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门
黄帝素问
阴阳离合论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 注离则为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 注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故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背里,是以三阴以太冲为主。】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 注太冲所起之地,为足少阴之处。】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 注少阴与太阳合,阳出于阴,故在阴之上。】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 注至阴穴在足小指外侧,太阳经脉之根起于此。《灵枢》曰:太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上穴下怱)笼。(上穴下怱)笼者,耳中也。太阴结于太仓,少阴结于廉泉,厥阴结于玉英。】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 注阳出于阴,从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广明。】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 注太阴主中土,为阴中之至阴,故位居广明之下。】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 注太阴与阳明合,并主中土,故位居太阴之前。】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 注厉兑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阳明经脉之所起。】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 注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曰至阴、厉兑、窍阴者,言三阳之经脉也。手足十二经脉,主三阴三阳之气。在经脉则分为三阴三阳;在气相搏,命曰一阴一阳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 注窍阴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阳主初生之气,故名阴中之少阳。三阳之气皆出于阴,故曰阴中之阳也。】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 注阴阳之气,分而为三阴三阳,故有开有阖有枢也。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阖;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 注开阖者,如户之扉;枢,扉之转柱也。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开主外出,阖主内入,枢主外内之间,若搏于中而勿浮,则合而为一阳矣。】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 注阳气出而主外,阴气升而主内。】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 注阴阳二气皆主于下,阴气出而在内,是以中为阴。其所出之太冲,在下而冲之上,名曰太阴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原。故三阴三阳,皆以太冲为主。】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 注隐白穴在足大指端,太阴为阴中之至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
【 注中为阴,故曰后曰前,言阴气出于下而并处于里之中也。】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 注涌泉穴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少阴乃一阴初生之气,故为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 注少阴主水,厥阴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阴之前。】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 注大敦穴在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阴肝经所出之井穴,阴在下,故论足之三阴也,十一月一阳初生,厥阴主十月,为阳之尽,故曰阴之绝阳。两阴交尽,名曰厥阴,故为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注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阖;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阴。
【 注阴气从下而出,在内之中,搏聚而勿沉,命为一阴也。阳气主浮,故曰勿浮;阴气主沉,故曰勿沉。盖三阳之气开阖于形身之外,三阴之气开阖于内之前后,故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 注(雩重)(雩重),气往来也。阴气积于内,阳气传于外,日出而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晡而阳气衰,日入而阳气内归于阴,一昼夜而为之一周。阴气开阖于里,阳气出入于形表,而为阴阳离合之相成也。】
诊要经终论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 注论脏腑阴阳之合并也。所论五脏之气者,三阴之所主也。三阴之气与三阳交并,阳气先至,阴气后至,合于十二经脉,内络脏腑,外络形身,外内出入,循环无端,故曰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不知并合诊,故不明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当知五行而生三气,三而三之,合而六气,六六之气,以应十二经脉。一经之气已终,是不复阴阳相贯,而环转无端矣。】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 注戴眼,眼上视也。反折,背反张也。瘈瘲,手足屈伸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侠脊抵腰中。手太阳之脉,循背上肩至目外眦。太阳主筋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太阳之经气已绝,是以筋脉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牵引也。手太阳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绝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脱,则血内亡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 注手足少阳经脉,皆循于耳,经气绝,故耳聋。少阳主骨诸节,皆属于骨,少阳气终,故百节皆纵。?目,惊貌,手足少阳之脉,皆至目锐眦,终则牵引于目,故目如惊而邪视也。绝系,目系绝也,少阳属肾,肾藏志,系绝则志先绝,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气外脱也。白者,三焦之荣内亡也。夫阳生于阴,色生于气,是以六经之气终而先见于色。】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 注手足阳明之脉,皆侠口承目,故口目动作而牵引歪邪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阳明之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阳明之妄言也。色黄,阳明之土气外脱也。上下经盛,胃气绝而无柔和之象也。荣卫者,中焦水谷之所生,肌肤不仁者,荣卫之气绝也。】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 注心之华在面,面黑者水气上乘,火气灭,而水气脱矣。齿长而垢,骨气泄也。腹胀闭而上下不通者,心肾水火之气并绝,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 注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腹胀。手太阴脉上膈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满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呕则气逆于上,故为面赤。不逆则否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 注手厥阴心主之脉,起于胷中,出属心包络。足厥阴肝脉循喉咙入颃颡,其下者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厥阴木火之气欲绝,故中热嗌干也。肝所生病者,遗溺,善溺者,肝气下泄也。心烦者,包络之气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甚则舌卷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三阴三阳之气终也。】
血气形志篇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 注夫气为阳,血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脏腑阴阳,雌雄相合,而气血之多少自有常数。如太阳多血少气,则少阴少血多气;少阳少血多气,则厥阴多血少气。阳有余则阴不足,阴有余则阳不足,此天地盈虚之常数也。惟阳明则气血皆多,盖血气皆生于阳明也。】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谓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 注夫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合十二经脉,阴阳并交,表里相应。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取虚实之要,知此乃足以诊。如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是故脏腑阴阳相为表里,此皆诊候之要也。】
气府论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
【 注脉者血气之府,穴者脉气所发。】
两眉头各一。
【 注攒竹穴也。】
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
【 注大杼、风门二穴也。入发至项者,谓上入于发际,下至于项间,相去三寸半许。旁五者,谓五行之两旁也。相去三寸半者,大杼在大椎各开一寸五分,风门在二椎间各开一寸五分也。】
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 注太阳之脉气,循背上升于头项,而中行督脉之顖会、前顶、百会、后顶、长强五穴,旁两行太阳经之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十穴,又旁两行少阳经之临泣、目窻、正营、承灵、脑空十穴,皆从太阳之气,而为太阳之脉气所发。是刚健柔顺,脉随气发者也。后六经皆然。】
项中大筋两旁各一。
【 注天柱二穴也。】
风府两旁各一。
【 注风池二穴也。】
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 注自大椎至尾骶骨计二十一节,其间十五椎,旁各一穴,谓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两旁共计三十穴。而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皆在于其间。】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 注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谷原作「骨」,据《灵枢》本输改。、至阴各六俞,共十二穴。通计七十七穴,外脱简一穴。】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
【 注天冲、曲鬓,左右各二,共四穴也。】
直目上发际内各五。
【 注临泣、目窻、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各五,共十穴。按太阳之气上升于头项,少阳之气上升于头颊,故此五脉,从太阳之气则为太阳之气所发,从少阳之脉则为少阳之脉气所发也。】
耳前角上各一。
【 注颔厌二穴。】
耳前角下各一。
【 注悬厘二穴。】
锐发下各一。
【 注和髎二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客主人各一。
【 注一名上关,在耳前起骨上廉。】
耳后陷中各一。
【 注翳风二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下关各一。
【 注下关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属足阳明胃经。】
耳下牙车之后各一。
【 注颊车二穴,属足阳明胃经。】
缺盆各一。
【 注缺盆二穴,在肩下横骨陷者中,属足阳明胃经。】
腋下三寸,胁下至胠,八间各一。
【 注腋下谓渊液、辄筋、天池。胁下至胠谓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共九穴。曰八间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间,凡八肋骨间也。渊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辄筋在期门下五分陷中,第三肋间。天池属手厥阴心包络经,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日月在期门下五分。章门系足厥阴肝经穴,在季胁肋端,脐上二寸,两旁开九寸,侧卧肘尖尽处是穴。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五枢在带脉下三寸。维道在章门下五寸三分。居髎在章门下八寸三分。】
髀枢中旁各一。
【 注环跳二穴,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为得。】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 注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侠溪、窍阴六穴。阳陵泉在膝下一寸,胻中。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侠溪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外廉陷中,端坐取之。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三分。丘墟在足外踝下陷中。窍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
【 注悬颅、阳白、头维,左右各三,共六穴也。悬颅、阳白,系足少阳胆经,头维系本经穴。悬颅在曲角上。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头维在头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半,神庭旁四寸半。】
面鼽骨空各一。
【 注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对瞳子下。】
大迎之骨空各一。
【 注大迎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
人迎各一。
【 注人迎穴,在结喉两旁一寸半,大动脉应手。】
缺盆外骨空各一。
【 注天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肩缺盆上骨际陷中,缺盆上起肉是穴。】
膺中骨间各一。
【 注膺窻、气户、库房、屋翳、乳中、乳根六穴,曰各一者,言膺中之骨间,正诸穴之所在。气户在柱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屋翳在巨房下一寸六分陷中。膺窻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当乳中是穴。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
【 注本经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五穴,各去中行三寸。不容在巨阙旁第四肋端下,至下承满、梁门、关门、太乙,上下相去各一寸。】
侠脐广三寸各三。
【 注滑肉门、天枢、外陵三穴。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侠齐各三寸。天枢在齐旁各开二寸陷中。外陵在天枢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
下脐二寸,侠之各三。
【 注大巨、水道、归来三穴。大巨在外陵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二寸。归来在水道下二寸,各开齐下中行二寸。】
气街动脉各一。
【 注即气冲穴,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
伏兔上各一。
【 注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 注八俞者,谓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八穴。分之所在计十六穴。三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巨虚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解溪在冲阳后一寸半,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中。冲阳在足跗下五寸,动脉应手。陷谷在足大指次指下本节后陷中。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厉兑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韮叶。】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
【 注晴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内眦外一分宛宛中,乃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蹻五脉之会。】
目外各一。
【 注瞳子髎二穴,属足少阳胆经,在目外去眦五分。】
鼻?丸骨下各一。
【 注颧髎二穴,在面鸠骨下廉锐骨端陷中。】
耳郭上各一。
【 注角孙二穴,系手少阳三焦经,在耳郭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
耳中各一。
【 注听宫二穴,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巨骨穴各一。
【 注巨骨二穴,系手阳明大肠经,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
曲掖上骨穴各一。
【 注臑俞二穴,挟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
柱骨上陷者各一。
【 注肩井二穴,系足少阳胆经,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
上天窻四寸各一。
【 注天窻、窍阴四穴。窍阴属足少阳胆经。天窻在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
肩解各一。
【 注秉风二穴,在肩上小髃后,举臂有空。】
肩解下三寸各一。
【 注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 注小海、阳谷、腕骨、后溪、前谷、少泽六穴。小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阳谷在手外侧陷中,锐骨下。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捏拳取之。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少泽在手小指外侧,去爪甲一分陷中。】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
【 注迎香、扶突二穴。迎香在鼻下空旁五分。扶突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半。】
大迎骨空各一。
【 注大迎穴,系足阳明胃经,在颊前一寸五分。】
柱骨之会各一。
【 注天鼎二穴,在颈缺盆上,扶突后一寸。】
髃骨之会各一。
【 注肩髃二穴也,在膊骨头肩端上两旁罅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 注三里、阳溪、合谷谷原作「骨],据《灵枢》本输改。、三间、二间、商阳六穴。三里在曲池下二寸。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合谷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三间在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二间在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商阳在食指内侧,去爪甲如韮叶许。】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
【 注颧髎二穴,系手太阳小肠经,在两頄骨锐骨端陷中。】 眉后各一。
【 注丝竹空二穴,在眉后陷中。】
角上各一。
【 注悬厘二穴,系足少阳胆经,在曲角上脑空下廉。】
下完骨后各一。
【 注天牖二穴,系足少阳胆经,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项中足太阳之前各一。
【 注风池二穴,系足少阳胆经,在耳后脑空下发际陷中。】
侠扶突各一。
【 注天窻二穴,在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属手太阳小肠经。】
肩贞各一。
【 注肩贞二穴,系手太阳小肠经,在曲颊两骨解间,肩髃后陷中。】
肩贞下三寸分间各一。
【 注肩髎、臑会、消铄三穴。肩髎当缺盆上突起肉。臑会挟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消铄在肩下臂外间腋对肘分下。】
肘以下至于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 注天井、支沟、阳池、中渚、液门、关冲六穴。天井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辅骨上两筋叉罅中。支沟在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阳池在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液门在手小指次指本节间陷中,捏拳取之。关冲在无名指端,去爪甲如韮叶许。】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
【 注风府、痖门二穴也。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痖门在项间,风府后一寸,入发际五分,项中央宛宛中,入系舌本。】
发际后中八。
【 注神庭、上星、顖会、前顶、百会、后顶、强间、脑户八穴。神庭在鼻上入发际五分。上星入发际一寸正中央陷中。顖会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前顶在上星后寸半陷中。百会在前顶后寸半顶中央,略退后些,可容爪甲一米许。后顶在百会后一寸半。强间在后顶后一寸半。脑户在强间后一寸半。】
面中三。
【 注素髎、水沟、龂交三穴。素髎在鼻柱上端准头。水沟一名人中,在鼻柱下近鼻孔中央陷中。龂交在唇内,齿上龂缝中。】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 注自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长强,计十三穴,及下两旁之会阳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项后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节间。身柱在三椎下节间。神道在五椎节间。灵台在六椎节间。至阳在七椎节间。筋缩在八椎节间。脊中在十一椎节间。悬枢在十三椎间。命门在十四椎间。阳关在十六椎间。腰俞在二十一椎间。长强在脊骶端。会阳在阴尻骨两旁,属太阳膀胱经。】
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 注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节,连项上三椎共二十四节,或曰应二十四气。】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
【 注廉泉、天突二穴。廉泉在颔下结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
膺中骨陷中各一。
【 注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六穴。喉下胷骨间为膺。璇玑在天突下一寸。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中。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陷中。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
【 注胃脘概上脘中脘下脘,皆胃之脘也。此言蔽骨以下至胃之上脘,计三寸间,有鸠尾、巨阙之穴。自脐之中央至胃之上脘五寸间,有上脘、中脘、建里、水分之穴。自胃之下脘,至横骨毛际横纹间,计六寸半,有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之穴。一者,谓六寸半之零一分也。盖以量尽处取穴,而上下穴间有一分之余也。此分度腹穴之法也。鸠尾在蔽骨下五分。巨阙在鸠尾下一寸。上脘在巨阙下一寸五分。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建里在中脘下一寸。下脘在建里下一寸,上脐上二寸。水分在下脘下一寸。神阙在水分下一寸,当脐之中央。阴交在脐下一寸。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石门一名丹田,在脐下二寸。关元在脐下三寸。中极在脐下四寸。曲骨在中极下一寸,入横骨毛际中五分。故自胃之下脘至横骨间,止六寸半也。此取腹穴之法,上以蔽骨,下以横骨,中以脐之中央为准,各分而度之也。】
下阴别一。
【 注下两阴之间,别有一穴,名曰会阴。】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神阙在水分下一寸,当脐之中央。阴交在脐下一寸。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石门一名丹田,在脐下二寸。关元在脐下三寸。中极在脐下四寸。曲骨在中极下一寸,入横骨毛际中五分。故自胃之下脘至横骨间,止六寸半也。此取腹穴之法,上以蔽骨,下以横骨,中以脐之中央为准,各分而度之也。】
目下各一。
【 注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乃任脉阳蹻胃经脉气之会。】
下唇一。
【 注承浆穴,在唇下陷中。】
龂交一。
【 注龂交穴在齿龂缝中。上古以龂交有二:督脉之龂交入上齿,任脉之龂交入下齿也。以上下之龂齿相交,故名龂交。以上共二十七穴,尚少一穴,愚谓脖胦乃脐下另有一穴,非气海也。】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
【 注言冲脉之穴,侠鸠尾各开半寸,下至脐间,相去一寸而一穴也。幽门二穴,在巨阙旁各开五分。通谷在幽门下一寸。阴都在通谷下一寸。石关在阴都下一寸。商曲在石关下一寸。肓俞在商曲下一寸。】
侠脐下旁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 注此冲脉之侠脐下两旁各开五分,每穴相去一寸。此取腹脉之法,盖腹穴无陷中可取,止可以分寸度量,上以蔽骨鸠尾,中以脐中,下以横骨为准绳也。中注在肓俞下一寸。四满下中注一寸。气穴一名胞门,又名子户,下四满一寸。大赫一名阴阙,又名阴维,在气穴下一寸。横骨下大赫一寸,在阴上横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五分。按图经内横骨、大赫、气穴,皆相去中行寸半。】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
【 注足少阴舌下者,肾脉之上通于心,循喉咙侠舌本,而舌下有肾经之穴窍也。足厥阴毛中急脉者,谓肝经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而肝气之弦急也。本篇论手足三阳之脉气所发者,三百六十五穴,以应周天之数,而末言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手足鱼际,谓内有五脏之脉五,而阳中之有阴也。然脉气又皆本于五脏五行之所生,而三阳之气,亦由于阴中之所出也。】
手少阴各一。
【 注言三百六十五穴之中,有心脉之穴二也。】
阴阳蹻各一。
【 注阴蹻谓交信二穴,阳蹻谓跗阳二穴。本篇虽论手足三阳之脉气所发,而内有冲任阴蹻五脏之阴脉焉。】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 注鱼际者,谓手足之白肉隆起处,有如鱼腹而穴在其际也。手之鱼际,肺之脉气所发;足之鱼际,脾之脉气所发也。】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 注手足三阳经脉气所发者,二百九十八穴,督任冲脉所发者七十八穴,五脏脉气所发者十穴,阴阳蹻四穴,通共三百九十穴。内太阳经内重督脉五穴,重足少阳十穴;手阳明内重大迎二穴;手少阳内重悬厘二穴;风池二穴,天窻二穴,颧髎二穴,共重二十五穴。除去所重,实三百六十五穴也。】
骨空论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 注此言任脉之有骨空也。任脉乃循于腹之肉穴,然起于中极之下,上毛际而交于横骨,循膺胷之鸠尾、膻中、天突,而至于咽喉上颐,循承浆而入络于齿龂,复循面入目下而络于承泣,是始终之有骨穴也。】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胷中而散。
【 注气街即气冲,系足阳明经穴,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横骨之两端。冲脉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侠脐左右各五分,上至胷中而散。再按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循腹右上行至胷中而散,澹渗于肌腠,充肤热肉,生毫毛,此冲脉之血气行于脉外也。今止言腹而不言背者,谓冲脉之血气散于脉外,而充于骨空也。故所谓骨空者,谓经脉之气注于节之交而为穴也。至于骨空之血气,乃脉外之血气也。】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 注此论督脉循于骨空也。下骨中央,毛际下横骨内之中央也。庭孔,阴户也。溺孔之端,阴内之产门也。此言督脉起于少腹之内,故举女子之产户以明之。当知男子之督脉亦起于少腹内宗筋之本处也,故下文曰,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盖此节举女子,则男子可知;下节论男子,则与女子等也。】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 注篡间,前后阴相交之处,臀尻也。言督脉之别络,前循阴器合篡间,绕前后二阴之后。又别络者,分而行之,绕臀与足太阳之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按足太阳之中络者,循髀枢,络股阳而下,贯臀合足少阴,自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而督脉之别绕臀者,至少阴与太阳中络,所合之处相合,而同上股,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 注此言督脉循于背者,乃从上而下也。夫背为阳,腹为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故其脉之循于背者,复从上而下,若天气之下降也。盖阳生于阴,故其原出于前阴,循腹而上,至于目。太阳主诸阳之气,其脉起于两目之睛明穴,而督脉亦与太阳之脉同上额交巅,络脑出项,循脊而下,此阳气之环转于上下前后,犹天道之遶地而一周也。】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 注此言督脉之原起于少腹,内分而两岐,一循阴茎下至篡,而与女子等,一从少腹直上,贯脐入喉,上颐环唇,入龂交上齿缝中,上系于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睛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