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十(入第五十七经下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十(入第五十七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五有二门。明五地中行。初门明胜慢对治行。后门明后二分中行。今初分二。初总标四门。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无量道(至)无量庄严道。

以此四门同显道义。义皆无量。类例相从。故总标之。约义须分故。后二属后。

△二别明初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道。

谓十平等心。及随如道行。皆是菩萨正道所游路故。以触境皆如。道无不在。况虚空等十。一一无量。道岂有涯。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

十中初四各一无量。后四即佛界无量。

虚空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虚空无量。亦横亦竖。

法界无边故菩萨道亦无量。

法界非横非竖。虚空法界约无分量。余八广多无量。兼无分量。

众生界无尽故(至)劫数不可尽故菩萨道亦无量。

劫数即竖论无量。余七横论无量。

一切众生语言法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

语言亦属众生。亦是调伏界无量。

如来身无量故菩萨道亦无量(至)菩萨道亦无量。

△四结。

是为十。

△二无量助道法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助道。

即不住道行胜。及彼果胜中行。以智契如是谓正道。万行资缘皆为助道。此二合行名不住道。今以圆融之修无不契如。并为正道。皆互相资。并为助道。故举虚空等十。不异前章。然正道不随事转。同称无量。助道随事。故随所等事。名无边无尽等。

△二释。

所谓如虚空界无量(至)积集助道亦如是无有量。

△三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量智慧。

△第六有一门。明六地中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修道。

般若现前。为真修故。无去来等。即十平等等故。前四即胜慢对治中行。摄十平等。后六即彼果胜中行。不住道行。胜十种观。缘彼已广故。此略不明。四中前三约法。后一约喻。法中彼从别义。开成前八。今总明之。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来不去修身语意业无动作故。

不起心。

不增不减修如本性故。

称本性。

非有非无修无自性故。

遣修相亦可配三性三无性。如理思之。

如幻如梦如影如响(至)修离一切执着故。

举七喻。通显无着后六果胜中行。

空无相无愿无作修明见三界而集福德不休息故。

虽证三空。而集福德。

不可说无言说离言说修远离施设安立法故。

不着教法。不可说者。理圆言徧。言不能诠故。无言说者。性无言故。离言说者。忘言方会故。

不坏法界修智慧现知一切法故。

不坏事法界。

不坏真如实际修普入真如实际虚空际故。

不坏真理。

广大智慧修诸有所作力无尽故。

总明权实之智。故力无尽。上皆自分修。

住如来十力四无所畏(至)现见一切法无疑惑故。

即胜进修。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则得如来一切智无上善巧修。

△七有三门。明七地中行。初门权实双行。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庄严道。

即彼地中乐无作行。对治十种方便智。及双行果。发起胜行中。以权实交饰。故曰庄严。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三。初五自行无染。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离欲界(至)是为第五庄严道。

△二随有摄化四。初无染而化。

已到一切世间彼岸(至)是为第六庄严道。

△二处正入邪。

安住正道正智正见(至)是为第七庄严道。

△三持犯权实。

常善护持如来净戒(至)是为第八庄严道。

△四人法权实。

不由他教得无碍辩(至)是为第九庄严道。

△三总显因果权实三。初因圆示缺。

善根具足诸行究竟(至)於一切国土示现受生。

示现受生。是因未满故。

△二同界境界而不舍因。因有十句。

与三世诸佛同一境界而不废菩萨行。

行通二利。

不舍菩萨法。

法即教法。

不懈菩萨业。

业谓利他。

不离菩萨道。

道谓正智。

不施菩萨仪。

仪谓制听。

不断菩萨取。

取即愿求。

不息菩萨巧方便。

巧谓权变。上皆所作。

不绝菩萨所作事。

事总语因体。

不厌菩萨生成用。

用即因成大用。

不止菩萨住持力。

力即长用不绝。

△三征释。

何以故菩萨欲疾证阿耨多罗(至)是为第十庄严道。

△四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亦不舍菩萨道。

△二明念念进趣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足。

即彼障对治中。修行无量种。及双行分中菩提分差别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持戒足殊胜大愿(至)一切菩提分法不退转故。

上二约行。一戒。二进。

神通足随众生欲(至)不离一佛剎往一切佛剎故。

此二约通。一总。二别。

深心足愿求一切殊胜法故(至)一切所作咸究竟故。

此二约心。一愿。二誓。

随顺足不违一切尊者教故(至)佛所说法不疲懈故。

此二约法。一顺。二持。

法雨足为众演法无怯弱故(至)一切诸恶悉远离故。

后二约德。一演。二伏。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徧至一切世界。

△三明取授自在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手。

即双行分中能作大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深信手於佛所说一向忍可究竟受持故。

上一约取。谓念念修习一切佛法。向佛智故。余九约授。於中前五明四摄。

布施手有来求者随其所欲(至)舒展右掌相迎引故。

上布施。下爱语。

供养诸佛手集众福德(至)悉断一切众生疑故。

此二句皆利行摄。

令超三界手授与众生拔出欲泥故。

即同事共一手作。而拔出故。后四即四家。

置於彼岸手暴流中救溺众生故。

苦情净故。

不吝正法手所有妙法悉以开示故。

示诸谛故。

善用众论手以智慧药灭身心病故。

般若力故。

恒持智宝手开法光明破烦恼暗故。

舍烦恼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八有三门。明第八地中行。以内证无生故。皆约内事。明内德圆满。即分为三。初腹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腹。

明含容清净德。即彼集地分中。无住道清净等。故及净忍分中。得无生故。亦是得胜行分中。离一切贪等故。世人之腹。多含秽恶。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离谄曲腹心清净故(至)清净心腹离诸恶故。

上六明恶无不离。

观察饮食腹念如实法(至)出离道腹善成熟深心故。

此三明善无不积若能如是凡即佛腹。

远离一切边见垢腹令一切众生得入佛腹故。

后一亦恶无不离。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容受一切众生。

△二藏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

前总举其腹。今别明五藏。由得胜行。诸佛劝起一。念出生。含摄成熟。无量德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不断佛种是菩萨藏(至)令其得入不退法轮故。

上三出生三宝。

觉悟正定众生是菩萨藏(至)令未来因悉得成就故。

此三成熟。三聚邪定亦有佛性。为未来因故。起悲为缘。涅盘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由佛性力。未来善根还得生长。即其义也。

满佛十力不可坏因(至)於一念中悉明见故。

后四摄授佛果最后。即一切智也。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不可坏大智慧藏。

△三心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

即五藏之一。最为胜故。五藏主故。即此地能成诸善无功用心。前初地中明心。梵云质多。即虑知心。对身口故。今此梵云缬哩陀耶。此云肉团心。对余藏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精勤心一切所作(至)积集相好福德行故。

上二摄善。一勤。二策。

大勇健心摧破一切(至)除灭一切诸烦恼故。

此二破恶。一破缘。二破因。

不退转心乃至菩提(至)知心不动无所着故。

此二成行。一坚。二净。前六自利。

知众生心随其解欲(至)不以别乘而救护故。

此二摄生一智。今悟二慈。拯救大梵住。即四无量。

空无相无愿无作心(至)乃至不能动一毛故。

后二成德。一深。二固。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则得如来无上大智光明藏心。

△九有二门。明九地行。法师入有备外严故。初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被甲。

明大地十心如被甲冑防外护内将趣入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被大慈甲救护一切(至)於一切法离疑惑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摧伏一切魔军。

△二住地心。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器仗。

器仗似外。以住地心。穷十稠林。无不破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布施是菩萨器仗(至)远离一切邪命故。

上五顺仗破障。

善巧方便是菩萨器仗(至)不断菩萨行教化众生故。

此三句违仗破障。如令贼破贼故。

说如实法是菩萨器仗能破一切执着故。

此一非顺非违仗。如以良谋不用兵仗。无不破故。

一切智是菩萨器仗不舍菩萨行门故。

后一功成立德器仗。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长夜所集烦恼结使。

△十有十三门。明十地行。十地德圆。故寄六根四仪业用明之。且分为三。初一总标德首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首。

居受职位首。出众圣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涅盘首无能见顶故(至)三千界中最为胜故。

上三果首。

第一善根首三界众生(至)於一切处常尊胜故。

此三标之以因。释之以果。

般若波罗蜜首长养一切(至)能令三宝种不断绝故。

后四直明行首。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慧首。

△二六根胜德。初明十眼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眼。

明十眼者。即大尽分中。如实知见一切法故。

△二释。

所谓肉眼见一切色故。

前五名同诸教。而体用不同诸宗。肉眼见障内色故。智论三十七说。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等。天眼方见远等。仍有分齐。今肉眼见一切色。已过二眼。故四十四自指云。不思议经应见远。此中不说。

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

然天眼是假和合。不见实相。今明见心。即似同於彼。然心通性相。则亦不同。

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

此中慧眼似彼法眼。此中法眼似彼慧眼。所以互者。以彼慧眼不能见众生尽灭一异。不能度生。今显实过权。反此明能。

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

彼中法眼虽知於法。不能徧知众生方便道。今反此故。明知一切意欲异权故耳。

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彼佛眼无细不知。今举胜况劣。又十力无不该故。

智眼智见诸法故。

智眼见事。即法眼开出。

光明眼见佛光明故。

光明眼通身智光。义兼法慧。

出生死眼见涅盘故。

然涅盘不可见。绝见方见。见圆寂故。

无碍眼所见无障故。

总见诸眼境界。皆无障故。此即一眼具多。为不坏相。须列十眼。

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

即是普眼。非但见法界重重。亦乃法界即眼。故为普门。故知十眼全以无碍法界。而为其体。若辨次第。以肉眼见生受苦。次以天眼了知其心。次别知根境。次引入如实。次令得佛力。次寻光而见。次同归寂灭。后等同法界。余如别章。

△三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大智慧眼。

△二耳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耳。

然眼等六根。由得解脱神通无上故。令见闻嗅触等。皆自在故。总就行辨。此门亦即释名分中。闻持如来大法雨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闻赞叹声断除贪爱闻毁呰声断除瞋恚。

上二离顺离违。

闻说二乘不着不求闻菩萨道欢喜踊跃。

此二弃小欣大。

闻地狱等谓苦难处(至)知彼皆是无常之法。

此二愍苦厌乐。

闻有赞叹诸佛功德(至)发心修行愿到彼岸。

此二满果圆因。

闻十方世界一切音声(至)而恒不舍化众生事。

后二了俗同真。悲智俱运。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成就此法(至)无上大智慧耳。

△三鼻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鼻。

嗅行香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闻诸臭物不以为臭(至)非香非臭安住於舍。

上四闻香体。俱舍有四。总名为香。一好香谓沉檀香。二恶香谓葱薤等。三等香。四不等香。谓於前二增益依身。名为等香。损减依身。名不等香。故亦不离好恶。今此中俱闻。闻其上二。更无别体。非香非臭。对前成三。谓如柴炭等。

若闻众生衣服卧具(至)皆知彼过去所行之行。

此三闻香表用。瑜伽中上二界既无。鼻舌二识亦无。香味二尘语其无粗。此闻有顶香者。明其闻细。菩萨力故。又有顶言。余处多明是色究竟。准晋经中。闻非想香。则有顶言。亦是三有之顶。既有通果之色。亦有通果之香。

若闻诸声闻布施持戒(至)亦不废舍诸菩萨行。

后三闻出世人法。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成就此法(至)无量无边清净鼻。

△四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舌。

演法味故。下三为成六根。非显三业。三业前已有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至)开阐大乘助道舌。

前五约辨显德。后五约用。

徧覆十方虚空舌(至)灭一切生死烦恼令至涅盘舌。

降四魔。魔即天魔。生即蕴魔。死及烦恼。文中皆具。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覆徧一切诸佛国土无上舌。

△五身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身。

随行成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人身为教化一切诸人(至)示现一切众生身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得如来无上之身。

△六意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意。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上首意发起一切善根故。

上一总明。余九别显。

安住意深信坚固不动(至)深入佛三昧无我我所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无上意。

△三有四门。明四仪动止行。初行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

动游行法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闻法行爱乐於法故(至)令速转还故。

转还者。转有漏定。还无漏故。

趣向法义行速得智慧故(至)不断生死相续故。

不断生死者。若断生死。非真涅盘故。

成满一切佛法行不舍菩萨法行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有来无去行。

△二住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住。

止息散动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菩提心住曾不忘失故(至)学成佛威仪故。

前七自分住。后三胜进住。

出生神通住圆满大智故(至)力无畏一切佛法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智无上住。

△三坐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坐。

多时安处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转轮王坐兴十善道故(至)於自他心得自在故。

前四世坐以摄物。后六法坐以成德。

师子坐能说法故(至)金刚坐降伏众魔及外道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正觉坐。

△四卧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卧。

放舍身心。合法体故。十事各同卧之一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寂静卧身心憺怕故。

加行调身心。

禅定卧如理修行故。

习修。

三昧卧心身柔软故。

得定前三。显定后七。定益亦兼余善。

梵天卧不恼自他故。

独己卧。

善业卧於后不悔故。

离尸伏故。

正信卧不可倾动故。

离依倚。

正道卧善友开觉故。

思明相故。互警觉故。

妙愿卧善巧回向故。

右胁卧。

一切事毕卧所作成办故舍诸功用卧一切惯习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悉能开悟一切众生。

△五所住处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住处。

知有栖止之处所故。前明能住。此辨所住。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以大慈为所住处(至)得授记莂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无碍所住处。

△六所行处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所行处。

前辨能行。此辨所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以正念为所行处满足念处故。

初四自行上一依四念。阿难四问。佛令依住。今辨依行。余可思准。

以诸趣为所行处正觉法趣故(至)而不断菩萨行故。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所行处。

△六有五十一门。答上因圆果满。若克实而论。成如来力。下四门方明果满。前皆因圆。以八相前五犹属因故。为明八相皆示现故。通入果中即分为二。初三十二门。明因圆究竟。即等觉位。后一十九门。明现果圆满行。即妙觉位。前中分三。初一十四门。明因行体性二。初四门起行方便三。初二门意业观察二。初观察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观察。

解方便故。达通塞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诸业观察微细悉见故(至)了达无根故。

上三观所化。次四观能化法。

知诸法观察不坏法界故。

理法。

见佛法观察勤修佛眼故。

果法。

得智慧观察如理说法故。

教法。

无生忍观察决了佛法故。

行法后三观位。

不退地观察灭一切烦恼超出三界二乘地故。

超劣。

灌顶地观察於一切佛法自在不动故。

得位。

善觉智三昧观察於一切十方施作佛事故。

同果用。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大观察智。

△二普观察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观察。

审虑周徧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普观一切诸来求者(至)令除疑惑破有见故。

前六以六度治六蔽众生。后四双明二利之行。

普观一切平等善友顺其教命住佛法故。

顺人。

普观一切所闻之法疾得证见最上义故。

证法。

普观一切无边众生常不舍离大悲力故。

下化。

普观一切诸佛之法速得成就一切智故。

上成。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慧普观察。

△二身业自在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奋迅。

谓实德内充。威德外溢。如师子王奋迅威势。更有异释。如法界品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牛王奋迅映蔽一切(至)摧伏众魔及外道故。

前五寄喻。

勇健奋迅能於生死(至)咸令受益心欢喜故。

此四约法。上皆自分。后一胜进。

如来奋迅一切智智(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四结。

是为十若诸菩萨(至)於一切法无上自在奋迅。

△三语业宣畅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师子吼。

既勇健无畏。则能决定宣唱。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唱言我当必定成正等觉(至)是大悲大师子吼。

次句令物度苦脱集。安道证灭。

我当令佛法僧种无有断绝(至)如说而作大师子吼。

△四结劝。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如来无上大师子吼。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