路建帝师殿。立碑颂德。其文曰。夫敏者怠於博学。贵者耻于下问。才高而位重。则矜己而骄物。此人之恒也。师以生知之明。为天子师。可谓敏且贵矣。而乃博学。无厌下询。遗老人有一法。不远千里而求之。虽硁硁之谅。佼佼之庸。苟有可取无遗焉。负绝世之材。材莫大焉。处帝师之位。位莫重焉。而乃考考于道。循循诱物。惟恐德之不修。道之不弘。未尝以多能自圣。而有满盈之色。旷若空谷。静若深渊。远若云霞。重若丘山。岂非至德其孰能与於此哉。其道之所被。德之所及。犹杲日丽乎天。明无不照。阳和煦於物。气无不浃。其高如天。不可阶而升也。其大如海。不可航而涉也。以不言而民信。不劝而物从。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匪天纵之将圣。孰能与于此哉。

师侍者曰达益巴。执事师十有三年。出而从。入而侍。听言论於左右。观道德於前后。陶熏滋久。郁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秘密经籍。皆耳於口授。目於手示。得乎理之所归。行之所趣。师西还。巴。以久劳弗克侍。留於洮。洮人化之。武宗践祚。巴道大弘。初师在洮。曾居古佛寺。至是。出所赐大厥宇。将谋老於汶上。而上命屡下。锡金印驼纽。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以延佑五年。化於京师。赐祭葬。谥佑圣国师。

金刚上师传

胆巴。此云微妙。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闻经声止啼。年十五六。精通显密诸部。世祖居潜邸。闻西国有绰理哲瓦道德。遣使迎之。时绰瓦已殁。廓丹大王。以师应命。既至。上问曰。师之佛法。比叔何如。对曰。吾叔佛法如大海水。吾所得舌点而已。上笑顾左右曰。种性不凡。遂礼以为师。王公以下。皆秉戒师。宿具灵心。咒语精密。凡有祷祈。感应之疾。如风驰电卷。不可思议。时怀孟大旱。咒之立雨。尝咒食投龙湫。顷之。奇华异果。涌出波面。取以上进。枢密副使月的迷失镇潮。其妻得奇疾。百方无效。师但咒数珠以加其身。不知病之去也。元贞间。海都犯西番界。成宗谋於师。咒之而捷。又以咒水。起上於垂死。上北狩。师象舆在前。过云州。语弟子曰。此地有灵怪。上至必有薄警。当以咒胜之。后果风雨暴至。众咸震惧伏草中。独行幄无少挫挠。初相哥。受师戒。继为帝师门人。为人豪横自肆。师责而不悛。繇是衔之。逮登相位。惧师谠直。因谮之于上。师遂有潮阳之行。相哥既以罪诛。上患股。召师还京。建师子吼道场。七日於内殿。而上愈。言及相哥。师以宿业为对。上以国用不足。欲征税于僧。师奏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国之日。疆土未广。尚免僧征。今四海混同。万邦入贡。岂因微利而弃成规。倘蠲其赋。则身安志专。庶可勤修报国。上悦而止其事。乙未。被诏住大护国仁王寺。癸卯夏示疾。上遣医候视。师笑曰。色身有限。药岂能留。但问左右。今何时。曰。日午矣。即敛容端坐而逝。上闻悲悼。赐沉檀众香。结塔茶毗。火后开视。顶骨不坏。舍利不知其数。建塔仁王寺。西域秘密之教。以大持金刚为始祖。累传至师。益显着。故有金刚上师之称焉。

佛智三藏传

佛智三藏。出积宁氏。昆弟四人。师其季也。总丱之岁。依帝师癹思巴。剃染为僧。通诸部灌顶之法。世祖受教於帝师。锐意翻译。师与参译语。辞致明辩。允惬上意。诏赐大辩广智法师。论者谓。季叶以来。译场久废。能者盖寡。岂意人物凋残之际。乃见公乎。观其所译。可谓能者哉。师之道大阐。河西之人。尊之不敢名。至呼其族党。皆曰。此积宁法师家。其为见重如此。时僧司盛设。风纪寖弊。既不能干城遗法。抗御外侮。反为诸僧劳扰。頺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欲选能者正之。佥以必得精识时务。如师者始可。诏授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既至。削去烦苛。务从宽大。僧众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处。方正之气。颇与同列乖忤。师叹曰。天下何事。况教门乎。盖吾人之庸。自扰之耳。夫设官愈多。则事愈烦。十羊九牧。其谁能堪。遂建言罢之。议者称其高。师。既得请随谢事。遁迹垄坻。筑室种树。盖将终焉。未几。以光禄大夫起。仁宗为太子时。尝就师问法。既践大宝。眷遇益隆。馆於庆寿寺。给廪膳。诏师所译。皆板行之。师幼而颕悟。诸国语言。皆不学而能。既长。果能树立。其为学。诵言观义。涉其涯。遂厉於深。且好贤爱能。尤能取诸人以为善。谈论之际。发其端。已得过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问而致。是以名胜之流。皆乐从之游。延佑元年十月。示寂。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诏赐中统钞万缗。俾佐医药。太尉沈王。往视疾。既殁。又赐币万缗。以给葬事。遣使驿送其丧。归葬故里云。

必兰纳识理传

必兰纳识理者。初名只剌瓦弥的理。北庭感本鲁国人。幼熟畏兀儿。及西天书。长能贯通三藏。及诸国语。大德六年。奉旨从帝师。受戒於广寒殿。代帝出家。更赐今名。皇庆中。命翻译诸梵经典。延佑间。赐银印。授光禄大夫。是时。诸番朝贡。表笺文字。无能识者。皆令必兰纳识理译进。尝有以金刻字为表进者。帝遣视之。廷中愕眙。观所以对。必兰纳识理。随取案上墨汁。涂金叶审其字。命左右执笔。口授表中语。及使人名氏。与贡物之数。书而上之。明日有司简阅。一如所书。众无不服其博识。而竟莫测其何所从授。或者。以为神悟云。后厄于数。

法祯传

法祯。字蒙隐。雪磵其号也。蒋氏。其先曹之定陶人。家世阀阅。宋靖康间。高曾避金兵。徙淮西寿春。因家焉。父德胜。将兵取襄阳有功。封济阴侯。母鲁夫人。严而贤。师生岐嶷。龆齔习诗赋声律。日记数千言。然气羸疾瘵。每病则濒死。术者以为非寿者相。父母舍之出家。事退庵无公大讲师落发。十七入讲肆。通经论大旨。开官讲於建邺声华夺席。寻入京师。告单庆寿太尉驸马沈王。日请入府说法。延佑丙辰。被旨即庆寿开堂。移易州之兴国。逾年。两奉诏。翻译菩提行释论二十七卷。西夏僧慧澄译语。师笔受缀文。一言三详。删治一出於师。所司供给。仍指授画工。於大内宝云殿。绘高僧像八十八龛。师作八十八传。金书其上。初皇庆之开举场也。蒙古色目习三场举业。渐染朱熹之说。谓佛语为诞妄。诏翰林虎承旨妙三藏与师三人。以张天觉护法论。译为国语。以化之。英宗即位。将以大藏经治铜为板。而文多舛误。征选天下名僧六十员。雠较。师与湛堂西谷三人。为总督。重勘诸师所较。仍新为目录。旌赏特加。泰定至顺之交。教门有大故。师必预议秉笔。后至元丙子。被两宫诏旨。主南城大竹林。至正戊子。诏重译菩提行颂文。陛见于大口行宫。上以汉语。呼师号而面谕焉。是年。俗儒王溥张琅。陈言僧道之弊数十条。省部从其说。将行移文檄。师为驳邪论以辟之。其议遂寝。又江西儒学官涂以义。上数千言。其大旨。欲尽毁天下寺观。僧道归俗。财产没官。师为公牍。回省部。折其邪说。乃止。甲午。迁潭柘之龙泉。师开堂出世。四十余年。膺累朝眷顾。凡皇家大会。演法师为巨擘。王公有识大人。皆望尘加敬。名声振寰宇。碑志文言。殆遍海内。性明敏。经书过目成诵。其於性相教义。禅学密乘。与夫孔老百氏。经子史籍。无不该览。发为文章。精致雅徤。要为不蹈袭前人。蔚然自出机杼。成一家学。胸襟倜傥无芥蒂。爰自莅事。虽赏罚公行。未尝藏怒宿怨。性不猜贰。遇人一言之快。则倾倒肝腑。闻后进之善。欣欣然似出诸己。见不善。亦必苦口规训。五读华严大疏。两阅大藏。年逾从心。而自强不息。禅诵益勤。其主潭柘也。力起頺废。丛林为之一新。施己衣资钞一万三千五百余贯。十方檀施钞。四千四百余贯。因缘相资。故致有成。且为之储积年粮。安集云水。一诚感格。五年中七现祥光。师不之恤。唯以传佛心宗唱高。和寡为甚恨。师为文不存稿。多散失而未刊。进士葛天麟。撰师行勒之石。未详所终。

明 西天国师传(附柔渴巴辣)

智光。字无隐。山东武定州王氏子也。父全。母董氏。幼而聪慧。阅读輙不忘。十五。辞父母出家。寻礼西天迦湿弥罗国板的达萨诃咱释哩国师。传天竺声明记论之旨。洪武己酉。以道广无涯。未易津测。繇是锐志参访。游五台。感文殊现相。 太祖高皇帝。闻其名。召至锺山。 命译其师板的达四众弟子菩萨戒。词简理明。众所推服。丙辰。奉 命访补陀。於江南诸名山。踪迹殆遍。甲子春。与其徒惠辩等。奉使西域。过独木绳桥。至尼巴辣梵天竺国。宣传 圣化。已而谒麻曷菩提上师。传金刚鬘坛场四十二会。礼地涌宝塔。西国人敬之。师凡两往西域。 太宗文皇帝。念其往返劳勤。复与论三藏之说。领会深奥。大悦之。乙酉。擢僧录右阐教。明年。俾迎大宝法王。及还敷对多所毗赞。赐图书舆服法供。 诏居西天寺。升右善世。丁酉。 召至北京。论义称 旨。俾居崇国寺。 赐国师冠。 仁宗昭皇帝嗣位。 锡封。号曰圆融妙慧净觉弘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广善大国师。 赐金印冠服。复锡孔雀销金伞盖幡幢。及银镀金携炉。盆鑵供器。法乐几案。坐床舆马。诸物悉备。 诰曰(云云)。仍广能仁寺居之。 宣宗章皇帝即位。出内帑。创北京旸台山大觉寺。俾居之以佚其老。并 勅礼官。度僧百余人为其徒。恩德至厚。无以加矣。师。乃出 累朝所赐金帛。及众信所施。倩工累石。为塔於寺侧。期栖神於他日。 英宗皇帝即位之初。加封师号。 赐玉印。宝冠。金织袈裟。禅衣。时服。棕舆鞍马。法器之类。 诰曰(云云)。前后遭遇 列圣。眷待之隆如此。师性行纯简。 朝廷凡命修建大斋。惟诚惟恪。每入对。惟以利济万有为说。 仁宗所赐仪仗。出入屏不用。 上知之。遣中贵人问故。对以平生但持经戒。非有汗马之劳。 宠锡所临。谨受藏之足矣。用之岂不过耶。 上叹异之。故制词极其褒重。师於教义。精达深奥。所译显密经义。及所传心经。八支了义真寔名经。仁王护国经。大白伞盖经。并行於世。弟子数千人。各随其器。而引掖之。道望名世者。数十人。寿龄既高。智益精敏。有求而问之者。即恳恳开说。不厌不怠。非养之有素。讵能然耶。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示寂。戒其徒。各勉精进。讣闻。 上悼叹之。遣官赐祭。仍 勅有司。具葬仪。增广其塔并创寺。 赐名西竺。茶毗得舍利盈掬。莹洁如珠。既葬。其徒桑渴巴辣。进其遗像。 上亲制赞词书之曰。托生东齐。习法西竺。立志坚刚。秉戒专笃。行熟毗尼。悟彻般若。证明自然。恬憺萧洒。事我 祖宗。越历四朝。使车万里。有绩有劳。摅沥精虔。敷陈秘妙。玉音褒扬。日星垂曜。寿康圆寂。智炳几先。云消旷海。月皎中天。

桑渴巴辣者。中天竺国人。师在西时。巴辣倾心服事。不去左右。师怜而挈之与东。 太宗推师意。 命为番经厂教授。凡遇 朝廷法事。师必与巴辣偕。或得掌坛。或辅弘宣。发扬秘乘。饶益弘多。而生性刚直。少巽让。独尽敬於师。自西抵东。始终无间。正统十一年。于定州上生寺。坐脱。寿七十。

具生吉祥大师传(附底哇答思)

具生吉祥大师。梵名板的达撒哈咱失里。中天竺迦维罗国人。出剎帝利种。初研大小乘藏。寻知语言非究竟法。弃而习定於雪山。十二年得奢摩他证。 国初。振锡而东。浮信度。繇高昌。所经诸国。王臣畏敬。凡四越寒暑。始达甘肃。入五台憩寿安禅林。恒山之人敬事之。如古佛出世。洪武七年。 上闻之。诏住蒋山。皈依者。风雨骈集。师道德深厚。容止安详。一见使人心化。不待接迦陵之音。虽檀施山积。曾不一顾。曰。吾无庸是。悉为悲敬二田。 上嘉叹。赐以诗。有笑谈般若生红莲之句。偶得足患。艰于步趋。 上勅医治之。终莫能愈。忽一日奏还五台。 上疑其妄。故许之。师白众曰。今日五台之行。有能从我者乎。弟子曰。某从之。师翘患足曰。汝无这一足。安能从我。至午。盥沐更衣危坐。弟子知其意。哀号请垂训。师举念珠示之。弟子拭涕曰。和尚教我念佛耶。师掷念珠于地。长吁而化。茶毗烟所及处。皆成舍利。缀於松枝者。若贯珠焉。建塔藏於西林庵。有示众语三卷。并译八支戒本。传於世。

底哇答思。东印土人。八岁事师为弟子。耐饥寒劳苦。师重之。随师入中国。谒 上奉天门。赐度牒。 命随方演教。师没。答思北游。宣德中。止北京庆寿寺。喜潭柘幽胜。就龙泉之右。建庵以居。自是足迹不入城市。答思操履不凡。造诣广大。化之日。所居之庵。现五色光。火浴得舍利。甚众。平生异迹。不能殚纪。亦伟沙门也。

补续高僧传卷第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