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内经。运气泪出。皆从风热。经云。厥阴司天之政。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是也。
目泪
灵枢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涕泣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侠头中分也。又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视。肺为之相。肝为之荣。脾为之卫。肾为之主。故五脏六腑之津液。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津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素问解精微论曰。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气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昏盲。是以气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风见则泣下。有喻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东垣云。水附木势。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肝木寡于长也。
迎风冷泪。水木俱虚。血液不足。寒药勿施。失治则重。宜早补之。
此症谓见风则冷泪流。若赤烂有障翳者非也。水木二经。血液不足。阴邪之患。久而失治。则有内障视渺等症生焉。与无时冷泪不同。此为窍虚。因邪引邪之患。若无时冷泪则内虚。胆肾自伤之患也。此宜服。
河间当归汤(治风邪所伤。寒中目。泪自出。肌瘦汗不止。)
白术(炒) 白茯苓 干姜(炮) 细辛 川芎 白芍药 甘草(炙各五分) 官桂 陈皮(各一钱) 当归身(酒制) 人参(各二钱)
上为剂。水二钟。姜一片。辉枣三枚。煎八分。去滓热服。不计时。并三服。
阿胶散(治目有冷泪。流而不结者。肝经受风冷故也。)
阿胶 马兜铃(各两半) 紫菀 款冬花 糯米(各一两) 白蒺藜(炒二钱半) 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不拘时服。
枸杞酒(治目视不明。迎风冷泪。)
枸杞子(拣肥者一斤杵烂右用绢袋盛贮须浸酒密封勿令泄气候三七日取饮) 陈无灰酒(十斤)
仍用猪肝煮熟切片。蘸花椒盐同食。每饮酒一二杯。勿宜过饮。若或过饮。反佐湿热。为害不浅矣。按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今肝为劳伤。致目视不明。多出冷泪。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中之阴。枸杞子味浓。故足以养厥阴之阴。煮以纯酒。取其浃洽气血而已。
迎风热泪出。肝虚夹火来。水中起隐伏。久则成内灾。
此症不论何时何风。见之则流热泪。若有别症及风气者非也。乃肝胆肾水之津液不足。故因虚窍不密。而风邪引出其泪也。中有隐伏之火发。故泪流而热。久而不治。及有触犯。则有变矣。宜服:
羚羊角散(治肝脏受热。眼目昏花。时多热泪。)
羚羊角(锉细末) 羌活 玄参 车前子 山栀仁(炒) 黄芩 栝蒌(各五钱) 胡黄连 家菊花(各三钱) 细辛(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竹叶煎汤调下。
白僵蚕散(治冲风泪出)
白僵蚕(炒) 粉草 旋复花 细辛 木贼草 荆芥(二钱半) 嫩桑叶(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水煎。食后温服。
珍珠散(治肝虚见风泪出)
珍珠(另研) 丹砂(研各三分) 干姜(研二分) 贝齿(火 水淬干研一两)
上共研极细令匀。以熟绢帛箍三遍。每仰卧。以少许点眼中。闭少时为妙。
无时冷泪。水木俱伤。此幽阴之深患。其为病也非常。然斯疾每出不意。非青盲则内障为殃。
此症为目无赤病也。只是时常流出冷泪。久则瞻视昏渺。非比迎风冷泪。因虚引邪之轻者。此盖精液耗伤。肝气渐弱。精膏涩枯。肾水不足。幽阴已甚。久而失治。则有内障青盲之患。精血衰败之人。及悲伤哭泣久郁。妇人产后悲泣太过者。每多此症。且为祸又缓。人不为虑。往往罹其害而祸成也。悔已迟矣。宜服:
菊睛丸(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瞻视不明。茫茫漠漠。常见黑花。多有冷泪。久服补不足强肝肾。)
甘菊花(去梗叶四两炒) 巴戟(去心一两) 肉苁蓉(酒洗去皮炒切焙二两) 枸杞子(捣焙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温酒或青盐汤。空心食前送下。
麝香散(治眼冷泪不止。 鼻。)
香附子 川椒目(各等分) 苍术 麝香(各少许)
上为细末。令病者噙水一口。将药吹于鼻内。
无时热泪。其祸幽微。此损耗中之伏隐。乃不足中之有余。服寒凉则伤汁损血。服热药则血壅难舒。当以意中求趣。补益当而消除。
此症谓目无别病。止是热泪无时而常流也。若有别病而热泪出者。乃火激动其水。非此病之比。盖肝胆肾水耗而阴精亏涩。及劳心竭力。过虑深思。动其火而伤其汁也。故膏液不足。又哭泣太伤者。每每患此。久而失治。触犯者变为内障。因其为患微缓。罹其祸也多矣。宜服:
当归饮子
当归身 人参 柴胡 黄芩 白芍药 甘草 大黄(各一钱) 滑石(五分)
上锉剂。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椒 丸(治目昏多泪)
熟地黄(切焙干)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 生地黄(切焙干)
上三味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米饮空心送下。
(江陵傅氏。家贫。鬻纸为业。好接待游士。一日。有客方巾布袍。邀傅饮。傅目昏多泪。客教以此方。
服不一月。目能夜视物。享年八九十。聪明不衰。)
风沿
丹溪云。风沿眼系。上膈有积热。自饮食中挟怒气而成。顽痰痞塞。浊气不下降。清气不上升。由是火益炽而水益降。积而久也。眼沿因脓渍而肿。于中生细小虫丝。遂年久不愈。而多痒者是也。用紫金膏。以银钗脚揩去油腻点之。试问若果痒者。又当去虫。以绝根本。盖紫金膏只去湿与去风凉血而已。若前所谓饮食挟怒成痰。又须更与防风通圣散。去硝黄为细末。以酒拌匀晒干。根据法服之。禁诸浓味及大料物。方尽诸法之要。
帷赤烂。人皆有之。火土燥湿。病有重轻。重则 帷裂而血出。轻则弦赤烂而难舒。以清润而为治。何患病之不除。
此症专言 之赤烂。目无别病也。若目有别病而赤烂者。乃因别火致伤其 。又非此比。赤胜烂者。多于劳心忧郁忿悖。无形之火所伤。烂胜赤者。多于恣燥嗜酒。哭泣过多。冒火冲烟。风热蒸熏。有形之火所伤。病属心络。甚则火盛而生疮于 边也。要分大小二 。相火君火。虚实之症。宜服点洗。
防风通圣散(并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秘结。小便亦涩。眼目赤痛。或热急生风。舌强口噤。或鼻生紫赤风刺瘾疹。而为肺风。或成风疠。而世呼大麻风。或肠风为痔漏。或肠郁而为诸热。谵妄惊狂。并皆治之。)
防风 川芎 大黄 赤芍药 连翘 麻黄(去节) 芒硝 苏薄荷 当归 滑石(飞过) 甘草 炒栀仁 白术 桔梗 石膏( ) 荆芥穗 黄芩(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姜三片。水二钟煎。食前温服。
按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出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当归。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具悉哉。
如目两睑溃烂。或生风粟。白睛红赤。黑睛生翳障。加菊花、黄连、羌活、白蒺藜。名曰菊花通圣散。人弱。大便不结燥者。减去硝黄。
东垣碧天丸(治目疾屡服寒凉不愈。两目蒸热。有如火熏。赤而不痛。红丝赤脉。满目贯睛。瞀闷昏暗。羞明畏日。或上下睑赤烂。或不服风土。而内外锐 皆破。以此洗之。)
瓦粉(炒一两) 铜绿(七分为末) 枯白矾(二分)
上研铜绿、白矾令细。旋旋入瓦粉研匀。热水和之。共为丸。如黄豆大。每用一丸。热汤半盏。浸一二时辰。洗。至觉微涩为度。少闭眼半个时辰许。临卧更洗之。瞑目就睡。尤为神妙。一丸可洗二三日。可在汤内炖热。此药治其标。为里热已去矣。里实者不宜用此。当泻其实热。
紫金膏
用水飞过虢丹。蜜多水少。文武火熬。以器盛之。点。
迎风赤烂邪在肝。因虚被克木相传。久不愈兮成赤烂。赤烂风弦治又难。
此症谓目不论何风。见之则赤烂。无风则好者。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夫风属木。木强土弱。弱则易侵。则邪引邪。内外夹攻。土受木克。是以有风。其病无风则愈。赤烂者土木之病也。赤者木中火症。烂者土之湿症。若痰若湿甚者。烂胜赤。若火若燥甚者。赤胜烂。心承肺承者。珠亦痛而赤焉。此章专言赤烂之患。与前章迎风冷热泪入内之深者又不同。宜服洗:
柴胡散(治眼眶涩烂。因风而作。用气药燥之。)
柴胡 防风 赤芍药 荆芥 羌活 桔梗 生地黄 甘草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水煎。温服。
疏风散湿汤
赤芍药 黄连 防风(各五分) 铜绿(另入) 川花椒 归尾(各一钱) 轻粉(一分另入)羌活 五倍子(各三分) 荆芥(六分) 胆矾 明矾(各三厘)
上为一处。水三钟。煎至一半。去滓。外加铜绿泡化。后入轻粉搅匀。汤脚用绵纸滤过澄清。可用手蘸洗目烂湿处。
一方(治烂弦血风眼)
覆盆子叶(不拘多寡去梗日晒干)
研令极细。薄绵裹之。以男小儿所食之乳浸汁。如人行八九里之时。方点目中。即仰卧。不过三四日。视物如少年。忌酒面油腻物。
(宋宗室赵太尉乳母。苦烂弦风眼近二十年。有卖药老媪过门。云此眼有虫。其细如丝。色赤而长。
久则滋生。乃入山取此药咀嚼之。而留汁滓存于竹筒内。以皂纱蒙乳母眼。取笔画双目于纱上。然后滴药汁渍眼下弦。转 间虫从纱中出。共数十条。后眼弦肉干如常。太医上官彦诚闻之。有邻妇亦患此症。
试之。无不立瘥。考之本草。陈藏器云。此药治眼暗不明。冷泪淫不止。及青盲等恙。盖治眼妙品也。)
治烂弦眼生虫方
覆盆子叶(为末一钱) 干姜(烧灰) 生矾(各半分) 枯矾(一分)
共研一处。蜜调。用绢片做膏药。贴眼上一夜。次午揭起。其虫自出。粘在绢上。次晚。又将肥猪肉切片贴眼上一宿。即愈。
敷烂弦眼方
炉甘石( 飞过一两) 飞丹(五钱) 枯矾(二钱五分) 明朱砂(研细一钱) 铜绿(二钱)
共为一处。研极细为度。先用荆芥、陈茶叶。煎水洗患处。乘湿将药敷上。二三次立愈。
诸因
内外诸因。种种不一。有郁七情六淫。伤感过度而致者。其症随愈随复。最难调治。有外受风邪燥火克削。致荣卫失调。而淹滞涩翳。朦 不清。宜散宜和。随症施之。若因他症侵乘。及物伤等症累目。虽内外轻重。各分其类。总之火郁者宜疏之。气滞者宜导之。燥甚风邪。宜审虚实调之。庶不至客邪延久。成痼疾已。
风兮风兮祸何多。未伤人身先损目。有因睥反烂弦红。有致偏 并振搐。有成内障多 肉。内外轻重皆不同。比之常症犹难逐。驱风活血养阴精。胜似求仙去问卜。
此症谓患风病患而目病也。盖风属木。木为肝。肝之窍在目。本乎一气。久病则热盛。何也。木能生火也。火盛则血因风火。久而不熄。遂致耗损矣。况久病必生郁。郁则又生火。火性上炎。火热极而又生风。展转相生。内外障翳皆起于此。故患风木之病。各因其故而发之。有日浅而郁未深。为偏 歪斜者。有入睥而睥反湿赤胜烂者。有血虚筋弱而振搐者。有恣燥嗜热。火邪乖乱清和融纯之气。因郁而为内障者。有风胜血滞。结为外障。如 肉等症者。再加以服饵香燥之药。耽酒纵辛。不善保养。以致阴愈亏而火愈燥。火愈燥而风愈胜。病变为凝瘀之重者。治当各因其证。而伐其本。且外内常劫不同。大抵若因风病目者。当去风为先。清火次之。不然。源既不清。流何能止。目病今虽暂退。后必复来。治之虽至再至三。风不除而火不熄。目终无痊愈之期矣。宜服:
正容汤(治口眼 斜。仪容不正。服此即能正之。故云。)
羌活 白附子 防风 秦艽 胆星 白僵蚕 半夏(制) 木瓜 甘草 黄松节(即茯神心木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加酒一杯服之。
上方祛风以羌防。化痰须星夏。生草清热。秦艽荣筋。面部需白附僵蚕。筋舒急资木瓜、松节。姜散风邪。
酒行药势。此方服十剂。平服如故。敢陈一得。愿献知音。
半夏茯苓天麻汤(治痰厥头痛。头旋眼黑。烦闷恶心。气短促。言语心神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或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
天麻 黄 (蜜制) 人参 苍术(泔水泡制) 橘皮 泽泻 白茯苓 炒曲(各五分) 白术(炒一钱) 半夏(姜制) 麦芽(炒各钱半) 黄柏(酒制二分) 干姜 (炮二钱一方二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服。
此头痛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谓之定风草。乃治内风之神药。内风者虚风是也。黄 甘温。泻火补元气。实表虚。止自汗。人参甘温。调中补气泻火。二术甘温。除湿补中益气。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而升阳。炒曲消食。荡胃中之滞气。麦芽宽中而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寒。用酒洗以疗之。冬日少火在泉。而发燥也。
夜光柳红散(治风邪伤胞睑。致风牵睑翻不收。出泪汪汪者。)
人参 荆芥穗 川乌(炮) 川白芷 南星(制) 软石膏 川芎(各二两) 何首乌 草乌(去皮尖炮) 石决明( ) 本 川细辛 雄黄 当归身 蒲黄 苏薄荷 防风 茅苍术(浸炒) 甘松 藿香叶 全蝎(各一两半)川羌活(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或三钱。茶清调下。
加减地黄丸(治男妇肝脏积热。肝虚目暗。膜入水轮。漏睛眵泪。眼见黑花。视物不明。混睛冷泪。翳膜遮障。及肾脏虚惫。肝受虚热。及远年近日。暴热赤眼。风毒气眼。并治之。兼治干湿脚气。消中消渴。及诸风气等疾。由肾气虚败者。但服此能补肝益肾。驱风明目。神效。)
生地(干者一斤) 熟地(干者一斤) 石斛(去苗) 防风(去芦) 枳壳(炒) 牛膝(酒洗)杏仁(泡去皮尖麸炒黄入瓦器研去油各四两)
上为细末。除杏霜另入。勿犯铁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以豆淋酒送下。或饭饮及青盐汤亦可。忌一切动风毒等物。
豆淋酒法
黑豆半升。拣簸。炒令烟出。以酒三斤浸之。不用黑豆。用此酒煮独活。即是紫汤也。
(唐丞相李恭。公在扈从蜀中日患眼。或涩。或生翳膜。或疼痛。或见黑花如豆大。云气缠绕不断。或见如飞虫翅羽。百方治之不效。有僧智深云。相公此病。由受风毒。夫五脏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肾是肝之母。今肾受风毒。故致肝虚。肝虚则目中恍惚。五脏亦然。脚气消中消渴诸风等症。皆由肾虚。地黄丸主之。)
蝉花无比散(治大小男妇。远年近日。一切风眼气眼攻注。眼目昏暗。睑生风粟。或痛或痒。渐生翳膜遮睛。视物不明。及久患偏正头风。牵搐两眼。渐渐细小。连眶赤烂。小儿疮疹入目。白膜遮睛。赤涩瘾痛。常服驱风退翳明目。)
白茯苓 防风(去芦) 甘草(炙各四两) 蛇蜕(微炒一两) 赤芍药(十三两) 苍术(泔水浸去皮切片炒十五两) 蝉蜕(去头足翅一两) 白蒺藜(炒半斤) 羌活 当归 川芎 石决明(用盐入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捣如粉另入各三两)
除石决粉。余共为细末搅匀。每服二三钱。食后米泔调下。或茶清亦可。忌食发风毒等物。
槐子丸(治肝虚风邪所攻。致目偏视。)
槐子仁(二两) 酸枣仁(去壳) 蔓荆子 覆盆子 柏子仁 白蒺藜(炒去刺) 车前子 牛蒡子 茺蔚子(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川芎石膏散(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烦渴淋闭。眼生翳膜。此药清神利头目。)
石膏( ) 防风 苏薄荷 连翘(各一两) 桔梗 甘草 寒水石 滑石(飞过各二两半) 川芎人参 荆芥穗 当归 黄芩 大黄(炮) 山栀仁(炒) 白术(制) 菊花 赤芍(各五钱) 缩砂仁(炒二钱五分)
除寒水石、石膏、滑石各研细另入。余共为细末搅匀。每服二三钱。食远滚白汤调服。忌姜蒜辛热等物。
摩风膏(治风牵眼偏邪)
白芷 黑附子 广木香 防风 细辛 骨碎补 当归身 本(各一两) 乌头赤芍药 浓肉桂(各一两半) 牛酥(即骨髓) 鹅脂(各四两) 猪板油(半斤)
除酥脂板油外。以上诸药。各为细末。用真麻油半斤。浸一昼夜。再入酥脂板油共熬。以文武火熬如膏为度。涂于患处。
人为疮疡肿毒。六阳壅塞勿宁。血瘀气滞不和平。皆是有余火甚。水少不能制伏。故教炎炽飞腾。只缘肝胆未纯清。邪浊扰侵致病。
此症指人生疮疡肿毒。累及目痛也。夫六阳火燥有余。水不能制。以致妄乱无拘。气滞血壅。而始发疮疡肿毒。火性上炎。目窍高。火之所从泄。浊能害清。理之自然。肝胆清净融和之腑。疮疡毒痈痘疹。浊邪炽盛。侵扰清和。因其素所斫丧。肝肾有亏。阴虚血少。胆之清汁不充。因化源弱。目络无滋。故邪得以乘虚。故入目为害。若病目在于病毒之时。治毒愈而目亦愈。若毒愈而目不愈者。乃邪入至高之深处。难以速退。当浚其流而澄其源。若急迫治之。因而触激甚者。必有瘀滞之变矣。宜服:
内疏黄连汤(治诸疮毒。皮色肿硬。发热作呕。大便闭而脉洪实者。攻及两眼。或一目。赤痛红肿。并治。)
黄连 炒栀仁 黄芩 当归身 桔梗 广木香 槟榔 赤芍药 甘草 苏薄荷(各八分) 连翘 制大黄(各钱二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远服。
还阴解毒汤(治梅疮余毒未清。移害于肝肾。以致蒸灼。神水窄小。兼赤丝。黑白混浊不清。看物昏 不明。)
川芎 当归(酒洗) 生地黄 金银花(去叶) 连翘 黄芩(酒炒) 土茯苓 细甘草(减半) 黄连(酒炒) 苦参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酒洗) 玄参(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因他之症为别病。内外轻重总不定。内因伤情。外缘纵性。不斫不丧顺天和。能守能常颇清净。五味四气慎其宜。不独目明亦长命。戒慎恐惧。如响如应。
此症专言因害别病而累及目也。所致不同。有阴病而阴自伤。有阳病而阳自损。有寒病热药太过。伤其神气。热病寒药太过。耗其精血。补者泻之。泻则损其元。泻者补之。补则助其邪。砭针之泄散真气。炮炙之激动火邪。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之为害。亦各因人触犯感受。脏腑经络衰旺。随其所因。而入为病。内外轻重不等。当验其标而治其本。譬如伤寒阳症热郁。蒸损瞳神。内症也。热甚血滞。赤瘀内涩者。外症也。阴症脱阳而目盲。内症也。服姜附温剂多。而火燥赤涩者。外症也。疟疾之热损瞳神。内症也。火滞于血而赤涩。外症也。精泻液耗而膏汁不得滋润。内症也。山岚瘴气而昏者。邪气蒙蔽乎正。外症也。蛊胀中满赤痛者。阴虚难制阳邪。内症也。气滞怫郁。热多昏花。皆内症也。痰症之腻滞。火症之赤涩。皆外症也。余仿此。呜呼。身之精血有限。人之斫丧无穷。故虚者多。实者少。明者少而渺者多。若能知爱养之方。而不犯禁忌之戒。外不纵性。以伤于五味四气。内不放心于六欲七情。顺时气。养天和。颇立清净之志。而存恒久之心。则三真不丧。而六贼潜消。血充精固。神定气清。阴阳和而水火济。精华盛而目力全。复何病之有哉。若久久不辍。绵绵若存。不独目无病而瞻视明。命亦长矣。若治之。须看因何症为害于目。则以本症治之。难执方括。亦不可拘定眼科药法治之。如伤寒阳症热郁。蒸损瞳神。则看是何经之热。分表里攻发。使其热退。则目自愈。若必用眼科之药。其症坏矣。余症仿此。
前胡犀角饮(治伤寒两目昏暗。或生浮翳。)
黄 (一钱二分) 蔓荆子 犀角(锉末) 青葙子 前胡 炒栀仁 防风 麦门冬(去心) 羌活 生地黄 细辛车前子 菊花 草决明(炒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茺蔚子丸(治时气后目暗。及有翳膜。)
黄连(炒三两) 枸杞子 枳壳(去穣麸炒) 青葙子 生地(焙各一两) 茺蔚子 泽泻(各一两半)石决明( ) 细辛 麦门冬(去心焙) 车前(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食后浆水送下。
明目大补汤(治气血俱损。眼目昏花。神光不足。及久患眼疾。服凉药过多。气血凝滞昏朦。服此以镇阳光壮肾水。)
干熟地(酒蒸) 白术(土炒) 白茯苓(焙) 人参 白芍药 甘草(炙) 当归身(酒洗) 川芎 白豆蔻(取肉) 黄 (蜜炙) 大附子(炮) 沉香 浓肉桂(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生姜一片。辉枣二枚。煎至八分。不拘时温服。
东垣清神益气汤(治因脾胃虚弱之人。误服洗肝散。或服寒凉过多。而目越病者宜此。)
白茯苓 人参 白术(制各一钱) 苍术(泔水制) 白芍药 升麻 防风 黄柏(盐水制) 广陈皮 青皮(各六分) 甘草(炙) 麦冬(去心) 五味子(肥者打破各五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顺经汤(治室女月水停久。倒行逆上冲眼。红赤生翳。先服调气。则血通矣。)
当归身 川芎 柴胡 桃仁(泡去皮尖) 香附子(制) 乌药 青皮 红花 广陈皮 苏木 赤芍 玄参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加酒一杯。食远温服。热甚加酒炒黄连煎服。
磁石丸(治眼因患后起早。元气虚弱。目无翳膜。视物昏暗。欲成内障。)
肉苁蓉(刮去皱皮酒浸一宿焙干一两) 磁石(醋 淬七次杵碎细研水飞过二两) 菟丝子(酒浸五日曝干另研为末三两) 巴戟(去心) 远志肉 熟地黄(焙干) 石斛(各一两) 桂心 辽五味广木香 甘草(炙赤色各五钱)
除磁石、菟丝子末另入。余共为细末和匀。炼蜜为团。仍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温酒送下。或青盐汤亦可。
羊肝丸(治肥人酒色太过。红筋侵目。毒气伤肝。白膜伤睛者并治。)
白蒺藜(炒去刺) 菊花(去根叶) 石决明( ) 生地(各一两) 楮实子 槐角(炒) 五味子 黄连 当归尾(各五钱) 防风 荆芥穗(各二钱半) 甘草(一钱) 川芎(三钱) 蕤仁(去壳油净七钱)
上共为细末。用雄羊肝一具。滚水沸过。共前药捣为丸。每服五六十丸。空心薄荷汤送下。忌椒姜辛辣烧酒等物。
物损真睛症。伤之在目轮。白黄两般病。黄急白迟行。若然伤得重。损坏及瞳神。纵然医得速。终必欠光明。
此症谓目被物触打。迫在风轮之急者。故曰物损真睛。有黄白二色。黄者害速。白者害迟。若尖细之物触伤者。浅小可治。若粗砺之物。伤大而深。内损神膏者。虽愈亦有痕迹。若触之破珠。为害已甚。纵然急治。瞳神虽在。亦难免欹侧之患。物虽尖小而伤深。膏破者。亦有细细黑颗。如蟹睛而出。愈后有疤。每见耘苗之人。竹木匠辈。往往误触竹丝木屑苗叶。在风轮而病者。若飞流之物撞入。而致破风轮者。必致清黄出。状若稠痰。白脂凝在风轮。欲流不流。此是伤破神珠外边气分之精膏也。不可误认为障。若神昏者。瞳神有大小欹侧之患。久而失治。目必枯凸。大凡此症不论大小黄白。但有流泪赤障等病者。急而有变。珠痛头疼者。尤急也。宜服:
加味四物汤(治打损眼目)
白芍药 川芎 当归身 荆芥 熟地黄 防风(各等分)
上 咀为剂。白水二钟。煎熟去滓。再入生地黄捣汁少许温服。外又再以生地黄一两。杏仁二十粒。
泡去皮尖。研为细末。用水调稠。绵纸摊药。敷在眼上令干。
局方黑神散
熟地黄 蒲黄 归尾 干姜(炮) 赤芍药 肉桂 甘草梢(各等分)
上为细末。量病之轻重大小。以童便生地黄汁。相和多寡调服。
经效散(治眼因撞刺生翳。疼痛无时。经久不安。复被物之所击。兼为风热所攻。转加痛楚。
不能睁开见物等症。)
柴胡(一两) 犀角(锉末三钱) 赤芍药 当归尾 大黄(各五钱) 连翘 甘草梢(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白水二钟煎。食远服。
一绿散(治打扑伤损。眼胞赤肿疼痛。)
芙蓉叶 生地黄(各等分)
上二味。共捣烂。敷眼胞上。或为末。以鸡蛋清调匀敷亦可。
眯目多因出路行。风吹砂土入人睛。频擦频拭风轮窍。气滞神珠膏血凝。昏昏目不爽。渐渐病生成。
此症因风吹砂土入目。频多揩擦。以致血气凝滞而为病也。初起磊涩赤脉。次后泪出。急涩渐重。结为障翳。然有轻重赤白。亦因人之戒触所致。当验形症。别经络。因其形症而治其本末也。
经效四法
孙真人治眯目。盐与豉置于水中浸之。视水。其物立出。
千金治稻麦芒入眼。以新布覆眼内。将跻螬从布上摩之。其芒自着布上。
山居物落眼中。用新笔蘸水激出。
又方。用上好徽墨。研浓点之。立出。
偶被游丝入目。皆缘没意 防。模糊眸子泪如汤。涩急壅瘀肿胀。那更羞明怕热。头疼珠痛难当。金蚕老鹳定珠伤。恶毒无如这样。
此症谓风扬游丝。偶然撞入目中而病痛也。即今人呼为天丝打眼。若野蚕蜘蛛等虫之丝。其患尚迟。若金蚕老鹳丝。当日不出。三日必珠裂破碎。今人但患客风暴热。天行赤热。痛如针刺。一应火实之症。便呼天丝入目。殊不知飞丝入目。及人自知者。但回避不及。不意中被其入也。入目之时。亦自知之。倏然而痛。眼涩难开。又非木偶人。岂有不知。今之愚人。不度理之有无。但以己意谬呼人疾。失之甚矣。
经效三法
丹溪治飞丝入眼。红肿如眯。痛涩不开。两鼻流清涕。用金墨浓磨。以新笔涂之入目中。闭目少时。以手张开。其丝自成一块。着在眼白上。用新笔轻轻拭出则愈。如不尽。再涂。此法神效。
治飞丝入眼。用柘树浆点之。用绵裹箸头。蘸水入目内。缴拭涎毒。
又方。飞丝入目。以火麻子一合。捣碎。井花水调一碗浸搅。却将舌浸水中。涎沫自出。立效。
若言时复症。岁岁至期来。莫言无后患。终久变成灾。
此症谓目病不治。挨 忍待自愈。或治不得当。欲戒有犯。触其脉络。遂致深入。又不治之。致邪正击搏。不得发散之故。或年之月。月之日。如花如潮。至期而发。过期而又愈。久而不治。及因激发者。遂成其害。未发问其所发之时。别其病本。在何经络。既发者。当验其形色经络。以别何部分。此症如治之。或发于春。宜服:
洗肝散(治风毒上攻。暴作目肿。痛涩难开。眵泪不绝。)
当归尾(酒洗) 川芎 苏薄荷 甘草(减半) 生地黄 羌活 炒栀仁 大黄(煨) 龙胆草 防风(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滚汤送下。发于夏。宜服:
洗心汤(治心经积热。四 赤涩。)
黄连 生地黄(各一钱半) 木通 炒栀仁(各一钱) 甘草(三分) 当归尾 菊花(各一钱二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发于秋。宜服:
泻肺汤(治暴赤客热外障。白睛肿胀。)
川羌活 玄参 黄芩(各一钱半) 桔梗 地骨皮 大黄 芒硝(各一钱)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远服。发于冬。宜服:
六味地黄汤(治肾虚不能制火者)
熟地黄 山茱萸(去核) 山药 泽泻 白茯苓 牡丹皮(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以上四时。虽定四方。不必拘执。仍须视其时症。诊何脏腑相克。然后加减。更变施治可也。
通明散(治气眼。凡人之目。必患后伤其经络。喜怒哀乐之情。多有伤于心肺。发作不时。此乃气轮受病之故也。)
升麻 炒栀仁(各一两半) 细辛 川芎 白芷 草决明 防风 白芨 白蔹 夏枯草 羌活(各一两) 蝉蜕(去头足) 杨梅皮 五倍子(各五钱)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水一钟半。淡竹叶七片同煎。食后温服。
肿痛赤脉从上而下。太阳病者。服:
东垣羌活除翳汤(治太阳寒水。翳膜遮睛。不能视物。)
麻黄根(五分) 薄荷(四分) 生地黄(酒洗七分) 川芎 当归身(各六分) 黄柏(酒制八分)
荆芥穗(煎成方入) 本(各一钱) 川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北细辛(二分)
知母(酒制八分) 川花椒(去目五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加荆芥穗再煎。去滓。食远稍热服。忌酒辛热湿面等物。
肿痛赤脉从下而上。阳明病者。服:
明目流气饮(治肝经不足。内受风热上攻。眼目昏暗。视物不明。常见黑花。当风多泪。怕热羞明。堆眵赤肿。
隐涩难开。或生障翳。倒睫拳毛。眼眩赤烂。及妇人血风眼。及时行暴赤肿眼。眼胞紫黑。应作眼病。并宜服之。)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焙炒二钱) 细辛 牛蒡子(炒) 大黄(煨) 川芎 防风白蒺藜(炒去刺) 栀仁(炒) 黄芩 菊花 蔓荆子 甘草(炙) 木贼 玄参(各七分) 草决明(炒一钱)
上锉剂。白水二钟。加酒一小杯。煎至八分。去滓。临睡温服。
肿痛赤脉从外走内。少阳病者。服:
退云丸(治一切翳膜内外等障。昏无光者。)
荆芥穗 蛇蜕 密蒙花(各二钱此三味同甘草焙干拣去甘草不用) 川芎 当归身(各一两半) 枳实苏薄荷(不见火) 犀角(锉末酒蒸) 川楝子 蝉蜕(去头足洗) 家菊花(各五钱) 生地(酒洗焙干)白蒺藜(炒去刺) 羌活 地骨皮(炒各三钱) 蒌仁(生用六钱) 木贼草(去节二两童便浸一宿焙干)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重。分作十丸。米泔汤调服。日进二三丸。俱食后服。妇人用当归汤化下。有气者广木香汤化下。使之在人。消息活变。
天王补心丹(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不眠。致目疾久而不愈等症。能清三焦。化痰涎。去烦热。除惊悸。疗咽干。养育心神。)
当归身(酒洗) 天冬(去心) 柏子仁(炒) 麦冬(去心) 酸枣仁(炒各二两) 丹参(微炒) 拣人参(去芦) 玄参(微炒) 白茯苓 远志(去心炒) 辽五味(烘干) 桔梗(各五钱) 生地黄(酒洗四两) 辰砂(五钱研细为衣)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每服三钱。白滚汤送下。或龙眼汤俱佳。忌胡荽、大蒜、萝卜、鱼腥、烧酒。
心者。神明之官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故健忘怔忡。心主血。血燥则津枯。故大便不利。舌为心之外候。心火炎上。故口舌生疮。是丸以生地为君者。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况地黄为血分要药。又能入手少阴也。枣仁、远志、柏仁。养心神者也。当归、丹参、玄参。生心血者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参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诸药入心。不使之速下也。目病日久不瘥。以致虚甚。可间服后加味地黄丸并进。
加味六味地黄丸(滋阴。固精。明目。不寒不热。平和之剂。久服延年。)
怀生地(酒制八两) 茯苓(乳拌晒干) 山萸肉(酒洗焙干) 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酒洗炒)泽泻(各三两) 枸杞子(焙干) 菊花(各六两) 辽五味(焙二两半) 蒺藜(炒去刺五两)
除地黄膏另入。余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钱。空心淡盐汤送下。虚甚者地黄丸内再加紫河车一具。酒洗极净。瓷罐内酒水煮烂。捣如泥。或焙干为末入丸。临晚睡服天王补心丹。
二方朝夕并服。久久自效。今之治目多补肾。不知补心。然心者君火也。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
正头风及脑痛(图缺)
此症针后。或一二日再发。如前痛甚。但头为诸阳会首。宜先补后泻。又宜泻多补少。或错补泻。再发愈重。当再针百会、合谷、上星三穴泻之。无不效也。举发。另刺上星、太阳。
正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用心刺疗。如不然。难治也。端的正头风。十死之症。又名肾厥头痛。
口眼 斜(图缺)
此症皆因醉后。睡卧当风。窜入经络。痰饮灌注。或因怒气伤肝。房事不节。宜先刺颊车、合谷、地仓、人中。如不愈。再刺地仓、合谷、承浆、瞳子 。
头顶痛(图缺)
此症乃阴阳不分。风邪窜入脑户。故刺不效。先去其痰。后去其风。自然效也。宜先刺百会、后顶、合谷。不效。再刺风池。合谷。三里。
头风目眩(图缺)
此症多因醉饱行房。未避风寒而卧。贼风入于经络。宜刺解溪、合谷、丰隆。再发后刺风池、上星、三里。
外障眼(图缺)
此乃头风灌注瞳仁。血气涌溢。上盛下虚。故得此疾。宜刺太阳、睛明、合谷、小骨空。不效。再刺临泣、攒竹。三里。
眼生翳膜(图缺)
此症受病既深。未可一时便能针愈。先刺睛明、合谷。不效。须是三次针之方可。如发。再刺太阳、光明。
迎风冷泪(图缺)
此症乃醉后当风。或暴赤眼痛。不忌房事。恣食热物。妇人多因产后当风坐视。贼风窜入眼中。或行经与男子交感。秽气冲于头目。故成此疾。宜刺攒竹、合谷、大骨空、小骨空。如未愈全。再刺小骨空。
暴赤肿痛眼(图缺)
此症乃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宜先刺合谷、三里、太阳、睛明。不效。后再刺攒竹、太阳、丝竹空。
红肿涩烂沿眼(图缺)
此症乃醉饱行房。气血凝滞。用手揩摸。贼风窜入。故有此症。宜先刺合谷、二间。不效。再刺睛明、三里。
内障眼(图缺)
此症乃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血气耗散。初病不谨。恣贪房事。用心过多。故得难治。先宜刺临泣、睛明、合谷、瞳子 。如不效。刺光明、风池。
羞明怕日眼(图缺)
此症乃暴痛。在路迎风。窜入眼中。血不就舍。肝不藏血。观灯则泪出。见日则酸涩。痛疼难开。宜刺攒竹、合谷、小骨空、二间。不愈。再刺睛明、行间。
偏正头风(图缺)
此症乃痰饮停滞胸膈。贼风窜入脑户。偏正头风。发来连半边皮肉疼痛。或手足沉冷。久而不治。变为瘫患。亦分阴阳针之。或针力未到。故不效也此症宜先针风池、合谷、丝竹空。后可针三里泻之。以去其风。针后穴前穴丝竹空、鞋带。
红肿疼痛眼(图缺)
此症因伤寒未解。却有房事。上盛下虚。气血壅上。或头风不早治。则血灌瞳仁。或暴赤肿痛。或怒气伤肝。房事触毒心肝二经。饮食不节。饥饱醉劳。皆有此症。心火炎上故不散。及妇人产后怒气伤肝。产期未满。非一时可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宜先刺睛明、临泣、合谷。不愈。再刺风池、太阳、行间。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心。容豆许。直两耳尖上对是穴。督脉七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刺二分。炙五壮。甲乙级曰。刺三分。灸三壮。一曰。灸头顶不得过七壮。主治头风头痛)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所过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治偏正头痛。面肿目翳。神农经云。治鼻衄。目痛不明。席弘赋云。睛明治眼若未效。合谷光明不可缺。千金十一穴云。曲池兼合谷。可彻头痛。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疗头疼并面肿。体热。身汗出。目暗视茫然。)
上星(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一云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热气。)
(主治头风头痛。鼻塞目眩。睛痛不能远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神庭(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发高者发际是穴。发低者加二三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颠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壮。至三七壮止。)
(主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癫疾。角弓反张。目上视。不识人。头风鼻渊。流涕不止。头痛目泪。烦满。喘渴。惊悸不得安寝。)
瞳子 (一名太阳。一名前关。在目外。去 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头痛目痒。外 赤痛。翳膜青盲。远视kt kt 。泪出多眵。)
颊车(一名机关。一名曲牙。在耳下齿颊端近前陷中。倒卧开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一曰灸七壮至七七壮。炷如小麦。)
(主治中风。牙关不开。失音不语。口眼歪斜。颊肿牙痛。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凡口眼歪斜者。则左泻右补。斜则左补右泻。玉龙赋云。兼地仓。疗口歪。)
地仓(一名会维。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动脉。若久患风。其肝亦有不动者。手足阳明任脉阳跷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炙七壮。或二七壮。重者七七壮。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钗脚。若过大。口反 。却灸承浆即愈。)
(主治偏风。口眼 斜。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目不得闭。失音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 动。远视kt kt 。昏花无见。)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壮。)
(主治颈项强急。额颅上痛。偏头痛。恶风。目眩不明。)
临泣(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刺三分。留七呼。)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多眵流冷泪。眼目诸疾。惊痫反视。百证赋云。兼头维可治目中出泪。)
足三里(即下陵。出本输篇。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足阳明所入为合。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壮。千金云。灸二百壮至五百壮。一云小儿忌炙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则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虚。)
(主治泻胃中脘热。与气冲巨虚。上下廉同。秦承祖曰。膝 酸痛目不明。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
风池(在耳后颞 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后陷中。后发际大筋外廉。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四分。灸三壮至七壮。炷不用大。)
(主治中风偏正头痛。颈项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泪出。通玄赋云。头晕目眩觅风池。)
丝竹空(一名目 。在眉后陷中。甲乙经曰。足少阳脉气所发。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主治头痛。目赤目眩。视物kt kt 。拳毛倒睫。风痫戴眼。发狂吐涎沫。偏正头风。通玄赋云。治偏头痛难忍。一传主眼赤痛。针一分出血。)
人中(一名水沟。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留六呼。得气即泻。灸三壮至七壮。炷如小麦。然灸不及针。)
(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口眼 斜。)
承浆(一名天池。一名悬浆。在颐前下唇棱下陷中。足阳明任脉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壮。日可七次。至七七壮止。即血脉宣通。其风应时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当脉。即能愈疾。)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开。一云疗偏风口 面肿。)
迎香(一名冲阳。在禾 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喘息不利。偏风口眼 斜。浮肿风动。满面作痒。状如虫行。玉龙赋云。能消眼热之红。)
客主人(一名上关。在耳前起骨上廉。门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本输篇曰。刺之则 不能欠者。即此穴。刺一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曰。刺上关不得深。下关不得久。)
(主治口眼 斜。耳聋耳鸣。 耳。目眩齿痛。螈 。)
角孙(在耳廓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甲乙经曰。主治三阳寒热之病。又曰。足太阳有入 偏齿者。名曰角孙。则足太阳脉。亦会于此。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目生翳。齿龈肿不能嚼。唇吻燥。颈项强。)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阳络。别走厥阴。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主治热病。席弘赋云。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不可缺。标幽赋云。兼地五会。治眼痒痛。)
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刺一分。禁灸。)
(主治。标幽赋云。兼光明治眼痒痛。)
解溪(一名鞋带。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足腕上系鞋带处陷中。一曰在足大指。大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刺疟论注曰。在冲阳后三寸半。气血论注曰二寸半。甲乙经曰一寸半。足阳明所行为经。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主治风气面浮。头痛。目眩生翳。神农经云。治腹胀。脚腕痛。目眩头痛。可灸七壮。)
丰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骨外廉陷中。阳明络。别走太阴。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头痛面肿。风逆颠狂。见鬼好笑。百证赋云。兼强间治头痛难禁。)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夜光。又名光明。在两眉头梢穴宛宛中。刺五分。留五呼。不宜灸。甲乙经云。明堂用细三棱针刺之。宜泄热气。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视kt kt 。泪出目眩。瞳子痒。眼中亦痛。及腮脸 动。不卧。玉龙赋云。兼头维治目疼头痛。百证赋云。兼三间可治目中漠漠。通玄赋云。脑昏目赤泻此。)
印堂(在两眉中间。神农针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艾炷如小麦。玉龙赋云。善治惊搐。)
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 。明堂云。内 头外一分宛中。气府论注曰。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刺一分半。留六呼。甲乙经曰。刺六分。一曰禁灸。)
(主治目痛视不明。见风泪出。 肉攀睛。白翳。 痒疳眼。头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之。席弘赋云。治眼若未效。并合谷光明不可缺。百证赋云。兼行间可治雀目。)
巨 (夹鼻孔八分。直瞳子。阳跷足阳明之会。由此入上齿中。后出循地仓。刺三分。灸七壮。)
(主治螈 。唇颊肿痛。口 目痒。青盲无见。远视kt kt 。面风鼻 肿脚气膝胫肿痛。)
大骨空(在手大指前二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内障久痛及吐泻。)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一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迎风冷泪。风眼烂弦等症。以上大小骨空二穴。宜口吹火灭。)
后溪(在手小指末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俯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侧。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阳所注为 。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壮。一云三壮。)
(主治目翳。鼻衄。耳聋。通玄赋云。治头顶立安。捷法云。肺与三焦热病。肾虚头痛。肝厥头晕。及头目昏沉。偏正头风疼痛。两额颅眉角疼痛。太阳痛。头项拘急。痛引肩背。醉后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眼赤痛。冲风泪下不已。)
行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间。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动脉应手。足厥阴所溜为荣。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治中风口 。四逆。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百证赋曰。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气。)
二间(一名间谷。在食指末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所溜为荣。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
(主治目黄口干。口眼 斜。通玄贼云。治目昏不见。)
毫针式(图缺)
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长寸六分。主寒痛痹在络。
或问曰。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等穴皆禁灸。何也。曰、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则知睛明不可灸矣。凡灸头面之艾炷。宜小麦大。不宜多灸。盖头面为诸阳之首故也。若四肢炷稍大。背腹则又大。不妨多灸。四肢多灸则枯细。瘦人春夏之月刺宜浅。肥人秋冬之月刺宜深。此行针灸之大法也。
古人灸艾住火。便用洗法。以赤皮葱、薄荷叶煎汤温洗疮周遭。约一时久。令驱逐风散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洗。神效。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水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毛。或猫腹细毛。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贴膏药。意在避风。亦取其便。惟久久贴之可也。
附方
十全大补汤(治诸虚百损。荣卫不和。形体羸瘦。面色痿黄。脚膝酸疼。腰脊倦痛。头眩耳重。口苦舌干。骨热内烦。心忪多汗。饮食进退。寒热往来。喘嗽吐衄。遗精失血。妇人崩漏。经候不调。凡病后不爽。及忧虑伤动血气。此药平补有效。)
白茯苓 白术(土炒) 肉桂(去粗皮) 川芎 当归身 人参 黄 (蜜制) 白芍 熟地黄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剂。水二钟。生姜三片。辉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接经曰。气主 之。血主濡之。故用人参、白术、黄 、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以补气。气盛则能充实于肌肉矣。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肉桂味浓之品以补血。血生则能润泽其枯矣。
七宣丸(治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脚气冲心。烦愤闷乱。头旋暗倒。肩背重痛。心腹胀闷。胸膈闭塞。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气痞。不能饮食。脚气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睡卧不安等疾。)
锦纹大黄(面裹煨十五两) 甘草(炙四两) 柴胡(去苗洗) 诃黎勒皮 枳实(焙) 木香(各五两) 桃仁(泡去皮尖焙干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远临卧米饮送下。渐增至四五十丸。取宣利为度。觉病势退愈则止服。不问男女老少。并宜服之。量虚实增减。
神功丸(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腰腿疼痛。肩背重痛。头昏面热。口苦咽干。心胸烦燥。睡卧不安。及治脚气。并素有风人大便结燥。)
火麻仁(另捣如膏) 人参(去芦各二两) 锦纹大黄(面裹煨) 订黎勒(取干皮各四两)
上为细末。另入麻仁膏擦匀。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滚白汤或温酒米饮皆可送下。
食远临卧时服。如大便不通。可倍丸数。以通利为度。
小柴胡汤(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涩。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半斤) 人参(去芦) 甘草(炙) 黄芩(各三两) 半夏(汤泡七次焙干二两五钱)
上锉剂。或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枚。去核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小儿分作二服。量其大小多寡。
按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用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表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食。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热恶寒。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汤泡洗七次姜汁炒) 广陈皮(汤泡去白各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 白茯苓(一钱)
上锉剂。水二钟。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按水谷入胃。无非湿也。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达膀胱。无湿气之可留也。惟夫脾弱不能制湿。则积而为痰饮。半夏之辛能燥湿。茯苓之淡能渗湿。甘草之甘能健脾。陈皮之辛能利气。脾健则足以制湿。气利则积饮能行。东南之人。多有湿饮之痰。故丹溪恒主之。其曰加升提之剂者。亦清气升而浊气自降之谓。
按此汤乃治一身之痰都管之要药也。欲下行加引下药。黄柏、木通、防己之类。欲上行加引上药。升麻、柴胡、防风之类。又曰、二陈加升降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温白丸(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黄胆宿食。朝起呕吐。肢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乘抢心。傍攻两胁。十种水病。八种痞塞。翻胃吐逆。饮食噎塞。五种淋疾。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或疟痰连年不瘥。及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眉发堕落。及疗七十二种风。三十六种遁尸疰忤及癫痫。或妇人诸疾。断绪不生。带下淋沥。五邪烦心。忧愁思虑。意思不乐。饮食无味。月水不调。及腹中一切诸疾。有似怀孕。连年屡月。羸瘦困惫。或歌或哭。如有所使。俱服此药。无不除愈。)
川乌头(泡去皮脐二两五钱) 紫菀(去苗土叶) 柴胡(去芦头) 石菖蒲 浓朴(去皮姜制) 桔梗皂角(去皮子炒) 吴茱萸(用汤洗炒) 干姜(炮) 黄连 人参 白茯苓 肉桂(去粗皮) 巴豆(去心皮膜出油炒另研) 蜀花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各五钱)
上为细末。另入巴豆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姜汤送下。食后临卧服。渐加至五丸七丸。通利则止。再缩减回服。
川芎茶调散(治男妇小儿。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风疼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苏薄荷(去梗取叶不见火八两) 防风(三两) 白芷 川羌活 甘草(炙各二两) 细辛(去芦八钱)川芎 荆芥穗(各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或姜葱煎服亦可。一方加菊花、僵蚕、蝉蜕。名曰菊花茶调散。常服清头目。
四物汤(能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 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息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当归身(去须酒浸微炒) 白芍药(酒洗) 川芎(酒洗) 干熟地(酒蒸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按是方治血分之圣药也。用当归引血归肝经。川芎引血归肺经。芍药引血归脾经。地黄引血归肾经。惟心生血。肝纳血。脾统血。肺行血。肾藏血。男子化而为精。女子化而为月水。血有形之物。属乎阴。故名曰四物汤。
经云。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盛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荣卫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师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调之则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机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故曰禁勿与之。
凉膈散(治男妇小儿。脏腑积热。烦燥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疼痛。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凡一切风壅等症。并宜治之。)
黄芩(酒炒) 栀仁(炒黑) 苏薄荷(各三两) 连翘(四两) 大黄(酒炒) 甘草(炙) 元明粉(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远热服。
按是方黄芩、栀子。味苦而气凉。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硝。咸寒而味浓。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三黄丸(治三焦积热上攻。眼目赤肿。小便赤涩。大便结燥。五腑俱热。肠风痔漏等症。并皆治之。)
川黄连 黄芩 黄柏(俱用酒润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忌煎炒椒姜辛辣等热物。
按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经曰壮火食气是也。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今以三物降其三焦之壮火。则气得其生。血得其养。而三焦皆受益矣。黄芩苦而枯。故清热于上。黄连苦而实。故泻火于中。黄柏苦而润。故泻火于下。虽然。火有虚实。是丸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亡阴也。丹溪曰。虚火宜补。则虚实之辨。若天渊矣。明者当求之证焉。
一名三补丸。三补云何。以黄连、黄芩、黄柏三黄。能泻三焦之火。火泻则阴生。故曰三补。
按是方乃泻中之补。非补中之补也。若真以为补。是向痴人说梦也。程岩泉曰。人皆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真知言哉。
四季三黄泻心丸(治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燥。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大黄(酒浸九蒸晒春秋三夏一冬五两) 黄连(酒炒春四夏五秋三冬一两) 黄芩(酒炒春四夏秋六冬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或用水叠为丸亦可。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滚白汤送下。
按味之苦者皆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苦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浓。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浓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水流湿。火就燥之义也。
青州白丸子(治男妇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 斜。痰涎壅塞。及一切风。他药所不能疗者。小儿惊风。大人头风。洗头风。妇人血风。并宜服之。)
天南星(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半夏(以水浸洗过白大者用七两) 川乌头(去皮脐五钱各生用)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华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净为度。放瓷盆中。日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华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后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初服五丸。服至十五丸。生姜汤送下。不计时候。如瘫痪风。以温酒下二十丸。日进三服。至三日后。当有汗。便能舒展。服经三五日渐愈。如痰壅膈上。欲用吐法。研末。每服三钱。用齑汁调服。吐痰为度。
大承气汤(治阳明胃经积热攻目。其脉沉实。睛珠疼痛。眩运。红肿生翳。累发累治。久服寒凉之剂太过。以致寒裹火邪。结热未除。实于腹内。秘结不通。治宜泻满。通大便。下实热可也。)
锦纹大黄(酒洗炒) 芒硝(各三钱) 浓朴(去皮炙) 枳实(炙各二钱)
上为剂。水四钟。先煮浓朴、枳实。至二钟。入大黄煎二三沸。入硝煎温服。取利为度。如未利。再投一服。
按经云。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之苦寒。以泻实热。枳实之苦辛温。攻肠胃壅滞。润燥除热。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浓朴之苦辛温。破腹中结燥。又曰。热淫所胜。治以咸寒。芒硝之咸。以攻蕴热之坚痞。
白通汤(治少阴肾水客寒自利。宜通阳气。温中散寒。故用葱白通气。助干姜附子。温中散寒可也。)
葱白(四茎) 干姜(二钱) 附子(制过三钱)
水二钟煎服。本方加人尿猪胆汁。苦寒。使热药不为寒气所格。乃内经所谓甚者从治之法是也。
十枣汤(治伤寒邪热。内蓄伏饮。以致头疼。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气。治宜下热逐饮为当。经云辛以散之。故用芫花之辛以散饮。苦以泄之。故用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大枣之甘以益脾土。)
芫花(钱半) 甘遂(四分) 大戟(一钱) 大枣(六枚)
共为一剂。白水二钟。先煎大枣至八分。入前三味同煎。或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羸人减半。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导痰汤(治风痰涌盛者)
半夏(制二钱) 广陈皮(去白) 枳实(去穣) 赤茯苓 甘草(炙) 胆南星(各一钱)
上锉剂。白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按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前之二陈汤耳。加南星以治风痰。入枳实去痰如倒壁。
保命集当归汤(治翳。补益瞳仁。)
当归身 黄芩 赤芍药(各一钱半) 柴胡 川黄连(各一钱) 甘草(六分) 熟地黄(二钱)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保命集羚羊角散(治冰翳久不去者)
羚羊角(锉细末) 升麻 北细辛(各等分) 甘草(炙减半)
上为细末。一半炼蜜为丸。每服五六十丸。用一半为散。以清水煎滚。吞丸子。食后送下。(散服二钱空心滚汤送下)
济阴地黄丸(治三阴亏损。虚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视物不真。或昏花涩紧。作痛畏明。或卒见非常之处等症。其功效与六味还少丹相似。)
辽五味 当归 山茱萸 菊花 肉苁蓉 山药 巴戟肉 枸杞 熟地黄 麦冬(去心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点眼药
凡治目点眼药。必按时候。每日须过巳至午始点。盖人之阴阳。与天地同。子后一阳生。午后一阴生。正是阳生之际。火亦生焉。若点药犯之。则火势难遏。午后属阴。方宜点药。或膏或散或锭。用犀簪骨簪。如锭膏必蘸水乳磨化。如散则干挑。俱先宜少点些微。若目受药。再略多些不妨。不可令患目者疼而怕点。即系仙丹。患者畏惧。要使医者轻手。徐徐对病投药。命患者闭目仰面。久坐不动。切戒妄想多言。轻则可点二三次。重则点三四次。每次必用簪拨净药滓。不可过点。过多点则未必爽快。恐激动其火。反复增其患矣。
灵飞散(治目疾。消肿止泪明目。去翳退赤定痛。收湿除烂。一切等症。)
芦甘石(火 通红用童便淬如此七次水飞净晒干听用每用一两) 明朱砂 琥珀 珍珠 牛黄 真熊胆(以上俱各另研腻粉各一钱) 灵药(二钱)
上和极匀。每次用牙簪挑少许点眼。闭目片时。再点。又闭片时。待药性过。然后用簪拨去药滓。温水洗净。每日点二三次。久闭为妙。
附灵药方 水银 黑铅(各五分) 火硝(八钱) 官硼(二钱)
先将铅化开。入水银作一家。再加硝硼研匀。入阳城罐内。盐泥封固。打火三炷香。先文后武。待冷。取出听用。
按此灵飞散所宜制也。是散也。甘石收湿除烂。灵药磨翳拨云。若砂、珀、珠末。牛黄、熊胆者。解毒清热。止泪退赤。明目之品也。凡目有外症者。俱可用。
五胆膏(治一切火热赤眼。流泪烂弦。怕热羞明。或痛或痒等症。)
熊胆 鲭胆 鲤胆 猪胆 羊胆 川蜜(等分)
上将胆蜜入银铫或铜铫中。微火熬成膏。取起用瓷盒藏之。出火毒。点眼神良。
夫目症内热则睑赤。肝热则出泣。微热则痒。痒盛则肿痛。或痒或痛。皆火之故也。气热则神浊昏冒。故令昼不能视物。阳盛者喜水恶火。故目不可以近灯光。此经所谓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也。五胆之苦。是以清热。用蜜之润。是以济火。且诸胆者。乃甲木之精也。蜜者。百花之精也。皆有滋润乙窍之妙焉。
琼液膏(治目一切不疗之久病等症)
熊胆 牛黄 硼砂 蕤仁(去壳皮净肉) 黄连(各一钱) 龙脑(五分) 蜂蜜(一两)
上熊胆牛黄蕤仁黄连四味。长流水二大碗。倾于砂锅之内。熬至半碗。用重绵纸滤过去滓。入蜂蜜。再用文武火熬至紫金色。蘸起纤丝为度。不可太过不及。取出。入硼砂龙脑。研极细末。和匀。入瓷罐内封固。入土埋七日出火气。每簪脚挑少许。点于目内。瞑目片时。候药过性方开。每日点二三次。仍忌一切动风之物。
紫金锭子(治眼疾。不分远年近日。诸般翳膜。血灌瞳仁。 肉攀睛。拳毛倒睫。积年赤瞎。暴发赤肿。白睛肿胀。沙涩难开。 紧涩。怕日羞明。眵多 泪。烂弦风痒。视物昏花。迎烟泪出。目中溜火。诸般目疾。)
芦甘石( 飞) 黄丹(各半斤) 当归 硼砂(各五钱) 川黄连 朱砂(各一两) 白矾(生用)砂(制) 白丁香 轻粉 贝齿 石蟹( 飞) 海螵蛸 熊胆 乳香 没药 白珍珠 麝香(各一钱二分半) 梅花片(二钱其片麝久留气味走泄宜诸药合毕加入)
上除 麝外。余各另制为末。秤合和匀。入黄连水。研至千万余下。出干。次入麝香。研细罗过。又次入片。再研复罗。入后膏。搜和作锭子阴干。
猪胰子(四枚以稻草水洗去膏膜干净无油为度再用布包捣烂入药) 生地黄 当归 黄连(一斤) 防风龙胆草 黄柏(各二两) 诃子(八枚) 蕤仁(去皮壳五钱) 大鹅梨(八枚取汁) 冬蜜(八两另熬待干为度)
上将黄连等八味洗净锉碎。以水浸于铜器内。春夏三秋四冬七日。滤去滓。复添水熬三次。取尽药力。以密绢绵纸重滤过。澄去砂土。漫火煎熬。槐柳枝各四十九条。互换一顺搅。不住手。搅得此药如饴糖相类。入蜜和匀。瓷器盛。放汤瓶口上。重汤蒸炖成膏。复滤净。滴入水中。沉下成珠可丸为度。待数日。出火毒。再溶化。入末和匀。杵捣为丸锭。阴干金银箔为衣。每以少许。新汲水浸化开。鸭毛蘸点眼大 内。又可以热水泡化。作洗眼药亦可。如水冷。再暖用。日洗五六次。日点二三次。大效。
阳丹药品法制
芦甘石。眼科之要药也。选轻白者佳。四两。用苏薄荷、羌活、防风、麻黄、荆芥穗、川芎、白芷、细辛。发散之药各二钱。用清河水。或雪水更妙。四大碗。煎至二碗。去滓。将甘石捶碎。入药水中。于瓶内煮干为度。此阴制用阳药煎水法也。又用龙胆草、黄芩、赤芍药、大黄、生地黄、黄连、木贼草、连翘、刘寄奴、黄柏、夏枯草、当归、千里光、菊花、山栀仁。苦寒之药各二钱。用井水五碗。春夏浸二日。秋冬浸四日。常以手搅之。浸毕去滓。将药水分作清浊二碗。将所煮甘石。入阳城罐内。大火 红。钳出少时。先以浊水淬入。再 再滓。以水尽为度。此阳制用阴药浸水法也。又将前阴制煎水药滓。及阳制浸水药滓。共合一处。浸水二碗。去滓滤净。再澄清。将炼过甘石倾内研搅。浸露一宿。飞过。分轻重两处晒干。上者为轻。下者为重。各研极细收藏。轻者治轻眼。重者治重眼。此阳丹合制用药之法也。盖甘石经火炼。本阳药也。又用发散药制度。是辛甘发散为阳之象。故以阳丹名。又用阴药为阴制者。是阳中亦有微阴之象。及治火毒法也。
阴丹药品法制
铜绿(黄连水煮飞过阴干一钱五分) 青盐块(白水洗) 乳香(各三分) 砂(甘草水洗六分) 密陀僧(飞过二分) 没药(三分五厘)
又将前制阳丹芦甘石一两。共七味。俱研极细。勿令犯火。所以为阴药也。中用阳丹甘石者。为阴中有阳之象也。但只用苏州薄荷净药、川黄连、龙胆草三味各等分。浸水二盏。露一宿。去滓。滤净水一盏。入前药在内调匀。明月下露一宿。而得月之阴气。次日晒干。又得日之阳气也。俟夜露日晒透干。再研极细。入后药。此制阴丹之法也。
川黄连(去皮毛洗净干六分三厘) 草乌(新白者六分) 细辛(去土叶五分) 胡黄连(条实者洗净干四分) 薄荷(要苏州净叶洗净晒干三分)
以上五味。乃疏风退热之药。取象于五轮之义也。各研极细拌匀。用人乳和丸。如小豆大。用绢袋盛之。悬于东屋角头风干。再研极细。筛过。和前药内共研匀。又入后药。
生姜粉(用大鲜姜四五块竹刀齐中切开剜孔以黄连末填内湿纸包火煨取出捣烂绢滤出姜汁晒干一分半)朱砂(明者飞过六分) 黄丹(黄连水飞过晒干研为细末) 白丁香(直者飞过) 粉霜(各一分)螵蛸(去粗皮研) 轻粉(各一分半) 制牙硝(四两) 血竭(艾熏研四分) 雄黄(飞过分半) 珍珠(五分细研)
以上阴丹药味。共和一处。研极细。用瓷罐收贮。是为阴丹。药虽颇峻。但合时有轻重缓急之分。而有病轻则轻。病重则重之法也。如用者。须当斟酌。
配合阴阳法式
前所制阴阳二丹。无独用之理。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之义。然配合之法。其名有五。取阴阳生五行之义也。开列于后。
上药研有先后。二丹为先后所配。如加粉砂矾味为次。而片麝则又候诸药研至极细时。方可加入同研。凡合眼药。皆根据此法。而粗细须以舌尝之。大抵女人眼药宜从右转。男子宜从左转。否则治目有反攻之患。须识此意。
一九金丹
阳丹(九分) 阴丹(一分) 硼砂(一分二厘) 元明粉(风化一厘) 明矾(一厘) 麝香(二厘) 冰片(三厘)
二八木丹
阳丹(八厘) 阴丹(二厘) 粉霜(二厘) 元明粉(风化二厘) 硼砂(二分) 明矾(一厘) 麝香(二厘)梅花片(三厘)
三七水丹
阳丹(七分) 阴丹(三分) 粉霜(四厘) 硼砂(一分) 麝香(一厘) 冰片(三厘) 此丹不用矾。
四六火丹
阳丹(六分) 阴丹(四分) 粉霜(六厘) 硼砂(一分五厘) 明矾(二厘) 麝香(厘半) 冰片(三厘)
阴阳合配土丹
阳丹(五分) 阴丹(五分) 粉霜(八厘) 硼砂(二分) 明矾(二厘) 麝香(一厘) 冰片(三厘) 俱研如前法。
用丹头大要
前所配合诸丹。按阴阳生五行之义也。其轻重之分。则金丹为轻。而木丹、水丹。则渐加重。暴发赤眼。近年翳膜。可以酌点者也。至若火土二丹。则为峻重。远年老翳膜。 肉攀睛。方可施治。可暂点数次。不可常点。所谓邪轻则轻。邪重则重。又须量人眼属性受何如。以意推裁。不必拘执。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点眼宜饱。治重眼贵乎吹。若翳膜在眼珠上。必吹可到。吹较点多有神效。眼轻则不可吹。吹点后。则以桑白皮。侧柏叶煎水稍热洗之。一可以退散赤脉。二可以洗去药毒。切勿用冷水洗。忌寒凉。点至将愈时。则不可过点。盖留有余不尽之意。恐过点以致复发。须识此意。
不换金拨云丹(治一切远年近日翳障。皆能复明。)
大石蟹(一个为则照后制法) 大黄 桔梗 川黄连 黄柏 黄芩 防风 荆芥穗 羌活 乌药 陈皮 苏薄荷 枳壳 干姜 前胡 桑白皮 姜黄 细辛 当归 木贼草 菊花 柴胡(各等分)
上将二十二味细锉。用水五大碗。放铜器内。浸三日。将布滤去滓。却将石蟹微火 令紫色。入药汁内。蘸冷取起。细研为末。就将药水淘飞。浮清者。以净器盛浮水。安静室勿动。以物覆器上。毋使尘垢入内。俟其澄清。倾去药水。以蟹粉曝干。取用配合后之诸药。
蟹粉 坯子(各五钱) 熊胆 明硼砂 胆矾(各二钱) 银朱 轻粉 蕤仁霜 朱砂(各一钱) 川椒 黄连 夜明砂 牛黄 珍珠 鹰条(各五分) 巴豆霜 血竭 金墨(各二分)
上各根据制法。合研一日。极细无声。瓷罐贮之听用。名曰丹头。随病轻重加减点眼。其效如神。
轻号
丹头(五分) 冰片(一分) 麝香(三厘) 坯子(一钱)
上共研极细。专治一切风热暴赤烂弦。迎风冷泪。怕热羞明。或兼半年一发。或一年一发。歇作无时。悉以轻剂点之。不可轻用重药。病轻药重。反受其害。内服合病之剂为助。
次轻号
丹头(六分) 冰片(一分) 麝香(三厘) 坯子(一钱)
上共研极细。专治久患不瘥。珠上必生薄翳。或有红筋赤膜。悉以此次轻药点之。每日二四次。若见退减。日点一二次。愈则勿点。
重号
丹头(七分) 冰片(一分) 麝香(三厘) 坯子(一钱)
上共研极细。治眼患颇重。或翳障垂帘。或赤带痛涩。用此吹点。每日三四次。目渐愈即止吹药。点数亦减。内服稍轻药为愈。
至重号
丹头(九分) 冰片(一分) 麝香(三厘) 坯子(一钱)
上共研极细。专治重眼。浓膜遮睛。钉白翳。昏盲无见。方点此药。每日二三次。渐愈渐减。
秘授制芦甘石法
用好田泥做成大窝球二个。外以硼砂、硝石。不拘多少。共为末。即将所做窝二个。日中曝干极透。用上好羊脑甘石一斤。装在窝内。将球相合。又用前硼硝盐水调涂固济。又用泥包过。以干为度。以大炭周围架之。居中 至三炷香尽。色如松花样为度。取出。淬入童便内。略轻研一遍。浮上者。逼在一处。重浊不碎者装入。照前复 。又淬再研。又逼所沉者。石脚不用。细末须炙烘得极干。再用三黄汤。开列于后。煮过晒干。收贮听用。
煮芦甘石三黄汤药味
川黄连 黄柏 川羌活 黄芩 山栀仁 防风 木贼草 蝉蜕 家菊花 白芷 苏薄荷 细辛 当归身 川芎 荆芥穗 大黄 赤芍药 连翘(等分)
上锉一剂。白水四碗。煎至二碗。去滓澄清。入 过甘石煮之。
取汞粉法(此粉如遇痰火症配痰火药。惊风症配惊风药。每剂中加四厘。无有不效。)
汞一两。铅二钱五分。铁杓熔化。另放冷定。再将白矾、牙硝、皮硝、皂矾各五钱。青盐二钱。炒干。再入铅汞。
共研极细。入罐升打。铁盏扎好。硼砂盐泥固济。三钉驾于火上。先用文一炷。后武二炷为度。武火时以新羊毛笔蘸水盏内画圈。香尽画止。冷开取用。
制 砂法
用好 砂五钱。以初生男儿乳汁湿透。放古镜背面。碗盖密布包定。埋土内四十九日。取出。色绿的是活砂。听用。
眼科取灵砒法
白砒五钱。为末。用牙硝白胰子一个。切如豆大。将砒拌匀。用乌公鸡一只。饿二日。将胰喂之。食尽半顿饭时。杀鸡取出淘净。入罐内封固。打火三炷香。取升盏灵砒。再用多年老鹅油拌砒。封固放净处四十九日。去油。加蕤仁去壳皮五钱。黄连三钱。生砒五分。俱为末。再入罐内打火。取出听用。
烂翳方
用虎掌草根烧灰点之。 肉并点亦妙。
点翳膜老障验方(凡难退翳障。须用是药点除。如畏痛勿用治之。)
明矾(二两要上好者) 人言(七分) 番 砂(一钱)
共研细。入阳城罐内。打火先文后武。罐口留一孔出烟。以烟尽为度。埋土中一宿。去其火毒。次早开出。
研极细末。加银朱一分二厘。再研匀。似桃红色。收贮罐内听用。
收泪散(治风泪不止)
绿芦甘石(制 飞细一钱) 海螵蛸(五分) 梅花片(少许)
共研极细。点出泪窍处。
蟹睛不收方
凡蟹睛不收。捉大白花蜘蛛数个。用阴阳瓦焙干。研细末。或滚于丸药上。或温酒调服。即收。神效。
敷眼药
玉龙丹(治一切火眼赤肿)
明矾(六分) 没药(二钱) 乳香(二钱五分) 芦甘石( 飞过一两) 珍珠(一钱) 黄丹(飞净一两) 麝香(七分) 梅花片(三分)
共研为极细。炼蜜为丸。银朱五分为衣。收贮听用。如用。将井花凉水磨。涂眼皮外立效。
散血膏(治赤肿不能开。睛痛热泪如雨。)
紫金皮 白芷 大柏皮 大黄 赤小豆 南星 寒水石 姜黄
上各等分。为细末。生地黄汁调成膏。敷眼四围。
清凉膏
南星(生用) 苏薄荷(各五钱) 荆芥 百药煎(各二钱)
上为细末。井水调成膏。贴眼角上。自然清凉。
搜风散(箍风热眼及肿痛)
川黄连 大黄 朴硝 黄丹
上等分为末。以苦参同煎汤。外加炼过白蜜同调。敷眼四弦。甚妙。
洗眼药
碧霞丹(能治内外诸障)
当归 没药(各二钱) 血竭 白丁香 硼砂 片脑 麝香 马牙硝 乳香(各五分) 黄连(三钱) 铜绿(一两五钱为衣)
上为细末。熬黄连膏和丸。如鸡头实大。每用新汲水半盏。于瓷盒内浸。常用每一丸可洗四五日。大病不过一月。小病半月。冷泪三日见效。
洗烂弦风赤眼方(其效如神。此药人家不可少。无目病则以施人。价廉工省。济人甚便。)
苦参(四钱) 五倍子 荆芥穗 防风 黄连(各三钱) 铜绿(五分)
上为细末。外以苏薄荷煎汤。丸如弹子大。临时用以熟水化开洗眼。每日三次。立愈神效。
洗眼红枣儿(治不论年久烂弦风眼。俱可洗。)
皮硝一斤。滚水泡化。澄清去滓。取上好红枣儿一斤。去核入硝汁内。浸一日。取出晒干又浸。如此数次。以汁尽为度。将枣儿一个。装黄连末三分。小者二分。将枣仍旧合之。勿令泄气。用时取枣一个。投白滚汤泡之。不时洗眼极妙。
吹鼻药
立应散(治内外障翳。昏涩多泪。及暴赤眼。一切目疾。并皆治之。每日 鼻。)
踯躅花(减半) 香白芷 当归 雄黄(另研) 川附子(炮) 鹅不食草(洗净各等分)
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和匀。含水 鼻内。去尽浊涕眼泪为度。
碧玉散(治眼睛肿胀。红赤昏暗。羞明怕日。瘾涩难开。疼痛风痒。头重鼻塞。脑鼻酸疼。翳膜肉。眵泪稠粘。拳毛倒睫。一切眼症。)
羌活 踯躅花 薄荷 川芎 防风 蔓荆子 细辛 荆芥 白芷(各一钱) 风化硝 石膏( ) 青黛 黄连(各三钱) 鹅不食草(三两)
上为细末。吹鼻中。一日吹三次。
青火金针(治火眼赤肿。及头痛牙疼者。)
焰硝(一两) 青黛 苏薄荷(净叶) 川芎(各五钱)
上为细末。令患人口含水。以管吹入鼻内。浊涕热泪去净即愈。
赤火金针(治赤眼头风。冷泪鼻塞。耳鸣牙疼者。)
焰硝(一两) 川芎 雄黄 乳香 没药 石膏(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用一二分。如前 鼻三次。
通顶散(治风毒攻眼。并夹脑风。)
香白芷 细辛 藿香叶 川芎(各七钱) 踯躅花(三钱)
上为细末。每令病患先噙新汲冷水一口。然后芦个少挑 于鼻内。以手擦两太阳穴。
止痛药
乳香丸(治眼疼头痛。或血攻作而急。遍身疼痛。)
五灵脂(二钱) 乳香 没药 草乌 夏蚕砂(各五钱) 木鳖子(五枚)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薄荷汤或茶清任意送下。如头疼痛甚。三服即止。
按乳香、没药。总为定痛之要药也。必审其痛之源。而佐之以乳没则其效速也。如有风而痛者。用散风药中加乳香、没药。则痛可止。如血滞而痛者。当用行血药中加乳香、没药。而痛即止。如热郁而痛者。当用清热药中加乳香、没药。而痛即止。今人不工于此。而惟恃乳香、没药定痛。服之而痛不止者。不知治痛之所由也。乳香、没药岂能奈之何哉。而徒嗟其药之不效。弗思甚耳。
拈痛散(治一切暴发火眼。疼痛昼夜不止。)
生明矾(拣上白明透者佳研极细如粉样)
上用鸡蛋清。共矾粉调匀。将鹅翎毛搽肿眼胞疼痛之处。如干再搽。数次。其痛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