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履园丛话

●丛话九·碑帖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周石鼓文

周《石鼓文》在京师太学仪门内,为石刻中最古,高二尺,广径尺余,形似

鼓,而顶微圆,其一如臼。相传为周宣王猎鼓也,初弃陈仓野中(按《续汉·郡

国志》右扶风陈仓注引《辛氏·三秦记》云“陈仓有石鼓山,鸣则有兵”,并非

上有《石鼓》旧文也。今金石家辄曰陈仓《石鼓》者,恐误)。唐郑余庆徙凤翔

县学,而亡其一。宋皇四年,向传师得之民间。大观二年,徙汴京国学,以金

嵌其字。靖康二年,金人辇至燕,剔其金,置大兴学。元大德十一年,大都教授

虞集始移国学。其篆凡六百五十言,至元中存三百八十六字,今仅存者二百八十

余字而已。谓为周宣王鼓者,韩愈、张怀、窦皋也;谓为文王鼓至宣王刻诗者,

韦应物也;谓为秦氏之文者,郑樵也;谓宣王而疑之者,欧阳修也;谓宣王而信

之者,赵明诚也;谓为成王鼓者,程琳、董也;谓为宇文周物者,马定国也,

故王伯厚皆驳正之。至杨用修云得李宾之家唐人拓本全文,恐是升庵伪造。今阳

湖孙渊如观察竟取杨本刻诸虎丘孙子祠,亦好奇之甚矣。高宗纯皇帝以乾隆庚戌

亲临辟雍,见石鼓漫泐,为立重栏,以蔽风雨,即以原文集为十诗,再刻十石,

并御制《石鼓文序》,仍从韩愈定为宣王时刻。圣训煌煌,垂示万古,真艺林盛

事云。

◎秦泰山石刻

秦泰山石刻,唐时已亡,今所传者二十九字,二世之文也。据宋人刘模拓,

尚有二百廿三字,可读者一百四十有六字。据《集古》、《金石》二录,犹存四

十字。本朝乾隆初,碧霞元君庙灾,则并二十九字亦亡之矣。嘉庆乙亥岁,前泰

安令蒋君伯生赋闲无事,独游岱顶,闻之故老云:“玉女池中有古刻。”遂车水

寻觅,果得残石两小块,审之仅十字,即二十九字中文也。遂拓数十纸以贻海内

博雅君子,则有翁覃溪阁学、阮云台宫保、粱茝林方伯、孙渊如观察俱赋诗作跋,

为一时佳话。按二世元年是壬辰,至今道光壬辰,已三十五甲子矣。

◎秦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十二行,计八十有六字,亦是二世之文。今在山东诸城县东南

百六十里,三面临海,即琅琊台也。案始皇刻石之文,具载《史记》,凡七处,

峄山、泰山、琅琊、之罘、东观、碣石、会稽是也。惟峄山之文独阙,故宋时郑

文宝补刻之。元至正间,鲁人申屠又以会稽刻石模于绍兴府学。余又尝得徐弦

所模碣石门墨本刻之焦山方丈,实可补《史记》阙文,而学者有信之,有疑之,

皆尚古之过也。

◎新莽天凤刻石

山东邹县野田间新出王莽时天凤二年刻石,七行,俱有界道,其后有“后子

孙毋坏败”六字,似是墓间石也。今《五经》博士孟公继良移置孟庙。嘉庆庚

午春,山东金乡县马进士又于巨野县之昌邑聚田间得残碑一段,仅存铭文,上下

亦不相连续,有云“宣仁播威,赏恭纠[1234]”,又云“奋旅扬旌,殄灭丑类,

勋烈焕尔,聿用作诗”,云云,似此人以武功而显者。惜无纪年可考,惟存“七

月六日甲子造”七字而已。

◎汉燕然山铭

吴江翁海村征君惠余双钩《燕然山铭》,云得之曲阜桂大令未谷,未谷得之

玉虹楼所藏宋拓本,真如景星庆云,世未易见。余细审之,谓必是后人重模,如

西之作卤,旦之作氏,寇之作寇,铄之作烁,之作,皆非汉人字体,又脱去

“乘燕然”三字。然未谷深于汉隶,必有精鉴,即是重模,亦非近时人所能为之。

案此铭,《集古》、《金石》二录及《隶释》、《隶续》、《汉隶》、《字原》

俱不载,惟刘球《隶韵》引模数十字。于奕正《天下金石志》、孙克宏《金石志》

皆谓原石在今宣化府,而绝无传拓之本,何耶?余恐宣府之本亦是重模耳。

◎汉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八年)

是碑旧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毁,片石无存。海

内所传,惟有两本,一为商丘宋氏漫堂所藏,一为华阴王无异所藏。然宋本缺十

字,王氏本缺百五字,可以辨拓本之先后。近阮云台宫保又得一本,云是宁波天

一阁藏本,亦有缺字,是又在王本后矣。宫保尝自刻一石于雷塘祖茔,并将欧阳

《集古录》跋语真迹附刻其上,可谓嗜古者矣。

◎汉元儒先生娄寿碑(熹平三年)

是碑旧藏吴门蒋韵涛学博家,前阙四十八字,后有丰道生题跋,知明时与

《夏承碑》同藏于吾乡华东沙氏,即真赏斋主人名夏者也。乾隆六十年,余从韵

涛侄春皋明经双钩得之,以寄翁覃溪先生,曲阜桂未谷遂以刻之京邸,此顾南原

作《隶辨》时所未见。

◎汉熹平石经(熹平四年)

《熹平石经》,见于《后汉书·灵帝纪》,熹平四年议郎蔡邕与堂典、马

日、张驯、韩说、单等奏求正定诸经,而刻至光和中。寻遭董卓之乱,焚烧

洛阳宫府官舍,碑已残阙。后魏武定四年,由洛阳移至邺城。周大象元年,又从

邺城移至洛阳。隋开皇六年,又从洛阳徙至长安。转移迁徙,碑益漫灭,故唐初

已有十不存一之叹。洪氏《隶释》所载,不过九百七十又一字而已。余于乾隆五

十年七月偶于书肆中购得旧本《管子》一部,中夹双钩五六纸,率皆残阙不全,

细心寻绎,得《尚书·洪范篇》七十八字,《君篇》十三字,《鲁诗·魏风》

七十三字,《唐风》三十一字,《仪礼·大射仪》三十七字,《聘礼》廿八字,

《公羊》隐公四年《传》十八字,《论语·微子篇》百七十字,《尧曰篇》三十

九字,又盍毛、包、周有无不同之说及博士左立姓名十八字,合五百余字,不详

何人所摹。惟视《管子》第一本上有国初徐树丕印记,则知为墙东老人所钩无疑

矣。故翁覃溪阁学有诗云:“《熹平石经》纸摹十,钱子得自徐墙东。”盖纪实

也。自余模勒之后,南昌学宫有重模本,绍兴学宫有重模本,如皋姜氏有重模本,

而王司寇《金石萃编》亦载之。五十七年,余北行过济宁,钱塘黄小松时为运河

司马,又藏有旧拓《尚书·盘庚》五行,《论语·为政》八行,《尧曰》四行。

小松属余并刻之,均为艺林罕见之宝。

◎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光和四年)

《魏元丕碑》,泰安赵氏所藏,世无第二本。洪氏《碑图》云:“碑十六行,

石已断剥,所存者行三十一字,题名四行,行四人。”然则洪不言有阴者,是题

名即在正面也。翁覃溪、张瘦铜、孔荭谷、孙渊如诸先生俱为考证,实存四百九

十九字,较《隶释》少二十五字,此本却多出七字。审其用笔之妙,较《张迁》

结体相似,而苍劲过之,汉隶中能品也。

◎汉幽州刺史朱龟碑(中平二年)

是碑系旧纸旧拓,亦是人间希有之物。据《隶释》云有四百十三字,今本只

有一百六十四字,尚是三分之一。惟碑中书惠两字,洪氏所无也。

◎汉郭有道陈仲弓碑(建宁二年)

《郭有道》、《陈仲弓》二碑,皆蔡中郎撰文,所谓无愧辞者。惟两碑久亡,

欧、赵亦未之见也。今山西介休驿路旁有《郭有道碑》,是国初傅青主重书,后

郑谷口又书一碑,与傅书并峙,故顾南原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讥。《陈仲弓碑》

世亦无有,洪氏所载惟有《太丘长陈坛碑》。嘉庆元年,余偶书一本赠山阴陈

雪樵骑尉,骑尉遂以刻石,因椎拓数百纸传播坊间,不知何时流入海外,日本人

视为原刻,戊辰、己巳之间,寄信中华海舶,一时要五百本,市者仍以余书翻刻

以应之。海外人以耳为目,不知真伪如此。

◎汉淳子长夏承碑(建宁三年)

吴门陆谨庭孝廉家有《夏承碑》,中阙“化行”以下三十字,后有丰人叔、

杨景西二跋,即吴山夫双钩之所自出也。王虚舟所见亦即此本。明嘉靖间,是碑

与《娄寿碑》俱吾乡华东沙氏故物,今重刻本甚多,不堪入目矣。

◎汉成阳灵台碑(建宁五年)

此碑是黄小松司马所藏,翁覃溪先生定为重刻本,近亦不可多得矣。碑中字

数与《隶释》相符,惟笔画间稍有讹处。江秋史诗御尝释出数字,可补洪氏之阙。

◎汉小黄门谯敏碑(中平四年)

是碑前有额曰“汉故小黄门谯君之碑”九篆字,亦小松所藏。审其结体用笔,

其为重刻无疑。洪氏亦载此碑,“优游”下似是“氐”字,盖借作“京邸”之

“邸”也。“丧亡”上似是“乃”字,又“七月廿八日癸卯”,今验此本是“十

八日”,俱可证《隶释》之误。

◎汉圉令赵君碑(初平三年)

往时见海盐张芑堂征君案头有此碑,是全张未装者,既复见家竹汀先生家亦

有全碑一张。洪氏云碑在南阳,即今河南之南阳府。数年之内凡两见,似此碑犹

在人间,或隐于荒山穷谷间,难以寻觅耳。

◎汉巴郡太守樊敏碑(建安十年)

乾隆四十九年,余寓吴门春晖堂陆氏,友人王晋康示余《樊敏碑》,视其拓

本,的是原刻,为临一过而还之,以为坊间尚有也。后数年欲购不得,当面错过,

至今犹悔。是碑在四川雅州府芦山县,后山阴李松云先生知雅州,屡有书托其寻

访,终不可得。道光辛卯四月,余在袁浦节署,晤武威张介侯大令,知此碑尚在

芦山,完好如旧,又知《高颐碑》在绵州之德阳县城外大路旁。则诸汉碑之存于

人间者自亦不少,特无好古之士为之传拓耳。

◎汉酸枣令刘熊碑

郦道元《水经》载酸枣城有县令《刘孟阳碑》,即是碑也。曩时见歙县巴隽

堂氏有双钩本,既又见扬州汪容甫家有宋拓原本,虽经残蚀,其字较多于巴氏,

且有出于洪《释》之外者。后江秋史又为双钩,以巴、汪两家合参之,然总缺上

半截。后见明州天一阁旧拓本,有“君讳熊字孟阳”(下缺十字,始接“大帝垂

精接感笃生圣明”)等字,则知江秋史所钩是下半截也。

◎汉杨氏四碑

《太尉杨震》、《沛相杨统》、《繁阳令杨君》、《高阳令杨著》四碑,欧、

赵、洪氏俱有之,惟罕见拓本。嘉庆元年春,青浦王兰泉司寇游西湖,携于行箧。

时余在两浙转运使幕中,司寇出以见示,观其刻画显著,神气不侔,且字多别体,

与《隶释》不合,当是宋人翻本。

◎两晋六朝碑

两晋六朝之间,最重书法,见于《晋书》、《南》、《北》诸史,而碑刻无

多。今所传者惟《刁遵》、《司马绍》、《高植》、《高贞》、《高湛》、《元

太仆》以及《孔庙》、《乾明》、《贾使君》、《郑昭道》、《启法寺》、《龙

藏寺》诸碑最为烜赫。其时已重佛法,造像尤多,要而论之,大半为俗工刻坏。

故后人皆宗唐法,而轻视六朝,殊不知唐初诸大家之皆出六朝也。(余则曰:

“譬诸友朋,但择贞贤可交而已,追问其乃祖乃父乎?”)

◎唐观音寺碣

陆德明为秦王世民撰《观音寺碣》,在武德五年,谓秦王平王世充、窦建德,

班师凯旋,驻跸广武,值夜雨作,东南云际,光焰射天,见观音菩萨全身毕露,

王顿首拜瞻,乃建此寺。观此已开有唐一代奉佛之端矣。余谓德明著《经典释文》,

世称儒者,何乃作此语,为后世口舌乎?援儒入墨,当自德明始。

◎唐化度寺碑

欧阳率更《化度寺碑》,李百药撰文,世无全本。案解大绅《春雨集》载河

南范谔跋语,云庆历初,其高王父开府公讳雍举使关右,历南山佛寺,见砌下有

石,视之,乃此碑也,叹为至宝。既而寺僧误会石中有宝,破而求之,不得,弃

之寺后。公他日再至,失石所在,急问之,僧以实对,石已分三段,乃取数十缣

易之以归,置于里第赐书阁下。遭靖康之乱,范氏诸子取而藏之井中。兵罢后,

好事者始拓之,已而碎其石,又分为数片。今世所传宋拓本,皆是也。《宋潜溪

集》谓当时南北俱有翻刻,南本失于瘦,北本失于肥,殊乏率更精绝之气。则今

世所传宋拓者,恐未必尽是原石耳。

◎唐孔子庙堂碑

虞永兴《孔子庙堂碑》有两本,一在西安府学,一在城武县学,皆非原刻。

在西安者,五代王彦超所刻也,至元、明时已剥蚀不全矣。往时见商丘陈伯恭学

士家一本尚有全文,余尝缩临刻入《小唐碑》中。

◎唐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书《醴泉铭》,自宋、元、明以来为艺林所重,几至家弦户诵,人人家

有一本。惟椎拓日多,佳本日少,故字多残阙,又经俗工洗凿,满纸模糊,率更

面貌,十不存一矣。少时闻吴门蒋氏有佳本,据唐拓刻之,一字无损,然未见原

拓,不敢信也。惟吾乡秦氏有旧本,千金不易,有秦仲坚者遂取翻刻,以售于人,

谓之秦板。今坊家锦装檀匣,转相售易,所称宋拓者大半皆秦板也。

◎唐砖塔铭

《砖塔铭》,明末时始出土,石已分为三块,近则愈拓愈坏,又亡去百二十

余字,无全本矣。然得片纸只字,犹珍藏之不置者,因其秀劲有法,在欧、褚之

间,故学者纷纷,遂为名碑,可见古人用笔,一挑一,皆有法度可寻也。撰者

为上官灵芝,其下惟有“敬客书”三字。学者谓敬客当姓王氏,或又以敬客为方

外者。余独不谓然,撰文为上官氏,则敬客亦姓上官无疑,与《李辅光碑》巨雅

书同一例。今吴门重刻有十余本,皆以西纸拓之,以充原刻,可发一笑。

◎唐郎官石记序

张长史以草书得名,世谓之草圣,惟《郎官石记》是真书,太仓王敬美家有

一本,为天下所无,董思翁尝模入《戏鸿堂帖》者是也。嘉庆乙丑岁,余在京师,

南海叶云谷农部以此见示,后有王济之、元美、敬美诸跋。余为双钩一本藏之。

近日吴门顾湘舟上舍又取双钩重模一碑,立于苏州府学尊经阁下,以存长史旧迹

云。

◎唐云麾将军李秀碑

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有二,一为李思训,一为李秀,其官同,其姓同也。

《李秀碑》本有六础,明万历初宛平令李荫于署中掘地得之,后为王京兆惟俭取

去,今所存惟二础。康熙中,有宛平令吴涵者移置顺天府文丞相祠中,前人载之

详矣。其有全文者,一藏吴门蒋春皋氏,一藏歙人罗养芝家,相传俱是唐拓,余

犹疑其翻本,殆宋、元物也。嘉庆元年六月,余尝双钩蒋本寄翁覃溪先生,先生

报以诗云:“触暑吴阊蒋迳闲,手模唐拓《李碑》还。心驰六础苔岑合,袖有千

年翠墨斑。想对湖山盟北海,肯随董莫跋张寰(此碑莫廷韩得自张寰,各有手跋)?

《石经》重晤中郎后,扁二邕斋待我颜(梅溪尝手模蔡中郎《石经》,今又模北

海此碑,故余以二邕题其斋扁)。燕山名迹几人知,郭逸钩模复许谁?借问群鸿

戏海意(董文敏曾模入《戏鸿堂帖》),何如衣带过江时(毕涧飞跋,称恽南田

蓄一旧本,尝缝入衣中,以防失坠,云云)?贞珉元气凭君得,落笔精微不我欺。

今日钱君新拓出,重开仙鹤伏灵芝。”越四年,余至京师,毗陵胡蕙麓为宛平令,

即以余所双钩者刻石,署壁仍书李荫旧题,曰古墨斋。蕙麓闻余至,乃置酒招同

先生与法梧门祭酒共观新刻,两公又赋诗见赠,为一时佳话云。

◎唐滑台新驿记

李少温《滑台新驿记》不载于诸家著录,似碑亡久矣。吴门贝简香氏得一旧

本,有元人吾衍跋语,遂摹之砖板,可以乱真。又《缙云县城隍庙记》有重刻本,

在今常熟县城隍庙戏楼下南向,明嘉靖壬戌年刑曹杞山郑公刻,邑人徐栻有记。

◎唐麻姑仙坛记

南城县有《麻姑仙坛记》大小二本,今人但知有小字本,而不知大字本为鲁

公原刻。其小字者,则赵明诚所云庆历中一僧所书,黄鲁直犹能道其姓名也。自

欧阳《集古录》称之,咸以为鲁公亲手书,至陆放翁比之羊叔子岘山故事,亦过

矣。试观鲁公书碑,如《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郭敬之家庙》、《臧怀

恪》、《中兴颂》、《宋广平》、《元次山》、《元靖先生》、《颜氏家庙》诸

碑,有书大小两本者乎?则永叔所谓愈看愈妙者,不过一时兴会语,不可遂为典

据也。今曾宾谷中丞家有一大字本,尚是旧拓。

◎唐开成石刻十二经

余家有《开成石经》旧本,其用笔绝类欧阳率更,可备书家一格。《旧唐书》

讥其字体颇乖师法,言其与经文相淆杂,非议其书法也。故顾宁人尤诋之,而不

知原刻残阙,为后人修改补缀,以至鲁鱼莫辨。顾氏未见原刻,但凭修改之本而

驳诘之,误矣。乾隆壬辰岁,毕秋帆先生为陕西巡抚,见诸碑率弃榛莽,瞻顾叹

惜,始议兴修,赖以不坠。第卷帙浩繁,椎拓之难,装池之费,不能家置一部也。

兹记其目录于此:《周易》九卷,计九石;《尚书》十三卷,计十石;《毛诗》

廿卷,计十六石;《周礼》十一卷,计十七石;《仪礼》十七卷,计二十石;

《礼记》廿卷,计三十三石;《春秋左传》三十卷,计六十七石;《春秋公羊传》

十二卷,计十七石;《春秋梁传》十二卷,计十六石;《孝经》一卷,计一石;

《论语》十卷,计七石;《尔雅》三卷,计五石;又《五经》文字、《九经》字

样共十石,每石高七八尺,广三四尺不等,都计六十五万二千五十二字。乾隆国

学《石经》,即仿《开成》旧式也。

◎四唐碑

毕秋帆先生巡抚陕西时,得唐碑四种,其一为《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

福墓志》(开元十二年),其二为《京兆府美原县尉张昕墓志》(开元廿四年),

其三为《内侍省内常侍孙志廉墓志》(天宝十三载),其四为《游击将军守左卫

马邑郡尚德府折冲都尉左龙武军宿卫上柱国张希古墓志》(天宝十五载)。乾隆

戊申八月,余在先生河南幕府,由黑冈口登舟,乘黄河南下,曾将四碑带回,安

置乐圃之赐闲堂。至嘉庆四年九月,有旨查抄,为钱塘冯鹭亭编修购去,道光六

年又为嘉兴张叔未解元所得,今在新篁里。

◎唐石幢

吴门碑刻,遭建炎兵火,十不存一,故汉、唐之碑绝少,今所存者惟石幢耳。

其一在西洞庭山包山寺,会昌二年九月僧契元书;又一幢无年月,与前幢东西对

峙;又一幢亦无年月,座上有宋开禧乙丑闰中秋续刻题名;又一幢座上有明僧呆

庵道人法住偈语。按朱长文《墨池编》载有咸通五年于僧翰书在洞庭山者,似即

此中之一也。其二在光福寺前,大中五年五月立;又一幢大中六年十二月立,俱

正书,亦东西对峙。其三在直镇,今元和县所辖,大中八年秋崔涣书,有宋皇

五年重立字样。其四在常熟北山兴福寺,即唐时破山寺也。寺前有二幢,一平

原陆行书,年月剥蚀不可辨,后有女弟子徐十四娘及树幢僧智峰等名;一京兆

全贞书,亦无年月。按钱叔宝《续吴都文粹》云:“破山寺石幢,唐大中间建造,

宋建炎三年己酉八月重立。”偶阅县志,竟以为宋时所建,是前人未之考耳。其

五在常熟梅李镇胭脂墩庵中,上刻乾符五年岁次戊戌七月乙未十四日戊申建,又

一座同勾当弟子许亮李帖代赞各舍三千文云云。计五处,余皆椎拓之。又一幢在

虎丘剑池,显德五年高阳许氏建,则五代周时物矣。

◎后梁镇东军墙隍庙碑记

乾隆辛亥岁,余在绍兴与修府志,于卧龙山上城隍庙拓得此碑,前载表奏,

次列敕旨,最后作记,时在梁开平二年,先武肃王撰文,有官阶甚长。碑以城隍

为墙隍,以戊辰为武辰,俱避全忠祖父名也。

◎后晋吴越文穆王神道碑

先《文穆王神道碑》在今杭州城外玉皇山之阳,墓前三百余步,地名头城门,

玉皇山即龙山也。东坡《表忠观碑》“龙山之阳,岿焉新宫”是也。碑甚丰大,

约高二丈许。龟趺螭首,上有一穿额,题《大晋故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令吴越

国文穆王神道之碑》二十四字,篆书。本文五十行,行九十字,剥蚀过半,今存

者尚有一千八百余字。取家刻全文校之,皆无误。撰文者为丞相和凝,书丹篆额

者则司农卿权令询也。余尝命石工护之,作《护碑图》。碑西南三百余步名玉屏

峰,峰下吴氏墓,茶园之内尚有王子《忠献王神道碑》一座,亦螭首,碑略小。

据《十国春秋》,太常卿张昭撰文,则剥蚀无一字矣。相传为明时太常吴诚、尚

书江澜先后占葬时所毁。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余始访得之。

◎吴越僧统慧因普光大师塔铭

是碑在临安功臣山下净度寺桑园中。碑载普光号令因,为武肃王第十九子,

幼通禅理,梁乾化三年出家,住安国罗汉寺,时年十三。梁授法相大师,封安国

罗汉寺主,加两浙僧统。龙德三年,改授吴越僧统,赐号慧因普光大师。宝大元

年八月十三日夜,集众讽经,乃为遗章,申辞王父,圆寂于真身宝塔寺,时年二

十有四。王命归窆于锦里功臣山南,营建塔院。是碑撰书系衔皆磨灭难辨,惟有

“镇东军节度使”六字及文内“业职忝词林”五字。《十国春秋》载皮光业以文

字受知武肃,特赐进士第、秘书郎、右补阙,寻迁两浙观察使;文穆王嗣位,拜

丞相。此碑虽残阙,而词句清丽,其为光业无疑。光业即日休子也。

◎蜀石经

福州梁茝林先生为江苏方伯,得孟蜀石经《春秋》残本,正文三百九十五字,

注二百六十七字,计三页,共三十五行,皆昭二年传,《左氏》之第二十卷也。

后有翁覃溪阁学、家竹汀宫詹跋语,考之甚详,定为孟知祥广政中据蜀时所刻。

曾宏父《石刻铺叙》谓为皇元年枢密直学士田况刻,非也。先生既赋诗于后,

复以示余,真古刻中之秘宝云。

◎马楚铜柱铭

嘉庆四年,楚南苗民既平,有好事者拓得五代时《楚王马殷铜柱铭》至京师

者。铭文为李宏皋所撰,吴任臣《十国春秋》、朱竹《五代史记注》皆引之。

南昌相国为装池巨册,以为至宝。余题其后云:“楚王树国建功多,《铜柱》镌

书继伏波。欲识五溪平复事,誓文墨拓好摩挲。八百年来瘴雨零,行人指点一痕

青。吾家铁券今还守,敢胜溪州柱上铭。”相国见之笑曰:“此的真钱生诗,不

可移易他人。”

◎宋高宗御书石经

高宗御书石经,在今杭州府学星门内左右两庑,计《周易》、《尚书》、

《毛诗》、《中庸》、《论语》、《孟子》、《左传》七种,仅存八十七石。余

于嘉庆初年尝馆于两浙转运使署,府学即在其西南隅。每当春秋佳日,辄同二三

知己步入学宫,遍观石经及李伯时所画《七十二贤像赞》。曩余仿《熹平石经》

体,书《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刻石,即于是时始也。案《元

史》载申屠致远为杭州路推官,时有西僧杨琏真伽欲取高宗所书诸经石刻筑浮屠,

赖致远力拒之,则今之仅存者,实致远力也。

◎宋表忠观碑

苏文忠《表忠观碑》有四,一刻有赵清献官阶九十余字,即《宣和书谱》所

称有张有篆额者,今不存矣;一刻绍兴二十九年岁次己卯三月丙辰朔,曾孙婿左

朝散大夫权书,工部侍郎杨亻契重刊;一刻行书,本字如大指,今在杭州府学,

惟二小石,亦不全;一刻明嘉靖三十九年,杭州府知府陈柯重模,今立在涌金门

外重建表忠观御书堂前右庑,两面刻者是也。其绍兴间所刻者,本在龙山表忠观

旧址,宋末兵兴,观废,遂露立于草莽中。至明正德十二年,巡按御史宋廷佐始

将此碑移入郡庠,后复遗失。本朝乾隆四年,诸暨余懋秉为府学教授,其同年

友赵石函者来视余,忽于斋旁隙地得之,计二石,又缺其下半截,因置名宦祠中,

一时名士如傅玉笥、桑甫、励樊榭、周穆门、丁龙泓诸公俱赋诗以纪其事。至

五十九年八月,余监修表忠观落成,始请诸两浙转运使秦公震钧、杭嘉湖道秦公

瀛、浙江督粮道张公映玑,暨钱塘知县蒋公重耀从郡庠名宦祠移至观中,立于御

书堂之左庑,而以三石柱副之。于时翁覃溪阁学、梁山舟侍讲、阮云台中丞亦各

有诗文以纪其事,俱刻于三石柱之侧,真艺林佳话也。杨文襄一清记云:“表忠

观诸碑十有四,徙于星门北之两偏,疑此两石之外,尚有十余石,不知沦没

何所矣。”案绍兴旧刻所云曾孙婿杨亻契者,即杨和王沂中子,代州崞县人,见

《宋史·杨沂中传》,惟称曾孙婿,殊不可解。据《荣国公忱墓志》,亻契娶荣

国第三女,其系衔尚是右中大夫、充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荣国为武肃七世

孙,实是第八代孙婿,何云曾孙婿耶?考古亦无此称呼也。

◎墨妙亭诗刻

宋孙莘老尝知湖州,汇集汉、唐诸贤名迹石刻于郡斋,署曰墨妙亭。东坡为

作记,并赋诗刻石,中有云:“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趺入座螭

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盖纪实也。《吴兴志》云元人守湖州,粗砂大石皆磨

去,是以汉、唐诸刻无有存者,惟存东坡诗一石而已。后此石亦断缺不全。其一

片嘉靖中王阳明守仁谪龙场驿丞时得之,曾琢为砚,存十二字,见裘文达公曰修

记。一时朝贵俱有诗,蒋心余七古一首尤为绝妙。其一片天启初黄石斋道周得之,

亦琢为砚,存十七字,为吴兴姚玉裁所藏,后归桐乡汪氏,当时如厉樊榭、丁龙

泓、蒋心余诸公亦各有诗纪之,载吾友张芑堂征君《金石契》中。余幼时犹见拓

本,今《戏鸿堂帖》所刻全篇,是思翁取旧刻重摹,非真迹入石也。

◎宋刻

古有碑无帖,隋开皇时尝以王右军《兰亭》模于石版,其墨本犹在人间。唐

太宗既得《兰亭》真迹,命供奉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各钩拓数本,

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而一时能书者如欧、褚诸公皆临拓相尚。又《乐毅论》

相传为右军亲手书刻者,其余皆纸素。所传太宗裒集二王墨迹,惟《乐毅论》为

石本,当为刻帖之始。自贺季真手模右军书十卷为《澄清堂帖》以开其端,至南

唐升元二年,李先主又出秘府所藏右军真迹,刻为四卷,为《升元帖》,则刻帖

成部者,实南唐始也。宋太宗削平诸镇,四方图籍悉输内府,江南文物素盛,藏

蓄前代遗墨尤多,至太宗淳化三年壬辰,有诏命翰林侍书学士王著钩模三代、秦、

汉、魏、晋、六朝、唐人诸名迹,汇刻为《淳化阁帖》,又有《秘阁前帖》,然

大半皆仿书,或唐人双钩,随意集成,未必尽是真迹也。米元章、黄长睿辨之甚

悉。自此之后,法帖盛行。仁宗庆历五年乙酉,僧慧超与希白临模诸帖,刻石长

沙,谓之《长沙帖》。皇中,庐陵萧太傅汝器与其弟汝智相继宰和州之含山,

得刘楚公丞相《被赐阁帖》,重模载以归庐陵,谓之《庐陵帖》。哲宗元五年,

秘书省邓洵武、孙谔等请旨,乞以《淳化阁》所未备,取前代遗墨刻之,至建中

靖国元年毕工,历十二年而成,凡费缗钱一百十五万,是为《秘阁帖》十卷。元

七年壬申,刘次庄得吕和卿阁本临模为《戏鱼堂帖》,有释文十卷,因刻于清

江,又名之曰《清江帖》。是年,又有诏旨以《淳化》、《秘阁》二帖未有之迹

入石,为《秘阁续帖》十卷,实居《长沙》、《庐陵》、《清江》三刻之后。大

观初,徽宗以《淳化阁帖》漫漶,且王著标题率多舛错,有诏出内府所藏真迹,

命龙大渊等更定次序,又命丞相蔡京重题,名《大观帖》,又增入《十七帖》、

《书谱》并他帖总二十卷,因刻石于太清楼下,为《大观太清楼帖》。三年己丑,

汝州守谷阳王寀又采集晋、唐、五代名人书刻石,置于郡斋之坐啸堂,每段皆刻

汝州印记,谓之《汝州帖》。会稽有翻本,黄长睿深讥其谬。又驸马都尉潘师旦

所刻之《绛州帖》,刘楚公丞相所刻之《潭州帖》,今人谓之《绛帖》、《潭帖》

是也。又黄山谷所刻之《临江帖》,山谷自有释文刻于后。绍兴初,有《国子帖》,

又《米帖》。绍兴十一年辛酉,郡守张斛集《秘阁》、《潭》、《汝》、《临江》

诸帖,参校而成为《武陵帖》,又《鼎帖》亦张斛所摹。绍兴十四年甲子六月,

九江郡守林师说为镌薛尚功《钟鼎疑识帖》,后郡守谯令宪又别镌王右军之《十

七帖》,置于庾楼,淳熙十二年修,内史奉旨,又翻刻《淳化秘阁帖》,谓之前

帖。又集王右军《乐毅论》不全本,与《黄庭经》起,及唐明皇、欧阳询、褚庭

诲、孙思邈、狄仁杰、张旭、颜真卿、李阳冰、李德裕、毕諴、李商隐、李白、

胡英、李邕、白居易等书,共为六卷,每一卷后俱有淳熙十二年三月十九日奉圣

旨模勒上石字样,谓之《秘阁续帖》。绍熙、庆元之间,太师平原郡王韩胄刻

《阅古堂帖》;开禧二年以罪死,籍没其家,石入内府,改名《群玉堂帖》,计

十卷。他如吴云壑之《玉麟堂帖》,岳倦翁之《宝真斋法书》,秦子明之《黔江

帖》,武冈军重模之《武冈帖》,前后总二十卷。湖州张氏之《乌镇帖》,福州

所刻之《福清帖》,沣阳所刻之《沣阳帖》,上蔡所模之《蔡州帖》,彭州所刻

之《彭州帖》,山阴陆放翁之《荔枝楼帖》,新昌石熙明又模汉《熹平石经》残

字以及《黄庭》、《乐毅》、《曹娥像赞》并欧、虞、褚、颜小楷,谓之《越州

石氏本》。嘉熙、淳之间,曾宏父所刻之《凤墅帖》及《续帖》,前后共四十

册,置吉州凤山书院,七年乃成。云《凤墅》者,刻于庐陵郡之凤山别墅,故名

也。曾又刻有《画帖》、《时贤题咏帖》、宋宣献之《赐书堂帖》、庐江李氏之

《甲秀堂帖》、曹尚书彦约之《星凤楼帖》、王曼庆之《百一帖》、曹之格之

《宝晋斋帖》、贾似道之《世彩堂帖》、太平府学之《姑熟帖》。嘉定间刘元刚

集颜鲁公诸书为《忠孝堂帖》,又留忠宣与曾无玷三帖。又宋人集诸家法书刻石

为《博古堂帖》,又《英光堂帖》,大半皆以《淳化》、《大观》为祖本而递增

递改者。亦有采集诸名家法书在诸帖之外者,亦有专刻一家者。凡此之类,皆谓

之宋刻。其中优劣之各殊,椎拓之先后,真伪之混淆无序,纸墨之浓淡不同,未

可同日而语也。

◎明刻

有元八十余年中,无刻帖者,虽如赵松雪之工书,亦惟究心二王,于有唐一

代除褚中令、李北海外,似无当于意,临模亦鲜。即虞伯生、鲜于伯机、邓善之、

柯丹邱、张伯雨辈善于赏鉴,亦未闻刻帖成大部者。明洪武初,有泉州府知府常

性始以《阁帖》祖本重刻之为《泉州帖》。周宪王为世子时,又以《阁帖》为主,

而参之以《秘阁帖》,又增入宋、元人书,为《东书堂帖》。晋靖王为世子时,

又以《阁帖》、《大观》、《宝晋》为主,而益以所藏,刻为《宝贤堂帖》。肃

王又翻刻《淳化阁帖》旧本,谓之《肃府本》。成化间,长洲文征仲父子刻《停

云馆帖》,章简甫再模之,今谓之章板,校原刻略瘦。嘉靖中,锡山华东沙刻

《真赏斋帖》。章简甫又刻《墨池堂帖》,歙县吴用卿刻《余清斋帖》。天、崇

间,华亭董思翁刻《戏鸿堂帖》;金坛王太史肯堂刻《郁冈斋帖》;宜兴蒋一先

刻《净云枝帖》;云间陈眉公聚集苏文忠书,刻《晚香堂帖》,又集米元章书,

刻《来仪堂帖》;莆阳宋比玉集临蔡君谟书,为《古香斋帖》;汉阳太守孙克宏

刻《东皋草堂帖》。崇祯庚辰,陆起龙又刻《片玉堂词翰》十二册,皆陆深书。

莫方伯如忠及其子云卿刻《崇兰馆帖》。云间顾从义曾翻刻《淳化阁帖》十卷,

上海潘氏亦曾翻刻《淳化阁帖》十卷。明末潘允端又刻《兰亭松雪十八跋》,后

周东山又翻刻之。又曾见有《国朝名人书》十二卷,皆有明一代之人,不记何人

所刻也。海宁陈氏刻《玉烟堂帖》二十四卷,又《渤海藏真帖》八卷,又取思翁

最得意书为《小玉烟堂帖》四卷,《莲华经》七卷;他如《铜龙馆帖》、《大来

堂帖》、《来仲楼帖》、《鹪鹩馆帖》,以及《汲古堂帖》、《董氏家藏帖》、

《宝鼎斋帖》、《清晖阁帖》,皆思翁一手书也。

◎本朝帖

本朝康熙中,有旨将内府所藏旧人墨迹,远自晋、唐以迄本朝,编次模刻,

题曰《懋勤殿法帖》二十八卷。雍正中,刻有《御书法帖》四卷。乾隆中,奉旨

刻《三希堂法帖》二十八卷,又《墨妙轩法帖》二十卷,又《八柱兰亭帖》四卷。

嘉庆九年,谕内阁命成亲王刻《诒晋斋石刻》四卷;十年,又命户部侍郎刘之

刻其叔父相国刘墉书,名曰《清爱堂石刻》四卷,又成亲王自刻所藏晋、唐、宋、

元旧迹为《诒晋斋模古帖》十卷。按本朝刻帖尤多于前代,涿州冯相国之《快雪

堂帖》,刻始于崇祯末年,至本朝顺治初尚未刻完,遂以行世,故仅有五卷,而

题头亦未全也。自是以后,真定梁蕉林相国刻有《秋碧堂帖》八卷,王孟津相国

有《拟山园帖》,华亭沈氏有《落纸云烟帖》,又《赐金堂帖》,陈香泉太守有

《予宁堂帖》,虞山蒋相国子名洲为山东巡抚时,刻有《敬一堂帖》二十四卷,

丹徒笪解元重光刻有《东书堂帖》四卷,江西曾观察恒德刻有《滋蕙堂帖》十卷,

扬州江氏有《泼墨斋帖》,唐氏有《秀飧轩帖》,曲阜孔氏有《宝鼎斋帖》,孔

舍人继涑刻有《玉虹楼鉴真帖》十六卷,又取张文敏照平生所为书曰《玉虹楼帖》

十六卷,舍人孙昭薰刻舍人手书为《隐墨斋帖》十卷,长白鄂公西林为陕西巡抚

时,刻有《环香堂帖》,嘉兴唐作梅大令刻有《绿蓑山庄帖》,大兴李味庄观察

刻有《平远山房帖》,€南周侍郎於礼刻有《春雨楼帖》,阳湖孙渊如观察刻有

《平津馆帖》,吾乡秦蓉庄都转刻有《寄畅园帖》,嘉善谢若农编修刻有《望云

楼帖》,吴县谢氏刻有《禊兰堂帖》,钱塘金氏刻有《清啸阁帖》,南海叶氏刻

有《贞隐园帖》,扬州鲍氏刻有《安素轩帖》。近昆山孙少迂刻《寿石斋帖》,

蜀中卓海帆刻《快霁堂帖》。余与盛松云员外先刻有《诒晋斋帖》四集十六卷,

皆诒晋斋主人书也。

◎伪法帖

吴中既有伪书画,又造伪法帖,谓之充头货。旧有《含翠亭》伪帖,以宣城

梅鼎祚《真娘墓诗》为米南宫诗,后有“元丰壬辰米芾书”字样。考元丰纪元始

戊午,终,乙丑,而无壬辰,其为伪迹可知矣。更有奇者,买得翻板《绛帖》一

部,将每卷头尾两张重刻年月,以新纸染色拓之,充作宋刻,凡五部,一曰《绛

帖》,即原刻也,二曰《星凤楼帖》,三曰《戏鱼堂帖》,四曰《鼎帖》,五曰

《潭帖》。各省碑客买者纷纷,其价甚贱,不过每部千文而已,遂取旧锦装池,

外加檀匣,取收藏家图章如项墨林、高江村之类印于帖上,以为真宋拓。而官场

豪富之家不知真伪,竟以厚值购之,其价不一,有数十金者,有百余金者,有至

三五百金者,总视装潢之华美,以分帖之高下,其实皆伪本也。嘉庆初年,有旌

德姚东樵者,目不识丁,而开清华斋法帖店,辄摘取旧碑帖,假作宋、元、明人

题跋,半石半木,汇集而成,其名曰《因宜堂法帖》八卷、《唐宋八大家帖》八

卷、《晚香堂》十卷、《白云居米帖》十卷,皆伪造年月姓名,拆来拆去,充旧

法帖,遍行海内,且有行日本、琉球者,尤可嗤鄙。

◎论刻帖

张怀《书断》云:“楷者,法也,式也,后世以为楷法者也。”余亦曰:

“楷者,法也,式也,后世以为法帖者也。”近世刻帖者不明此意,但以古人墨

迹,无论可法不可法,辄刻之帖中以为备,则非法帖矣。如岳忠武、文信国,以

功显,以忠著,非书家也;王荆公、陆放翁,以文传,以诗名,非书家也;藏其

墨迹可也,刻诸法帖不可也。近有某君刻国朝名人尺牍成大部者,费至数千金,

殊觉无谓。大凡前人手札,皆率意为之,非如二王真迹之字字可法也。其中有大

家书,有名家书,有托名书,有同名书,又有并不善书而随手属笔者,亦有他人

代书者,未必字字可法,而刻诸石,其可乎哉?是不知《书断》之所谓法帖者也。

◎家刻

余生平无所嗜好,最喜阅古法帖,而又喜看古人墨迹,见有佳札,辄为双钩

入石,以存古人面目,亦如戴安道总角刻碑,似有来因也。乾隆五十三四年间,

始出门负米,初为毕秋帆尚书刻《经训堂帖》十二卷,又自临汉碑数种,刻《攀

云阁帖》二册,便为海内风行。嘉庆四年己未,游京师,钩刻成亲王法书为《诒

晋斋帖》四卷;十年乙丑,复至京师,又增益二集、三集、四集,共十六卷,又

得成王书一鳞片爪,集成小册,为《诒晋斋巾箱帖》四卷。是年七月,仁宗皇帝

有旨命吏部右侍郎刘之刻其叔父文清公墉平生所为书,余时在京师,为之钩勒,

名曰《清爱堂石刻》四卷,十一年夏五月刻成进上。十三年戊辰,为长白铁冶亭

宫保刻《惟清斋帖》四卷。是年,余始命两儿曰奇、曰祥将余历年所临汉碑五十

余种模刻,名曰《攀云阁帖》。十四年己巳秋七月,为相国英煦斋先生钩刻《松

雪斋帖》六卷,十五年庚午五月成。十六年辛未,自取唐、宋、元三代墨迹或旧

拓本,择其尤者,辄为模刻,命曰《小清秘阁帖》十二卷,十七年壬申七月成。

十八年癸酉,为云间沈绮云司马刻《小楷集珍帖》八卷。十九年甲戌冬,山居多

暇,偶取蔡君谟诸书帖刻为四卷,曰《福州帖》,以寄汪稼门制府及王南陔中丞,

时二公俱镇闽中为督、抚也。二十年乙亥,自刻《写经堂帖》,起于钟、王,终

于松雪,凡八卷。是年秋八月,为韩城师禹门太守刻《秦邮帖》四卷,皆取苏东

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诸公书,而殿以松雪、华亭二家。时太守正摄篆秦

邮。是年,萧山施秋水少府曾以余所临汉、魏隶书大小数十种刻成四卷,曰《问

经堂帖》。二十一年丙子,南城黄两峰嵋为昭文令,介余选集山谷大小行书六册,

曰《黄文节公帖》,盖蔡、苏、米三家各有专刻,而文节无之耳。二十二年丁丑,

婺源齐梅麓太守彦槐令吾邑,偶见前英相国所刻《松雪斋帖》而爱之,视相国所

未备者,又续刻《松雪斋帖》六卷。是年冬,钟祥彭毓圃志杰为乌程令,余为刻

《吴兴帖》六卷赠之。二十三年戊寅,又自刻《述德堂帖》,自唐人临本《黄庭》、

颜鲁公《竹山连句》,及宋四家、赵荣禄、俞紫芝、张伯雨、吴仲圭、郭天锡、

倪云林等书,合而为一,计八卷,以续《写经堂帖》之后。是年九月,《攀云阁

帖》刻成,计十六卷。二十四年己卯孟冬,为长白斌笠耕观察取赵、董两文敏墨

迹,刻为《抱冲斋帖》十二卷,其明年三月告成。道光元年辛巳、二年壬午两年

之内,为歙县鲍让斋观察刻余向所缩临唐代诸碑三十二册,至四年而始成。是时

仪征巴朴园宿昆仲索视余所刻诸帖,余因检得六十四石赠之,藏之朴园壁间,

命曰《朴园藏帖》八卷。次儿曰祥所刻《枕中帖》四卷亦以是时成焉。七年丁亥,

为嘉善周又山观察刻其尊甫山茨先生遗墨大小楷行草书六册,为《仁本堂墨刻》。

八年戊子,为肤施张河帅芥航先生刻文与可、苏东坡画竹题跋,计两大册,分装

四卷,曰《澄鉴堂石刻》。是年,又自刻《学古有获之斋帖》四卷,自钟鼎款识

并周、秦、两汉、魏、晋、六朝以及有唐一代诸书,各摹数字,略备体格,本为

课孙而刻,亦以便初学观览,为书法之源流也。其余所模刻者尚多,有古碣,有

今碑,有墓志传诔,有诗刻题名,如《秦会稽刻石》与《碣石门刻石》、《泰山》、

《琅邪》、《之罘》、《东观》诸刻石,《汉熹平石经》残字,《郭有道》、

《陈仲弓》、《杨伯起》、《曹娥》诸碑,及缩本汉碑、《定武兰亭》、褚模

《兰亭》旧本、《乐毅论》、《九成宫》、《醴泉铭》、《砖塔铭》、孙过庭

《书谱》之类,不可枚举,俱别载《写经楼金石刻目录》中。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