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郡縣志序,永樂大典原闕。
河南道西京河南府滑州許州陝州青州兗州宋州陳州曹州亳州鄭州汝州單州濟州濱州密州潁州濮州蔡州
關西道雍州京兆府同州華州耀州乾州隴州涇州原州鄜州威州衍州武州良州府州雄州警州
河東道并州太原府潞州澤州晉州新州武州雲州應州絳州慈州隰州遼州沁州解州勝州河中府
河北道魏州大名府鎮州真定府滄州景州德州邢州磁州澶州貝州相州泰州雄州幽州新城縣定州博州莫州深州瑞州靜安軍
劍南道蜀州漢州彭州
江南道黔州處州溫州婺州湖州秀州全州杭州福州台州明州虔州蘇州邵州郴州建州道州鄂州潭州
淮南道安州廬州楚州壽州天長縣
山南道襄州鄧州唐州復州金州忠州萬州夔州利州閬州果州朗州集州鳳州唐州商州隨州合州雄勝軍
隴右道秦州成州洮州
嶺南道邕州恩州溥州思唐州潘州桂州
案:以上見永樂大典卷一萬七千三百八十二。考薛史諸志之體,郡縣志當是以開元十道圖為本,惟載五代之改制,其仍唐舊制者則闕焉。永樂大典載薛史原文,疑有刪節,今仍錄于卷首,以存其舊。
梁開平元年,梁祖初開國,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京,元管開封、浚儀、陳留、雍丘、封丘、尉氏六縣,至是割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戴邑,案歐陽史職方攷:開平元年,割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隸開封,此祇云曹州之戴邑,未見分晰。許州之扶溝、鄢陵,陳州之太康九縣隸焉。後唐復降為汴州,以宣武軍為額,其陽武、長垣、扶溝、考城等四縣仍且隸汴州,陽武原本訛武陽,今據唐書地理志改正。其餘五縣却還本部。晉天福中,復升為東京,復以前五縣隸之,漢、周並因之。單州本單父縣,梁為輝州,後唐同光二年,復舊,隸宋州,周廣順中,割隸曹州。案:以上二條見太平御覽,其餘郡縣闕略不全。今考薛史諸志多本五代會要,謹采五代會要附載于後。
後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內道為上。今宗廟宮闕皆在洛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內道為二,河東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劔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八,隴右道第九,嶺南道第十。」從之。
河南道
滑州酸棗縣、長垣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酸棗縣却隸滑州,長垣縣却改為匡城縣。晉天福三年十月,酸棗縣却割隸開封府。鄭州中牟縣、陽武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中牟縣却隸鄭州。」晉天福三年十月,中牟縣却割屬開封府。宋州襄邑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却隸宋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復割隸開封府。曹州戴邑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曹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復為考城縣。許州扶溝縣、鄢陵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鄢陵縣却隸許州。天成元年九月,扶溝縣却隸許州。晉天福三年十月,並割屬開封府。陳州太康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復隸陳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却屬開封府。單州楚丘縣、梁開平四年四月,割隸宋州。碭山縣。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碭山縣,偽梁剏為輝州,併單州後,理所于輝州。今宜却屬單州,其輝州依舊為碭山縣。」汝州葉縣、襄城縣、後唐同光二年十二月,租庸使奏:「二縣原屬汝州,今隸許州,伏緣最鄰京畿,戶口全少,伏乞却割隸許州。」從之。臨汝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廢。密州輔唐縣。梁開平三年八月,改為安丘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輔唐縣。晉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膠西縣,避國諱也。濟州。周廣順二年九月,以鄆州鉅野升為州。其地望為上,割兖州任城、中都,單州金鄉等縣隸之。至其年十二月,又割鄆州鄆城縣隸之,中都縣却隸鄆州。濱州。周顯德三年六月,制:「以贍國軍升為州。其地望為上,直屬京,割棣州渤海、蒲臺兩縣隸之。」
關內道
京兆府奉先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同州。後唐同光三年二月,却隸京兆府。武功縣、好畤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敕:「併臨等四鄉隸京兆府。」渭南縣、周顯德三年四月,割屬華州。同官縣、梁開平三年三月,割隸同州。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美原縣。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華州洛南縣。案此下注文所載韓城、郃陽、澄城等縣,似不相屬,據歐陽史職方攷,洛南故屬商州,周割屬華州,此本當是脫去洛南沿革小注,又脫去同州郃陽縣、澄城縣、韓城縣等大字,今無別本可校,姑仍其舊,附識于此。後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奏:「韓城、郃陽、澄城縣,偽梁割屬當府,其澄城縣今請却屬同州,韓城、郃陽縣且屬當府。」從之。天成元年七月,敕:「韓城、郃陽二縣却割隸同州。」隴州汧陽縣、汧源縣、吳山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依舊割隸隴州。涇州平涼縣、後唐清泰三年正月,涇州奏:「平涼縣,自吐蕃陷渭州,權于平涼縣為渭州理所,遂罷平涼縣。又有安國、耀武兩鎮兼屬平涼,其賦租節目,並無縣管。今却置平涼縣,管安國、耀武兩鎮人戶。」從之。臨涇縣。後唐清泰三年二月,原州刺史翟建奏:「本州自陷吐蕃,權于臨涇縣為理所。臨涇元屬涇州,刺史只管捕盜,其人戶即涇州管縣。既無屬縣,刺舉何施,伏乞割臨涇屬當州。」從之。鄜州鄜城縣、梁開平三年四月,改為昭化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鄜城縣。咸寕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十日廢。威州。晉天福四年五月,敕:「靈州方渠鎮宜升為威州,隸靈武,仍割寕州木波、馬嶺二鎮隸之。」周廣順二年三月,改為環州。顯德四年九月,降為通遠軍。衍州。周顯德五年六月,廢為定平鎮,隸邠州。武州。周顯德五年六月,廢為潘源縣,隸渭州。
河東道
絳州。梁開平四年四月,割屬晉州。後唐同光二年六月,却割屬河中府。慈州。隰州。後唐同光二年六月,割隸晉州。儀州。梁開平三年閏八月,敕:「兖州管內已有沂州,其儀州改為遼州。」晉天福五年三月,并沁州割隸潞州,六年七月,并沁州却隸太原。解州。漢乾祐元年九月,升解縣為州,割河中府聞喜、安邑、解三縣為屬邑。河中府稷山縣。後唐同光二年正月,割隸絳州。慈州仵城縣、呂香縣。周顯德三年三月降。
河北道
鎮州。後唐同光元年四月,改為北京,至十一月,却復為成德縣。幽州北平縣。後唐長興三年八月,改為燕平縣。滄州長蘆縣、乾符縣、周顯德三年十月,併入清池縣。無棣縣、周顯德五年,改為保順軍。弓高縣。周顯德六年二月,併入東光縣。博州武水縣。周顯德三年十月,併入聊城。深州博野縣。周顯德四年五月,割隸定州。澤州。梁開平元年六月,割隸河陽,四年二月,却隸潞州。德州。晉天福五年十一月,移就長河縣為理所。泰州。後唐天成三年三月,升奉化軍為泰州,以清苑縣為理所,至晉開運二年九月,移就滿城縣。至周廣順一年二月,廢州,其滿城割隸易州。雄州。霸州。周顯德六年五月,以瓦橋關為雄州,割容城、歸義二縣隸之;益津關為霸州,割文安、大成二縣隸之:地望並為中州,時初平關南故也。
劔南道
蜀州唐興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陶胡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唐興縣。彭州唐昌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歸化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唐昌縣。
江南道
杭州臨安縣。梁開平二年正月,改為安國縣。福州閩清縣。梁乾化元年十月,移就梅溪場置。蘇州吳江縣。梁開平三年閏八月,兩浙奏,於吳松江置縣。明州望海縣。梁開平三年閏八月,兩浙奏置。處州松楊縣。梁開平四年五月,改為長松縣。秀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兩浙錢元瓘奏,以杭州嘉興縣置。湘州。晉天福四年四月,湖南馬希範奏,以湘川縣置州,仍置清湘縣,并割灌陽縣隸之。案湘州二字原本誤作小字,連注文一段與秀州下注接寫,文不相屬。攷唐開元十道圖,潭、鄂等州原隸江南道,應以湘州另為一條作大字,其天福四年四月馬希範奏云云作小注,今改正。
淮南道
壽州。周顯德四年,移于潁州下蔡縣,仍以下蔡縣為倚郭,以舊壽州為壽春縣。盛唐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灊山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盛唐。
山南道
復州。梁乾化二年十月,割隸荊南。後唐天成二年五月,却隸襄州。晉天福五年七月,直屬京,并為防禦。果州。後唐天成二年五月,隸利州。唐州慈丘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廢。鄧州臨湍縣漢、乾祐元年正月,改為臨瀨縣,避廟諱也。菊潭縣、向城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廢。商州乾元縣。漢乾祐二年六月,改為乾祐縣,割隸京兆。襄州樂鄉縣。周顯德六年二月,併入宜城。
隴右道
秦州天水縣、隴城縣。後唐長興三年二月,秦州奏:「見管長道、成紀、天水三縣外,有十鎮,徵科並係鎮將。今請以歸化、恕水、五龍、黃土四鎮就歸化鎮復置就龍城,赤砂、染坊、夕陽、南冶、鐵務五鎮就赤砂鎮復置舊天水縣。其白石、大澤、良恭三鎮割屬長道縣。」從之。成州同谷縣、栗亭縣。後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奏:「階州元管將利、福津兩縣,並無遷鎮,成州元管同谷縣,餘並是鎮,便係徵科。今欲取成州西南近便鎮分併入同谷縣,其東界四鎮,別創一縣者。州西南有府城、長豐、魏平三鎮,其地東至泥陽鎮界二十五里,北至黃竹路金砂鎮界五十里,南至興州界三十里,西至白石鎮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舊階州界砂地嶺四十五里。其三鎮管界併入同谷縣,廢其鎮額。州東界有勝仙、泥陽、金砂、栗亭四鎮,東至鳳州姜瞻鎮界十五里,南至界州界二十里,北至高橋三十五里,西至同谷界三十五里,北至秦州界六十七里,欲併其四鎮地于栗亭縣。其徵科委縣司,捕盜委鎮司。」從之。
嶺南道
潘州茂明縣。梁開平元年五月,改為越常縣。至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茂明縣。桂州純化縣。梁開平元年五月,改為歸化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純化縣。邕州。晉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誠州,避廟諱。溥州。晉開運三年三月,升桂州全義縣為州,仍改全義縣為德昌縣,并割桂州臨川、廣明、義寕等三縣隸之,從湖南馬希範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