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补充人体精微物质、增强机能,从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补益药。所谓虚证,不外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与之相对应,补虚药则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补气药:主要用来治疗气虚证的药物。归结于脏腑,肺主一身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临床多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使用本类药物,应注意补中有行,即补气之中酌加行气之品,避免呆补滞气。
补阳药:主要用来治疗阳虚证的药物。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诸脏阳虚多本于肾阳不足,故补阳药多与肾脏关系密切。但本类药物多偏温燥,对于阴虚火旺者应避免妄用。
补血药:主要用来治疗血虚证的药物。血虚日久,常可导致阴虚,阴血关系密切,故补血同时常用补阴药,补阴以生血。又血能载气,气能生血,气血关系密不可分,因而补血往往与补气共施,补气以生血。但本类药物多偏于滋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妨碍胃气。
补阴药:主要用来治疗阴虚证的药物。归结于脏腑,主要与肺、胃、肝、肾四脏关系密切。又由于阴阳互根,阴虚日久,常可及阳而见阳浮、内热之证。故补阴同时应注意制阳。且本类药物多具滋腻之性,使用时仍应注意防止碍于脾胃运化,避免呆补。
总之,补虚药适用于确有所虚者。对于邪盛之实证,避免轻用。即使扶正以驱邪,也应选准时机,避免滥补,造成「闭门留寇」。同时,一味补益,难免壅滞,应充分理解「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原则,灵活补益,避免呆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