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1,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2
春秋,吴子3伐楚。楚令尹4卜战,不吉。司马子鱼5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战,吴师败绩。6
【注释】
1舟楫:船只。楫(jí),划船的桨。
2欲战者,无迎水流: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
3吴子:即春秋时吴国公子光,亦即后来指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为君的吴王阖闾。
4令尹:职官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设,为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具体指陽匄,即楚穆王曾孙子瑕。
5司马子鱼:司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时仍沿用未变。子鱼,即楚公子鲂。
6本篇史例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又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提示】
本篇以《舟战》为题,旨在阐述水上作战如何正确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的问题。它认为,凡与敌人在江湖水上作战,必须依靠舰船装备,且应选择上风上流处。 因为,位于上风,可以利用风势纵火焚毁敌人;占据上流,可用战舰乘流而下冲击敌人。历史的经验表明,战争总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因而地理条件对作战双方都 有重要制约作用。在武器装备不发达的古代,特别是冷兵器时代,借助风力、水势对敌人作战,这是古代战争指导者经常采用的战法之一。春秋时期的吴楚长岸(位 于今安徽当涂西南三十里的东、西夹江处)之战,便是借助水势作战的一例。
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吴国公子光率军进攻楚国,双方相持于长岸,楚令尹陽匄用占卜预测胜负,认为交战对楚不利;但司马子鱼却认为楚军地处江水上流,可借助水势冲击吴军。于是,他指挥楚国水军乘流而下猛冲吴军,一战而败之,并虏获吴国先王乘坐的一艘名叫“馀皇“的大船。
楚军的获胜,说明了正确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是战争指导者不可不加注意的问题。
【译文】
大凡与敌人交战于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备有舰船,并且必须占据上风头和上游处。因为,居于上风头,可以借助顺风之势,用火烧毁敌船;居于上游处,可以乘着水流之势,用战船冲击敌船。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诚如兵法所说:“要与敌人水上交战,就不要逆流迎敌。”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双方相持于夹江处的长岸)。楚国令尹陽匄占卜战争胜败,结果显现不吉利之兆。但司马子鱼却说:“我们地处上游,为什么说不吉利?”于是,挥军乘流冲击吴军,结果大败吴军,(并缴获一艘名为“馀皇”的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