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菊花(《本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浙江、河南、四川、河北、山东等地。药材按产地、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毫菊、滁菊、贡菊、杭菊和怀菊、川菊。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耐寒,稍耐旱,忌水涝,忌遮荫,喜肥。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临床用名有菊花、菊花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拾遗》:味苦。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又灵宝方茯苓合为丸以成,炼松脂和,每服如鸡子一丸,令人好颜色不老,主头眩。生平泽,花紫白,五月花。抱朴子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和之。

《药性论》: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日华子本草》: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胃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开宝本草》: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本草衍义》: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药性赋》: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散八风上注之头眩,止两目欲脱之泪出。

《汤液本草》:《心》云:去翳膜,明目。

《珍》云:养目血。

《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而有土与水火。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本草发挥》:洁古云:甘菊花,味甘、苦,养目血。

《本草纲目》: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野菊,治痈肿疔毒,瘰疬眼息。

《本草经疏》:菊花生发于春,长养于夏,秀英于秋,而资味乎土,历三时之气,得天地之精,独禀金精,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涟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疗疮,血浅疔犹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三六九十二月,采叶、茎、花、根四物,并阴干百日,等分捣末,酒调下钱许。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气平、寒。属土与金,有水火,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种类颜色多品,应候黄小为良。苦者胃气反伤,甘者阴血兼补。为使一味,宜桑白皮。驱头风止头痛晕眩,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变老人皓白成乌,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葛花煎汤。散湿痹去皮肤死肌,安肠胃除胸膈烦热。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腰痛陶陶,亦堪主治。

《本草乘雅》:饱霜不陨,草中松柏也。苗春花秋,色黄气烈,秉秋金之制,以制为用,故字从菊,言在掌握间也。风头头眩、目欲脱、泪出,此肝木变眚,摧拉陨坠,能节制之,则无三者之病矣。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二者风木失制,亢害所胜,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制,自然木平风息也。芳香疏畅,故利气。柔润阴成,故利血。凡力之能持者则物轻,性之不媚者则耐久。

《药性解》:甘菊,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枸杞根、桑白皮、苍白术为使。

按:丹溪曰菊花属金,而有土与水,大能补阴,宜入肺、肝等经。盖烦热诸症,皆由水不足而火炎,得此补阴,则水盛而火息息矣。须用味甘者佳,若苦者为苦薏,大伤胃气,慎之。

《药鉴》:气寒,味甘,无毒。补阴气之要药也。主明目聪耳,除胸中烦热,又治头眩头痛。此数症者,皆由水不足,而风火上盛,得补阴之剂,则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肾窍通耳目,肾气胜则窍通精明,清气升则头目爽快,此烦热除而眩痛止也。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煎汤。利一身气血,逐四肢游风。然春夏取叶,夏季取枝,秋取花,冬取根,四时频服,大有奇功。但黄菊不如白菊佳,白属水,黄属土也。野菊不可入药,用之令人目昏。

《景岳全书》:白菊花根善利水,捣汁和酒服之,大治癃闭,味甘色黄干,能养血散风,去头目风热、眩晕疼痛、目中翳膜、及遍身游风风疹。作枕明目,叶亦可用。味苦者性凉,能解血中郁热,清头目,去风热眼目肿痛流泪;根叶辛香,能消痈毒,止疼痛。…野菊花根叶茎花皆可同用。味苦辛。大能散火散气,消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亦破妇人瘀血。孙氏治痈毒方,用野菊连根叶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或同苍耳捣汁,以热酒冲服。冬月用干者煎服,或为末酒服亦可。

《本草备要》:祛风温,补肺肾,明目。

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冬苗,春叶,夏蕊,秋花。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金水二脏,肺,肾。以制火而平木。心、肝。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能养目血,去翳膜,与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治头目眩运,风热。散湿痹、游风。术、枸杞、地骨皮为使。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紫者入血分。

《本经逢原》:菊得金水之精英,补水以制火,益金以平木,为去风热之要药,故《本经》专主头目风热诸病,取其味甘气清,有补阴养目之功。盖益金则肝木平而风自息,补水则心火制而热自除矣。其治恶风湿痹者,以其能清利血脉之邪,而痹湿得以开泄也。又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分,紫者入妇人血分。观《金匮》侯氏黑散、《千金》秦艽散,俱用菊花为君,时珍所谓治诸头目,其旨深矣。近有一种从番舶来,六月开花,但有正黄而无间色,岂特黄州脱瓣为异哉?

《本草崇原》: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花有黄,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

《本草求真》:野菊花:﹝批﹞散火气,消痈毒。

野菊花专入肺、肝。为外科痈肿药也。其味辛而且苦,大能散火散气。故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症,无不得此则治,以辛能散气,苦能散火者是也。是以经验方治瘰疬未破,用根煎酒热服,渣敷自消。孙氏治毒方用此,连根叶捣烂,煎酒热服取汁,以渣敷贴,或用苍耳同入,或作汤服,或为末酒调,自无不可。《卫生简易方》。但胃气虚弱,切勿妄投。震亨曰: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

甘菊:﹝批﹞祛风养肺,滋肾明目。甘菊专入肝、肺、肾。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得天地之清芳,时珍曰: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禀金精之正气,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燥。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与头痛眩运,风浮湿痹等症,服此甘和轻剂,平木补金平木。制火,补水制火。养肺肺养则木平。滋肾,肾滋则火制。俾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而病无不愈矣。金水二脏药。是以除目翳膜,有同枸杞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

《得配本草》:术、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甘,平。入手太阴,兼足少阳经血分。清金气,平木火。一切胸中烦热,血中郁热,四肢游风,肌肤湿痹,头目眩晕者,俱无不治。

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疼;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

白花,肺虚者宜之;黄花,肺热者宜之。去心蒂,地骨皮煎汁拌蒸,日干用。去风热,生用;入补药,酒拌蒸,日干用。

味苦者伤胃气,勿用。

《本草经解》:菊花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金;味苦无毒,得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秉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

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气炽,则火杪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张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眥,心为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

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炎则刑肺金脾土,而皮肤肌肉皆死,菊花秉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

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统于肝,菊花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

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以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

《神农本草经读》: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肤表之疾,但芳香则无不辛燥香,惟菊花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皮肤死肌,清肺疏风。恶风湿痹。驱风散湿。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本经疏证》:菊古作鞠,鞠,穷也。菊曷为其义为穷,将无以花事之尽耶,则不可为木芙蓉款冬等花言矣,得无以其不结实耶,则不可为宿根繁生言矣。然则穷果安在?盖穷于上者必反下,剥固九月之卦,菊正以九月花,过是即为复矣,而婆娑剥尽之在上者,纵枯且萎,仍无所谓零与落焉,则谓能使穷于上之风,若火自熄,而反其胁从之津液于根柢,讵不可欤,此本经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之义也。菊虽宿根重生,然至三月已后,新根既成,旧根遂烂,则谓其因新根坚固枯萎自脱不可欤,此本经主皮肤死肌之义也。菊之苗,烈日暴之则萎,潦水渍之则萎,最喜风为之疏荡,湿为之滋养,则谓能使风与湿之相侵者反成相养不可欤,此本经主恶风湿痹之义也。菊之气无间茎叶根花,菊之津尤能上通下达,此久服之所以能利血气,而仲景于侯氏黑散以之为君,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则风之穷于外而不归,与穷于上而不归者,其旨固不殊也,即一端而扩充之,其用不可量矣。

《本草新编》:甘菊花,味甘、微苦,性微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胃、肝二经。能除大热,止头痛晕眩,收眼泪翳膜,明目有神,黑须鬓颇验,亦散湿去瘅,除烦解燥。但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迂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方,间有用之者,又止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花不但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济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中之气也。

或问甘菊花治目最效,似乎肝经之专药,而吾子独云可退阳明之胃火,不识退阳明何等之火病耶?夫甘菊花,凡有胃火,俱可清之,而尤相宜者,痿病也。痿病,责在阳明,然而治阳明者,多用白虎汤,而石膏过于寒凉,恐伤胃气。而痿病又多是阳明之虚热,白虎汤又泻实火之汤也,万为不宜。不若用甘菊花一、二两,煎汤以代茶饮,既退阳明之火,而又补阳明之气,久服而痿病自痊。甘菊花退阳明之火病,其在斯乎。

或问甘菊花,人服之延龄益寿,至百岁外仙去者,有之乎?抑好事者之言也?吾子既遇异人传异术,必有所闻,幸勿自秘。曰:予实未闻也。或人固请,乃喟然叹曰:吾今而后,不敢以异术为一人延龄益算之资也,敢不罄传,与天下共之乎。夫菊得天地至清之气,又后群卉而自芳,傲霜而香,挹露而葩,而花又最耐久,是草木之种,而欲与松柏同为后凋也,岂非长生之物乎。但世人不知服食之法,徒作茶饮之需,又不识何以修合,是弃神丹于草莽,可惜也。我今将异人所传,备书于后,原人依方服食,入仙不难。岂独延龄益寿已哉。方名菊英仙丹。采家园黄菊花三斤,晒干,入人参三两、白术六两、黄芪十两、干桑椹十两、熟地一斤、生地三两、花苓六两、当归一斤、远志四两、巴戟天一斤、枸杞子一斤、花椒三两、山药四两、茯神四两、菟丝子八两、杜仲八两,各为细末,蜜为丸,白滚水每日服五钱。三月之后,自然颜色光润,精神健强,返老还童。可以久服,既无火盛之虞,又有添精之益,实可为娱老之方地,勿以铎之轻传,而易视之为无能。盖菊英为仙人所采,实有服之而仙去者,非好事者之谈,乃成仙之实录也。

或疑甘菊花治目,杭人多半作茶饮,而目疾未见少者,是菊花非明目之药,而菊英仙丹亦不可信之方矣。嗟乎。菊花明目,明虚人之目,而非明有病人之目也。有病之目,即可用菊花治,亦必与发散之药同治,而不可单恃之以去风去火也。夫人之疾病不常,而人之慎疾各异。菊花之有益于人目者甚多,岂可因一二病目成于外感,而即疑菊花之非明目也,亦太拘矣。若菊英仙丹,纯是生气生精之神药,非止明目已也。又乌可因杭城之病目,疑菊而并疑仙丹哉。

或疑真菊益龄,野菊泄人,有之乎?曰:有之。或曰有之,而子何以不载也?夫菊有野种、家种之分,其实皆感金水之精英而生者也。但家种味甘,补多于泻;野菊味苦,泻多于补。欲益精以平肝,可用家菊。欲息风以制水,当用野菊。人因《本草》之书有泄人之语,竟弃野菊不用,亦未知野菊之妙。除阳明之焰,正不可用家菊也。

《本草分经》:甘、苦,微寒。能益肺肾,以制心火而平肝木,祛风除热,明目散湿痹。

【现代药理研究】

·菊花对心血管系统有扩冠、强心作用。菊花煎剂能扩张冠脉,减轻心肌缺血状态,也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耗氧量。

·菊花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菊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试验表明,本品水煎剂和水浸剂对多种致病菌、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本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抑菌作用。

·菊花有抗疟作用。

·菊花有抗衰老作用。其煎剂给小鼠灌胃,能增强小鼠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酯质的含量,延缓动物衰老。

·菊花有抗氧化作用。

·菊花还有保护人红细胞膜、降压作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