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浮数脉皆阳也。阳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卫气有所遏而不出也。夫卫主行营气者也。而营过实者。反能阻遏其卫。若有痛处。则营之实者已兆。故曰当发其痈。痈肿之候。脓不成。则毒不化。而毒不聚。则脓必不成。故以手掩其肿上。热者毒已聚。则有脓。不热者毒不聚。则无脓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气虽外鼓。而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

非肠内有痈。营郁成热而何。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

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肿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肿痈。疑即肠痈之在下者。盖前之痈在小肠。而此之痈在大肠也。大肠居小肠之下。逼处膀胱。

致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而实非膀胱为害。故仍小便自调也。小肠为心之合。而气通于血脉。大肠为肺之合。而气通于皮毛。故彼脉数身无热。而此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也。脉迟紧者。邪暴遏而营未变。云可下者。谓可下之令其消散也。脉洪数者。毒已聚而营气腐。云不可下者。谓虽下之而亦不能消之也。大黄牡丹汤。肠痈已成未成。皆得主之。故曰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仁(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血与汗皆阴也。阴亡。则血流不行。而气亦无辅。故脉浮微而涩也。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兹不汗出而身有疮。则知其被刀斧所伤而亡其血。与汗出不止者。迹虽异而理则同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疮。金刃所伤而成疮者。经脉斩绝。营卫沮弛。治之者必使经脉复行。营卫相贯而后已。王不留行散。则行气血和阴阳之良剂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川椒(三分) 浓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王不留行、蒴 、桑皮三味。烧灰存性。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前三物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此亦行气血和营卫之剂。

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浸淫疮。义如脏腑经络篇中。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之。

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