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石斛(《本经》)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石斛为兰科植物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铁皮石斛或金钗石斛的新鲜或干燥茎。主产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湖北等地。原植物附生于树上或林下岩石上。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环境,不耐寒。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强腰。临床用名有石斛、鲜石斛。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名医别录》:无毒。主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定志,除惊。

《药性论》:君。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日华子本草》:治虚损劳弱,壮筋骨,暖水藏,轻身,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

《本草衍义》: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本草纲目》:石斛气平,味甘淡微咸,阴中之阳,降也。乃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之药。深师云: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一法:每以二钱,入生姜一片,水煎,代茶饮,甚清肺补脾也。

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本草经疏》:石斛禀土中冲阳之气,兼感春之和气以生,故其味甘平而无毒。气薄味厚,阳中阴也。入足阳明,足少阴,亦入手少阴。甘能除热,甘能助脾,甘能益血,平能下气,味厚则能益阴气,故主伤中,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者,以其入胃,入肾,入心、脾,补益四经,则四经所生病皆得治疗。盖皆益脾、益胃、益肾、益心之功力也。又主除痹逐肌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者,兼能除脾胃二经之湿故也。

简误:宜入汤酒,不宜入丸。其味不苦而带甘,其形长而细,中坚实者良。酒洗蒸晒干用,慎毋误用木斛,味太苦,饵之损人,亦不入上焦药。

《本草蒙筌》:味甘,气平,无毒。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壮筋骨,补虚羸,健脾膝,驱冷痹。皮外邪热堪逐,胃中虚火能除。厚肠胃轻身,长肌肉下气。

《本草乘雅》:石止而不动,斛受而量满。黄色甘味平气,具土德化,有杜而不出,受而不施,成而不生,及遂事之义,故有杜兰、禁生之名。盖五中之伤,外以形骸之痹,内以伏匿之气,故外消肌肉,而内乏阴精,此能去内外之因,而致内外之益,则五中不伤,是为之补。

不藉水土,缘石而生。顾山之有石,若人之有骨,盘结之状,亦若筋膜之聚络骨节也。斛,量名,像其能入能出也。故石斛功力,宛如胃府,运化精微,散精于肾,淫气于骨,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膜,以及从脾淫肌肉,从心淫血脉,从肺淫皮毛,何莫非水谷之源,次第敷布于神藏,次第满溢于形藏者。设痹塞则中伤,致令胃失所司,不能下精所气,遂成神藏之虚劳,形藏之羸瘦耳。久服则量而满,故肠胃厚。满而溢,故虚劳补,羸瘦充。设非强益谷精,安能逐除痹塞,以续伤中乎。

《药性解》:石斛,味甘,性平,无毒,入胃、肾二经。补虚羸,暖水脏,填精髓,强筋骨,平胃气,逐皮肤邪热,疗脚膝冷痹,久服厚肠胃,定志除惊。恶寒水石、巴豆,畏殭蚕、雷丸。

按:石斛入肾,则专主下部矣;而又入胃者,盖以其味甘耳。助肾而不伤于热,平胃而不伤于燥故也。

《景岳全书》:此药有二种,力皆微薄,圆细而肉实者,味微甘而淡,其力尤薄。《本草》云:圆细者为上。且谓其益精强阴,壮筋补虚,健脚膝,驱冷痹,却惊悸,定心志。但此物性味最薄,焉能滋补如此?惟是扁大而松,形如钗股者,颇有苦味,用除脾胃之火,去嘈杂善饥,及营中蕴热。其性轻清和缓,有从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养阴除烦,清肺下气,亦止消渴热汗。而诸家谓其厚肠胃,健阳道,暖水脏,岂苦凉之性味所能也?不可不辨。

《本草备要》:平补脾肾。

甘淡入脾而除虚热;咸平入肾而涩元气,益精,强阴,暖水脏,平胃气,补虚劳,壮筋骨。疗风痹脚弱,发热自汗,梦遗滑精,裹涩余沥。雷敩曰:石斛镇髓。昂按:石斛石生之草,体瘦无汁,味淡难出,置之煎剂,猝难见功,必须熬膏,用之为良。光泽如金钗,股短而中实,生石上者良,名金钗石斛。长而虚者名水斛,不堪用。恶巴豆。畏殭蚕。细锉水浸,熬膏更良。

《本经逢原》:石斛足太阴,少阴脾肾之药。甘可悦脾,故厚肠胃而治伤中;咸能益肾,故益精而补虚羸,为治胃中虚热之专药。又能坚筋骨,强腰膝,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之。

《本草崇原》:石斛生于石上,得水长生,是禀水石之专精而补肾。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禀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治伤中者,运行其中土也。除痹者,除皮、脉、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证也。夫治伤中则下气,言中气调和,则邪气自下矣。除痹则补五脏虚劳羸瘦,言邪气散除,则正气强盛矣,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曰强阴。肾主藏精,故曰益精。久服则土气运行,水精四布,故厚肠胃。

《本经》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风寒湿,而但曰痹者,乃五脏外合之痹也。盖皮者,肺之合。脉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肾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脏之虚劳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补益之妙用。治伤中即所以下气,是补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云。

《本草求真》:﹝批﹞入脾除虚热,入肾涩元气。

石斛专入脾、肾。生于石上,体瘦不肥,色黄如金,旁枝如钗。甘淡微苦咸平,故能入脾而除虚热,入肾而涩元气,及能坚筋骨,强腰膝。凡骨痿痹弱,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最宜。以其本生于石,体坚质硬,故能补虚弱,强筋助骨也。但形瘦无汁,味淡难出,非经久熬,气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剂,或熬膏用之为良。以治虚热,补性虽有,亦惟在人谅病轻重施用可耳。

《得配本草》:畏殭蚕、雷丸。

甘、淡,微寒。入足太阴、少阴,兼入足阳明经。清肾中浮火,而摄元气。除胃中虚热,而止烦渴。清中有补,补中有清,但力薄必须合生地奏功。

配菟丝,除冷痹。精气足也。佐生地,厚肠胃;湿热去也。虚寒者用之,泄泻不止。佐以川芎嗅鼻,治睫毛倒入;使以生姜煎服,治阴湿余沥。

盐水拌炒,补肾兼清肾火、清胃火,酒浸亦可,熬膏更好。

长而中虚味苦者为木斛,用之损人。

《本草经解》:石斛性平,秉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甘平为金土之气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气降味和,阴也。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则伤中,甘平益阴,故治伤中。痹者,闭也,血枯而涩,则麻而痹,甘平益血,故又除痹。肺主气,肺热则气上,气平肺清,所以下气。

五脏藏阴者也,阴虚则五脏俱虚,而不胜作劳,劳则愈伤其元气矣。五脏之阴,脾为之厚,脾主肌肉,故五脏虚劳,肌肉消瘦也,甘平益阴,所以主虚劳而生肌肉也。

阴者,宗筋也,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石斛味甘益脾胃,所以强阴。精者,阴气之精华也,甘平滋阴,所以益精。肠者手阳明大肠也,胃者足阳明胃也,手足阳明属燥金,燥则阳明薄矣,久服甘平清润,则阳明不燥,而肠胃厚矣。

《神农本草经读》:痹者脾病也,风寒湿三气,而脾受于先,石斛甘能补脾,故能除痹。上气肺病也,火气上逆,则为气喘,石斛平能清肺,故能下气。五脏皆属于阴,而脾为至阴,为五脏之主,石斛补脾而荫及五脏,则五脏之虚劳自复,而肌肉之消瘦自生矣。阴者,宗筋也,精足则阴自强;精者,阴气之精华也,纳谷多,则精自储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斛其说不一,出庐江六安者色青,长三二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肉而实,咀之有腻涎黏齿,味甘淡,此为最佳。如市中长而黄色及枯槁无味者,皆木斛也。因近日无不误用,故附记于此。味甘,平。主伤中,培脾土。除痹,治肉痹。下气,使中气不失守。补五脏虚劳,后天得养,则五脏皆补也。羸瘦,长肌肉。强阴。补脾阴。久服厚肠胃,肠胃为中脏之府。轻身延年。补益后天之效。

凡五味各有所属,甘味属土,然土实无味也。故《洪范》论五行之味,润下作咸,杪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于土则曰稼穑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无味也,无味即为淡,淡者五味之所从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属土。石斛味甘而实淡,得土味之全,故其功专补脾胃,而又和平不偏也。

《本经疏证》:凡水土媾乃生木,草木类也,未有草藉水石而生,不资纤土者,有之则石斛是。凡水石相渍,纵千百年,水不烂石,石不耗水,惟既生斛,则若石挹水以灌斛,斛因石以引水,石属金,内应乎肺,水则内应乎肾。是石斛者,引肾阴以供肺,通调下降者也,斛以五月生,其时则阴姤后于下而势浸长,阳拔队而浮于土。以十月实,其时则阳复于下而力颇厚,阴连引而际于天,是其功用,究竟为助肺降而泄阳使下,引肾升而交阴于天。夫阴沉于下而不动,阳痹于中而不散,气结于上而不降,其中之伤为何如?但使阴济于上,相和而下交,阳归于下,成化而上济,斯可谓主伤中除痹下气否耶。脾肺肾既受益,则心与肝自不能不受益,五脏皆受益,斯虚劳羸瘦,何能不复。而其归着则尽由于强阴,盖斛固得金水之专精,而茎生青干黄花红,原具五脏之全也。益精补内绝不足除脚膝冷疼痹弱,此其故皆在肺肾不连,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定志除惊,此其故皆在热气中痹,得别录一证,本经益明,而用者遂有可遵循,此古人用意深处,所宜细绎者也。要之石斛自是补剂,然其调处阴阳,交联上下,有扶危定倾之概,遂不得但目为补剂,故施之于外感,凡火痹于中,气结于上,阴伏于下者,尤见收功莫测,以意消息而用之也可。

《本草新编》:金钗石斛,味甘、微苦,性微寒,无毒。不可用竹斛、木斛,用之无功。石斛却惊定志,益精强阴,尤能健脚膝之力,善起痹病,降阴虚之火,大有殊功。今世吴下之医,颇喜用之,而天下人尚不悉知其功用也。盖金钗石斛,生于粤闽岩洞之中,岩洞乃至阴之地,而粤闽又至阳之方也。秉阴阳之气以生,故寒不为寒,而又能降虚浮之热。夫虚火,相火也,相火宜补,而不宜泻。金钗石斛妙是寒药,而又有补性,且其性又下行,而不上行。若相火则易升,而不易降者也,得石斛则降而不升矣。夏月之间,两足无力者,服石斛则有力,岂非下降而兼补至阴之明验乎。故用黄柏、知母泻相火者,何如用金钗石斛之为当乎。盖黄柏、知母泻中无补,而金钗石斛补中有泻也。

或问金钗石斛降阴虚之火,乃泻阴之物也,何以能健脚膝之力,其中妙义,尚未畅发。曰:肾有补而无泻,何以金钗石斛泻肾,而反补肾,宜子之疑也。余上文虽已略言之,而今犹当罄言之。夫肾中有水、火之分,水之不足,火之有余也;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是水火不能两平者,久矣。脚膝之无力者,肾水之不足也。水不足则火觉有余,火有余则水又不足,不能制火矣。不能制火,则火旺而熬干骨中之髓,欲其脚膝之有力也,必不得之数矣。金钗石斛,本非益精强阴之药,乃降肾中命门虚火之药也,去火之有余,自然益水之不足,泻肾中之虚火,自然添骨中之真水矣,故曰:强阴而益精。此脚膝之所以健也。然则黄柏、知母亦泻肾火之药,何以不能健脚膝?不知肾中之火,大寒则泻而不补,微寒则补而能泻。此金钗石斛妙在微寒,以泻为补也。

或问子恶用黄柏、知母之泻火,何又称金钗石斛?不知金钗石斛,非知母、黄柏可比。知母、黄柏大寒,直入于至阴,使寒入于骨髓之中。金钗石斛不过微寒,虽入于至阴,使寒出于骨髓之外,各有分别也。

或疑金钗石斛使寒出于骨髓,实发前人之未发,但无征难信耳。曰:石斛微寒,自不伤骨,骨既不伤,则骨中之热自解,骨中热解,必散于外,此理之所必然,不必有征而后信也。

《本草分经》:甘、淡、微咸,微寒。清胃中虚热,逐皮肤邪热。虚而有火者宜之。

《本草思辨录》: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脾药、为肠胃药,诸家论说纷如,而咸未亲切,兼有疏漏。兹节采诸说,补其不足。仍即《本经》、《别录》之旨,以疏通而证明之。石斛借水石而生,若石挹水以溉斛,斛因石以吸水。石属金,内应乎肺,气平亦入肺,水则内应乎肾,其为引肾阴以供肺,肺得之而通调下降无惑矣。斛之生不资纤土,而味甘淡则得中土之正,色黄又主五金之贵,合乎胃为戊土而属阳明燥金,与肺皆职司下行,故其为用,每以肺胃相连而着。惟既禀土德,何能于脾无与,肺胃与大肠皆一气直下,又何能于大肠无与。此石斛入肾入肺入胃而兼入脾入大肠之所以然也。石斛得金水之专精,《本经》「强阴」二字,足赅全量。所谓阴者,非寒亦非温,用于温而温者寒,用于寒而寒者温。《别录》逐皮肤邪热痱气,是温者寒也。疗脚膝疼冷痹弱,是寒者温也。要不出《本经》除痹补虚而端。痹何以除?运精虚之气,而使肾阴上济,肺阴下输也。虚何以补?布粘腻之汁,而使撼者遂定,豁者遂因。是故肺胃得之则下气平气,脾得之则长恰合夫斛者,必两收除痹补虚之益。若专以之除痹,专以之补虚,则当弃短取长,而制剂之有道可矣。

寇宗奭曰:治胃中虚热有功。雷敩曰:涩丈夫元气。玩此二说,则知有实热与当利小便者,皆不得用。粗工以内伤外感,悉可倚仗,摇笔辄至。不知施于内伤而误,其失只在寡效;施于外感而误,则不免于闭邪矣。

【现代药理研究】

·石斛中含有抗脂质过氧化及抑制醛糖还原酶成分,对半乳糖性白内障有延缓和治疗作用。

·石斛有抑制心脏、扩张血管作用。

·石斛对胃肠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石斛碱有一定的止痛解热作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