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遵生八笺

清修妙论笺 下卷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清修妙论笺 下卷

日抄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计一百五十八条

《大藏经》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避之为吉。今人见左,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避之而务药之。譬之有君者不思励治以求安,有身者不能保养以全寿。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萌。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以小恶为无损而不改。孰知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大祸立至。故太上特指心病要目百行,以为病者之鉴。人能静坐持照,察病有无,心病心医,治以心药,奚俟卢扁,以瘳厥疾?无使病积于中,倾溃莫遏,萧墙祸起,恐非金石草木可攻。所为长年,因无病故。智者勉焉。

喜怒偏执是一病,亡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无理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遂非是一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寡是一病,

以力胜人是一病,威势自协是一病,

语欲胜人是一病,贷不念偿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

与恶人交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贤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

诽议名贤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

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

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贱讪贵是一病,

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

以贵轻人是一病,以贫妒富是一病,

败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

好自掩饰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

阴阳嫉妒是一病,激厉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爱是一病,坚执争斗是一病,

推负着人是一病,文拒钩锡是一病,

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报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

与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憎是一病,

好杀虫畜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

毁訾高才是一病,憎人胜己是一病,

毒药鸩饮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贤唝嗃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

不受谏谕是一病,内疏外亲是一病,

投书败人是一病,笑愚痴人是一病,

烦苛轻躁是一病,擿捶无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颠狂人是一病,蹲踞无礼是一病,

丑言恶语是一病,轻慢老少是一病,

恶态丑对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当权任性是一病,

诡谲谀谄是一病,嗜得怀诈是一病,

两舌无信是一病,乘酒凶横是一病,

骂詈风雨是一病,恶言好杀是一病,

教人堕胎是一病,干预人事是一病,

钻穴窥人是一病,不借怀怨是一病,

负债逃走是一病,背向异词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调戏必固是一病,

故迷误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惊胎损形是一病,水火败伤是一病,

笑盲聋哑是一病,乱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捶擿是一病,教人作恶是一病,

含祸离爱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

见货欲得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

此为百病也。人能一念,除此百病,逐日点检,使一病不作,决无灾害、痛苦、烦恼、凶危,不惟自己保命延年,子孙百世亦永受其福矣。”

《大藏经》曰:“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也,禄所谓百药以治之。

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远色是一药,清心寡欲是一药,

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犹爱是一药,心无嫉妒是一药,

教化愚顽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敕恶仆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

扶接老幼是一药,心无狡诈是一药,

拔祸济难是一药,常行方便是一药,

怜孤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语言谦逊是一药,

不负宿债是一药,愍慰笃信是一药,

敬爱卑微是一药,语言端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受辱能忍是一药,

扬善隐恶是一药,推好取丑是一药,

与多取少是一药,称叹贤良是一药,

见贤内省是一药,不自夸彰是一药,

推功引善是一药,不自伐善是一药,

不掩人功是一药,劳苦不恨是一药,

怀诚抱信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

崇尚胜己是一药,安贫自乐是一药,

不自尊大是一药,好成人功是一药,

不好阴谋是一药,得失不形是一药,

积德树恩是一药,生不骂詈是一药,

不评论人是一药,甜言美语是一药,

灾病自咎是一药,恶不归人是一药,

施不望报是一药,不杀生命是一药,

心平气和是一药,不忌人美是一药,

心静意定是一药,不念旧恶是一药,

匡邪弼恶是一药,听教伏善是一药,

忿怒能制是一药,不干求人是一药,

无思无虑是一药,尊奉高年是一药,

对人恭肃是一药,内修孝悌是一药,

恬静守分是一药,和悦妻孥是一药,

以食饮人是一药,助修善事是一药,

乐天知命是一药,远嫌避疑是一药,

宽舒大度是一药,敬信经典是一药,

息心抱道是一药,为善不倦是一药,

济度贫穷是一药,舍药救疾是一药,

信礼神佛是一药,知机知足是一药,

清闲无欲是一药,仁慈谦让是一药,

好生恶杀是一药,不宝厚藏是一药,

不犯禁忌是一药,节俭守中是一药,

谦己下人是一药,随事不慢是一药,

喜谈人德是一药,不造妄语是一药,

贵能援人是一药,富能救人是一药,

不尚争斗是一药,不淫妓(上生下月)是一药,

不生奸盗是一药,不怀咒厌是一药,

不乐词讼是一药,扶老挈幼是一药,

此为百药也。人有疾病,皆因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恶气而起。由人犯违圣教,以致魂迷魄丧,不在形中,肌体空虚,神气不守,故风寒恶气得以中之。是以有德者,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恶。量体而衣,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为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病也。吾人可不以百病自究,以百药自治,养吾天和,一吾心志,作耆年颐寿之地也哉!” 【百病一段与《道藏》少异一二,余以家藏宋刻小本考详,似近人情语,故以刻之。初】 【谓《道藏》国刊,似无讹误,余阅一藏以遍,鱼豕之错,不可枚举。】

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两者不和,若四时中有春无夏,有秋无冬矣。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

《太上》曰:“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者,生也;情欲出于胸臆;精散神惑者,死也。”

《书》云:“声色动荡于中,情爱牵缠,心有念,动有着,昼想夜梦,驰逐于无涯之欲,百灵疲役而消散,宅舍无主而倾颓矣。”

《书》云:“欲多则损精。人可宝者命,可惜者身,最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神仙可惜歌》曰:“可惜许,可惜许,可惜元阳宫无主。一点既随秾色枯,百神泣送精光去。三尸喜,七魄怒,血败气衰将何补?尺宅寸田属别人,玉炉丹灶阿谁处?劝世人,休恋色,恋色贪淫有何益?一神去后百神随,百神去尽人不知。几待说时说不得,临时出口泄天机。”

《孙真人铭》曰:“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云鼓, 【注曰:扣齿三十六下。】 晨兴漱玉津。 【注曰:早时开眼即以舌搅上下腭,待津生满口,汩汩咽下,直至丹田。】 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注曰:不使咸酸苦辣甜五味偏伤一脏,致使生疾。】 安神宜悦乐, 【注曰:常令心上生欢喜。】 惜气保和纯。 【注曰:常使心气和平,绝躁妄焦烁生怒。】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象山要语》曰:“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

又曰:“志固为之帅,然至于气之专一,则亦能动志,故不但持其志,又戒之以无暴其气也。居处饮食,适节宣之宜;视听言动,严邪正之辩,皆无暴其气之功。”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他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大。”

陆文达公有二歌,曰:“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受饥寒,莫到穷来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又曰:“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食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

“肾,水也,水生气,气即火矣。心,火也,火生液,液即水矣。水可以滋流百脉,火可以熏蒸四大。”

《经》曰:“心牵于事,火动于中,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天之助人为善也,至快至周,而略无毫发之或悭;天之报人之恶也,亦至信至密,而略无毫发之或漏。细考远计,自当见尔。”

虚斋云:“食服常温,四体皆春;心气常顺,百病自遁。”至哉斯言!

又曰:“乐莫乐于日休,忧莫忧于多求。古之人虽疾雷破山而不震,虽货以万乘而不酬,惟胸中一点堂堂者以为张主。”

张氏曰:“一念之善,则天地神祗,祥风和气,皆在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祸害,皆在乎此。可不慎欤?”

“劝君莫存半点私,若存半点私,终无人不知。劝君莫用半点术,若用半点术,终无人不识。”

“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人非贤莫交,物非义莫取,念非善莫行,事非善莫说。”

“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而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而不惧。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凡人伤巧则可悔之事多,全拙则可悔之事少。”

“知止自能除妄想,安贫须要禁奢心。故云:良田千顷,日食二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莫若寡欲。”

“戒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忍事,顺不明人。口腹不节,致病之由;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又曰:“世人之寿,悉可百岁。而以喜怒哀乐,汩没心源,爱恶嗜欲,戕伐性根,而又扬人之短,掩人之长,颠倒方寸,顷刻万变,神倦思劳,难全天和。如彼淡泉,汩以五味,欲其不害,其可得乎?”

“造物劳我以生,逸我以老。少年不勤,是不知劳;老年奔驰,是不知逸。天命我逸而我自劳,可乎?”

“旧缘渐断,新缘莫结,醴交势合,自致日疏,无事安闲,方可修道。”

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又曰:“戒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冬食不得太暖,夏食不得太凉。”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气衰则神去。故油尽灯灭,髓竭人亡;添油灯焰,补髓人强。”

“溺爱冶容,而作色荒,禅家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艳丽,或成宵寐之感,禅家谓之内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着,皆消耗元精。若能离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又若思索文字,忘其寐食,禅家谓之理障。经纶职业,不告劬勚,禅家谓之事障。二者之障,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遣之,则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于肾。故曰:尘不相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洞神真经》曰:“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不损以有补为卫生之经。居安虑危,防未萌也。虽少年致损,气弱体枯,若晚年得悟,防患补益,血气有增,而神亦自足,可以延生。”

嵇叔夜云:“服药求汗,或有勿获,愧情一焦,涣然流离,是皆情发于中,而形于外也。因知喜怒哀乐,宁不伤人?故心不挠者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寿延矣。”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无欲,肾水自足。此皆吾生药石,人当请事斯语。”

“人若知得觉字,便知我大物小,物有尽,我无尽也。四大形骸,皆外物也。荣辱生死,物固有之,安能使我戚戚哉?”

“有蔽则昏,无蔽则明。耳之蔽声,目之蔽色,口鼻蔽于嗅味,四肢蔽于淫乐。一掬之力不胜,则群蔽交杂,去禽兽不远。人要优游自足,心无外想,嗒然坐忘。在身忘身,在事忘事,在家忘家,其受用无量。”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守形,形乃长存。”

“慎内闭外,多知为败。靖节之乞食而咏,康节之微醺而歌,非有所得若是乎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不慎欤?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人不自强,斯召辱矣。自重自强,侮辱斯远。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矣。人能安贫,则用长足而体长舒矣。祸福无不自求之者,后世有星数之说行,而反求诸天;有堪舆之说行,而尤之地矣,于人事独委焉。万起万灭之私,乱吾之心久矣,今当扫去,以全吾湛然之心。”

“人能愈收敛则愈充拓,愈细密则愈广大,愈深厚则愈光明。万事不责于人,则无寒冰烈火之扰吾心。”

“多言多败,多事多累,虚中无我,惟善是从。守约者心自空,知止者心自足。”

《七部要语》曰:“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役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则精神驰骛而不守,志气縻于趣舍,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心气壅塞于内,蔓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鲜有不败德伤生者矣。”

“人之禀受,性情具焉。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之妨情,犹烟冰之于水火也。烟生于火而郁火,冰生于水而遏水。故烟没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夫明者刳情以遗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饥养气,衣足以盖形御寒。美丽之华,不为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扬;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则火生。人能务学以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身尝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对蛮夷,德迥幽明,祯祥毕集。”

“灵气谓之神,休气谓之鬼,烦气谓之虫鱼,杂气谓之禽兽,奸气谓之妖邪。气之浊者,愚痴凶虐;气之刚者,高严壮健;气之柔者,仁慈敦笃。所以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形者,气之聚也,气虚则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虚则神悴。形者,人也,为万物之最灵;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最灵者,为万物之首;大德者,为天地之宗。万物以停育为先,天地以清凈是务。故当养其形以爱其神,敬其身以重其生。”

“理好憎之情,则爱勿近也;和喜怒之情,则怨不犯也。故喜怒乱气,嗜欲伤性。性相近也,习之以远,如水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废,不可俱兴。”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确乎在天。但禀以自然,则生死之道,无可而无不可也。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无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是以致死之地则生,致生之地则死,或为知而不可以死,或为时而不可以生。或云:劳我以生,生者好事也,不可恶其生。又云:休我以死,死者恶事也,不可好其死。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恶其死,不能远其死,哀哉!”

“口舌者,祸福之宫,危亡之府;语言者,大命之属,刑祸之部也。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人当言发而忧惧,常如临渊履冰。以大居小,以富若贫,处甚卑之谷,游大贱之渊。微为之本,寡为之根,惧为之宅,忧为之门。可不戒欤!”

“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故上德质而不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无心无意,若未生焉;执守虚无,而生自然。原道德之意,揆天地之情,祸莫大于死,福莫大于生。是以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我之宅;有货之货,丧我之贼,无货之货,养我之福。”

施观吾曰:“存我之道,切在去机。机去身存,机住身死。无机胸中,纯白自处。”

《景行录》曰:“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又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当止,终身不耻。”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凶。”又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古人云:“会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会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会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会做快活人,小事化无事。”

又云:“忍是心之宝,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齿折只因刚。思量一忍字,真是快活方。片时不能忍,烦恼日月长。”

又曰:“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梁栋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人有所养,则心神安而识见达,修道之事成。”

《真诰》曰:“镜以照面,智以照心。镜明则尘垢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

《虚皇经》曰:“财为患之本,聚财为聚业。财为爱欲根,能招一切罪,若以财非财,始可入道境。”

又曰:“汝知见世因缘,则知宿世因缘;汝修见世因缘,则知来世因缘。一气无偏倚,所种还自生。植此荆棘根,如何望乔林?”

又云:“慈悲之力,最为广大,能化一切,能服一切。恶者无与争,暴者无与抗,所向无与敌,是为广大无边。”

又曰:“口无是非言,心无人我相,身不受染着,方契无为道。众生俱幻化,堕彼色相因。须知乐是苦,一念了无为。”

《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

《延命禄》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若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禁忌篇》曰:“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草木以救亏缺,服金丹以定不穷。养性之道,尽于此矣。”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太平御览》曰:“道者,气也,宝气则道长存;秘者,精也,宝精则神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者务宝其精。”

《庄子》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思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又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真诰》曰:“衰年体羸,多为风寒所乘,当深颐养,晏此无事,上味玄元,栖守绛津,体寂至道,心存内观,屏彼万累,荡濯他念,乃始近其门户耳。若忧累多端,人事未省,虽复憩灵空洞,存心淡泊,缠绵亦弗能达也。”

《玄关秘论》曰:“无心于事,则无事于心。故心静生慧,心动生昏。”

《仙经》曰:“子欲长生,当由所生之门,游处得中,进退得所,动静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命而愈疾矣。”

《本草总篇》曰:“摄生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经》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云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于神天。噫,是亦未尝思也,可不谨欤!”

又曰:“未闻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乐,以精神徇知巧,以忧畏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身命徇利财。四徇不置,心为之病矣。极力劳形,躁暴气逆,当风纵酒,食嗜辛咸,肝为之病矣。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饥,脾为之病矣。呼叫过常,辩争陪答,冒犯寒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卫生之士,须谨此五者,可致终身无苦。《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为此矣。”

《吕氏春秋》曰:“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适,节也。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蹶者,逆寒疾也,痿躄不能行,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春不辉热。热则理塞,脉则闭结,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懑,中大懑则气不达。以此求长生,其可得乎?”

《三因极一方》曰:“夫人禀天地阴阳而生者,盖天有六气,人有三阴三阳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有五脏五腑而下应之。于是资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窍、毛发、齿牙、唇舌,总而成体。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志意思,喜伤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若持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痾生焉。”

崔公《入药镜》曰:“物之最灵,惟其人也。身者,乃神化之本。精于人也,若水浮航;气于人也,如风扬尘;神于人也,似野马聚空。水涸则航止,风息则尘静,野马散而大空长有。精能固物,气能盛物,精气神三者,心可不动。其变化也,外忘其形,内养其神,是谓登真之路。嗜欲纵乎心,孰能久去?哀乐伤乎志,孰能久忘?思虑役乎神,孰能久无?利禄劳乎身,孰能久舍?五味败乎精,孰能久节?酒醴乱乎情,孰能久绝?食佳肴,饮旨酒,顾以姝丽,听以淫声,虽精气强而反祸于身,耳目快而致乱于神,有百端之败道,以一介而希真,安有养身之验耳。夫学道者,外则意不逐物而移,内则意不随心而乱,湛然保于虚寂,造乎清凈之域矣。”

上元夫人谓汉武帝曰:“汝好道乎?勤而不获,实有由也。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暴则使气奔而攻神,是故神扰而气竭。淫则使精漏而魂疲,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则使真离而魄秽,是故命逝而灵失。酷则使丧仁而自攻,是故失仁而眼乱。贼则使心斗而口干,是故内战而外绝。此五事,皆是截身之刀锯,刳命之斧斤矣。虽复志好长生,不能遣兹五难,亦何为损性而自劳乎?”

《文中子》曰:“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

又曰:“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三茅君《诀》曰:“神养于气,气会于神,神气不散,是谓修真。”

《元始经》曰:“喜怒损性,哀乐伤神,性损则害生,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身。气全体平,心安神逸。”此全生之诀也。

达磨《胎息经》曰:“元壮既立,犹瓜有蒂,暗注母气。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绵绵十月,气足形圆。心是气之主,气是形之根,形是气之宅,神是形之真。神用气养,气因神住,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此经要妙之义也。

《群仙诸玉》曰:“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故此神气精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以阳火炼之,则化成阳气;以阴符养之,则化成阴精。故曰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

《养生论》曰:“大凡养生,先调元气。身有四气,人多不明,四气之中,各主生死。一曰干元之气,化为精,精反为气。精者连于神,精益则神明,精固则神畅,神畅则生健。若精散则人疲,精竭则神去,神去则死。二曰坤元之气,化为血,血复为气。气血者通于内,血壮则体丰,血固则颜盛,颜盛则生全。若血衰则发变,血败则胸空,胸空则死。三曰庶气,庶气者一元交气,气化为津,津复为气。气连于生,生托于气。阴阳动息,滋润形骸,气通则生,气乏则死。四曰众气,众气者,谷气也。谷济于生,终误于命。食谷气虽生,蕴谷气还死。精能附血,气能附生,当使循环,即身永固。干元之阳,阳居阴位,脐下气海是也。坤元之阴,阴居阳位,胸中血海是也。生者属阳,阳贯五脏,喘息之气是也。死者属阴,阴纳五味,秽恶之气是也。气海之气,以壮精神,以填骨髓。血海之气,以补肌肤,以流血脉。喘息之气,以通六腑,以扶四肢。秽恶之气,以乱身神,以腐五脏。”

《存神论》曰:“物理所不可逃者四:曰生,曰心,曰性,曰情。有生必有心,有心必有性,有性必有情。性则定静,情则感通,感通之际,二气必交。交于外,则龙虎飞走,铅汞漏失。交于中,则龙虎相随,铅汞内结,气所生也。故来入身谓之生,所以通生谓之道。至人以道制情,氤氲之际,能住玄胎;恍惚之中,能擒物象。所以有道合一,神形俱妙之功也。”

又云:“从色来者,由阴阳之中;从化来者,出阴阳之外。由阴阳中来者,有留形住世之理,故无用之中有用,必夺造化于阴阳。出阴阳外者,有飞灵走性之道,故有为之中无为,方独超升于象外。进退之序,能炼色身而化形,能脱化身而化神。果无序而顿超,理所未闻。”

《元道真经》曰:“生可冀也,死可畏也。草本根生,去土则死;鱼鳖沉生,去水则死;人以形生,去气则死。故圣人知气之所在,以为身宝。”

《庄子养生篇》曰:“吾生也有涯, 【向秀曰:“生之所禀,各有涯也。”】 而智也无涯。 【嵇康曰:“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而求,倦而不】 【已。故世之所患,常在于智用,不在性动也。”】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郭象曰:“以有限之性,寻无穷之智,】 【安得而不困哉?”】 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 【向秀曰:“已困于智矣,又为智攻之者又殆矣。】

《庄子》又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向秀曰:“生之所无以为者,性表之事也。”张湛曰:“生理自全,为分外所为,此是以有涯随无涯也。”】 达命之情者,不务智之所无奈何!” 【向秀曰:“命尽而死者是。”张湛曰:“乘生顺之理,穷所禀分,岂智所知?”】

《西山记》曰:“人之真气,大运随天,元气,小运随日,子肾,午心,卯肝,酉肺。故坐子午,取水火交也。”

又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 【张湛曰:“人与阴阳通气。”】 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 【始终和,则神志不散。”】

《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黄老经玄禾》曰:“天道施化,与万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转坤施精,精竭形衰。形本生精,精生于神。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与神化,故能与道同式。”

又曰:“以形化者,尸解之类,神与形离,二者不俱。遂像飞鸟入海为蛤,而随季秋阴阳之气。以气化者,生可冀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指归》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或疑者云:始同起于无外,终受气于阴阳,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

《河图帝视萌》曰:“侮天地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

《雒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润以元气,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脏,系之在肺,终身无患。”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真人大计》曰:“奢懒者寿,悭靳者夭,放散劬劳之异也。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纳息,但尔可得千岁。欲长生无限者,当服上药。”

仲长统曰:“荡六情者,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体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迁,乐之而不爱,以之图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

“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凡交须依导引诸术。若能避众伤人事,而复晓阴阳之术,则是不死之道。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用精令人气力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烦,贪美食令人泄痢。俗人但知贪于五味,不知有元气可饮。圣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贪;知元气可服,故闭口不言,精气息应也。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津液乏。是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

《明医论》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忽忽喜怒,悲伤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四时拘急挛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此由早娶,用精过差,血气不足,极劳之所致也。”

“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

“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安,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存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

“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

九仙君论曰:“形神相托,神形相成。口受外味以亡识,身受内役以丧精。神离形以散败,形离神以去生。殊不知皮肉相应,筋骨乃成。肝合筋,其外爪;心合脉,其外色;脾合肉,其外唇;肺合皮,其外毛;肾合骨,其外发。故外无五伤,以败五体。”

《胎脏论》曰:“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气,饮灵元,为不死之道,返童还年。”

古云:“众方嚣然,我独渊默,中心融融,自有真乐。”是盖出乎尘垢之外,而与造物者游也。

“轩冕不足为吾高,而尘埃在我或有所不得避。昔人谓居轩冕之间,当有山林之气,然则处尘埃之内,不可有市井之习。”

“瓦盆盛酒与倾金注玉,同一醉也;蹇驴布鞯与金鞍骏马,同一游也;松床莞簟与绣衾玉枕,同一寝也;布袍蒲絮与貂裘狐貉,同一暖也;蔬食菜羹与烹龙炮凤,同一饱也。知此则贫贱富贵,可以一视矣。”

康仲俊年八十六,极康宁。自言少时读《千字文》有所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未尝动心,故老而不衰。

达磨曰:“心不缘境,住在本源;意不散流,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劳伤。人知心即气之主,气即形之根,形者气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何能久立焉?”

又曰:“心静即神悦,神悦即福生。”

《真仙直指》曰:“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海天秋月道人曰:“守清静恬淡,所以养道;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去嗔怒,灭无明,所以养性;节饮食,薄滋味,所以养气。然后性定则情忘,形虚则神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

《庄注》云:“众窍为风所鸣,万形为化所役。风不能鸣,则众窍虚;化不能役,则万形息。”

玄英疏曰:“藏舟船于海壑,正合其宜;隐山岳于泽中,谓之得所。然造化之力,担负而趋,变故日新,骤如逝水。昨我今我,新吾故吾,义亦然也。”

《林君复集》曰:“饱藜藿者鄙膏粱,乐贫贱者鄙富贵。安义命者轻生死,远是非者忘臧否。”

“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

“小人诈而巧,似是而非,故人悦之者众;君子诚而拙,似迂而直,故人知之者寡。”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何恬庵录曰:“张饱帆于大江,骤骏马于平陆,天下之至快,反思则忧。处不争之地,乘独后之马,人或我嗤,乐莫大焉。”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骄富贵者戚戚,安贫贱者休休。故景公千驷,不如颜子一瓢。”

《武林莲池宏公戒杀生文》曰:“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冤债,相习成俗,不知自觉,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于左,余可例推云。

其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正宜戒杀,广行善事,以资冥福,使先亡者早获超升,见存者增寿延福。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世习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此也。

其二曰:生子不宜杀生。凡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子母俱安则幸。不思一切禽兽亦各有子,胡为庆我子生,令他子死母亡,于心安乎?婴孩始生,不为造福而反造业,愚亦甚矣,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此也。

其三曰:祭先不宜杀生。亡者忌辰,及春秋二祭,俱当戒杀以资冥福。虽罗列八珍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飨之也。无益而有伤生命,智者不为也。举世习行不以为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此也。

其四曰:祈禳不宜杀生。世人有疾,杀牲祀神以祈福佑,不知己之祀神以求生,反杀他命而活我命,逆天悖理,神其有灵,绝不来飨。种种淫祀亦复类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此也。

其五曰: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彩,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即逆矣。又婚姻,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此也。

其六曰:燕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嘉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燕饮于杯盘,宰割冤号于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哉!举世习行而不以为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此也。

其七曰:营生不宜杀生。世人为衣食故,或畋猎,或渔捕,或屠生灵以资生计,我观不作此业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冻馁而死也。杀生营生,神理所怒,以杀昌裕,百无一人。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莫此为甚,何不别求生计,乃执为此?七者皆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此也。”

《放生文》曰:“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魄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怜儿之鹿,舐疮痍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弯弓而双重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由是昊天垂悯,古圣行仁,解网着于成汤,畜鱼兴于子产。圣哉流水,润枯槁以囊泉;悲矣释迦,代危亡而割肉。天台圣者,凿放生之池;大树仙人,护栖身之鸟。赎鱼虾而得度,寿禅师之遗爱犹存;救龙子而传方,孙真人之慈风未泯。一活蝼蚁也,沙弥易短命为长年,书生易卑名为上第;一放龟也,毛宝以临危而脱难,孔愉以微职而封侯。屈师纵鲤于元村,寿增一纪;隋侯济蛇于齐野,珠报千余。拯已溺之蝇,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将烹之鳖,厨婢之笃疾瘳焉。贸死命于屠家,张提刑魂超三界;易余生于钓艇,李景文毒解丹砂。孙良嗣解缴矰之危,下葬而羽虫交助;潘县令设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号。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猎之网,道播神州。雀解衔环报恩,狐能临井受术。乃至残躯得命,垂白璧以闻经;难地求生,现黄衣而入梦。施皆有报,事岂无闻,载在简编,昭乎耳目。普愿随所见物,发慈悲心,捐不悭财,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大积阴功;若惠及一虫,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广而福增,慈满人寰,名通天府。荡空冤障,多祉萃于今生;培积善根,余庆及于后世。倘更助称佛号,加讽经文,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离恶道,则存心愈大,植德弥深,道业资之速成,莲台生其胜品矣。”

“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不以集事为急,而以方便为上。”

“人当自信自守,虽称誉之,承奉之,亦不为之加喜;虽毁谤之,侮慢之,亦不为之加怒。”

“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易事。”

“胆欲大,见义勇为;心欲小,文理密察;智欲圆,应物无滞;行欲方,截然有执。”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偶读医书,有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深有可取。

枚乘曰:“欲人无闻,莫若勿言;欲人无知,莫若勿为。”

“轻言戏谑最害事,盖言不妄发,则言出而人信之。苟常轻言戏谑,遇有正事诚实之言,人亦不信。”

无梦子时教化村落中,手持木牌,牌上书二诗云:“身为车兮心为轼,车动轼随无计息。交梨火枣是谁无?自是不除荆与棘。”“身为客兮心为主,主人平和客安处。若还主客不康宁,精神管定辞君去。”是为知道妙者。

高尚先生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合神存。修真之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

又曰:“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养之道,初不离于形气精神。”

又曰:“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旺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聚无得而夺也。”

《梓童宝章》曰:“饶一着,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免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身心之精和。”

“言行拟之古人则德进,功名付之天命则心闲,报应念及子孙则事平,受享虑及疾病则用俭。”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诲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华严经》云:“人从第一欢喜地,入第二离垢地,始能行此十善道:

一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蓄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之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二曰性不偷盗。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三曰性不邪淫。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贪染之心,何况从事于非道?

四曰性不妄语。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五曰性不两舌。于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语。

六曰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受乐语,大小悦乐语,身心踊悦语。

七曰性不绮语。常作思审语,时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八曰性不贪欲。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

九曰性离瞋恚。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悯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

十曰性离邪见,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又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玉枢经》曰:“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以忘形,可以忘我,可以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

《金笥箓》曰:“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此便是觅静底路。”

又曰:“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

《正法眼藏》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凈,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陈茂卿《夙兴夜寐箴》为吾人一日修行矩度,当熟读之。《箴》曰:“鸡鸣而寤,思虑渐驰,盍于其间,澹以整之。或省旧愆,或紬新得,次第条理,了然默识。本既立矣,昧爽乃兴,盥栉衣冠,端坐敛形。提掇此心,皎如出日,严肃整齐,虚明静一。乃启方策,对越圣贤,夫子在坐,颜曾后先。圣师所言,亲切敬听,弟子问辩,反复参订。事至斯应,则验于为,明命赫然,常目在之。事去既已,我则如故,方寸湛然,凝神息虑。动静循环,惟心是监,静存动察,勿贰勿叁。读书之余,间以游咏,发舒精神,休养情性。日暮人倦,昏气易乘,斋庄恭敬,振拔精明。夜久斯寝,齐手敛足,不作思惟,心神归宿。养以夜气,贞则复元。念兹在兹,日夕干干。”

《崔子玉座右铭》曰:“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范尧夫《布衾铭》曰:“藜藿之甘,绨布之温,名教之乐,德义之尊,求之孔易,享之常安。绵绣之奢,膏粱之珍,权宠之盛,利欲之繁,苦难其得,危辱旋臻。舍难取易,去危就安,至愚且知,士宁不然?颜乐箪瓢,百世师模。纣居琼台,死为独夫。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奢丧躯。则然斯衾之陋,其可忽诸?”

东坡云:“释如白璧,道如黄金,儒如五谷。”则近之矣。盖圣不徒生,生则必有所为,释迦孔老易地则皆然也。

龙舒居士云:“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多贪淫乱,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口也。佛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言‘见得思义’,则戒贪矣;言‘不念旧恶’,则戒嗔矣;言‘困而不学,民斯为下’,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惟儒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此其不同耳。”

客有问曰:“有生即有死,若能无生,即能无死。然则主于治生与长生者,得无死乎?”答曰:“明德者,心之神明,虚灵不昧,能明此而止于至善,与炼神还虚者,同一圆觉之性,皆不囿于形矣。夫有形则有生死,不囿于形,何生死之有?”问曰:“然则三教圣人皆不得死乎?”答曰:“儒云:‘生,寄也;死、归也。’道曰:‘劳我以生,逸我以死。’释曰:‘生如着衫,死如脱袴,’皆离形而超脱耳,非真死也。”问曰:“三教学人亦能超脱乎?”答曰:“止至善,与炼神禅定功夫,极难下手,惟上智利根,可由顿渐而入,若下愚钝根,则未易至也。”

龙舒居士曰:“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微细等物,不问大小,或祖传于己,或自己营为,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积累而得,色色无非己物。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小,被人将去,犹有吝意。仓库既盈,心犹不足,举眼动步,无非着爱。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物,无不挂怀。一日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亦弃物也,况身外者乎?静言思之,恍如一梦。庄子云:‘有大觉者,然后知此其大梦也。’”

了明长老曰:“身为死物,其内活泼泼地者为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计,宜于活物上作活计。”予深爱此语。

《梵网戒》云:“常须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弥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佛者,久沉欲海,具足烦恼,杳无出期;已成佛者,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故诸佛劝令众生念佛,是以我未成之佛,求他已成之佛为救护耳。是故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离,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

朱陶父曰;“欲脱轮回,立德为本;凡修况业,济物为先。忠君孝亲,固臣子之大节;恭兄友弟,实长幼之当然。夫妇别,朋友信,人伦乃正;道德亲,善良近,学行斯全。勿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欲微而不窒。骨肉贫贱,虽有过而不疏;他人富显,纵无嫌而莫厚。婚丧冻馁,知不给而量力阴周;病老艰危,见有难而推诚急助。施恩于不报之地,防患于未然之前。毒害勿兴于心,谗言莫出诸口。瞒心者,自坏其心;昧己者,自残乎己。当爱物不可害物,宁誉人无宁毁人。谦受益,满则必损;惠迪吉,从逆必凶。经乘妙理,依宿德以参求;观念凈因,访高人而精进。往生一念,莫更贪生;持念一心,休萌杂念。直下打并,勿令缠绵;奴仆卑幼,切戒欺凌;鹅鸭猪羊,慎毋畜养。埋暴露之枯骨,祭无主之孤魂。桥梁井道,随心修补;钱财饮食,量力惠施。怜饥寒之乞子,悯残废之苍生。常存利济,曲尽慈悲。或禽兽之罹于槛阱,系足倒悬;或鱼鸟之挂于网罗,穿腮反翼。虽知万死,尚冀一生。彼顾盼而哀鸣以求救,我施财而赎命以放生。既随物而广施利益,更逢人而普劝凈因。谨三归,持五戒,悉庄严乎凈土;扫六尘,修十善,皆回向于阿弥。凡若此,不止于下生;信如斯,必生于上品。”

“尘生便扫,莫论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烦恼。太虚之内,无物不有,万事从宽,其福自厚。” 【右除忿怒】

“染性触物,黏于饴胶;淫爱贼人,毒于戈矛。片时意适,永劫灵消;一丝未断,尘网难超。” 【右断嗜欲】

“不扣自鸣,钟鼓为妖,宁口之羞,斯气之浮。恂恂吶吶,立诚寡尤。如瓶是守,括囊无咎。” 【右戒多言】

“夜结于梦,昼驰于想,起灭万端,尽属虚妄。要拔前根,须除后障,一剑当空,群魔消丧。” 【右澄妄想】

弇州山人《养心歌》:

“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放心宽,莫胆窄,古今兴废言可彻。金谷繁华眼里尘,淮阴事业锋头血。陶潜篱畔菊花黄,范蠡湖边芦花白。临潼会上胆气雄,丹阳县里箫声绝。时来顽铁有光辉,运去良金无艳色。逍遥且学圣贤心,到此方知滋味别。粗衣淡饭足家常,养得一生一世拙。”

闽陈山人《逍遥说》:

“夫性有定分,理有至极。力不能与命斗,才不能与天争。而贪羡之流,躁进之士,乃谓富贵可以力掇,功名可以智取,神仙可以学致,长生可以术得,抱憾老死而终不悟。悲夫!使天下之富必尽如陶朱倚顿邪?则原宪黔娄不复为贤人矣;使天下之寿必尽如王乔彭祖耶?则颜氏之子、闵氏之孙不复为善人矣;使天下之仕必尽如稷契伊管耶?则乘田委吏不复为孔子矣;使天下之色必尽如毛嫱西施邪?则嫫母孟光不复嫁于人矣。盖富者自富,贫者自贫,寿者自寿,夭者自夭,达者自达,穷者自穷,妍者自妍,丑者自丑,天地不能盈缩其分寸,鬼神不能损益其锱铢。是以达观君子,立性乐分,含真抱朴,心无城府,行无町畦。天下有道,则皎皎与世相清;天下无道,则混混与世相浊。压之泰山,不以为重,付之秋毫,不以为轻;升之青云,不以为荣,坠之深渊,不以为辱。震之雷霆,不以为恐,劫之白刃,不以为惧。视死生为旦暮,以盈虚为消息,仰观宇宙之廓落,俯视身世之卑戚,如一浮萍之泛大海,一稊米之寄太仓,又何足议轻重于其间哉?故所至皆乐,所处皆适,出于天为民,入于道为邻。若是则何往而不逍遥哉?”

鸣呼!治乱,运也;贤否,道也;寿夭,数也;遇不遇,时也。世有才智不相上下,而所遇顿殊,览此足以自慰矣。

《洗心说》:

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口莫谈他短,戒念莫入贪淫,戒身莫随恶伴。无益之言莫妄说,不干己事莫妄为。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隐;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礼贤能,奉有德,别贤愚,恕无识。物顺来而勿拒,物既去而不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勿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有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志。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警于生平,可叹可警而可畏。上临之以天神,下察之以地祗,明有王法相继,暗有鬼神相随,惟正可守,心不可欺。

《戒杀牛文》:

我劝世人,勿食牛肉,服耕效劳,反遭杀戮。尔食何来,忍为烹鬻?吁嗟此牛,莫云是畜,六道轮回,互相报复,焉知前世,非尔眷属。岂为无知,临死觳觫,口不能言,垂泪若哭。皮解体分,犹张两目,目匪徒张,看尔反复。能保他年,不变为犊?念我同胞,贪馋纵欲,只爱口爽,不思中毒。牛生恶疮,瘟黄臌胀,杀而食之,顷刻命促。狱字犬言,牢字牛足,不食牛犬,可免牢狱。有饭充饥,得蔬是福,何必食牛,以快尔欲。食之三日,神嗔鬼逐,戒之三日,名书金箓。鉴戒分明,再三是嘱。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