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一】
【一】【释文】以人名篇。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溪工【一】。【一】【疏】姓田,名无择,字子方,魏之贤人也,文侯师也。文侯是毕万七世孙,武侯之父也。姓溪,名工,亦魏之贤人。
【释文】《田子方》李云;魏文侯师也,名无择。◎庆藩案释文引李云,田子方,名无择。无择当作无?。斁择皆从睪声,古通用字。诗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斁,郑笺作无择。说文:斁,厌也,一曰终也。无厌则有常,故字曰子方。(礼檀弓郑注云:方,常也。)《数称》双角反,又所主反。下同。《溪》音溪,又音兮。司马本作鸡。《工》李云:溪工,贤人也。
文侯曰:“溪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一】”
【一】【疏】溪工是子方乡里人也,称说言道,频当于理,故无择称之,不是师。
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
子方曰:“有。”
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
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一】?”
【一】【疏】居在郭东,因以为氏,名顺子,子方之师也。既是先生之师,何故不称说之?
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一】,人貌而天【二】,虚缘而葆真,【三】清而容物【四】。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五】。无择何足以称之【六】!”
【一】【注】无假也。
【疏】所谓真道人也。
【二】【注】虽貌与人同,而独任自然。
【疏】虽复貌同人理,而心契自然也。
【三】【注】虚而顺物,故真不失。【疏】缘,顺也。虚心顺物,而恒守真宗,动而常寂。
【释文】《葆真》音保。本亦作保。
【四】【注】夫清者患于大絜,今清而容物,与天同也。
【疏】郭注云,清者患于大絜,今清而容物,与天同也。【释文】《大絜》音泰。◎俞樾曰:郭注以人貌而天四字为句,殆失其读也。此当以人貌而天虚为句。人貌天虚,相对成义。缘而保真为句,与清而容物相对成义。虚者,孔窍也。淮南子泛论篇若循虚而出入,高注曰:虚,孔窍也。训孔窍,故亦训心。俶真篇虚室生白,注曰:虚,心也。太玄断初一曰断心灭斧,失初一曰刺虚灭刃。灭刃与灭斧同,刺虚与断心同,故毅初一曰怀威满虚,犹言满心也。说详太玄经。此云人貌而天虚即人貌而天心,言其貌则人,其心则天也。学者不达虚字之义,误属下读,则人貌而天句文义不完。下两句本相俪者亦参差不齐矣。养生主篇缘督以为经,释文引李云:缘,顺也。缘而葆真者,顺而葆真也。上缀虚字亦为无义。
【五】【注】旷然清虚,正己而已,而物邪自消。
【疏】世间无道之物,斜僻之人,东郭自正容仪,令其晓悟,使惑乱之意自然消除也。
【释文】《物邪》似嗟反。
【六】【疏】师之盛德,深玄若是,无择庸鄙,何足称扬也!
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语之曰:“远矣,全德之君子【一】!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二】。吾所学者直土梗耳【三】,夫魏真为我累耳【四】!”
【一】【疏】傥然,自失之貌。闻谈顺子之德,傥然靡据,自然失所谓,故终日不言。于是召前立侍之臣,与之语话,叹东郭子之道,深远难知,谅全德之人,可以君子万物也。
【释文】《傥然》敕荡反。司马云:失志貌。《而语》鱼据反。【二】【注】自觉其近。【释文】《圣知》音智。《之行》下孟反。《形解》户买反。《口钳》其炎反,(余)〔徐〕(一)其严反。
【三】【注】非真物也。
【疏】我初昔修学,用先王圣智之言,周孔仁义之行,为穷理至极;今闻说子方之师,其道弘博,遂使吾形解散,不能动止,口舌钳困,无可言语,自觉所学,土人而已,逢雨则坏,并非真物。土梗者,土人也。
【释文】《直》如字。本亦作真,下句同。元嘉本此作真,下句作直。◎卢文弨曰:今本作真。《土梗》更猛反。司马云:土梗,土人也,遭雨则坏。◎庆藩案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梗,土之榛梗也。一切经音义二十引司马云:土梗,土之木梗,亦木人也;土木相偶,谓以物像人形,皆曰偶耳。与释文异。【四】【注】知至贵者,以人爵为累也。【疏】既闻真道,隳体坐忘,故知爵位坛土,适为忧累耳。【校】(一)徐字依世德堂本改。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一】
【一】【疏】姓温,名伯,字雪子,楚之怀道人也。中国,鲁国也。陋,拙也。自楚往齐,途经于鲁,止于主人之舍。鲁人是孔子门人,闻温伯雪贤人,请欲相见。温伯不许,云:“我闻中国之人,明于礼义圣迹,而拙于知人心,是故不欲见也。”
【释文】《温伯雪子》李云:南国贤人也。
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一】。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二】。”【一】【疏】温伯至齐,反还舍鲁,是前之人,复欲请见。
【二】【疏】蕲,求也。振,动也。昔我往齐,求见于我,我今还鲁,复来求见,必当别有所以,故欲感动我来。
【释文】《蕲》音祈。
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一】
【一】【疏】前后见客,频自嗟叹,温伯仆隶,怪而问之。
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一】,其谏我也似子,其道(一)我也似父【二】,是以叹也【三】。”
【一】【注】盘辟其步,逶蛇其迹。
【疏】擎跪揖让,前却方圆,逶迤若龙,盘辟如虎。
【释文】《从容》七容反。《盘辟》婢亦反。《遗》如字。本又作逶,于危反。◎卢文弨曰:今本遗作逶。《蛇》以支反。
【二】【注】礼义之弊,有斯饰也。
【释文】《其道》音导。
【三】【疏】匡谏我也,如子之事父;训导我也,似父之教子。夫远近尊卑,自有情义,既非天性,何事殷勤!是知圣迹之弊,遂有斯矫,是以叹之也。【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道作导。仲尼见之而不言【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二】?”
【一】【注】已知其心矣。
【二】【疏】二人得意,所以忘言。仲由怪之,是故起问。
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一】。”
【一】【注】目裁往,意已达,无所容其德音也。
【疏】击,动也。夫体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运动而玄道存焉,无劳更事辞费,容其声说也。
【释文】《夫人》音符。《目击而道存矣》司马云:见其目动而神实已着也。击,动也。郭云:目裁往,意已达。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夫子曰:“回,何谓邪?”
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一】
【一】【疏】奔逸绝尘,急走也。瞠,直目貌也。灭尘迅速,不可追趁,故直视而在后也。器,爵位也。夫子不言而为人所信,未曾亲比而与物周旋,实无人君之位而民足蹈乎前而众聚也。不知所然而然,直置而已矣,所谓奔逸绝尘也。
【释文】《奔逸》司马〔本〕又(本)(一)作彻。《瞠》敕庚反,又(尹)〔丑〕郎反。字林云:直视貌。一音杜哽反,又敕孟反。◎庆藩案后汉书逸民传注、文选范蔚宗逸民传论注,并引司马云:言不可及也。释文阙。《不比而周》毗志反。《滔乎前》吐刀反。谓无人君之器,滔聚其前也。又杜高反。
【校】(一)本又及丑字依世德堂本改。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一】。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二】,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三】,是出则存,是入则亡【四】。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五】。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六】,效物而动【七】,日夜无隙【八】,而不知其所终【九】;熏然其成形,【一0】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一一】。
【一】【注】夫心以死为死,乃更速其死;其死之速,由哀以自丧也。无哀则已,有哀则心死者,乃哀之大也。
【疏】夫不比而周,不言而信,盖由虚心顺物,岂徒然哉!何可不忘怀鉴照,夷心审察耶!夫情之累者,莫过心之变易,变易生灭,深可哀伤,而以生死,哀之次也。
【释文】《恶可》音乌。《察与》音余。下哀与同。《自丧》息浪反。下章同。
【二】【注】皆可见也。
【疏】夫夜暗昼明,东出西入,亦(由)〔犹〕人入幽出显,死去生来。故知人之死生,譬天之昼夜,以斯寓比,亦何惜哉!◎家世父曰:日之出也,乘之以动焉,其入也,人斯息焉,惟其明也。物之待明而动者,莫能外也;待明而动,待气而生,顺之而已矣。不能御气而为生,则亦不能强致其明而为动。昔日之明,(独)〔犹〕今日之明也,而固不能执今日之明,一一以规合夫昔。执今之明以规合夫昔,是交臂而失之也。彼有彼之步趋,此有此之步趋。肖者,步趋也,所以肖者,非步趋也,两相忘于步趋之中,而后与道大适。惟能忘也,而后所以不忘者于是乎存。于人之步趋无所待焉,是乘日之明而不知动者也,谓之人死;于人之步趋强致以求(活)〔合〕焉,是忘今日之明而求之昔也,是之谓心死。死者,袭焉而不化,执焉而不移者也。庄子语妙,惟当以神悟之。【三】【注】目成见功,足成行功也。
【疏】趾,足也。夫人百体,禀自阴阳,目见足行,资乎造化,若不待此,何以成功!故知死生非关人也。【四】【注】直以不见为亡耳,竟不亡。【疏】见日出谓之存,睹日入谓之亡,此盖凡情之浪执,非通圣人之达观。
【五】【注】待隐谓之死,待显谓之生,竟无死生也。
【疏】夫物之隐显,皆待造化,隐谓之死,显谓之生。日出入既无存亡,物隐显岂有生死耶!
【六】【注】夫有不得变而为无,故一受成形,则化尽无期也。
【疏】夫我之形性,禀之造化,明暗妍丑,崖分已成,一定已后,更无变化,唯常端然待尽,以此终年。妍丑既不自由,生死理亦当任也。
【七】【注】自无心也。
【疏】夫至圣虚凝,感来斯应,物动而动,自无心者也。
【八】【注】恒化新也。
【疏】变化日新,泯然而无闲隙。
【九】【注】不以死为死也。
【疏】随之不见其后。
【一0】【注】熏然自成,又奚为哉!【疏】熏然,自动之貌。熏然禀气成形,无物使之然也。
【释文】《熏然》许云反。【一一】【注】不系于前,与变俱往,故日徂。
【疏】徂,往也。达于时变,不能预作规模,体于日新,是故与化俱往也。
【释文】《日徂》如字。司马本作疽,云:病也。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一】!女殆着乎吾所以着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二】。吾服女也甚忘【三】,女服吾也亦甚忘【四】。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一)吾,吾有不忘者存【五】。”
【一】【注】夫变化不可执而留也。故虽执臂(二)相守而不能令停,若哀死者,则此亦可哀也。今人未尝以此为哀,奚独哀死耶!
【疏】孔丘颜子,贤圣二人,共修一身,各如交臂;而变化日新,迁流迅速,牢执固守,不能暂停,把臂之间,欻然已谢,新既行矣,故以失焉。若以失故而悲,此深可哀也。【释文】《能令》力呈反。下章注同。
【二】【注】唐肆,非停马处也,言求向者之有,不可复得也。人之生,若马之过肆耳,恒无驻须臾,新故之相续,不舍昼夜也。着,见也,言汝殆见吾所以见者耳。吾所以见者,日新也,故已尽矣,汝安得有之!【疏】殆,近也。着,见也。唐,道;肆,市也。吾所见者,变故日新者也。颜回孔子,对面清谈,向者之言,其则非远,故言殆着也。彼之故事,于今已灭,汝仍求向时之有,谓在于今者耳,〔所〕谓求马于唐肆也。唐肆非停马之处也,向者见马,市道而行,今时覆寻,马已过去。亦犹向者之迹已灭于前,求之于今,物已变矣。故知新新不住,运运迁移耳。
【释文】《女》音汝。《殆着乎吾所以着也》郭着音张虑反。注同。又一音张略反。司马云:吾所以著者外化也,汝殆庶于此耳。吾一不化者,则非汝所及也。《是求马于唐肆也》郭云:唐肆非停马处也。李同。又云:唐,亭也。司马本作广肆,云:广庭也,求马于市肆广庭,非其所也。《马处》昌虑反。《可复》扶又反。《不舍》音舍。
【三】【注】服者,思存之谓也。甚忘,谓过去之速也。言汝去忽然,思之恒欲不及。
【疏】复(三)者,寻思之谓也。向者之汝,于今已谢,吾复思之,亦竟忘失。【四】【注】俱尔耳,不问贤之与圣,未有得停者。
【疏】变化日新,不简贤圣。岂唯于汝,抑亦在吾。汝之思吾,故事亦灭。【五】【注】不忘者存,谓继之以日新也。虽忘故吾而新吾已至,未始非吾,吾何患焉!故能离俗绝尘而与物无不冥也。【疏】夫变化之道,无时暂停,虽失故吾而新吾尚在,斯有不忘者存也,故未始非吾,汝何患也!
【释文】《离俗》力智反。下章文同。【校】(一)唐写本无故字。(二)王叔岷云:执臂当作交臂。(三)刘文典云:复当依正文作服。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一】。孔子便而待之【二】,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三】。”
【一】【注】寂泊之至。
【释文】《被发》皮寄反。《而干》本或作干。◎卢文弨曰:今本作干。《慹》乃牒反,又丁立反。司马云:不动貌。说文云:怖也。《泊》步各反。
【二】【疏】既新沐发,曝之令干,凝神寂泊,慹然不动,(摇)〔掘〕(一)若槁木,故似非人。孔子见之,不敢往触,遂便徙所,消息待之。
【释文】《便而待》待或作侍。
【三】【注】无其心身,而后外物去也。
【疏】俄顷之间,入见老子,云:“丘见先生,眼为眩耀,忘遣形智,信是圣人;既而离异于人,遗弃万物,亡于不测而冥于独化也。”
【释文】《见曰》贤遍反。《眩》玄遍反。《与》音余。下同。《掘若》徐音屈。《槁木》苦老反。
【校】(一)掘字依正文改。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一】。”
【一】【注】初未有而欻有,故游于物初,然后明有物之不为而自有也。
【疏】初,本也。夫道通生万物,故名道为物之初也。游心物初,则是凝神妙本,所以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也。
【释文】《而欻》训弗反。
孔子曰:“何谓邪【一】?”
【一】【疏】虽闻圣言,未识意谓。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一】,尝为汝议乎其将【二】。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三】;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四】。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五】,而莫见其功【六】。生有所乎萌【七】,死有所乎归【八】,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九】。非是也,且孰为之宗【一0】!”
【一】【注】欲令仲尼必求于言意之表也。
【疏】辟者,口开不合也。夫圣心非不能知,为其无法可知;口非不能辩,为其无法可辩。辩之则乖其体,知之则丧其真,是知至道深玄,超言意之表,故困焉辟焉。【释文】《口辟》必亦反。司马云:辟,卷不开也。又婢亦反,徐敷赤反。
【二】【注】试议阴阳以拟向之无形耳,未之敢必。
【疏】夫至理玄妙,非言意能详。试为汝议论阴阳,将拟议大道,虽即仿象,未即是真矣。【释文】《尝为》于伪反。
【三】【注】言其交也。
【疏】肃肃,阴气寒也;赫赫,阳气热也;近阴中之阳,阳中之阴,言其交泰也。【四】【注】莫见为纪之形,明其自尔。【疏】阳气下降,阴气上升,二气交通,遂成和合,因此和气而物生焉。虽复四序炎凉,纪纲庶物,而各自化,故莫见纲纪之形。
【五】【注】未尝守故。
【疏】阴消阳息,夏满冬虚,夜晦昼明,日迁月徙,新新不住,故日有所为也。
【六】【注】自尔故无功。
【疏】玄功冥济,故莫见为之者也。
【七】【注】萌于未聚也。【疏】萌于无物。
【八】【注】归于散也。
【疏】归于未生。
【九】【注】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疏】死生终始,反复往来,既无端绪,谁知穷极!故至人体达,任其变也。
【一0】【疏】若非是虚通生化之道,谁为万物之宗本乎!夫物云云,必资于道也。
【释文】《且孰》如字。旧子余反。孔子曰:“请问游是【一】。”
【一】【疏】请问:“游心是道,其术如何?必得游是,复有何功力也?”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一】。”
【一】【注】至美无美,至乐无乐故也。【疏】夫证于玄道,美而欢畅,既得无美之美而游心无乐之乐者,可谓至极之人也。
【释文】《至乐》音洛。下及注同。
孔子曰:“愿闻其方【一】。”
【一】【疏】方,犹道也。请说至美至乐之道。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一】,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二】。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三】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四】,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五】。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六】。”
【一】【注】死生亦小变也。【疏】疾,患也。易,移也。夫食草之兽,不患移易薮泽;水生之虫,不患改易池沼;但有草有水,则不失大常,从东从西,盖小变耳。亦犹人处于大道之中,随变任化,未始非我,此则不失大常,生死之变,盖亦小耳。
【释文】《行小》下孟反,又如字。
【二】【注】知其小变而不失大常(故)〔也〕(一)。【疏】喜顺,怒逆,乐生,哀死,夫四者生崖之事也。而死生无变于己,喜怒岂入于怀中也!【释文】《胸次》李云:次,中也。【三】【注】愈不足患。
【疏】夫天地万物,其体不二,达斯趣者,故能混同。是以物我皆空,百体将为尘垢;死生虚幻,终始均乎昼夜。死生不能滑乱,而况得丧祸福生崖之事乎!愈不足以介怀也。
【释文】《能滑》古没反。《所介》音界。
【四】【注】知身之贵于隶,故弃之若遗土耳。苟知死生之变所在皆我,则贵者常在也。
【五】【注】所贵者我也,而我与变俱,故无失也。
【疏】夫舍弃仆隶,事等泥涂,故知贵在于我,不在外物,我将变俱,故无所丧也。
【六】【注】所谓县解。【疏】夫世物迁流,未尝有极,而随变任化,谁复累心!唯当修道达人,方能解此。
【释文】《解乎》户买反。注同。
【校】(一)也字依赵谏议本改。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一】?”【一】【疏】配,合也。脱,免也。老子德合二仪,明齐三景,故应忘言归理,圣智自然。今乃盛谈至言以修心术,然则古之君子,谁能遗于言说而免于修为者乎?
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一】
【一】【注】不修不为而自得也。
【疏】汋,水(也)澄湛也。言水之澄湛,其性自然,汲取利润,非由修学。至人玄德,其义亦然,端拱岩廊而物不能离,泽被群品,日用不知。若天高地厚,日月照明,夫何修为?自然而已矣。
【释文】《汋》音灼,又上若反。李以略反。李云:取也。◎家世父曰:说(水)〔文〕汋,激水声也;井一有水,一无水,谓之瀱汋。所引尔雅释水文。郭璞注尔雅,引山海经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类。汋者,水自然涌出,非若泉之有源,而溪涧之交汇以流行也。说文:激,水碍邪疾波也。谓有所碍而邪出疾行,故有声。水之涌出,亦若激而有声。无为而才自然,言无有疏导之者。释文引李云,汋,取也。误。
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一】!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二】。”
【一】【注】醯鸡者,瓮中之蠛蠓。
【释文】《醯鸡》许西反,郭云:醯鸡,瓮中之蠛蠓也。司马云:若酒上蠛蠓也。◎庆藩案太平御览三百九十五引司马云:醯鸡,酒上飞蚋。与释文小异。《瓮中》乌弄反。《蠛》亡结反。《蠓》无孔反。
【二】【注】比吾全于老聃,犹瓮中之与天地矣。
【疏】醯鸡,醋瓮中之蠛蠓,每遭物盖瓮头,故不见二仪也。亦犹仲尼遭圣迹蔽覆,不见事理,若无老子为发覆盖,则终身不知天地之大全,虚通之妙道也。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一】。”【一】【疏】方,术也。庄子是六国时人,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言见鲁哀公者,盖寓言耳。然鲁则是周公之后,应是衣冠之国。又孔子生于鲁,盛行五德之教,是以门徒三千,服膺儒服,长裾广袖,鲁地必多,无为之学,其人鲜矣。
【释文】《庄子见》贤遍反,亦如字。《鲁哀公》司马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在哀公后百二十年。
庄子曰:“鲁少儒【一】。”
【一】【疏】夫服以象德,不易其人,庄子体知,故讥儒少。
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一】?”
【一】【疏】哀公庸暗,不察其道,直据衣冠,谬称多儒。
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一】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一】【疏】句,方也。缓者,五色绦绳,穿玉玦以饰佩也。玦,决也。本亦有作绶字者。夫天员地方,服以象德。故戴圆冠以象天者,则知三象之吉凶;履方屦以法地者,则知九州之水陆;曳绶佩玦者,事到而决断。是以怀道之人,不必为服,为服之者,不必怀道。彼己之子,今古有之,是故庄生寓言辩说也。【释文】《冠》古乱反。《圜冠》音圆。《履句》音矩,徐其俱反。李云:方也。《屦》徐居具反。《缓》户管反。司马本作绶。《佩玦》古穴反。◎庆藩案说文●?二字互训,缓者,宽绰之意。晋书缓带轻裘,缓带,犹博带也。缓佩玦,言所佩者玦,而系之带间,宽绰有余也。释文引司马本作绶,误。《而断》丁乱反。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一】,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一】【疏】有服无道,罪合极刑,法令既严,不敢犯者,号经五日,无复一儒也。【释文】《号于国》号,号令也。
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一】?”【一】【注】德充于内者,不修饰于外。
【疏】一人,谓孔子。孔子圣人,观机吐智,若镜之照,转变无穷,举国一人,未足多也。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一】。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二】。
【一】【疏】姓孟,字百里奚,秦之贤人也。本是虞人,虞被(秦)〔晋〕亡,遂入秦国。初未遭用,贫贱饭牛。安于饭牛,身甚肥悦,忘于富贵,故爵禄不入于心。后穆公知其贤,委以国事,都不猜疑,故云忘其贱矣。
【释文】《故饭》烦晚反。《忘其贱与之政也》谓忘其饭牛之贱也。
【二】【注】内自得者,外事全也。
【疏】有虞,舜也,姓妫氏,字重华。遭后母之难,频被踬顿,而不以死生经心,至孝有闻,感动天地,于是尧妻以二女,委以万乘,故足以动人也。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一】。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一)礡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二】”
【一】【疏】宋国之君,欲画国中山川地土图样,而画师并至,受君令命,拜揖而立,调朱和墨,争竞功能。除其受揖,在外者半,言其趋竞者多。
【释文】《受揖而立》司马云:受命揖而立也。《舐》本或作●(二),食纸反。
【二】【注】内足者,神闲而意定。
【疏】儃儃,宽闲之貌也。内既自得,故外不矜持,徐行不趋,受命不立,直入就舍,解衣箕坐,?露赤身,曾无惧惮。元君见其神彩,可谓真画者也。【释文】《儃儃》吐袒反,徐音但。李云:舒闲之貌。《般》字又作褩。《礡》傍各反,徐敷各反。司马云:般礡,谓箕坐也。《臝》本又作羸,同。力果反。司马云:将画,故解衣见形。《神闲》音闲。
【校】(一)赵谏议本般作盘。(二)释文原本作●。字当作?。说文作?,云:以舌取食也。从舌,易声。神旨切。或从也。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一】;非持其钓有钓者也【二】,常钓也【三】。
【一】【注】聊以卒岁。
【疏】臧者,近渭水地名也。丈夫者,寓言于太公也。吕望未遭文王之前,纶钓于臧地,无心施饵,聊自寄此逍遥。
【释文】《文王观于臧》李云:臧,地名也。司马本作文王微服而观于臧。《丈夫》本或作丈人。
【二】【注】竟无所求。【三】【注】不以得失经意,其于假钓而已。【疏】非执持其钓,有意羡鱼,常游渭滨,卒岁而已。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一】。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二】!’”
【一】【疏】文王既见贤人,欲委之国政,复恐皇亲宰辅,猜而忌之;既欲舍而释之,不忍苍生失于覆荫,故言无天也。
【二】【疏】既欲任贤,故托诸梦想,乃属语臣佐云:“我昨夜梦见贤良之人,黑色而有须髯,乘驳马而蹄偏赤,号令我云:‘寄汝国政于臧丈人,慕贤进隐,则民之荒乱病必瘳差矣。’”驳,亦有作骍字者,随字读之也。
【释文】《旦而属》音烛。《之夫夫(一)》皆方于反。司马云:夫夫,大夫也。一云:夫夫,古读为大夫。◎庆藩案昔者,夜者也。古谓夜为昔。或为昔者(晏子春秋杂下篇有枭昔者鸣,说苑辨物篇亦作昔者。王念孙云:古谓夜为昔。),或为夜者(晏子春秋外篇寡人夜者闻西方有男子哭。夜曰夜者,故昼亦曰昼者。晏子春秋杂上篇昼者进膳是也。),或曰夕者(晏子春秋下篇夕者瞢与二日斗。),皆其证。《?》而占反,郭李而兼反,又而衔反。《驳马》邦角反。《偏朱蹄》李云:一蹄偏赤也。《瘳乎》敕留反。
【校】(一)夫夫,今书作大夫。
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一】。”【一】【疏】文王之父季历生存之日,黑色多髯,好乘驳马,驳马蹄偏赤。王之所梦,乃是先君教令于王,是以蹴然惊惧也。【释文】《蹴然》子六反。本或作愀,在久七小二反。《先君王也》司马云:言先君王灵神之所致。◎俞樾曰:先君下疑夺命字。此本作先君命王也,故下文曰先君之命王其无他。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一】!”
【一】【疏】此是先君令命,决定无疑,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也!【释文】《之令》本或作命。◎卢文弨曰:今本作命。《王其无它》司马云:无违令。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一】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竟【二】。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三】;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四】;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五】。
【一】【疏】君臣契协,遂迎丈人,拜为卿辅,授其国政。于是典宪刑法,一施无改,偏曲敕令,无复出行也。
【二】【疏】植,行列也,亦言境界列舍以受谏书也,亦言是谏士之馆也。庾,六斗四升也。为政三年,移风易俗,君臣履道,无可箴规,散却列士之爵,打破谏书之馆,上下咸亨,长官不显其德,遐迩同轨,度量不入四境。
【释文】《列士坏》音怪。下同。《植》音直。《散群》司马云:植,行列也。散群,言不养徒众也。一云:植者,疆界头造群屋以待谏者也。◎俞樾曰:司马两说,并未得植字之义。宣二年左传华元为植,杜注曰:植,将主也。列士必先有主而后得有徒众,故欲散其群,必先坏其植也。《长》丁丈反。下同。《官者不成德》司马云:不利功名也。《斔斛》音庾。李云:六斛四斗曰斔。司马本作斔斞,云:斔读曰钟,斞读曰臾。《四竟》音境。下同。
【三】【注】所谓和其光,同其尘。
【四】【注】絜然自成,则与众务异也。
【五】【注】天下相信,故能同律度量衡也。
【疏】天下大同,不竞忠谏,事无隔异,则德不彰,五等守分,则四方宁谧也。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一】。
【一】【注】为功者非己,故功成而身不得不退,事遂而名不得不去,名去身退,乃可以及天下也(一)。
【疏】俄顷之间,拜为师傅,北面事之,问其政术。无心荣宠,故泛然而辞;(其)〔冥〕意消声,故昧然不应。由名成身退,推功于物,不欲及于天下,故逃遁无闻。然吕佐周室,受封于齐,检于史传,竟无逃迹,而云夜遁者,盖庄生之寓言也。
【释文】《大师》音泰。《昧然》音妹。《泛然》徐敷剑反。《夜遁》(徐)〔徒〕困反。
【校】(一)赵谏议本无也字。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一】?”
【一】【疏】颜子疑于文王未极至人之德,真人不梦,何以梦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一】,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二】。”
【一】【注】任诸大夫而不自任,斯尽之也。【二】【注】斯须者,百姓之情,当悟未悟之顷,故文王循而发之,以合其大情也。
【疏】斯须(由)〔犹〕须臾也。循,顺也。夫文王圣人,尽于妙理,汝宜寝默,不劳讥刺。彼直随任物性,顺苍生之望,欲悟未悟之顷,进退须臾之间,故托梦以发其性耳,未足怪也。【释文】《刺焉》七赐反。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一】,措杯水其肘上【二】,发之,适矢复沓【三】,方矢复寓【四】。当是时,犹象人也【五】。
【一】【注】盈贯,谓溢镝也。【释文】《为伯昏》于伪反。《盈贯》古乱反。司马云:镝也。《镝》丁历反。
【二】【注】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而左手不知,故可措之杯水也。【疏】御寇无人,内篇具释。盈贯,满镞也。措,置也。御寇风仙,(鲁)〔郑〕之善射,右手引弦,如附枝而满镝,左手如拒石,置杯水于肘上,言其停审敏捷之至也。
【释文】《措》七故反。《其肘》竹九反。《如拒》音矩。本亦作矩字。
【三】【注】矢去也。箭适去,复歃沓也。
【释文】《适矢》丁历反。《复沓》扶又反。注及下同。《歃》色洽反,又初洽反。【四】【注】箭方去未至的也,复寄杯于肘上,言其敏捷之妙也。
【疏】适,往也。沓,重也。寓,寄也。弦发矢往,复重沓前箭,所谓擘括而入者。箭方适?,未至于的,复寄杯水,言其敏捷。寓字亦作隅者,言圆镝重沓,破括方全,插孔复于隅角也。
【五】【注】不动之至。【疏】象人,木偶土梗人也。言御寇当射之时,掘然不动,犹土木之人也。◎家世父曰:适矢复沓,状矢之发;方矢复寓,状矢之彀。说文:多言沓沓,如水之流。言一矢适发,一矢复涌出也。寓,寄也,言一矢方释,一矢复在彀也。象人,犹郑康成之云相人偶。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一】。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二】?”
【一】【疏】言汝虽巧,仍是有心之射,非忘怀无心,不射之射也。
【二】【疏】七尺曰仞,深七百尺也。若,汝也。此是不射之射也。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一】。【一】【疏】前略陈射意,此直欲弯弓。逡巡,犹却行也。进,让也。登峻耸高山,履危悬之石,临极险之渊,仍背渊却行,足垂二分在外空里。控弦自若,揖御寇而让之。御寇怖惧,不能举头,于是冥目伏地,汗流至脚也。
【释文】《逡巡》七旬反。《汗流》户旦反。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一】。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二】!”
【一】【注】挥斥,犹纵放也。夫德充于内,则神满于外,无远近幽深,所在皆明,故审安危之机而泊然自得也(一)。◎庆藩案潜与窥对文。潜,测也,与窥之意相近。古训潜为测,见尔雅。
【释文】《挥》音辉。《斥》音尺,李音托。郭云:挥斥,犹放纵。
【二】【注】不能明至分,故有惧,有惧而所丧多矣,岂唯射乎!
【疏】挥斥,犹纵放也。恂,惧也。夫至德之人,与大空等量,故能上窥青天,下隐黄泉,譬彼神龙,升沉无定,纵放八方,精神不改,临彼万仞,何足介怀!今我观汝有怵惕之心,眼目眩惑,怀恂惧之志,汝于射()之〔中〕(二)危殆矣夫!
【释文】《怵然》敕律反。《有恂》李又作眴,音荀。尔雅云:恂,栗也。《目之志》恂,谓眩也,欲以眩悦人之目,故怵也。《于中》丁仲反,又如字。中,精神也。《所丧》息浪反。后章同。
【校】(一)赵谏议本无也字。(二)中字依正文改。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柰何?”【一】【一】【疏】肩吾,隐者也。叔敖,楚之贤人也。栩栩,欢畅之貌也。夫达者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故孙敖三仕而不荣华,三黜而无忧色。肩吾始闻其言,犹怀疑惑,复察其貌,栩栩自欢,若为用心,独得如此也?
【释文】《栩栩》况甫反。
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一】!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二】。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三】!”
【一】【疏】夫轩冕荣华,物来傥寄耳,故其来不可遣却,其去不可禁止。穷通得丧,岂由我哉!达此去来,故无忧色,何有艺术能过人耶!【二】【注】旷然无系,玄同彼我,则在彼非独亡,在我非独存也。
【疏】亡,失也。且不知荣华定在彼人,定在我己?若在彼邪?则于我为失;若在我邪?则于彼为失。而彼我既其玄同,得丧于乎自泯也。◎庆藩案彼我皆亡,言不在我,不在彼也。淮南诠言篇亡乎万物之中,高注曰:不在万物之中也。即此义。
【三】【注】踌躇四顾,谓无可无不可。
【疏】踌躇是逸豫自得,四顾是高视八方。方将磅礡万物,挥斥宇宙,有何容暇至于人世,留心贵贱之间乎!故去之而无忧色也。
【释文】《踌》直留反。《躇》直于反。
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一】。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二】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三】。”
【一】【注】伏戏黄帝者,功号耳,非所以功者也。故况功号于所以功,相去远矣,故其名不足以友其(一)人也。
【疏】仲尼闻孙叔敖之言而美其德,故引远古以证斯人。古之真人,穷微极妙,纵有智言之人,不得辩说,美色之姿,不得淫滥,盗贼之徒,何能劫剥,三皇五帝,未足交友也。
【释文】《得劫》居业反。元嘉本作却。《伏戏》音羲。
【二】【疏】人虽日新,死生大矣,而不变于己;况于爵禄,岂复栖心!
【三】【注】割肌肤以为天下者,彼我俱失也;使人人自得而已者,与人而不损于己也。其神明充满天地,故所在皆可,所在皆可,故不损己为物而放于自得之地也。
【疏】介,碍也。既,尽也。夫真人入火不热,入水不濡,经乎大山而神无障碍,屈处卑贱,其道不亏,德合二仪,故充满天地,不损己为物,故愈有也。
【释文】《大山》音泰。《无介》音界。《不惫》皮拜反。《以为》于伪反。下同。
【校】(一)其字,元纂图互注本、明世德堂本及道藏焦竑本并作于,宋本作其。王叔岷云:当作于。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一】。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二】。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三】。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四】。”
【一】【注】言有三亡征也。
【疏】楚文王共凡僖侯同坐,论合从会盟之事。凡是国名,周公之后,国在汲郡界,今有凡城是也。三者,(为)〔谓〕不敬鬼、尊贤、养民也。而楚大凡小,楚有吞夷之意,故使从者以言感也。◎俞樾曰:楚王左右言凡亡者三人也。郭注曰言有三亡征也,非是。
【释文】《凡君》如字。司马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案左传,凡,周公之后也。隐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俗本此后有孔子穷于陈蔡及孔子谓颜回二章,与让王篇同,众家并于让王篇音之。检此二章无郭注,似如重出。古本皆无,谓无者是也。
【二】【注】遗凡故也。
【疏】自得造化,怡然不惧,可谓周公之后,世不乏贤也。
【三】【注】夫遗之者不以亡为亡,则存亦不足以为存矣。旷然无矜,乃常存也。
【四】【注】存亡更在于心之所(惜)〔措〕(一)耳,天下竟无存亡。
【疏】夫存亡者,有心之得丧也;既冥于得丧,故亡者未必亡而亡者更存,存者不独存而存者更亡也。【校】(一)措字依明世德堂本改。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一】【一】【释文】以义名篇。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一】。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二】: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四】。
【一】【疏】此章并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隐则深远难知,弅则郁然可见。欲明至道玄绝,显晦无常,故寄此言以彰其义也。
【释文】《知北游》音智,又如字。《于玄水之上》李云:玄〔水〕,水名。司马崔本上作北。◎卢文弨曰:今本作玄水水名。以下白水例之,重者是。《隐弅》符云反,又音纷,又符纷反。李云:隐出弅起,丘貌。
【二】【疏】若,汝也。此明运知极心问道,假设宾主,谓之无为。
【三】【疏】此假设言方,运知问道。若为寻思,何所念虑,则知至道?若为服勤,于何处所,则安心契道?何所依从,何所道说,则得其道也?
【四】【疏】知,分别也。设此三问,竟无一答,非无为谓惜情不答,直是理无分别,故不知所以答也。
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一】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二】。”【一】【疏】白是洁素之色,南是显明之方,狐者疑似夷犹,阕者空静无物。问不得决,反照于白水之南,舍有反无,狐疑未能穷理,既而猖狂妄行,掘若槁木,欲表斯义,故曰狂屈焉。【释文】《白水》水名。《狐阕》苦穴反。司马李云:狐阕,丘名。《而睹》丁古反。《狂屈》求勿反,徐又其述反。司马向崔本作诎。李云:狂屈,侜张,似人而非也。◎庆藩案释文引李云,狂屈,侜张,似人而非也。文选甘泉赋捎夔魖,扶僪狂。狂屈即僪狂也。司马与崔作诎,失之。《以之言》司马云:之,是也。【二】【疏】唉,应声也。初欲言语,中途忘之,斯忘之术,反照之道。
【释文】《唉》哀在反。徐乌来反。李音熙,云:应声。《语若》鱼据反。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一】。”
【一】【疏】轩辕体道,妙达玄言,故以一无(无)〔答〕于三问。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一】道不可致【二】,德不可至【三】。仁可为也【四】,义可亏也【五】,礼相伪也【六】。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七】。’故曰,‘为道者日损【九】,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九】。’今已为物也【一0】,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一一】!
【一】【注】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疏】真者不知也,似者中忘也,不近者以其知之也。行不言之教,引老子经为证也。
【释文】《不近》附近之近。
【二】【注】道在自然,非可言致者也。【疏】致,得也。夫玄道不可以言得,言得非道也。
【三】【注】不失德故称德,称德而不至也。
【疏】夫上德不德,若为德者,非至德也。
【四】【疏】夫至仁无亲,而今行偏爱之仁者,适可有为而已矣。【五】【疏】夫裁非(一)断割,适可亏残,非大全也。大全者,生之而已矣。
【六】【疏】夫礼尚往来,更相浮伪,华藻乱德,非真实也。
【七】【注】礼有常则,故矫效(二)之所由生也。【疏】弃本逐末,散朴为浇,道丧淳漓,逮于行礼,故引老经证成其义也。
【八】【注】损华伪也。
【九】【注】华去而朴全,则虽为而非为也。【疏】夫修道之夫,日损华伪,既而前损有,后损无,有无双遣,以至于非有非无之无为也,寂而不动,无为故无不为也。此引老经重明其旨。
【一0】【注】物失其所,故有为物。【一一】【注】其归根之易者,唯大人耳。大人体合变化,故化物不难。
【疏】倒置之类,浮伪居心,徇末忘本,以道为物,纵欲归根复命,其可得乎!今量反本不难,唯在大圣人耳。◎家世父曰:人所受以生者,气也。既得之以为生,则气日流行大化之中,而吾块然受其成形,无由反气而合诸漠。道之华为礼,与气之流行而为人,皆非其所固然者也。通死生为徒,一听其气之聚散而吾无与焉,则无为矣。道至于无为,而仁义(理)〔礼〕之名可以不立,是之谓归根。
【释文】《其易》以豉反。注同。
【校】(一)裁非疑裁制之误。(二)赵谏议本效作放。
生也死之徒【一】,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三】。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四】!故万物一也【五】,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一)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二)一气耳【六】。’圣人故贵一【七】。”【一】【注】知变化之道者,不以〔死生〕(三)为异。【二】【注】更相为始,则未知孰死孰生也。
【疏】气聚而生,犹是死之徒类;气散而死,犹是生之本始。生死终始,谁知纪纲乎!聚散往来,变化无定。
【释文】《更相》音庚。
【三】【注】俱是聚也,俱是散也。【四】【注】患生于异。
【疏】夫气聚为生,气散为死,聚散虽异,为气则同。(今)(四)斯则死生聚散,可为徒伴,既无其别,有何忧色!
【五】【疏】生死既其不二,万物理当归一。
【六】【注】各以所美为神奇,所恶为臭腐耳。然彼之所美,我之所恶也;我之所美,彼或恶之。故通共神奇,通共臭腐耳,死生彼我岂殊哉!
【疏】夫物无美恶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则谓为神妙奇特,情之所恶者则谓为腥臭腐败,而颠倒本末,一至于斯。然物性不同,所好各异;彼之所美,此则恶之;此之所恶,彼又为美。故毛嫱丽姬,人之所美,鱼见深入,鸟见高飞。斯则臭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恶,何有定焉!是知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耳。
【释文】《所恶》乌路反。注同。《复化》扶又反。下同。
【七】【疏】夫体道圣人,智周万化,故贵此真一,而冥同万境。
【校】(一)敦煌本无复字。(二)阙误引刘得一本天下作天地之。(三)死生二字依王叔岷说补。(四)今字依刘文典补正本删。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一】
【一】【注】明夫自然者,非言知之所得,故当昧乎无言之地。是以先举不言之标,而后寄明于黄帝,则夫自然之冥物,概乎可得而见也。
【疏】彼无为谓妙体无知,故真是道也。此狂屈反照遣言,中忘其告,似道非真也。知与黄帝二人,运智以诠理,故不近真道也。狂屈(●)〔逖〕听,闻此格量,谓黄帝虽未近真,适可知玄言而已矣。
【释文】《之标》必遥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二】,大圣不作【三】,观于天地之谓也【四】。
【一】【注】此孔子之所以云予欲无言。
【疏】夫二仪覆载,其功最美;四时代叙,各有明法;万物生成,咸资道理;竟不言说,曾无议论也。
【释文】《大美》谓覆载之美也。
【二】【注】任其自为而已。
【疏】夫圣人者,合两仪之覆载,同万物之生成,是故口无所言,心无所作。
【三】【注】唯因任也。
【四】【注】观其形容,象其物宜,与天地不异。
【疏】夫大圣至人,无为无作,观天地之覆载,法至道之生成,无为无言,斯之谓也。
今(一)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一】,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二】,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三】。六合为巨,未离其内;【四】秋豪为小,待之成体【五】。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六】;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七】。惛然若亡而存【八】,油然不形而神【九】,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一0】,可以观于天矣。【一一】
【一】【注】百化自化而神明不夺。
【疏】彼神圣明灵,至精极妙,与物和混,变化随流,或聚或散,曾无欣戚。今言百千万者,并举其大纲数尔。
【二】【注】夫死者已自死而生者已自生,圆者已自圆而方者已自方,未有为其根者,故莫知。
【疏】夫物或生或死,乍方乍圆,变化自然,莫知根绪。
【三】【注】岂待为之而后存哉!
【疏】扁然,遍生之貌也。言万物翩然,随时生育,从古以来,必固自有,岂由措意而后有之!【释文】《扁》音篇,又音幡。【四】【注】计六合在无极之中则陋矣。【释文】《未离》力智反。《其内》谓不能出自化也。【五】【注】秋豪虽小,非无亦无以容其质(二)。
【疏】六合,天地四方也。兽逢秋景,毛端生豪,豪极微细,谓秋豪也。巨,大也。六合虽大,犹居至道之中,豪毛虽小,资道以成体质也。
【六】【注】日新也。
【疏】世间庶物,莫不浮沉,升降生死,往来不住,运之不停,新新相续,未尝守故也。
【七】【注】不待为之。
【疏】夫二气氤氲,四时运转,春秋寒暑,次叙天然,岂待为之而后行之!【八】【注】(照)〔昭〕(三)然若存则亡矣。
【疏】惛然如昧,似无而有。
【释文】《惛然》音昏,又音泯。【九】【注】絜然有形则不神。
【疏】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油然无系,不见形象,而神用无方。
【释文】《油然》音由,谓无所给惜也。
【一0】【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疏】亭毒群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释文】《物畜》本亦作滀,同。敕六反。注同。
【一一】【注】与天同观。
【疏】观,见也。天,自然也。夫能达理通玄,识根知本者,可谓观自然之至道也。
【校】(一)阙误引刘得一本今作合。(二)赵谏议本质下有也字。(三)昭字依世德堂本改。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一】;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二】。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三】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四】!”【一】【疏】啮缺,王倪弟子;被衣,王倪之师也。汝形容端雅,勿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
【释文】《被衣》音披,本亦作披。【二】【疏】收摄私心,令其平等,专一志度,令无放逸,汝之精神自来舍止。◎俞樾曰:一汝度当作正汝度。盖此四句变文以成辞,其实一义也。摄汝知,即一汝视之意,所视者专一,故所知者收摄矣。正汝度,即正汝形之意,度,犹形也。淮南子道应篇、文子道原篇并作正汝度,可据以订正。
【三】【疏】深玄上德,盛美于汝,无极大道,居汝心中。
【四】【疏】瞳焉,无知直视之貌。故,事也。心既虚夷,视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犊,于事无求也。
【释文】《瞳》敕红反。郭菟绛反。李云:未有知貌。
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一】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二】。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三】!”【一】【疏】谈玄未终,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瞑。于是被衣喜跃,赞其敏速,行于大道,歌而去之。【释文】《啮缺睡寐》体向所说,畏其视听以寐耳。受道速,故被衣喜也。《大说》音悦。
【二】【注】与变俱也。【疏】形同槁木之骸,心类死灰之土,无情直任纯实之真知,不自矜持于事故也。
【释文】《若槁》苦老反。
【三】【注】独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谋议。非凡所识,故云彼何人哉。自形若槁骸以下,并被衣歌辞也。
【释文】《媒媒》音妹,又武朋反。《晦晦》音诲。李云:媒媒,晦貌。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一】?”
【一】【疏】丞,古之得道人,舜师也。而至道虚通,生成动植,未知己身之内,得有此道不乎?既逢师傅,故有咨请。【释文】《丞》如字。李云:舜师也。一云:古有四辅,前疑后丞,盖官名。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一】?”
【一】【注】夫身者非汝所能有也,块然而自有耳。身非汝所有,而况(无)〔道〕哉!
【疏】道者,四句所不能得,百非所不能诠。汝身尚不能自有,何得有于道耶?
【释文】《有夫》音符。《块然》苦对反。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一】?”
【一】【疏】未悟生因自然,形由造物,故云身非我有,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一】;孙子(一)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二】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三】。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四】!”
【一】【注】若身是汝有者,则美恶死生,当制之由汝。今气聚而生,汝不能禁也;气散而死,汝不能止也。明其委结而自成耳,非汝有也。
【疏】委,结聚也。夫天地阴阳,结聚刚柔和顺之气,成汝身形性命者也。故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聚散,既不由汝,是知汝身,岂汝有邪?
【释文】《委形》司马云:委,积也。◎俞樾曰:司马云,委,积也。于义未合。国策齐策愿委之于子,高注曰:委,付也。成二年左传王使委于三吏,杜注曰:委,属也。天地之委形,谓天地所付属之形也。下三委字并同。
【二】【注】气自委结而蝉蜕也。
【疏】阴阳结聚,故有子孙,独化而成,犹如蝉蜕也。
【释文】《委蜕》吐卧反,又音悦,又敕外反,又始锐反,又始劣反。
【三】【注】皆在自尔中来,故不知也。【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寻根由,莫知其所。故行者谁行,住者谁住,食者谁食,味者谁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尔也。◎家世父曰:日见其有行而终不知所往,日见其有处而终莫能自持,日见其有食而终莫知所为味。然则其往也,非我能自主也;其相持数十年之久也,非我能自留也;其食而知味也,非我能自辨也;天地阴阳之气运掉之使然也,皆不得而有也。【四】【注】强阳,犹运动耳。明斯道也,庶可以遗身而忘生也。【疏】强阳,运动也。胡,何也。夫形性子孙者,并是天地阴阳运动之气聚结而成者也,复何得自有此身也!
【释文】《天地之强阳气也》郭云:强阳,犹运动耳。案言天地尚运动,况气聚之生,何可得执而留也!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孙子作子孙。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一】。”
【一】【疏】晏,安也。孔子师于老子,故承安居闲暇而询问玄道也。
【释文】《晏》于谏反,徐于显反,又于见反。《闲》音闲。老聃曰:“汝齐(一)戒,疏?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一】
【一】【疏】疏?,犹洒濯也。澡雪,犹精洁也。而,汝也。掊击,打破也。崖,分也。汝欲问道,先须斋汝心迹,戒慎专诚,洒濯身心,清净神识,打破圣智,涤荡虚夷。然玄道窅冥,难可言辩,将为汝举其崖分,粗略言之。【释文】《齐戒》侧皆反。《?》音药。或云:渍也。《掊》普口反,徐方垢反。《而知》音智。《窅然》乌了反。《将为》于伪反。
【校】(一)赵谏议本作斋。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一】,形本生于精【二】,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三】。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四】。邀于此者,四肢(一)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五】。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六】!
【一】【注】皆所以明其独生而无所资借。【释文】《无形》谓太初也。
【二】【注】皆由精以至粗。【疏】伦,理也。夫昭明显着之物,生于窅冥之中;人伦有为之事,生于无形之内;精智神识之心,生于重玄之道;有形质气之类,根本生于精微。
【释文】《形本生于精》谓常道也。
【三】【注】言万物虽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故胎卵不能易种而生,明神气之不可为也。
【疏】夫无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则以形质气类而相生也。故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禀之自然,不可相易。【释文】《九窍》苦吊反。《卵生》力管反。《易种》章勇反。
【四】【注】夫率自然之性,游无迹之涂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间,寄精神于八方之表;是以无门无房,四达皇皇,逍遥六合,与化偕行也。
【疏】皇,大也。夫以不来为来者,虽来而无踪迹;不往为往者,虽往亦无崖际。是以出入无门户,来往无边傍,故能弘达四方,大通万物也。【五】【注】人生而遇此道,则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恂,通也。遇于道而会于真理者,则百体安康,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视听聪明,无心之心,用而不劳,不应之应,应无方所也。
【释文】《邀于》古尧反。◎俞樾曰:说文无邀字,彳部:徼,循也。即今邀字也。又曰:循,行顺也。然则邀亦顺也,邀于此者,犹言顺于此者。郭注曰人生而遇此道,是以遇训邀,义既迂曲,且于古训无征,殆失之矣。《思虑》息嗣反。《恂达》音荀。
【六】【注】言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仪赖虚通而高广,三光资玄道以运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故老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是之谓也。【释文】《天不得不高》谓不得一道,不能为高也。《道与》音余。下皆同。【校】(一)世德堂本作枝。
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一】。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二】。渊渊乎其若海,【三】(巍巍)〔魏魏〕(一)乎其终则复始也【四】,运量万物而不匮(二)【五】。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六】!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七】!
【一】【注】断弃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读经典,不必知真;弘辩饰词,不必慧照。故老经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则圣人断弃之矣。
【释文】《博之不必知》观异书为博。《以断》端管反。注同。
【二】【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无用知慧为也。
【疏】博知辩慧,不益其明;沉默面墙,不加其损;所谓不增不减,无损无益,圣人妙体,故保而爱之也。
【三】【注】容姿无量。【疏】尾闾泄之而不耗,百川注之而不增,渊澄深大,故譬玄道。
【四】【注】与化俱者,乃积无穷之纪,可谓魏魏。【疏】巍巍,高大貌也。夫道,远超太一,近迈两仪,囊括无穷,故以叹巍巍也。终则复始,此明无终无始,变化日新,随迎不得。【释文】《魏魏》鱼威反。《则复》扶又反。【五】【注】用物而不役己,故不匮也。
【释文】《运量》音亮。《万物而不匮》求位反。谓任物自动运,物物各足量也。
【六】【注】各取于身而足。
【疏】夫运载万物,器量群生,潜被无穷而不匮乏者,圣人君子之道。此而非远,近在内心,既不藉禀,岂其外也!
【七】【注】还用〔万〕(三)物,故我不匮。此明道之赡物,在于不赡,不赡而物自得,故曰此其道与。言至道之无功,无功乃足称道也。
【疏】有识无情,皆禀此玄(之)道;而玄功冥被,终不匮乏。然道物不一不异,而离道无物,故曰此其道与。
【释文】《之赡》涉艳反。下同。
【校】(一)魏魏依世德堂本改,注及释文亦作魏。(二)阙误引文如海刘得一本匮字俱作遗。(三)万字依刘文典说补。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一】,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二】,将反于宗【三】。自本观之,生者,喑醷物也【四】。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五】!果蓏有理【六】,人伦虽难,所以相齿【七】。圣人遭之而不违【八】,过之而不守【九】。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一0】;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一一】。
【一】【注】无所偏名。
【二】【注】敖然自放,所遇而安,了无功名。
【疏】中国,九州也。言人所禀之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非短非长,故绝四句,离百非也。处在天地之间,直置为人,而无偏执。本亦作值字者,言处乎宇内,遇值为人,曾无所系也。
【释文】《直且》如字。旧子余反。
【三】【注】不逐末也。
【疏】既无偏执,任置为人,故能反本还原,归于宗极。
【四】【注】直聚气也。
【疏】本,道也。喑噫,气聚也。从道理而观之,故知生者聚气之物也,奚足以惜之哉!
【释文】《喑》音荫,郭音暗,李音饮,一音于感反。《醷》于界反,郭于感反,李音意,一音他感反。李郭皆云:暗醷,聚气貌。
【五】【注】死生犹未足殊,况寿夭之间哉!
【疏】一生之内,百年之中,假令寿夭,赊促讵几!俄顷之间,须臾之说耳,何足以是尧非桀而分别于其间哉!
【释文】《几何》居岂反。【六】【注】物无不理,但当顺之。
【释文】《果蓏》徐力果反。
【七】【注】人伦有智能之变,故难也。然其智能自相齿耳,但当从而任之。【疏】在树曰果,在地曰蓏。桃李之属,瓜瓠之徒,木生藤生,皆有其理。人之处世,险阻艰难,而贵贱尊卑,更相齿次,但当任之,自合夫道,譬彼果蓏,有理存焉。【八】【注】顺所遇也。【九】【注】宜过而过。【疏】遭遇轩冕,从而不违,既以过焉,亦不留舍。
【一0】【注】调偶,和合之谓也。
【疏】调和庶物,顺而应之,上德也;偶对前境,逗机应物,圣道也。
【一一】【注】如斯而已。
【疏】夫帝王兴起,俯应群生,莫过调偶随时,逗机接物。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一】。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二】。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三】,生物哀之【四】,人类悲之【五】。解其天弢,堕其天?【六】,纷乎宛乎【七】,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八】!不形之形,形之不形【九】,是人之所同知也【一0】,非将至之所务也【一一】,此众人之所同论也【一二】。彼至则不论【一三】,论则不至。【一四】明见无值【一五】,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一六】”
【一】【注】乃不足惜。【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隙,孔也。夫人处世,俄顷之间,其为迫促,如驰骏驹之过孔隙,欻忽而已,何曾足云也!【释文】《白驹》或云:日也。《过郄》去逆反。本亦作隙。隙,孔也。【二】【注】出入者,变化之谓耳,言天下未有不变也。【疏】注勃是生出之容,油漻是入死之状。言世间万物,相与无恒,莫不从变而生,顺化而死。
【释文】《勃然》步忽反。《油然》音由。《漻然》音流,李音砾。【三】【注】俱是化也。
【四】【注】死物不哀。
【五】【注】死类不悲。
【疏】夫生死往来,皆变化耳,委之造物,何足系哉!故其死也,生物人类,共悲哀之务,非类非生,故不悲不哀也。◎家世父曰:生物哀之,所以知哀,惟其生也,而不知生之同归于尽也。人类悲之,所以知悲,惟人之有知也,而不知人之知之亦同归于尽也。【六】【注】独脱也。
【疏】弢,囊藏也。?,束囊。言人执是竞非,欣生恶死,故为生死束缚也。今既一于是非,忘于生死,故堕解天然之弢?也。
【释文】《天弢》敕刀反。字林云:弓衣也。《堕其》许规反。《天?》陈笔反。【七】【注】变化烟熅。
【释文】《宛乎》于阮反。《絪》音因。本亦作烟,音因。《缊》于云反。本亦作熅,音同。◎卢文弨曰:今本作烟熅。
【八】【注】无为用心于其间也。
【疏】纷纶宛转,并适散之貌也。魂魄往天,骨肉归土,神气离散,纷宛任从,自有还无,乃大归也。
【九】【注】不形,形乃成;若形之,(形)(一)则败其形矣。
【疏】夫人之未生也,本不有其形,故从无形;气聚而有其形气散而归于无形也。
【释文】《则败》补迈反。
【一0】【注】虽知之,然不能任其自形而反形之,所以多败。
【一一】【注】务则不至。
【疏】夫从无形生形,从有形复无形质,是人之所同知也。斯乃人间近事,非诣理至人之达务也。
【一二】【注】虽论之,然故不能不务,所以不至也。
【疏】形质有无,生死来往,众人凡类,同共乎论。
【一三】【注】悗然不觉乃至。
【释文】《悗然》亡本反。
【一四】【疏】彼至圣之人,忘言得理,故无所论说;若论说之,则不至于道。
【一五】【注】闇至乃值。【疏】值,会遇也。夫能闭智塞聪,〔故〕冥契玄理,若显明闻见,则不会真也。
【一六】【注】默而塞之,则无所奔逐,故大得。
【疏】夫大辩饰词,去真远矣;忘言静默,玄道近焉。故道不可以多闻求,多闻求不如于暗塞。若能妙知于此意,可谓深得于大理矣。◎家世父曰:道无形也,见之而以为道,遂若巧相值焉,而固无值也。说文:值,措也。不能举而措之,则此所见一道,彼所见又一道,而有不胜其辩者矣,(固)〔故〕曰辩不若默。【校】(一)形字依世德堂本删。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一】?”
【一】【疏】居在东郭,故号东郭子,则无择之师东郭顺子也。问庄子曰:“所谓虚通至道,于何处在乎?”
【释文】《东郭子》李云:居东郭也。《恶乎》音乌。
庄子曰:“无所不在【一】。”
【一】【疏】道无不遍,在处有之。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一】。”
【一】【注】欲令庄子指名所在。
【疏】郭注云:欲令庄子指名所在也。【释文】《欲令》力呈反。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一】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二】。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三】。汝唯莫必(一),无乎逃物【四】。至道若是,大言亦然【五】。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六】。
【一】【疏】大道无不在,而所在皆无,故处处有之,不简秽贱。东郭未达斯趣,谓道卓尔清高,在瓦甓已嫌卑甚,又闻屎溺,故瞋而不应也。
【释文】《蝼》力侯反。《蚁》鱼绮反。《在?》大西反。本又作稊。《薜》步计反。本又作稗,蒲卖反。李云:?薜,二草名。◎卢文昭曰:今本作稊稗。《瓦甓》本又作?,步历反。《屎》尸旨反,旧诗旨反。本或作矢。《溺》乃吊反。
【二】【注】举其标质,言无所不在,而方复怪此,斯不及质也。
【疏】质,实也。言道无不在,岂唯稊稗!固答子之问,犹未逮真也。【三】【注】狶,大豕也。夫监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难肥之处,愈知豕肥之要。今问道之所在,而每况之于下贱,则明道之不逃于物也必矣。
【疏】正,官号也,则今之市令也。获,名也。监,市之魁也,则今屠卒也。狶,猪也。凡今问于屠人买猪之法,云:履践豕之股脚之间,难肥之处,愈知豕之肥瘦之意况也。何者?近下难肥之处有肉,足知易肥之处足脂。亦犹屎溺卑下之处有道,则明清虚之地皆遍也。
【释文】《正获之问于监》古衔反。《市履狶》虚岂反。《每下愈况》李云:正,亭卒也;获,其名也。监市,市魁也。狶,大豕也。履,践也。夫市魁履豕,履其股脚,狶难肥处,故知豕肥耳。问道亦况下贱则知道也。《瘦》色救反。《之处》昌虑反。
【四】【注】若必谓无之逃物,则道不周矣,道而不周,则未足以为道。
【疏】无者,无为道也。夫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汝唯莫言至道逃弃于物也。必其逃物,何为周遍乎!【五】【注】明道不逃物。
【疏】至道,理也;大言,教也。理既不逃于物,教亦普遍无偏也。【六】【疏】周悉普遍,咸皆有道。此重明至道不逃于物,虽有三名之异,其实理旨归则同一也。
【释文】《周遍》音遍。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成玄瑛本必下有谓字。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一】!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二】!寥已吾志【三】,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四】。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五】,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六】;仿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七】。物物者与物无际【八】,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九】;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一0】。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一一】。”
【一】【注】若游有,则不能周遍咸也。故同合而论之,然后知道之无不在,知道之无不在,然后能旷然无怀而游彼无穷也。【疏】无何有之宫,谓玄道处所也;无一物可有,故曰无何有也。而周遍咸三者,相与遨游乎至道之乡,实旨既一,同合而论,冥符玄理,故无终始穷极耳。【二】【注】此皆无为故也。
【疏】此总叹周遍咸三功能盛德也。既游至道之乡,又处无为之域,故能恬淡安静,寂寞清虚,柔顺调和,宽闲逸豫。
【释文】《淡而》徒暂反。◎庆藩案漠而清,漠亦清也,古人自有复语耳。尔雅:漠,察,清也,樊注:漠然,清貌。漠亦通作莫,昭二十八年左传德正应和曰莫,杜注:莫然清静也。《而闲》音闲。
【三】【注】寥然空虚。
【疏】得道玄圣,契理冥真,性志虚夷,寂寥而已。
【释文】《寥》音辽。
【四】【注】志苟寥然,则无所往矣;无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有往矣,则理未动而志已(至)〔惊〕(一)矣。
【释文】《已惊》如字。本亦作骛,音务。◎庆藩案郭注,有往焉,则理未动而志已惊矣,惊字颇费解,义当从释文作骛,是也。骛与驰同义,注言未动而志已先驰也,志不得云惊。惊骛字形相近,因误。(淮南驰(聘)〔骋〕若惊,惊又讹为骛。)
【五】【注】斯顺之也。
【疏】(语)〔志〕(二)既寂寥,故与无还往。假令不往而往,不来而来,竟无至所,亦无止住。【六】【注】但往来不由于知耳,不为不往来也。往来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终乎!
【疏】假令往还造物,来去死生,随变任化,亦不知终始也。
【七】【注】冯闳者,虚廓之谓也。大知(由)〔游〕(三)乎寥廓,恣变化之所如,故不知也。
【疏】仿徨是放任之名,冯闳是虚旷之貌,谓入契会也。言大圣知之人,能会于寂寥虚旷之理,是以逍遥自得,放任无穷。【释文】《仿》音旁。本亦作仿。《徨》音皇。《冯》皮冰反,又普耕反,又步耕反。《闳》音宏。李云:冯宏,皆大也。郭云:虚廓之谓也。
【八】【注】明物物者,无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
【疏】际,崖畔也。夫能物于物者,圣人也。圣人冥同万境,故与物无彼我之际畔。【九】【注】物有际,故每相与不能冥然,真所谓际者也。
【疏】物情分别,取舍万端,故有物我之交际也。
【一0】【注】不际者,虽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无物也,际其安在乎!【疏】际之不际者,圣人之达观也;不际之际者,凡鄙之滞情也。
【一一】【注】既明物物者无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则为之者谁乎哉?皆忽然而自尔也。【疏】富贵为盈,贫贱为虚;老病为衰杀,终始为本末;生来为积,死去为散。夫物物者非物,而生物谁乎?此明能物所物,皆非物也。物既非物,何盈虚衰杀之可语耶!是知所谓盈虚皆非盈虚。故西升经云,君能明之,所是反非也。
【释文】《衰杀》色界反,徐所例反。下同。
【校】(一)惊字依释文、世德堂本及郭庆藩按语改,惟覆宋本作至。(二)志字依正文改。(三)游字依世德堂本改。
?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一】。神农隐几阖户昼瞑,?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二】!”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三】,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四】!”
【一】【疏】姓?,字荷甘。神农者,非三皇之神农也,则后之人物耳。二人同学于老龙吉。老龙吉亦是号也。【释文】《?》于河反。《荷甘》音河。本或作苛。《老龙吉》李云:怀道人也。
【二】【疏】隐,凭也。阖,合也。奓,开也,亦排也。学道之人,心神凝静,闭门隐几,守默而瞑。荷甘既闻师亡,所以排户而告。
【释文】《隐机》于靳反。下同。◎卢文弨曰:今本作几。《阖户》户腊反。《昼瞑》音眠。《奓》郭处野反,又音奢,徐都嫁反,又处夜反。司马云:开也。
【三】【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惊,故还放杖而笑也。
【疏】嚗然,放杖声也。神农闻吉死,是以拥杖而惊;覆思死不足哀,故还放杖而笑。◎俞樾曰:既言拥杖而起,不当言隐几。疑隐几字涉上文神农隐几阖户昼暝而衍。【释文】《嚗然》音剥,又孚邈反,又孚貌反。李云:放杖声也。《投杖》本亦作放杖。◎卢文弨曰:今本作放杖。
【四】【注】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为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龙连叔之徒,莫足与言也。
【疏】夫子,老龙吉也。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狂言,犹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为狂也。而师知我偏僻鄙陋,慢訑不专,故弃背吾徒,止息而死。哲人云亡,至言斯绝,无复谈玄垂训,开发我心。
【释文】《僻陋》匹亦反。《慢》武半反,徐无见反,郭如字。《訑》徒旦反,徐徒见反,郭音但。《已矣夫》音符。
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一】。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二】,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三】!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四】。”
【一】【注】言体道者,人之宗主也。
【释文】《弇》音奄。《堈》音刚。《吊》李云:弇刚,体道人;吊,其名。《系焉》谓为物所归投也。
【二】【注】秋豪之端细矣,又未得其万分之一。
【三】【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乎自得耳。
【疏】姓弇,名堈,隐者也。系,属也。闻龙吉之亡,傍为议论云:“体道之人,世间共重,贤人君子,系属归依。今老龙之于玄道,犹豪端万分之未一,尚知藏其狂简,处顺而亡,况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说!”是知体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四】【注】冥冥而犹复非道,明道之无名也。
【疏】夫玄道虚漠,妙体希夷,非色非声,绝视绝听。故于学人论者,论曰冥冥而谓之冥冥,犹非真道也。【释文】《犹复》扶又反。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
无穷曰:“吾不知【一】。”【一】【疏】泰,大也。夫至道弘旷,恬淡清虚,囊括无穷,故以泰清无穷为名也。既而泰清以知问道,无穷答以不知,欲明道离形声,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
曰:“其数若何【一】?”
【一】【疏】子既知道,颇有名数不乎?其数如何,请为略述。
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一】。”
【一】【疏】贵为帝王,贱为仆隶,约聚为生,分散为死,数乃无极。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数而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一】?”
【一】【疏】至道玄通,寂寞无为,随迎不测,无终无始,故寄无穷无始为其名焉。无穷无为,弗知与知,谁是谁非,请定臧否。
【释文】《与无为之知》并如字。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一】。”
【一】【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处内;知之乖道,故粗浅而疏外。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一】?”
【一】【注】凡得之不由于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叹,悟不知乃真知。谁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释文】《中而叹》崔本中作卬。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一】知形形之不形乎【二】!道不当名【三】。”
【一】【注】故默成乎不闻不见(一)之域而后至焉。
【疏】道无声,不可以耳闻,耳闻非道也;道无色,不可以眼见,眼见非道也;道无名,不可以言说,言说非道也。
【二】【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无物也。
【疏】夫能形色万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三】【注】有道名而竟无物,故名之不能当也。
【疏】名无得道之功,道无当名之实,所以名道而非。
【校】(一)王叔岷刘文典均谓不见下当有不言二字。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一】道无问,问无应【二】。无问问之,是问穷也【三】;无应应之,是无内也【四】。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五】,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六】。”
【一】【注】不知故问,问之而应,则非道也。不应则非问者所得,故虽问之,亦终不闻也。
【疏】夫道绝名言,不可问答,故问道应道,悉皆不知。【二】【注】绝学去教,而归于自然之意也。【疏】体道离言,有何问应!凡言此者,覆释前文。
【释文】《去教》起吕反。【三】【注】所谓责空。
【疏】穷,空也。理无可问而强问之,是责空也。
【四】【注】实无而假有以应者外矣。【疏】理无可应而强应之,乃成殊外。◎家世父曰:道无问,意揣夫道而问之,是先自穷也,故曰问穷。道无〔应,意揣夫道而〕应之,是徇外也,故曰无内。【五】【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大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内之智者,可谓外不识乎六合宇宙,内不知乎己身妙本者也。
【释文】《大初》音泰。
【六】【注】若夫婪落天地,游虚涉(一)远,以入乎冥冥者,不应而已矣。
【疏】昆?是高远之山,太虚是深玄之理。苟其滞着名言,犹存问应者,是知未能经过高远,游涉深玄者矣。
【释文】《婪落》力含反。
【校】(一)赵谏议本涉作步。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一】”
【一】【疏】光曜者,是能视之智也。无有者,所观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体空寂,故假名无有也。而智有明暗,境无深浅,故以智问境,有乎无乎?
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一】。
【一】【疏】夫妙境希夷,视听断绝,故审状貌,唯寂唯空也。◎俞樾曰:淮南子道应篇光曜不得问上有无有弗应也五字,当从之。惟无有弗应,故光曜不得问也。此脱五字,则义不备。
【释文】《窅然》乌了反。《搏之》音博。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一】!”
【一】【注】此皆绝学之意也。于道绝之,则夫学者乃在根本中来矣。故学之善者,其唯不学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尚浅,唯能得无丧有,未能双遣有无,故叹无有至深,谁能如此玄妙!而言无有者,非直无有,亦乃无无,四句百非,悉皆无有。以无之一字,无所不无,言约理广,故称无也。而言何从至此者,但无有之境,穷理尽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体之!是以浅学小智,无从而至也。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一)芒【一】。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二】?”
【一】【注】(拈)〔玷〕(二)捶钩之轻重,而无豪芒之差也。
【疏】大马,官号,楚之大司马也。捶,打锻也。钩,腰带也。大司马家有工人,少而善锻钩,行年八十,而捶钩弥巧,专性凝虑,故无豪芒之差失也。钩,称钩权也,谓能拈捶钩权,知斤两之轻重,无豪芒之差失也。
【释文】《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捶,郭音丁果反,徐之累反,李之睡反。大马,司马也。(司马)郭云:捶者,玷捶钩之轻重而不失豪芒也。或说云:江东三魏之间人皆谓锻为捶,音字亦同,郭失之。今不从此说也。◎卢文弨曰:玷捶钩,旧本作玷捶铁,今依宋本改正(三)。别本同。《玷》丁恬反。《捶》丁果反。
【二】【疏】司马怪其年老而捶锻愈精,谓其工巧别有道术也。
【释文】《巧与》音余。下同。【校】(一)唐写本豪作钩。(二)玷字依释文及世德堂本改。(三)世德堂本作钩。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一】。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二】!”
【一】【疏】更无别术,有所守持。少年已来,专精好此,捶钩之外,无所观察,习以成性,遂至于斯也。◎王念孙曰:守即道字。达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是其证。道字古读若守,故与守通。(九经中用韵之文,道字皆读若守,楚辞及老庄诸子并同。秦会稽刻石文追道高明,史记秦始皇纪道作首,首与守同音。说文:道,从?,首声。今本无声字者,二徐不晓古音而削〔之〕(一)也。)
【释文】《而好》呼报反。
【二】【注】都无怀,则物来皆应。
【疏】所以至老而长得其捶钩之用者,假赖于不用心视察他物故也。夫假不用为用,尚得终年,况乎体道圣人,无用无不用,故能成大用,万物资禀,不亦宜乎!
【释文】《以长》丁丈反。
【校】(一)之字依读书杂志补。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一】。”
【一】【注】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
【疏】姓冉,名求,仲尼弟子。师资发起,询问两仪未有之时可知已否。夫变化日新,则无今无古,古犹今也,故答云可知也。
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一】’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二】?”【一】【疏】失其问意,遂退而归。既遵应问,还用应答。
【释文】《明日复》扶又反。《见》贤遍反。【二】【疏】昔日初咨,心中昭然明察;今时后闲,情虑昧然暗晦。敢问前明后暗,意谓如何?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一】;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二】?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三】。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四】?”【一】【注】虚心以待命,斯神受也。
【二】【注】思求更致不了。
【疏】先来未悟,锐彼精神,用心求受,故昭然明白也。后时领解,不复运用精神,直置任真,无所求请,故昧然暗塞也。求邪者,言不求也。【释文】《又为》于伪反。
【三】【注】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无)〔夫〕(一)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
【疏】日新而变,故无始无终,无今无古,故知无未有天地之时者也。
【四】【注】言世世无极。【疏】言子孙相生,世世无极,天地人物,悉皆无原无有之时也。可乎,言不可也。
【释文】《未有孙子而有孙子》言其要有由,不得无故而有;传世故有子孙,不得无子而有孙也。如是,天地不得先无而今有也。◎卢文弨曰:今本孙子亦作子孙。◎家世父曰:天地运行而不息,子孙代嬗而不穷。浸假而有子孙矣,求之未有子孙之前,是先自惑也。天地大化之运行,无始无终,未有天地,于何求之!故曰古犹今也,相与为无穷之词也。【校】(一)夫字依世德堂本改。
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一】,不以死死生【二】。死生有待邪【三】?皆有所一体【四】。有先天地生者物(一)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二),无已【五】。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六】。”
【一】【注】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
【二】【注】生者亦独化而生耳。
【疏】已,止也。未,无也。夫聚散死生,皆独化日新,未尝假赖,岂相因待!故不用生生此死,不用死死此生。冉求未对之间,仲尼止令无应,理尽于此,更何所言也?
【三】【注】独化而足。【四】【注】死与生各自成体。
【疏】死,独化也,岂更成一物哉!死既不待于生,故知生亦不待于死。死生聚散,各自成一体耳,故无所因待也。
【五】【注】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吾以至道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无也。既以无矣,又奚为先?然则先物者谁乎哉?而犹有物,无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疏】夫能物于物者,非物也。故非物则无先后,物出则是物,复不得有先于此物者。何以知其然耶?谓其犹是物故也。以此推量,竟无先物者也。然则先物者谁乎哉?明物之自然耳,自然则无穷已之时也。是知天地万物,自古以固存,无未有之时也。
【释文】《有先》悉荐反。下及注同。◎家世父曰:先天地者道也。既谓之生矣,是道亦物也。既谓之物矣,是其先物者又何自而生耶?物与物相嬗而不已,而推求物之始,以得其先物而生者,是物岂有已耶?有已,则或开而先之;无已,孰开而先之?是以谓之物出不得先物也。【六】【注】取于自尔,故恩流百代而不废也。
【疏】夫得道圣人,慈爱覆育,恩流百代而无穷止者,良由德合天地,妙体自然,故能虚己于彼,忘怀亭毒,不仁万物,刍狗苍生,盖取斯义而然也。【校】(一)唐写本者下无物字。(二)犹其有物也句,刘得一本不重。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一】。”
【一】【疏】请夫子言。将,送也。夫圣人如镜,不送不迎,颜回闻之日,未晓其理,故询诸尼父,问其所由。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一】,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二】。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三】。安化安不化【四】,安与之相靡【五】,必与之莫多【六】。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七】。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八】!圣人处物不伤物【九】。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一0】。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一)相将迎【一一】。山林与!皋壤与!使(二)我欣欣然而乐与【一二】!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一三】。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一四】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一五】,知(三)能能而不能所不能【一六】。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一七】。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一八】!至言去言,至为去为【一九】。齐知之所知,则浅矣【二0】。”
【一】【注】以心顺形而形自化。
【疏】古人纯朴,合道者多,故能外形随物,内心凝静。
【二】【注】以心使形。
【疏】内以缘通,变化无明,外形乖误,不能顺物。◎家世父曰:外化者物与同,内化者心与适。心与适则与物俱化而莫得其所化。与物俱化,相靡而已矣。莫得其所化而与为将迎,有多于物者矣。狶韦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其中愈深,其外愈閟。说文:苑,囿有垣也。种菜曰圃。释名,宫,穹也,屋见垣上穹隆然也。说文:室,实也。踵而为之饰事,将迎日纷,是非日淆,于是儒墨并兴,各以其是非相和也;而相与学一先生之言,奉之为师,取其所谓是非者,将而非之,迎而拒之,是以谓之内化而外不化也。
【三】【注】常无心,故一不化;一不化,乃能与物化耳。
【四】【注】化与不化,皆任彼耳,斯无心也。
【疏】安,任也。夫圣人无心,随物流转,故化与不化,斯安任之,既无分别,曾不概意也。【五】【注】直无心而恣其自化耳,非将迎而靡顺之。
【疏】靡,顺也。所以化与不化悉安任者,为不忤苍生,更相靡顺。【六】【注】不将不迎,则足而止。
【疏】虽复与物相顺,而亦不多仁恩,各止于分,彼我无损。
【七】【注】言夫无心而任化,乃群圣之所游处。
【疏】狶韦、轩辕、虞舜、殷汤、周武,并是圣明王也。言无心顺物之道,乃是狶韦仿徨之苑囿,轩辕遨游之园圃,虞舜养德之宫闱,汤武怡神之虚室,斯乃群圣之所游而处之也。【释文】《之囿》音又。《之圃》布五反,又音布。
【八】【注】?,和也。夫儒墨之师,天下之难和者,而无心者犹故和之,而况其凡乎!
【疏】?,和也。夫儒墨之师,更相是非,天下之难和者也,而圣人君子,犹能顺而和之。况乎今世之人,非儒墨之师者也,随而化之,不亦宜乎!
【释文】《相?》子兮反,和也。狶韦、黄帝、有虞、汤、武、儒、墨之师,皆未能尽内不化之道,故至于以是非相?,言其犹有是非之争也。五味相夺而后可以为?,故曰相?。
【九】【注】至顺也。
【疏】处俗和光,利而不害,故不伤之也。
【一0】【注】在我而已。【疏】虚舟飘瓦,大顺群生,群生乐推,故处不害。【一一】【注】无心故至顺,至顺故能无所将迎而义冠于将迎也。
【疏】夫唯安任群品,彼我无伤者,故能与物交际而明不迎而迎者也。
【释文】《义冠》古乱反。
【一二】【注】山林皋壤,未善于我,而我便乐之,此为无故而乐也。【释文】《山林与》音余。下同。《而乐》音洛。注、下皆同。
【一三】【注】夫无故而乐,亦无故而哀也。则凡所乐不足乐,凡所哀不足哀也。
【疏】凡情滞执,妄生欣恶,忽睹高山茂林,神皋奥壤,则欣然钦慕,以为快乐;而乐情未几,哀又继之,情随事迁,哀乐斯变。此乃无故而乐,无故而哀,是知世之哀乐,不足计也。
【一四】【注】不能坐忘自得,而为哀乐所寄也。
【疏】逆旅,客舍也。穷达之来,不能御扞,哀乐之去,不能禁止。而凡俗之人,不闲斯趣,譬彼客舍,为物所停,以妄为真,深可悲叹也。
【释文】《能御》鱼吕反。
【一五】【注】知之所遇者即知之,知之所不遇者即不知也。
【一六】【注】所不能者,不能强能也。由此观之,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制不(出)〔由〕(四)我也,当付之自然耳。
【疏】夫智有明闇,能有工拙,各禀素分,不可强为。故分之所遇,知则知之,不遇者不能知也;分之所能,能则能之,性之不能,不可能也。譬鸟飞鱼泳,蛛网蜣丸,率之自然,宁非性也!◎家世父曰:各有所知,各有所能,无相强也;各有所不知,各有所不能,无相胜也。强其所知以通其所不知,强其所能以通其所不能,而据之以为知,据之以为能,强天下而齐之,是非相乘,哀乐滋繁。是故忘其所知,而知乃自适也;忘其所能,而能乃自适也。至言去言,至为去为,己且忘之,奚暇齐天下焉!齐知之所知者,据所知以强通之天下者也。
【释文】《强》其丈反。
【一七】【注】受生各有分也。
【疏】既非圣人,未能智周万物,故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禀生不同,机关各异,而流俗之人,必固其所不免也。
【一八】【疏】人之所不免者,分外智能之事也。而凡鄙之流不能安分,故锐意惑清,务在独免,愚惑之甚,深可悲伤。
【一九】【注】皆自得也。
【疏】至理之言,无言可言,故去言也。至理之为,无为可为,故去为也。
【二0】【注】夫由知而后得者,假学者耳,故浅也。
【疏】见贤思齐,舍己效物,假学求理,运知访道,此乃浅近,岂曰深知矣!
【释文】《齐知之》才细反,又如字。
【校】(一)敦煌本人作之。(二)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使上有与我无亲四字。(三)敦煌本无知字。(四)由字依世德堂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