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本事品第一之三

已说四蕴自性处界。第五识蕴自性处界。今当显示。颂曰。

识谓各了别  此即名意处

及七界应知  六识转为意

论曰。识谓了别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别。谓彼眼识虽有色等多境现前。然唯取色不取声等。唯取青等。非谓青等。亦非可意不可意等。非男女等。非人杌等。非得失等。如彼眼识。于其自境。唯总取相。如是余识。随应当知。有余师说。谁于法性假说作者。为遮离识有了者计。何处复见唯于法性假说作者。现见说影为动者故。此于异处无间生时。虽无动作而说动者。识亦如是。于异境界相续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了者。谓能了境故亦无失。云何知然。现见余处。遮作者故。如世尊告颇勒具那。我终不说有能了者。复有说言。刹那名法性。相续名作者。自意所立。思缘起中。当更显示。此识约世总说为三。就所依根别分为六。应知即此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立为七界。及声显一析为二门。辩一一识体分处界。七界者何。六识及意。谓眼识界至意识界。即此六识转为意界。此别建立蕴处界门。应知遍摄诸法皆尽。此中应思。若即识蕴名七心界。前说识蕴。就所依根别分为六。今离六识。说何等法。复名意界。更无异法即于此中。颂曰。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

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时分异故别立无失。犹如子果立为父种。若尔界体。应唯十七或唯十二。更相摄故。何缘建立十八界耶。颂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应知

论曰。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如何已灭名现识依。是现识生邻近缘故。如虽有色而要依眼眼识得生。如是虽有所缘境界。而后识生。要依前念无间灭意。是故前言无间灭者。为遮前念有间灭心。虽先闻避而未生故。由此无间。已灭六识。为现识依。说为意界。或现在识正成依用。过去已成等无间缘。亦于现在能取果故。虽依彼生。而非随彼。故心依心。不名心所。心所品类。必随心故。已释诸蕴取蕴处界。当于此中思择摄义。诸蕴总摄一切有为。取蕴唯摄一切有漏。处界总摄一切法尽。五蕴无为名一切法。别摄如是。应辩总摄。颂曰。

总摄一切法  由一蕴处界

摄自性非余  以离他性故

论曰。一蕴谓色。一处谓意。一界谓法。此三总摄五蕴无为。总是集义。置总言者。令知总三。勿谓各一。有余部执。摄谓摄他。处处说言。余摄余故。且如说三蕴摄八支圣道。若摄自性。慧蕴唯应摄于正见。非正思惟及正精进。定蕴唯应摄于正定。不摄正念。既契经中不如是说。故知诸法唯摄他性。此执不然。无定因故。若摄他性。何因决。定慧蕴唯能摄正思惟及正精进。不摄正念及与正定。或所余法。若言此摄。亦有定因。谓正思惟及正精进。其性猛锐相涉般若念定等法。慧相相违。念涉定相。非思惟等。若尔便成唯摄自性。由不许摄异相法故。诸法相望。无非异相。若片相似许相摄者。应许一切摄一切法。岂不如与他性相应。而非一切一切相应。如是应许他性相摄。而非一切一切相摄。此不应例。夫相应者。唯有缘法。异体相望。共一缘转时依行相品类等同。此说相应。故非一切。其相摄者。通一切法。有何定因。此唯摄彼不摄余法。故应一切摄一切法。以诸色法及不相应。展转相望。无一缘等互相似义。可不相应。相摄不尔若摄他性。何故眼等不摄耳等。得等展转相望亦然。若尔何缘经说如是。此中相顺假说为摄。谓正思惟及正精进。俱是慧品。顺正见故。念是定品。顺正定故。假说名摄若尔彼彼契经中言。信等五根慧根所摄。我以四摄摄诸徒众。台观中心摄众材等。世间亦说。双栝摄扉。轮辋摄辐。缕摄衣等。其义云何。如是一切。假意趣说。谓依方便招引不散任持意趣。假说为摄。诸所引证摄他性言。是暂时说。待他成故。摄待因成义同不摄。又若许法定摄他性。一法生位应一切生。一法灭时应一切灭。是则非爱过失便增。一部断时五部应断。修胜对治。便为无用。见如是等众过失故。我部诸师。说自性摄。如是所立摄自性言。是究竟说。不待他故摄不待因。是真实摄。诸法恒时。摄自性故。复云何知。不摄他性。以一切法离他性故。谓眼根性离耳等性。彼离于此而言此摄。理必不然。故知诸法唯摄自性。如是眼根唯摄色蕴。眼处眼界苦集谛等。是彼性故。不摄余蕴。余处界等离彼性故。如是余法随应当思。因自性摄。此义应思。男女二根。何界所摄。何缘于此。率尔生疑。异部中言。非身根故。身界不摄。故可生疑。应舍此疑。定身界摄与身用别。界云何同类境识同。故一界摄。言类同者。男女二根同身类故。由境同故。知彼类同。男女与身。同触为境。眼鼻喉中触咽便觉。余处不尔。岂异身根。此三境同。由识同显。一切皆是身识依故。增上义异。故立别根。谓男女与身类境识同故。虽同处界。而增上义。有差别故。别立二根。如十一根。虽同处界。增上义异。各别立根。眼耳鼻根各依二处。何缘界体数不成多。合二为一故唯十八。何缘合二为一界耶。颂曰。

类境识同故  虽二界体一

论曰。眼耳鼻根。虽各二处。类等同故。合为一界。言类同者。同眼性故。言境同者。同色境故。言识同者。眼识依故。耳鼻亦然。故立一界。界体既一。处何缘二。颂曰。

然为令端严  眼等各生二

论曰。为所依身相端严故。界体虽一而两处生。若眼耳根处唯生一。鼻无二穴。身不端严。此释不然。驼猫鸱等。如是丑陋。何有端严。是故诸根各别种类。如是安布差别而生。此待因缘。如是差别因缘有障。或不二生。犹如身根头项腹背手足等处。安布差别种类如是。不应疑难。亦待因缘。如是差别因缘有障。或别异生。故是蛇等。身支有阙。又见彼类。舌非一生。是故诸根安布差别。待因缘起。非为严身。若尔何故。说眼等根为令端严各生二处。此有别义。非为严身。现见世间。于诸作用增上圆满。亦说端严。若眼等根各阙一处。见闻嗅用皆不明了。各具二者明了用生。是故此言为端严者。正是为令用增上义。已释诸蕴及处界摄。当释其义。于所知境。蕴摄有为。处界亦摄诸无为法。何故如是。所知境中或说名蕴。或名处界。由蕴处界三义别故。别义者何。颂曰。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论曰。积聚义是蕴义。生门义是处义。种族义是界义。何等故知聚义是蕴。由经说故。如契经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此经中显聚义是蕴。何缘故知门义是处。由训词故。处谓生门。心心所法于中生长。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如契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此经唯证门义有六。然心心所有十二门。故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如是乃至。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有余师说。由此依此心等生长。故名为处。何缘故知族义是界。与世种族义相似故。如一山中有诸雄黄雌黄赤土安膳那等众多种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如彼山中有雄黄等生本诸矿。名为种族。如是此中有心心所生本诸法。说为种族。若尔处界义应相滥。俱心心所生本义故。由此别应释种族义。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若尔意界望于六识。无别体类应非别界。此难不然。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有说。安立时分异故。复有说者。六是意先。意非六先。故甚有异。虽诸界体并通三世。然就位别安立异名。由此故言六先意后。未来意六。时位未分。如何可言六先意后。若以聚义释蕴义者。蕴则非实。聚是假故。此难不然。于聚所依。立义言故非聚即义。义是实物名之差别。聚非实故。此释显经有大义趣。谓如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假说我故。如世间聚。我非实有。蕴若实有。经显何义。勿所化生知色等法。三时品类无量差别。各是蕴故。蕴则无边便生怯退。谓我何能遍知永断此无边蕴。为策励彼。蕴虽无边。而相同故。总说为一。又诸愚夫。于多蕴上生一合想。现起我执。为令彼除一合想故。说一蕴中有众多分。不为显示色等五蕴多法合成是假非实。又一极微三世等摄。以慧分析略为一聚。蕴虽即聚。而实义成。余法亦然。故蕴非假。又于一一别起法中。亦说蕴故。蕴定非假。如说。俱生受名受蕴。想名想蕴。余说如经。于一切时和合生故。蕴虽各别。而聚义成。有余师说。可分段义是蕴义。诸有为法。皆有过去未来现在三分段故。经主决判此释越经。今谓不然。不违理故。处界二义。岂不越经。而于其中摄取为正。复有何理。唯蕴义中固求经证。于处界义唯依理释。绝不求经。观此义言。似专朋党。故应如彼据理无违。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蕴等门作三种说。颂曰。

愚根乐三故  说蕴处界三

论曰。善逝意趣。虽极难知。据理推寻。似应如此。谓诸弟子。愚根及乐。各有三故。善逝随彼。说蕴处界三种法门。乐谓胜解。三谓各三。所化众生愚有三种。有愚心所。总执为我。有唯愚色。有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亦三种。谓乐略中及广文故。随所化生如是品别。如其次第。善逝为说蕴处界三。经主此中所说犹少。谓诸弟子。已过作意。已熟习行。初修事业。三位别故。怀我慢行。执我所随。迷识依缘。三过别故。恃命财族而生憍逸。三病异故。由此等缘。如其次第。世尊为说蕴处界三。彼上座言。说蕴为明所执一合差别相故。说处为明境及有境差别相故。说界为明境及有境并所生识差别相故。且说处门。如何遍立境有境相。此中不说眼等五根及与意根为境性故。然一切法。皆意根境。此于意境。非为遍说以立处门。但说七法。为意境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又处处说法为意境。故说处中。似非遍立境有境相。诸有于此复作是言。如契经说。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者。说一切法皆为意境。彼但有言。理教无故。若必尔者。何名决定立处相别。且不遍立境及有境。过则同前。又上座说。诸法无非意所行故。皆法处摄。若尔唯应立一法处。以一切法皆意境故。此但有言。无定量证。又彼所言。虽实一处。而于一中据差别相。立余十一。谓初眼处亦名法处。乃至意处亦名法处。最后法处唯名法处。若尔便越顺别处经。如彼经说。苾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又处处说。法为意境。都无处言。眼等十一名为法处。故不可谓虽皆法处。而彼经中据别法处。说十一处所不摄法名为法处。是故彼言唯自计度。又彼虽立境及有境。而极杂乱。五取自境。意缘一切。有何杂乱。有境为境。境为有境。岂非杂乱。不了此中何者有境何者为境。故甚迷乱。我于此经见如是趣。说处欲显不杂所依境有境异。此何所为。为舍我执。执我论者。妄作是言。我是见者乃至知者。此我即是乐等所依。此经示有多法作用。显无一法名能见者。乃至所依。由此理故。虽一切法皆是意境。而不共境。唯是境者。立为意境。唯对此立意为有境。勿彼谓此异想说我。有诸法处。体唯是境。亦有有境。然非所依。或此与意。立一有境。是能依故。亦无有失。眼等及意。虽有意根不共境义。而非唯境。色等五处虽但是境。而无意根不共境义。眼等五根更无余境。即色等境名为不共。即对此境说有境名。此中处声。说眼等六为所依处。说色等六为所缘处。显此为缘生长异法。故说为处。即依此理。以释处名。谓能生长心心所法。故名为处。是故说处。为立不杂境及有境无乱有用。我于此经。见是意趣。审择法者应更寻思。何故一切心所法中。别立二法为受想蕴。胁尊者言。世尊于法了达而立。不应诘问。或说有因。颂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诸心所法  受想别为蕴

论曰。世斗诤根。略有二种。谓贪著欲耽嗜拘碍。及贪著见耽嗜拘碍。初因受起。后由想生。味受力故。贪著诸欲。倒想力故。贪著诸见。又生死法。以受及想为最胜因。耽乐受故。执倒想故。爱见行者。生死轮回。由此二因。及后当说次第因故。应知别立受想为蕴。其次第因。邻次当辩。又此受想。能为爱见二杂染法。生根本故。各别显一识住名故。依灭此二立灭定故。如是等因有多品类。何故无为。说在处界。非蕴摄耶。颂曰。

蕴不说无为  义不相应故

论曰。诸无为法若说为蕴。立在五中。或为第六。皆不应理。义相违故。所以者何。彼且非色。乃至非识。故非在五。聚义是蕴。非无为法。如彼色等有过去等品类差别。可略一聚名无为蕴。故非第六。又无为法。与颠倒依及断方便。义相违故。说有漏蕴显颠倒依。说无漏蕴显断方便。无为于此两义都无。义不相应。故不立蕴。有说。无为是蕴息故。不可名蕴。如世瓶破非复称瓶。经主难言。彼于处界例应成失。谓处界息应非处界。便违所宗。全于蕴门众生计我。入无余位诸蕴顿息。处界不然。非全生故。唯取蕴起假说为生。若诸蕴息亦立为蕴。般涅槃已。余蕴应存。众生畏蕴有多过患。应于涅槃无安隐想。非处界中全有多过。故无余位处界犹随。故蕴不应例彼成法。又此息言意非显断。空非择灭。体非断故。此言意显若于是处蕴相都无名为蕴息。三无为上聚义都无可名蕴息。非门族义于彼亦无故不应例。此释与颂义善相符。世尊起教。觉惠为先。依何说蕴如是次第。颂曰。

随粗染器等  界别次第立

论曰。五蕴随粗随染器等及界别故。次第而立。随粗立者。五中最粗。所谓色蕴。有对碍故。五识依故。六识境故。五中初说。四中最粗。所谓受蕴。虽无形质。而行相用易了知故。四中初说。三中最粗。所谓想蕴。取男女等。行相作用。易了知故三中初说二中粗者。所谓行蕴。贪等现起。行相分明。易了知故。二中初说。识蕴最细。故最后说。随染立者。谓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身更相染爱。由显形等。故初说色。如是色贪。由耽受味。故次说受。此耽受味。由想颠倒。故次说想。此想颠倒。由烦恼力。故次说行。此烦恼力。依能引发后有识生。故后说识。随器等者。谓色如器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增益损减有情身故。想同助味。由取怨亲中平等相。助生受故。行似厨人。由思贪等业烦恼力。爱非爱等异熟生故。识喻食者。有情本中为主胜故。识为上首受等生故。即由此理。于受想等。随福行中。但说识为随福行者。又由此理。说行缘识。复由此告阿难陀曰。识若无者。不入母胎。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于受想等俱起法中。如是等经。但标主识。随界别者。谓欲界中色最为胜。诸根境色。皆具有故。色界受胜。于生死中诸胜妙受。具可得故。三无色中。想最为胜。彼地取相。最分明故。第一有中。行最为胜。彼思能感最大果故。此即识住。识住其中。显似世间田种次第。是故诸蕴次第如是。由此五蕴无增减过。即由如是诸次第因。于心所中别立受想。谓受与想。于心所中。相粗生染。类食同助。二界中强故别立蕴。已随本颂。且就转门。说次第因。四种如是。当就还门。复说一种。谓入佛法有二要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不净观门。观于造色。持息念门。念于大种。要门所缘。故先说色。由此观力。分析色相。刹那极微。展转差别。如是观时。身轻安故。心便觉乐。故次说受。受与身合。定为损益。损益于我理必不成。由斯观解。我想即灭。法想便生。故次说想。由此想故。达唯有法。烦恼不行。故次说行。烦恼既息。心住调柔。有所堪能。故次说识。已说顺次。逆次应说。恐厌繁文故应且止。如是已说诸蕴次第。于界处中应先辩说六根次第。由斯境识次第可知。眼等何缘如是次第。颂曰。

前五境唯现  四境唯所造

余用远速明  或随处次第

论曰。于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现境。是故先说。意境不定。三世无为。或唯取一或二三四。是故后说。境决定者。用无杂乱。其相分明。所以先说。境不定者。用有杂乱。相不分明。所以后说。所言四境。唯所造者。前流至此。五中前四境唯所造。是故先说。身境不定。大种造色俱为境故。所以后说。或时身根唯取大种。或时身根唯取造色。或时身根俱取二种。是故身识。有说。极多缘五触起。谓四大种滑等随一。有说。极多缘十一起。余谓前四。如其所应。用远速明。是故先说。谓眼耳根取远境故。在二先说。二中眼用远故先说。如远丛林风等所击。现观摇动不闻声故。又眼用速。先远见人撞击钟鼓。后闻声故。鼻舌两根用俱非远。先说鼻者。由速明故。如对香美诸饮食时。鼻先嗅香。舌后尝味。如是且约境定不定用远速明。辩根次第。或于身中随所依处。安布上下说根次第。传说。身中眼处最上。又显在面。是故先说。耳鼻舌根依处渐下。身处多下。意无方处。有即依止五根生者。故最后说。岂不理实。鼻根极微。住鼻頞中。非居眼下。如说三根横作行列。处无高下。如冠花鬘。理实应尔。然经主意。就根依处。假说如此。经主或言。似通异释。故今于此别作颂文。

前五用先起  五用初二远

三用初二明  或随处次第

于六根中眼等前五。于色等境先起功用。意后方生。是故先说。如本论言。色等五境。五识先受。意识后知。为自识依及取自境。应知俱是眼等功用。于五根中初二用远。境不合故。所以先说。二中眼用复远于耳。引事如前是故先说。鼻等三用。初二分明。故鼻居先。舌次身后。如鼻于香能取微细。舌于甘苦则不如是。如舌于味能取微细。身于冷暖则不如是。随处次第。释不异前。若色等境。五识先受。意识后知。云何梦中能取色等。有余师说。梦中忆念先所受境。若不尔者。诸生盲人。于其梦中亦应取色。有说。梦中非必忆念先所受境。境相现前分明取故。非于觉位忆念了别先所受境。如在梦中色等现前分明可取。非于梦位忆昔境时有殊胜德过于觉位。由此忆念先所受境。明了现前胜于觉位。是故梦中能取。非昔所受色等。然于梦位有时亦能忆昔境者。此非实梦。不能分明取境相故。若尔生盲何缘梦位不能取色。谁言生盲于其梦位不能取色。若谓梦中必定忆念先所受境。非先未受。应信生盲梦中取色。昔余生中曾见色故。又于梦中非唯梦见曾所更事。如余处说。是故生盲梦亦应尔。而本论言。色等五境五识先受意后知者。据容有说。非必定然。如是所言。于色等境。眼等先用。意后生者。亦非必定。眼等五识。展转互为等无间缘本论说故。此中且约非梦散位受了色等次第而说。由此已释定所取色。住空闲者。咸作是言。定中青等。是有见色。不可说言。此色定是眼识曾受异类色相。于此定中分明现故。此定境色。是定所生大种所造。清洁分明。无所障碍。如空界色。如是已说处界次第。即于此中应更思择。何缘十处体皆是色。唯于一种立色处名。又十二处体皆是法。唯于一种立法处名。颂曰。

为差别最胜  摄多增上法

故一处名色  一名为法处

论曰。虽十二处十色皆法。而为差别。一立总名。言差别者。谓各别处。若色法性等故名同。是则处名应二或一。诸弟子等。由此总名。唯应总知不了别相。为令了知境及有境种种差别。故立异名。由是如来于其声等眼等色上。立异义名。色处更无异义名故。总名即别。如能作因。诸立别名。为显别义。此显别义。故即别名。法处亦尔。言最胜者。由二因缘。唯色处中色相最胜。一有见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别。二有对故。手等触时即便变坏。又多种故。三眼境故。世共于此立色名故。诸大论师。非于声等立色名故。唯一名色。于法处中。摄受想等众多法故。应立通名。若离通名。云何能摄多别相法同为一处。又于此中摄名品类法名诸法。故立法名。谓择法觉支法智法随念法证净法。念住法无碍解法宝法归。此等法名有无量种。一切摄在此法处中。故独名法。又增上法。所谓涅槃。此中摄故。独名为法。诸契经中。有余种种蕴。及处界名想可得。皆在此摄。如应当知。且辩摄余诸蕴名想。颂曰。

牟尼说法蕴  数有八十千

彼体语或名  此色行蕴摄

论曰。有说。佛教语为自体。彼说法蕴皆色蕴摄。语用音声为自性故。有说。佛教名为自体。彼说法蕴皆行蕴摄。名不相应行为性故。语教异名。教容是语。名教别体。教何是名。彼作是释。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所以者何。诠义如实。故名佛教。名能诠义。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为体。举名为首。以摄句文。齐何应知诸法蕴量。颂曰。

有言诸法蕴  量如彼论说

或随蕴等言  如实行对治

论曰。有诸师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法蕴足论。谓彼一一有六千颂。如对法中法蕴足说。或说法蕴。随蕴等言一一差别。数有八万。谓蕴处界缘起谛食静虑无色无量解脱胜处遍处觉分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解等。一一教门。名一法蕴。如实说者。所化有情。有贪嗔痴我慢身见及寻思等八万行别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法蕴。谓说不净慈悲缘起无常想空持息念等诸对治门。此即顺显随蕴等言。无蕴等言。不为对治有情病行唐捐而说。如彼所说八万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如是余处诸蕴处界。类亦应然。颂曰。

如是余蕴等  各随其所应

摄在前说中  应审观自相

论曰。余契经中。诸蕴处界。随应摄在前所说中。如此论中所说蕴等。应审观彼一一自相。且诸经中说余五蕴。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蕴彼中戒蕴此色蕴摄。是身语业。非意思故。彼余四蕴。此行蕴摄。是心所法。非受想故。又诸经说。十遍处等。前八遍处。及八胜处。无贪性故。此法处摄。若兼助伴。五蕴性故。即此意处法处所摄。后二遍处。空无边等。四无色处。四蕴性故。亦此意处法处所摄。五解脱处。慧为性故。此法处摄。若兼助伴。即此声意法处所摄。复有二处。谓无想有情天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初处即此十处所摄。无香味故。后处即此意法处摄。无色性故。又多界经说界差别。有六十二。应随其相当知摄在十八界中。且彼经中所说六界。地水火风四界已辩。空识二界未辩其相。如是二界其相云何。颂曰。

空界谓窍隙  传说是明闇

识界有漏识  有情生所依

论曰。内外窍隙。名为空界。如是窍隙。云何应知。传说。窍隙即是明闇。谓窗指等明闇窍隙显色差别。名为空界。本论中辩此空界相。亦说名为邻阿伽色。言阿伽者。谓极碍色。大造积集。堪引往来。能有任持。极为碍故。邻是近义。此空界色与彼相邻。虽是彼类而非即彼。色谓色界色处色蕴。为其自性。此邻极碍。复是色性。是故说名邻阿伽色。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即无碍色。余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所言传说。表不信承。彼说意言。何有此理。故彼上座。及余一切譬喻部师。咸作是说。虚空界者。不离虚空。然彼虚空体非实有。故虚空界体亦非实。此有虚言而无实义。虚空实有。后当广明。今因空界。且略成立。离虚空界实有虚空。故世尊言。虚空无色无见无对。当何所依。然藉光明虚空显了。此经意说。虚空无为。虽无所依。而有所作。谓能容受一切光明。以果显因。有实体相。虚空无者。应无光明。既有光明。眼识所取。是色差别。故有虚空。以能容受光明等故。实有虚空理极成立。由此所说。契经文句。显二分明。各别实有。又于色界得离染时。亦说断此虚空界故。如世尊说。离色染时心于五界解脱离染。唯余识界不应说断。虚空无为。诸漏于中曾未转故。又契经说。此虚空界有内有外。非即虚空。如契经言。内虚空界。所谓眼窍。乃至广说。外虚空界。所谓空中及门窗等诸有窍隙。非无为法可言内外。岂不空界与空无为无障相同。体应无异。此言无理。所以者何。虚空无为无障相者。谓非能障。亦非所障。虚空界者。虽非能障。而是所障。被余障故。由此不应定说空界无障为相同彼虚空。若尔诸说。造色不离大种处者。彼说大种不障造色。大种亦非造色所障。是则大种无障为相。应同虚空。彼说非理。俱有对故。大种造色。互相障碍。应各别处。岂相容受。既不相容。如何大种无障为相同于虚空。又彼许色少分无障。故与虚空其相有别。彼说大造虽不相障而障余色。故异虚空。虽诸大种不障自果。亦复不为自果所障。而与余色互相障碍。是故虚空无障为相。异虚空界。理得成立。由此空界非即虚空。又体实有。经说有故。犹如地等。如契经说。实有六界成假士夫。又是有为假士依故。犹如地等。又是明闇显色性故。又是有漏。说此为缘入母胎故。离色染时说。断彼故。即由此因证体是色。又如颂言。

譬如盛满月  行无垢空轮

空即空界。显空是色。有垢无垢。在色体故。有别诵言。

如净满月轮  游历虚空界

此亦空界无障垢故。月轮无垢义不异前。或复如何说有色法行于无色。与理相应。又说汝等当观我手举在虚空。乃至广说。彼诸长老。不善谛观如是理教。随情所说。于古圣贤展转传授。顺理言教而不敬从。已说空界。识界云何。谓有漏识。何缘不说无漏诸识为识界耶。与识界义不相应故。由无漏法。于有情生断害坏等差别转故。非生所依。如是六界。于有情生生养长因差别转故。是生所依。生因。谓识界续生种故。养因。谓大种生依止故。长因谓空界容受生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界是施设有情因故。非无漏法。如契经说。六界为缘入母胎故。由此界名随义而立。谓能持生。故名为界。入母胎缘。贯通六界。唯一识界。独能续生。彼经六界此九界摄。余随所应。当观摄义。故诸余界。十八界摄。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