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四 题词、答问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四\题词、答问

法语别录

法语别录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捨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宝山居士林开幕颂

宝山居士林开幕颂

如来大法,为诸法源。一尘不立,万德俱圆。举凡世间,及出世间。

因果事理,无不包含。敦伦尽分,希圣希贤。必使心地,衾影无惭。

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自利利他,同证菩提。譬如筑室,先治地基。

地基坚固,无往不宜。是以学佛,先须敦伦。伦常无亏,方合道真。

末世众生,业障重深。唯仗自力,难免沉沦。如来悲悯,开净土门。

以真信愿,持佛洪名。生以诚感,佛以悲应。感应道交,如相现镜。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果能如是,万修万去。又须始终,尽敬竭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言教者讼,身教者从。相观而化,其益甚隆。

宝山创建,居士法林。特书大义,发起信心。念佛一法,普摄诸法。

空含万象,豁彻畅达。愿见闻者,同皆兴起。庶几劫运,从兹消弭。

人心既转,天眷自临。时和年丰,永享太平。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颂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颂

缅维王母,宿根甚深。幼娴母训,孝养双亲。长归王门,克谐以孝。

相夫持家,恪尽妇道。王公逝世,抚育儿曹。严慈并用,法巽双昭。

子既成立,命出求学。以身许国,期追先觉。柏龄近年,深入佛法。

劝母一心,修持净业。及至临终,念佛而逝。未见瑞相,龄颇忧虑。

特加精进,观佛及母。得见母面,与佛相似。母子在生,相依为命。

没后勖子,复垂顾映。懿哉王母,闺阃英贤。爰书大略,永用流传。

先德比丘尼像赞

先德比丘尼像赞

自入空门,唯佛是念。二六时中,不令间断。念之既久,心与佛合。

预知时至,届期坐脱。欲利坤伦,特为颂赞。愿彼后代,永守懿范。

高鹤年居士像赞

高鹤年居士像赞

人言居士性甚偏,我谓所偏即是圆。由偏故不理家计。由偏故深通教禅。由偏故云游全国诸名胜。由偏故遍参宗教诸高贤。由偏故专修净土特别法。由偏故普令同仁结净缘。由偏故不立嗣续,捨家为庵,安住贞节,俾全其天。今已将离此五浊恶世,直登西方极乐世界之九品宝莲。因王一亭老友所写之真,特表其偏之所以然。(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季春)

饬终津梁提要

饬终津梁提要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耳。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

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义极宏深。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每有普通善信,文理不深,纵看古德著述,依旧莫知其义。黄涵之居士欲一切人同沐佛恩,俱获实益。以白话体而为解释。俾稍识文字者,悉可了然。初次印千部,未久函索罄尽。乃作广布计,稍缩其式。同志任及二万,以期修持净业之初机学人,同得受持。所愿得是解者,恭敬修习,展转流通。普令同人皆得受持。以此功德,资益净业。则尽此报身,直登九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其为乐也,莫能喻也。

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则一切诸经之所未有,乃如来普令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得出六道轮回之大法门也。而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穷劫难宣。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题辞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题辞

观世音菩萨,誓愿弘深,慈悲广大。随类现身,寻声救苦。世人凡遇疾病患难,若能以改过迁善恭敬至诚之心,常念菩萨名号。莫不随彼诚之大小,而垂加被。小之则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大之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以迄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可惜世多不知,故特遍阅藏典,及诸载籍。撰为颂文,详加注释。俾举世咸知菩萨实为痼疾之医药,凶岁之稻粮,险道之导师,迷津之宝筏。伏愿见闻此书者,同皆各随己力,展转劝导,印施流通。俾一切同伦,悉沐慈恩,共沾法化。庶可慰菩萨度生之悲心,满当人感圣之素志也已。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语其浅近,凡夫皆可与知与能。语其深远,圣人有所不知不能。世间聪明人若有涵养阅历,便可入道。否则必以小慧自负,遂致妄以己见,毁谤佛法。以故世智辩聪,佛列于八难之中。其所警诫者,深且切矣。其病由于以凡夫知见,测度佛菩萨之境界。使知佛菩萨之境界,决非凡夫所能测度。则可废然止矣。勿道佛菩萨境界,非彼所能测度。即彼从生至死,起心动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尝稍能知见。若能亲知亲见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渐知佛菩萨之境界矣。彼小慧自负者,譬如盲人不见天日,遂谓为无。群盲听之,赞为识见高超,的确无谬。而不知其为自误误人之邪说。岂不大可哀哉。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为淑世善民,穷理尽性之本。其建大功,立大业,发挥圣贤不传之妙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以聪明自负者,何足知此。病夫知医,浪子怜客,不禁感慨悲歌,陈此忠告。倘能嘉纳,则幸甚幸甚。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悉皆令人敦伦尽分,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净邦。故当格外恭敬,不可亵渎。此书具明观音往劫本迹,此方感应。卷一半卷,多属经文。卷四一卷,完全是经。余虽出自群籍,既明观音拔苦与乐之事,即与经同。以恩从圣施,故言由圣尊也。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倘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矣。譬如盲人触宝山,反更受其损伤。可不哀哉。

敬告向未研究佛学诸君看读方法

敬告向未研究佛学诸君看读方法

此书颂文三卷,分二大段。从卷一第一页起,至第二十五页六行止,皆颂经中菩萨往劫本迹之事。此下皆颂此方菩萨随机应感之事。若向未研究佛学诸君,看时宜先从卷一第二十五页第七行看。及至三卷看完,再看卷四经证。经证看完,再从卷一第一页看。庶无或难领会,不欲卒读之想。决定踊跃欢喜,大生感激之心。凡前人所幸免者,己亦欲免。凡前人所幸得者,己亦欲得。捨凡夫之执心,顺菩萨之宏愿。自悯悯他,自伤伤他。从兹常念菩萨圣号,亦复普劝一切同人。当必消除无始恶业,增长最胜善根。近得诸缘顺适,无往不吉之因。远获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果矣。

敬告阅者务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

敬告阅者务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

世出世法,以诚为本。诚则能感圣应。不诚则无感,圣无有应。譬如月丽中天,影现万川。水若昏浊鼓荡,月影便难显现。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则但结远缘,难得实益。倘更亵渎,则获罪无量矣。又卷三第十六七八三页,牖慧之颂与注,内多有禅机。此等语句,唯实有所悟者,方知意旨。不可以文义卜度推求。纵令智同生知,亦是愈推愈远。禅家语句,悉皆如是。倘能主敬存诚,执持菩萨圣号。一旦业消智朗,则所有禅机语句,一一了然。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矣。

安士全书题辞

安士全书题辞

读书须知

此书凡孔孟薪传,佛祖道脉,格致诚正,了生脱死,与凡日用云为,居心动念,一一发明,堪为规范。诚可谓借世间之因果,示作圣之玄猷。实如来随机利生之妙道,众生离苦得乐之真诠。读者当与佛经一律看。宜存敬畏,切勿亵渎。则福无不臻,灾无不消矣。敬呈读法十条,祈鉴愚诚。

(一)将开卷诵读时,应先发恭敬心。如见大宾,如对先哲。庶在在悟入作者之深心处。

(二)将开卷诵读时,当先发至诚心,出恳切言。赞叹周公安士以救世宏心,成救世杰作。并欣己之有缘得读。

(三)将开卷诵读时,先洗手漱口,就净室洁案,而后展诵。

(四)将开卷诵读时,当先正襟端坐片时,忏悔一切嫉妒轻慢骄狂等恶念恶语恶行。

(五)诵读时,于一字一句悟入处,当起大欢喜。并随时记录其心得,勿任忘失。

(六)诵读时,当广思其义。始以书摄心。继以心转业。终以进而不已之心,广行劝导。转五浊恶世界,而为极乐世界。

(七)心起妄念时,则恭敬安置,而暂止读。

(八)读后欢喜依法奉行,当常起羡慕周公宏法之心,悉力仿效之。

(九)全书读毕,当广思随现在社会趋向,以宏摄化,而善为流布之。

(十)全书读毕,得可以迎机宣说之处,广为不识字人,方便宣说,作大饶益。

题后

题后

此书措词阐意,精详曲尽。其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穷理尽性,经世出世,悉皆有大裨益。允为挽回世道人心之第一奇书。读者务必恭敬虔洁,息心体究。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或亵渎,获罪不浅。如不欲看,祈转施人,慎勿置之高阁。又祈种种设法展转流传。俾现在未来,一切同胞,共出迷途,咸登觉岸云耳。

学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题辞

学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题辞

震大法雷  演大法义  破执救劫  利益无既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一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一

因果报应者,儒释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家庭教育者,匹夫匹妇敦本尽分,培植贤才之天职也。信愿念佛者,具缚凡夫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妙法也。此书文虽拙朴,义甚切要。似特为修净土者说,实寓提倡因果报应,家庭教育之道。祈得是书者,常与父母兄弟妻子乡党亲戚朋友,讲说而开导之。俾彼诸人同皆敦伦尽分,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必至生入圣贤之域,没归极乐之邦,何幸如之。愿读诵者恭敬信受,勿致亵渎。展转流通,毋或弃置。将见贤才蔚起,劫运顿消。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此不慧所馨香祷祝者。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净土法门,谛理甚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由其大小不二,权实一如。以故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皆须修持,皆得成办也。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匪仗佛力,将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加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果能如是,万无有一不往生者。净土经论,文义显明。净土修持,随机自立。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且又不费钱财气力,不碍职业营生。若能随分随力,常时忆念。则神凝意净,业消智朗。自然身心安乐,诸缘顺适。其为乐也,何能名焉。愿见闻者悉皆修持。各怀自利利他之心,共发己立立人之愿。恭敬受持,随缘倡导。展转流通,令遍国界。俾一切同伦,同沐佛恩,同生净土,实为大幸。

感应篇直讲题辞

感应篇直讲题辞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书曰,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皆因果之说也。至于佛法,则更为彰著。前究过去,后明未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则善恶报应,不爽毫厘。吉凶祸福,皆由感召。人虽至愚,决不至幸灾乐祸,避吉趋凶。惜无殷鉴,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忧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应篇直讲为急务也。

阴骘文图证题辞

阴骘文图证题辞

世乱已极,人咸望治。不得致治之道,徒望究有何益。是宜提倡家庭教育,及因果报应也。家庭教育,须从儿女幼时起。俾彼详知慈孝友恭,和顺仁忠,为父子兄弟夫妇主仆之天职。从兹各各恪尽己分,以期无忝所生,而为贤善。又为宣说因果报应,庶有法制心,不至越理犯分。则自私自利之恶念自消,为人为物之善心自生。如是则相争相戕之事灭,而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以故与诸同志流通此书。冀诸阅者受持依行,展转传布,则幸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合编题辞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合编题辞

黄山谷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愿云禅师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慈受禅师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仓。下喉三寸成何物,不用将心细较量。世间养人之物,不胜其多。如法烹调,味都甘美。何得为我口腹,杀彼生命。致令生生世世,互相杀戮,了无已时。可不哀哉。故流布此书,冀挽杀劫。愿见闻者,咸皆信受。幸甚。

寿康宝鉴题辞一

寿康宝鉴题辞一

人未有不愿自己及与子孙悉皆长寿安乐者。若于色欲不知戒慎,则适得其反,诚可痛伤。故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系于色欲之能寡与否,居其多半。不慧绝无救世之力,愿存寿世之心,爰增辑刊布此书。以期自爱而并爱其子若孙者,得是编而详阅之。则利害之关,明若观火。内而戒勖子孙,外而戒勖同伦。又祈展转流通,俾遍寰宇。庶一切同人,咸获寿康。是所馨香而祷祝者。

寿康宝鉴题辞二

寿康宝鉴题辞二

人从色欲而生,故其习偏浓。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圣王以爱民之故,即夫妇房事,不惜令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冀免误送性命之虞。其慈爱为何如也。及至后世,不但国家政令不复提及。即父母与儿女亦不提及。以致大多数少年,误送性命,可哀孰甚。不慧阅世数旬,见闻颇多,不禁悲伤。因募印此书,冀诸同伦,咸获寿康。所愿得此书者,各各详阅,展转流通。勿令徒费心思钱财,而毫无实益,则幸甚幸甚。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题辞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题辞

堪叹世间人,多以己为智。自己真面目,尚不知名字。何况过现未,前生后生事。

儒教古圣人,注重在经世。此种深道理,略示其大致。儒者不深究,遂谓无此义。

佛既广发挥,如长夜灯炬。凡有宿根人,悉皆同归趣。致彼理学家,欲阻其进辔。

特极力辟驳,以期咸关闭。不知大根人,决不受彼制。堪嗟庸碌者,便隳其正志。

从兹破因果,及轮回理事。谓人一死后,永灭无神智。由是作恶者,大得其覆庇。

以致至今日,乱极无法治。幸有大心人,种种诸行诣。罗君为录辑,以贡现未世。

故特为排印,以期广流布。愿诸见闻者,知儒释正意。展转为流通,使遍现未世。

庶几儒道明,佛道亦无替。人民得安乐,守道而居易。生为圣贤徒,没登极乐地。

转此浇薄俗,同敦仁恕谊。如此区区心,智者谅不弃。

阳复斋诗偈续集题辞

阳复斋诗偈续集题辞

易园居士十余年来,专修净业,为一乡之善导。凡遇境逢缘,随机酬答,每为诗歌。颇能豁人心目,感发信心。去年曾为料理排印。今又有续集一本,又欲付排。寄光令阅,不禁欢喜感叹之至。惜光之精神目力不给,不能代为校对,不无遗恨。爰作俚语,以示我心。

易园之诗直是话,妇孺闻之咸惊讶。佛意祖意悉融摄,最要尤在生净界。

易园之诗直是画,心境性地彰纤芥。度厄普令五蕴空,归命愿王劝礼拜。

易园之诗直是卦,祸福吉凶呈法戒。又令圆超祸福关,净念相继求西迈。

若人常读易园诗,身口意直无瑕疵。现生优入圣贤域,临终定赴七宝池。

我本寻常粥饭僧,除却念佛百不能。普愿法界诸贤哲,咸与海会结良朋。

甘肃定西县郭公子固暨德配冯孺人事略题辞

甘肃定西县郭公子固暨德配冯孺人事略题辞

为人子者,当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道劝亲。令亲于此生中,即得高预莲池海会,亲炙弥陀世尊。使与弥陀世尊,同其寿量光明。其为孝也,方为真孝。至于传布亲之行实,虽为孝行之一,曷若自行化他,普令见闻同修净业,同生净土,同证无生,以至同成觉道之为愈乎。然郭公夫妇竭力养葬,虽为世俗之孝,似亦大不易也。今为藉转人心,特书二十八字如左。

一乡之懿范,两间之完人。普令见闻者,咸济乎真淳。郭公夫妇,懿德堪钦。

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老实念佛。

尘空法师由苏至黔,创办莲社纪念,以勖莲宗同志数语。

悲世众生,根钝业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当观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须念念屏息诸缘。决要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以四字洪名不离念,念佛声不断,佛心自然相契,三昧自成矣。(元月廿二日)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录题辞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录题辞

智睿居士能一见文钞,即生信心,持斋念佛。为期未久,即能预知时至,念佛而逝。可谓女中丈夫,不愧智睿之名。愿世之须眉丈夫,闺阁淑媛,无让彼独得解脱也。则幸甚。(民十八 己巳二月十七日)

题高杭生居士所藏无量寿佛扇面

题高杭生居士所藏无量寿佛扇面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念佛随笔

念佛随笔

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请志诚恳切,专持阿弥陀佛圣号。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现生即可顿出五浊,高登九品,以至证无生忍,成菩提道。此语虽极平常,实为诸佛秘要。若是通家视之,必定为之一笑。(此文灵岩寺留有真迹,但无题目,此题由涛僭题。慧容识)

净土法门说要(王求是龚云伯)记

净土法门说要(王求是龚云伯)记

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

宗教法门,多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迷。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脱,是诚不易。惟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善根成熟者,固顿圆佛果,即恶业深重者,亦得幸预圣流。较之仗自力者,其中难易得失,不待烦言而解。故此净土法门,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顾或以净土法门至简至易,虽愚夫愚妇亦能为之,遂藐视净土。不知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十界齐收。华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位登等觉,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无明证三德之人,尚尔回心念佛,愿生西方。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妙门,成佛之捷径也。

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的当,无一字能移易。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所谓纯真心体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有净土者,即真实发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禅与净土,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是约机约修。一理一事。理虽如是,须如理起行,行极证理。务使实有诸己也。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而因地不真,心恋尘境,乃至求来生富贵,生天求乐,皆不得名为有净土。

(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惟以信愿念佛一法,自利利他。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而丧胆,如虎之戴角。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即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即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欤。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最下证圆初住,能现身百界作佛,故曰,来生作佛祖。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是决志净土,求生西方,志诚念佛,感应道交,定蒙摄受。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来接引。非万修万人去乎。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然已高预圣流,竟不退转,渐证圣果。则其开悟,可不待言。故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略识心性,而见思未尽。直须磨厉净尽,至于无余,则生死方可出离。若一毫未断,六道轮回,依然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即便命终,归途莫测。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耽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眨眼之间,随其业力,便尔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净土,悠悠泛泛,修诸法门。(非指埋头造恶不修行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享福愈大,恶业愈多。既造恶业,难逃果报。一息不来,即堕地狱,偿其夙债。所谓铁床并铜柱是也。如是造业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见。虽有诸佛菩萨垂以慈悲,以彼恶业障故,不能获益,永劫受苦。故曰,没个人依怙。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又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稀少,若捨净土,无由解脱。永明禅师恐世不知,故特举料简以示来兹。诚迷津之宝筏,昏衢之明灯也。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写经。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那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

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为入道之初门。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业随之。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惟初果初地预流圣人,乃能不受后有。不受后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人,乃能称为笃信。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甚哉,一句弥陀,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

江浙战后开示法语

江浙战后开示法语

现今江浙战事已息,而人民一时难以复原。伤哉,人民罹此鞠凶,总因宿世恶业,感此极苦恶报。固当以三世因果与一切有缘者说,勿令再造此种业报之因,则将来自可不受此种恶报之果矣。此种恶因,多半因杀生食肉而起。凡一切人皆当令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则为从根本上解决之无上妙法也。惜乎,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尚论推及一切物类乎。及至恶报临头,则人之受刑杀,比畜之受刑杀,又何各别乎哉。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畏因则可不受果。畏果则毫无所益。倘移畏果之心以畏因,则世界自可清宁矣。

开示五则          陈景藩笔记

开示五则          陈景藩笔记

示修行方法(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宜熟阅文钞,其所以然之事理自知。至于今人之病,及对症之药,文钞中亦俱说之。总以提倡因果报应,为挽回世道人心之据。

示修行方法(二)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

示法海梯航不契机著书立言,大非细事。祈且一心念佛。待其业消智朗后,欲使初机得益,再为属笔,庶少机教不合之弊。汝之此书,究于现在人之病根,及其治法,未曾指明。虽泛示佛理,亦能令人生信。而初机之人,于此各别名词,多不明瞭。必致互相征诘,无事生事。而于念佛一事,反为不关紧要。此光之不赞成汝书之本意也。既不赞成,又何得略改而略批。以期汝知其所以,不致犹梦梦不已也。

示不必注意诗文汝法海梯航不次第,诗文亦不真次第,但审慎读有益身心之书,及认真念佛,不必注意于诗文。若于书得其所以,于念佛得其利益。自然诗文超格。否则亦只强配硬排,究于心法,有何关涉。

示办同善会 凡作公益事,不得沾染分毫。否则不但欺人,且成欺心欺佛。改恶迁善,须从起心动念处论。何况公然实行其欺人之事乎。今之瞎捣乱者,皆不知因果,不知罪福报应之极愚痴人也。使彼有真心智慧,即以杀身之威胁之,令其如此而行,亦必不为也。望注意是幸。

净业社开示法语                寄尘记

净业社开示法语                寄尘记

今天,是念佛七的第一日。我把佛七的来历,说与诸位听。现在打念佛七的地方很多,其所修方法及开示的言辞,大致亦复相同。我今先将此次念佛七的因缘说说。再将念佛的大纲说说。如此可以明白念佛宗旨之所在。否则根本未知,立不定脚跟。或随经教知识语言所转,以致捨此而修余法门也。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华言普生,亦云总治。以普生总治一切病故。念佛一法,能除八万四千烦恼,亦复如是。所以念佛法门,包罗万象。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诸法,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诸法总持,故得无法不备,无机不收也。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或有众生求福求寿求财求子等,只要心诚求之,有求必应。此虽是世间法,然接引下根,渐种善根,故亦满愿。若论佛之本意,唯欲众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便出三界轮回之苦。从兹渐进,以致成佛。方为念佛究竟实义。

第一因缘 若论来因,此话很长。曾记民国十一年,光至申,住太平寺。江易园居士因大陆轮船失火,欲作佛事。光劝他念佛七日。又令彼公司主事者,陪念到底。以念佛利益,比他种佛事功德殊胜。欲令烧死溺死之人,得真实利益,故令专一念佛也。前年江君夫人死,欲作佛事,寄洋一百元,祈光为作佛事。于是在普陀法雨寺打一佛七。圆满之夜,颇有灵感。然江君本来对于念佛心甚切。其全家被他感化,念佛亦甚切实。因于丧事中全家念佛。不特此也,江君于家乡颇著名望,其对乡人也平时皆劝其念佛。一方之人,皆受其感化。凡乡间送奠仪者,悉皆却之。告人言,凡来吊丧者,念佛一枝香,胜于送奠仪多多矣。自是乡人分作数班,一日来一班念佛。念至数日方了。由有此种原因,江君的儿子,名叫有朋,于法雨佛七圆满之夕,梦见来许多信。就中取一封上楼上佛堂看之。佛堂之灯,明逾电光。打开信封,系一图画,即极乐世界之境象也。法雨打佛七,共有十六僧人。于先一日,光对众僧说,你们念佛,要老实恳切,自他俱得其益。因此僧人各各认真。此亦灵感之一因也。此事略状,已登居士林林刊。欲知其要,可检阅之。去年江易园居士父亲死,彼亦寄洋,祈光为打佛七。今年其友吴长荣之母死,亦寄洋祈打佛七。彼信寄普陀,光于本月初三来沪,初四到南京,初七回沪,始知其事。商之太平寺真达和尚,但太平寺已应赵竹君家佛七,不能并行。复转商于关别樵居士,就佛教净业社为道场。关居士面允,所以今日就此处为佛七道场。江易园居士平生最欢喜念佛。对于念佛法门,提倡不遗余力,颇著灵感。去年婺源地方亢旱,易园劝大家一心念佛,不几日即下大雨。因此立一佛光莲社。入社念佛者甚多。亦拉光为名誉会长。其念佛灵感,种种不一。如祷雨祈晴及愈病等事,皆颇彰著。可知念佛利益最大。此为第一种因缘。又去年李云书居士,因其弟妇病重,来太平寺欲作佛事。我劝他打念佛七。其弟妇之病,经许多医生医不好,末后一医生悯其受苦难堪,令吃快活药以速死。云书因为设法求佛加被,故此来与光商。光令打念佛七。不久光回山,亦不知得何利益。至今年四月初七,光往居士林看谛闲法师。李云书亦来,言去年当打佛七第一天,他的弟妇得了一梦。梦见在三圣堂同僧众在一处念佛,工夫甚久,且甚清爽,病遂渐轻。云书对彼说,我在太平寺为你念佛,不是三圣堂。彼弟妇言,不是太平寺,是三圣堂。后来打听方知太平寺是普陀三圣堂下院。可见有病之人,若能念佛,必蒙佛力加被,令病痊愈。此其明证者一也。今年七月间,李云书自己有病,当病重时,请数居士念佛,后以昏迷不懂人事乃止。继思去年弟妇打佛七事,著人至太平寺访我,及真达和尚。因我二人同在普陀,遂寄信祈来沪打佛七。以七月间普陀香市已过,时正清闲,遂在普陀三圣堂打佛七,择于七月十四日开坛,二十日圆满。光十三日即与云书信,十七日彼回信,云已好了八九了。现在李云书病体全好,只是体气尚未复原。李云书如此重病,藉佛七加被,得以痊愈。灵验如此,此其明证者二也。

第二纲领 现在的人,多多好奇,好铺排张罗。如护国仁王法会,金光明法会,持楞严咒法会,大云轮法会等。此种法会,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但以今人财力单薄色力单薄。虽云举行,难获胜益。以非人人能行之事故也。若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则无有一人不能行者。故其利益,非一切法会所能比也。以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最为逗机。虽孩提之童,亦能为之。若念经只可少数人,不能人人皆念。四五年前,四川一通告寄来,言川中战事不息,欲祈消灭,令一切人念楞严咒。要知楞严咒能讽诵者,千人之中,难得其一。且刊印许多令人佩带,及贴于门首等。事颇烦琐,所费又多。何如念佛,或念大悲咒,或念观世音菩萨,较为直捷了当。故我见彼诵楞严咒的倡议,甚为好笑。以其徒事铺张,无补实事故也。既然如此,则远不及念佛利益。以一句阿弥陀佛,即佛所证之无上菩提觉道。吾人若能以此名号自熏。久而久之,即能与佛气分相同。况此一句,无一人不能念。即或懒惰懈怠不肯念,闻大家念佛音声,亦有利益。两两比较,故胜于念经多多矣。以念佛最极简便。即不念佛者,闻佛音声,一历耳根,即种善根。由此一句佛号,灌入八识田中,将来遇缘即发。设使怨鬼恶病逼迫,念佛便能却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应当以此普劝修持。不独家人父子,应当劝导。即一切有缘之人,亦当如是劝导也。问,念佛一法,何以见得三根普被。答,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念数声,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发恳切心,故得成办。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为比而生疑也。此为下根。若论上根,以初发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须念佛回向往生,以圆满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门,皆以念佛为其归宿。若唯务高深,谈玄说妙,则如数他人宝,自无半钱分,毕竟自己受用不著。以业尽情空,方了生死。但能谈说,有何利益。须知见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不到业尽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念佛则仗佛慈力,利益宏深。故清凉国师说,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念佛法门,最合末法时机。善导和尚说,若论学解,一切法门,都应当学。若论修持,须择契理契机者,方有实益。念佛一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最为契理契机。今人俱宜修持。然念佛法门,亦有多途。求其妥当,惟有持名。即如观像观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观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观实相,则谁能彻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务为高远,当事实行也。缅甸一后生,念佛甚切,颇现净妙境界,自以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则难免著魔。今年四月间来信,所有境界,极其险恶。光与彼书,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古人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华严一经,圆该诸法。究其归宿,乃在回向往生西方。诸大乘经,无不赞扬净土。四经专明其致。西天,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自行化他,悉皆指归净土。东土,自远公庐山结社以来,昙鸾,道绰,天台,善导等,代有闻人。良以佛悬知后世众生,根器薄弱,特开念佛法门。故诸菩萨祖师极力提倡,以期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脱生死。语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念佛法门,须以实行做去。故莲池大师临终嘱大众曰,愿大家老实念佛。诸位果能老实念佛,则不负如来说此特别法门之大慈悲心矣。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黄忏华 龚慧云)谨记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黄忏华 龚慧云)谨记

印光无知无识,少参少学。今承诸大居士之招,实深惭愧。窃维佛法有五乘。(一)人天乘。人乘持五戒,得生人道。天乘行十善,得生欲界天。加四禅四定,则生色无色界天。(二)声闻乘。修四谛,得四沙门果。(三)缘觉乘。观十二因缘,得辟支佛果。(四)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五)佛乘。行大慈大悲,成正等觉。人天乘,而兼菩萨乘佛乘者,其唯净土法门乎。盖人天乘,只修五戒十善,俱是有漏功德。惟此净土法门,乃能出三界,了生死。修净土者,必须敦笃伦常,恪尽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加以四弘誓愿,广大其心,自行化他。普令内而父母妻子,外而邻里乡党,皆修五戒十善,并修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人虽系凡夫,实即菩萨。何以故,以心广大故。昔有一沙弥随一尊者行路,沙弥忽发自利利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愿,尊者即令其前行。沙弥后忽转念众生若是之多,如何度脱得尽,不如自利为得,时尊者即令其随后。沙弥忽又转念,仍当度脱众生,尊者复令其前行。沙弥异而问之,尊者曰,尔初发大菩提心,即是菩萨,我虽罗汉,乃系小乘,故请尔前行。继尔退菩提心,则我乃圣人,尔乃凡夫,理应在后。后尔又发菩提心,故仍请尔前行。由此观之,发菩提心,功德无量无边。我等欲增长善根,非发菩提心不可。现当末劫,礼教云亡,欲挽回世道人心,必先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世间圣人所说因果,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善降之百祥等语,辞简义赅,后人每习焉不察。出世间圣人所说因果,至为详尽。上智得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中下之资,鉴于行恶而得恶果,行善而得善报,亦可勉于为善。虽穷凶极恶之人,亦有惮而不敢为。故因果报应,实彻上彻下之一法。或以因果报应之说,系属小乘。不知六度万行,亦是因果。如来成正等觉,乃至凡夫堕阿鼻地狱,亦无非因果也。故佛教倡明因果,其有利于人者,深矣。昔文王发政施仁,泽及枯骨,然不及二三百年,而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而且以多为荣,天子诸侯大夫士,皆随力而为之,竟有至数百上千者。以秦穆公之贤,尚杀百七十余人以殉葬。子车氏三子,乃国之良臣,皆杀以殉葬。况其余者乎。其原皆由于不知三世因果之故耳。自佛法入中国以后,史册上未闻有殉葬之举。此亦未始非如来三世因果之说有以致之也。当今之世,杀劫方盛,尤当提倡戒杀吃素。杀劫者,杀业所成。杀业最大者,曰食肉。因食肉之故,感得一切天灾人祸,旱干水涝,淫雨瘟蝗。食肉之害甚多,说不能尽。姑举一喻以明之。昔列国时,鲁有二勇士,各处一地,一日相逢,沽酒共饮。一曰,无肉不能成欢,当买肉。一曰,尔我皆肉也,何更求肉乎。乃互相割食,兼复割以互奉,以致于死。此事在吾人视之,以为大愚。不知食肉之人,不悉因果报应。他日人死为畜,畜死为人,其互相啖食,何异于是。不过隔世同时之别耳。且尤有甚者,二勇士互食而死,其因果报应,一时俱了。而食肉之人,因果且纠缠不已,报应亦无有已时。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经有明文,至可悚惧。兹又略述数义,以明不宜食肉之理。(一)由不忍之心,一切含灵,皆是同体。由仁民而爱物,太和元气,布满人间。则知杀戮生灵,了无义理。一切众生,悉皆贪生怕死,我何忍残生害命,以充口腹。(二)因果报应。一切生灵,皆由往昔不知因果,堕落畜类。今我杀食其肉,他年彼之恶报既尽,我之杀业方成,则我亦将为彼俎上肉矣。是故戒杀吃素,非特为生灵计,亦为自身计也。明翰林刘玉绶,船泊苏州,梦一伟丈夫求救,自称宋偏将军曹翰。因屠江州,世世作猪。此对门屠者,顷所宰第一猪,即我也。祈为救援。醒而果见屠将杀猪,遂买而放之阊门一寺中。凡呼曹翰者,其猪皆回首望之。是可为人变畜生,畜生变人之证。载籍上活阎王活小鬼之事甚多。此皆天地鬼神,透露一点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消息,以警戒世人也。(三)一切众生,皆我过去父母眷属。吾人既明因果轮回,则一生有一生之父母眷属。历劫多生,有历劫多生之父母眷属。如是历劫多生之父母眷属,轮回六道。其间若有造恶者,难免不投入三途。故吾人对六道众生,应作父母妻子想。岂有孝子贤孙,而食其亲者乎。岂有慈父慈母,而食其子女者乎。此际一思量,不忍食亦不敢食矣。即祭祖先,亦不应用肉,以名为敬之,实则害之也。至于以肉食奉父母,皆令父母折福获殃。父母有福德善根者,损其福德善根。无福德善根者,增其受杀恶业。昔佛在世时,一寡妇为夫周年,购肉以祭。途遇如来,如来谓之曰,此肉汝夫之所转变者也,何能以彼之肉,祭彼之灵乎。即推而敬天地,祀鬼神,亦不应用肉。天地鬼神,岂有不深明因果,贪此秽浊腥臊之肉,而来格来享乎。是则用血食以奉祀者,欲求福而反更得祸也。(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当作佛,故是未来诸佛。且畜类中,时有佛菩萨化现于其中,方便度生。如清凉志中载薄荷事。一僧在五台,遇一异僧,出一函,嘱交薄荷,未言地址。一日过卫辉,见一群小儿呼薄荷。僧问薄荷何在。小儿指墙下所卧之猪曰,这不是。僧取书呼薄荷掷之,其猪人立,以两蹄接而置口中,便立化。方知此猪,乃菩萨所现。其屠所杀甚多,若其猪至薄荷前,则便任其宰杀,了不逃走叫呼,故其屠爱惜薄荷。凡欲杀猪,牵薄荷至其猪边围绕之,则直同杀死者一般。以故多年养而不杀。以其猪清洁,爱食薄荷,故以为名。初其僧受异僧之函而去,于途中思之,此函将投何所,乃私拆其封。大意谓,度众生若得度脱,即当速返,免致久则迷失。僧异之,复为封讫。至是,方知薄荷乃大菩萨也。绕猪一匝,而群猪即证无生法忍。其威德神力,岂可思议乎哉。又唐文宗喜食蛤,一日有一蛤坚合不开。帝亲开之,中有肉身观音大士像,庄严异常。由此观之,肉尚可食乎。倘误食佛菩萨所化之身,其罪过可胜言哉。吾人若知此理,自不敢食肉,亦不忍食肉矣。吾人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不须别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禅定,欲了生死,甚难甚难。以其须至业尽情空,见思惑尽,方出生死。佛在世时,见思惑业断尽无余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时代,根性陋劣,断惑证真者,诚不易得。惟有净土一门,能于临命终时,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又净土法门,不可看得太轻。以法身大士,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皆不能出此法门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难。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修净土者,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皆归于善,是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次则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仪。次则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但皆以孝养父母等世善为根本。若依余法门,皆仗自力。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飞渡。能浮者,已不足恃,况不能浮者乎。仗佛力,则如乘轮渡海,须臾即达彼岸。又如平民致身贵显,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诞,即为储君。此其间自力他力,难易得失,不可同时而语也。顾号为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信净土法门,且目为愚夫愚妇之所为。曷不观夫大智律师,五祖戒草堂青之已事乎。大智律师,初颇藐视净土,后读续高僧传,见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假使十二大劫在莲华中,受诸快乐,何如我在五浊恶世教化众生乎,遂生诽谤。后因大病,始知毫无把握,遂发愿尽此报身,弘扬净土。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以净土为依皈。五祖戒禅师,草堂青禅师,其功行之高,迥出恒流。徒以见思惑未能净尽,又复轮转人间。故知了生脱死,入圣超凡,捨净土别无长策。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惟当先劝自家父母兄弟妻子,以身为本,由亲而疏。又念佛功德,不但能往生西方,并能消除奇灾横祸。凡怨业病,医不能治者,若至诚念佛,久之皆得痊愈。以医者只能医病,不能医业。惟念佛则身病心病,无有不治也。伏愿诸居士都要发菩提心,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所谓甚难希有之法也。(丙寅七月)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显荫笔记

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显荫笔记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难很难。我们凡夫,根机劣,知识浅。而且五浊恶世,邪师外道甚多。要了脱生死,究竟如何了脱呢。惟有念佛法门,真信切愿,精进念佛,求生净土。佛法之中,方便多门,参宗学教,都可以了脱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为参宗研教,都要务到极处,如实修证,才有希望。这是全仗自力,谈何容易。念佛是攸赖佛的愿力加被。是兼仗佛力,自然确有把握了。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飞渡。仗佛力如驾慈航。飞渡难免堕落之虞。驾慈航决定有到彼岸的日子。其中难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别底了。总而言之,仗自力参禅悟道,了生死,未证到家,总是不易了。念佛求生净土,只要信愿真切,行持坚固,就有了脱的功能。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才是道理。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其四料简,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以上十六句四料简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这四料简的意思,先要明白怎么叫做禅。怎么叫做净。怎么叫做有。怎么叫做无。拿这禅净有无四个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简之意思。所以将禅净有无,略为抉择一下。所谓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教中明大开圆解,彻证一念灵知本觉理体也。所以要亲见本来面目,方能算有禅。否则不能算有。所谓净者,是净土三经,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法门。自心净,则国土净。自力感,则佛力应。第一要信得真,愿得切,行得精进勇猛。所以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至诚恳切的发愿,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净土。否则不能算有。世人每以为枯坐,看看死话头,就算有禅。悠悠扬扬的念几句佛,就算有净。乃是大错而特错了。总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是最要紧的道理。然而明心见性,但是开悟,还没有证,总不能了生死。悟得就无生死,非门内语。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这是初步功夫。若论要证到家,正须火上添油,加功进步呢。四料简中第一句,有禅有净土者,谓既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发愿求生西方。大彻大悟,猛虎相如,且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岂非如虎生角么。故曰犹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来教化众生。应以禅机得度者,便为说禅。应以净宗得度者,便为说净。应以禅净双修得度者,便以禅净法门而化度之。如是言不虚发,机无不摄。开众生眼目,做人天师范。故曰现世为人师。以明心见性人,念佛求生。彻见自性弥陀,克证唯心净土。临命终时,上品上生。一弹指顷,花开见佛。便证圆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随类应现,化度众生。夫是之谓真精进。夫是之谓大丈夫。将来作佛祖,真语实语。伏望大众谛信。第二偈料简者,谓未曾大彻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难望了生死。所以发愿求佛接引,修行净土法门。故曰无禅有净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来接引。若能发愿求生,总是能去的。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即时开悟。一生便证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故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从此看起来,净土法门,真是再好没有的了。第三偈料简。谓虽能大彻大悟,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因未证到家,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也。夫所谓十人九蹉路者,谓虽能开悟,而未能一定证到家,故云蹉路。或云十人九错路者,错路二字误也。岂有大彻大悟之禅家,而错路者乎。大彻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关头,未必确能作主。临命终时,循业流转,随多生之善恶业阴而受生去,可惧可畏。诚不如求佛接引,为最稳当,最靠得住也。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此阴境,指无始以来之善恶业境,非指五阴魔境。盖大彻大悟之禅家,岂五阴魔而不知者,有是理乎。第四偈无禅无净土者,谓一般不知道修心的人,既无明心见性的功夫,又无发愿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就是修心未得开悟,总是盲修瞎练,不得解脱。虽然修得福报,无非生死业因。福报大,造业更深。福尽祸来,罪报难逃。地狱之苦,岂能幸免。生死轮回,谁为依靠。所以读了第四偈料简,尤为触目惊心。望大家知生死苦,发菩提心。无净土者,速速发愿修行,变成有净土。有净土者,还须精进勇猛,以决定生西为期望,要紧要紧。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到宝山,切莫空手而回也。又复当知念佛法门,不是专被下根。是三根普被的。无论利根钝根,上智下愚,直至等觉菩萨,都是向这个法门,然后能成佛。所以华严经善财童子遍参诸大善知识,证入法界海会诸陀罗尼门。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此看起来,净土法门,真是最高尚,最圆满的法门。若诬为愚夫愚妇之行者,直是谤佛谤法,地狱种子。不信净土者,其愚狂堕落,是至可怜愍者也。所以净土法门,有如是之高上者,因为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惟有净土,是兼仗佛力。是特别的教理,非是普通的教理。以普通的眼光,来观特别的教理,自然不得其当矣。普通教理,仗自力,如同功名上进,逐步高升。净土仗佛力的特别教理,譬如生在王家,出胎便为国储。其难易曲直,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净土,道虽高贵,法无奇特。只要切心求佛,自蒙加被。当知佛的护念众生,过于父母爱子,所以有感必应的。而且我们本具的天真佛性,照天照地,亘古亘今。虽十恶五逆,他的本具灵光,不减一丝毫。但如明镜蒙尘,愚者以为没有光明。却不知拭去尘垢,其光明还现现成成。所以念阿弥陀佛,就是佛念遣妄念。乃是去尘垢的最好方法。念来念去,无非显自心本具的阿弥陀佛。自他相应,感应道交,往生妙义,可胜言哉。念佛的人,只要至诚恳切。心佛之心,行佛之行。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具一分虔诚,得一分受用。望大家努力。现在世道日衰,人心日坏,欲根本补救,则须注意家庭教育。治国平天下,自齐家始。所以治国平天下的权力,妇女操一大半。妇女注重母教,教子循规蹈矩。童而习焉,长而行焉。良好的人格,便肇源于孩提之时。所以妇人之相夫教子,职任重大。一般女居士,须知妇人之得称太太者,以周朝开国之初,太姜,太妊,太姒,皆极贤德,母仪天下。所以称妇人曰太太。诸女居士当知太太之可尊可贵,各尽相夫教子之职分,为治国治天下的基本,庶几名副其实。修心者讲到极处,还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语。此二语三岁孩童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究竟能做到这两句,便是诸佛地步。所以望一般修心的善男信女,大家注意注意。千言万语,总是要修心了生死。若论修心了生死的最要关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发愿念佛。望大家将这几种意思,牢牢谨记。自然生死可了,佛道可证。勉之勉之。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古农速记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古农速记

今日是释迦佛成道之日,亦是我等成道之日。何以故,释迦佛今日成道后,即为众生说种种成佛之法。我等但能依法修因,即可成就佛果,与我释迦佛无异。梵网经中,佛已与我等授记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大众能知自己是当成之佛。即能奋勉,不复暴弃,扫除一切业障,积集一切功德,当来成道,今已决定。故曰亦是我等成道也。法华经云,如来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佛说法门,其旨趣无非欲令众生成佛。但以众生根器不一,根器大者,修习大法,现生成佛。根器小者,不能修大,更设方便,教令渐修。现生能了生死者,虽有其人,甚少甚少。佛以大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门之外,设一仗佛力法门,即是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于是根器无论大小,皆得仗佛力以了生脱死。而我佛大事因缘,亦于是得以圆满矣。现在我等寿命又短,智慧又少,皆应依念佛法门修持,往生西方。切不可自大,以为西方何足生,轻视念佛法门。须知念佛,则汝心是佛。若不念佛,则汝心不是佛。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不念佛,不能无念。既不能无念,则若不念佛,必念六凡。妄想颠倒,皆成生死根株,所以应当念佛。行住坐卧,不离此念。念来念去,念到生死根断。西方去时,便是上品上生也。教下诸宗,性相教理,精深浩博,研究非易。即能研究,亦只是语言文字上道理,非是心性上道理。要究彻心性上道理,甚少甚少。此是仗自力的法门。宗下或密宗,理多是妙。非根基浅薄者,所能领悟。宗下用功,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佛成佛。但亦尚是宗门初步。既悟之后,再须修道,广行六度。于一切境上,断除烦恼习气。教下用功,先要大开圆解,与宗门彻悟是同。既开悟后,亦再须广行方便,断除习气,甚难甚难。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往生之后,即不退转。寿命无量,一生成办。彼修禅宗已经彻悟者,念佛往生,固是上品上生。证菩萨地位,便能化身他方,普作佛事。若不念佛往生,未断烦恼习气,仍不能了生脱死。非若念佛法门,无论悟与不悟,烦恼习气,纵尚未断。但得往生,便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也。修密宗者,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但不善用心,即易著魔。即善用心,修此法门,便与其他法门相隔。非若修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多无妨碍。故修密宗者,若能得益,固然是好。若一著魔,便成废物。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分,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下化众生,诸大菩萨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门也。根无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听人说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堕,心地上丝毫也用不著。所以古来大法师,大宗师,对此净土法门,莫不提倡。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门之广大故也。今试言之,惟此法门,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三根普被,凡圣兼资。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子。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预其中。广大圆满,无以复加矣。证诸华严经,善财菩萨经历百城,遍参知识,其第五十三次至普贤菩萨所,其时善财已证等觉之位,与诸佛齐等。而普贤为之赞叹如来胜功德后。对彼善财及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以广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良以圆满佛果,捨此末由也。其闻此法者,最下亦是初发心菩萨。修此十大愿王功德,皆须回向西方,方能胜进。再证诸十六观经,下品下生,是五逆劣根。临命终时,地狱相现。遇善知识,教以念佛。仗佛愿力,灭罪往生。即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净土法门,神妙难思。苟于此信得极者,修此法门,万牛莫挽矣。然修此念佛法门欲生西方,须于身口意三业之间,修善断恶。方可与佛合德,命终自然感佛来迎,故曰净业。业净则心净,心净则感通自易。十六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为净业正因。何以故,乃造屋固基之法也。基若不固,屋虽造高,不免倾颓。欲生西方,须做好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二句,在字面上看来,固若容易。然究其实际,蘧伯玉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若贤若圣,皆不能承当此二句者。昔白居易为杭州太守,谒鸟窠禅师。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恶字,通身口意。无明四十一品,等觉大士,尚有一分无明未破,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能道。师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

今日诸位啜腊八粥,是何等因缘。须知即是庆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应该昨天啜。何以故,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原夫释迦佛未成道前,为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五年修习世间禅,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来,浴于尼连禅河,攀树而起,身力不支。时诸天人,知悉达太子将往菩提道场成道,佛须相好庄严。乃化作牧牛女,献佛九转乳麋。何谓九转乳麋,盖先从千牛榖乳,以饮五百牛。次榖五百牛乳,以饮二百五十牛。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饮一百二十牛。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饮六十牛。次榖六十牛乳,以饮三十牛。次榖三十牛乳,以饮十五牛。次榖十五牛乳,以饮八牛。最后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太子啜此乳麋,形体复原,相好圆满。乃赴菩提树下,端坐思惟,断尽烦恼。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镜开朗,得正等觉。即今日佛成道之事也。腊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后成道。我等即以啜腊八粥,为庆佛之成道,其因缘如此。故西域以乳麋为上供。佛在世,多以乳供佛者。及佛灭后,有一居士以纯乳煮粥,供养一大德。大德啜之而叹。居士问故,答曰,居士之粥,虽为美味。然不如佛世饮水。以我福薄,众生报劣,是以叹耳。佛福德厚,水胜乳味。众生福薄,乳不及水。末世众生福更薄,切勿作越分想。念佛法门,大家要修持。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从。在世为贤人,出世为佛弟子。以此教人,尤须以身作则,方可令人生信。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也。无论在家出家,皆应如是。切不要谈玄说妙。即能谈说,亦须脚踏实地。但能谈说,不能受用,如画饼不可充饥。修佛法如食,要他不饥才好。明楚石禅师净土诗有云,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弥陀最上乘。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希觉速记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希觉速记

诸位,今日释迦佛诞,佛为何降生人间,无非为末世众生作标榜。法华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者,即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本有佛性,业已迷失,应以戒定慧修持,反其本有。但众生根机不一。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法门,修持不易,众生未易担荷。所以又特开一净土法门。净土法门,至简至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盖念佛一法,亦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须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归宿。行者切莫以为已经彻悟。倘不依此法门修,恐未易言了脱超入也。

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倘使大彻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参禅只管叫人参,重在开悟。然开悟后,能将烦恼断尽,固好。否则恐未易言了脱超入也。又有持咒者,云现身成佛。夫现身成佛,不过只能见自性佛,并非证佛果位。持咒人不明教理,不重戒行,只想得神通。由此心勇猛故,必将累劫多生冤业现前,容易著魔。倘以此心为消除罪障,助长修持,仍须念佛,或有好境。

又修行人不可未得为得,未证为证。此乃犯大妄语戒,最最不可。昔有某居士,云已得阿罗汉果。有人谓既已得果,可以现点神变。然彼卒不能。而烦恼卒不能除。岂有罗汉而不断烦恼者乎。诸位切莫小看念佛法门。

观音势至,都是古佛示现。文殊普贤大菩萨,尚求往生。吾等凡夫,安能轻视。念佛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大海。非其他法门,如小小沟渠可比。

诸位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世人学佛,往往不真。浏览经典,研求义学,不过图为大通家耳。大通家于断惑一层,恐不易易。现谛闲法师在觉园净业社讲彻悟禅师语录,诸位可常常往听。印光对于密宗持咒之法,窃以借此可以消除罪业。切不可妄求神通。务望大家留意,採纳鄙言,发心念佛。古人所谓把手牵他行不得。靠人相牵,殊无是理。望诸位各本自有佛心,老实念佛。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马契西记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马契西记

念佛法门,其大无外。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但须明白其所以然。苟明其理,生信发愿,无不得益。否则随别种境界所转,不生真信切愿。虽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佛说法门,均须仗自力往生,必须业尽情空。非然者,恐戛戛乎难矣。果能业尽情空,再加以念佛工夫,必可以上品上生。便能与观音大士,同一力量。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矣。如做不到业尽情空地界,不如老实念佛。不存轻慢之心,不以意识卜度。临命终时,尚有感应之望。盖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不比余门,均系自力。自力与佛力相较,何啻霄壤之隔。所以从古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多有往生。而通宗通教者,或多失之交臂。诚可惜也。修行人须知娑婆苦,极乐乐。要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不可求人天福报,譬如处牢狱之求归家乡。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狱也。极乐世界,方是好家乡。古人诗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诸君果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谁争哉。要归家乡,不可犹豫,谓再过几年,则不能与佛相应。至诚恳到真信切愿即是西方种子。盖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所以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笃哉斯论,不可不知。古人说法,穷无涯际。唯永明四料简所说,诚为末世众生指归家乡之一条大路也。请言其略。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此禅净二字,必须分别明白。尤须知何谓有禅,何谓有净。世之人于看话头,参念佛的是谁,便谓有禅,执持名号,便谓有净,非也。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寂而照,无能无所,纯真心体。是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也。净者,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须参究功深力极,山穷水尽,念极情亡。一旦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以称之。有净者,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上宏下化,自利利他,乃无愧色。其人苟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备知如来权实法门,唯以信愿念佛,为通途正行。邪道敛迹,魔外丧胆。如虎生角,威猛莫敌。上中下根,利泽均沾。岂非人天导师乎。当来上品上生,证圆教,跻等觉。岂非来生作佛祖乎。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然而决志求生西方故,勇猛精进。亦得蒙佛接引,证诸果位。果位中人,莫不大彻大悟。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万修万去,的实非谬。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此指参禅而不念佛者说。禅者,虽已明心见性,若见思烦恼,少有未除,六道轮回,依旧莫出。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踯躅中途,蹉跎濡滞。故曰十人九蹉路也。蹉者,蹉跎,谚释耽搁也。阴境,乃中阴身境,临命终时,方始发现。各随其善恶业力,以支配于善恶道中。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是前车之辙也。夫以三公之悟,与见地高超如此,尚不免昏迷。遑论吾侪博地凡夫矣。瞥尔,谓一眨眼,喻其速也。阴境,有指五阴魔境。蹉路,有解错路者,均非。安有彻悟禅宗,深明教理,而不明五阴境界,而走错路途乎。所关甚大,不可不知。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世之人悠悠泛泛,不真参力究,不真信切愿,或复兼修余门,皆可谓无禅无净。虽感得来生福报,而因福造业,因业堕狱。铁床铜柱无人依靠。虽有佛力,亦莫奈何。截流大师说,修行人不了生死,为第三世怨,可惧也已。

永明禅师,乃阿弥陀佛化身。所有提倡念佛偈句,通皆机理双契。此四料简,尤为参禅修净之无上警策。虽局于偈语,然言略意周。更无一字可以增损其间。学者宜细细研之。净土,乃特别法门。其余,乃通途法门。离则两益。合则两害。若夫修持法则,宜善言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各敦伦常,不背世法。始可谓真佛弟子。否则,乃名教所不容,如来之罪人。念佛贵乎摄心,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可知念佛时,宜万缘放下,都摄六根。绵绵密密,蓦直念去。自有得三摩之时。三摩,此翻正修正见,或译正定。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以十大愿王,劝导华藏海众,以归极乐。华藏海众,乃大菩萨地位,尚须向往。可知如天普盖,似地均擎。大地山河,宇宙万有,其能出天地之外者乎。净土法门,普摄余门,无以异也。世移运衰,末法人根浅劣,欲求豁破无明,断惑证真,甚难甚难。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异溺海渡人。奉劝诸贤,不可我慢高大。还是真信切愿,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

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

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

凡在生死轮回之中,悉皆随业受生。忽焉为人,忽焉为物。当其为人时,则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不知栽培来福,任意造诸恶业。及其宿福已尽,杀业已深,难免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谋,身无技勇,只好任人割烹咀嚼。然推究其心,其贪生畏死之情,临危望救之念,惨凄何可名状。所以古之贤哲,多皆爱惜物命,不忍伤害。如子产蓄鱼,襄子放鸠,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皆本其不忍之心,以行救济之事。尚未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于未来,当得成佛。及从无量劫来,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等义。迨至佛教东来,此义大明于世。是以仁人君子,为报恩故,为免劫故,倍复注意于戒杀放生,持斋茹素也。然有大多数未闻佛法者,习以为常,任意行杀,以期悦口。由是之故,酿成兵劫。试思兵劫之中,人被杀戮,与彼物类受宰割以充口腹者,相去几何。倘作此想,则杀彼身以悦我口之念,能不消灭乎。又我既贪生,彼岂爱死。我若一芒刺指,即难忍受。彼则脔割其身,心岂能甘。虽力不能敌,无可如何,其怨恨之心,固结莫解,生生世世,必为报复。是以贤哲之士,欲令世人同息杀业,冀合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道,种种设法,买而放之,令尽天年。须知此举,重在救人,非单为救物也。以其冀人因见买放,不忍特杀。既不忍杀,则怨对不结,而未来之杀劫可消,后世之福寿自永。此放生之究竟宗旨,真实利益也。不知者,每谓虚费钱财,了无所益。试设身处地,为当愿人放我,为当愿人杀而食我耶。杭州西湖,自宋真宗时,即为放生池。自后纵有废弛,不久即复。今政府以为湖鱼过多,致湖水昏浊,有碍卫生,拟标卖之,令彼渔人,一网打尽,以益民生。杭州上海各慈善大居士,不忍以历来放生之鱼,悉令复作食料。特派孙厚在居士来杭,恳求政府买而迁之他处。则于卫生放生,两俱适宜。政府准以八千圆承买,作三期交,即日交三千圆,明年阳历二月二十九,与四月十日,各交二千五百圆。迁移完竣,以六月三十日为限。承买正价八千,而数十顷湖,欲令迁尽,殊非易易。须雇许多渔船,日事打捞。又须人力挑运,而其经理监督者,每船当须几位。彼船资挑资,及日间食用所费,亦须数千。恳祈十方善信,随力随心,各出净资。俾彼待烹之辈,复得其所。诸大居士所愿圆成。其有宿具善根之人,见此义举,当悉爱惜物命,不忍杀伤。由此因缘,庶可消灭杀机,增长仁风。其为功德,何能名焉。将填沟壑老僧释印光,谨为无数量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至诚恳祷请命。若蒙慧察,则不异身受其救济也。谨疏。

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

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

实际理地,历尘劫而不变不迁。佛事门中,随因缘而有兴有败。虽否极泰来,属于天运。而革故鼎新,实赖人为。昔世尊将入涅槃,以法道付嘱国王大臣,令其护持流通。盖预鉴后世法弱魔强,若非仗有权力之伟人,保绥御侮。则人天眼目,如来慧命,或几乎息矣。寿量寺者,赣州千五百年之古道场也。当萧梁时,防御使卢光裯为僧道诚所建。初名卢兴延寿,寻改圣寿。至宋祥符间,真宗特勅赐今名。元明清来,代有兴复。至清光绪间,忽罹回禄。民国四年,又遭洪水。致庄严佛刹,竟成丘墟。唯丈六之铁观音像,巍然无恙。地方正绅,请光孝寺大春和尚兼任住持。遂与住僧德森大师,竭力经营,建观音殿。后大春去世,德森离赣,继住僧无状。致市政公署视为废地,拟改菜市场,开马路。当地缁素通知德森,因函恳各界伟人,请求保护。中国佛教会,亦一再函电,请其维持。并一面遴选妥人,前往筹划兴复。遂令取消前议,且力任护持,令速恢复。而当地士绅刘君汲甫等,斡旋赞助,并愿为后盾,图复刹竿。盖法道之兴,各有因缘。不因经此风潮,则此寺殆将湮没矣。惟现今时值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弥陀大誓愿力,往生西方。孰能现生断尽烦惑,了脱生死。是故此次恢复,专修净土法门。并附设居士林,流通处,俾当地人士,咸知出五浊登九品之要道,与敦伦常,尽己分,知因果,慎修持之良规。如是则莲社启而宗风丕振,礼教兴而国运昌明。庶可副古人建刹命名之意。亦可慰诸君子一番维护之热心也。但以寺无恒产,僧无积储。祈不慧代为疏引,用恳诸大护法,及各善信,发菩提心,行方便事。输金输粟,转劝转募。俾含空宝殿,指日成功。满月金容,经劫常住。净宗兴行,人知出苦之道。因果彰显,群趋希圣之途。将见佛天云护,吉庆骈臻。家门清泰,人眷平安。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兰桂芬芳,后裔纳伊训之百祥。唯冀同登随喜,共登芳衔。(民国癸酉孟冬)

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即小云栖)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师作)

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即小云栖)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师作)

如来调御众生,随机说法。由众生根机不一,故所说法门无量。求其汇归统一,唯律教禅净四法。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净者佛境。律教禅净,行人归宿之所。亦究竟圆成佛道,普度一切凡圣之法也。四法并非各别。必须法法圆通,法法俱备,方可以上续佛慧,下化众生。不过约其注重者论,遂立律教禅净四宗之名而已。兴教禅寺,创建于晋,则为律为教。至唐鸟窠禅师重兴,则为禅。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则为净。善知识观机逗教,因时制宜。但取益物,不执陈迹。故令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由明以来二百余年,其间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复不少。清末以来,法道式微,殿堂寮舍,悉形颓败。而大殿为安住如来法身之所,亦属四众祈福之场。栋梁腐败,椽梠差脱。若不设法修葺,必至直下倾覆。湛住持其中,心常惊惧。以故特述愚诚,遍募护法檀信,恳祈各捨净资,成就善举。俾含空宝殿,指日成工。满月金容,经劫常住。将见佛天云护,吉庆骈臻。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高爵尊徽,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惟冀不吝,共登芳衔。(民国十五年丙寅)

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募化长年斋米疏(代作)

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募化长年斋米疏(代作)

食轮转在法轮先,无粮难修深妙禅。若肯布施助道业,定感福寿广增延。

道场山万寿寺者,五代高僧伏虎志逢禅师所建之大道场也。禅师于峰顶结庵行道,一夕宴坐,毫光烛天。四方人士,谓遭回禄。次晨往观,见师深入三昧,知为放大慈光。由是善信感化,各输净资,营建寺宇,成大丛林。咸谓师为地藏菩萨化身,故又称其山为小九华焉。自后代有高人,住持其中。及至清初,宏觉禅师曾主此山。德为世祖所钦,因赐寺额为万寿焉。盖以万国咸宁,同登寿域,一人有庆,共享太平是祝也。从此道风丕振,云水咸归,虽诸方大刹,无能过焉。至咸同间,一遭兵燹,遂赋式微。幸仗前人惨淡经营,得免泯灭。衲以菲材,滥膺住持,虽欲广安大众,专修净业。日常朝暮课诵,三时念佛。每至腊月,打一佛七。以此功德,用祝国运昌隆,人民安乐。转竞争为仁让,变浇俗为淳风。但以寺无恒产,道粮莫出。以故谨遵佛制,入里托钵。恳祈诸大檀越,各供长年斋米。俾所住清众,安心办道,十方云水,得所栖迟。将见佛天云护,吉祥骈臻。福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簪缨爵位,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唯冀不吝,共结胜缘。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并各堂寮疏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并各堂寮疏

观世音菩萨(至)重兴净土横超道场。(以上已见文钞续编)今夏蒙就近诸居士,开通左右来路。并建立山门,修葺茅蓬。佛学会诸居士,亦允赞助建大殿事。因祈光作疏,遍募檀信。俾千余年菩萨道场,又复重兴。庶普被三根之道,即生了脱之法,得以广布矣。恳祈十方贵官巨绅,富商大贾,一切善信,悉皆发菩提心,行方便事。打开宝藏,培植福田。输金输粟,转劝转募。俾含空宝殿,指日成功。满月金容,经劫常住。莲社开而宗风丕振。佛法兴而天下太平。将见佛天云护,吉庆骈臻。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簪缨爵位,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唯冀不吝,共登芳衔。

普陀山息来禅院募修大殿疏(代作)

普陀山息来禅院募修大殿疏(代作)

普陀名山,乃大士示迹之胜地。息来禅院,实檀信植福之精蓝。溯自吾祖潮音禅师,彻悟自心,深通经教。住持普济,十有余年。布大士之慈云,阐祖师之心印。故致道传四海,德感九重。屡蒙赐帑赐紫,重新圆通道场。益加为法为人,期培将来法种。但以历年既久,劳不自胜。特筑息来,以备退隐。由其宰官景仰,士庶钦崇。所以规模制度,颇为宏敞。自昔迄今,年越二百。所有殿宇,悉将倾颓。衲忝为其后,勉力修葺。群房略已复新,大殿尚未施工。若不彻底掀翻,必至直下倾覆。拟欲幻出楼阁,当须众力支撑。因兹疏述愚诚,遍募十方檀那。恳祈发菩提心,行方便事。打开宝藏,培植福田。俾大雄宝殿,指日成功。满月金容,经劫常住。将见佛天云护,吉庆骈臻。现身获箕畴之五福,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情如不吝,共登芳名。

香光庄严匾额跋语

香光庄严匾额跋语

如来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摄受之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皆熏照。具缚凡夫,绝不闻见,如瞽齆者当午过旃檀林,了不知有檀香日光也。倘生正信心,常念佛号。以如来万德洪名,冥熏加被。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可随己分量,或得三昧而稍闻见。或证无生而大闻见。迄至以佛庄严而为庄严矣。监院妙真大师,冀莅此者同染佛香。同蒙佛光。祈题此四字,并以跋告来哲。(民廿八年己卯秋)

净土五经跋

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春)

摩利攴天陀罗尼跋

摩利攴天陀罗尼跋

摩利攴天,虽现天身,实是菩萨。以其度生心切,救苦情殷,故说此咒,以作救度之本。若人每日虔诵此咒,愈多愈好。纵遇水火刀兵等灾,亦能逢凶化吉。今岁长沙之变,罹祸最惨。聂云台在上海率其各房全家同持此咒。而长沙聂氏各房屋宇,竟无伤毁。是知此咒有大神力,可为恃怙。所望同人,同发改过迁善之心。同行敦伦尽分利人利物之事。以为感格菩萨垂佑之本。则其蒙佑,当更殊胜矣。如不识字无记性者,但志诚念南无摩利攴天菩萨。或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其利益亦与诵咒相同。得此咒者,必须安置净处,不可亵渎。否则其罪非小。(民国十九年庚午孟秋)

净土法会课仪跋

净土法会课仪跋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纵有他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果依此说,决定往生。若或讨巧,定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饬终津梁跋

饬终津梁跋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徒悲,究有何益。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修习,直至成佛而后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便可决定即得矣。至于临命终时,无论久修始修,皆须眷属及与净友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即平素不念佛人,临终请善友开导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为紧要。修净业人,当于平时与家属说其利害。俾彼了然无疑,决不至临时,以世俗情见,破坏正念。而于存者亡者,均有实益。念佛饬终津梁,及饬终须知,用意措词,悉皆周挚。实为保护成就行人一大事因缘。若肯展转流通,俾一切同人咸知其益。其为功德,唯佛能知。愿世之为人子孙,及为人父母兄弟朋友者,各皆依行。以期亡人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实为大幸。(民国十九年季春)

三余德堂名说跋

三余德堂名说跋

堂名大义,已为宣示。然欲利人,先须克己。倘言行或有不符,则尚难化及妻子,况乡邻乎。果能真诚无伪,虽异类尚能感格。况于同类之人乎。故一切法,皆以身为根本。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欲为天地行化育,欲为祖宗著潜德,欲为子孙立懿范,若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如贫无立锥者,妄欲富贵盖世,只成痴心妄想,了无实事可得。戒之戒之。

堂名三字四字,各有取义,固非一定,不可更变。南方一逸老,修庭堂,上梁时,飞来十八个白鹤,遂名其堂曰十八鹤来。意其有十八翰林之征也。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如来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皆令众生修戒定慧,断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心性者。然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钝惑厚者,十百千万生,或十百千万劫,犹不能了。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论。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惑者,其难也难如登天。任汝见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内见思惑未尽,决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见思烦恼,不断而断。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胜,一一皆能增长人之功德智慧,绝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使彼知是特别法门,则自行化他,莫敢或违矣。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净等所说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转胜于前。逾十四时,通身冷透,顶犹温暖,肢体柔软,蝇不至室等瑞相。按大集经说临终征验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将死时,热气从下至上者,超生。从上至下者,堕落。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眼及额颅热者,生天道。心热者,生人道。腹热者,生饿鬼道。膝盖热者,生畜生道。脚板热者,生地狱道。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须令家中眷属平时皆念。则自己临终,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哭泣之祸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亲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

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

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但以从未悟故,迷而不知,起贪瞋痴,造杀盗淫。沉沦于生死苦海之中,从劫至劫,莫之能出,大可怜悯。张慧炳宿世固有善根。惜其生于无佛法之区域,及其读书之后,渐染于程朱韩欧之学说。(程朱辟佛之力,比韩欧为巨。)则于即心自性之理,更加锢蔽,无由发明矣。所幸者,阅世既久,常罹祸乱,不免常存厌心。恰遇常慧扬以念佛求生西方相劝。则如久旱之苗,忽逢甘霖,即得勃然发生,势不可遏。虽于佛法未能大明,而于程朱韩欧之心曲,固已灼知深见,反由此更加信心。自闻净土法门以来,刻论时日,不满二年,遂得正念往生,亦可谓勇猛丈夫矣。至于临终中风失语,乃宿世恶业。当在死后来生受者,以现生修持功德,转后报重报作现报轻报而了之也。死后面色光泽,尸体柔软,面带笑容,顶热炙手。此种景相,均为往生之瑞相。然面色光泽,尸体柔软,面带笑容,生天者亦可有之。唯顶热一事,生天者所无。经中说死后生各道之证据,有偈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死热气由下而上者,为超升。由上而下者,为堕落。若通身都冷,顶上犹热者,则超凡入圣。生西方,为超凡入圣之最胜者,故曰顶圣。若热在额颅及眼者,则生天。热在心者,则仍生人道。热在肚腹者,生饿鬼道。热在膝盖者,生畜生道。热在脚板者,生地狱道。以通身全冷,唯此处独热为准。然念佛之人,平素若有真信切愿,临终又蒙善眷助念,不为恶劣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哭泣问事瞎安慰等所破坏,定规可以往生。慧炳临终失语,或有因此怀疑者。顶热一事,可以为证。况又有面色光泽等事乎。前年云南保山县郑慧洪死,其母爱子心切,服毒端坐,念佛而逝,绝无苦痛之相。其地向来不知佛法。其父名伯纯,乃一宿儒,不乐仕进,初研易经数年,继研丹经,后参禅宗。慧洪商于昭通,寄信求皈依,专修净业。屡劝其父修净业,请许多净土经书祈看。伯纯由是生信,自行化他,作念佛恳词,恳人念佛。民廿二年慧洪罢商回家,次年春死,无甚祥瑞。而其母服毒往生,较平常善终者,无所欠憾。由是一方之人,为之感动。以伯纯乃文行兼优之士,为之提倡,又得其子其夫人之奇异,虽固执邪见绝无信向者,亦不得不为感动也。宋儒读佛经,得其妙义以自雄,反从而辟佛者,恐后人识彼之妙义所从来,故昧心为之。以致后儒皆不敢讲因果轮回,以故善无以劝,恶无以惩。近幸修净业者多,犹可以稍挽狂澜。否则人道或几乎息。今由慧炳,令一方知往生西方之相。当有相继而往生者,愈久愈多也。因书此以明其实义。凡见闻者,各宜自勉。

谢绝函件启事

谢绝函件启事

印光庸僧也,无所知识。十余年来,多有谬认为善知识。乘邮政之便,函件纷投。光不自量,来即答复。去冬夜校书于电灯下,目大受伤。以后凡来信,皆戒之后勿再来,而又失效。至今来函件者,较前仍未减。因不得已,故今登新申两报,并佛学半月刊,以期周知。倘此后再有来信,决不开封,亦不答复。如属有关系挂号信,原函退回。平信则付字篓。以图静心养目,而可保守见天日之光也。若仍谬以光为知识者,祈直接向上海佛学书局,或苏州报国寺弘化社,请阅印光文钞,印光嘉言录。其所获利益,较信实多百倍。再进而阅净土五经,及古德净土著述。则定可以因地心,契果地觉矣。(民廿四年二月一日)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怨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纵令定业难转,丧身失命,亦可仗菩萨力,往生西方。则是因宿业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鉴此愚诚。(民廿六年)

答善熏师问(问词略)

答善熏师问(问词略)

(一)外道守秘密,恐人知其法,故不许人出声念佛。佛法中,无秘密之说。念佛随各人气力大小,而为大声小声。然出声念久伤气,故又须静坐默念。无论大声小声默念,总要自己听自己之佛声。默念中亦仍有声,故亦须听。能常听,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

(二)除佛法外,所有各门,皆是邪教。何但清净门乎。各邪教,皆以炼丹运气为正道。以念经念佛劝善,为引人入此教之根据。

(三)同善社,亦是外道。此云莫学斋公,盖指学外道之人说耳。不可一概包括。

(四)扶乩,也非正法。多是灵鬼假冒。至于吃酒吃肉之僧尼,乃自救不了之地狱种子。何可藉口彼等之行为,而指责佛教乎。

(五)五荤,我国只有四,即葱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兴渠,吾国无此一种。有以芫荽为五荤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

(六)三厌者,谓天厌,地厌,水厌。天厌,即雁。雁有夫妇之谊,故不可食,此道家所说。佛法中,一切肉,皆不得食,何止此三种乎。彼谓老人为白厌,何以死人请僧做系念乎。胡说巴道,何可依从。

(七)念佛记数,是防懈惰。如无懈惰之心,不记亦可。记数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当用珠子念一点钟。以后快慢,照此一样,念一刻,半点,一点,均可知其佛数。又文钞中记数念佛之法,最能摄心。阅之自知。

(八)有佛像,当向佛拜。无佛像,或心中默拜,或向西拜。有香烛固好,无亦无碍。随各人力量而行,岂崖板法乎。

(九)金刚经,说心地法门。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不知看经上文说的话。独以此两句,疑念佛求生西方。不知有有相三昧,有无相三昧。凡般若部中许多经,并禅宗所说,皆是依无相三昧发挥者。凡诸大乘经,备明修因证果,并开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发挥者。汝完全不知世间道理,况出世间道理。而复自作聪明,妄论佛法。欲不招恶报,其可得乎。汝既有净土十要,(此甚深)嘉言录,(此最宜详阅)何不过细看。而一味将外道无知无识之话为是。

答慕西和尚问

答慕西和尚问

问,千佛衣,是否绣佛像于祖衣上。龙华衣,是否绣龙绣华。请垂示。

答,千佛衣,即贤劫千佛所制之衣。即吾人所搭之五衣七衣祖衣。无知之人绣佛像于衣上,则罪该万死矣。愚人不知罪过,反以为荣。又复绣龙绣花,以堂堂比丘,而学女人派调。其人之资格,已半文不值。莲池大师正讹集第一条,已说之。

问,养发,养爪,戴银,铜圈,为头陀相耶。

答,头陀,是行苦行之名。头陀行,有十二种。今人不能行,而妄以魔王外道相充之,可叹孰甚。

问,闭关人,为人念经念佛,是否邪命。

答,闭关要有正念,真实念经念佛。若专为施主念,不知自己本所修行之事。虽曰邪命,亦非不可。若只以闭关骗人供养,则成大邪命矣。

问,有人以此关房,为某施主所供养,乃念经酬他,法宝是否可当送礼品。又僧人为人看经,计卷论值,而写一诵经票与之,此等僧人,有何等罪,在俗人有何福。

答,人以财施,我以法施,亦非不可。若不知佛法,专门为人念经。与为人锄地挣工钱相同,已经下作。倘再不看,只写一经票为凭。比打劫稍体面点,实则同一拐骗耳。念不念不定,恭敬不恭敬亦不定,何能定他的罪。在家人有正信心,出钱请念。即僧人不念,只用一纸骗去,亦不能谓绝无功德。以后不得再来信,我无此闲功夫,论此闲事。

答念佛居士问(即周孟由)

答念佛居士问(即周孟由)

彻悟大师复香严居士书,直须深信谛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离此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歧途矣。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谓也。一大段,虽信为修净之肯綮,而反复玩索,其理莫易贯通,今谨胪列疑难,仰乞详赐剖释,藉兹增植净因,诚为大幸。

(一)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如何谓之心,如何谓之佛,向只依稀解说,以现前起念为心,不识当否。

答,现前念佛之心,即是心。现前所念之佛,即是自心所作之佛。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二)此四句,与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义相似否。

答,心经之色空,比观经之作是较阔大。观经作是,比心经之不异即是,更亲切。

(三)既云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复云全心即佛,全佛即心,是何旨趣。

答,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

(四)一念现前,及念念现前之念字,与心佛之心字,意义相同否

答,心与念,只是一个。不过约常存者,名之为心。约现起者,名之为念耳。

(五)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四句,是否指性德。一念现前,一念相应四句,是否指修德。

答,二俱是修德。以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功夫所致故也。

(六)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四句,初机即能是,久修即能是。

答,初机有初机之相应。久修有久修之相应。何可死执。

(七)深信谛了,以圆融说,未到谛了,不名深信,若称深信,便具谛了,以次第说,深信易而谛了难,未谛了,不妨深信。此书所谓深信谛了,是圆融说,或次第说。

答,此不须如此分别。以不知彼是何根机故。

(八)上云直须深信谛了,下云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似谓深信谛了后,始有真实效验。

答,此是信与悟。

(九)于是但使此念常现在前。

答,此是实行。

(十)然未具深信,或未得谛了,即使此念常现在前,自不有真实之效验乎。如此,则深信谛了者,不多见,而真实效验者,亦不多见矣。

答,未能信了,得常如此现前者,亦不多。然老实头念到极处,亦可到此地步。

(十一)弟子夫妇恶习深重,悛改不易,因此所生诸子,荒怠乖张,殊无立达希望,拟于此时预将彼等作当来堕落想,放开怀抱,自适其适。果真临了堕落离散之日,以观想既熟,自不致大受恼恨,如此想念,可否行持。

答,可行持。

(十二)昔曾文正常谓凡人最忌逆臆日后之屯蹇,而读书人此病尤甚,皆是薄福之征,此语是否的确。

答,是的确。

(十三)又陆放翁家训有云,居乡,以困畏不若人为哲,如何解说,并求指示。

答,既知困知畏,知不若人,何敢与人相讼。讼者皆无此三心耳。

(十四)弟子每梦念佛飞升,常为一室顶铺玻璃所遮障,身体上腾,室与玻璃顶盖,随之上腾,欲冲出玻璃,凌虚翱翔,辄不如意,未识是何业障。

答,此梦亦不易得。若能冲出,则更好矣。然只宜一心念佛,不可专想做此梦。免得因益反损。

(十五)有以劝人念佛求生为主,自修为助。有以自修为主,劝人为助,并出至诚,功德孰胜。  答,后者胜于前者。

(十六)一僧讲因果,营寺宇,为利四众之修净,而人我名利之念颇重。一僧严戒行,专念佛,为诸众生作往生之回向,且人我名利之念殊微。其优降如何。

答,后者胜。

(十七)行者临终生西,乘莲华台,或坐,或跪,或立。

答,坐。

(十八)有时欲行一事,自觉居心亦似慈悯心,亦似瞋妒心,或慕势贪利心,不行恐损慈悯,行则恐堕情见,当前不能自知念头善恶之轻重,又不能权量事缘利害之缓急,又无善知识之咨决,然则如何处置是妙。

答,临事当以义为准。否则便成无主宰之人矣。

(十九)窃见有僧,未营寺宇,意为若得完成一寺自利利他,乃可专心念佛,一意生西,迨因缘凑合,寺宇既成,渐又依恋寺宇,谋充产业,展转攀缘,蹉误往生,此举一例耳。他如欲通教理,成著作,及俗人求家道宽裕,子孙显达等,皆是弟子自量身分,惧蹈覆辙,愿随缘念佛,不图造作,虽未能逮,诚欲勉之,可乎。

答,可。

(二十)昔在上海三女夭亡,痛惜不解,因为略作功德,嗣承赐示慰谕,谓仗三宝力,汝女当生净土,弟子即决定相信不疑,为黄叶止啼,哀情顿息。又楼阁咒经云,写此咒语著尸身,亡者即得生净土。常将咒纸,印送亲友附殓,亦作决定信,谓此人必生净土,不起疑念,心甚欢慰。其有未信者,愿以修持功德种种方便,令生坚固信仰,同沾法益。如此操心,当亦自度度他,真实受用之一种方法乎。未悉有何偏误否。

答,咒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若付于泛泛悠悠之人,当亦轻减其益矣。

(二十一)弟子日课佛号二点钟,观音一点钟,忙则观音停念。心境清净日,念佛最相应。(应字弟子向读去声,杭刻华严经读平声,未知孰是。)

答,平声作心佛相应义。去声作感应道交义。二音均可读。

(二十二)至遇忧怖贪瞋炽盛之日,拟将二点钟佛号,统易念观音,俟忧怖等消释日,仍念佛号,可否。

答,可。

(二十三)昔承慈示阅经之法,谓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器钝劣,亦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长乎。弟子似觉此段训示,为阅经无上妙法。但所谓不起分别,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是否但以竭诚尽敬,将文字认得明白,音读念得圆熟,如老太婆念经之模样乎。以前弟子颇虑,照不分别不加理会文义阅法,或至难能心得,不生法喜。故每读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即口诵心维极乐庄严,普贤慈悲萦回胸臆,法喜盎然。继思如此读法,未免落于凡情妄想,卜度思量窠臼,纵使微有所得,譬如四大海水,澎湃汪洋,以手掬之,反只涓滴。正如师训所谓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乎。

答,文义明显者,何妨了了。但不特生心动念理会耳。非并读而了了亦不可也。

(二十四)又见一僧,识字不解意,乃持诵法华,而欢喜之情,溢于眉宇,可知能生法喜,与不生法喜,非专关于文义之洞解与否。果能以恭敬心,慈悲心,不起分别心,不理会文义心,蓦直读去,自然获受实益,增长法喜。意拟今后照此读法,回向菩提,未知于师训原旨,有无违异否。    答,世间聪明人,多是心常理会。于义理则可得。于法喜则难得也。

(二十五)又读与诵,功德孰大。

答,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读益为大。否则孔子何得如此劳劳翻阅也。韦编三绝者,木板或竹简之皮绳,已断过三次。其翻阅之数,则不胜其多也。

(二十六)普贤行愿长行,常随佛学愿文内,(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云云,其点句,应在遮那下,或在如是下。  答,上八字举例,如是二字,承上起下。

(二十七)又谛老行愿品辑要疏,谓偈颂,愿我临欲命终时,愿我二字,改是人则弥显矣,窃意若如是改,似与上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二句,及本节我时于胜莲华生,现前授我菩提记,两我字,皆不贯串,且长行临终,因诵经力,承愿王引导往生极乐,即见弥陀,偈颂面见弥陀,乃生极乐,似示此推彼挽,(推字勉强形容耳)互为表里之意,并令行者,以希望弥陀之接引为究竟,故说愿我二字,想仍原字较妥,鄙见如此,未悉当否。

答,此意虽出清凉,于经文不符。乃旁意非正意。若作正意,则与经相违矣。不可从,从则有过。

(二十八)弟子近日常依净行品发愿,但逢境触事,即默念当愿众生如何云云,只须念一遍,或可随意随力,连续不拘遍数念,又愿文意义不甚了解者,亦可照念否。

答,修持之法,了无一定。专念佛人,则何能因机因境而念。此愿文各随所好。不可执此斥彼,执彼斥此为得耳。

(二十九)前年蒙慈示,谓弟子年近半百,不可研经,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以后即不作研究工夫。惟近披览大智度论,紫柏集,颇得开拓眼界,警策身心之助。然于礼诵正课外,可否乘暇取此类论著,稍加阅览,抑一概停阅为妙乎。

答,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紫柏集,虽警策,乃注重于参究。何不于净土十要中用心乎。将谓十要,不如紫柏集之益人深乎。

答卓智立居士问

答卓智立居士问

问,净土法门,既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佛当日,何以不专谈净土,俾万法归一,一路同归,竟尔兼谈各宗,反启后人多歧之惑,且失净土之实益乎。(师于问辞中何以不专谈净土句旁,批云胡说巴道。)

答,养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药。由有各法门,方显此法门之妙。若止净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机宜,同入佛法乎。

问,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念观音为保生,以故修净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临终多因恋世,念观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从其家属之意,因亦助念观音,不念佛。果病愈,固无憾,否则既碍灵感之名称,又误生西之机缘。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办法,始圆通。是否先念观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转念佛号以送死乎。或始终专念观音,亦可令彼寿未尽即愈,寿已尽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当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寿未尽,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弥陀,即无量寿,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何可为念观音,又为祈寿乎。念佛,寿未尽亦能延生。念观音,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则误事。非念佛定死,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无量光,即消灾。无量寿,即延寿。念阿弥陀佛,极功尚能成佛,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师于答辞中,痴人二字旁,抹三笔以警,后死者,切勿自误也。)

问,近有劝戒杀者,因杀难戒,遂教以麻醉杀,冀免物类惨痛死,如求减斩罪为绞罪,是法亦可谓方便法否。

答,但能减苦,也好。

问,太乙神针,针后须饮酒,持酒戒者,自宜勿用。但可以教人用酒否,并可用酒制药否。

答,此亦非崖板法。有病,念佛念观音,也会好。况不用酒,就定规不好乎。

问,糜谷为酒,变救饥之食品,为奢侈之饮料,实属暴殄天物之甚者。世界果能全戒酒,不知又多多少救饥粮,则饮酒不止乱性已也。果能全家全戒酒时,家藏之酒器,是否悉毁之。

答,此亦不可死执。举世无用,则可。有用,则不妨与人。

问,长素者,戒及酒与五辛,其宗旨不止戒杀一端也。未稔长素者,可代买五辛及酒与糟否,并可食酒制糟制之素药,及酒糟所烹调之素食品否。

答,代买亦宜戒。酒制药,不乱性无碍,素食酒气太胜,则不宜食。轻则无碍,以不能醉乱故。

问,用活物以作药,为其念佛以度脱,此举似有流弊,以彼等若杀及胎生卵生之动物为药品,亦以念佛解冤为口实,颇觉难解说。立愿凡遇此等方,置之度外,不必流传,未知可否。(师于可字旁加一圈,示许可。)

答,然亦不能死执。吾人只守己之诚而已。

问,医者如遇恶人,以及屠子渔翁猎人等抱病求诊治,教其改恶戒杀,彼不从,病愈仍作孽,是否任之,勿与医。

答,此亦无理之谈。如汝所说,则于物有损之物,皆当勿救为是。医者果以诚感,彼或能改业。佛尚令屠人受别种戒,可知佛之随机化导之法。

问,家藏外道书,或邪正混乱书,以及耶教书,三官经,灶君经,血盆经,并教人特杀之医书等,是否悉焚之。又朱注四书,有谤佛处,是否必须涂抹,或标改之,韩欧辟佛文,是否随所见扯出悉焚之。(师于灶君血盆二经,加旁抹。)

答,朱注之讹,宜批之顶格。凡世间书,多有此种毛病。若大醇小疵,则于顶格批之。大疵讹说者,则不可存留。

问,有字有佛像之衣服等,可作殓具否,(师旁批云不可。)经典可焚化以送亡人否。(师旁批云不可妄焚。)

答,如焚当另备化器。不可以经灰归锡箔灰卖。宜另包,用净布作袋,内加净沙,有人过海,投之深处。否则勿焚。不加沙,恐不沉,仍漂岸边。

问,神能诛恶于既然之后,何不诛之于未然之前。如白起坑降卒许多万之后,始受诛于冥府,何不于其将坑未坑时即诛之,俾其不得坑人乎。或是该降卒夙欠命债,固当坑,坑后旧怨甫平,新怨又结,始得冥诛以泄怨乎。或是作恶如服毒,必待既服入腹,始得中毒以自毙乎。

答,未行事而即诛,乃千百万中之一耳。已行其事而方诛,乃天理人情常法耳。

问,谓神能护法,则何至被某帝灭却许多寺乎,谓神不护法,则时有显应降魔之事迹。岂护与不护,悉由众生同分业力之浅深而行止乎。

答,此事不可死执。盖法运通塞,亦如寒暑之互相资成其岁序耳。

问,历代祖师,如莲宗诸祖等,身后须经何人评定,始得举世崇奉以为祖。

答,有大德,人自肯尊。岂崖板要人评定乎。

问,地理学说甚繁,精通此术靡易,地理不精,择地犹之未择,精择其地,而不精择其心,终至变吉为凶,虽得仍同未得,所谓若无心田,亦无福地也。世俗但讲地理,不讲天理,只虑风水有伤,不虑报应不爽,事有拂意,便咎地理之不精,虑彼碍此,无事生事,往往酿成恶剧,忘本逐末,比比皆是,较之不讲天理,并不讲地理者,为弊更甚。奉佛之人,为防微杜渐,力矫俗弊计,如遇造坟建屋,是否随缘相宜位置。但依佛理,存天理,不依俗理讲地理。

答,虽不力讲,亦不宜完全不令地师一看。所谓先尽人事也。若长年养瞎眼之地师,皆是不依天理,不明地理之狂妄人。

答崔树萍居士问

答崔树萍居士问

问,地藏王菩萨,为奉行佛法之人,在阴曹职司幽冥教主,系入六道度众生者。然常人每误为神祇,或灵鬼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则奉行佛法的菩萨,与天仙鬼神,将何由判别耶。

答,神祇乃业报所感,可云职司。地藏菩萨,以弘誓大愿,在幽冥度脱众生,何可云职司乎。世人不识凡圣,一概视作神鬼,亦无怪其然。譬如小儿,只识其家之人,余一切人,彼皆完全不知,当谓一切人,皆不如彼父母之尊贵矣。既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方为小乘圣人。破无明,证法性者,方可谓之大乘菩萨。而未断烦恼,仗宿福力,得为神祇,尚与天人地位相去悬远。况已证法身之大菩萨乎。不知佛法,纵判也不能了知。已知佛法,用不著判。

问,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答,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此种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鸣之有天然风味也。

问,何谓五部六册。

答,此外道妄著之书,分五部类,而有六册。故名五部六册。此种书,何须问之。问此,如不以五经四书为是,而欲研究里巷赤子所唱俚曲。枉费心神,了无所益。

问,萍任律师处文牍,职司撰稿。固随时注意,免种恶因,然为人申抑白冤,每遇有犯罪证据充分,委提刑诉时,虽出诸委托者之意旨,然因我作稿而坐罪,于心究有未安。而今之操律务者,就沪上言,已八百余人,少存良心者,固不乏人,然多有不仅无此不安之心,甚至卑鄙不堪,直接间接蒙其祸害者,不胜屈指。敢乞开示,斯亦挽救人心之一端耳。

答,此种事,要常常存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吾人之心,自可不造恶业。否则本为排难解纷立此法,实为敲诈良善,奖励奸宄之据,可畏之至。倘有别种生计,固当脱离此范围,为最上一著也。

答幻修学人问

答幻修学人问

问,专修持名,愿得念佛三昧,期生净土,云何用功。

答,以深信愿念佛。念佛三昧,亦不易得。然须常发此心。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耳。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问,时而金刚,时而默持,时而记数,时而随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碍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记数,亦只可动时记。静坐时,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伤。

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出声持四字洪名,摄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执持,用耳谛听之法,稍觉轻安,欲修一心不乱,专行此法,可能达到否。

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

答周文珊居士问

答周文珊居士问

兹有所询各节列左,敬求示答,功德无量。

(一)老法师念佛,是发何大志愿。

答,愿生西方,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

(二)人身求了脱到何处去。

答,到极乐世界去。

(三)佛云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是包括信愿行在内否。

答,如来智慧,无法不包。在众生分上,只是理性而已。切勿错认。

(四)娑婆众生妄想,是我见乎,非我见乎。

答,妄想包括一切凡情。我见乃其最甚者。

答俞大锡居士问

答俞大锡居士问

谨将平时疑义,开列十四条于左,伏乞诲正。

(一)修行人止恶行善,是分内事,允当加勉。惟功课及二六时中,过现未三心憧憧往来,总不能除。心业未净,于往生有无妨碍。

答,功课宜专不宜繁。专易摄心。繁难归一。往生在信愿真切。倘无真信切愿,纵心能清净,亦难往生。不可不知。

(二)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儿孙之间,利害之际,总不能漠然忘情,将何道以御之。

答,爱儿孙,要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此又御害获利之大根据。

(三)紫柏老人云,梦中作得主,则临终作得主,是梦境甚关紧要。乃上床欲睡,亦曾默念,至梦时,仍是纷乱与念佛无关,甚且有吃荤之时,或即觉,或不即觉,诚为可恨可愧。将何法以挽回之。

答,欲梦境相应,当于日间力求相应。若醒时常相应,梦中自可相应矣。

(四)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与佛合。不须致力于见境界。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应,有境界现,或致著魔。

(五)年龄衰老,不能夜分即起,可否尽一日之长,尽心竭力以用功。至须诚敬之处,心不可见,多拜以表之,十大愿王礼敬为第一,其利益何如。

答,年老体健,多拜固好。否则但一切时一切处,常存敬畏。亦即意业礼敬。

(六)念佛时跏趺对像坐,口念耳听,手数珠,心想无量光佛,以冀三密相应,乃昏散仍不能免。将从容以待其纯熟,抑有何法以资都摄。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宜按钟计数,一刻钟念若干佛,即与掐珠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七)好善似出性成。只以力不从心,不能财施,亦无可法施,惟遇人劝导念佛吃素,兼前五年上午功课,下午出门,拾遗弃字纸。近来精力较弱,功课亦增,不及专诚出外去拾,惟于行路时注意检取,究于念佛有无妨碍。

答,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须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则其利甚少。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碍之可云。

(八)观经三福三心,素所谨守,惟稍纵即逝,未免有不实践处,每自怨自艾,所以常念忏悔文,究竟其罪愆可否消除。

答,罪愆消除,不可笼统说。若罪愆净尽,非圆成佛道不可。吾人之消除多少,惟其诚之浅深上见之。

(九)年老人即健亦不足恃,身后办法,宜先预备,拟不开吊,殓时完全用布,只穿海青一件,其五衣卧具,安在旁边,按佛制此不随殓,今皆随殓,可不拘,戴僧帽,穿僧鞋,一切均用素,做七请僧念经。

答,当将光文钞临终种种诫饬,预与儿孙谈说,必须照此而行。庶不致儿孙破坏正念。

(十)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答,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

(十一)此间龙华先天两教盛行,劝阻之则牢不可破,说此教亦可生西,究竟可作助因否,如果可行,将从而学之,以为又径之径。

答,汝归依佛法,修持净业,尚听外道魔话,而欲学之。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

(十二)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

(十三)此间道友中,有一人甚肯用功,受戒长斋,惟家为巨富,于功德事不肯捨财,于念佛生西,有无窒碍。

答,此种看财虏,其心地污浊卑鄙,尚欲令子孙长富贵。恐贪财之心,转而得饿鬼之报。而念佛之善根,乃在未来劫中,方可受用耳。

(十四)一人终日念佛,与公同半日念佛,利益孰优。(此地佛会,至礼拜三,集众念佛半日。)

答,公同念佛,是提倡边事。随分随力修持,固不关与众及独行。然欲真修,宜少张罗,庶有实益。

以上十四条,多是大锡切己弊病,故不惮冒昧,远道请示,切求分条指导,即于原纸加批,不啻烹炼之炉韛矣。弟子俞大锡再叩。

祈熟阅文钞,群疑自释。沪地人事繁,故不详书。

答王颂平居士问(问词略)

答王颂平居士问(问词略)

(一)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只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若无净土则止可言唯心。何得无中生有,添一净土,又添一所造乎。本无有净土,造个什么。邪见人阻人修持,自唱高调。不知自己所说之话,完全相反。欲破人修持,实为自破,而自陈其邪知谬见也。

(二)毒恶与慈善不相敌。人若心无毒恶,蛇虎亦可为伴。即未到此地位,若常念佛念经之善人,决不被此等所害。以心存慈善,可以化彼毒恶。况修行之人,常有善神卫护。

(三)未到真穷惑尽之地,自然身心世界是实有的。既到真穷惑尽之地,则在彼分上都无。在未得此道之人分上是有。不可混凡圣理事而含糊妄说。众生心之本体,即是真如实相。奈以从未悟故,虽终日承此真如之力,而永劫不知真如所在。其言无明本无根绪,但以众生未悟,又欲示知非本自有。故曰真如不守自性,而起无明。实则非初无而后有也。作此说者,欲人易识本体耳。譬如矿与金混,非初系纯金,后始生矿。须知金在矿中,金仍非矿。炼矿出金,矿不杂金。吾人当于破无明处著力。不当于世界有无,真如无明之生灭名词上,妄生议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故能照见五蕴皆空。身心世界,即五蕴耳。吾人未到得深般若之地位,宜其是实有的。世界虚幻,凡夫颇疑为妄。若凡情净尽,则山河大地,均不相碍。故古德云,若能直下亡情,山壁由之直度。

答缘净居士问

答缘净居士问

问,念佛行人,首宜以严持五戒为急务,庶念佛易得心净,临终亦稳往生。但在家二众,处于佛法颓衰之地,难得高僧为之如法受戒。幸梵网经曾开异方便,许以在佛像前,至诚忏悔七日,如见好相,即可自誓受戒。而地持经亦如此说,且无见好相明文,比梵网更为便易。尔时弟子疑之,不知究遵何经为是,后阅灵峰宗论,内曾阐明梵网为未发心,地持为已发心而设之理。今弟子等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可算已发心得依地持受戒否。即我师文钞上教某女士自誓受戒,亦无见好相明文,亦是因其已发心得依地持,不必拘见好相否。但某女士贞操冰洁,弟子等业深障重,可否参照而行,又是一疑义,故不揣冒昧,再为普通在家念佛行人请求判示,以便遵行。

答,佛法广大犹如大海,随人根性而为受持。若欲受戒,有可受处,固宜以师僧受。若无其人,则向佛忏悔自誓受。所云见好相,谈何容易。恐今人无此善根,或因不明心地,以躁妄心求,则著魔者多,得益者少矣。今之稍有行持者,动言见种种境界。此境界,皆是妄心所感。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凡一切人,皆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人人皆宜持,人人不可犯。持则有功德,犯则有罪过。持之及极,便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乃至成佛。彼发心受戒,无师可授。当志诚恳切佛前忏悔一七日,于佛前自誓受戒即已。固无须云好相。亦无须云已发心未发心。今之时机,非佛世之时机。然为往生西方受戒,当须真实受持。若徒求其名,则成戏弄,罪过实非浅鲜。

问,行人若不受戒,则永弃佛海,失大利益。如发心不真,颟顸受戒,犯之又一重戒罪,是受之恐致违犯,不受又失大益,似乎进退两难。弟子对此,颇有愚见,以为如果发心真实,自必惧罪情深,必少违犯,不妨立即受戒。否则习气太重,或因一时心感,贪一戒名,昧然受之,将来必易触犯,反不如依律秉持二三年后,果无违犯,再行受戒未晚,斯则既得戒益又不致徒增戒罪,似乎有益无害。此法弟子曾试之,劝人吃素,颇有效验。因近数年几遇发心修行,即劝其先持六斋,及戒杀,减少肉食,兼作众生一体血肉不净等观,不数年间,因之而吃长素者,不下十余人,今对于戒法,未知可否照此办理。又有一辈行人,颇明罪福因缘,虽未受戒,而能照律秉持,孳孳念佛,求生净土,若后往生,与已受戒念佛往生者,品位有无高下。若有,则与六祖心地无非自性戒,本来无一物,何处著尘埃之义,似乎相违。如无,而律又言如法受戒者,方发戒体,且得天神拥护,又显与未受戒者,大有区别。弟子未明斯义,故特录求指示。况前拟先秉持,而后受戒,如果不同,设此学戒期内有命终者,岂不失大利益,是此一疑义,尤不得不早求解决也。

答,既欲受戒,固宜真实。既不真实,又何须受。利益由真实持戒得。非有受戒之名,便得利益也。汝之疑,可谓无谓之极。凡修行在心地上论,不在形迹上论。未受戒而持戒,是为真实修行人。岂真实人,行真实行,反庸劣乎。然佛菩萨极力劝人受戒,谓受之必持。非为今之挂名受戒者发也。挂名受戒,以受戒人毁佛禁戒,罪加一等。汝之所问,皆是死执迹相,妄兴议论。如此所说,皆名戏论。受戒发戒体,乃宿根深厚之人,非今之悠悠挂号者事。不受戒而能持戒,乃少数人,非多数人,故不得用此以难彼。此系特别性质,彼乃通途教道,何得崖板相比。直是本无一事,妄起风波,可叹孰甚。利益在迹相上论,不究心地实情,则举世之人,皆好假冒修道之人矣。

问,小女现年廿二岁,矢志不嫁,吃素念佛,业已数年。今春其母亡过,伊哀思笃切,数日不进饮食。后经弟子嘱其为母念佛,以期莲品转高,伊自后对灵念佛,寒暑无间。惟其念佛至纯一时,往往见十方光明,内现佛像。曾记今夏文佛诞期,伊闭坐佛堂念佛,一日,亲觉神游净土,脚踏地软如毡,天花时坠,见佛及二大士掠虚而过,观音菩萨并对之微笑,以手执柳枝洒甘露水于其额,并见无数或坐或立修行之士,相均美好有光,后因送饭伊吃,此境即失。弟子思伊所见,虽多与经论相合,然伊前曾依同善社法静坐二年,(现对同善社坐法业已停止数年)当时亦见有光明境界。今此念佛所见不知是否净土境相,抑仍系前之坐功幻影,故特求我师判示。又此女对佛及观音诞期,及祖母父母与己生辰,多持一日夜不食清斋,弟子因阅诸经论,并无赞叹不食之文,即所立八关斋法,亦只制过午不食,弟子因此令其改持八关斋,不知持日,定要依法在佛像前受过否。又弟子阅经不多,不知竟日夜不食,与过午不食,有优劣否。再家慈长斋念佛,亦已数年,静中亦往往见有光明形像,如果不著此,亦得为善境界否。尚乞我师统一判示。

答,令爱宿根颇深。立此志愿,实堪钦敬。所言境界,或是圣境,然不可以此为是。但取一心,勿慕见境。果到一心,境不见亦无碍。未到一心,或所见不真,或见之生欢喜,皆足误事。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即令是圣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一生取著,便致误事。不可不知。所言清斋,经中未说,梁傅大士(弥勒示现居士身)每行之,亦非不可行。若勉强硬饿,则固不必行。若安然无损,自在如法,亦非不可。又今人只可按常行道修。不可特立异相。以杜好名显异惑众等弊。

问,弟子研究佛学,自阅楞严圆觉起信等诸大乘经论后,颇知天地万物,及一切净秽刹土,皆依一真幻现,对于心净感净土,心浊感浊土等义,颇能谛信确切。故虽阅宗乘语录,不但于净土不至生疑,且适足以坚其信愿,此后似不至为禅净性相遮扬之语所惑。惟对于经论所说,佛界不增不减,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之语,时起疑情。盖就性体而论,诸佛众生,体本相即,诚无差别增减可言。至发为众生界,虽属纭纭众多,然就幻形而观,似不无数可言,既有数量,则诸佛应世,均度若干众生成佛。佛性譬海水,众生譬波泡,泡破归海,言水无增减则可,而此泡相显有数量,又何说无增减。或谓无增减者,为因一泡已平,一泡又起故尔。如此则诸佛发愿度生,似为徒劳,且于众生成佛不至再迷之理,亦为有违。若谓泡破不复起,而此性海众生,泡虽多,则一佛已度无量数,况后复有多佛应世,则所有众生,不但日见减少,且终有度尽之一日,果尔又不第与经论无增减之言相违,而于众生界最初究从何起之旨,(经云无明无始,若众生界有终,则无明即有始矣。)亦透不过去。此又圆觉金刚藏菩萨曾有请问,佛答对佛界则引矿已成金,不重为矿为喻,以明佛不再迷之理。至对众生本起无明,则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意谓非亲证圆觉,不能测度,此事并可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而起信义记亦引鸟飞虚空之喻,以显众生无量,故不可说有增减,究亦难使人决然无疑。(众生显有头数,何云无量。如真无量,除非一众生能化多众生,果此亦可免佛界不再起众生界之疑。然一众生一灵识,此理又说不过去矣。)然此义深远,佛尚因众生迷故,难以畅说,即说而众生不知如故。弟子何人,何敢以凡夫知见,测度此事。惟敝处学佛士绅,以弟子学佛比伊辈颇早,意谓能解此理,多有质问者,弟子当虽援引经论以答,伊辈总不满意,且疑佛学说理,亦有不圆而堕信心者,故特录此一段,思求我师指示此理,可否另用譬喻,略为阐明。一免弟子再起此惑,二令有以酬答彼等质问也,则幸甚。

答,佛界众生界,两俱不增不减,此是据理而论。汝何得据幻迹而论。不观金刚经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若以迹论,佛语便成矛盾。若知直显理体,则如示醉人迷人,谓屋转方移者,谓屋本不转,方本不移也。又何得以醉人之屋转,迷人之方移为是。而以不醉不迷者所言为非乎。如汝所说,俱属戏论。彼醉人迷人未悟之先,断不能死心信其不转不移,以亲见故。及至一悟,方知是妄非真。汝将以彼为准乎,抑以此为准乎。了此则何须辨论。汝作海波泡说,皆在迹上执著。以佛欲人知自己全体是佛,由迷而有众生之相。即此众生之相,全体属妄。屋转方移,汝执著于转移。可谓捨本逐末,将见常转常移而不息矣。佛为出矿之金,众生佛性,为在矿之金。在矿之金,绝未成金。不过明人知其有金,而始加烹炼令出,以得受用耳。佛恐众生不肯承当,故注重于发明本体。以既知本体,断不肯自轻而不修耳。若知从体上论,则无须疑。若捨体言迹,且请阁下另求大通家为之论判。光之庸僧,无此智慧辩才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