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别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反而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王叔和曰: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又土地高下,寒温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风法。蒸湿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极燥,乃起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难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无不汗出也。
诏书发汗白薇散,治伤寒二日不解方。
白薇(二两) 麻黄(七分,去节) 杏仁(去皮尖,熬) 贝母(各三分)
上四味,捣散,酒服方寸七,自覆卧,汗出则愈。
鸡子汤,治发汗后二三日不解,头痛肉热方。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扣鸡子白令置于水内,合和令匀,纳药复搅令和,上火煎之,勿动,煎至一升,适寒温顿服之。盖覆汗出,粉敷之有效。忌海藻、菘菜。
葛根汤,治病三四日不瘥,身体毒热方。
葛根(八两) 生姜(三两) 龙胆 大青(各半两) 桂心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二两) 葳蕤 芍药 黄芩 石膏(碎) 升麻(各一两)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取八升,掠去沫,然纳余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夜一服。忌海藻、菘菜、生葱。
治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痛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五分) 当归(五分) 知母 葳蕤(一作菖蒲) 黄芩(各三分) 麦门冬(去心,一作天门冬) 桂心 芍药 干姜 石膏(碎) 甘草(炙) 茯苓 白术(各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便愈。忌海藻、菘菜、生葱、醋、桃李、雀肉等。
治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胀满,茵陈汤下之方。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三两) 石膏(一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茵陈,得五升,去滓,纳栀子、大黄,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盒饭利,如皂荚沫状,色正赤,当腹减,黄悉随小便去也。
葳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方。
葳蕤(二两) 石膏(三分,末,绵裹) 白薇(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 独活(二两) 杏仁(二两,去皮尖两仁) 芎 (二两) 甘草(二两,炙) 青木香(二两,无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者,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忌海藻、菘菜。
茅根橘皮汤,治春夏天行伤寒,胃冷变 方。
白茅根(切,一升) 橘皮(三两) 桂心(二两,切)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数数服之,尽复合之, 止乃停,取微汗。有热减桂心一两。忌生葱。
芍药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
芍药(三两) 生地黄(半斤) 牡丹(二两) 犀角(一两,屑)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
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服,不须黄芩也。忌芜荑、胡荽。
治伤寒鼻衄不止,茅花汤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瘥。若无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
治伤寒身热,衄血,呕逆,麦门冬汤主之方。
麦门冬 石膏 寒水石(各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服桂枝汤大汗后,烦渴热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升,碎,绵裹) 人参(二两) 粳米(一升)。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
射干汤,主春冬伤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气息,喉呜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哽者方。
射干(二两) 半夏(五两,洗) 杏仁(二两,去皮尖两仁) 干姜(二两,炮) 甘草(二两,炙) 紫菀(二两) 肉桂(二两) 吴茱萸(二两) 当归(二两) 橘皮(二两) 麻黄(二两,去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汤,汗后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黄二两。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热喜伏于内,宜生姜四两代干姜,除茱萸,用枳实二两炙。忌羊肉、海藻、菘菜、饧、生葱。
漏芦连翘汤,治伤寒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肿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
兼治天行。
漏芦(二两) 连翘(二两) 黄芩(二两) 麻黄(去节,二两) 白蔹(二两) 升麻(二两)甘草(二两,炙) 大黄(二两,切) 枳实(三两,炙)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热盛者,可加芒硝二两。忌海藻、菘菜等物。
秦皮汤,治毒病冲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肿肤起,或赤痛不得视光,痛入心肝,或眼外浮肿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两) 前胡(二两) 常山(二两) 黄芩(二两) 升麻(二两) 芍药(二两) 白薇(二两) 枳实(二两,炙) 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若盛热者,可加芒硝二两。
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犀角汤,治热毒下黄赤汁,及赤如腐烂血,及赤滞如鱼脑,腹痛壮热,诸药无效方。
黄柏(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白头翁(一两) 黄连(二两) 当归(一两) 牡蛎(一两半,熬) 犀角(屑,半两) 艾叶(半两) 石榴皮(一两半) 桑寄生(一两) 甘草(一两,炙)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湿热为毒,及太阳伤寒,外热内虚,热攻肠胃,下黄赤汁,及如烂肉汁及赤滞,壮热#
肠痛者,诸热毒下良方。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 薤白(一虎口)
凡三物,切,以水四升,煮栀子、薤白令熟,纳豉,煎取二升半,分三服。
麦奴丸,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饮水,为败伤寒,医所不治方。
麻黄(去节) 大黄 芒硝 灶突中墨 黄芩(各二分) 麦奴 梁上尘 斧底黑(各一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如弹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饮水,但极饮冷水,不节升数,须叟当寒,寒讫汗出则愈。若日移五丈不汗,根据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药势尽乃食,当
阳毒汤,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宜服升麻汤方。
升麻(二分) 当归(二分) 蜀椒(汗,一分) 雄黄(研) 栀子 桂心(各一分)甘草(二分,炙) 鳖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久再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亦取得吐佳。阴毒去雄黄。忌海藻、菘菜、生葱、苋菜。
阴毒汤,治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汤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喉咽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甘草汤方。
甘草(炙) 升麻 当归(各二分) 蜀椒(一分,出汗) 鳖甲(大如手一片,炙)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如人行五里顷复服,温覆当出汗,汗出则愈。若不得汗,则不解,当重服令汗出。忌海藻、菘菜、苋菜。
青葙子散,治热病有 ;下部生疮方。
青葙(一两) 芦(四两) 野狼牙(三分) 橘皮(二分) 蓄(二分,切之)
上五味,捣下筛,粥饮和合服两钱匕,日三,不知稍增之。
治食劳复方。
葛根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三服。
治百合之病,诸药不能治,若得药则剧而吐痢,如有神灵所加也。身体仍和,脉微数,每尿时辄头痛,六十日乃愈。尿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尿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日复见者,悉治之。
发汗已,更发者,百合知母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
上二味,以泉水洗,先渍百合经一宿,上当白沫,泻却其汁,更以好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置之一处,别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之。
下之已,更发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以泉水渍一宿,上当白沫出,去之) 滑石(三两,碎) 代赭(如弹丸一枚,碎)
上三味,先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置一厢,又以泉水二升,煮和二味,取一升,去滓,合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吐之已,更发者,百合鸡子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
上一味,根据前法,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扣鸡子一枚,取中黄,纳百合汤中,搅令调,温再服之。
不吐、不下、不发汗,病形如初,百合生地黄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
上一味,根据前法渍,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出地黄汁一升,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温分再服。一服中病者,更勿服也,大盒饭出恶沫。
凡百合病见于阴,而以阳法攻之,其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于阳而以阴法攻之,其阳不得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
百合病,经一月不解,变成渴者方。
百合根(切,一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汁洗病患身也。洗身讫,食白汤饼,勿与盐豉也。渴不瘥,可用栝蒌根并牡蛎等份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随多少熬令色黄,末,饮服之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
治百合病变热者方。
百合一两,滑石三两,为末,饮服方寸匕。微利乃良。
治狐惑,薰草黄连汤方。
黄连(四两,去皮) 薰草(四两)
上二味,切,以白浆一斗,渍之一宿,煮取二升,去滓,分为二服。忌猪肉、冷水。
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鸠眼者;得之七八日,其#
四黄黑,能食者,脓已成也,治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渍之,令生牙足,复干之,加当归三两,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