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五行各一火惟二,君相之火心肾是。或因喜怒忧恐悲,扰乱妄动名五志。肾经一水奚能胜,七火奔腾何可制?因而阳盛阴常亏,所以丹溪把阴济。治火之法非一端,补虚泻实发郁滞。更有阳火阴火名,故立正治与从治。河门推展火之机,泄漏轩岐千古秘。
【论】夫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君、相是也,此二火出于天成。又有五志过极,扰乱妄动,五脏之火随起,名曰五志之火,出于人为。丹溪所谓一水不能胜七火,所以火之为病甚多。《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河间又推展其说,火之致病甚悉。如:喘嗽呕吐,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瘿瘤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之病,皆手少阴君火之为病也。如: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酸疼,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此皆属手少阳相火之为病也。然火病既非一端,治法难拘一理,当审其虚实之候,究其受病之由,随其阴阳之性,委曲调治,则火易伏。否则,激薄其性,反致燔灼,莫能御也。
【脉】虚火浮数,实火沉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
君火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解毒汤、三黄丸、栀子金花丸。实者可以硝、黄、冰水正治。君火炽甚,用寒药直折其火,其火转甚者,须用姜汁或酒制炒,则火自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又云:心为君主,自焚则死,故多暴死之证。
黄连解毒汤
治三焦实火,内外皆热,烦渴溲赤,口舌生疮,便秘脉数者主之。
黄连(炒) 黄芩(炒) 黄柏(炒) 山栀(炒等分)
上,水煎,热服。水泛为丸,名栀子金花丸,茶汤吞下。
三黄丸
又名三补丸,即前方减去山栀是也。
按: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盖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故以黄芩清上,黄连清中,黄柏清下,则三焦之壮火自伏,而气得其生,血得其养矣,故曰“三补”。虽然,火有虚实,是方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亡阴也。
相火
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直折,惟黄柏可以治之,随其性而伏也。若以冰水寒凉正治,立死,宜大补阴丸、坎离丸。气从下而冲上者,内挟相火,肾水虚不能制之,宜生地、丹皮、玄参、知母之类以壮水。
大补阴丸(方见虚损。)
坎离丸
一名滋肾丸,治肾火起于涌泉之下。
黄柏(十两,酒浸) 知母(六两,酒浸) 肉桂(五钱)
水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按:是方知母、黄柏性味苦寒,水之属也,故能滋益肾水。肉桂辛热,火之属也,故能假之反佐,正所谓坎离交,而为既济也。
郁火
郁火可发,当看何经。四肢发热,肌痹热,骨髓中发热如燎,扪之烙手,此血虚而得之也。或胃虚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升阳散火汤。手心热,属热郁,用火郁汤,或用栀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服。若因醇酒浓味,膏粱积热者,清胃散主之。
升阳散火汤
治过食冷物,抑遏少阳之火,郁于脾部者。
升麻 干葛 独活 羌活(各五钱) 防风(二钱半) 柴胡(三钱) 人参 白芍药(五钱) 甘草(半生半炙,六分)
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按:前方升、柴、羌、独、干葛、防风,皆辛温上行之物也,用之以升少阳之气。清阳既出上窍,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人参味甘,能补中州之气。生甘草能泻郁火于脾,从而炙之,则健胃而和中矣。
火郁汤
即升阳散火汤去独活,加葱白是也。
清胃散
治醇酒浓味,致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
升麻(二钱) 生地 丹皮 当归(各一钱) 黄连(炒,一钱半)
上,水煎服。加犀角、连翘、甘草,名加味清胃散。
五志之火
诸气 郁,属于肺火之升也。又,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黄芩、葶苈、苦酒之类是也,泻白散、清金丸主之。
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升也。又,大怒,火起于肝。柴胡、黄连、龙胆草泻之,或回令丸。
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动也。醉饱火起于脾,宜芍药、黄芩、石膏泻之。
诸痛痒疮疡,属于心火之动也。又,怵惕思虑,则火起于心。泻心汤、导赤散泻之。
诸逆冲上,属于肾火之升也。又,房劳则火起于肾。惟黄柏、知母顺其性而伏之。
泻白散
治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主之。
桑白皮(一两) 地骨皮(一两) 甘草(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黄芩不拘多少,炒,为末,水丸如绿豆,每服一钱。
泻青丸
治肝经风热实火。
羌活 防风 山栀(酒炒) 龙胆草(酒拌,蒸,晒) 当归 川芎 大黄(酒拌,蒸,晒)
上等分,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竹叶汤入砂糖调服。
回令丸
一名左金丸,治肝火。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汤煮少时)
上为末,粥丸,白术、陈皮汤下,每服一钱。
泻心汤
治心热。
黄连为末,水调服。
三黄泻心汤
即前方加大黄、黄芩,等分,煎服。
导赤散
治小肠实热。
生地 木通 甘草(等分)
入竹叶煎,温服。
虚火
虚火可补。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为阳虚之病,宜补中益气汤甘温之剂除之,经云:温能除大热是也。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甚,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宜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用药须稍加姜汁制之,此从治之法也。若房劳内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泛上,气从足上而起,为阴虚之病,或从足底心起者,又虚之极也,难治,须大补气血,兼温散药,宜丹溪大补阴丸、大补丸。以附子末贴涌泉穴,引火伏下。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条。)
四物汤(方见血虚。)
大补丸
治阴火。
黄柏炒褐色,为末,粥丸(一法水丸)。
实火
实火可泻。若脏腑积热,为阳强之病。如口舌生疮,痰实不利,烦躁多渴,肠胃秘涩,便溺不利等证,凉膈散。人壮气实,火盛癫狂,大便秘结者,黑奴丸。阳明火炽甚,烦渴热燥者,白虎汤。火盛者,寒凉药稍加温剂,或酒炒,则邪易伏。
凉膈散
治火郁上焦,大热面赤者主之。
大黄 朴硝 甘草(各二两) 连翘(四两)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加竹叶七片,蜜些少,煎服。
按: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芒硝为君,大黄为臣,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甘草为佐。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黑奴丸
治阳毒发斑,烦躁,大渴倍常。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胀,身痛大热,烦躁,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拨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
黄芩 釜底煤 芒硝 麻黄 灶突墨 梁上尘 小麦奴(各一两) 大黄(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新汲水化下。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时倾不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不大渴,不可与此药。
白虎汤
石膏(四钱, ,研) 知母(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粳米(一撮)
上,水煎,温服,不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