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法华义记卷第一

光宅寺沙门 云法师撰

释迦如来初应此土乃。欲觉悟长迷远同极圣。但以众生宿殖善微过去因弱。致使五浊障于大机。六蔽掩其慧眼。又险难长远生死无际。是故不可顿明一乘因果大理。事不得已故初诣鹿苑。开三乘异因。指别为趣果。如是荏苒至于大品明教度人。庵罗说法弘道经年历岁。犹明异因别果长养物机。于是八部四众积年睹圣。曩日修福遂令五浊障轻大乘机动。至今王城始称如来出世之大意。破三乘定执之心。阐扬莫二之教同归之理。于时且废权于往日。谈实于当今。明因则收罗万善以为一因。语果则复倍上数以为极果。今言妙法者妙名是绝粗之奇。语法则因果双谈。何者昔日佛偏行六度为因。感有为无为二种之果。若论无为果只断分段结使。三界报亡为之果。初言八十后言七百阿僧祇住世。以己所得传化未闻。小小益物作有为果用。然此因此果未尽为极之美称之曰粗。今日明因总括万善。为同归之路。将三乘行人度五百险难。遂到宝所。亦有二种果。断绝三界内外两因。灭除此彼二报无为果极。有为果用者。种智一朗佛果齐明。理而推之。于时则应入无余涅槃至寂然之地。但大悲之意不限。度人之心无穷。近藉神通之力。远由大众万行之感。遂能延金刚心留住于世。寿命无穷益物无崖。故能常应在三界之中殊形入六道之内。使见色闻声之徒生莫二之大福。是则因绝众粗之名。果极唯精之极。是故因果两法俱称为妙法。莲华者外譬一物必花实俱有。若谈莲家之花则如果家之因。若语花家之莲则如因家之果。是故此经家要双明一乘因果似若此花。故借譬受名故云莲花。经者盖是佛教之通名圣语之别号。然经之为义本训常训法。常是不坏之称法是可轨为目。欲明诠之教不可移易。先圣后圣不能改其长度。天魔外道不可俎坏此法。令其不害理故称为常。从之者则离恶行善出凡登圣。故称为法也。然经中正明因辨果。但因果两法喻若莲花。今举所明理以目此教。故言妙法莲花经也。

次辨广释。前叙大意竟。次更细解。何者今言妙法者。是因果相待之名。对昔为论。昔日因果俱粗今日因果俱妙也。先明两因后辨二果。相待之名但今日称妙备有三义。昔日称粗亦备三义。言今日备三义者。一明今日因体长故称妙。即对昔日因体短故称粗。二者明今日因义广故称妙。即对昔日因义狭故称粗。三者明今日因用胜故称妙。即对昔日因用劣故称粗。所言今日体长昔日因体短者。昔日止修三界治道为因。不及三界外治道。且自当昔日之时不道更有三界外之治道也。今日长者纵论。自发心以上迄金刚。以还三界内外治道一切万善以为因体。此则今长故妙昔短故粗。复言广狭相对者。昔止言偏行六度不及其余诸行。此则是狭义也。今日明因横论。是善遍行逢福尽修此是广义。今广称妙昔狭称粗。第三言用有胜劣相对义者。但烦恼有二种一是四住地烦恼二是无明住地烦恼。但昔日因力止断四住烦恼。不及无明住地烦恼。此是用劣之义也。今日非唯止断四住烦恼。亦断无明住地烦恼此是用胜之义也。是故今昔两因粗妙如此也。今果对昔果亦各有三义。今果有三义者。一明今日果体长即对昔日果体短。第二义言今日果义广即对昔日果义狭。第三义言今日果用胜即对昔日果用劣也。所以言今日果体长者。但昔言果止言寿命八十七百阿僧祇。今日明果寿命长远复倍为数。是故下经文言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取五百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国土墨点取为喻。言寿命复过于此但昔日无有如此之寿。然罗汉辟支不无边际智所延之寿然终自无有长远之期。是故以今日长远之果对昔日短促之寿。昔粗今妙其义如此。第二言广狭相对。但昔无为果不足只有断分段生死无为而已。今日断两种生死故无为为具足也。昔日有为果体有功德智慧。然功德未圆智慧未备。唯照有量圣谛不照无量圣谛。亦可唯照三因三果不照一因一果也。唯有尽无生智为体义狭。功德未圆者。但慈悲三界内众生不及三界外众生故称未圆也。今日明有为果智照八谛复照一因一果功德。为论慈悲于内外众生。故功德智慧圆而且备。然今广故妙昔狭故粗。第三明果用胜劣相对者。然此果更无别用只是殊形万象神通益物。下文言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非唯止在灵鹫益物。亦复分身十方度人。见形者三毒灭闻声者四倒除。但昔日之果不无小小说法然不足是语。是故以今日神通无方益物之用胜。对昔日之用劣昔劣今胜。劣者为粗胜者称妙二名相待其意如此。又复作一种解因果各判为三。言因三者一者体广二者位长三者用高。体广者收罗五乘诸善为因体得言广也。位长者今日明因位从发心以上极至金刚。治五百由旬险恶道故言位长也。用高者今日所感明因所感之果。果出于五百由旬上。能感之因用何容不高也。因正以感果为用。所感已高能招事成不下今日。果备三义者一者体广二者用长三者位高。所以言体广者此有二义。一者功德圆。昔日不导一切众生成佛。则慈悲功德不满。今日明悉趣佛果故所以称广也。五乘诸善相与成佛果上更有五乘习果之义故称广也。智慧亦广。今日更有照一乘因果之智故称广也。二用长者果以何为用正以化物为其用。所以住世至无量劫者据欲神通益物所以用长也。位高者今此佛果位在五百由旬之上故称位高也。回换之意谛思可得。就此经所明长寿之义。但昔七百阿僧祇为短今复倍称位长。然今者更无别长只续昔七百阿僧祇为长。如柱长五丈埋藏二丈。唯出三丈。睹三丈为短又出二丈则有长义。但无别有长正以今二丈续昔三丈有五丈之用也。寿命亦尔。昔七百为短今复倍为长但无别长续短成长。无异三丈是短是粗今日复倍是长是妙也。此是无别长义。家义今明因三义并是显一句中不在开三句中。明果三义并是显远句中不在开近句中也。法者非是轨则故名法。法名自体。明所妙之法各有体。然法语通漫无的因果。表明因亦是法果亦是法故知此法妙因妙果法也。此位既以因果为体故借莲花为喻。经者训法训常为义也。若具存胡本应言萨达摩分陀利修多罗。外国云萨此方言妙。天竺云达摩此翻为法。胡云分陀利此方云莲花。外国云修多罗此方对经。今具存此土之音故言妙法莲花经也。所以知妙名翻萨者只是善。然恶既是粗鄙之法。善即是精妙可珍。如赞咏唱萨。则是唱善善即是妙。复言法翻达摩者此则与三宝义中法宝相会。外国云达摩此方言法宝也。大智论云外国云分陀利此间言莲花也。修多罗既是外国语。然经出之时翻译之始仍用经字代修多罗。然经既训法训常。是故大智论解修多罗备有五义。一出生二微妙发三涌泉四绳墨五花鬘也。五义之中有涌泉绳墨。今取二义与法常相符。何者涌泉无穷此与常义相会。绳墨之用本除斜取正。正而不斜可轨可则。此与法义相符。曲解经字如大涅槃义记所述也。若泛论众经标题差别不同。略述所见可有五种。何者。一者单法标经。二者单人标经。三者人法两标。四者但譬标经。五者法譬双举。单法者则是大般涅槃者圆极佛果之法。故知单以果法标经名也。人标经者则是四天王经。树提伽经也。人法两存者即是维摩。胜鬘经也。但譬标经者即是成实所云斧柯喻经也。法譬双举者即是此法华经上出妙法下出莲花为譬。缘此得双显因果之义。夫水陆所生类杂无限。今的取水生莲花以譬因果者。此花不有则已。有则花实必俱。用此俱义譬此经因果双说也。寻诸经宗旨要略有三。一者以因为宗。二者以果为宗。三者以因果为宗也。以何故者如胜鬘圆经单以因为宗。语万善之因明同归之路。括五乘皆无异路。又有单果为宗者即是大小两本。是故首称涅槃。涅槃之号是极果总名非是因地通目。今此法花则以因果为宗。自安乐之前开三显一以明因义。自踊出之后开近显远以明果义。夫欲识经旨归唯应谛思经题。是故胜鬘经昔呼目一乘极教经初标宗矣。今此经首题称言妙法表明因亦是法果亦是法。故用莲花为譬双显因果二理也。然胜鬘虽明一体三宝此则为因。故明果下唯结言说入一乘。不结一体三宝。此则单以因为宗。然涅槃经亦言护法得金刚之身不杀感长灵之报。双明缘正两因具述佛果之业。此亦为果故明因终不以因为宗。是故开宗之始辨义之初仍言礼今施汝常命色力。今此经明因之处亦有果义即言开佛知见。辨果之中亦有因义即言久修业所得。前则为因故明果后即为果故明因。故知因果双说是经正宗。此意是光宅法师今述而不作也。寻诸经品目皆非佛语。何以故然但佛说法时直尔散明因辨果正是八音妙响说法度人乃至无有文字纸墨况复诸品但随根性有五时差别于时时众如说修行。但阿难比丘曩劫怀愿亲承金口。佛灭度后仍采拾三藏具述五时。致有书写纸墨卷盈世界。欲令后代时人虽复不睹真容亲听金口。览卷寻文彻见始终说法大意。故作诸经品目。故知皆是出经者制亦可密承圣旨述而不作照然。品义只以类例不同所明各异之义也。

今一家所习言经无大小例为三段。三段者第一詺为序也第二称为正说第三呼曰流通。然今三重开科段。第一开作三段自有三阶。初释名义序以缘由为义为正说作诠序也。正说者。正明一经大意蕴在其中。显同归之因明长寿之报也。流是行为义借譬为名通是无壅塞为义也。三段名义如此。三段文句起尽处者。初序品一品则是序段。第二从方便品以下讫分别功德品中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凡有十四品半经。是经之正说。因果两法显此文中也。第三流通者。分别功德品中从弥勒说偈后长行初。言佛告弥勒菩萨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当知以为深信解相以下。尽经凡有十一品半经。皆是流通付嘱。次明相生。夫圣人施教度人明理化物有此三种说者。第一凡夫昏迷情重染著意深。三毒自缠五尘为累。是故将明妙理之前先现殊常之相。时众既眼见异相耳闻异声。开动物情生未曾有意。是故文殊言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乃至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缘是义故时众相与欣心澍仰冀闻妙说。是故第二如来从三昧中起仍告八部大众。明同归妙因辨长寿极果。说法度人随根授道。会前三乘归同一路。随器大小皆得利益。第三流通说者。于时乃应息八音之教。罢化人之方。但自如来大悲之意不限度人心无穷欲使此一乘因果妙法远播未闻。千载不绝。且又欲示圣人善始全终。是故有此第三流通说也。然则三段名义如前。起尽如次。相生意致如后也。次第二重。又就此三段之中各开为二。序中二者第一从如是我闻讫退坐一面以来詺为通序。正明众经通有称通序也。第二从尔时世尊四众围绕尽品詺为别序。正言众经各异部部不同也。故如欲说涅槃大音宣告放光动地以为别序。欲说胜鬘父母送书以为别序。欲说维摩长者献盖为别序。此经天雨四华地六种动为别序也。然通序亦名证信序。明佛法理同。别序亦名开发序明此经意异也。正宗中有两段者。但此经只以因果为宗。是故第一方便品以下尽安乐行品有十二品经。正开三显一以明因义譬莲家之花也。第二从踊出品以下。竟分别功德品中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凡有两品半经。詺为开近显远以明果义。喻若花家之莲。前辨因义后明果宗。然则因果双说经之正体也。第三流通中有两段者。第一从弥勒说偈后长行。言佛告弥勒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以下。竟妙庄严王品有十二品半经。詺为化他流通。明此一段高行菩萨非唯自能受持读诵复能传授未闻。是故维摩经言。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第二普贤劝发品一品詺为自行流通。所以尔者。前药王妙音等诸大菩萨苦行通经。皆亡身济物没命度人。但始行菩萨未全能尔。便于通经之道生退没之心。是故如来劝人言。若使不能丧身护法弘经化他者。亦可自能受持读诵。自受持读诵即是自行流通。何故然者。若使此人不自受持读诵者。经于此人则不流通。此人既能受持读诵经于此人得流。即是通也。次第三重开科段者。减一明义通别两序各开为五。明因辨果。二正说中各开为四。化他自行二流通中各开为三也。通序五者第一如是第二我闻第三一时第四出说经住处第五从与大比丘众讫退坐一面列同闻众也。别序五者第一众集序第二瑞相序第三疑念序第四发问序第五答问序也。从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讫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第一詺为众集序也。从为诸菩萨说大乘经讫以佛舍利起七宝塔。是第二詺为瑞相序也。从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下讫今当问谁。是第三詺为疑念序也。从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竟四言偈。是第四詺为发问序也。从是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尽品。是第五詺为答问序也。今第三重料简。若直对正说明此五序相生者。只由尔许徒众天龙八部聚集然后得说此经。即是待伴漏尽是故众名为序也。由先现瑞相然后得说此经。瑞相即成序也。由时众怀疑抱念然后得说此经疑念即成序也。由有发问故然后得说此经发问称序也。由有答问故然后得说此经答问即成序也。又此五序有次第相生。所以现有端相正由大众聚集故。第一生第二。所以怀疑抱念由见瑞相故第二生第三。所以有发问由有疑念故第三生第四。所以有答问者由发问故第四生第五也。又有倒相生义。何者如来所以从三昧起说此经者。由文殊师利答弥勒问仰测如来心应说法华。故正说之由藉文殊答而生。文殊所以答问者由弥勒发问故。弥勒所以发问者由大众有疑念故。又大众所以有疑念者由睹瑞相故。又如来所以现此瑞相者由大众聚集故也。

正说第一段明因中有四段者。第一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第二怀疑致请。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第四别流通开三显一之义也。从方便品初讫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以来。是第一詺为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所以尔者但三乘行人执昔日三乘方便教。铿然言尔谓三家所行其道必别。忽闻如来道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又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今言是方便。昔日言理极于此今日更有真实可说。是故执三情动疑一意生也。从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众以下讫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以来。是第二詺为大众怀疑致请。是则执情既动有可除之义。疑心既生堪为入道。是故论云疑者解之津也。大涅槃经云宁堕疑中莫入见丛也。然则执动生疑请情又至。是故从尔时佛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以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有七品半经。是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然则时众相与解无三之理信同归之义。于明因段中粗已周足。是故从法师品见宝塔品持品安乐行品有四品经。是第四詺为别流通开三显一。是别流通开三显一因义也。辨果之中有四段者第一别序开近显远动执生疑。第二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第三怀疑致请。第四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也。从踊出品初讫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四行偈以来。是第一詺为别序开近显远。即是别叙寿量之义也。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下竟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以来。是第二詺为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所以尔者如来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如来自言寿命八十或言七百阿僧祇。而今踊出菩萨皆久殖德本积行深远非始发心人。而佛自言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若实寿八十七百者云何言久远教化是等人。是明执八十七百之情动疑长远寿之意生也。从尔时弥勒菩萨等心怀疑惑怪未曾有尽踊出品是第三詺为怀疑致请也。从寿量品初下入分别功德品中尽是弥勒说偈讫佛长行以来。一品半经是第四明如来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也。今因中四段果中四段有三同一异。何者果中第二略说开近显远动执生疑。因中第一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此一同也。果中第三时众怀疑致请。因中第二舍利弗等怀疑致请此二同也。果中第四广说开近显远断疑生信。因中第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此三同也。盖是三段名同三段意异也。一异者果中有别序因中无别序。果中无别流通因中有别流通是一异也。今明因中无别序果中无别流通者此同。是近故。何以故然。今明因中无别序者此去通序近不假立别序也。果中无别流通此去总流通近不假立别流通也。复言因有别流通果中有别序者此同。是远也。今明因中有别流通此去总流通远。是故立别流通。明果中有别序者此去通序远是故立别序也。

二流通各有三段者。化他流通中有三段者。第一分别功德品中从弥勒偈后长行初佛告弥勒菩萨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以下半品经。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凡有三品半经。先明弘经益物者勋重报深命觅弘经之人。第二从神力品初五行一文明下方踊出菩萨堪弘经者受命流通也。第三从神力品中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大众前现大神力以下半品。嘱累品药王菩萨品妙音菩萨品观世音菩萨品陀罗尼品妙庄严王品凡六品半经。正明如来以经付嘱也。自行流通中有三段者。第一经家先明普贤菩萨为劝发故从东方来此土也。第二从白言以下正明普贤菩萨与佛问答缘是得劝发时众。四种闻经因缘生受持之意也。第三从说是普贤菩萨劝发品时尽经广明时众闻法得益多少。结成自行之义也。问者言第一通序亦是别序何以知然故如王城之处得说此经不得说涅槃经。呴尸城处得说涅槃不闻说法华。如此流例处所各别事义不同岂非别序。解释者言。不无此义。今所论者诸经明住处相与为证我闻不谬故成通叙言不无此义者故如诸经同闻人。使有两义有通序义。是故通序中有。又有别序义。下别序中言尔时世尊四众围绕。四众即是前同闻人。又如涅槃经中通序中与八十亿比丘俱。下别序又言时八十亿比丘俱。彼此两经前出为证一时。后出为正说作序也。难者言通中有五序。证信义同。故称通序。别中有五序望正说义等。亦是通序。二义既齐亦可前称别序后称通序。解者言前证五义同更无别。后望正说更有别意。何者此经五别为因果作序。大经五别为常住为序。意致不同义则显然。今言如是者此是通序之第一也。有人解言。文则称如理则称是。又有人言如明无异是辨无非也。

今一家所习言如是。两字更无别意。正为总举一部经为我闻作诠叙。言如是一部经我佛边闻也。我闻者此是通序中第二。表明阿难述而不作。正言如是一部法华经我从佛边闻。非我自造。所以尔者。但佛在世时开教度人明理化物。尚有性执取斜见不信受者。况如来我灭后人情浇伪率易可化。然阿难实处亦可已成种觉。借其学位无谢法王今据迹谈事。是三乘之中小乘学人等是小乘。小乘之中自有四果。阿难是初果须陀洹位。忽登法座有所宣说。抚臆论心未易可信。但不达之徒多以小废道。如来既悬见末代有必然之事。是故诫敕阿难出经之时先白四众言如是。一部经我从佛边闻非自造。于时四众既意重如来心尊至极。闻传佛语信受无疑。是故维摩经言诸有所作亦不唐捐。此之谓也。师习不同意致如此也一时者此是通序中第三。明阿难佛语可传之意不虚。此经既是如来应机适会之教云何秘而不传。夫涉言化物凡有两种。一不见根性盲心说法。二审见根性明理化物。然不见根性而说法者凡有三种。一者闇会前人根性。此则益而不损。二者不称所宜此则损而不益。三者承平不益不损也。见根性中乃有差降。今论极照莫过如来说法唯益不损。是故可传。今言一时正明此教与机同会无差。故如此人且时堪闻三段。如来即于且为说三段。四谛亦然。但不见机者有逗机之过。有后机之失。如来无有逗机之过后机之失。故称一时也。

佛住王舍城此下是第四出说经之处。此住处即证成我闻。汝言如是一部经我从佛边闻。若使审忆闻经之处。我闻之言可得信受。若不忆闻经之处我闻之言云何可信。是故出闻经之处证我闻不谬也。今就此出说经之处自有二阶。一广二狭。王舍城是广也。然外国之法国若大者别有国名。国若小者从城立号。但王城因缘从来旧闻不假记也。耆阇崛山中此是第二阶的出住处。然王城处凡有五山。未知如来的在何山。今的明佛在耆阇崛山中说法华经。外国言耆阇崛山此方言灵鹫。言此山中往古诸人服药学道成仙。又山顶有似鹫鸟故言灵鹫山也。

与大比丘众此下讫退坐一面是第五出同闻众证成一时。前言应机之教不可不传。今未知与谁根性相应。今出此徒众明与此万二千人根性相应。乃至天龙八部相应也。难者言。何故不证成如是耶。解言如是两字止为总举一部经更无余意。不假证也。

今就此同闻众中自有三段。第一人先列声闻众。第二从菩萨摩诃萨以下即列菩萨众也。第三从尔时释提桓因下讫退坐一面列凡夫众也。但众来之始未必如此。黑白前后无的次第。盖是出经者比次前后令条然可视。又欲分别高下目铭凡圣致使有此次第也。又意致寻求则有事有理。所言事者声闻常在佛左右。旦夕承奉不辨于游方益物。唯护戒清净形迹交密。是故在前而列。尚其亲密之怀。菩萨既以慈悲为先荷护度人为誓。无方利物化他为务。不得常在佛侧旦夕侍觐。形迹交疏于中而列也。凡夫进则不及菩萨退则有谢声闻。唯以五尘自呴受爱染为累。是故经家贬其凡猥在后而列也。理者声闻背生死苦乐涅槃乐。凡夫乐生死苦背涅槃乐。是故声闻在前凡夫在后。何以知然。声闻之人为三毒所恼八苦所煎。是故弃背生死之苦乐求涅槃之乐。凡夫爱著有为憎坏无为。菩萨则两舍居空虽乐涅槃不同声闻。畏生死苦自求涅槃。虽乐生死不等凡夫有爱著之心。但为求化他常求利物。是故维摩经言不舍有为不住无为此之谓也。二意如此三众可见。

今且就列声闻众中自有两段。第一意学无学二千人以来先列声闻比丘众僧也。第二从摩诃波阇波提下竟耶输陀罗此则列声闻比丘尼众也。所以有此两段者为欲取男女尊卑两别也。又就僧尼两众之中各有二段。僧众二者第一与大比丘众下竟大阿罗汉詺为有名闻众。何以知然。此一万二千比丘常随如来处处说法。天上人间殊方异国远近知闻詺为有名闻众也。第二从复有学无学二千人以下詺为小名闻众。未必常随如来不尽为远近知识也。尼众亦然至时当道。今且就初众中自有六段。第一先谈人类第二称众数第三明阶位位登无学第四叹德第五列名第六如是下即释疑结句也。今言与大比丘众者此是第一明其是出家丈夫之类也。问者言何故不得罗汉是类比丘是位耶。解释者言。所言位者本据得果报处。今云罗汉此则位居极果。何异初地二地之位。但菩萨心行长广唯制因位。声闻情意狭劣唯制果位。此处为异也。难者又云。今言比丘即是出家之位非在家之位。解云不无此义但此处义隐。今就出家众中明其有类有位。何异俗间仕官之人亦有类有位耶。比丘是天竺语此间无的名翻译。古旧相传皆以三德释之。若使备此三德乃称比丘。何者一曰怖魔二言破恶三者乞士也。魔罗是外国语此方言杀者。若通途为论一切恶知识尽皆是魔。今的明者据第六天魔。然第六天魔未必常尔但偶于释迦一化不信正道。今一人出家魔宫振动。所以尔者此人发意逾越生死永弃五尘出魔境界。非止灭魔一人。然此人复有一灯之化。是故魔宫振动六师慑怖也。第二破恶者即是修戒定慧防身口七支诸恶及意地三毒四倒九十八使。此使诸恶法是累中之甚妨道之巨患也。第三乞士者夫出家之人不可终日自营。非唯增长贪爱故亦妨乱行道虽。然本出家之意以身许道。但有累之身未能亡餐。复应将护身命行道进德。不可空弃一身徒劳剪落。应须携钵到家资身行道。是故净乞自活表示清素。又此三德次第相成。问此人何故犹能怖魔余人不能。只由此人能破烦恼恶故。复问此人何故能破烦恼恶。只由净乞自活也。

万二千人俱此是第二称其数也。

皆是阿罗汉此是第三明此一万二千人阶位。位登无学也。罗汉亦是天竺正音于此亦无的翻译。相传旧解亦以三德释之。备此三德乃称罗汉。何者第一不生第二杀贼第三言应供也。若使此人后犹生三界流转六道者非谓罗汉。今明罗汉之人一殂之后不复受生。既断绝生因生果亦亡。故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之谓也。第二言杀贼者。贼之为用能夺人财宝伤人身命。今明九十八使烦恼诸贼无过嗔恚断人慧命。是故遗教经言。劫功德贼无过嗔恚。明诸罗汉结贼已亡功德不失慧命长存。是故维摩经云行罗汉慈破结贼故。第三应供者此人智断既圆堪生物福。亦取譬良田有秋收之实。是故下经文言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一切皆受人天供养。又此三德亦得相成。只问此人死后何故不生。正由杀烦恼贼。又问此人何故能杀烦恼贼。由有应供之德故。亦有倒相生义那得有此应供之德。只由杀烦恼贼故云何得知杀烦恼贼。此人死后不复受生也。今将比丘三德来成罗汉三德。用罗汉三义呼比丘三义。何者比丘怖魔之德以成罗汉不生之德。比丘破恶之德以成罗汉杀贼之德。比丘乞士之德以成罗汉应供之德。出家之始詺为怖魔者为令终成不生之德。若唯存怖魔名不成不生之德者。虽有怖魔之名无有怖魔之实。若使在始有怖魔之名终成不生之德者。真是怖魔也。破恶之德又成杀贼者故。如临阵执刃能令前阵星散者。此则破而非杀。若使执刃能入阵能令当却无遗亡头失首者乃称杀贼。然九十八使有根本枝条。若使出家之名有始折伏枝条终则永断根本。可谓真杀贼也。乞士之名成应供者。在始虽复到家至户净乞活命。然未尽活命之方终则端坐。侍至事同化他。是故如来立比丘三义令终成罗汉三德。名不徒设意致如此也。

诸漏已尽此下是第四叹德凡有五句。詺为依位叹德。初言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此两句叹罗汉不生之德。根本无明本是漏也。今所明者是业及润生。明诸阿罗汉业及烦恼生因既尽故言不生也。逮得己利此一句即叹罗汉应供之德。明诸罗汉智断既圆堪受物供应养即是己利也。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此两句即叹罗汉杀贼之德。尽诸有结此句正叹杀贼。心得自在此句结成。欲明诸结尽时心得自在。心得自在时诸结尽其无前后。而义有始终。只得言诸结尽故心自在。不得言心自在故诸结尽也。

其名曰此下是第五列名。虽有一万二千罗汉今略列二十二。又阿若憍陈如者。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詺为无智。憍陈如是外国姓此方无翻。所以尔者佛未出时此人是外道唯计有为病。如来出世知其根熟为说无生空理后得罗汉。明此人从无生空理生智故言无智憍陈如也。摩诃迦叶者摩诃言大迦叶是姓此翻为龟也。所以呼为大者异不三小迦叶故呼此人为大也。优楼频螺迦叶此下三人皆是兄弟。领五百徒众各在一处。迦叶犹是姓也。优楼频螺者是外国音此间翻为木蓏林。明此人昔领徒众住在木蓏林中今因本住处为名也。伽耶迦叶者昔日亦是外道。其人事火领五百徒众住在伽耶城中。如来往化即舍邪徒正得罗汉道。仍以本所住城为名也。那提迦叶迦叶犹是姓也。那提者河名也。昔是外道其人事外神领五百徒众住在那提河边。值佛受道得罗汉道犹以昔河为名也。舍利弗者亦是外国音舍利言身弗之言子。其母名身故言身子。后得罗汉其人聪明第一也。大目揵连者亦是外国姓此方无翻。字狗律陀是树神名也。其母无儿恒祠树神乞子。后得子时其不达业行谓言树神所惠。因此立名但谓狗律陀也。既值如来得阿罗汉果其人神通第一。又与舍利弗至心周旋要先得道者誓相报语也。摩诃迦旃延者摩诃大也旃延是姓。既得罗汉其人论义第一也。阿[少/兔]楼驮者亦是外国音此间翻者阿之言无[菟-?+?]楼驮言贫。谓无贫比丘。此罗汉乃非多积财宝但凡所至处衣服饮食触事胜人。此人昔日五百世中广行布施给救贫穷。今余报未尽称无贫。劫宾那者亦是外国语此间翻言坊宿。正言此人在僧坊中宿。如来知其根熟仍化作老比丘。与同共宿即于尔夜化令得道故言坊宿也。又解言此人是劫宾国人从国受名。前解必然后未必尔也。憍梵波提者外国名此间言牛呞比丘。此人虽得罗汉犹有二事似牛。一者口中空喘二者其脚迹似牛蹄。常被诸比丘诸讥笑。如来神力接置梵宫然诸天不笑故接置天宫。仍说往缘谓。此人昔日五百世常作牛王。是故无量寿经言尊者牛王即其人也。离波多者此间言星宿比丘。其母无儿恒拜求星神后得有子。既不达业行谓为星惠故言星宿。亦言假合身也。毕陵伽波蹉者亦是外国语此间言余习比丘。骂恒水神事也。诸比丘问佛佛说因缘。谓昔五百世中常作狱卒既得罗汉犹有余习也。薄呴罗者此间翻言善容比丘。能举动容仪可观也。又持一不杀戒得五不死报也。摩诃狗絺罗者此间翻言摩诃谓大也絺呴罗言膝。谓大膝比丘即是。长爪梵志是人舍利弗舅也。难陀者译为欢喜。明其人过去世中常行忍辱。今身见者皆生欢喜。又即是佛弟也。孙陀罗难陀是佛小弟。其人在俗有妇名孙陀利。今举其妇标之令知是小弟也。其人虽得罗汉但余习未尽。于祇陀林中常行不等之心。现在作羯磨师。过去有分鱼等事也。富楼那者姓弥多罗尼子者此翻为满愿子也。是故无量寿言尊者满愿子即其人也。须菩提者译为善吉明其人有德常以吉事利人。所以尔者此人昔于福田所生嫌嫉之心。仍流转地狱无穷受苦。今者立誓誓不恼他。是故涅槃经云若有众生嫌我坐者。我当终身立不移处。行卧亦尔。誓有所为作于物为吉也。阿难者译为无染。其人形容可爱常随如来。人中天上瞻五尘之色见可爱之境。常求利物无有爱染之心。又得须陀洹果总持第一也。罗睺罗者译为障。由塞鼠穴因缘。六年处胎因此名为覆障比丘亦得须陀洹果也。

如是众所知识此下第六段释疑总结。时众疑言万二千人中唯有一万一千九百九十八人是阿罗汉。阿难与罗睺罗此二人自是须陀洹学人之类。今何故与无学人同耶。解言此二人虽是学人然为大众亦知识。是故类入有名闻中与大。大阿罗汉等问者又言。颇有小阿罗汉故今言大阿罗汉耶。解言罗汉位齐实无大小。今形七种学人詺为大也。问者又言七种学人不名罗汉何所形耶。解言圣人立名有通有别。别则不尔通则皆然。何异须陀洹人亦名为学。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僧众中本有二。此下是第二呼为少名闻众。未必常随如来也。就此众中准前亦应有六义。但前众既已备明六段。今此众中唯有两段。第一言学无学即是谈其阶位但出二种。初言学即是七种学人也。次言无学即罗汉无学也。第二言二千人即是谈其数也。

摩诃波阇出家声闻众中有二。此下是第二列尼众亦证同闻也。又言尼众亦有二种。初有名闻后是有小名闻。第一言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詺为有名闻众。何以知之。备二义故。一在家为论即是佛姨母。为如来所尊。二就法义。盖是女人中出家先首。为大众知识故在先而列。第二言耶输陀罗比丘尼此詺为小名闻众。何以知之。亦有二意。一者在俗时不为如来所尊。二者法中往取。此人出家复晚不尽远近知闻形前尼众呼为小名闻也。各有三义今就有名闻众中有三义者。第一言摩诃波阇波提此是出其名也。摩诃言大也波阇波提言爱道。谓大爱道也。第二言比丘尼此即谈其人类明其出家女人类也。与眷属六千人俱此是第三叙其眷属少多也。

罗睺罗母此下是第二少名闻尼众亦有三义。初言耶输陀罗此则出其名也。第二言比丘尼即是人类也。第三言与眷属俱此即明眷属多少也。

菩萨摩诃萨此下是第二列菩萨众所以中者意亦如前也。今就此众中亦有六段。第一谈其人类也。第二叙其数第三明其阶位。第四叹德第五列名第六举类举数总结也。今言菩萨摩诃萨者先谈其人类是大乘人类也。若具存外国名应云摩诃菩提萨埵。译摩诃言大菩提称道萨埵云心言大道心人也。夫称大道心人必有二义。一长二广。远求佛果不中途取证此心曰长。发意兼济此心称广。然二乘不逮贬其狭短有谢菩萨也。

八万人此是第二叙其数也。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此是第三谈其阶位。但此中所谈据八地已上。明此诸菩萨居在不退位中。夫退有三种。一者位退二者行退三念退。自六心以还轻毛位信首五根未成。遇恶友时能断善根退入恶流故称位退也。

第二从七心以上讫六地以还詺为行退。正明入忍之行有退失也。第三七地一地呼为念退。正明二谛之念不恒故言念退。然退之中亦有不退之义。何以知之。夫一善染神历劫不杇是习因之义不亡。招乐之义不失应非是退。但六心以还唯有一善染神不退。复有三种退义。即是位退行退念退。是故不得受不退之名也。又七心以上六地以还亦有不退之义。位登信首五根不复流转。乃至初地以上六地以还心会无相之境意入二谛之中。是故维摩经言受不退常寂然。所以不受不退名者。但位虽不退犹有两退之义。一明入忍之行相似无漏无得而失。二明二谛之念不恒现在前。是故受行退之名也。七地菩萨位登初忍实无退失。入忍诸行兴心即得。但杂相烦恼未尽犹有出入观异。致令二谛明解不恒现在前。故受念退之名也。今明八地以上菩萨永绝下地三种退义。位登法流长不出观。念念皆明岂有念退。所以尔者。有其二义。一明位登此地不复进退学。二明枝恶未尽唯断根本也。所以言于三菩提不退者。三菩提者正遍知道也。道者即是因也。正明此诸菩萨于无上正遍知因中不复退转也。

皆得陀罗尼此下是第四叹德段也。

凡有十二句合作四重。又合四重以为两双。何者初有三句叹德。第二从供养无量下有三句詺为叹行。第三从以慈修身下有四句名为叹体。第四从名称普闻以下有两句詺为叹名也。所以为两双者前二是德行后二是体名。所以先叹德行后叹体名者。夫言体名则善恶通有凡圣皆然。如来有体阐提不无。若言佛最善人便有体者则阐提极恶应无有体。而今佛与阐提皆有体者。故知好恶不在体也。名亦如此。如来妙响流播共闻阐提恶名天下皆知。故名体通漫凡圣皆有也。欲验真伪未若有德有行。是故先叹德行后及体名问者言等是先叹。何故先叹其德后叹行耶。解言为二义。一言德据其果行据因。二者言德据现在为用。行据往日修习。果与现在二义相会。因与往日二义相符。是故先叹其德后叹行也。问者言体名云何解。言亦有内外何以知然。要先有好体然后有胜名外闻。是故先叹其体后叹名也。又就此四段叹中各开为二。叹德中有二者。第一言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此两句先叹内德后一句名为外化。陀罗尼是外国语此间译为总持。十方诸佛所说妙法皆能总持也。乐说辩才者有人解言是外化。德正言乐为人说也。今一家所习犹是内德。何以知然。有二义故。一理二教。理者本言四辩是智门非是功德。智慧门中本无外化。今言乐说辩才即是四辩中之一。云何是化耶。教者即大品经云解法智慧名为法辩。解义智慧名为义辩。解辞智慧名为辞辩。缘乐说智慧名乐说辩。缘乐说者只是前人机也。如声闻之机乐闻四谛缘觉之人乐闻因缘。只知前人所乐之法。法是前境今举境目智故言乐说辩也。转不退法轮者。第三句是叹德中第二意。名为外化。正明八地以上境智。轮者借譬为名也。世间者明轮有摧伏之义。今明轮体取八地以上境智无三退名为不退法轮。而俱满众生之性喻若轮体之圆也。能令凡得圣如轮转义也。能折伏众生之烦恼如轮有摧伏义也。说此八地以上境智以与前人故言转不退法轮也。叹行中有二者。初两句正叹行后一句证成。供养无量百千诸佛此句先叹菩萨殖行之始也。于诸佛所殖种德本此句叹行终也。此二句正叹行。但八地以上是众德。七地以还是众德之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此一句是第二证成叹行。不同二乘之行或叹或毁。初云随顺我法我即欢喜复毁言燋谷种也。叹体中有二者。一句叹身三句叹心。初言以慈修身此句叹身。问者言八地以上唯有智慧云何有身。解者言本谈应身岂有实报。所以尔者。由旷劫行慈慈本利物。应身得有由慈悲力。是故与乐拔苦不关余德也。善入佛慧此下三句是第二詺为叹心又此三句即作三慧初善入佛慧此句明照空之慧。但初地以上七地以还亦入佛慧未得称善。唯有八地一入法流常照无生故言善也。第二言通达大智此句明照有之智也。第三到于彼岸此句即总结空有。所以善入所以通达者良由到彼岸故也。夫理有浅深智成大小。七地以还未入法流名为此岸。八地以上常照二谛。长不出观名为彼岸也。名称普闻此下两句是第四叹名亦有二者初句正叹其名。明此诸大士德行高远名播之道有识含情无不共知也。第二言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此即释成此名。由此菩萨分身救物是故天下共知故知释成也。其名曰此下是第五略列十八菩萨名也。如是等菩萨竟八万人是第六举类举数总结也。

尔时释提桓因列同闻人有三段。此下竟退坐一面是第三列凡夫众。所以有后者意如前述。今就此中有六种众即成六段。第一先列天众第二列龙众第三鬼神众第四阿修罗众第五列金翅鸟众第六人众。今两种料简初明不次第意。次明无六道意及无无色意。所以别尊卑不次第者。但如来在人中说法。阿阇世王即是王舍城主。主人有让客之义是故先列前五众后又列人众。又客众之中不次第者。但五客众中天报最胜。是故先列天众后及余道。若客众次第列者天后列修罗。但龙有两义故胜。一者是天眷属二者于人有恩。龙能升云降雨似天义。是以世人常言天雨有此两德。是故在前。所以列鬼神众在次列者。然此众悉诸天乐神随诸天后行。是故在之后列也。又此六段中无有六道。何以故。地狱众生罪障报深重不能得来唯有五道也。所以有六段者但龙与金翅鸟同是畜生。今离为两众故有六段也。又列天众之中有所不尽。唯列欲色界天不及无色。所以尔者其二意。一据小乘经故彼处无有色。既无有色不去不来。二明三界果报彼处最胜。由著情深妨受正道即是长寿天难也。今且就列天之中自有两段。第一先列欲界诸天第二列色界诸天也。列欲界天中又不尽。唯列初二天后二天合有四天。略无中间二天也。又不次第。释提桓因者此是欲界第二天。是佛天上檀越故在前列。外国名谓释提桓因译言能为天主也。下名月普香宝光等皆是帝释辅臣故次第下列之也。四天王天此则倒列欲界第一天。即是须弥四埵头首亦各有眷属也。自在天子者是欲界第五化乐天诸有所须能自化作也。大自在天子者即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明诸所须皆是他人化作也。略不列第三炎魔天第四兜率他天。既列前后四天中间二天可知也。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此下是列天中第二列色界诸天。今言梵天王者即是初禅梵王也。尸弃大梵者即是二禅梵王也。光明大梵者是三禅梵王也。等即等第四禅天也。

有八龙王此下是第二列龙众也。此下龙神等四众例皆有三。一者总唱数二者列名三者总结也。难陀者译言欢喜。跋难陀者译为善欢喜也。变为人形佛边听法于人有染润之恩见人皆欢喜也。龙唯五时中不得变身。一眠二睡三嗔四淫五死时也。娑加罗者因国得名也。和修吉者译为多头即九头龙王也。德叉迦者译为多舌也。阿那婆达多者译言无热也。诸龙相与连甲中有小虫唼食。故于热沙中曝。复有热沙之苦。唯此龙无小虫故无热沙之苦也。摩那斯者译为大身则是绕须弥七匝也。沤钵罗者池名也。此龙住在塸钵罗花池之中因池立名也。

有四紧那罗王此下是第三列鬼神众。皆是帝释作乐神。初有四神名为法乐。后有四神名为俗乐也。紧那罗者翻为疑神也。初言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中显出四谛之法。妙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内奏十二因缘法也。大法紧那罗者此神丝竹之内显出六度之法也。持法紧那罗者应言总持法经文略。此神丝竹之中并说三乘法轮也。有四乾闼婆王此下四神是帝释俗乐神。初言乐乾闼婆王者直乐神无音声者也。乐音者有音声者也。美乾闼婆者无音声中胜者也。美音者音声之中胜者也。

有四阿修罗此下是第四列阿修罗众。阿之言无修罗言酒詺为无酒神。为下善所得。实非是鬼其多谄曲贬为神。神之果报率多嗜酒。此诸修罗神力因缘皆不饮酒也。婆稚者译为被缚。

毗摩质多罗有女名舍脂。形容可爱为帝释所重即纳还天上以为妃主。既主之后不与妇公交通。毗摩质多罗王即遣波稚领兵征伐帝释。帝释既奉事如来常诵波若神咒。咒力因缘即令波稚被缚也。佉罗骞驮者译言广肩胛也。毗摩质多罗者即是帝释妇公相传无翻也。罗睺阿修罗者译为覆障。其人手脚甚长有时以手障掩日月故言覆障。

有四迦楼罗此下第五列金翅鸟众。有大威德故言大威德也。身量实大故言大身。欲食诸龙常得满足故言大满。欲食诸龙自在随意故言如意也。

韦提希子此下是第六列人众自有三。第一列名阿阇世王母韦提希。今举母名子故言韦提希子也。外国言阿阇世此间译言未怨也。第二与眷属若千人者总列众类。第三致敬。以此类上五众。例应各礼佛足退坐一面。经文略故无也。辨通序竟。

从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以下竟品是第二詺为别序。正明众经各异部部不同之意。具如前述。又别序有五亦如前释。一者众集二瑞相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序也。今就五别序中各开为二。众集序中二者第一正明众集第二从供养恭敬以下即叙众集体宜也。今言四众围绕者此是第一正明众集也。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即出家四众也。

供养恭敬此下是第二叙众集之体宜。就中自有总有别。初言供养即是总。下别出三业供养。恭敬即身业尊重即意业赞叹即口业。在口则誉扬圣德意地则尊重如来。涉身则恭敬于佛。然此诸句皆是经家语也。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此下竟以佛舍利起七宝塔是第二瑞相序。亦有两段。第一先明现相于此土。第二于此世界尽见彼土以下明现瑞相于他地。此两段中各有六段。今初段中六种瑞相者。一说无量义经二入无量义定。三者天雨四花。四者地六种动。五者大众欢喜。六者佛放胜光明。又此六种瑞相合成三双。初一双者动则说法度人静则入定观理。此则动静相对。第二双者上则明天雨四花下则明地六种动。此则上下相对。第三双者时众则内心欢喜如来则外放光明。此则内外相对也。呼为瑞相者相据于外瑞据于内。然相即是瑞。瑞亦即相。但密报称瑞表异称相。何以知然。然将欲显说一因一果之理明三乘行人同归成佛。以此六种相报众生呼之为瑞。即此六种表必说法华名为相也。所以无量义经为法华作游序者凡有两家解。一家解言。此经明无量万善同归皆成佛道之义故名无量义经也。但法华所明正言无二无三会三归一。然无量义经直明万善成佛不言无二无三破三归一与法华有异。是故得有法华作游序。第二家言。无量义经明无生空理不可边量往求故名无量。即此空是万有之义也。是则大品维摩亦明无相空义。何故不为此经作序。伊家通言居然如此。前明三乘后明一乘此是真序。更欲何觅。解释者言。五时次第不无此义。但执义之家好序太过。今明为法华之序正明一时一坐一部经教各自有序。何异五时之教皆有序正流通。今明无量义经犹是堪闻法华徒众闻此经。但未说法华之前仍说无量义经。大品维摩虽明无相空义犹言三家行因为量三乘得果不同。然无量义经言夫行善者皆得佛果。是故有异大品维摩。又直言万善成佛不明会三归一。是故复异法华。既居两过之间。是故得为法华作序也。此经是大乘教故言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是佛所重故言佛所护念也。即用此经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义。又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义也。

佛说此经已下此是第二瑞相。只说无量义经竟仍入定之意。为欲譬坐令弥勒问于文殊。若不入定弥勒便应问佛。是故入定兴问有由也。问者言。只应入法华三昧何故入无量定耶。解释者言。若入法华三昧云何得有为法华序耶。无量义处者无量义经明万善成佛。佛果是无量义所归之处。又明如来将欲说法华义故。是故先入无量义定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义密报时众即是瑞也。

是时天雨此下是第三明天雨四花以为瑞相。曼陀罗花者译为小白团花摩诃曼陀罗花者译为大白团花。曼殊沙花者译为小赤团花。摩诃曼殊沙花者译为大赤团花也。虽有四花今合为两双。前二白团花譬在家二众。后二赤团花譬出家二众。虽两双有共一意。何者欲明四众昔来所行皆是花而未果也。

又散佛及大众者明众生万善花必得佛果。是故花散佛及大众也。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也。有密报之功即是瑞也。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此是第四瑞相。普是有缘感佛世界以来皆悉振动。大地常安而今忽动。此即奇事明义。但三乘行人人有六种执。执三因三果言决定言决定不同。此即惊动执固之心。又一解尔时六种者动众六道众生皆成佛也。

尔时会中此下是第五瑞相。大众欢喜好事应来。预通灵瑞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也。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也。

尔时佛放此下是第六放光瑞相。光本除闇而能显色令现。欲明此光密表一因一果之解。如显色而能遣执三之迷如除闇也。前明能照后明所照。在上放者譬如人身头最为上。密表一乘因果超坐三乘之上也。在眉间者亦密表一乘因果是中道之理。从照东方以下明所照。然光应照十方今的明东方者。借此一方表一因一果也。且又东方是诸方之上也。万八千世界者。一万是极数此密表时众必得果因满也。八千者不足之数明三乘人昔来所行是因而未足也。靡不周遍者即是横论。东方万八千土光尽照乃至八方也。下照无间上至色究竟者竖论。上下光皆至欲表天下万善皆归极果也。今就教为义未明无色有色是故略不道也。有一种解从下至阿鼻地狱以下是第二现瑞相于他土。若因此解于下偈极便。今且依前判。从于此世界尽见彼土此下是第二明现瑞相于他土。中亦有六种瑞相。第一因光见六道众生。第二又见彼土现在诸佛者明因光见东方诸佛。第三及闻诸佛所说经法者明因光闻他土佛说法。第四并见彼诸比丘以下明因光见二乘人修行。第五复见诸菩萨以下明因光见大乘人修行。第六复见诸佛般涅槃以下明因光见他方佛般涅槃乃至起塔供养也。旧解言。定有六见一闻事。不见此义。一家所习不尔也。又此六种亦成三双。初一双者始见六道众生终见诸佛此即凡圣相对。始离成凡夫终会成圣人也。第二双者初闻佛说法次见二乘人修行。此即说法受行相对。始则如来说法后则弟子受行也。第三双者见菩萨修行见佛涅槃。此即因果相对。始即行大乘因终则得大乘果也。第五瑞相中言种种因缘者。明菩萨备行四等六度净佛国土诸因缘也。种种信解者信解行向等。乃至净佛国土也。种种相貌者舍物相貌持戒相貌忍辱相貌。故言种种相貌也。即是他土六种瑞相表必说法华。即是相也。皆有密报之能即是瑞也。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自此下是第三詺为疑念序。亦有两段。第一先明弥勒有疑念。第二从尔时比丘以下竟今当问谁。即叙大众有疑念也。就弥勒疑念中凡有三念。始具两疑终事决成一疑。大众有两念即是两疑也。弥勒三念者从尔时弥勒作是念下竟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此是第一念即第一疑。此正疑上二六种瑞相何故现耶。自有二句。初尔时弥勒作是念下明疑前之念。次以何因缘而有此瑞正明疑也。但瑞相之名皆得换易。亦可言今佛世尊现神变瑞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相。亦可双举言今佛世尊现神变相瑞。以何因缘而有此相瑞。神是内力变据外用。何者若据内谈如来种智则物莫能测。即是转海水为苏酪。长短改度小大相容等也。第二从今佛世尊入于三昧讫当以问谁谁能答者。此即是第二念。既有此瑞相疑不知问谁。即是第二疑也。亦有二。初今佛世尊入干三昧下明疑前之念当以问谁以下正明疑也。佛若不入定我当问佛。佛今入定我当问谁。从复作是念是文殊师利讫我今当问此是第三念。即知文殊是可问之人此是第三念即决上第二疑。上第二疑不知问谁今既知文殊是可问之人。故知即知决上第二疑也。唯有第一正疑瑞相在也。是故弥勒凡有三念始具两疑。终成三念一疑也。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此下讫今当问谁。第二叙大众有疑念。今就大众有两念即是两疑。初念正念上二六种瑞相。又即是第一疑。疑言此瑞相何所为也。光明于六中最显。是故举显者为首也。第二念言今当问谁此即是第二疑。疑言不知问谁也。上弥勒第一疑中有二。初明疑前之念次正明疑。今者大众第一疑中唯有疑前之念。略无第二正明疑也。上弥勒第二疑中亦有二。今者大众唯有第二正明疑不知问谁。略无疑前之念文句略互遣明义也。但弥勒三念大众二念。当乎尔时皆非发言。直是经家述取其意也。大众所以无第三念者。若论实处无谢弥勒。而念弥勒应有第三念。知有可问之人而大众无者。为欲高推弥勒是补处大士能知有可问之人。大众既非补处之位不辨能有第三念也。且自今日所宜只弥勒腾大众疑以问文殊。不言诸大菩萨不能腾疑。但高推补处是故无第三念也。问者言。若果正在定云何问佛。且取自待佛出定然后问佛。佛使即说此经即是正说。云何称序。只应问文殊引古证今。知出定必说法华。是故叙秪为序。难者又言只问弥勒为自有三念为物者耶。解释者言居本为物。何容自为问答。为物者何为许人耶。解释人言定只为始行菩萨及凡夫也。问者又言即此时众有得他心智者。即见弥勒有如此疑如此为义。岂成为物耶。解释者又言。只如此智即成为物。今得他心智人于时只宜知弥勒心中实自为物有此疑念。应问文殊。文殊名答非他心智。人既有此智密资进行类知。如来应说法华。如此为义于物有益。是故诸有所作亦不唐捐。此之谓也。

法华义记卷第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