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二十一
沙门释光述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
如是己辨至复说五种者。此下第二明结等六门。就中。一正明结等。二诸门分别 就正明结等中。一明结等五门。二明烦恼六垢 就明结等五门中。一标章。二别释 此即标章。即诸烦恼。一结。二缚。三随眠。四随烦恼。五缠。义差别故复说五种 问漏等四门皆说并缠。结等六门但言烦恼 解云漏等四门皆摄缠尽故说并缠。结等六门初一摄二。第二.第三.第六不摄。第四.第五虽复摄尽。非遍诸门皆摄尽故不说并缠。
且结云何至恼乱二部故者。此下别释。就中。一明诸结。二明三缚。三明随眠。四明随惑。五明诸缠 就明诸结中。一明九结。二明五下分。三明五上分 此即第一明九结。
论曰至当辨其相者。释结九 结谓结缚。此中爱结谓三界贪。余八随应当辨其相。故婆沙五十云。问此九结以何为自性。答以百事为自性。谓爱.慢.无明结。各三界五部为四十五事。恚结唯欲界五部为五事。见结有十八事。谓有身见.边执见各三界见苦所断为六。邪见三界各有四部为十二事。取结有十八事。谓见取三界各四部为十二事。戒禁取三界各见苦道所断为六事。疑结三界各四部为十二事。嫉.悭结各欲界修所断为二事。由此九结以百事为自性。
见结谓三见至于彼随增故者。别释见.取二结。见结以身.边.邪见三见为性。取结以见取.戒禁取二取为性 依如是理故发智论有如是言。问颇有五见相应法为九结中爱结系。非见结系。非不有五见随眠随增耶。答曰有。问云何。答集智已生灭智未生。见灭道所断见取.戒禁取相应法。彼为自部爱结为所缘系。非见结系。所以者何。苦.集谛下身.边.邪见遍行见结已永断故。灭.道谛下非遍见结即是邪见。唯缘无漏。望二取相应法所缘.应相二俱无故。非缘彼故无所缘系。非彼相应故无相应系。然彼二取相应法有见随眠随增。二取即是见随眠故。二取见随眠。于彼相应法随其所应。或相应随增。或所缘随增。
何缘三见至为取结耶者。问。
三见二取至立为二结者。答。释颂物取等及第二句 三见二取。一物等故二取等故 言物等者。谓彼三见有十八物。身.边二见唯见苦断。邪见通四谛。总有六种。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二取亦然。有十八物。戒禁取唯苦.道。见取通四谛。总有六种。三界各六故成十八。此名物等 言取等者。于五见中三见等是所取。为二取所取故。二取见等是能取。能取三见故名取等。所取。能取。有差别故立为二结。故正理云。谓于诸行计我.断常。或拨为无。后起二取执见第一。或执为净(已上论文) 言能所取。且据一相从多分说。理实而言并通能.所。
何故缠中至非余缠耶者。此下释后八句。此即问也。
二唯不善至故唯立二者。八缠家答。故正理五十四云。若立八缠应作是释。二唯不善。自在起故。谓唯此二两义具足。余六无一具两义者。无惭.无愧虽唯不善非自在起。悔自在起非唯不善。余两皆无(解云余随眠惛沈.掉举两义皆无。余文可知) 问若言睡眠非自在起。何故婆沙五十有一复次废立中云。复次以嫉与悭。独立.离二。故立为结。余缠不尔。独立者谓自现行。离二者谓一向不善。忿.覆二缠虽能独立亦复离二。而似随眠为随眠相之所映夺其相不显故不立结。由此义故外国诸师说此二种即随眠性。惛沈.掉举不能独立他力起故。亦不离二或是不善或无记故。睡眠.恶作虽亦独立。而不离二。睡眠通善.不善.无记。恶作通善.不善性故。无惭.无愧虽是离二而非独立。唯嫉与悭独立离二。异随眠相故立为结 准婆沙文。睡眠亦是自在起。何故正理言非自在 解云婆沙余师义。非与正理同。说八。说十。既各不同。明知异说 又解睡眠若与余惑相应非自在起。正理据此说。若与善.无覆心相应是自在起。婆沙据此说。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若缠唯八至亦具两义故者。论主破。若缠唯八此释可然。此即纵许 许有十缠此释非理。以忿.覆二种亦具两义故。
由此若许至及自部故者。十缠家答 嫉.悭过重。谓此二种数现行故 又嫉为贱因。悭为贫因 又遍显戚.欢随烦恼故。随烦恼中总有二类。一戚。二欢。嫉能显戚。悭显欢 又恼乱出家.在家部故。故正理云。又此二能恼二部故。谓在家众于财位中。由嫉.及悭极为恼乱。若出家众于教行中。由嫉.及悭极为恼乱 或恼乱天.阿素洛故。天中好美味。阿素洛中好女色。天悭味嫉色。阿素洛悭色嫉味。因此战诤。阿素洛此云非天。故正理云。或能恼乱天.阿素洛众。谓因色.味极梠扰恼 或恼人.天二胜趣故。故正理云。或此能恼人.天二趣。如世尊告憍尸迦言。由嫉.悭结人.天恼乱 或嫉恼乱他部。悭恼乱自部。故正理云。或此二能恼自.他众。谓由嫉故恼乱他朋。由内怀悭恼乱自侣 由上七种过失尤重故。于十缠别立二结。
佛于余处至故唯说断三者。此即第二明五下分结。
论曰何等为五者。问。
谓有身见至嗔恚者。答。总三十一事为体。谓身见三界见苦所断三。戒禁取三界各见苦道为六。疑三界各四谛为十二。欲贪.嗔.恚各欲界五部为十。
何缘此五名顺下分者。此下释第二.第三句。此即问也。
此五顺益至防逻人故者。答。此五顺益下分欲界欲界三界最下。三界一分故名下分。由后贪.嗔不能超欲。如守狱卒 设有能超乃生有顶。由前身见.戒取.疑三。还令退下置欲界狱。如防逻人。
有余师说至顺下分名者。叙异说。前三能障超下有情不成圣故。后二能令不超下界不生上故。故五皆得顺下分名。
诸得预流至断三结耶者。释第四句问。诸得预流五见及疑六烦恼断。何缘经但说断身见.戒取.疑三结耶。
理实应言至已说断六者。答。诸得预流。理实应言断六烦恼。一摄门故。二摄根故但说断三 言摄门者。谓所断中类有三种。身边二见唯在苦一部。戒取通苦.道二部。见取.邪见.疑通苦.集.灭.道四部说断三种。摄彼三门皆悉周尽若断身见摄彼一门。若断戒取摄彼通二门。若断疑摄彼通四门 言摄根者。谓所断中三随三转。说断三种摄彼三根。若断三根本余三未亦断。故说断三已说断六 问集.灭见取如何随戒禁取转 解云言见取随戒禁取者。据苦.道下说 又解因苦.道下戒取先起。引彼集.灭见取起故。亦名随转。
有作是释至故说断三者。释第二颂叙异说。凡趣异方有三种障。一不欲发趣见此方益余方有损。二虽发趣迷失正道。依邪道故。三由依邪道疑正道故 趣解脱者亦有如斯相似三障。一由身见怖畏解脱。灰身灭智不欲发趣。二虽发趣由戒禁取。依执邪道迷失正路。三由依邪道疑于正道深怀犹预 佛显预流。永断如是趣解脱障故说断三。
佛于余经至名顺上分结者。此即第三明五上分结。一色贪。二无色贪。三掉举。四慢。五无明。若未断时。能令有情不超上界故名顺上分结。此五总以圣者身中上界修断八事为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色.无色界各有四故 问何故贪别立二。余三合立 解云爱是诸烦恼足多过别立。故婆沙云。复次爱令界别地别部别。爱能增长一切烦恼。爱.有爱处所说多过。故依界别立为二结。掉举等三无如是事。故上二界合立为一 问随烦恼中。何故唯说掉举为结 解云障定强故。故正理云。掉举恼乱三摩地故。于顺上分建立为结 又婆沙云。问何故唯修所断立为顺上分结 答令趣上生名顺上分。见所断结亦令堕下。故不立为顺上分结。复次上人所行名顺上分。上人是圣非诸异生。见所断结唯异生起。故不立为顺上分结。于圣者中唯立不还者所起诸结名顺上分 问因论生论。何故预流及一来者。所起诸结非顺上分 答顺上分者。谓趣上生预流.一来所起诸结亦令生下。故不立为顺上分结(广如彼释)。
已辨结至谓一切痴者。此即第二明三缚。以能系缚故立缚名。缚体不同有其三种。
何缘唯说此三为缚者。问。诸烦恼中何缘唯说此三为缚。
由随三受至作此定说者。答。由随三受势力所引说缚有三 于自乐受贪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于自苦受嗔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于自舍受痴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故言于苦受嗔。于舍受痴。应知亦尔。
虽于自舍亦有贪.嗔。所缘.相应二俱随增。非如痴故。于此文中亦应影显。虽于自乐亦说有痴。所缘.相应二俱随增。非如贪故。虽于自苦亦说有痴。所缘.相应二俱随增。非如嗔故 又亦应显。虽于自苦亦说有贪。所缘.相应随增。非如嗔故。虽于自乐亦说有嗔。所缘随增。非如贪故。约自相续身中乐等三受。从多分说为缚所缘作此定说。贪缘乐增。嗔缘苦增。痴缘舍增。若约他相续身中乐等三受为缚所缘。此即不定。三受皆能为所缘境生三缚故。如缘怨乐嗔亦随增。如缘怨苦贪亦随增。缘非怨亲苦.乐 痴亦随增随其所应。故正理五十四云。有余师说。由随三受势力所引说缚有三。谓贪多分于自乐受。所缘.相应二种随增。少分亦于不苦不乐。于自.他苦。取他乐.舍。唯有一种所缘随增。嗔亦多分于自苦受。所缘.相应二种随增。少分亦于不苦不乐。于自.他乐。及他苦.舍。唯有一种所缘随增。痴亦多分于自舍受。所缘.相应二种随增。少分亦于乐受.苦受。于他一切受唯所缘随增。是故世尊依多分理。说随三受建立三缚。
己分别缚至如前己说者。此即第三明随眠。指同前说。
随眠既己说至烦恼垢摄者者。此即第四明随烦恼。略释颂者 蕴。简无为 行。简色等四蕴 心所。简行蕴中不相应行 染。简心所中善.无记 此余.简染中本惑。谓此本惑余 随烦恼。标名。将释随惑先解本惑。此诸根本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本惑余。异诸本烦恼染污心所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广列彼随烦恼相。如法蕴足论第九卷杂事品中说 复次当略论十缠摄者。六烦恼垢摄者。
且应先辨至悔从疑覆诤者。此即第五明缠。初一颂明缠。后一颂半明本惑等流果。
论曰至说名为覆者。释初颂。将释诸缠先解本惑。根本烦恼亦名为缠。经说欲贪缠为缘故 然品类足。说缠有八不说忿.覆 毗婆沙宗说缠有十 缠缚有情置生死狱故名为缠 此中睡眠唯取染污。若泛明睡眠总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覆。善唯生得不通加行。故正理云。然于加行闻.思善心眠不现行。性相违故。此于加行修所成心亦不现行彼能治故。唯有一类生得善心眠可现行。性羸劣故 不善.有覆皆容现行 无覆无记异说不同。故正理五十四云。无覆无记唯异熟生。起工巧等眠便坏故。有余师说于眠位中亦有威仪.工巧心起。然非初位彼可即行。于后梦中方可行故。又婆沙三十七云。无覆无记者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非通果。威仪路者。如睡梦中自谓行等。工巧处者。如睡梦中自谓画等。异熟生者。如睡梦中除前所说余无记转。有余师说唯异熟生。是睡眠中无覆无记。以心惛昧。不发身.语故无威仪及工巧性(婆沙。正理。并无评家)略释睡眠。余九如文 问余随烦恼何故非缠 解云随其所应过重别立过轻不立。大烦恼中惛沈障慧胜。掉举障定胜故别立缠。不信.懈怠.放逸三种障定.慧非胜故不立缠。故入阿毗达摩论云。不信等三不立随眠.及缠.垢者。过失轻故。易除遣故(已上论文) 无明是本烦恼故不立缠。无惭.无愧唯是不善过重故立缠。小烦恼中嫉.悭.忿.覆过重立缠。余六过轻故立别垢。余地法外睡眠障慧胜。恶作障定胜故别立缠。寻.伺非障故。寻立菩提分法。此即顺慧。寻.伺立静虑支。此即顺定。故不立缠。贪.嗔.慢.疑并是本惑。亦不立缠。
于此所说至如其次第者。释后一颂半 言等流者。是彼本惑近等流果。若有知人覆是贪等流。贪著名利而覆藏故。若无知人覆是无明等流。愚痴不解而覆藏故。如其次第 又解有知是初师。无知是第二师。有知无知是第三师。故言如其次第 前解为胜。余文可知 故正理云无惭.悭.掉举是贪等流。要贪为近因方得生故。无愧眠惛沈是无明等流。此与无明相极相邻近故。嫉.忿是嗔等流。由此相同嗔故。悔是疑等流。因犹豫生故。覆有说是贪等流。有说是无明等流。有说是俱等流。诸有知者因爱生故。诸无知者因痴生故。
余烦恼垢至谄从诸见生者。此即大文第二明烦恼六垢。初两句正明六垢。后四句明是本惑近等流果。
论曰至名烦恼垢者。释初两句 谄。谓能令心曲为性。由此不能如实自显。为谄彼人或矫诽拨彼人怨家令彼欢喜。为谄他人或设方便种种现相令解不明故名为谄 余文可知。
于此六种至随烦恼名者。释后四句 言等流者。是彼本惑近等流果 谄。是诸五见等流 如有问言。何法是曲。作是答言谓诸恶见。恶见名曲。与谄相似。故谄定是诸见等流。故入阿毗达摩论第一云。诳.憍二种是贪等流贪种类故。害.恨二种是嗔等流嗔种类故。恼垢即是见取等流。执己见胜者恼乱自他故。谄垢即是诸见等流。诸见增者多谄曲故。如说谄曲谓诸恶见。
此垢及缠至名自在起者。此下大文第二诸门分别。就中。一三断分别。二三性分别。三三界分别。四六识相应。五五受相应 此即三断分别。且十缠中无惭.无愧.睡眠.惛沈.掉举五种通见.修断。由此通与见.修所断二部烦恼相应起故。故通二断。于见断中随与见此谛所断相应。即说名为见此谛所断。见断通四部所以别释。修断唯一故不别明。余嫉.悭.悔.忿.覆.并六垢。自在起故唯修所断。唯与修断他力无明。共相应故名自在起。故唯修断。故正理云。与自在起缠垢相应。所有无明唯修断故。
此随烦恼至无记性摄者。此即三性分别。欲界所系眠.惛.掉三。若与贪等相应是不善。若与身.边二见相应无记。所余一切七缠。六垢。皆唯不善。上二界中随应所有惛沈.掉举。及谄.诳.憍。一切唯是无记性摄。
此随烦恼至唯欲界系者此即第三三界分别 匿己情事名谄 现相诳惑名诳 又正理解谄.诳云。传闻此唯异生所起。非诸圣者亦可现行 余文可知。
已辨随眠至皆容起故者。此即第四六识相应 略说应知。一切三界见谛所断.及修所断。一切慢.眠随烦恼中。自在起者。即是嫉.悭.忿.覆.悔缠。及与六垢。如是一切皆依意识 依五识身无容起故 所余一切通依六识。谓修所断贪.嗔.无明。及彼相应诸随烦恼。即无惭.愧.惛.掉四缠.及余大烦恼地法所摄随烦恼。即是放逸.懈怠.不信。依六识身皆容起故。
如先所辨至遍自识诸受者。此下第五五受相应。就中。一明本惑相应。二明随惑相应 此即第一明本惑相应 就问起中。一总问。二别问及颂答。可知。
论曰至唯意地故者。欲惑中贪。喜.乐相应欢行转故。非忧.苦相应非戚行故。遍六识故喜.乐相应。若在五识乐根相应。若在意识。喜根相应 嗔忧.苦相应戚行转故。非喜.乐相应非欢行故。遍六识故忧.苦相应 若在五识苦根相应。若在意识忧根相应 无明遍与前喜.乐.忧.苦四受相应。欢行转故喜.乐相应。戚行转故忧.苦相应。遍六识故四受相应。若在五识苦.乐根相应。若在意识喜.忧相应 邪见通与忧.喜相应。欢行转故喜根相应。戚行转故忧根相应。唯意地故忧.喜相应。非五识故非苦.乐相应。
何缘邪见欢戚行转者。问。
如次先造罪福业故者。答。先造罪业后起邪见即欢行转。虽造罪业无苦果故。先造福业后起邪见即戚行转。徒设劬劳福无果故。
疑忧相应至必住舍受者。疑忧相应戚行转故。非喜相应非欢行故。唯意地故忧根相应。非五识故非苦相应。求决定知心愁戚故所以非欢行转 余四见。慢。与喜相应欢行转故。非忧相应非戚行故。唯意地故喜根相应。非五识故非乐相应 已约别相说诸烦恼与受相应。就通相说受相应者。一切烦恼皆舍受相应。以诸随眠相续断位势力衰歇必住舍受。以舍处中不违欢.戚。故遍相应。
欲界既尔上界云何者。此下释后两句。此即问也。
皆随所应至故不别说者。答。欲有忧.苦所以诸惑有戚行转。上无忧.苦。又定所润。所以诸惑无戚行转。随何地识所有烦恼。各遍自识诸受相应 若初定中具有四识。彼一一识所起烦恼。各遍自识诸受相应。若在三识乐.舍相应。若在意地喜.舍相应 二定已上唯有意识。二定意识所起烦恼。遍与意识喜.舍相应 三定意识所起烦恼。遍与意识乐.舍相应 四定已上意识所起烦恼。遍与意识舍受相应 上诸地中识.受多少。如前已辨故不别说 又显宗二十七云。何缘二疑俱不决定。而上得与喜.乐相应非欲界疑喜受俱起。以诸烦恼在离欲地。虽不决定亦不忧戚。虽怀疑网无废情怡。如在人间求得所爱虽多劳倦而生乐相有。说色界虽复怀疑。而于疑中生善品想。故彼得与喜.乐相应。
已辨烦恼至余四遍相应者。此即第二明随惑相应。
论曰至唯意地故者。释初三句。随烦恼中嫉.悔.忿.恼.害.恨六种。一切皆与忧根相应。戚行转故。非喜相应非欢行故。唯意地故忧根相应。非五识故非苦相应 又正理云。有余师说恼喜相应。见取等流应欢行故。
悭喜相应至极相似故者。释第四句。悭喜相应欢行转故。非忧相应非戚行故。唯意地故喜根相应。非五识故非乐相应。
谄诳眠覆至忧戚心行者。释第五.第六句。谄.诳.眠.覆。忧.喜相应欢戚行故。若欢行转喜根相应。若戚行转忧根相应。唯意地故忧.喜相应。非五识故非苦.乐相应。又正理云。有余师言。既说诳是贪等流故但应欢行。不应说与忧根相应。是欢等流不应戚故。又正诳时不应戚故。或应说诳是痴等流。正理释云。理应释言因果相别。如无惭.掉虽贪等流。而与忧.苦有相应义。故知所说与受相应不唯同因。但据相别许有忧戚。而行诳者情有所忧而行诳故。
憍喜.乐相应至与喜相应者。释第七句中上三字。憍喜.乐相应欢行转故。非忧相应非戚行故。唯意地故喜.乐相应乐谓三定。非五识故非彼乐相应。
此上所说至遍相应故者。释第七句中下两字。此上所说十二种中。憍通行在四定已上唯舍地故。惛沈.掉举理亦通在唯舍地中。次后别明故今不说。余文可知。
余无惭无愧至地法摄故者。释后一句。问六识相应中即便明余大烦恼。何故此中不便明耶 解云前文既说六识相应已。显与彼诸受相应。故今不说。
所说烦恼至障蕴故唯五者。此即大文第三明五盖 盖五。标名举数 唯在欲。界分别 次两句明盖合 后一句废立。
论曰至五疑盖者。释盖五。入阿毗达磨论云。欲界五部贪名初盖。五部嗔名第二盖。欲界惛沈.及不善睡眠名第三盖。欲界掉举.及不善恶作名第四盖。欲界四部疑名第五盖。
此中所说至通三界耶者。此释唯在欲。此即问也。
应知此三至非色无色者。答。经言不善故唯在欲。又正理云。为显惛沈.掉举二种。唯欲界者有立为盖故。与眠.悔和合而立。眠.悔唯是欲界系故。为显眠.悔唯染污者有得盖名。故与惛沈.掉举二种和合而立。惛.掉唯是染污性故。疑准前四在欲可知。
何故惛.眠至合立一耶者。此下释第二第三句。此即问也。
食治用同至食.非食同者。答。可知。
何等名为惛眠盖食者。问。
谓五种法至心昧劣性者。答。食谓能益。此五能益惛.眠故是彼食 又解此五皆是小惑中摄 [夢-夕+登]瞢者。眠之先兆 不乐者。情不欢也 频申者。由劳事业。疲倦所生能起频申。因从果号 食不平等者。由所饮食过于恒度。或香.味.触随有偏增。能令食者身心沈昧。此从食不平等生果。从因为名 心昧劣性者。谓由彼力令心王取境不明为昧。能取力微为劣。从用为名。
何等名为此盖非食者。问。
谓光明相者。答。起光明想心即发悟。惛.眠不生非益彼故名为非食。
如是二种至心性沈昧者。此释惛.眠用同。
掉悔虽二食非食同者。明掉.悔二种食同。非食同。
何等名为掉悔盖食者。问。
谓四种法至承奉等事者。答。或时寻思诸亲里事。或时寻思诸国土事。或复寻思我不死当来作如是事业。或时随念念往昔过去所更等事。缘亲里等由散乱故而增掉举。有不称情而生忧悔。
何等名为此盖非食者。问。
谓奢摩他者。答。奢摩他。此云定。由此定故掉举.及悔而不得生 问何故前言惛.眠非食谓光明想。不言毗钵舍耶。掉.悔非食言奢摩他。不言黑闇 解云非食有多种各随举一。或影略互显。
如是二种至心不寂静者。释事用同。由此说食至二合为一者。总结。又正理云。何缘欲贪.嗔.恚.疑盖。各于一体别立盖名。而彼惛.眠。掉.悔。二盖各于二体合立盖名。欲贪.嗔恚.疑食.治各别。是故一一别立盖名。由惛与眠。及掉与悔。所食.能治事用皆同。故体虽殊俱合立一。欲贪盖食谓可爱相。此盖对治谓不净相。嗔恚盖食谓可憎相。此盖对治谓慈善根。疑盖食谓三世。如契经说于过去世生如是疑乃至广说。此盖对治谓若有能如实观察缘性缘起 正理论释惛眠。掉悔。食.非食用与此论同 又云。或贪.嗔.疑是满烦恼。一一能荷一覆盖用。惛眠.掉悔非满烦恼。二合方荷一覆盖用。
诸烦恼等至唯说此五者。释下一句。此即问也 等。谓等取随烦恼。
唯此于五蕴至建立为盖者。答。烦恼等虽有盖义。唯此于五蕴能为胜障故。谓贪恚盖是破戒惑。能障戒蕴。惛沈.睡眠性闇昧故。能障慧蕴。掉举.恶作心散乱故。能障定蕴。定慧无故于四谛疑。由疑未断被系缚故。能令乃至解脱.解脱知见二蕴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为盖 问若为障胜立为盖者。无明何故不立盖耶 解云等荷担者立诸盖中无明于中所荷偏重。是故不立。若立无明为一盖者。一切烦恼所荷障。皆合比无明犹不能及。故不立在诸盖聚中 问若非最胜亦立盖者。余惑.随惑何故不立 解云夫盖义者令心趣下。慢性高举故不立盖。盖性迟钝。见性捷利。不顺盖义亦不立盖随烦恼中惛.眠障慧胜。掉.悔障定胜。故别立盖。余随烦恼障定障慧。非强胜故皆不立盖。
若作如是至怖畏掉悔者。论主破前说一切有部师解。若作如是解释经意。掉.悔理应在惛.眠前说 以必依定方有慧生故。此显所障先定后慧 定障亦应先慧障故。此显能障前后次第 依如是理。经部师言。此五盖中惛.眠障定。由此惛.眠性沉下故。定不得生。掉.悔障慧。由此掉.悔数散动故慧不得生 由此经言修等持者怖畏惛.眠。故知障定。修择法者怖畏掉.悔。故知。障慧。
有余别说唯立五因者。叙经部释。
彼说云何者。问。
谓在行位至唯有此五者。经部答 谓在行位。即乞食等时。先于色等种种境中。取可爱.憎二种相故 后在住位。即住静室等时。由先爱.憎二相为因。于可爱境便起欲贪。于可憎境便起嗔恚。此二能障将入定心即定前心也 由此后时正入定位。即在定心也。于止.及观不能正习故。由此便起惛.眠障定。掉.悔障慧令不得起。设入定已。由此于后出定位中。即散心位也。思择法时疑复为障为证.不证。
今应思择至断由何因者。此下当品之中。大文第二明惑灭。就中。一明断惑四因。二明四种对治。三明断烦恼处。四明远性四种。五明断惑得灭。六明九种遍知 此下第一明断惑四因问。今应思择。欲界苦.集。他界遍行。及与三界见灭.道断有漏缘惑。于彼断位不知彼所缘。谓缘欲界苦.集二谛法智忍生断二谛惑。于彼他界遍行断位。不知彼他界遍行所缘。以彼唯缘欲苦.集故。谓缘灭.道法智忍生。断二谛惑。于彼灭.道有漏缘惑断位。不知彼有漏缘惑所缘。以彼唯缘无漏境故 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谓缘上界苦.集二谛。类智忍生。知彼他界遍行所缘时。而彼他界遍行不断。谓缘苦.集法智忍生。知彼灭.道有漏缘惑所缘时。而彼灭.道有漏缘惑不断。如是诸惑断由何因 又解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者。如苦类智忍知彼他界遍行所缘时。而彼他界遍行不断。欲苦遍行已断名不断。欲集遍行未断名不断。如集类智忍知彼他界遍行所缘时。而彼欲界他界遍行已断名不断。如缘苦.集法智忍生。知彼地灭.道有漏缘惑所缘时。而彼灭.道有漏缘惑不断。未断名不断。以有漏缘惑所缘之境苦.集摄故。
又解苦类智忍。知彼欲界见集所断他界遍行所缘时。而别彼集下他界遍行不断。此解意说。未断名不断。余解如前。
非要遍知所缘故断者。答。
若尔断惑总由几因者。问。由四种因者。答。
何等为四者。问。
颂曰至对治起故断者。上三句明见道。下一句明修道。
论曰至断无漏缘者。且断见断惑由前三因。一由遍知所缘故断。谓见苦.集断自界缘惑。及见灭.道断无漏缘惑。迷悟相违断理应尔。亦应说上二界中。他界地缘诸遍行惑。亦由遍知所缘故断。缘苦.集谛类智忍生。俱能顿观二界境故。而此文言见苦.集断自界缘者。且据一相通三界说。
二由断彼至彼随断故者。二由断彼能缘故断。谓见苦.集断他界缘惑是所缘。以自界缘惑能缘于彼他界缘惑。能缘若断彼所缘惑亦随断故。虽缘各异然能为因。故自界缘望彼有力。他界缘惑藉斯力故能缘上界。如羸病者倚柱仰观。柱若折时彼随倒故。三由断彼至彼随断故者。三由断彼所缘故断。谓见灭.道断有漏缘惑。以无漏缘惑能为彼有漏缘惑境。所缘无漏缘惑若断时。能缘有漏惑亦随断故。如羸病者非杖不行。杖若折时彼随亦倒故。
若修所断至诸惑顿断。者明断修惑。
何品诸惑谁为对治者。问。
谓上上品至后当广辨者。答。所治。能治。各有九品逆顺相对。后当广辨 又正理云。岂不一切见所断惑断时。亦由对治道起。以若此部对治道起。则此部中诸惑断故。理实应尔。然于此中为显三界修所断惑。无不皆由九品道断对治决定故说此言。见所断中唯有顶惑对治决定。如前已辨 或见所断诸惑断时。方便定三故就别说。修所断惑能断方便。不决定故就总而说(已上论文) 问缘四谛理如何能断修道事惑名对治断 解云事粗。理细。缘细可以断粗。故九品道断九品惑。
所言对治至谓断持远.厌者。此即第二明四种对治。
论曰至深生厌患者。一断对治。谓无间道。此道正能断彼惑故 二持对治。谓此无间后解脱道。由彼解脱道能持此断得故 三远分对治。谓解脱道后所有胜进道。由彼胜进道.能令此无间道所断惑得更远故。名远分对治 有余师说。远分对治亦解脱道。以解脱道如彼胜进。令此无间所断烦恼得更远故 四厌患对治。谓若有道见此界过失深生厌患。从多分说是加行道。
然此对治至起胜进道者。论主解云。然此对治若欲善说。理实应为如是次第。一厌患对治。谓缘苦.集起加行道 二断对治。谓缘一切四谛起无间道 三持对治。谓缘一切四谛起解脱道 四远分对治。谓缘一切四谛起胜进道 与前次第虽复不同。释四相似 上来所明厌患等四各在一道。据断当品约显以论。若更具说厌患等四四道通局。一厌患对治。通于四道。论言加行从多分说。故正理论解厌患对治云。应知多分是加行道 又云。说多分言。应知为显无间.解脱.胜进道中缘苦.集谛者亦厌患对治(已上论文) 二断对治。唯无间道不通余三 三持对治。若据显相当品以论唯解脱道。若据前后所断诸品。隐显合论即通四道。以皆能持彼断得故 四远分对治。若据显相当品以论唯胜进道。若据前后所断诸品。隐显合论亦通四道。以皆能令彼所断惑得更远故。若依婆沙十七更说舍对治。随其所应在何道中。能舍彼法名舍对治。
诸惑永断为定从何者。此下第三明断惑处问。诸惑究竟永断为定从何。
颂曰至不复生故者。答。应知诸惑得究竟永断时。不可令其离相应法。谓于相应虽断随增非断伴性。仍名有随眠。以亲近故不名永断。但可令彼远离所缘。令于所缘不复生故。谓于所缘断彼随增不名有随增眠。以疏远故故名永断。此言永断据有随眠。故婆沙二十二云。然此中说诸随眠于所缘可断。非于相应者。依止名有随眠义说。不依随增义说。以随增义俱可断故。
断未来惑至定何所从者。难。断未来惑理且可然。容令于境不复生故说之为断。过去诸惑是已生法。不可令其不复生故云何说断。若谓颂说从所缘言。意显遍知所缘故断。非于所缘不复起故名之为断。但知诸惑所缘之时即名断者此亦非理。不决定故。以断苦.集他界遍行。及灭.道断有漏缘惑。非是遍知所缘故断。难讫问言。由此应说烦恼等断定何所从。
自相续中至究竟断故者。论主复为一释。夫有漏法断。一自性断。二缘缚断。若自相续身中烦恼等断。由得断故。自体不成说名为断。此据自性断也。若他相续身中诸烦恼等。及一切色一切不染法断。由能缘彼在自身中所有诸惑。至第九品究竟断故说名为断。此据缘缚断也。
所言远分远性有几者。此下第四明远性四种 问。如前所言远分对治。泛论远性总有几种。
颂曰至亦名为远者。答。隔现在故去.来名远。余文可知。
望何说远者。论主问。
望现在世者。说一切有部答。去.来二世离现在故说名为远。义准应知现在名近。故品类足第六云。远法云何。过去.未来法。近法云何。谓现在.及无为法。
无间已灭至如何名远者。论主难。过去世中无间已灭。未来世中正生相时。与现相邻如何名远。
由世性别至方得名远者。说一切有部答。由过.未与现在世性别故得远名。非久曾灭。非久曾当生。方得远名。
若尔现在至说名为远者。论主复难现望去.来世性亦别亦应名远。若谓过去.未来法无作用。离作用故名为远者。诸无为法既无作用。云何名近。若谓由现在世能起彼得。遍得有漏法上择灭无为。遍得有为法上非择灭无为。故说无为名为近者。去.来二世例亦应然。亦由现世起得得彼去.来世法。去.来二世应亦名近。二灭现得可名为近。虚空无为既无有得。如何名近 以说一切有部宗。三无为法皆名为近。二灭有得。虚空无得。故作斯难。故正理云。且虚空体遍一切处。相无碍故说名为近。非择灭体不由功用。于一切体一切处时。皆可得故说名为近。择灭无为。诸有精进正修行者断诸惑时。于一切体无有差别。速证得故说名为近(解云虚空所在法皆有名近。非择灭现易得故名近。择灭现速得故名近)若谓过去.未来更互相望。由隔现在名为远现望过去.未来。二世俱极相邻中间无隔。三无为法亦无有隔故皆近者。则应去.来邻现在世故可名近。相望有隔故名远。故具二名。不应一向说名为远。
若依正理至正理法自相故者。论主述经部解远相。过去.未来无体名远。准知现在有体名近。
等言为明举事未尽者。释颂等字。如相远中虽举大种。所造色等犹未说故。治远虽举持戒.犯戒。善.不善等犹未说故。处远虽举东海.西海。南.北海等犹未说故。时远一种虽复举尽。从多分说故说等言。
前言惑断至练根六时中者。此即第五明断惑得灭。上句答初问。下三句答后问。
论曰至再断惑义者。释初句。诸惑若得彼能断无间道。即由彼道此惑顿断。若更不退必无后时再断惑义。唯有退时方得更断 若依成实.瑜伽.杂集。许惑再断。
所得离系至彼胜得义者。释第二句。所得离系是善常故。虽无随道渐胜进理。而道胜进时容有重起彼胜得义。故正理五十六云。以离系得道所摄故。舍得道时彼亦舍得。故诸离系有重得理。若依成实。离系无重得。
所言重得总有几时者。释下两句。此即问也。
总有六时者。答。
何等为六者。征。
谓治道起得果练根者。答。此即开章。
治道起时谓解脱道者。此释初章。又正理云。说治生言通目二义。若据住此能证离系。目无间道。若据住此正证离系。目解脱道(已上论文) 此论据正证故言解脱。此从多分。若通少分亦胜进道说为治生。如先离色爱尽后入正性离生。胜进道时得断智故。
得果时者至阿罗汉果者。释第二章 练根时者谓转根时者。释第三章 正理云。说得果言既无差别。如摄四果应摄练根。以转根时必得果故。何劳长说此练根言 为显练根异断惑得果故。得果外说练根无失。
此六时中至重起胜得者。结。
然诸离系至即得果故者。此即约位别释。见道八谛即为八品。修道九地地地有九品。九九八十一品。见.修合有八十九品。约此离系以明重得。由治生时即得果故。取得果时得果力故。别起胜得得前无为。非由治生不取治生。故正理云。由治生时即得果故。说得果已不说治生 余文可知。
如是且就至预流等故者。总释上文。如是且就钝根次第容有理说。故具六时乃至具二。以利根者前诸位中一一皆除练根得故。谓前六时但应说五。乃至具二但应说一 诸有超越入圣道者。随应有除预流等故。等取一来。若先断欲界六.七.八品入见道者钝根除预流。但有五时。利根除预流。又除练根。但有四时。若先离欲入见道者。又除一来。钝四利三。又正理五十六云。岂不八地容世俗道断。应分二种对治生时得。不尔。此说渐次得故 或此唯约无漏得故。若依越次通有漏得。则世俗道八地染中。随离少.多入圣道者。彼得离系。随其所应有具六时乃至唯一。以利根故。除练根时 谓欲界中先断五品。入见谛者彼见所断五品离系具六时得。谓有二种自治生时。及得果时复四成六 彼修所断五品离系唯五时得除预流果 先断六品入见谛者彼见所断六品离系。亦五时得。除一如前。彼修所断六品离系。唯世俗道。治生时得必不起。彼无漏对治是一来果.向道摄故。非住果时起彼向道以住胜果不起劣故 先断八品入见谛者。彼见所断八品离系亦五时得。除一如前 彼修所断前六离系唯一时得。如前应知 七.八离系唯四时得。谓二治生及二得果 先断九品依未至地入见谛者。彼见所断九品离系亦四时得。如前应知 依根本地入见谛者。彼见所断九品离系亦一时得。如前应知。根本非欲断对治故 若依未至。若依根本。彼修所断九品离系亦一时得。如前应知。必不起彼无漏对治。是不还果.向道摄故 先断上七地入见谛者。彼见三谛断七地离系亦四时得。如前应知 见道谛断七地离系唯三时得。谓一治生及二得果。无漏治生即得果故 彼修所断七地离系唯三时得。谓二治生及一得果 具离八地入圣道者。见.修位中断有顶惑。见三谛断离系三时得。谓一治生及二得果。见道谛断离系二时。由治生时即得果故 修断八品离系二时。谓一治生及一得果。第九离系唯一时得。以治生时即得果故 诸分离染见.修位中。进断所余准此应说(已上论文) 解云岂不八地等者。外难。于下八地容世俗断。如异生位先断八地所有系已有有漏得。后于圣位自治起时。复起无漏得。亦是重得八地无为。应分二种治生时得。世俗治生时。无漏治生时 不尔等者。释难。前文不论二治生者约渐次说断见惑已次断修惑。随圣.俗道断何品惑。皆修二道俱起圣.俗二离系得。非前后故但言一时 或六时言唯约无漏得。以无漏得有得舍故。舍前得后可言重得。有漏得不舍。是故不说 若依已下。显依越次有漏.无漏二得重得。於越次中总有六时。谓有漏道.无漏道.及四果为六。又准正理。若依越次以利根故除练根时。以此故知。越次起者皆是利根 俱舍师难云。随信行人入见道有七十三。明知越次亦通钝根。既通钝根。明知越次亦有练根。如何乃言越次起者。以利根故除练根时。若言越次皆非练根以利根故。此言虚说。又下论但言经欲界生.及上界生圣无练根不言越次。若言此文但据利根越次。不言一切越次起者皆是利根。钝根越次何故不说。又如何正理六十一。云依根本地起暖等善根。彼于此生必定得见谛。以利根故厌有深故。准正理后文。故知前文越次起者皆是利根 又准正理。先断欲界五品。或七品.八品。及先断无所有处。后得果已起胜进道。及先离欲后入见道起法忍智。皆非断对治。所治已断故随应是彼远分厌患对治所摄 问已断断治既不现行。如何名为自对治起。前言自治唯是无间.解脱道故 解云似自治故名为自治。或自断治得现行故名自治生。非断治起。或此所言自治生者。非要断治。远.厌治起亦自治生 问何故前言无间.解脱 解云无间.解脱.理有二种。一有所作。谓断.及持。二无所作。谓不断.持无所作中复有二种。一修断治。二者不修断治 修断治者。如先离欲依未至地入见谛者起法忍智。及先离染于修道位依未至地起下八地胜果道。及依余地起治自.上地胜果道 不修断治者。如先离欲依根本.中间地入见谛者起法忍智。然于此中。有所作及无所作中修断治者。现在前时引离系得。不修断治与此相违 于此义中复有二解。一解俱名自治。但自治生若起若修兼断治者有离系得。异则不然 问若尔便有虽有自治生。而不得离系 解云许亦何失。但云得离系得有由自治生。不言自治生必得离系得此有何失 二解不修断治者不与自治名。以自治名从断治得。唯不共故。要于此起无间.解脱。修断治者得自治名。极似自治故。自治相随故。余则不尔 问若有无间.解脱。无所作者何对治收 答正理云。诸先离欲若依未至入见谛者。欲界厌患.远分对治。见道现前亦修未来欲断对治。欲断对治地道正现在前故(已上论文) 准此便是厌.远治摄 若尔便违辨治处说 解云于辨治处但云断治谓无间。持治谓解脱。不言无间必断治。解脱必持治。有何相违。又准正理。先断欲六品或第九品。彼六.九品修断离系。唯有漏得。毕竟无无漏得 问俱舍明重得。此离系得为唯无漏。亦通有漏 解云但约次第.唯无漏说。若约越次.及与有漏。应言七时。自治之中开为二故。
即诸离系至立因名故者。此下第六明九遍知。就中。一列九遍知名。二明六对果异三建立遍知缘。四明成就遍知。五明遍知集处。六明得舍遍知 此下第一列九遍知名。将欲列名先出体释名。即诸离系彼彼见.修.无学位中得遍知名。泛而言之遍知有二。一智遍知。二断遍知 智遍知者谓无漏智为体。于四谛境周遍而知故名遍知。又婆沙复有一说。亦通有漏智。谓闻.思.修极明了者亦名遍知。除胜解作意相应世俗智 二断遍知者谓诸断择灭为体。遍知是智即是断因。断是智果体非遍知。而言遍知此于果上假立因名。又婆沙云。问修所断断是智果故可说为遍知。见所断断既是忍果。云何名遍知。评家云应作是说。忍是智眷属是智种类。亦名为智。断是彼果故名遍知。
为一切断立一遍知者。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征。
颂曰至色一切断三者。颂答。
论曰至立三遍知者。此释初句。
且三界系至六种遍知者。释次三句。明见道六遍知。
余三界系至三种遍知者。释后两句。明修道三遍知。谓欲界修断立一遍知。应知即是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身见.戒取.疑.虽是见道断。此中不但取欲界修道九品无为。并前三界见道无为。合立故具立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色界修断立一可知 无色修断立一遍知。即一切结永尽遍知。虽断无色界结尽时立一遍知。此亦并前三界见道.及欲.色界修道。合立一故。总结可知。
以何因缘至非见所断者。问。
以修所断治不同故者。答。以修所断色.无色界对治不同。是故别立。见断治同是故合立。
如是所立至类智品果五者。此即第二明六对果。初两句明忍智果。次两句明未至.根本果。次两句明无色近分.根本果。次一句明俗圣道果。次一句明法类智果。后两句明法类智品果。
论曰至是修道果故者。此明忍智果别。忍果有六。谓三界系见断法断六种遍知。智果有三。谓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色爱尽遍知。一切结尽遍知 问如婆沙六十三云。问几是见道果。答六谓前六。有说七谓前七。问几是修道果。答三谓后三。问几是忍果。答应说如见道果。问几是智果。答应说如修道果 准婆沙文。见道果与忍果同。各有两说。或六。或七。并无评家。应知诸论若说六者。同婆沙前说。若说七者。同婆沙后说。两说之中何者正 解云。六是。七非。婆沙虽无评家一即俱舍.杂心皆说六故。二即婆沙不言有说。以此故知说六为正 问如先离欲超越之人。道类忍时得顺下分结尽遍知。何缘此论.杂心说非忍果 解云夫顺下分结尽遍知。本以欲界修断无为为体。兼前而立得下分名。是则此一遍知。以欲界修断无为为主。兼用三界见断无为为体。先离欲染超越之人。若依未至入见道者。道类忍时唯成三界见断无为。若依根本入见道者。道类忍时唯得上界见断无为。以彼亦是下分体故。亦得名曰下分结尽遍知。由斯二义。次第之人以智取故便得其主。谓成欲界修断无为。又由智取便具得体。谓但应立下分遍知。皆能得故。由得主故。由具得故。故顺下分是彼智果。超越之人以忍取故不成其主。又以忍取得体不具。若依未至具见阙修。若依根本总阙欲界。故忍虽得下分遍知。不得主故。不具得故。故顺下分非彼忍果 问如先断六品入见谛者。得一来果起胜进道。但得修断后三无为。于前六品毕竟不得。是即智取下分遍知。得主不具应非智果 解云此依容有。智有具能。忍无能故作是说。非智皆具得也 问第七遍知超越之人既非忍果。为智果不 解云亦非智果。超越之人必无有智能证彼故。缘差故然。斯有何失 问于五下分先断三结。后断二结即名智果。先断二结后断三结。何非忍果 解云先三后二名智果者。由得主故由具得故。先二后三非忍果者阙二义故 又解七是。六非。说七尽理摄超越故。说六不尽理不摄超越故。婆沙既无评家。不可以是有说即非正义 又解说六说七俱可为正。说六据体。纵是超越不还。但得第六体故说六种。以彼第七非具得体。是故不说。说七亦据其名。若次第者据得体说。若超越不还虽非具得。五下分结尽。据得下分名说故。亦说第七。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又解说六说七。俱可为正。说六唯据次第。说七通据超越。虽先离欲超越之人。依未至定入见道者。不得欲界修断无为。及依根本入见道者。不得欲界见.修无为。而言道类忍时得第七者。以少从多名为忍果。谓超越人若依未至入见道者。得三界见断无为。虽于欲界修断无为不别起得。以少从多名为忍果。若依根本入见道者。断上二界见所断惑得彼无为。虽于欲界见.修所断无为不得据总相说。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名为忍果 虽有四解后二为胜。就后二中后解为胜。自古诸德种种异解不能具述。即由旧婆沙云几是忍果。答曰六。亦几是见道果。答曰七。所以或有定执六是。七非。或有定执七是。六非。
如何忍果说为遍知者。问。忍非是智如何忍果说为遍知。应名遍忍。
诸忍皆是至同一果故者。答。诸忍皆是智眷属故。诸忍所作亦名智作。故忍得果。智得其名。如王眷属左右所作。假立王名亦名王作 或忍与智同一离系果。忍是能证。智是正证。虽是忍果亦名遍知。
今次应辨至果五或八者。释第三.第四句。未至果九如文可知。根本静虑。虽复说五.说八不同说五正义。此即开章。
所言五者至未至果故者。此即牒释。根本地道望于欲界但有远.厌。非断对治故。欲四遍知非彼根本果。以欲四种唯未至果。四根本地能断上二界。故上五遍知能为根本果 问如婆沙六十三云。问几是根本静虑果。答五。谓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二。有说第二第四及后三为五。婆沙既无评家何者为正。此论复同何说 解云前师所以说得第六不说第七。据全得彼第六体故。后师所以言得第七不言第六。据能得彼第七名故。且夺第六与第七名。五下分中虽于欲界见.修所断不得遍知。能断上界见断三结。总相而言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得第七名。若作此解。各据一义并不相违。第二.第四及后二两说皆同。思之可解。俱舍说五。或同婆沙前师。或同婆沙后师。文不别显。随同无失。又正理五十六云。岂不依止根本静虑入见谛时。亦修未来依未至地欲断治道。得断治故。亦应证彼欲见断法断无漏离系得。宁说根本唯得五果 此责不然。尔时所修依未至地断对治者。唯色.无色断对治故。根本地道既不能为欲断对治。彼现起位如何能修欲断治道。由彼所修未至断治。唯对治上界故果唯五(已上论文)。
所言八者至为断对治故者。妙音意说。根本望欲有断对治。诸有先离欲界染者。依根本地入见谛时。于欲界系见断法断许别道引无漏得故。欲界见断三种遍知。由此亦是彼根本地见道果故。除顺下分。以彼唯是未至果故。依根本地起见道时。无容修彼未至定中。欲界修惑断对治故。所以顺下分非根本果。
中间静虑如根本说者。此类释也。
今次应辨至遍知果故者。释第五.第六句。可知。
今次应辨至三界法故者。释第七句可知。
今次应辨至得后二果者。释第八句。此亦可知。
今次应辨至智及忍故者。释后两句。法智法忍同品诸道总得六果。类智类忍同品诸道总得五果。品谓品类。此言通摄智.及忍故。法智品言不但摄法智亦摄法忍。法智.法忍品言所显。皆是法智同品类故。类智品言不但摄类智亦摄类忍。类智类忍品言所显。皆是类智同类故 问婆沙六十三云。问几是类智品果。答五。谓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二。有说六。谓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三 此论同婆沙前师。婆沙既无评家何者为正 解云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二两说皆同。唯第七有异前师据次第不说第七。后师亦据超越故说第七 又解前师据体。后师亦据名。准前可知。此论总有六对。婆沙更有两对。一静虑.无色果。二见道.修道果。初一不异此论未至.根本果.无色眷属根本果。后一不异此论忍果.智果。是故此论不说。
何故一一断至故立九遍知者。此即第三建立遍知缘问。何故见.修八十九品一一断位不别建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上三句列四缘。下句总结。
论曰立九遍知者。此即总标 有漏法上诸择灭断虽有多体。谓随有漏法有尔所量。择灭亦尔 虽有多位。谓见.修所断八十九位 而四缘故立九遍知。
且由三缘至建立遍知者。由三缘立见道六忍果 问何故见道位不言越界 解云虽断见惑。犹为修惑之所系缚未能越界。若于见位立越界缘即不成故。故唯三缘立六忍果。一谓得无漏离系得故。二缺有顶 缺。谓缺减于有顶地五部烦恼随不成就彼一部惑名之为缺。由此理故至苦类忍现在前时。虽合惑得不至生相得名为断。不名为缺。以现犹与惑得俱故。尔时犹成苦下惑故不名为缺。由此故知。不成名缺 非断名缺。三灭双因故灭显不成 或灭名离亦显不成 或言灭者。显现惑得不续名灭。亦显不成。故此文说至集法忍现在前时。衰现惑得令不能引得至生相。得名为断。或得俱故不名灭双因。至后法智方名灭双因。由此故知不成名灭 言双因者。一自部同类因。二他部遍行因 又解见道约自部.他部为二因。修道约自品.他品为二因。故婆沙六十二意解双因。若见道四谛自部为一因。他部遍行复为一因。若修道九地地地之中自品为一因。他品复为一因 又解见道自部他部为二因。修道自品为一因。他品他部为一因 古德皆言互为因故名双因者。不然。后三部惑非互为因。故诸断要具如是三缘立遍知名。阙则不尔。如异生位离欲染等。有灭双因无无漏断得。未缺有顶故虽亦得断。不名遍知。若圣位中至苦类忍现行以前。虽有已得无漏断得。即是次前苦法智时无漏断得。未缺有顶。未灭双因。至苦类智.集法忍位。虽亦缺有顶。犹未灭双因前虽已灭见苦所断自部同类因。未灭集见断他部遍行因。若望见集所断。尔时虽灭见苦所断他部遍行因。未灭自部同类因。故至后欲界三法智位。至后上界三类智位。诸所得断三缘具故。于一一位建立遍知 问若苦类忍现行以前。未名缺有顶。何故婆沙六十二云。苦类智忍灭。苦类智生时。名缺有顶(准彼论文。灭在现在。生在未来。是即苦类忍现在名缺有顶。俱舍云言非缺者。岂不相违)。若集法忍位不名灭双因。何故婆沙云。集法智忍灭。集法智生时。名灭双因(准彼论文。灭亦现在。生亦未来。是即集法忍现在名灭双因。俱舍言不灭者。岂不相违也) 解云灭谓灭入过去。生谓体现在前。非生.灭相。或已灭名灭。已生名生。如言大王今者从何处来。若不尔者便违俱舍 又解论意各别。俱舍据不成名缺不成名灭。婆沙据断名缺据断名灭。若作此解生谓生相。灭谓灭相 问已断之法亦能为因。如何乃言集法忍位。能灭他部苦下遍因 解云因有二种。一未断因。二已断因。今言断者据未断因。
具由四缘至皆全离故者。具由四缘。于修道中立三智果。谓于前三加越界故。言越界者。谓此界中烦恼等法皆全离故。
有立离俱系至方可建立者。叙杂心师等异说。离俱系者。一自部系。二他部系。故名俱系。离此二系名离俱系。谓自部虽断未立遍知。要离他部缘此自部境惑方可建立 又解见道约自部.他部为二系。修道约自品.他品为二系 又解见道约自部.他部为二系。修道约自品为一系。他品他部为一系。故言二系。
此离俱系至未立遍知故者。论主破。此离俱系与灭双因.及越界缘用无别故。理实而言。用亦有别 言无别者。以用从体故言无别。系体狭唯是随眠。因体宽界体宽。亦通余法。言因言界亦摄系故虽复能起名因。能持名界。能缚名系。三义有异。系无别体而不别说。伏难云。此灭双因与越界缘用亦无别。虽义有异。应不别立。而通此伏故作是言。虽诸越界位皆灭双因。而灭双因。时非皆越界。故灭双因外别立越界缘。如四静虑.及四无色灭下三地双因之时。以未越界未立遍知故 又解伏难云。於越界位若不灭双因。可双因外别立越界缘。於越界位皆灭双因。何须双因外别立越界缘 而通此伏故言虽诸越界位皆灭双因。而有灭双因时非皆越界。故灭双因外别立越界缘。于二界中灭下三地双因未立遍知故 又解虽诸越界位皆灭双因。应言双因外不立越界缘。而有灭双因时非皆越界。故双因外别立越界缘。上二界中灭下三地双因未立遍知故。
谁成就至无学唯成一者。此即第四明成就遍知。
论曰至便成就五者。释上二句。约见位说成。大分可知 问如先离欲入见道中。至苦类智.集法忍。何故不立遍知尔时三缘亦皆具故 解云此先离欲至苦类智.集法忍时。虽复已得见苦所断无漏断得。见集所断无漏断得。犹未成故不立遍知。故先离欲依根本地入见道者。不得欲界见道所断三种遍知。此文说成依未至定。若依根本入见道者不成欲见三种遍知。但成上见二种遍知。故正理五十六云。依根本定入见谛者。至集类忍亦无遍知。后位随应如理思择。
住修道位至名如前说者。释第三句。约修道说成。住修道位道类智为初至未离欲染。及离欲退。此二种人皆成就六。若次第人至全离欲界色界爱等未尽。或超越人先离欲染。从道类智未起色尽胜果道已前。此二种人唯成一遍知。谓顺下分尽。从色爱尽起色缠退。及无学位起色缠退。此二种人亦成一遍知。谓顺下分尽 若次第人有色爱者从色爱永尽。及超越人先离色者。从起色尽道至未全离无色爱已前。此二种人成五下分尽.及色爱尽二。从无学退起无色缠成二遍知。名如前说五下分尽.及色爱尽 又正理云。若依根本入正决定道类智起时。彼所有断亦得顺下分断遍知名者。宁许根本果唯有五遍知 唯色.无色界见断法断。得彼遍知名故无有失 何缘唯此亦得彼名 以渐次得不还果者。于此断上立彼名故。又先俗道所断下分。今圣道力令永不生故。彼所得断假说为此果。今实不得欲断遍知 解云若依根本等。此外难也。若依根本得下分者。应言得六。宁许得五。理应兼难忍见道果应七。类智品果应六。义显不论 唯色.无色界等。此即释也。于彼遍知唯得少分上界见断法断为下分尽遍知。一则不得其主。二则得不具足。故不说也。准此即应通忍果六。类智品果五。谓但以忍取下分尽设依未至亦不得主。不得具足。如前已辨。故不说彼得此遍知。无有失也 何缘准此等。此即啧也。既非得主。又非具足 何缘亦得彼遍知名 以渐次得等。此即释也。一解准渐次故。二解余不得者令转远故假说为果。亦得彼名实不得故。说根本定得五等也 问先离色染后入见道。色尽遍知何时得耶 解云起胜果道时得。故婆沙六十三云。已离色染入见道。此色爱尽遍知。有说道类智时得。有说离空处时得。有说金刚喻定时得。此等诸说是不得处。应作是说。彼定从果起胜进道现在前时。方乃得此色爱尽遍知。
住无学位至永尽遍知者。释第四句。约无学道说成。又婆沙六十三云。问菩萨圣位成就几耶。答且见道中。有作是说。如预流向初五心顷全未成就。后十心顷如其次第。二二刹那成就一二三四五种。复有说者。初七心顷全未成就。从集类智乃至灭类智忍成就一。谓色.无色界见苦.集所断法断遍知。从灭类智乃至道类智忍成就二。谓色.无色界见苦.集灭所断法断遍知。第四静虑非欲界法断对治故。于集.灭.道三法智时。不得欲界见所断法断三遍知。从初道类智乃至金刚喻定皆成就一。谓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又云。应作是说。菩萨圣位决定不得色.无色界见道所断法断遍知。及色爱尽遍知。总集断故无容修彼断对治故 解云见道是道谛。总集断故不得第六。无容修彼断对治故。不得色爱尽遍知 问独觉云何 解云应如超越声闻。依根本者说。
何缘不还至总集为一者。此即第五明遍知集处。如文可解。又正理云。所言集者是合一义。若于无色分离染故得预流果。全离染故得阿罗汉果。若于欲界分离染故得一来果。全离染故得不还果。若于色界分离.全离俱不得果。唯于二处具足二缘。谓得果时亦即越界。故阿罗汉.及不还果。集所得断立一遍知。尔时总起一味得故。余二果时得虽一味。而未越界。色爱尽时虽是越界。无一味得。故于彼位不集遍知。要具二缘方总集故 解云言一味得者。谓一类得非是一得。若于向位随对治道胜劣不同得随彼道有多胜劣。若至果位起一类胜得。得前所得替彼劣得 有古德说。依杂心论。得果之时法分一得得。类分一得得。故四谛无为但一得得 此义不然。言一得者。谓一类得。
谁舍谁得至得亦然除五者。此即第六明得舍遍知。
论曰至全离欲退者。言舍一者。此有三类。一谓从无学退随起何界惑。舍一切结尽遍知。二从色爱尽退起色染。舍色爱尽遍知。三全离欲退起欲染时。舍五下分结尽遍知。若据菩萨三十四念得菩提时。亦但舍一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以道类智时但得下分不起胜果道。故不得色爱尽遍知。若二乘人得无学果。即舍二故。
言舍二者至阿罗汉时者。言舍二者此有二类。一谓诸不还从色爱尽起欲缠退。舍色爱尽遍知五下分遍知。二谓诸不还从色爱尽获得阿罗汉时。亦舍色爱尽遍知五下分遍知。亦应说独觉得无学果舍二遍知。而言阿罗汉且据声闻说。故正理五十六云。诸有先离无所有染入圣道者。唯除菩萨。余亦定于二界一切修断离系得无漏得。彼皆必于二界修断自胜果道遍现前故。如是理趣以何证知。说圣者生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定成乐根。及诸圣者生于无色定有色贪尽断遍知得故。菩萨何缘不亦如是。不由加行一切功德能现前故。如灭定等。谓声闻.独觉。无自在功力能超间起诸对治道。欲证后道必籍前道。以为加行方能证故。菩萨亦有超越功力。以于诸法相连接中得殊胜智。加行广故(已上论文) 解云此明修断。唯除菩萨。余学位中必于二界修断离系得无漏得。以彼二乘一切学位。皆定于二界自胜果道遍现前故 自胜果道。显不起前向道 遍现前故者。谓如先离八地染者。随依何地得不还已。必于七地一一品中。皆起无间.及解脱道。随何品道起得彼离系得。以此故知。渐得非顿 案此独觉成道不唯三十四心。得见谛已具起上八地七十二品无间.解脱.一百四十四心。应言独觉极速疾者一百六十心取果。一百五十九是向。一心是果。向中唯得不还。不闻更得余果。以此准知。独觉亦得色爱尽遍知。故言舍二。
言舍五者至舍前五故者。言舍五者。超越之人。谓先离欲后入见谛。道类智时得五下分结尽遍知。舍前见位五遍知故。超越之人于五下分虽非全得。以少从多据名说故言得下分。正理破云。言舍五者。经主释言。谓先离欲道类智位。此但应说道类忍时。道类智时彼已舍故夫言得.舍据将说故。又应简言依未至定入见谛者。若依根本入见谛者。于欲界断不得无漏离系得故。不得欲界见断法断三种遍知非先不得可言今舍 俱舍师救云。言道类智时者。谓道类智未来生时。故婆沙六十三云。道类智忍灭。道类智生时。若未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亦无舍五得一。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舍五得一。谓舍前五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此中有说六地见道舍.得皆尔。有说后五。三法智位不得遍知 婆沙既言道类智生时。明知非在现在。汝若救言已生名生。我即还言已舍名舍 后五。谓六地中后五地。婆沙两说后师为正。以后五地不修欲界断治故。故于欲见三种遍智皆不得也 前师非正。同妙音故。后五亦修欲断对治 又云。应简言。亦不须简。言舍前五显依未至。若依根本即舍二得一。
言舍六者至得离欲时者。言舍六者。谓未离欲所有圣者。得离染时成不还果。舍前六故。
得亦然者至谓退不还者释第二句 得亦然者。例同于舍。谓有得一得二得得六。唯除得五。理亦应除。得三得四对舍说故。舍中既无三.四。所以得中亦不说也。成通初.后。成中可成一.二.三.四.五.六。得唯据初。但有一.二.六也 言得一者。谓得未得于九遍知。一一渐得皆名得一。及从无学起色缠退。得一五顺下分 言得二者。谓从无学起无色界诸缠退时。得色爱尽.及五下分 言得六者。谓退不还起欲缠时。得见断六 问为或至现在名退为或至生相名退 解云或至生相。彼品善得不至生相将现在前名退。如得舍门据将说故 又解不可皆例齐。文中既言起缠。明知或至现在名退。或至生相现在犹成彼品善法。何得名退。后解为胜 又正理云。岂不胜进得圣果时。于诸无为更起胜得。乍可名得。宁舍遍知。约断实然。恒成就故。但今且据九遍知中。若得异名本名便失。说名为舍。亦无有过(已上论文) 因辨随眠分别断竟者。总结也。
俱舍论记卷第二十一
文永七年五月十七日巳时以东南院小经藏御本移点毕
三论宗沙门睿算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