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韦玄成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韦玄成字少翁,因为父亲任职而做郎,常随侍皇帝骑马,少年学习父业,对待贤士特别谦逊,外出遇到步行的熟人,就让随从下车,载熟人回家,以为常事。

韦玄成待贫贱人更为尊重,由此名声日日增大。

因为他精通经术,被升为谏大夫,调任大河都尉。

开始玄成兄韦弘做太常丞,侍奉宗庙,掌管诸陵邑,事务烦杂且易出差错。

韦贤想让韦弘做继承人,所以命令韦弘自己免官。

韦弘避嫌,不肯免官。

到韦贤病重时,韦弘竟因宗庙事犯罪进了监狱,罪未判。

家里人问韦贤谁应作继承人,贤怨恨不语。

于是韦贤门下学生博士义倩等与韦贤之同族计议,共同托韦贤的命令,使家丞上书给皇上,用大河都尉玄成做继承人。

韦贤死,玄成在官听说父丧,又听说定为继承人,深知那不是父亲平素意思,立即假装病狂,卧在大小便之中,胡乱说笑。

玄成被征召到长安,把父亲安葬完毕,面临即将继承爵位,假装病狂应召。

大鸿胪进献奏章,皇上把奏章下到丞相、御史二府查讯证实。

玄成一向有名声,士大夫怀疑他想让爵位而征辟兄长。

考问情事的丞相史给玄成一信说“:古时的辞让,一定有文章的内容可观,所以垂荣后世,而你只坏容貌,蒙受耻辱,装狂痴,把光亮遮住不让人看见。

真是微妙啊!你推托是在争名声。

我谬为宰相执事,希望少闻风声,不然,恐怕你伤害了名声而跌为小人。”韦玄成友人侍郎章也上疏说“:圣王以礼让治国为贵,应当优养玄成,不要冤屈了他的志向,就让他自安于平民屋下。”可是丞相、御史就以玄成病不实,向皇上检举弹劾他。

皇上诏令不要弹劾,带领他来拜见。

玄成不得已就继承了爵位。

汉宣帝认为他的气节高尚,用他做河南太守。

兄韦弘做太山都尉,调任东海太守。

几年后,玄成征召为未央宫卫尉,调任太常。

因为与原来的平通侯杨恽相好被牵连犯罪,杨恽被诛,同伙及友人都被免官。

后来玄成以列侯身份陪祭孝惠庙,正好早晨入朝,天雨泥泞,不驾驷马车却骑马到庙下,有检举弹劾他违章,同情况的数人都削爵为关内侯。

玄成自己感伤贬黜父爵,叹息说:“我有何脸而来奉祭祀啊!”于是作诗责备自己:“伟大的祖先啊,从豕韦氏起,辅佐殷、周,直至汉朝。

您贤德茂材,为皇帝师、为楚王师,功德无量,被封官晋爵,赐福后世子孙。

才智出众的兄长让我继承父亲爵位,因为我不恭敬会同,被削爵为关内侯,这是一奇耻大辱。

我决心挽回影响,请四方人士监督。”汉宣帝的宠姬张婕妤的儿子淮阳宪王爱好政事,通晓法律,皇上觉得他的才能不同凡响,有意想让他做继承人,但是因为太子出身低下,又早丧母,所以不忍心废弃。

很久以后,皇上想感动宪王,打算用礼让之臣辅佐他,于是召见并拜玄成为淮阳中尉。

此时宪王还未到封国,玄成又受诏,与太傅萧望之等讨论惠施的“同异论”,并且要就所讨论之同异逐条上奏。

到元帝即位,又用玄成做少府,调任太子太傅,后任御史大夫。

永光(前43~29年)中,代于定国为丞相。

贬黜十年之间,终于继承父亲做了丞相,封侯到原来的地方,荣耀于当世。

玄成又作诗,说明改正缺点的艰难,借此来告诫子孙。

其诗曰:“尊敬的先君,德高望重,做丞相封扶阳侯,因为我轻忽而丧失,我悔恨不已。

明察的天子,不追究我的失误,安我于九卿,晋升我为三公,恢复我爵位,郡公百官来贺。

但我担心此位难得久居,贬退随时可能降临。

我的子孙们啊,你们要谨慎从事,各人保守好自己的位置,不要学我不谨慎不严肃。

我能恢复爵位,全是天子的恩赐。

后人们努力吧,为汉室兴盛做贡献!”玄成做丞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亲韦贤,而文辞超过其父。

韦贤在昭帝时迁到平陵,玄成则另迁至杜陵,病重将死,向使者禀告说:“不尽父子之恩,希望免职还乡,归葬父亲墓旁。”皇上答应了他。

玄成的儿子顷侯韦宽继承,韦宽死,子僖侯韦育继承。

韦育死,子节侯韦沈继承。

从韦贤传封地到玄孙就断绝了。

玄成长兄高寝县令韦方山的儿子韦安世做过郡守、大鸿胪、长乐卫尉,朝廷称他有宰相的材器,恰巧他病死。

而东海太守韦弘的儿子韦赏也精通《诗经》。

哀帝做定陶王时,韦赏为太傅。

哀帝即位,韦赏因为旧恩做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年终八十多岁。

韦玄成同宗的做官到二千石的有十几人。

高祖时,命令诸侯王的都城都立太上皇庙。

惠帝时尊高帝庙为祖庙,景帝进尊孝文庙为太宗庙,又要各郡国立太祖、太宗庙。

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要武帝巡狩到过的地方也立庙。

总计祖宗庙在六十八个郡国皆有,合计一百六十七所。

而京师从高祖以下到宣帝,加上太上皇,悼皇考各自所处墓旁修的庙,一共是一百七十六所。

又陵中各有正殿、便殿。

每日到正殿祭祀,每月初一、十五日到庙中祭祀,四季到便殿祭祀。

正殿,每日四次进献食品;庙,每年腊月二十五日祭祀;便殿,一年四次祭祀。

每月浏览一次衣冠。

又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寝园,与诸帝合,总计三十所。

一年的祭祀,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次,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巫祝、家臣、乐师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畜养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杂役还不在数中。

到汉元帝时,贡禹为了节俭国家开支,减轻百姓负担,上奏皇上,提出了关于建立宗庙和宗庙迭毁(亲属尽者庙应废)的建议。

还未来得及施行,贡禹就归天了。

后来元帝两次下诏在三公、九卿中讨论此事,经过七十余人的反复议论,丞相韦玄成等多次上奏,最后决定:废除郡国宗庙,天子在京师建立五庙,五庙以下者亲属完了的就废除,所废除宗庙庙主的神位,收藏到太祖庙里按昭穆次序排列;减少祭祀。

过了一年多,韦玄成死了,匡衡做丞相,元帝生病,梦见祖宗责备他废除郡国宗庙,元帝于是下诏恢复宗庙,匡衡认为不可,代皇上向祖宗陈述道理,请求祖宗保佑元帝康复,但仍不见元帝病情好转。

元帝于是下诏完全恢复了废除的宗庙,祭祀一如既往,但元帝还是死了。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匡衡上奏说前因皇上卧病而恢复废除了的宗庙,终不受保佑。

考察有庙的亲人完了,其宗庙应废除,成帝批准了。

成帝死后,哀帝即位,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重议武帝为世宗的问题。

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都认为孝武帝亲属尽了,他的庙应当废除,但是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认为武帝武功盖世,安抚四夷使国家安定,召集天下贤人共同谋划,建立制度,变更历法,改换服色..使汉室中兴,应称世宗。

皇上同意,高帝建立大业,称为太祖,文帝道德最高,称为太宗,武帝功绩最显著,称为世宗,各立宗庙。

到平帝时,大司马王莽又上奏谈宗庙的建立与废除问题。

司徒椽班彪说:汉朝紧接亡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制宜。

从元帝到武帝,后进的学者繁衍滋长,贡禹定宗庙迭毁,匡衡改祭祀,何武定三公,后来都屡次被恢复,所以纷纷不定。

为什么这样呢?缺少礼文,古今制度不同,各持一家,不是容易偏定的。

考察诸儒的议论,只有刘歆的议论广博而且厚道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