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入第十一卷经第五纸)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十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入第十一卷经第五纸)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四偈赞如来二。初说偈之由。

尔时大威光太子(至)普观大众而说颂言。

△二正陈十偈。分为三别。初二偈示佛出现。

世尊坐道场清净大光明(至)一切所瞻奉。

既灭暗难遇不可失时。

△二令观佛德。

汝观佛光明化佛难思议(至)心生大欢喜。

有德有慈。真可归也。

△三引例劝归。

观诸菩萨众十方来萃止(至)瞻仰於法王。

无远不归。故宜往见。

△五父王宣告二。初宣告所因。

诸佛子彼大威光太子(至)观诸眷属而说颂言。

以闻赞故。太子道深。亲承佛益。王机犹浅。转假他闻。

△二正以偈告。十一偈分三。初有三偈。集众劝观。

汝应速召集一切诸王众(至)共往观如来。

△二令办供。

一切诸城郭宜令悉清净(至)皆令在空住。

郑注礼云。巾犹衣也。谓缯彩衣带。牵系於车。广雅云。驭驾也三赍供供佛。

一切持向佛心生大欢喜妻子眷属俱往见世所尊。

△六俱行诣佛。

尔时喜见善慧王(至)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初导从持供。后至而设敬。

△二略列诸王。

复有妙华城善化幢天王(至)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加紧那罗摩睺罗伽。通成十部。以表无尽。此城。次与前次同。名或少异。前标此结。数亦无差。

△六广显法门五。初佛转法轮。

时彼如来为欲调伏(至)随众生心悉令获益。

佛解脱用主教。宣示剎尘眷属。随机益殊。

△二威光获益二。初总。

是时大威光菩萨闻是法已(至)宿世所集法海光明。

上说三世佛法。即佛昔所集也。既见佛得益。转受菩萨之名。

△二别。

所谓得一切法聚平等三昧智光明。

智即是体。光明语用所照境殊。故分十一。初一深定智明。一切法聚略有三义。一正定等三聚。二善恶等三聚。三总收一切。不出有为无为二种法聚。二位相收。一味性现。故云平等。定中证此。名彼三昧。

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

二大心智明。谓后后因果皆入初心。略有三义。一后因初得。故言一切悉入。若修涂至在。初步学者禄在其中。二菩提直心。正念真如。真如门内。摄一切法。三者三德开显。初后圆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三大智智明。法界者。所照之体大也。普光明者。即相大也。智慧光明。徧照法界义故。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妄惑本空。故云清净。明见称眼。见性肉眼。即同佛眼。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四大愿智明。知诸佛法愿为本故。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五大行智明。无边果德此行入故。

趣向不退转大力速疾藏智光明。

六速疾智明。谓趣入无生。功用不退。无功大力。一行含多。受斯称也。

法界中无量变化力出离轮智光明。

七神通智明。三轮干事。出离不能。

决定入无量功德圆满海智光明。

八大福智明。照福严故。

了智一切佛决定解庄严成就海智光明。

九大解智明。佛胜解力。成庄严海。

了智法界无边佛现一切众生前神通海智光明。

十大用智明。普周法界。

了智一切佛力无所畏法智光明。

十一佛德智明。降魔制外。后三佛境。故但了知余可证知。云得云入。

△三以偈赞述二。初因。

尔时大威光菩萨(至)承佛威力而说颂言。

△二偈十偈分三。初一标益体用。

我闻佛妙法而得智光明以是见世尊往昔所行事。

△二显用所见。初七偈见因。

一切所生处名号身差别(至)见佛所行道。

后一见果。

我观佛剎海清净大光明寂静证菩提法界悉周徧。

△三有一偈。发愿思齐。

我当如世尊广净诸剎海以佛威神力修习菩提行。

即前品初。修治大愿也。

△四传化众生三。初明自悟。

诸佛子时大威光菩萨(至)於如来所心得悟了。

△二转悟他。

为一切世间显示如来(至)普贤菩萨所有行愿。

显示十法。与前自得十一智明。有同有异。

△三利他益。

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至)成就如来清净国土。

△五如来赞励。偈有十一。初三赞发心得法大果当成。

尔时一切功德山(至)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大威光福藏广名称(至)当获如是智。

△二有四偈。对劣显胜。进者圆德。

非诸劣行者能知此方便(至)当成无上道。

△三有二偈。外加内智。决证无疑。

三世一切佛当共满汝愿(至)能知此方便。

△四有二偈。举一例。余行者即得。

大光供养我故获大威力(至)法界普周徧。

△二遇波罗蜜善眼庄严佛二。初结前生后。

诸佛子汝等应知(至)寿命五十亿岁。

谓将说后佛。故总论劫寿。明多小劫者。欲显多佛现故。说人寿佛寿者。由佛寿促而人寿长故。得威光一生历事三佛。

△二正显佛兴五。初灭后佛兴。

彼佛灭度后有佛出世(至)枝轮大林而成正觉。

谓智导万行。皆成彼岸。见性了了。故名善眼。果由因饰是曰庄严。

△二睹相获益二。初睹相。

尔时大威光童子见彼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

即获益之由也。

△二获益二。初列十种。

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

念佛三昧者。菩萨之父。故首明之。乃至十地不离念佛。无边海藏门者。蕴积名藏。深广称海。然略有三义。一由此定中见多佛故。下文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是人得见佛。其量与心等。由念能见。所以称门。二一一佛德。是无边海藏。由念能知。所以称门。云何无边海。劫海所修。有行愿海。成就色身。有相好海。成就智身。有辩才海。建立念处。有名号海。修诸助道。有功德海。安处众生。有净剎海。如是诸海。一一无边。各各出生。蕴积名藏。三无边胜德。由念佛生。故此一门深广蕴积。何者念法性身。即契如理。念功德身。成无边德。念相好身。证无边相。障无不灭。德无不生。一言蕴诸。总由念佛。从此通悟。所以称门。即此一门。说不可尽。

即得陀罗尼名大智力法渊。

总持大智。能达深法。

即得大慈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

无缘普应。

即得大悲名徧覆一切境界云。

等除热恼。

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

佛深德海。蕴积力用。菩萨缘此。喜徧身心。

即得大舍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

悲则心戚。喜便净动。深契法性。则旷若虚空。悲喜两亡。为平等清净。

即得般若波罗蜜名自性离垢法界清净身。

觉法实性。离分别也。有可离者。非真离也。知自性离。不复离也。无离之离即真法界。真法界者本来清净。法界清净即般若清净。般若清净则万法本净。万法净者无净无不净。为真净也。实相般若为万法之体。观照冥此。众德攸依。故云身也。

即得神通名无碍光普随现。

通用智俱。故无碍随现。

即得辩才名善入离垢渊。

入法之深。离说之垢。

即得智光名一切佛法清净藏。

智照佛法。净所知障。含藏众德。

△二结。

如是等十千法门皆得通达。

历事增进。故云十千。通达之言。释前即得。

△三赞德劝诣二。初说偈三。初叹希庆遇。

尔时大威光童子承佛威力为诸眷属而说颂言。

不可思议亿劫中(至)而今得见第二佛。

△二叹佛胜德三。初三身业。

佛身普放大光明(至)此佛神通之所现。

△二三语业。

一一毛孔现光云(至)调伏一切诸众生。

△三一意业。

佛神通力无有边(至)为利众生成正觉。

△三有二偈。劝众同归。

汝等应生欢喜心(至)当如法王得自在。

△二闻偈益。

诸佛子大威光童子(至)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四眷属同归。

时大威光王子与其父母(至)善眼庄严王如来所。

△五闻经悟入三。初佛为说经。

其佛为说法界体性(至)等修多罗而为眷属。

主经谓法界体性。大方广也。清净佛也。庄严即华严也。有多眷属者。显此教圆。

△二当机获益。

彼诸大众闻此经已。

亦有十益。既云大众。或一人得一。或二三四。或具十者。威光先证。故略不标。大众之言亦已含矣。故下佛赞之。然此十事。略为二释。一如次配於十地十度。或取地义。或取度义。

得清净智名入一切净方便。

达一切法本来清净。名清净智。不取净相。是名方便。即初地入证之智也。

得於地名离垢光明。

二地离破戒垢。是所除障。照诸善品。即戒光明。

得波罗蜜轮名示现一切世间爱乐庄严。

即忍度。忍为上严。一切爱乐。

得增广行轮名普入一切剎土无边光明清净见。

无剎不入。无法不照。无见不净。是为精进。增广众行。约地义释。以诸道品。烧无尽惑。成无边光。

得趣向行轮名离垢福德云光明幢。

趣向诸行。能入俗也。禅度增故。性能离垢。涉俗化物。成福德云。不迷实理。为光明幢。

得随入证轮名一切法海广大光明。

般若现前。名随入证。照深缘起。名法海光。

得转深发趣行名大智庄严。

功用已远。将入无功。为深发趣。权实无碍。为大庄严。

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见法实性。无功而修。为极妙见。由此智慧。复得灌顶。故仁王经云。后之三地。同遣无明。同无功用。故非灌顶地是灌顶智。

得显了大光明名如来功德海相光影徧照。

显了药病。是功德海相。辩才徧应。若月影流光。

得出生愿力清净智名无量愿力信解藏。

智圆离障。方於佛愿而生信解。故曰出生。二此上十门。随一一事。以立其名。未必全将配於地位。或通配诸位。或复不次。以人无量。随证不同。普贤巧说。文含多义。

△三如来赞述二。初六赞其已具胜德。当成极果。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功德智慧海(至)离垢庄严众剎海。

皆前半已获。后半当证。独第四偈三句是因。

△二有四偈。明行齐佛因。当如佛证。

汝已入我菩提行(至)汝当成佛大功德。

皆三句举佛行。后一句齐佛德。然此中述赞。望前遇光得益。及向大众所得。多有相同。义必述上。可以自意而消息之。

△三遇最胜功德海佛六。初如来出时。

诸佛子波罗蜜善眼(至)大威光童子受转轮王位。

前佛灭后等时也。

△二正明现世。

彼摩尼华枝轮大林中(至)名最胜功德海。

立斯号者。功德海满。无加过也。

△三威光往供。

时大威光转轮圣王(至)摩尼庄严大楼阁奉上於佛。

△四佛为说经。

时彼如来於其林中(至)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以慧为性。故曰光明。况一眼即十眼。融无障碍。眼外无法。方真普眼。以诸缘发见。即缘各为根。因没果中。缘皆号眼。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矣。

△五威光得益。

尔时大威光菩萨闻此法已(至)名大福德普光明。

五度皆福。定为最大。寂无不照。名普光明。此下彰其定用。

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至)过现未来福非福海。

福非福言。略有二意。一福即是善。非福是罪。二福即是相。非福即性。双了性相。故经云。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广也。故有海言。遇於初佛。但得十者。自力未胜故。次佛十千者。道转深故。今唯一者。道已满故。

△六如来记别十一偈分四。初四显其菩提心。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福德大威光(至)是汝大光能趣入。

初偈有愿。次偈有悲。四有智光。三兼精进。通策三心故。菩提心圆。当成妙智。

△二四偈上入佛境。

汝能以此广大愿(至)汝皆学已当成佛。

△三有一颂。示其果相得同诸佛。

如汝所见十方中(至)无边愿者所当得。

△四有二偈。赞其现能利他住普贤行。

今此道场众会海(至)普贤菩萨一切行。

△四遇名称普闻莲华眼幢佛四。初佛出人中。

诸佛子彼摩尼华枝轮大林(至)名称普闻莲华眼幢。

约相目类。青莲约德。心无所染。相德高显。名称外彰。摧邪众归。故曰幢也。

△二天王就供二。初菩萨行进报处天宫。

是时大威光於此命终(至)名离垢福德幢。

此城即是品初所列之一。

△二知佛可归持华待供。

共诸天众俱诣佛所雨宝华云以为供养。

△三如来说经。

时彼如来为说广大(至)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方便之言。略有三种。一无实权施。曲巧方便也。二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大方便也。三权实无滞。亦大方便。事理皆照。方曰普门。

△四得益还归。

时天王众闻此经已(至)从道场出还归本处。

闻上普门。正受安住。法喜无尽。故名曰藏。由此证达诸实相海。此劫之中。十须弥尘数如来。今但云四。又无结会古今。现证得益等者。经来未尽故也。若结会者。应云尔时威光菩萨者。毗卢遮那佛是。

此下入第十二卷经。

○如来名号品第七

△将释此品五门分别。

初来意者。先明分来。前既举果。令生信乐。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来也。

二会来者。生解之中。信为其首故。又前举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来也。三品来者。前品举因缘果成所信之境。今举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业身为其总故先来也。又远答前名号海问故。

二释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果。令诸菩萨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释也。

二会名约处名普光明殿会。然有三释。一以殿是宝。成光普照故。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三佛於殿中说普法门。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义。即依主释。后二有财。约法则名信解行之会。

三品名。如来现相品已释。召体曰名。表德为号。名别号通。一切诸佛通具十号。名释迦等。则不同故。如来即十中之一品中正说。随机就德。以立别名。既表德之名。则亦名亦号。如来之名号。依主释也。

三宗趣亦三。初分宗。谓以修生修。显因果为宗。令诸菩萨修行契入为趣。

二会宗者。若就总望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果为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近望唯信为宗。成位为趣。若依长科。十分之宗此下三品以为一分。即果用应机。周徧法界。以为其宗。依此起信为趣。故此亦名正报因果。亦是所信。信何法门。信佛身名。等於众生。则知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门。随宜而立。知我妄念苦集因果。亦全法门。信佛意业。光明徧照。则知自心无不知觉。先古诸德亦将上三品。举果分收。

三品宗者。显佛名号。周徧为宗。随机调化。利益为趣。或上二皆宗。生信为趣。

四问答。问五周因果差别平等。二义不同。何以分名。合之为一。答通生差别平等解故。离於修生。说何修显。问前会举果。本为生信。今何重举名号等三。答凡约境生信。有其二义。一标举境法。明有所在。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约初义。此会约后义。又前会果广因略。故名举果。此会因广果略。故总摄为因。先依后。正文影略耳。若约钩锁者。身属正报果。故不同第七会说所成果。此中自辨信所依故。问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尔十定。岂散善耶。然说法之仪。通有四句。一定后说。如诸会。二说后定。如无量义经等。三定中说。如第九会。无出言故。四不入说。如此信中及第七会诸文非一第九表证。唯证能说。一得永常。不碍起用故。第七为表常在定故。又入为受加。彼不须加。故不须入。说后入者。说在定故。将起后故。是知动寂唯物。圣无常规故。下文辨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余方同。起出说信。定散自在无碍也。余会摩顶。后说此会。说后摩顶。是知此经体势纵横。不可定准。

五释文。若随义约品。科十分之中。此下三品。当果用应机普周分。若约随法。就会科十分之中。此一会当第二能信成德会。今就四番问答科。从此终。第七会。即当第二修因契果用解分。若顺诸会。应直分问答。今为顺文。一会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请分。第三说分。今先序分。具如经初。但加普光。以为小异。略分为三。初标主时处。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二别显三事三。初别显说时。

始成正觉。

△二别显说处。

於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处在菩提场东南。可三里许。熙连河曲。彼河之龙。为佛造此。今举总摄别。前标国名。以本收末。上举场称故。下不动觉树。而徧十方。

△二别显主德。

妙悟皆满。

亦即示成正觉之相也。准第八会初及深密经等。皆说佛有二十一种功德。升兜率品当广明之。今文有初十句。亦略释耳。上句总言妙悟者。晋经名善觉。论经名正觉。以梵音云苏含於妙善及正等故。译者随取悟即觉也。双照真俗。故称妙悟。备下诸句。异於因人。故复称满。

二行永绝。

烦恼所知。生死涅盘。皆名二行。俱不现前。名为永绝。

达无相法。

清净真如。名无相法。达者了也。

住於佛住。

如来常住大悲。任运利乐。又常安止圣天梵住。

得佛平等。

所证能证及以化用。皆等诸佛。

致无障处。

能治道解脱障故。

不可转法。

所说教法外道不能转故。

所行无碍。

行诸世间。违顺魔冕。不能碍故。

立不思议。

安立教法。超言念故。

普见三世。

於三世境。若事若理。了达记别。无错谬故。具此九别。成初总句同异成坏准思可知。

△三辅翼圆满二。初标数拣定。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悉从他方而共来集。

菩萨拣非凡小。补处明非下位。他方而来。非旧众也。言一生者。释有二义。一约化相。谓如弥勒。此复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上。二约实报一生。谓於四种变易生死中。唯有末后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此文多约化相言耳。

△二叹其胜德。

普善观察。

德虽无量。略叹一智。善观察者。能观知也。普有二义。一众普同有此德。二普观十境善有三义。一善知相。二善知无相。三善知此二无碍。此下明其所观。皆具上三义。

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盘界(至)有为无为过现未来。

十句。初总即所化。次此生何来。由迷法界。起於世界。我当令彼住涅盘果。净诸业果。故须识心行之病。文义之药。令厌世间。欣出世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上辨横观十法。今竖达三世观。涅盘知已现当证观。诸业已现当造。果报已现当受。心行已现当发。余可类知。亦以六相融之。

△一请分二。初举人标念。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

△二正显问端。句虽五十。问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说意故。此四十问。望第一会。有同有异。后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异。又复前后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会即总说所观深广。此则别说如来依正。以前会中为总故。此会别显信所依故。故前会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等第二十句。前会名菩萨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结会。总显圆融行布因故。此约当分。欲显差别因之相故。后二十句虽则全同。前总此别。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显所信所成体无异故。文句全同。若唯约义。亦可分三。谓初十句问佛德。应机无因。后用辩因所依果。次十句问菩萨行位。即果所成方大。二十句佛果胜德。显因所成果。是则以佛为缘。而起於因熏。以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论云。多闻还习。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即其义也。今取文义。俱便大分为二。初十句直尔疑问。后四十句引例请问。义不异前。然所依所成。文应互有。但是影略。不欲繁辞。故初会直尔兴问即此中引例。此中引例即彼直问。又前但明一重所信。故合三十句果。今分为二。故间之以因。今初十句二。初总显请意。

若世尊见愍我等愿随所乐。

△二别列所疑。

开示佛剎佛住佛剎庄严(至)佛剎成就佛大菩提。

十句依正间。问者正报应机。必依剎故。亦表依正无障碍故。五句依者。一剎类。二庄严。三清净。四体性。五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广。如四五二品。其佛住等五句即正报大用。一佛身。徧住诸剎。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证法性。三随机说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证。现成菩提。然此五即前会七海一即佛海。二即解脱海。三即演说海。四即变化海。五即名号及寿量海。波罗蜜海。其众生海。但是所化。故略不举。含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言说。及现相答。至下当知。

△二引例请问三。初十句标彼说意。明其有悲。

如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为成就一切菩萨故。

初句总谓。令诸菩萨行愿成就故。余九为别。

令如来种性不断故。

一上继佛种。

救护一切众生故。

二云何继以救众生故。

令诸众生永离一切烦恼故。

三云何救令离惑故。

了知一切诸行故。

四如何救知彼根行故。

演说一切诸法故。

五以何救说法药故。

净除一切杂染故。

六成何益一除集谛染。

永断一切疑网故。

二决道谛疑。

拔除一切希望故。

三拔苦希望。

灭坏一切爱着处故。

四证证灭爱处。又成菩萨行。具悲智也。具此悲智。何所为耶。令佛种不断。佛种不断。有何相耶。谓成三德。救护众生。成就恩德。永断烦恼。成於断德。了知诸行。成於智德。诸行有三。一心行。二所行行。三所了行。谓一切行无常无相。即所了也。云何救护演说诸法。云何永断净诸杂染。永断烦恼。种现双亡。除诸杂染。谓唯现惑云何成智。谓永断疑网。智成何益。断诸希望。惑除何益。灭诸爱着。一切着者。着有着空。着行着果。不着诸法。正智现前。悲救众生。佛种不断。是菩萨修行之要。亦诸佛之本意也。所陈诸问。一一皆有斯益。又释一切菩萨是所成就。云何成就不断佛种。即自成就。救护众生。成就於他。云何救护。谓离二障。永断烦恼。无烦恼障。了知一切。无所知障。以何方便。能断二障。谓说诸法。此烦恼障。其相云何。谓爱与见。除诸杂染。绝爱烦恼。永断疑网。绝见烦恼。此所知障。其相云何。谓於境不了。有所希望。法执未忘。一切生着。今相无不了。何所希望。达法性空。当何所着。二障既寂。二智现前。成菩提涅盘。谓不断佛种。是则菩萨众行成就矣。

△二有三十句。举彼所说。显其有智二。初十句问因。

说诸菩萨十住十行(至)十愿十定十通十顶。

文有九句。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摄在住中。故不别问。故仁王经教化品云。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故知信住不分也。有四义故。信不入位。一进退不定故。二杂修十心。无定阶降故。三未随法界。修广大行故。四未得法身。显佛种性故。由斯不开十信。则成此会。及第三会俱答十住问也。十行第四会答。十回向第五会答。十藏第四会中答。以藏有二义。一收摄义。谓收摄诸行。以用回向故。答在回向之前。二出生义。以出世地上证智故。问居回向之后。十地第六会答。十愿初地中答。十定十通第七会答。各有本品。十顶一种。答文不显。古有多释。一云。准梵网经说。十忍后有心地法门。即此十顶。理亦可通。但彼经说处。乃有十。初无菩提场会。但云方坐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其二三四与此三四五会。处法全同。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而化乐天说十禅定。初禅说十金刚心。二禅说十愿。三禅说十忍。四禅摩酰首罗宫说我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不云重会普光明及祇洹重阁次第。又别难可会通。又此中间后更有果问故。彼佛心地即后如来地等。非十顶也。有云。僧祇品答。以准璎珞。等觉别有顶位。以因位穷终。今僧祇中说十大数。数中之极。故云十顶。彼问虽十答有多数。对上定通。亦非其类。故不可也。有云。寿量品答彼中十重佛土。皆上为下顶。极至贤首佛剎。名为十顶。又佛名第二詺此十一世界。为上首故。但举此初后十一。即显过百万阿僧祇世界寿量之数。此为标首。首即顶故。然复彼无别问。似有少理。但标此十界。将为问端。对十地等。甚不相例。今谓新旧梵本俱无忍。问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顶也。言十顶者。因位终极。十定十通皆等觉位。十忍居后。又得顶名。问中约位终极。故名为顶。答据法门忍受。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终极。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极因位。二文更显。故十忍品末云。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超过一切众。转於无上轮等。既言超过。即是顶义。亦犹四善根中。忍顶法门。义相类故。不尔。忍无别问。空答何为。设欲成十。应脱十信。十信虽未成位。亦随法界。修广大行。德用殊胜。别一会答。应有问故。若将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顶问。於理无失。俱是等觉之终极故。

△二二十句问所成果。全同初会文二。初内德成满。

及说如来地如来境界(至)如来自在如来无碍。

如来神力。前会名佛加持。即神力加持故。神通约外用无壅。神力约内有干能。离世间品。各有十事。其相自别。言无碍者。谓如来所作无能障碍。上文名为。无能摄取。义皆同也。

△二体用显若。

如来眼如来耳(至)如来知慧如来最胜。

辨才是语业。智慧是意业。最胜是身业。准前会中。唯欠佛光明之一句。余如前释。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现不思议相海品说。但前总会。故引此文。所引之文正答。今问说者宜重引之。

△三末后一句。结以正请。

愿佛世尊亦为我说。

彼佛既尔。此亦例然。请同彼说。故致亦言。

△第三说分。於中通下六会。答此所问。准问答长。分科亦为三分。一此初三品答所依果问。二问明已下答所修因问。三从不思议品下答所成果问。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属果收。此品分二。先如来现相。答由其念请故。又如来证穷故。后文殊言说答。伴助主故。假言显故。今初分二。初佛现神通。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各随其类为现神通。

知心念者。领念请也。现神通者。示相答也。各随类者。有其三义。一随疑者。所宜异故。谓或示色令见。以声令闻。冥资令晓。皆是现通。以法界身。圆明顿现也。二随疑者。流类别故。三随疑者。所疑异故。谓若疑十信。即见如来足轮。放光周乎法界等。若疑十住。则见如来足指。放光百剎尘外。菩萨集等。如放光一事既尔。余相皆然。故知初会现相。徧於九会。此会现通。通於一分。结集随义。编之作次耳。故下三会皆有不起觉树之言。

△第二众海云集。即现相答初十句问。光现佛剎答佛剎问。剎有金色。等是剎庄。严既以金成。亦答剎体。彼剎菩萨亦剎庄严菩萨大宝以为严故。亦剎清净。纯净佛剎唯菩萨故。净修梵行。是剎成就净土行故。亦剎清净所修净故。此上已答五句。依问兼答。五句正报土各有佛。及见如来坐莲华藏。是答佛住。现通放光是答威德。名不动智等是答法性。见佛转法轮是答说法。佛成正觉是答菩提。文虽在下。义皆此具。光明觉现即此现故。十方众集即为十段。一一方内。文各有八。一远近。二土名。三佛号。四上首。五眷属。六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远近皆十剎尘数者。前会为说所信因果深广故。须远集华藏之外。十方剎海。今为说於生解因果。渐渐增修故。但集娑婆邻次之剎。信行最劣故。复云。十后后渐增至法界品。还集剎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无尽故。要剎尘者。比余胜故。为有所表。故分阶级。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结及证成。十方齐说。又随迷名外。悟处名来。而实佛土。本无远近。土皆名色者。表信粗现故。亦表显然可生信故。佛号同智者。有信无智。增无明故。信中之智。本觉犯故。主同名首者。梵云室利。一名四实。一首。二胜。三吉祥。四德。是以译者前后不同。今通用之。以信为首。摄诸位故。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甚难得故。於生死中。创发信心。为吉祥故。信能增长智功德等。一切德故。此十菩萨同表信门故。皆名室利。各随一门。达一切法。故复有差。次文当释。亦有传云。梵云室利。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眷属皆十剎尘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皆诣佛者。有归向故。余如前会。又下菩萨名等。皆是表法。菩萨表所行之行。本剎表所证之理。佛名表所得之智。

今初东方文有八事。

现神通已东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远近)有世界名金色。

土名谓心性无染。与缘成器。为自体故。

佛号不动智。

佛名谓本智如空。离觉所觉。湛然不动。动即是妄。非曰智故。又纵成佛果。不异凡故。即本觉智住心真如。

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

上首谓慧达。佛境处处。文殊由择。契於本智。故分因果。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俱(眷属)来诣佛所(诣佛)到已作礼(致敬)即於东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加趺坐(化座本方)南方过十佛剎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色。

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难了知。故云妙色。

佛号无碍智。

无性不碍。随缘随缘。不碍无性。

彼有菩萨名曰觉首。

觉心性也。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莲华色。

了众生空。如莲不着。

佛号灭暗智彼有菩萨名曰财首。

法财教化。即灭暗智。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瞻卜华色。

性相无违。唯一乘旨。是为唯齅。瞻卜华矣。

佛号威仪智。

善知业果。不犯威仪。

彼有菩萨名曰宝首。

真俗无违。可珍贵故。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优钵罗华色。

若有此智。如青莲华。最为第一。

佛号明相智。

谓明於法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

彼有菩萨名功德首。

了达如来应现说法之功德故。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金色。

明洁可重。故云金色。佛为福田。以佛为境。故同文殊。依金色界。

佛号究竟智。

平等福田。为究竟智。

彼有菩萨名目首。

福田照导如目将身。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宝色。

圆明可贵。故名为宝。

佛号最胜智。

能策万行。为最胜智。

彼有菩萨名精进首。

正教甚深。必在精进。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金刚色。

得文若之坚利为金刚色。

佛号自在智。

於法能行。方得自在。

彼有菩萨名法首。

法门虽多。必在正行。

与十佛利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颇梨色。

智体清净。犹若颇梨。明彻无染。

佛号梵智。

能净万行。故云梵智。

彼有菩萨名智首。

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有世界名平等色。

观察本性。常平等故。

佛号观察智彼有菩萨名贤首。

前佛后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曰贤。能知此贤。是观察力。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师子之座结加趺坐。

又十佛相望。不动是体。余皆是用。十菩萨相望。文殊为总。余皆是别。以总导别。故九菩萨不离妙德。以前后流例。略为此释。惟虚己而求之。不信此理。甚深法门於我何预。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