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沈德符景倩著
桐鄉錢枋爾載輯
詞林
○詞林
翰林權重
選庶吉士之始
遍歷四衙門
勝國詞臣出使
詞林中舍互改
鼎甲同為庶常
庶吉士失載
醫官再領著作
吉士寫佛經
進士授史官
正統戊辰庶常
武弁保留詞臣
檢討掌翰林院
詞林單名
改名被疑
翰林陞轉之速
翰林建言知名
正德朝鼎甲庶常
庶常再讀書
館選定制
詞臣遷官
庶常授州縣
翰林一時外補
壬戌科罷選吉士
鼎甲召試文
楊名編修
翰林散官
詞林拜太宰
交際
翰林應制
翰林官先奏事
庶常授官
吉士散館
丁未閩中詞林之盛
戊辰詞林大拜
四六
黃慎軒之逐
詞林前後輩
四品金扇
翰苑設教坊
侍從官
宮寮超贈
從龍外遷
坊局
宮僚兼官之異
詞林知制誥
王師竹宮庶
△翰林權重
【翰林權重】內閣輔臣。俱繫職詞林。至今上任視事仍在翰苑。凡文移俱以翰林院印行之。人謂詞臣偏重為非是。未知太祖時故事也。洪武十四年十月。命法司論囚擬律奏聞。從翰林春坊會擬平允。然後覆奏論決。是生殺大事。主於詞臣矣。至十二月。又命翰林、編修、檢討、典籍、左右春坊、司直、正字等官。考駁諸司奏啟以聞。如平允。則序銜曰翰林院兼平駁諸司文章事。某官某列名書之以進。則唐、宋平章參政之任又兼之矣。十五年廢四輔官。遂設華蓋等殿閣大學士。以邵質等為之。二十三年止稱學士。而任事如故也。惟建文不設學士。而永樂仍為殿閣大學士。秩本尊於史官。坊局安得不司禁密之寄。議者紛紛。正未考夫典故耳。
△選庶吉士之始
【選庶吉士之始】今會試後。考選庶吉士。人謂始於文皇帝永樂甲申科。取二十八人以應列宿。相傳已久。而竟不然。自太祖洪武四年開科取士。至六年癸丑。又當會試。詔命罷之。特選河南舉人張唯等四名。山東舉人王璉等五名。俱授翰林院編修。命贊善大夫宋濂、桂彥良等教習。此即選考庶常。權輿於此矣。至十八年乙丑科。而一甲三名丁顯、練子寧、黃子澄。俱授翰林院修撰。此鼎甲得詞林之始也。是科即有庶吉士楊靖者。試事於吏科。尋出使還。即陞戶部侍郎。則遴考庶常。似是此年創始。然讀大誥。又載承敕庶吉士廖孟瞻。以受贓誅。事在十八年。則不始於乙丑矣。又徐孟昭傳云。孟昭舉洪武乙丑進士。拜江西道監察御史。入為禮科庶吉士。其傳為梁用之所作。又戶部尚書。追封湯溪伯郭資。亦乙丑科翰林庶吉士。至二十一年戊辰。解縉亦為中書庶吉士。自戊辰至甲申、又七科。而文皇帝修太祖故事。一甲曾棨、周述、孟簡三人。俱授修撰。又選楊相等二十八人為吉士。併挨宿周忱為二十九人耳。向來紀述者殊未核。○按洪武十八年狀元。有云花綸者。則見永平志。有云鄧偉奇為榜眼者。見楚紀。是科會元有云黃子澄者。有云鄧偉奇者。俱未知孰是。
△遍歷四衙門
【遍歷四衙門】今世呼翰林、吏部、科道。為四衙門。以其極清華之選也。然未有遍歷之者。本朝惟江西樂平人徐旭字孟昭。登洪武十八年乙丑進士。授河南道御史。入為禮科給事中。以忤旨降涿州訓導。進鳳陽教諭。擢安王府紀善。以薦者陞知州。又入直史館。出為吏部考功員外郎。太宗入紹。陞郎中。預修太祖實錄。陞國子祭酒。降雲南參議。改翰林修撰。命修永樂大典。未幾卒。蓋於四衙門美官。無所不歷。又再為教官。一出曳裾。一典方州。一參方面。且曾正大司成之位。三領著作之任。晚終於六品史官。於法不得卹。乃文皇遣禮部主事端禮諭祭。又命官給槥以殮。恩禮始終。亦異矣。○一云旭為永樂四年丙戌會試同考。卒於闈中。
△勝國詞臣出使
【勝國詞臣出使】太祖定天下。以元故詞臣危素、周伯琦輩。不能殉節薄之。俱廢置不終。所以勸事君也。然有極異者。如翰林侍讀張以寧。登元泰定丁卯進士。任黃巖州判官。再陞六合知縣。又教諭淮南。再徵國子助教。累入翰林。蓋食其祿者四十餘年。至明興拜前官。奉使安南。封其國主。未至王卒。國人請立世子。以寧不從。復請命於朝。乃許之。上以其奉使不辱。御製詩八篇賜之。其寵異如此。按以寧祖名留孫。元禮部尚書。父一清參知政事。為元世臣。不宜遽忘其恩也。又羅俊仁者。為偽漢陳友諒翰林編修。太祖取九江歸附。以為國子助教。遣說友諒子陳理於武昌降之。又使山西。諭降擴廓帖木兒。遷翰林編修。又使安南。不受餽遣。上嘉之。拜弘文館學士。以其樸野。呼老實羅而不名。乞致仕歸。賜以大布衣。題其上曰。性雖粗率。忠直可嘉。賜汝布衣。放歸田里。復召至京。上憐其老遣還。賜以玉帶。及鐵杖裘馬食具。其被眷又十倍以寧。有非宋金華、陶當塗所敢望者。豈以二人雖仕兩國。不及危、周之顯貴耶。抑以出使時。有口舌之勞也。是未可測。
△詞林中舍互改
【詞林中舍互改】翰林著作之庭。中書絲綸所出。古來並重。至我國初猶然。如洪武間。朱孟辨以翰林編修。改中書舍人。至永樂間。黃淮以中書舍人。召入翰林備顧問。尋命入內閣掌制誥陞編修。庶吉士張益授中書舍人。陞左評事。俱仍於翰林院供職。姚友直以中書舍人陞太子洗馬。而庶吉士高穀等七人。同授中書舍人。高即轉春坊司直郎。宣德間。朱祚以詞賦授中書舍人。陞翰林修撰。教內官書。景泰元年。中書舍人陳學等四人。俱陞翰林編修。仍於內閣書辦。蓋當時以為恆典。自舍人之有冑子而任漸輕。其後雜流貲郎。一概混拜。兩房兩殿充塞。且負甲科筮仕授此官者。必別標署以自異矣。然翰林之猥雜。在唐尤甚。如畫工、碁博士、茶酒司之屬。咸得待詔翰林。猶今日中書科。薰蕕玉石之無別也。必如國初故事。始不失兩制遺意云。
△鼎甲同為庶常
【鼎甲同為庶常】國初選庶吉士。不獨諸進士也。亦不獨新科也。如永樂甲申科。則一甲曾棨等三人。楊相等廿五人。為廿八宿。而以周忱為挨宿。宣德三年戊申。將立太子。上欲選賢才備宮寮。上出題親試。為諸葛孔明可興禮樂論。拔翰林官及進士共三十一人。比永樂二十八宿例。則有官者不列宿中矣。特狀元馬愉仍為選首。而以所為二十八人者。正史及紀載諸書俱不載姓名。今無可考。惟是宣宗在御十年。凡三開科。宣德二年為丁未。僅留邢恭一人為庶吉士。以譯字得第。因留之。是年所得吉士。又有蕭鎡。共二人而已。五年為庚戌科。命大學士楊士奇等。選薩琦等八人為庶吉士。上親試用人何以得其力論。命侍讀學士王直為之師。給房舍酒饌如永樂例。至八年為癸丑科。是年三月命禮部尚書胡濙等。選新進士尹昌等六員。上命改庶吉士同薩琦等。進學賜賚亦如永樂例。仍命王直督之。三月一考其文。本年十一月又命尚書蹇義等選前科之俊。併癸丑新科。得徐珵等十三人為庶吉士。同薩琦等於翰林進學。仍以王直訓督。而楊榮考校之。本月之己酉日。上又謂吏部尚書郭璡曰。在外庶官。亦必有文學可取者。朕欲得其人用之。命卿選擇。明日璡即引六十八人入奏。上命楊士奇等試於廷。得知縣孔友諒、進士胡端楨、廖莊、宋璉。教諭黃純、徐惟超。訓導婁升等。共七人。上命改進士為吉士。同黃純等。歷事六科以備用。則是年凡三試庶常。外吏教官亦列其中。若孔友諒者為永樂戊戌科吉士。授知縣以出。已十八年。又入為庶常。尤為奇事。而丁未、庚戌兩科。尚讀書未散館也。至九年甲寅三月。上命行在翰林修撰馬愉、陳詢、林震、曹鼐。編修林文、龔琦、鍾復、趙恢。大理寺左評事張益開。庶吉士薩琦、何瑄、鄭建、江淵、李紹、姜洪、徐珵、林補、賴世隆、潘洪、尹昌、黃纘、方熙、許南傑、吳節、葉錫、王玉、劉實、虞英、趙智、陳金、王振、逯端、黃回祖、傅綱、蕭鎡、陳惠、陳睿三十七人。於文淵閣進學。至是召入左順門試之。上親第高下。賜賚有差。以少詹兼讀學王直有訓勵勞。賜鈔千貫。其前修撰四員。馬、林、曹三人。俱丁未庚戌癸丑狀元。陳詢者。則永樂戊戌庶常。至是已十七年老詞臣矣。編修四人亦皆鼎甲。乃與廷試吉士同業同考。俱異典也。未幾宣宗升遐。三科吉士皆不及授官。至正統而始拜職云。前所記蕭鎡。景泰拜相。而史竟不云曾為吉士。鎡本傳中云。宣宗選蕭鎡等二十人入館。改庶常讀書。則當時癸丑散館。又不止三次。又庚戌科趙忠。為吾邑人。亦選吉士。而史不載。以上見各家記述中者。什僅得一二。修史之鹵莽。罪不勝誅矣。至景泰二年辛未。選吳匯等二十五人。與狀元柯潛等三人。共二十八人。如永樂甲申之制。始盡復舊規。皆讀書東閣中。不別立館司。不出居外署。惟命閣臣教習考試。其制特為隆重云。若鼎甲之不同庶常習學。未知起於何科。至隆慶五年。閣臣高拱等建白。始同諸吉士讀書。亦辛未科云。○王文端自丁未至正統丙辰。四科為吉士教習。自癸丑、丙辰、己未。連三科為會試主考。俱本朝所無。
△庶吉士失載
【庶吉士失載】今詞臣典故。及弇州別集。載永樂二十二年甲辰科。庶吉士止六名。其實二十人。如高舉授行在刑科。劉俊授行在兵科。王璡、何志、曾泉、萬頃、木訥、張觀、沈善、周安、劉濬、李敬、盧璟、晏鐸。俱御史。此二書所失載者。是科又有庶吉士成敬者。授晉府奉祠。宣德間。坐晉事波累。腐刑後改郕府典寶。景皇自郕邸入纘。陞內官監太監。子凱登景泰二年辛未進士。授吏科都給事中。尋夭。敬以景泰四年乞省墓。上賜敕及墓祭。更賜詩以寵其行。又二年卒。關中喬景叔 【 世寧】 為敬作傳。備載其事。此在詞林典故諱之亦可。弇州失記。豈未見喬傳耶。○永樂甲辰吉士。予向亦只記六名。
△醫官再領著作
【醫官再領著作】太醫院御醫趙友同。字彥如。大臣薦其文學。時文皇帝方修永樂大典。用為副總裁。後修五經、四書、性理諸大全。又用為纂修官。其職實詞林妙選。而銜仍方技雜流也。始彥如為宋景濂弟子。初用胡祭酒薦。拜華亭訓導。曾主浙江鄉試。滿九載當陞。以少師姚廣孝言其知醫。遂得此官。因而留京師充纂修。又有薦其知水利者。命從戶部尚書夏元吉治水江南。其人之多才技可知矣。不幸以醫見知。不及為文學近臣。終老異途。可慨也。
△吉士寫佛經
【吉士寫佛經】成化間。太監王敬奉敕至江南。多所徵索。至令生員抄寫佛經。為蘇州諸生所噪逐。時太宰陸全卿。以青衿為之倡。以此知名。然文皇朝有故事。不特役諸生已也。永樂辛丑。翰林吉士高穀。寫經於海印寺。遇雨徒跣奔歸。有見而憐之者。欲為丐免。穀不可曰。盍語當路。概行禁寫。所全者不更大乎。穀以乙未科改庶常。至是且七年矣。久次拜中書舍人。以考滿改編修。蓋國初內外制並重。如唐宋例也。是時三楊在閣。稱一時極盛。而主上嗜好不敢諫止。則帝師哈立麻輩為之祟也。
△進士授史官
【進士授史官】自來進士竟授史官者。國初不必論。惟正統四年己未科。錢文通 【 溥】 以教習內侍。得直拜檢討。後雖通顯。終以結交內臣王倫。擅草英宗遺詔。謫順德知縣。後顯再起至南太宰。僅得下諡。其生平不為正人所許。正德三年戊辰科。焦黃中以二甲第一名。胡纘宗以三甲第一名。俱奉旨傳授檢討。此出逆瑾私意。焦不足言。胡故材臣。坐是謫州判。後歷中丞。為仇家王聯所訐。下獄幾死。得戍。此後則孝宗朝。岐益等府出閣。用庚戌科進士六人。為檢討侍講讀。各喧詈於吏部堂。尚書耿裕奏知。為首充軍。餘降為吏。世宗朝。景王出閣。用進士二人為講讀。亦改史官。隨封之國。俱改長史。其後景恭王薨逝。始得他官。其喜若登仙。然皆不振。若今上初年。以潞邸出閣。亦改進士徐聯芳、董樾為檢討。閣臣奏准。待九年考滿。得陞參議。至王之國。別選他官為藩僚以行。二人始肯就職。後皆轉參藩以出。然而終不顯。今福藩講讀。仍修故事。侍講讀者。得方面去矣。意者他日能大用。豁諸公蒙氣也。○袁宗臯者。亦弘治庚戌進士。不由翰林。竟授興府長史。隨獻王之國。世宗龍飛。入相。卒於位。
△正統戊辰庶常
【正統戊辰庶常】正統十三年。選庶常三十人。內山西五人。山東四人。北直六人。河南三人。陝西三人。四川五人。南直三人。俱江北。而浙、福、湖廣、江西四大省。南直隸之江南。以至兩廣、雲貴。俱無一人焉。最為怪事。時首揆為曹文忠鼐。其弟■〈口上鼎下〉即為庶常第二人。次揆陳循。江西泰和人。冢宰王直與之同邑。何以皆不為桑梓出一語也。第十名李泰者。為司禮太監永昌嗣子。竟不為本生母治喪。遂為玉堂之玷。其時開館教習。俱非詞林尊官。先為侍讀習嘉言。侍講王一寧。編修趙恢。繼之者侍講劉鉉。修撰王振。即王恂。後以權璫同名改焉。鉉由乙科。以兵部主事陞入。尤為異。後又得為國子祭酒。○是科三十吉士。散館時。萬安留為編修。李本留為檢討。俱四川人。劉吉、李泰留為編修。俱北直隸人。其廿六人。俱出為科、道、部、寺。至李寛又為行人司正。亦奇。○按是年會試同考官。一教授。二教諭。一訓導。俱貢士。四書題。論語居二。中庸居一。而無孟子。廷試讀卷官。例用正途大臣。而用戶部左侍郎奈亨。係吏員。太常少卿程南雲。係習字人。俱為創見。又印卷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八通。其姓甚稀。想降夷也。
△武弁保留詞臣
【武弁保留詞臣】成化以前。大小臣工。奪其情者固多。然多出自聖眷。或心欲留而夤緣中旨得之。猶為有說。惟正統十三年八月。翰林修撰許彬。聞父喪當守制。而錦衣衞帶俸都指揮使昌英。疏彬方譯寫夷字。今外夷朝貢。番文填委。乞命奪情。上允之。按彬以永樂乙未庶常起家。從檢討陞修撰。即云譯字。固詞臣也。武弁安敢留之。彬亦不以為恥。即靦顏不去。舉朝無一人非之。蓋四維已絕。三綱將廢。宜次年即有土木大變。但天順初元。彬遂入相。歿而得諡襄敏。斯為異矣。
△檢討掌翰林院
【檢討掌翰林院】王■〈禾資〉者。江西泰和縣人。吏部尚書王文端 【 直】 次子也。以布衣薦授本縣訓導。陞南京國子博士。再陞翰林檢討。署監丞事。三年考滿入京。適南京翰林學士邢寛卒。吏部奏以■〈禾資〉舊職掌南院。又三年丁母憂。卒於家。以布衣入翰林。一異也。以檢討從七品史館。而握詞林篆。二異也。邢起家狀元。而■〈禾資〉布衣繼之。三異也。其推掌院印時。文端公方為冢宰在事。而子膺異數。不一引嫌。四異也。天順改元。舊臣誅逐殆盡。文端亦革少傅致仕。時■〈禾資〉在南院。亦無人指摘之。五異也。蓋文端重望。非有私於子。而時猶淳樸。言事者亦未嘗有穿鑿搜抉之習。遂無物色及之者。
△詞林單名
【詞林單名】後漢人無複名。向以為王莽禁之。然而無據。況有馬日磾諸人。則仍複名也。自魏晉後。漸不復然。至五胡盜中原。胡名遂有三四字者。本朝惟正統十年。六相單名。景帝即位。五相俱單名。以為異。至英宗復辟。凡六相。徐有貞以首揆譴去。其五相又皆單名。不先不後。同居內閣。已為異矣。若永樂壬辰一甲馬鐸等三人。吉士蔣禮等十七人。景泰甲戌科。一甲孫賢等三人。吉士吳 【 寫本吳作邱。】 璿等三人。俱單名無二字者。是雖偶然。亦史冊僅見。正統戊辰科。一甲彭時等。庶吉士萬安等。共三十三人。止白行順一人複名。亦奇。
△改名被疑
【改名被疑】古人因事改名者甚多。本朝景泰中。翰林編修王振。因與內宦同名。土木之變。改為王恂。成化中編修王臣。因有奸人與之同名伏法。請改名舜功。上不許也。嘉靖間刑科徐學詩。以劾嚴分宜罷去。時徐宗伯太宰為禮部郎。姓名與之同。乃改詩為謨。後致位通顯。亦有譏之者。宗伯辨白良苦。時人疑信猶相半也。名為父所命。苟非犯君父諱。及同奸惡名如二王者。似不必輕改。若徐公即非媚竈。亦多此一事矣。
△翰林陞轉之速
【翰林陞轉之速】本朝遷官故事。必九年方陞二級。他官猶內外互轉。惟詞臣不離本局。確守此制。以故有積薪之歎。凡九年滿者。若檢討止陞修撰。若編修止陞侍讀、侍講。皆仍為史官。惟修撰九年得陞中允。而侍讀、侍講再陞得為學士。否則宮庶及左右春坊大、學士。然而不恆有也。蓋祖宗朝。凡宮僚俱以大臣兼領。無專拜者。以故成化三年。左諭德黎淳。以英宗實錄成。陞左庶子。引故事力辭。雖其意欲得翰林光學。不願久處坊局。其持論則未嘗謬也。近日詞臣陞轉。俱拜為宮僚。檢討一轉即為贊善。編修一轉即為中允。講讀之官遂廢不設。至于春坊、大學士。則自楊新都而後。無一人除者。蓋以名稱與閣臣相亂。猶為有說。若光學士。則自嘉靖末年張蒲州特拜。駭為奇事。今遂絕響。但為大宗伯兼官而已。此官雖清華極選。要當視其人稱否。不宜竟虛其位。○詞林極重五品。凡三考始得之。蓋已二十七年矣。隆慶以前皆然。近年丁酉。焦弱侯被謫時。已歷九年。特未考滿耳。竟以修撰外貶。而庚子顧開雍。以編修主試北京。亦已九年。僅遷修撰入闈。二公皆鼎甲也。尚皆不敢踰越。近日庶常授史職。不數年即紛紛求轉。必得贊善、中允。即司業且厭薄之矣。坊局六品。不過一年即轉五品。蓋比嘉隆前輩。超之幾二十年云。○翰林當為三四品。而資稍淺者。舊俱為太常卿及少卿。蓋以正詹及少詹為宮僚之長。未欲輕授也。如今上之戊午年。劉和宇 【 虞夔】 以常少掌院。頃者己酉年。傅湯盤 【 新德】 以常卿掌國子監。猶存此意也。近為庶子諭德者。俱竟轉少詹。以至詹事。似薄容臺清卿為不屑居。不知祖宗朝。石首楊文定、淳安商文毅、安福彭文憲輩。俱以常卿少卿為輔臣也。亦可慨矣。
△翰林建言知名
【翰林建言知名】詞林職在論思諷 【 諷原作風。據寫本改。】 議。若面折廷諍。非其事也。惟成化初年。以上元宮中放燈事。編修章懋、黃仲昭。檢討莊■〈日上永下〉。合疏力諫。俱謫外。時人名為翰林三諫、按上元鰲山。本祖宗故事。且兩宮在養。理宜娛侍。初非主上過舉。此疏似屬可已。至嘉靖初年。山西僉事前給事中史道。疏論元輔楊廷和漏網元凶。御史曹嘉。品第朝臣五十人。列為四等。擅定去留。給事中閻閎。又劾楊以救史。遂與曹俱貶外。時人呼為翰林三傑。蓋三人俱丁丑科庶吉士。初求留為史官。廷和不許。以是切齒恨之。時御史鄭袞駁史曰。廷和撥亂返正。足稱救時宰相。道指為元惡。且先揚聲。邀人浼止。及補外而始發之。其心迹詭祕可見。給事安磐駁曹曰。本朝解縉。以一人而議衆人。皆承君命品藻。未有無上命。而舉朝縉紳得恣其口吻者。二疏皆公論也。至嘉靖十九年。上偶疾不視朝。東宮官贊善羅洪先。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以上免朝頗頻。各疏請來歲元日。太子出御文華殿。受文武及朝覲官朝賀。上震怒曰。朕宮中靜理。猶視庶事。今氣體未復。豈可不自愛。東宮目上視未愈。安得行步。朕疾未全平。遂欲儲貳臨朝。是必君父不能起者。由是三人俱斥為民。是時上方靜攝。而東宮病更亟。上特旨停今年行刑。為太子祈安。布告天下。豈宜復請臨朝。且睿齡亦止五歲耳。此等建白。直以唐順宗、宋光宗待主上矣。使在末年。必遭郭希顏之禍。蓋三公忠於國。而不暇計其言之可行否也。時人高之。又呼為翰林三直云。以上詞臣。皆以抗疏顯名。史道輩不足言。若章楓山與羅念庵等諸君子。亦未中肯綮。必如戊寅詞林諸公。與江陵爭奪情。則斷無可訾矣。○成化初元。李文達奪情。編修陳音貽書力勸其終喪。繼而修撰羅倫遂露章攻之。戊寅詞林吳、趙二公劾江陵。而修撰沈君典。亦僅以書婉諷其事。與成化同。
△正德朝鼎甲庶常
【正德朝鼎甲庶常】武宗御極十八年。放五科。凡鼎甲十五人。後來絕少大拜及為正卿者。惟辛未科之桂萼。丁丑科之夏言。辛巳科之張璁。俱以外僚入相。俱蒙世宗異眷。貴寵震天下。五科除戊辰傳奉八人外。四科又皆選庶常。幷首甲凡得九十六人。惟辛未張石首。辛巳張茶陵。一參揆席。石首不一年以老病死。茶陵以不願效勞青詞。為世宗所恨。入閣亦一年。以悒鬱死。猶之乎不相也。一時詞林之厄至此。蓋運會使然耶。○按正德戊辰科。詞林典故所紀。止得庶吉士焦黃中、胡纘宗、邵銳、黃芳、劉仁等五人。即弇州科試考亦如之。然胡纘宗墓誌中。尚有李志學等三人。則當時傳奉實八人也。此近代事。遂訛失至此。可歎。
△庶常再讀書
【庶常再讀書】舊例。吉士散館。各授詞林、臺省、部郎等官。其選改而未經考校以憂去。服闋而至者。皆竟授他官。無留補史官之例。亦無再與新吉士同列之例。惟弘治十八年乙丑。庶吉士孫紹先憂歸。至正德三年七月赴京。上命同今科吉士讀書。後授官檢討。前此未有也。至今上己丑科庶吉士傅新德丁憂。壬辰年再至。亦得與新科吉士入館考課。後亦授官檢討。自是丁艱者以為例。至今不改。然此後亦有改授科道者矣。孫、傅二君俱山西人。孫之再入館也。與焦黃中輩八人同事。說者以為黃中父芳為次揆實主之。傅以十八歲發解連捷。時次揆王太倉惜其才。故有此命。事雖同。而心之公私敻別矣。
△館選定制
【館選定制】自嘉靖十三年乙未館選後。遇丑未則選。遇辰戌則停。終世宗之朝三十餘年。遂為故事。其後丙辰、己未、壬戌。連三科不選。至乙丑始復考耳。而穆宗御極二年為戊辰。以龍飛首科。特選三十人。至萬曆二年。雖首科亦不選矣。此後庚辰亦如之。至丙戊而次揆王太倉建議。謂每科必有佳士。安見丑未盛而辰戌衰。於是奏准。但會試之後。俱行館選。而木天濟濟。光前絕後矣。自張永嘉丙戌摧殘以來。至是恰周天。蓋運會固然。不第聖主之寛嚴異也。
△詞臣遷官
【詞臣遷官】詞林雖號清華。然遷轉最遲。編檢歷俸須九年始轉。即已得五品。亦有至十餘年始得再轉者。前輩碑誌可考。至嘉靖間登進稍速矣。惟乙丑科。有十年而為宮坊者。說者謂高新鄭私其門生。然自癸丑後。三科不選庶常。勢不得不驟轉。至戊辰仍復淹滯。曾記沈四明故相。久滯七品。戲以詩寄同年王山陰相公云。何勞赤眼望青氊。汝老編兮我老編。司業翩翩君莫羨。也曾陪點七年前。夫司業雖小京堂。然詞林最厭薄之。以為嫁老女。乃至陪點後七年。而積薪如故。較之近年速化者。不免書空咄咄矣。
△庶常授州縣
【庶常授州縣】庶常授官外任。此永樂、宣德間本有定制。時事至有授王府典寶奉祠者。即紀善亦不易得也。至正德間。則資格大定久矣。乃六年辛未科。則山東武城人庶吉士王導。以中原流寇大亂。欲奉祖母避地江南。請改應天府教授。允之。十二年丁丑科。河南宜陽人王邦瑞。以丁憂去。再來僅補廣德知州。此二科館選。從無一人任外吏者。一則自請。一則直除。俱恬然涖任。不聞有怨言。蓋則此正德三年戊辰科。有焦黃中等。以傳奉為吉士。尋陞編檢侍講。宜有後人之退讓。其後王導歷官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襄毅。邦瑞至吏部左侍郎。贈禮部尚書。諡文定。而焦黃中等削籍。為士林不齒。然則躁靜。果孰為得之耶。至嘉靖五年丙戌散館。盡授科道部屬。而李元揚等四人授知縣。則以張蘿峯密疏。謂皆故相費宏所植私人。不足作養。八年己丑吉士。雖皆蘿峰所取門生。然以會元唐順之等皆不附座師。故盡斥為主事。僅得二給事中。一御史。又二知州。一推官。此柄臣弄權。竊威福以鉗劫後進。非上意。亦非諸士退讓也。自此至今九十年。更無此事矣。萬曆己丑散館。吾浙有一吉士。當得禮部主事。心厭薄之。以情祈於太宰陸莊簡。陸同郡人也。甚不樂。謂吉士曰。不佞往日。從邑令轉刑部郎。得調春曹。自謂極清華之選。今已忝竊至此。安見臺省之足慕耶。吉士終以座師次揆許新安力。授御史。自此至甲辰六科散館。遂無一人為郎署。而丁未黔人潘潤民授禮部。且以為創見矣。
△翰林一時外補
【翰林一時外補】霍兀崖初拜少詹事。即上言用人之法。謂翰林不當拘定內轉。宜上自內閣以下。而史局俱出補外。其外寮不論舉貢。亦當入為史官。如太祖初制。其說亦可採。但時非開創。一旦更張。人所不習。故太宰廖紀。力言其窒礙。上亦有隨時酌行之旨。蓋世宗亦心知霍說之難行耳。比張蘿峯入閣。因侍讀汪佃講書。不愜上旨。令吏部調外。張因密揭幷他史臣不稱者。改他官。首揆楊石淙附會其說而推廣之。上遂允行。既調汪府通判。而中允楊維聰。侍講崔桐等二十餘人。俱易外吏以去。京師十可笑中所云翰林個個都外調者是也。蓋霍、張俱起他曹。故痛抑詞林至此。楊丹徒自謂附張得計。未幾亦為張逐矣。此玉堂一時厄運。特假手於兩權臣耳。
△壬戌科罷選吉士
【壬戌科罷選吉士】嘉靖自癸丑科選庶常之後。丙辰己未二科不選。至壬戌議定考館。奉旨定期。至日進士入試。其有時名得徑路者。俱相迫鄰坐。磨墨濡毫。相顧談笑。預慶華選。而內閣擬題呈御覽。久之未出。忽傳御札下。閣臣披視。則於題之左。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於是一閧而散。其最負聲且先道地者數人。至擁被羞恨。旬日不敢見其同年云。蓋先是諸進士貸金於中貴。以賂分宜首揆。其儕類中有者不咸者。密奏於上。遂臨事中輟。世宗之神聖如此。其年之七月。分宜遂逐矣。
△鼎甲召試文
【鼎甲召試文】袁元峯少傅。以次揆主嘉靖壬戌會試。是年不選庶常。惟一甲申少師時行。王宮保錫爵。及故少傅余有丁。在詞林而已。每有應酬文字。及上所派撰事玄諸醮章。以至館中高文大冊。悉召三門生至私寓。代為屬草。稍不當意。輒厲色呵叱。惡聲繼之。余其同郡人也。至詬之曰。汝安得名有丁。當呼為余白丁。其傲慢無禮至此。有時當入西內直房。供上筆札。竟扃門而去。亦不設酒饌。三人者或至昏暮不得食。遂菜色而歸。以此為常。王相國每為余言之。尚顰蹙不堪也。袁所最當意者。惟吳中王百穀山人。以為異材。欲援之入誥敕房。如談相張文憲故事。可援以至卿貳。會袁卒。不果。又有吳人王逢年者。袁亦欲援之。而逢年不堪其倨。竟移書辭之曰。閣下以時文博會元。以青詞博宰相。安知有所謂古文詞哉。竟策蹇歸。袁大怒。而無如之何。
△楊名編修
【楊名編修】嘉靖壬辰。楊編修芳洲 【 名】 抗疏論汪鋐與郭勛等之欺罔。上下之詔獄。楊為蜀之遂寧人。汪遂指為故相新都公之姪。故為之報仇。擬大辟。蓋為己卸罪地。且以媚首揆永嘉也。會兵部侍郎黃敬齋 【 宗明】 特疏救芳洲。上怒。幷下之獄。加以慘刑。芳洲不為改辭。而敬齋語亦不屈。上稍霽威。楊戍瞿唐衞。其年即赦之令致仕。黃出為福建參政。尋召入為禮部侍郎。與汪同為卿貳。蓋汪為永嘉鳴吠不待言。而當時議禮諸公。自桂、霍之外。如方西樵、席元山、黃敬齋、熊兆原諸公。皆表表自樹。無肯掃舍人門者。自是永嘉勢亦漸孤。不二年再罷。不復起矣。
△翰林散官
【翰林散官】翰林官不論崇卑。其稱郎、稱大夫。俱結銜於本官之下。相沿既已久矣。而亦不盡然。如嘉靖十四年乙未科。廷試讀卷官、侍讀學士吳惠等。俱先書奉直大夫。次書學士。及侍講江汝璧等。先書承直郎。亦如之。至次榜戊戌科廷試。則詞林散官。又在本職之下矣。至二十三年甲辰。彌封官左春坊司直謝少南。自係宮官。其結銜只宜如各曹之例。乃亦書承德郎於司直之下。此又不可曉矣。
△詞林拜太宰
【詞林拜太宰】閣臣之專用詞林。自嘉靖中葉始。迄今恰六十年。此誠偏枯不均之事。今年二沈相公並去。正擬爰立。言官因有內外兼用之議。其說真不可易。而旁觀者。謂潛有所推戴。故建此議。未知確否。惟太宰一官。自來兼用內外。祖宗朝所不論。如世宗朝羅文莊 【 欽順】 、嚴文靖 【 訥】 、郭文簡 【 樸】 。俱以翰林掌銓曹。而高文襄 【 拱】 以首揆領吏部凡三年。則又穆宗朝近事也。何以禁史官不許拜。近癸巳年。吏部尚書缺出。首揆意屬羅宗伯 【 萬化】 。時趙定宇 【 用賢】 以左宰學士署銓。亦力任之。雖欲復詞林領銓盛事。亦從人望也。給事中朱爵起而諍之。謂破壞成例。且指次揆趙蘭谿、張新建。私其同年。幷訾羅之品格。首揆為王太倉。不勝忿恚。極口詆給事。朱雖謫去。而羅終不得用矣。給事所云成例。竟不知此例成於何時。蓋憤外吏之不得大拜。故借此以鳴不平耳。此等建白。謂之存體面爭意氣則可。若云愛惜人材。通達國體。則未必然。
△交際
【交際】詞林交際最簡。其始入者。合衙門自政府以下至史官。各送賀儀分金七分。即書名於書儀之上。不具他柬。其以奉差謁補入者。具青布一端為禮。此先人在館時事。蓋沿襲先輩雅道。想至今尚不變。若他署則不及知矣。先王大父。從省中外遷山東僉事。終養歸。後入補官。去國將二十年。時嚴分宜當國。故舊識也。以一紗二扇謁之。嚴欣然款接。受扇而却紗。補任又其鄰郡分巡。始終相歡無他。蓋嚴雖黷貨。自是暮夜所入。其尋常交際。想當時皆然。不以為異也。二十年來。即平交必用二幣。至於四。至於六。今且至八幣。而以他物如數侑之。謂之八大八小。不知始自何時。而當之者反以為俗套。不肯盡收。乃於八大八小之後。另開珍異。及土宜適用之物。以備選擇。至黃白酒鎗之屬。別創異名。以避旁觀之目。掩屬垣之耳。如此惡俗。將何底止。
△翰林應制
【翰林應制】今上大婚以後。留意文史篇什。遇元旦、端陽、冬至。必命詞臣進對聯及詩詞之屬。間出內帑所藏書畫。令之題詠。或游宴即宣索進呈。至講筵尤為隆重。宴賞之外。間有橫賜。先人與同年及前輩諸公。無日不從事楮墨。而禁臠法醞。亦時時及門。以後上朝講漸稀。宸游亦簡。至今日而警蹕不聞聲。天庖不排。當歲時節序。亦未聞有一二文字進乙覽。詞臣日偃戶高臥。或命酒高會而已。雖享清閒之福。而不蒙禁近之榮。似亦不如當時寵遇也。
△翰林官先奏事
【翰林官先奏事】本朝朝儀。凡早朝畢。各衙門以次奏事。待上親決。或引大臣面議。最後內閣輔臣。職當承旨。趨御前裁決。然以衙門五品。隔在大寮之後。進退俱屬未便。始命每遇午朝。則翰林院先奏事。遂為成規。所以重輔弼體也。今午朝久不行。奏事亦廢久矣。今上丁亥年。因言官建議。請復午朝舊制。不數日。上忽問內臣。若遇午朝。正此時否。因而誤傳。內臣紛走。鐘鼓盡鳴。皇極門御座亦移正矣。一時侍從諸公。奔趨入內。踉蹌失度。而上竟不出也。又國初早朝。輔臣與司禮監內臣。對立於寶座。文皇晚年以病健忘。每命後宮用事者。立袞扆後。紀載問答聖語。輔臣金幼孜等。始避立丹陛之下。至成化間。而仍移立於上。然在今日。則常朝禮訖。俱退步宮門。即班序上下不深辨可矣。又記注起居。古有郎、有舍人兩官。唐宋以來。俱立螭坳。親聞天語。國朝無此官。至今上始創設。以詞臣帶管。每視朝亦令同科臣侍立。今仍在本班行禮。未嘗別侍燕間。所謂起居注。不過講筵隨班侍文華殿。退而節錄各衙門章疏。及所奉聖旨而已。與起居兩字毫無涉也。蓋國朝既以史官為宰相。又不以史職責成史官。非一日矣。
△庶常授官
【庶常授官】丁丑館選。先人為選首。故事留補本局不必言。時沔陽費似寉 【 尚伊】 年少有雋聲。且屢考前列。當留無疑。己卯散館前閣試。江陵相出一論題。為李綱不私其鄉人。衆相顧失色。知費不得為史官矣。已而散館。費果出為給事中。於是次輔蒲阪之鄉人張元沖 【 養蒙】 授給事。李順衡 【 植】 授御史。三輔吳門之鄉人張慎吾 【 鼎魚】 、萬涵臺 【 象春】 、史念橋 【 繼辰】 。俱授給事。無敢留者矣。是科江陵次子為榜眼。不曾引嫌。獨於鄉人示公。何也。費尋外補僉事。丁亥。京察以浮躁謫居家。後起饒州府之推官。竟不赴。○按是科自史官、科道外。授部屬者二人。循故事也。癸未科亦然。自丙戌至今。遂無科不選。散館日。竟無一人為郎署。凡八科矣。豈諸庶常薄視列宿耶。抑握化爐者。加意桃李也。典制久廢。必有起而正之者。嘉靖間。惟乙丑散館無郎署。以前三科不選館。故特優之。戊辰。則又遵故事矣。
△吉士散館
【吉士散館】近來臺省雄劇。敻出詞林上。每遇散館。諸吉士多顒望留。其輿皂則計日以眄言路。惟恐為史官之隸人。此輩就中。又以烏府為第一。聞其賽願時。入臺則用羊豕。入垣則用雞鵝。若留作編檢。僅用濁醪豆腐而已。今年值甲辰諸君散館。有閒窺於吏部門者。見諸隸互相詢答。一人問汝主拜何官。振聲應曰御史。又問一人。徐對以給事。最後問一人。垂首半日不應。苦詰之。第長吁照舊二字而已。適友人姚仲含受吏科。其顏色甚慘沮。因語以吏部所見。亦一為啟齒。
△丁未閩中詞林之盛
【丁未閩中詞林之盛】向來閩中無大拜者。惟永樂間楊文敏入閣。然不由翰林。此後二百年絕響矣。今上丁未科會試。大主考二人為楊荊巖 【 道賓】 、黃毅菴 【 汝良】 。俱以禮右侍兼讀學入場。而李九我 【 廷機】 以禮左侍兼讀學署部。為知貢舉官。俱福建晉江人也。南宮大典。以同邑三人主之。此明興所未有。三月廷試。則張瑞圖為探花。五月考館。則林欲楫、楊道寅為庶吉士。又皆晉江人。至六月而李陞尚書。福清葉從南少宰陞禮尚書。同日大拜。蓋八閩之盛際極矣。是科經房同考官、檢討黃國鼎。亦晉江人。至己酉散館。林、楊二吉士俱留為史官。今皆顯重矣。
△戊辰詞林大拜
【戊辰詞林大拜】今上二十二年甲午。首揆王太倉請告。趙蘭谿代為政。時張新建為次輔。而陳南充、沈四明繼之。同事凡四人。皆戊辰詞館中人也。本朝至今從無此盛。四公在閣凡三年。而南充卒於位。又二年而新建得罪譴歸。趙、沈二公並列。又四年趙卒。至三十年壬寅。而沈歸德始入。仍為乙丑科。蓋戊辰諸公。在政地者幾十年。更無別籍中人。尤稱盛事。況前此則王山陰。後此則朱山陰、于東阿。俱登揆席。一榜七相。亦從來未有。○甲午之春。首揆趙以鼎甲起家。而會試第二名張為次揆。三名陸為三揆。四名沈為四揆。依序排連。不差一名。尤奇。是科戊辰一甲狀元羅康洲。榜眼黃廷儀。俱正位禮卿。探花趙濲陽為元輔。且俱得諡。亦可亞壬戌之盛。
△四六
【四六】四六雖駢偶餘習。然自是宇宙間一種文字。今取宋人所搆讀之。其組織之工。引用之巧。令人擊節起舞。本朝既廢詞賦。此道亦置不講。惟世宗奉玄。一時撰文諸大臣。竭精力為之。如嚴分宜、徐華亭、李餘姚。召募海內名士幾遍。爭新鬬巧。幾三十年。其中豈少抽祕騁妍可垂後世者。惜乎鼎成以後。槩諱不言。然戊辰庶常諸君尚沿餘習。以故陳玉壘、王對南、于穀峯輩。猶以四六擅名。此後遂絕響矣。又嘉靖間倭事旁午。而主上酷喜祥瑞。胡梅林總制南方。每報捷獻瑞。輒為四六表。以博天顏一啟。上又留心文字。凡儷語奇麗處。皆以御筆點出。別令小內臣錄為一冊。以故東南才士。縉紳則田汝成。茅坤輩。諸生則徐渭等。咸集幕下。不減羅隱之於錢鏐。此後大帥軍中。亦絕無此風矣。今上壬辰平寧夏之役。其露布中云。彷彿祿山之強。不減宋江之勇。蓋取山以對江。幾笑破士人之口。有友人云。何不取徐海之強。以配宋江耶。海即徐明山。胡總制所擒日本酋首也。雖係戲言。實是確對。○袁文榮撰玄文。每命壬戌門人三鼎甲分代。而有時不給。其拜相以此。盡瘁亦以此。
△黃慎軒之逐
【黃慎軒之逐】黃慎軒 【 暉】 以宮僚在京時。素心好道。與陶石簣輩。結淨社佛。一時高明士人多趨之。而側目者亦漸衆。尤為當途所深嫉。壬寅之春。禮科都給事張誠宇 【 問達】 耑疏劾李卓吾。其末段云。近來縉紳士大夫。亦有捧呪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數珠。以為律戒。室懸妙像。以為皈依。不遵孔子家法。而溺意禪教者。蓋暗攻黃慎軒及陶石簣諸君也。不十日而禮卿馮琢庵 【 琦】 之疏繼之。大抵如張都諫之言。上下旨云覽卿等奏。深於世教有裨。仙佛原是異術。宜在山林獨修。有好尚者。任解官自便去。勿以儒術並進。以惑人心。蓋又專指黃暉。逐之速去矣。時康御史 【 丕揚】 亦有疏與馮疏同日上。則單參達觀。及朝士附會之非。二疏同時塤箎相和。張康承首揆風旨不必言。馮宗伯非附四明者。特好尚與黃偶異耳。黃即移病請急歸。再召遂不復出。與陶石簣俱不失學道本相。
△詞林前後輩
【詞林前後輩】詞林極重行輩。即前一科者。見必屏氣鞠躬。不敢多出一語。或苦其太拘。憶往年先人為史官。今晉江李九我宗伯。入館後二科。而居址最近。臭味亦最洽。先人或得一鮮物。即邀與同酌。或折柬移之。李有一味。亦然。毫無町畦也。近日格套愈嚴。前後輩幾同師弟。而實情轉薄。相傾相軋。甚或嗾人顯彈隱刺。以自為速化地。欲如廿年前忘形相與。安可再得。
△四品金扇
【四品金扇】故事。京朝官詞林坊局。五品即得用大金扇遮馬。其他須三品乘轎始用之。故太僕光祿皆得金扇。左右僉都雖雄貴。以尚四品。張黑扇如他官。近年丁未以後。僉都忽自製金扇。每出皆屬目訝之。逾年則左右通政。與大理左少卿亦用之。蓋以同為四品大九卿也。言官、禮官無敢糾正之者。習見既久。今且以為固然矣。
△翰苑設教坊
【翰苑設教坊】教坊司。專備大內承應。其在外庭。維宴外夷朝貢使臣。命文武大臣陪宴乃用之。蓋沿唐鴻臚寺。宋班荊館故事。所以柔服遠人。本殊典也。又賜進士恩榮宴亦用之。則聖朝加重制科。非他途可望。其他臣僚。雖至貴倨。如首輔考滿。特恩賜宴始用之。惟翰林官到任。命教坊官俳供役。亦玉堂一佳話也。猶記丙戌諸吉士入館。余隨先人同官入觀。時正承平盛時。禮數極盛。今二十年矣。按宋世學士赴院。開封府點集優伶供應。至用女妓。況本朝止役樂工。以供詞臣。非過也。若唐世。學士上翰林。乃作弄獮猴戲。則怪矣。
△侍從官
【侍從官】宋朝兩府執政而下。最貴近者。名侍從。自六部尚書。雜學士。以至龍圖等閣待制。是也。以執政造膝之後。即召入諷議。故又名次對。如御史中丞、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俱要劇。尚不在此數。若翰林學士。則日直禁中。固不必言矣。或遇有大事大賚。則出旨必有侍從。及中丞兩省兩制云云。蓋皆三品四品官。所以有大小從官之別。若右列。必至觀察使以上。始得比侍從。其重如此。本朝不列次對之名。蓋六卿事柄雄重。臺長亦西漢亞相之職也。同宋之執政。而學士惟翰林及春坊有之。春坊大學士。已久不除。翰林學士及講讀學士。僅為翰林大老兼官。若待制。則本朝固不曾設也。以故筮仕得入史局。與外吏入諫垣。皆以侍從自居。人亦不尤其僭。殊失次對之義矣。竊謂部之貳卿。臺之兩副。以及通政大理之長。及其佐之四品者。詞林詹事、少詹、光學、祭酒、太常等小九卿三品者。宜命為大從官。大理左右丞、通政二參議、翰林之講讀學士、坊局之五品。以及太常等小九卿之貳登四品者。宜為次從官。以上俱得從閣臣、部堂、臺長之後。論思於別殿。即經筵日講。俱於其中選用。其積資稱上意者。不時超拜揆地。則內既無詞臣耑覬大拜之嫌。外亦杜庶寮巧圖爰立之望。似與孝宗朝。劉大夏、戴珊等面議條旨故事相合。宋制雖不足法。然因以裨益聖政。陶鑄相材。亦或有補云。
△宮寮超贈
【宮寮超贈】仁宗初即位。故宮寮、左春坊、左贊善徐善述卒於官。贈太子少保。諡文肅。命有司立祠祀之。仁宗親為文以祭。又追贈左春坊、右贊善兼編修王汝玉為太子賓客。諡文靖。徐字好古。浙之天台人。起歲貢。為桂陽州學正。遷國子博士。以至今官。凡考鄉試者二。會試者二。此猶國初時有之事。獨贊善從六品。超九階而贈宮保。且得諡賜祠。儲君親灑翰祭之。實為本朝所未有。王名璲。以字行。吳之長洲人。起鄉舉。為應天訓導。進翰林五經博士。再進贊善兼檢討。坐事謫戍。時侍仁宗東宮。命特宥之。降為典籍。又復故官。後以應制。作神龜賦。名第一。時人忌之。搆其罪。又下獄死。至是贈祭諸恩俱備。蓋以從六品。超七階而贈正三品。亦得諡。其卹稍亞於善述云。蓋當時禮重儒臣如此。○又宣德元年。翰林侍講、承直郎王璡卒。王字汝嘉。蘇之長洲人。永樂間舉明經。由訓導歷前官。嘗為永樂大典副總裁。主應天、廣西、廣東鄉試各一。同考禮部會試者三。洪熙初建弘文閣。與翰林學士楊溥等四人入直。蓋亦內閣輔臣也。而典故俱不載。汝嘉歿之日。殿閣大學士以下。咸走哭。二公與楊東里同官。誌銘俱出其手。其敍置最詳確。汝嘉、汝玉。蓋從兄弟也。二王俱不由甲榜。而遭逢如此。可謂遇矣。
△從龍外遷
【從龍外遷】歷朝從龍舊臣。俱峻擢臺閣。惟宣宗登極恩。最為涼薄。如春坊中允林長懋者。至轉廣東鬱林知州。弇州書之以為不可解。余考長懋。永樂十八年。以編修侍皇太孫讀書。洪熙初。轉中允。是為宮臣且六年矣。仁宗崩問至。從臣扈從太子赴京。而長懋辭以不便鞍馬。自以舟行。比至則宣宗已登極。故有是遷。蓋上尚優容不加罪也。乃訟言宮僚遷擢。同異不平。且以二弟。一為部屬。一為監生。母老路遙。願改降繁難京職。上怒。下錦衣獄。終宣德一朝不釋。至英廟登極。始赦出。令之故官。遂卒於任。然則長懋免於誅殛。亦幸矣。時宮寮中。有司直郎張景良者。轉四川順慶通判。則不得其解矣。
△坊局
【坊局】近年詞林遷轉。俱以坊局為重。若從本衙門遞轉。則怏怏見辭色。蓋因講讀俱為翰林屬官。而修撰以下俱史官。不得與揆地講客禮也。以故今上己卯應天主試。先中允而後侍讀。以至高啟愚出題有勸進之疑。不知祖宗朝殊不然。如永樂二年李繼鼎。以禮部儀制郎中。兼右贊善。猶曰外僚也。英宗朝。岳蒙泉由正統戊辰鼎甲編修。至壬申已轉贊善。天順元年丁丑改修撰。入閣辦事。蓋轉宮寮已六年。仍還本衙門。且兩官俱從六品。其重詞館如此。其他翰林學士。兼春坊大學士。又不勝紀矣。
△宮僚兼官之異
【宮僚兼官之異】世宗朝用人入詞林多不次。而兼職亦異。如夏文愍以翰林侍讀學士兼吏科都給事。此特恩不必言。其他尋常兼官。如嘉靖二十年廷試。讀卷官張治直拜翰林光學士。則不當帶他職。而兼右諭德。提調官孫承恩。以禮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是矣。又帶少詹事。掌卷官左副都御史胡守中。本憲職也。而兼詹事府丞。蓋皆以宮官為重也。又是年彌封官通政參議兼禮科都給事李鳳來。揆之祖制。是以堂官兼屬吏也。尤奇。○永樂間。楊士奇、金幼孜輩。亦曾以光學兼宮寮。是時仁宗在東宮。特重其選。後館中久次者。亦轉宮臣。然不復以大寮兼矣。世宗初立莊敬太子。每事倣祖宗行之。故宮官較前朝特異。末年亦漸不然。乃宮寮自此日重。昔成化初。黎淳以英宗實錄成。陞庶子。力辭。願轉本衙門應得之官。其時猶未以坊局為榮也。今惟以早離史局為幸矣。○正統八年。胡儼以太子賓客。國子祭酒。兼侍講。掌翰林院事。卒於官。景泰間。以修通志成。閣臣商輅。由兵部左侍郎加兼太常卿、翰林學士、左春坊大學士。尤奇。
△詞林知制誥
【詞林知制誥】宋朝分內外兩制。翰林學士與中書舍人對掌之。本朝獨歸其任於翰林。正統初年。特置學士一人司其事。其後廢不復設。至弘治七年。始簡命尚書或侍郎一人。兼翰林學士。入內閣耑典誥敕。需次大拜為輔臣。以故詞林中亦呼為閣老。其不得入相者。十不一二人也。至嘉靖二十四年而廢之。但用講、讀、編、檢諸史臣四五員分掌。以至於今。蓋相嵩新居首揆。惡知制誥大臣之逼。故設計去之。自史臣分領以來。各以葩藻見長。其辭采。日盛一日。以逮數年來。如陶周望、董玄宰、黃平倩、湯嘉賓諸太史。咸命代才名。鼓其餘勇。駢麗詳縟。殫巧窮工。幾奪宋人四六之席。然揆之綸綍之體。或稍未然。○或云大僚司誥敕。廢不設。始於張永嘉柄政時。是不然。
△王師竹宮庶
【王師竹宮庶】信陽王師竹 【 祖嫡】 宮庶。與先人最相善。且不拘詞林前後輩俗體。博洽虛心。過從甚密。其為庶常時。值同館有以微嫌詈吏部吏者。時蒲坂楊襄毅 【 溥】 為太宰。聞之大怒。愬之江陵相公。蓋以俱江陵所取辛未榜中人也。江陵素嚴重。蒲坂議欲盡斥諸吉士為外寮。如張永嘉世宗朝丙戌、己丑故事。館司同州馬文莊爭之。弗能得。諸吉士各絮語自明求免。王獨奮然起。願以身獨承之。且謂庶常辱掾吏。亦何罪可問。江陵憚其詞直。怒亦解。授官史局。以復建文帝號為請。且云景皇帝位號久復。而英宗實錄中。猶書郕戾王附。名實並舛。亦宜改正。今上稱善。英錄中故稱。遂釐為景帝。而建文之號。則暫已。蓋以事體大。難驟舉行。而識者固韙其議矣。尋轉宮洗。會以撰明因寺碑文。受知慈聖太后。拜金綺佛像諸密賜。心不自安。恐人議其以他途求速化也。尋遷庶子。即以病請急歸。時正冀其復出。而僅以下壽歿。然晚年耳稍聵。似亦難以登綸扉云。其家世為右列。有子延世。官參將。亦能文。○辛未庶常之辱吏部掾也。在癸酉之秋。去散館止旬月耳。時吉士宋儒者。素與吉士熊登樸有口語。乃譖之江陵。謂毆吏止熊一人。江陵信之。比散館。宋授禮部主事。熊授兵部主事。蓋有意抑之。熊有才名。館試亦屢前列。遠非宋比。即不留亦當掖垣。而得此官。乃諸吉士之殿也。意亦不無憤憤。出怨望語。宋儒者因增飾之。又以譖於江陵。謂登樸已具疏。將劾蒲坂幷及吾師相矣。江陵怒且恐。亟語蒲坂參之。蒲坂與登樸父名過號南沙者相善。同年也。不便舉事。乃囑之熊堂官大司馬譚二華 【 綸】 參之。坐降調外任。稍有言其冤者。江陵乃召熊、宋二生面質。始知盡出宋揑造。宋亦遂遠貶。時去二人授官匝月耳。因思蒲坂、江陵二老。俱一時高才巨公。何至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既用王太史一言而中寢。可謂能補過矣。又因宋儒讒說。致熊登樸兩遭蜮射。無端左官。人謂江陵英察。茲事則太憒憒云。○熊登樸號陸海。從謫稍進為常德府通判。其地故江陵楚旁郡也。以公差入京謁江陵。江陵留之坐。溫語慰勞之。曰足下今漸進可喜。努力修職。峻擢不難。我詞林衙門痛癢相關。我此語亦出痛腸也。熊徐起曰。只恐老師未必痛耳。記得醫書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請以二語驗之。江陵為大笑。歡劇而罷。熊後晉學使者歸。其父亦己丑庶常。以永嘉不愜。亦僅授主事。尤為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