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海南砂或缩砂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东阳春、信宜、高州等县;海南砂主产于海南岛及湛江地区;缩砂主产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原植物阳春砂仁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水沟林下阴湿处;绿壳砂仁生于水沟林下阴湿处或栽培;海南砂仁生于山谷密林中。喜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旱,忌水涝。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安胎。临床用名砂仁。
【本草汇言】
《本草拾遗》:味酸。主上气咳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
《药性论》:君。出波斯国,味苦,辛。能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方曰,熬末,以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糁瓦上焙干为末,入干姜末,饭为丸,日二服五十丸。又方:炮附子,末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丸,日二服四十丸。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
治脾胃气结漆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足少阴经。
《象》云:治脾胃气结漆散,主劳虚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云: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
《液》云:与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
《本草衍义补遗》:安胎、止痛,行气故也。《日华子》云:治一切气,霍乱,心腹痛。又云:止休息痢,其名缩砂蜜也。
《本草发挥》:洁古云:治脾胃气结漆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纲目》:韩愗《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又云: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土为冲和之气。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之者也。又化骨,食草木药及方士炼三黄皆用之,不知其性何以能制此物也?
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
《本草经疏》:缩砂蜜禀天地阳和之气以生,故其味辛,其气温,其性无毒。入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亦入手太阴、阳明、厥阴。可升可降,降多于升,阳也。辛能散,又能润,温能和畅通达。虚劳冷泻,脾肾不足也。宿食不消,脾胃俱虚也。赤白掺,胃与大肠因虚而湿热与积滞客之所成也。辛以润肾,故使气下行,兼温则脾肾之气皆和,和则冷泻自止,宿食自消,赤白掺自愈。气下则气得归元,故腹中虚痛自己也。甄权用以止冷气痛,止休息痢,消化水谷,温暖肝肾。陈藏器用以主上气奔豚,鬼疰邪气。鬼疰必由于脾肾两虚,阴阳乏绝故也。日华子用以主一切气,转筋霍乱。转筋霍乱必由脾胃为邪所干,胃气壅滞闭塞而成。杨氏用以止痛安胎。气结则作痛,气逆则胎不安。洁古用以治脾胃气结漆散,皆下气散结,温中和胃,入脾、入肾、入肝、入命门、入大肠之故耳。
简误:缩砂蜜,气味辛温,阳药也。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小儿脱肛由于气虚,肿满由于湿热,上气咳逆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所伤,皆须详察简别,难以概用。误则有损无益,勿易视也。本非肺经药,今亦有用之于咳逆者,通指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以致咳逆之证,若咳嗽多缘肺热,此药即不应用矣。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无毒。与益智子、人参为使入脾,与白檀香、豆蔻为使入肺,黄柏茯苓为使入膀胱肾,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除霍乱,止恶心。却腹痛安胎,温脾胃下气。治虚劳冷泻并宿食不消,止赤白泄痢及休息痢证。总因通行结滞,服之悉应如神。起酒味甚香,调食馔亦妙。
《本草乘雅》:升出降入,靡不合宜,宁独对待阴凝,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苏胃醒脾而已。即虚可补,胎可安,崩可填,惊可镇,痫可定,滑可涩,脱可收,渗可弥,奔豚可下;及秋不能人外而内,冬不能自上而下;与命门火衰,不能纳气归元者,亦可使之从降从入矣。并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及春不能自下而上,夏不能从而外者,亦可使之从升从出矣。乃若解毒散滞,伸筋舒郁,化痞却痛,彻饮调中,开噎膈,摄吐逆,此正开发上焦,宜五谷味,苏胃醒脾之功力也。毋仅瞻其升出,失却其降入,顾名思义,俯循垂象,则得之矣。
《药性解》:砂仁,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肺、大小肠、膀胱、肾七经。主虚寒泻痢、宿食不消、腹痛心疼、咳嗽胀满、奔豚、霍乱转筋,祛冷逐痰,安胎止吐,下气化酒食。
按:砂仁为行散之剂,故入脾胃诸经。性温而不伤于热,行气而不伤于克,太阴经要剂也,宜常用之。
《药鉴》:气温,味辛,无毒。佐黄芩,为安胎之妙剂也。治一切霍乱吐泻,心腹绞痛,正以温辛能上疼行气故耳。又于止痢药中用之,亦取此意。以益智、人参为使则入脾,以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以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膀胱、肾,以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虽然,其性温辛,用之者以热攻热,乃所以为顺治也。经曰:热因热用。此之谓也。东垣谓化酒食之剂,何哉?盖惟温辛行气,则气行而酒食亦为之运化矣。
《景岳全书》:味辛微苦,气温。和脾行气,消食逐寒,除霍乱,止恶心,消胀满,安气涟胎,却腹痛,治脏寒之泻,止小便泄痢。快胸膈开痰,平气逆咳嗽,口齿浮热,止女子崩中,鬼气奔豚。欲其温暖,须用炒研。入肺肾膀胱,各随使引。亦善消化铜铁骨哽。
《本草备要》:即缩砂密,宣,行气调中。
辛温香窜。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治腹痛痞胀,痞滞,有伤寒下早,里虚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虚气弱而痞者,须分虚实治之,不宜专用利气药,恐变为臌胀。臌胀内胀而外有形,痞胀惟觉痞闷而已,皆太阴为病也。噎隔呕吐,上气咳嗽,赤白泻利,湿热积滞,客于大肠,砂仁亦入大、小肠经。霍乱转筋,奔豚崩带。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气行则痛止,气顺则胎安。散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鲠。王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赤石脂入大小肠。《医通》曰:辛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地黄用之拌蒸,亦取其能达下也。《经疏》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药为害。
《本经逢原》:缩砂属土,醒脾调胃,为脾、胃、肺、肾、大、小肠、膀胱七经之气药。能引诸药归宿丹田,治脾虚泄泻,宿食不消,泻利白沫,腹中虚痛,寒饮胀痞,噎膈呕吐,和中行气,止痛安胎,用之悉效。同熟地、茯苓,纳气归肾;同檀香、豆蔻,下气安肺;得陈皮、白术,和气益脾。惟新产妇忌之,恐气骤行动血也。今人治血痢,亦多用之。若积欲尽时,良非所宜。又血虚火炎咳嗽禁用,妊妇气滞者宜服。若气虚者多服,反耗其气,多致难产。南人性喜条畅,食品每多用之;北人性喜潜藏,药中亦罕用者。
《本草求真》:﹝批﹞温脾暖胃快滞。
缩砂专入脾、胃,兼入肺、肾、大小肠、膀胱。辛温而涩,故书号为醒脾调胃要药。然亦兼入肺、肾、大小肠、膀胱,是以同檀香、白豆蔻则能入肺;同人参、益智则能入脾;同黄柏、茯苓则能入肾;同赤石脂则能入大、小肠。其言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痛有喜按拒之别,若使痛喜手按,多属脾胃虚寒,治须用此,否则切禁。痞有因寒、因热、因暑、因湿、因痰、因气、因血、因食之别,亦须审其兼症兼脉以求,不可尽以砂仁为治也。入大肠则于赤白泻痢有效,入肺则于咳嗽上气克理。泻痢由于寒湿者宜用,热湿者勿用。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齿浮热能消,亦是中和气顺之意。胎挟寒滞者始宜,热属虚浮者方用。若因实热而云胎气不和,水衰而见咽喉口齿燥结者服之,岂能是乎。故虚实二字,不可不细辨而详察耳。
《得配本草》:得诃子、鳖甲、白芜荑良。吴茱萸、青皮为使,入肝;白豆蔻、檀香为使,入肺;人参、益智仁为使,入脾;黄柏、茯苓为使,入肾;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
辛,温。入手足太阴、阳明、足少阴经气分。醒脾胃,通行结滞,引诸药,归宿丹田。消食安胎,除腥秽,祛寒痰,治呕吐泻痢,胀痞腹痛,霍乱转筋,奔豚骨哽。
配土狗一个等分,研和酒服,治遍身肿满,阴器亦肿;配熟附子、干姜、厚朴、陈皮,治冷滑下痢不禁;配豆蔻、黄芪,入肺。
安胎,带壳炒熟研用;阴虚者,宜盐水浸透炒黑用;理肾气,熟地汁拌蒸用;痰膈胀满,萝卜汁浸透焙燥用。
孕妇气虚,血热胎动,肺热咳嗽,气虚肿满,四者禁用。
《本经疏证》:或曰详观缩沙蜜益智子形象气味,不过与诸豆蔻等致用土金已耳。而核本草主治,若一能宣火之用于水,一能摄水之气于火,其义何居?曰以形象言,则二物皆挺发高大,而一则系实于根,一则别系低枝,花实皆蓄缩于下,是其导气使归,不与诸豆蔻之导气以行者同,此其一也;以气味言,则气之香者属土,天地间水火无土不能相入,味之辛者属金,间水火无金不能互交,导之行者升降自由金木,导之归者往返自随水火,是其交通阴阳,不与诸豆蔻之分理阴阳者同,此又其一也。然二物各有亲切着里之理,在缩沙蜜则皮黄赤而核微黑,味兼酸且咸也,是火土之效用却固护夫水,辛通之循职却归根于水,故曰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皆火土之气隔碍不能下交于水,而水无防范恣性横流之候也。在益智子则皮黑核白味兼微苦也,是水之卫乎外,能致火之敛于内,苦降之循其职,能致水遂滋火而火明,故曰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皆水气不敛,不能上交于火,而火萎馁不能自持之候也。以大致而言,则诸豆蔻主通,二物主摄;就二物而言,则缩沙蜜主降,益智子主升,然缩沙蜜之降,乃去其有形以归无形,益智子之升,乃致其有形以禀无形,而其归根复命之元,实亦与诸豆蔻等为恃其辛凉收肃之力。盖南国气候,冬月类无退藏严密之令,而夏月之发越,多书酷暑而夜即凉爽,是诸物之毓秀于是者,皆发中寓敛,与中土之发者自发,敛者自敛,又不同也。
《本草新编》:味辛、苦,气温,无毒。入脾、肺、膀胱、大小肠、止哕定吐,除霍乱,止恶心,安腹痛,温脾胃,治虚劳冷泻,消宿食,止休息痢,安胎颇良,但止可为佐使,以行滞气,所用不可过多。用之补虚丸绝佳,能辅诸补药,行气血于不榜。
或问砂仁消食之药,入之补虚之中,似乎不宜,何以绝佳?不知补药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药,未免过于滋益,反恐难于开胃。入之砂仁,以苏其脾胃之气,则补药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气,更易易也。
或问砂仁香能入脾,辛能润肾,虚气不归元,非用此为向导不济,殆胜桂、附热毒之害多矣。曰:此不知砂仁者也。砂仁止入脾,而不入肾,引补肾药入于脾中则可,谓诸补药,必借砂仁引其由脾以入肾则不可也。《神农本草》并未言其入肾,不过说主虚劳冷泻耳。夫冷泻有专属于脾者,何谓脾寒俱是肾寒乎。
《本草分经》:辛、温,香燥。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消食醒酒。治痞胀,散浮热。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白石脂、赤石脂入大、小肠。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最为稳妥。
【现代药理研究】
·砂仁能明显地缩短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与消炎痛对戊巴比妥钠所致的中枢抑制有明显协同作用。
·砂仁有抗应激性溃疡的作用;砂仁水提液可加强离体回肠管的节律性运动,使其收缩幅度增大;砂仁还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砂仁混悬液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砂仁有明显抑制抗体形成细胞的作用。
·砂仁水提液能增加大、小鼠的肝脏系数。
·砂仁具镇痛作用。其所含皂甙具有杀灭钉螺、蚊、蛆的作用;其挥发油中所含龙脑可镇痉、驱虫,挥发油中所含樟脑可升压。砂仁中的芸樟醇油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