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十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十四

唐玄宗御注并疏 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 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蒙阳强思齐纂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章,前章明凡淫耳目,望混其心,故次此章,即明皆有生死,凡溺生死,义味相接,

所以次之。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正标凡圣,示妄执不同,第二假设问答,辨其所以,第三显善摄生人,不为三毒所害,第四重设疑问,叹美结成。

第一正标凡圣,示妄执不同。

夫紫极无名之尊,玄德甚深之道,偃息上方之界,从容太极之宫,高谢随迎,迥超生灭。阆苑山上,嵯峨白玉之楼,函谷关前,夭关紫云之端,哀哀凡鄙,出死入生,爱欲长昏,行运十三之事,迷情同执,将安一百之年。命过箭射於穷泉,魂魄流离於间狱,坟壑一闭,空闻松柏之风,形质一埋,讵鉴轩庭之月,大圣流泪,痛怀些一向。

出生入死。

御注:了悟则出生,迷执则入死,此标尔。○御疏:了悟生死,不厚其生,名为出生。迷执人我,动之於死,名为入死,此标章门也。○河上公曰:出生谓情欲出於五内,魂定魄静,故出生。入死谓情欲入於胸臆,精神劳惑,故死。○荣曰:从幽至显,名日出生,自有归无,称之入死。○成疏:出生者,超凌三界,出离死生。入死者,沈沦三涂,没溺生死。若解生死义者,从无出有以释生,自有还无以释灭,为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

御注: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泛论众生当生安生得生理,处死顺死得死理,如此者,大凡十中有三人矣。○御疏:徒者,类也。此则泛论众生能安生理,不自矜贵,适来为时,一无封执,如此之者,大凡而论,十中有三人尔。此谓顺理者少,而逆理者多也。○河上公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有十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香臭口不妄言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严曰: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此十三事,虚生充实,无生常存,清生聪达,静则内明,微生彰显,寡则生众,柔生刚健弱生坚强,卑生高大,损生盈满,时则通达,和则得中,音则有余用之治身,与天地长久,用之治国则国祚长延也。○荣曰:死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九窍四关,十三也。若能绝欲,则为生之类。必其放荡,则为死之徒也。○成疏: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徒,类也。十三谓四关九窍,言九窍四关凡圣俱有,圣人不执身为身,忘怀迷执,故能出三界。凡夫为执迷是非,心恒起灭,因斯迷倒,故入六道。入六道则死之类,出三界则生之徒也。

死之徒十有三

御疏:此亦泛论安死之道,不拒变化,适去为顺,一无惊怛,如此之者,亦十中有三人尔。○严曰:实、有、浊、扰、显、众、坚、强、高、满、过、泰、费,此十三事也。实生空虚,有生消亡,浊则听塞,扰则失明,显则生微,众则生寡,坚生柔,强生弱,高生卑贱,满生损空,过生闭塞,泰生困穷,费生祸息,是不祥,死之徒矣。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御注:徇生太厚,以养伤生,既心矜此生,故动之死地,此则生理既失,死理亦亏,如此之辈,亦十中有三尔。○御疏:此释迷执之人,养生失理之徒也。言人虽欲修生,不能悟了,动往丧生之地,安生之理既失,顺死之道又乖,如此之辈,亦十中有三人尔。○河上公曰:人之欲求生,动作反之,十有三死地也。○荣曰:所以流至死地者,由十有三重造过。○成疏:凡人之生,动即适死地者,盖为执此十有三徒,染滞前境故也。

第二假设问答,辨其所以。

夫何故?

御注: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问所以动之死地,夫缘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之尔。○御疏:此设问众生动之死地之由。○河上公曰:问之何故,动之死地也。○荣曰: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何为得至於死地,言用之九窍,运之四关,多取有为之死业,爱养无常之生身,厚过其分,动之死地也。○成疏:假设疑问,以生后答。

以其生生之厚。

御疏:此正答,言众生动之死地者,以其耽滞有为,溺情纵欲,厚自奉养,以生其生,养之太厚,故动之死地尔。○河上公曰: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违道件天,妄行失纪也。○成疏:言不能体道忘生,而执生为有,多积财产,厚资此生,而营生过当,故动之死地,此一句答前问意也。

第三显善摄生人,不为三毒所害。

盖闻善摄生者,

御注: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善摄卫生理之人,心照清净,无食取之意,则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带甲兵,此不求害物也,则物无害心,故无投角措爪容刃之所矣。○御疏:摄,卫也,谓善能以道卫生之人,妙观生本,本来清净,於生忘生,不以情欲而滑其和,唯以冲虚而养其性,物莫能害,故称善摄。○河上公曰:摄,养也。○荣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不能养性,内为情欲之所伤,外为毒虫之所害,善摄生者,不耽染,性不伤,无毒心,物无害也。○成疏:盖不尽之辞,闻犹窃闻也。摄,卫也,亦养也。言善能摄卫养生之人,忘淡虚夷,不轻染境,摄卫之目,显下文也。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御疏:不期而会日遇,按《山海经》兕出湘水南,苍黑色。《尔雅》云,形如野牛,一角,重千斤。善摄生之人,不起心害物,所以陆行不求遇於兕虎,入军不被带於甲兵,故虎兕甲兵亦无伤害之意。○河上公曰:陆行不遇兕虎,自然远避,害不干也。入军不被甲兵,不好战以杀人。○成疏:陆行不遇兕虎,陆,平地也。兕,毒兽,一角,形如牛,色青。言善摄生人,不为毒兽所触。内解者,言平居安静,不为烦恼所加。入军不被甲兵,言摄生之人,纵入军阵,亦不为干戈所害。内解者,言纵入尘境,亦不为色等所伤也。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御疏:前明善摄生之人,内无害心,所以外不遇兕虎,此明设所逢遇此,无伤害之心,自然彼无容措之处,是知忘情於物者,则海上之鸥可驯而狎,陆行之兽可系而游,况伤害乎,故无是也。○河上公曰:养生之人,虎兕无由伤,兵刃无从加也。○荣曰:言养生以道,积善以行,是前显不与恶遇,今明虽遇无伤也。○成疏:驻,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即触,喻痴也。虎性躁暴,喻啧也。兵刃锐利,能伤於物,喻贪也。言善摄生者,妙体真空,故虽处世间,而不为三毒所害。

第四重设疑问,叹美结成。

夫何故?

御注: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夫何故,兕虎甲兵无容措之所乎?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御疏:此问虎兕兵刃是害人之物,今不投措其爪角,无容其兵刃者,其故何也?假问其故,以晓於人。○河上公曰:问虎兕兵甲何故不伤害。○荣曰: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夫生我者神,杀我者心,我杀由心,心为死地,若能灰心息虑,不构有为,无死地也。○成疏:假设疑问有何事,故得致如是。

以其无死地。

御疏:此正答也,夫见有其身者累,生生之厚者死。今善摄之人,照法性空,悟身相假,故能於生忘生,不为厚养之过,无私顺化,故无死地可处尔。既心无死地,夫何虎兕兵刃能害其生乎?○河上公曰: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言神营护之,此物不敢害之。○成疏:夫见有身者,故以身为死地。今善摄生人,忘於身相,即身无身,故无地之可死也。既无死地,三毒何所加乎。此答前问意也。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标善摄生人能设虚假,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明道德应化,生育黎

元,第二明劝示众生,尊道贵德,第三广显虚通,慈悲生化,第四结成玄德,利物忘功。

第一明道德应化,生育黎元。

夫蠢物之形,有生之类,资氤氲以生育;假要妙以播灵,愚智之品不同,贵贱之形各异,鹏鴳之不知远近,蟪蛄之莫辨春秋,梅柳以上月芬敷,花蝶以中园明媚,匪爵之功何测,自然之道为常。譬之大海,无所不容,比之於天,无所不覆,一花一叶,道在其中。

道生之,德畜之。

御疏:道生之者,言道降冲和之气,陶冶万物一物得以生,故云道生之。注云妙本动用降和气者,妙本,道也,至道降气,为物根本,故称妙本。德畜之者,德,得也,畜,养也。谓万物得道用,而能畜养,斯则约道畜养之处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

○河上公曰:道生万物。○成疏:至道虚玄,通生万物,上德慈救,畜养群品,故云道生之德畜之也。

物形之,势成之。

御注: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故云物形之。乾知坤作兆形位者,《易·系辞》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地为形,上下为位,斯皆道功,寄乾坤以为用也。势成之者,言为万物化天时地利阴阳之势,而物资之以成,故云势成之。○御疏:同物形之,乾知坤作兆形位矣。势成之者,道生德畜,品物流形,乾知坤作兆形位者,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地为形,上下为位,阴阳之势,而物资之,故云势成之。寒暑之势各成遂尔。○河上公曰:物形之,一为万物设形像也。势成之,一为万物作寒暑之势以成之也。○严曰:物形之,乾知坤作兆形位,势成之,寒暑相成,各得成遂也。○荣曰:至道运而无壅,何适而不能。玄德动而不滞,何事而不可。今约事分用,道生则理归於道,德畜则义在於德,生畜於物,物各有形,既秀而实日熟,生畜俱全日成也。○成疏:物形之,势成之,物形言察道而有形质,此释道生之也。势成言以德化导,陶营心灵,令行业淳熟而成就也,此释德畜之也。

第二明劝示众生,尊道贵德。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御注:万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贵之也。以道有生畜之功,故凡厥怀生,莫不尊尚於道,敬重於德,此劝示众生,令敦本而崇道也。夫世之尊荣,必由人君爵命然后为尊,今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盖以生成备物耳。○御疏:以道德有生畜之功,故凡厥怀生,莫不尊尚於道,敬重於德,此劝示众生,合教本而崇道也。○河上公曰:道德所为,无不尽敬,动而尊敬之也。○严曰:万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责也。○荣曰:父母所生,天地覆载,诚可尊也。今道德恩隆於父母,功盖於天地,理当尊贵。○成疏:道德育覆,具如前旨,苍生荷赖,日用不知,是以劝示令其崇尚。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御注:言道德之尊贵,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贵尔。○御疏:夫代之尊荣者,必由人君爵命然后为尊,今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盖以生成之功被物,故物尊贵之,非假爵命而常自然责尔。○河上公曰:道一不命召万物而常自然,应之如影响也。○严曰:言道德之尊贵,非假爵命,但生成被物,自然尊贵。○荣曰:道德虚忘,自然尊贵,非由爵命,方见敬重也。○成疏:世上尊荣,必须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贵,无关爵命,故常自然。

第三广显虚通,慈悲生化。

故道生之,畜之,

御注:增进日长也。○御疏:此覆结初章道生之义也。始之为生,养之为畜。○河上公曰:道之於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国治身,亦当如之也。○严曰:生畜则覆结首两句,增进日长,字抚日育,辅相日成,遂终日熟,资给日养,废庇曰覆,此八者皆道德之功用也,故尊贵之。○荣曰:此广明道德生畜之义也。进益日长,抚恤日育,构立日成,圆足日熟,资给日养,衣被日覆也。○成疏:重迭前文,以生后句。而直举道不言德者,明德不异道,而文略也。故《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妙同也。

长之,育之。

御注:安抚为育也。○御疏:增进日长,安抚曰育。○成疏:长之谓增其善芽。育之谓进其功行也。

成之,熟之。

御注: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是以人莫不尊道贵德。○御疏:辅相日成,遂终日熟。○成疏:以无上妙法,莹饰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业淳熟,此犹是迭前语,以生后文也。

养之,覆之。

御疏:资给日养,荫庇日覆。八者皆道德功用之谓,所以万物尊而贵之。○成疏:养之谓酬其果报,覆之谓荫以大慈也。以上四双,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句,明能遣其功也。

第四结成玄德,利物忘功。

生而不有,

御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具如载营魄章所释,彼章言人修如道,此章明道用同人。○御疏:道生万物,不见有生之可生,忘生之功,结上道生之义也。○河上公曰: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也。○荣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夫伐其功者,非至功也。恃其德者,非大德也。今既生长不恃不宰,深妙之德也。○成疏: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生,刍狗群情,故即生而不有,有既有而不有,生亦不生而生,此遣道生之也。

为而不恃,

御疏:德之为养,不见有物之可为,不恃其功,结上德畜之之义。○河上公曰:道可施为,不恃望其报也。○成疏:既生成万物,不有其生,施为法教,於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长而不宰,

御疏:以道德忘生畜之功,故虽居万物之长,长育成熟,而不为主宰,责望於物,言此者欲令人君法道生育,而忘其功尔。○河上公曰: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也。○成疏:长养苍生,功侔造化,而能所俱幻,谁其宰乎,此遣长之等四双也。

是谓玄德。

御疏:此叹忘之也。玄者深远不测之名也,大道虽能生能畜,而终不恃不宰,德施周普而名迹不彰,岂非深远不测之德乎。○河上公曰: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成疏:是则指於上句,谓则言及下文。玄者深远之名,德以证护为义,指前体道之士,利物忘功,以法圣人,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能生化,利物忘功,故次此章,即显道为始母,劝令修习,今就此章,义分四别,第一明道为始母,劝物起修,第二显修习之方,闭塞之妙,第三泛举空有定慧解行法门,第四明晦迹韬光,能继常道。

第一明道为始母,劝物起修。

夫真理以圆冷得名,妙本以虚通受称,故能子育万物,母生众形,应世界以大权,纳虚无於指掌,寂然不动,乃能游於物初,静默恬忘,复刳心於道本。孔丘着论,遂惊叹犹龙,庄子成言,乃沉形而在蚁。常塞其兑,弗开其门,终身无勤,济生全矣。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御注:始者冲气也,言此妙气生成万物,有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御疏:资气日始,资生日母,言道能以冲妙气生成万物,物得以生,如母之生子,故云以为天下母。始母虽殊於道气,布化常一,故上经云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言此者,欲令知源识本,守母而存子也。○河上公曰:天下有始,始有道也。以为天下母,道为天下万物母也。○荣曰:道为物本,故云始。德能畜养,故云母也。○成疏:始,道本也,母,道迹也,夫玄道妙本,大智慧源,超绝名言,离诸色象,天下万物,皆从此生。今泛言天下者,欲令行人识根知本,故上经云:无名天地始也。以为母者,言从本降逃,导引苍生,长之育之,如母爱子,故上经云:有名万物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御注:万物既得冲气茂养,以知其身,即是冲气之子。○御疏:言人既得冲和之气,茂养为母,当知其身是冲气之子。○河上公曰:子,一也。既知得道,已当复知一也。○荣曰:道德生畜,母之义也。物从道生,子可知也。○成疏:夫本能生迹,迹能生物也,既得知道大慈,能引接凡庶者,即是我母,方知我身

即是道子,从道而生故也。

经云:虚无自然,是真父母也。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发身不殆。

御注:既知身是冲气之子,当守此冲和妙气,不令离散,则终段其身,身长无危殆也。○御疏:言人既知身是道气之子,从道气而生,当守道清净,不染妄尘,爱气养神,使不离散。人从道生,望道为来,今却归道守母,故云复守尔。段身不殆者,言人能常无欲以归道用,可以终竟天年而无危殆也。○河上公曰:已知一,当复守道,反无为也,不危殆也。○荣曰:子从亲生,必须孝於亲,物从道生,必须守於道,子孝於母,母慈於子,通天地,感神明,物无伤也。人守於道,道爱於人,积功行,着幽显,物无害者,故言不殆也。此明母子相守,本末相收,能行者家国安也。○成疏:既知我是道子,应须复归守其母也。但能归根守母,体道会真,迹虽有没有存,而本无危无殆。何者,夫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从道生,物即是末。而本能摄末,所以须归。母能生子,所以须守。守母则久视长存,归本则投身不贻,故劝之也。《西升经》云:常能养母,身乃长久。

第二显修习之方,闭塞之妙。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御注:兑,爱悦也。目悦色,耳悦声,六根各有所悦,纵则生患,是故塞之。不纵六根爱悦,则祸息之门闭矣,故终身不动劳。○御疏:此明绝欲守母之行也,兑,悦也,谓耳目爱悦声色,鼻口爱悦香味,六根各有所悦。门以出入为义,言诸根色尘之所由也。塞其爱悦之视听,则祸患之门闭矣。祸息门闭,则终身无动劳也。故云终身不勤。○河上公曰:塞其兑,兑,目也,目不妄视也。闭其门,门,口也,使不妄言说非也。终身不勤,人当塞目不妄视,闭口不妄言,则终身不勤苦。○荣曰:掩目闭口,外患不生,既无疲劳,人绝勤苦,会无名之始,归有名之母,修身之道也。○成疏:塞其兑,闭其门,上虽劝其母,犹未示修守之方,故此下文具显守复方术,即闭塞等是也。兑,口也。而六根之中,偏举兑者,明口既是三业,又沾六根,为罪多也。门,五门也。闭五门,不着色声香味触诸尘境也。前举兑是根之别,此言门是根之总也。但闭塞之义有两,一者断情忍色,柄托山林,或即塞闭其门,不见可欲。二者体知六尘虚幻,根亦不真,内无嗜欲之心,外无可染之境,既而恣目之所见,极耳之所闻,而恒处道场,不乖真境,岂曰杜耳掩目而称闭塞哉,盖不然乎。见无可见之相,听无定实之声,视听本不驰心,斯乃闭塞之妙也。终身不勤,勤,劳苦也。夫学道多端,行门匪一,或静心而避尘境,或即境而体真源,深浅纠纷,寔唯多种。故《西升经》云:动则有载劫,自唯甚若勤也。但能依前闭塞,即境而真,心性宽闲而无劳倦,可以尽年终命而不劳勤苦者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御注:开张六根,纵其视听,以成济其爱悦之事,则常有祸息,故终身不救。○御疏:此明失道之行也。开其视听之门,济其爱悦之事,则祸患日增,故终身不能救理也。○河上公曰:开其兑,开目视情欲也。济其事,济,益也,益情欲之事也。终身不救,祸乱成也。○严曰:若夫塞其聪明,闭其天门,关之以舌,键之以心,夫不听之听,与天同听,不视之视,与天同明。不言之化,与天同德。岂俟於开济之乎。○荣曰:失道滞俗,去本求末,通六情之兑,开五欲之门,虽成有累之事,终失无为之道,亡没此身,难可救拔。○成疏:及愚者为之,即开其眼耳等根,济於色声等事,终身耽染,没命贪淫,纵使大圣大慈,良亦目击不能救度之也。

第三泛举,空有定慧,解行法门。

见小曰明,

御注:人能於事微小,则见而改行,可谓明矣。○御疏:此示防患之源也。恶兆将兴,细微必察,故忧悔吝之时,则存乎纤介,守母之人,防萌杜渐,理之於未乱,能如此者,可谓之明。○河上公曰:萌芽未动,祸乱未见,为小。昭然独见为明。○严曰:昭然独见无形之变,毫毛之害,不生祸患,则不得及於身矣。○荣曰:见小日明,用柔曰强,祸乱初起为小,预能防患日明,顺道无违曰柔,始终不损日强。○成疏:见,观照也,小,微细之名也,即至妙之理也。言行人但能照於妙境,智慧则日日增明,故上巷云:观其妙也。

守柔曰强。

御注:守柔弱,则人不能加,可谓强尔。○御疏:守柔弱之行者,处不竞之地,人不能加,同道之用,能如此者,可谓之强。○河上公曰:守柔弱,日已强大也。○成疏:既能见小,即智慧增明,复能用道,谦和柔弱,故其德业日日强盛也。夫学道之初,有定有慧,有行有解,见小即是慧解之门,用柔即是定行之衍。故六度之中,即有定行慧解,前五是行,后一是解,解则是慧,其行则兼定兼有,而以空导有,以有资空,欲明资导之能,故言用柔见小也。

第四明晦迹韬光,能继常道。

用其光,复归其明。

御注:见小则明,守柔则强,若矜明用强,将失守柔见小之义,故当用光外照,复归守内明,则长无患累矣。○御疏:光者外照而常动,明者内融而常静,由见小守柔则为强,不矜明而用强,故虽用光外照,还归内明,此转释见小守柔之义,使息外归内, 故曰复归其明。○河上公曰:用其光,用其目光於外,视时世之利害也。复归其明,复当反其光明於内,无使精神泄也。○严曰:神外动也,用其光以外照,不违衣食,不求过分,当贱不望贵,贫不望富,若如此则反归其明,故神明不耗。我能入道,道亦入我,我道相入,浑而为一,守静致虚,我为道宗,自然之应。○荣曰: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智能照机,以之防祸,用其光也。睹见未萌,皎然无失,内视反照,复归其明也。己不罹患,无与身殃也。○成疏:光,智照也。既空有行圆,故能慧照於物也。虽复用光照物,即照而忘,韬光晦迹,归明於昧,故云复其明也。下文云光而不耀,《庄子》滑疑之曜,圣人之所图也。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御注:遗,与也。言还守内明,则无与身为殃咎者,如此是谓密用真常之道也。○御疏:遗,与也。殃,咎也。言用光照物,於物无着,还守内明,不自矜耀,守母存子,返照本源,自无殃咎也。是谓袭常者,密用曰袭,人能察微远害,守柔含明,如是等行者,是谓知子守母,密用真常之道也。○河上公曰:无遗身殃,内视存神,不为漏失也。是谓袭常,人能行此,是谓修常道。○荣曰:是以袭常,放情极欲,违本徇末,患难斯至,归无常也。○成疏:既知照而忘,行圆德备,诸累已尽,无复遗余之殃咎也。亦云:遗,与也,无复与身之殃衅也。行业圆备,诸累复尽,传灯至教,允属其人,故指此人可谓承袭常道,绍隆真教也。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正明忘照之人,能继真常之道,故次此章,叹真常之道甚自平夷,

介然起知,即乖於至理。就此章内,义分有三别。第一明道体希夷,妙绝分别,第二明不怀道者,饕餮多贪,第三指此贪窃之人,乖於至理。

第一明道体希夷,妙绝分别。

夫至圣介然大悟於道,混如鸡子,天地不产其形,浩若鳖山,波涛不测其量,岂方儒墨,识谬浅深,吕虔归其佩刀,王祥知其位重,郭璞誓以淮水,将表王导门高,并沉倾溺之津,不造希夷之境,致俗流而弗悟,为臭腐而称奇,沦於欲海之中,压在邪山之下,不知正理,失在於斯耶。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御注:老君言:若使我耿介然矜其有知,欲行大道,既与道不合,故唯所施为,是皆可畏也。○御疏:使我者,老君假设之辞也。介然谓耿介然,有知之貌。夫道非知法而人欲以有知行道,故老君患其蔽蒙,故言之曰:使我耿介然矜其有知,欲行无为大道於天下者,有知则与道相乖,而失无为清净之化,故唯所施为,将害於物,甚可畏惧也。○河上公日: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介,大也。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言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则行於大道无为之化,绝威严之政。唯施是畏,唯,独也。独畏有所施为,失道意,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荣曰:老君伤时王不从夷路,唯履睑途,服文彩而带利剑,厌饮食而积货财,农田荒秽,仓凛空虚,此乃夸道之人,岂知纯粹之行。若使我微知政事,必行无为之大道,不涉有为之小径,有所施为之事,尤畏不行也。○成疏:使我者,假设之辞也。知,分别也。介然,微小也。言正真之道,甚自平夷,假使我微介起心,以知行道者,此即妄起攀绿,乃为流动,深不可也。何者,夫至道虚通,妙绝分别,在假不假,居真不真,真假性齐,死生一贯,入九幽而不昧,出三界而不明,履危险而常安,临大难而无惧,故无畏也。今乃起心分别,乖於本心,诸所施为,动之死地,故可畏也。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御注:大道平易,是畏有知,人而多故,欲心求捷,如彼行人好从邪径。邪径之弊,具如下文。○御疏:夷,平也。径,邪捷之道也,言大道坦然平易,而人好从邪径,但大道之化,贵夫无为无为则平易,而代之从事,不能息智於无欲,将役心以应务,始虽好径而求捷,终则失道而焚和,故云人甚好径。○河上公曰:大道甚夷,夷,平也,大,易也。而民好径,径邪不平正也。大道甚平易,而民好从径邪不平正。○荣曰:正道平而易,邪径险而难,理国者多履其难,修身者少从其易,斥无道。○成疏:夷,平正也。径,邪道也。言至理平等,甚无分别,颠倒之类,背正好邪,遂使大道陵迟,小成孔炽也。

第二明不怀道者,饕餮多贪。

朝甚除,

御注:尚贤矜智生巧伪。除,理也。○御疏:除,理也。言好径之君不尚无为之化,但以有为为理,虽云甚除,有为则伤巧诈,故注云尚贤矜智生巧伪。又解云:朝廷修理,峻宇雕墙,故云甚除。○河上公曰:高台榭,修宫室。○荣曰:朝甚除,田甚芜,雕墙峻宇,除故造新,下人妨农,良田芜秽,徇名好利,弃少求多,道业不修,丹田荒废。○成疏:失道之君,好行邪径,不崇朴素,唯尚华侈,既而除去故宇,更造新宫,雕楹刻楠,穷乎绮丽。

田甚芜,

御注:浮食惰业废农事也。○御疏:草长日芜,淫巧浮食,则农事荒芜,既阙嘉生之熟,何望如抵之积。○河上公曰:农事废业,耕治失时。○成疏:摇役既繁,农夫丧业,遂使东皋不作,南亩荒芜也。

仓甚虚。

御注:南亩不收无储积。○御疏:年登则廪实,农废则仓虚,自然之理也。○河上公曰:五谷伤害,国无储也。○荣曰:年登则廪实,农废则仓虚,行薄而业虚,德充则道实也。○成疏:稼穑有限,而国费无赞,杼轴其空,仓廪斯罄。

服文彩,

御注:刻雕绮绣害工利。○御疏:青赤为文,色丝为彩也,言贱质而贵文。○河上公曰:好饰伪,贵外华。○荣曰:服文彩,带利剑,捐素以事华,贱文而贵武,修真者内不存於道德,外唯饰以威仪,毒意未祛,带利剑也。○成疏: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黼散文绣,以丽其身,干将镆铘,以卫其命,醪醴膻腥,以爽其口,不崇上德,不恤下人,嗟乎饕餮,一至於此。

带利剑,

御注:文德不修尚武备。○御疏:利剑者,武备也。夫文德者,理国之器用,武功者,文德之辅助,而文为本,武为沫,今若专事武功,是弃本而崇末也。○河上公曰:尚强武且奢。

厌饮食,

御注:烹肥击鲜重滋味。厌,饫足尔。○御疏:厌,饫足也。庖厨浓厚,厌饫芳鲜,上多玉食之资,则下有冻馁之患矣。○河上公曰:厌饮食,财货有余,多嗜欲,无足时。○荣日:厌饮食,资货有余,夫味无味者饮和浴德,为无为者礼士爱贤,鄙刍豢以草食为乐,散货财以不贪为宝,此则内外无不可也。而厌之以芳鲜,积之以珠玉,是盗夸之行,非家国之基也。

财货有余。

御注:聚敛积实饶珍异。○御疏:财货谓钱帛珠玉之流也。多藏厚敛,有余也。末学不贪为宝,但欲多财累愚尔。○成疏:轻躁荒淫,於政不足,重赋百姓,积敛有余。

第三指此贪窃之人,乖於至理。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御注:矜其有知,动以成弊,行同盗窃,仍自矜夸,夸盗非道,适令兴叹。也哉者,叹辞尔。○御疏:非理而取为盗,矜其所有为夸,且头会而敛,取於不足,纵欲而费,奉其有余,傲然自得,以为夸尚,谓之为盗,不亦宜乎。所为如此,则非吾欲行之道矣。也哉者,伤叹之辞。○河上公曰:是谓盗夸,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致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之也。非道也哉,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严曰:道德不为智巧,故能陶冶天下,造化阴阳,天地不为智巧,故能含吐变化,万物不能逃,平易而无秽,要约而易行,无为而巧成,无事而福生,悲夫反道而为智巧,动暴於外,而与天戾,既非大道,可为痛哉。○荣曰:取不足,积有余,盗之谓也。爱文彩,事奢侈,夸之义也。唯盗与夸,俱非道行。○成疏:多赋多敛,如盗如贼,既蓄既积,且矜且夸,乖理悖德,谓之非道。若作行道人心解者,朝甚除,无善功也。田甚芜,心荒废也。仓甚虚,无道德也。服文彩,好饰词也。带利剑,贪心锐也。厌饮食,耽滋味也。资货有余,积不散也。

道德真经玄德慕疏卷之十四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