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四\太阳方] 柴胡桂枝汤

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汤主之。又发汗多。亡阳谵语。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两)桂枝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歌曰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生姜、大枣、甘草二方俱有。只取桂枝汤之半蔚按。小柴胡汤解见本方。此言伤寒六七日。一经已周。又当太阳主气之期。其气不能从胸以转出。

[卷四\太阳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此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

复歌曰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张令韶曰。伤寒五六日。厥阴主气之期也。厥阴之上。中见少阳。已发汗而复下之。则逆其故渴。无枢转外出之机。故不呕。但头汗出者。太阳之津液不能旁达惟上蒸于头也。少气欲枢转而不能。故有往来寒热之象也。厥阴内属心包而主脉络。故心烦。此病在太阳而涉厥阴之气。不得少阳之枢以外出。故曰此为未解也。用柴胡、桂枝、黄芩。转少阳之枢而达太阳之气。

牡蛎启厥阴之气以解胸胁之结。蒌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烦渴。汗下后中气虚矣。故用干姜、

[卷四\太阳方] 半夏泻心汤

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此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蔚按。师于此证。开口即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阴主气之期。

厥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痞者否也。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义也。芩、连大苦以降天气。姜、枣、人参辛甘以升地气。所以转否而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证起于呕。取半夏之降逆止呕如神。亦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离其宗如此。

[卷四\太阳方] 附结胸脏结痞证辨

结胸为阳邪。脏结与痞为阴邪。但脏结结于下。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化

[卷四\太阳方] 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此方主之。

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匕。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目更服。加半钱匕。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歌曰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中风表证全除尽。里气未和此法程。

蔚按。太阳为天。天连于水。太阳中风。风动水气。水气淫于上则呕逆。水气淫于下则下利。水气聚于心下。则为痞且硬满引胁而痛也。其人汗出。头痛。干呕短气。汗出等证。宜辨。若恶寒为表未解。不可攻之。若不恶寒为表解而里未和。宜用此汤。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直决水邪。大伤元气。柯韵伯谓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

[卷四\太阳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紧者。此方主之。若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后攻痞。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搏聚而不散也。脉浮在关以上。其势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阴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为热痞也。方用大黄、黄连大苦大寒以降之。火降而水自升。亦所以转否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渍。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气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

[卷四\太阳方] 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芩(一两)黄连(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愚按。麻沸汤渍者。微取气不取其味也。)歌曰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阴君火之本热也。复恶寒者。复呈太阳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

太阳本寒甚而标阳大虚而欲外撒也。治伤寒以阳气为主。此际岂敢轻用苦寒。然其痞不解。

不得不取大黄、黄连、黄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阴之本热。又恐亡阳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温。

以温太阳之标阳。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专煮扶阳。欲其熟而性重。三黄荡积开痞。欲其生而性轻也。

[卷四\太阳方] 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此汤主之。

生姜(四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汗余痞证四生姜。(太阳寒水之邪伤于肌肤之表者从汗而解。入于躯壳之里者不从汗次男元犀按。太阳为寒水之经。寒水之气伤于外者。可从汗而解之。寒水之气入于里者。

不心法统共之证。陈平伯云。君生姜之辛温善散者宣泄水气。复以干姜、参、草之甘温守中者培养中州。然后以芩、连之苦寒者涤热泄痞。名曰生姜泻心。赖以泻心下之痞。而兼擅补中散水之长也。倘无水气。必不用半夏、生姜之辛散。不涉中虚。亦无取干姜、参、草之补中。

要知仲景泻心汤有五。然除大黄黄连泻心汤正治之外。皆随证加减之方也。

[卷四\太阳方] 甘草泻心汤

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此方主之。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陈平伯曰。心下痞。本非可下之实热。但以妄下胃虚。客热内陷。上逆心下耳。是以胃气愈甘草者。下利不止。完谷不化。此非禀九士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缓中。方名甘草泻心。见泄热之品得补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此伊芳尹汤液所制。治狐惑蚀于上部则声嗄者。方中有人参三两。

[卷四\太阳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一斤)太一禹余粮(一斤)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歌曰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张令韶曰。石性坠下。故以治下焦之利。非仅固涩也。下焦济泌别汁而渗入膀胱。故利不止成即下焦不和而亦能成痞也。

柯韵伯曰。甘、姜、参、术。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此利在下焦皆土之精气所结。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虚。故不宜于姜、附。若湿甚而虚不甚复利不止者。故又当利小便也。又曰。凡草木之药。

皆禀

[卷四\太阳方] 旋覆代赭汤

治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方主之。

旋复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生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按。内台方代赭石五两。半夏止用二两。)歌曰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俞麟州曰。此即生姜泻心汤之变法也。夫二条皆有心下痞硬句。而生姜泻心汤重在水气下趋而作利。旋复代赭汤重在胃虚挟饮水气上逆而作噫。取治水气下趋而利者。必用生姜以散水。胃虚挟饮而噫者。必用赭石以镇逆。二条对勘。益见仲景制方之妙。

罗东逸云。此方治正虚气不归元。而承领上下之圣方也。盖发汗吐下后。邪虽去而胃气之亏损亦多。胃气既亏。三焦亦因之而失职。阳无所归而不升。阴无所纳而不降。是以浊邪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以定安中州者至矣。更以赭石得土气之甘而沉者。使之敛浮镇逆。领人参以归气于下。旋复之辛而润者。用之开肺涤饮。佐半夏以蠲痰饮于上。苟非二物承领上下。则何能除噫气而消心下之痞硬乎。观仲景治下焦水气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汤镇之。利在下焦大肠滑脱者。

用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卷四\太阳方] 桂枝人参汤

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之。

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干姜(三两)甘草(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枝。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蔚按。太阳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未有不致虚者。里虚则外热内陷。故为协热利不止。协。

合也阳之气因误下而陷于下。则寒水之阴气反居于阳位。故为心下痞硬。可与甘草泻心汤条。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句互参。方用人参汤以治里虚。桂枝以解表邪。而煮法桂枝后纳者。欲其于治里药中越出于表以解邪也。

沈丹彩曰。此与葛根黄连汤同一误下而利不止之证也。而寒热各别。虚实对待。可于此互参之。彼因实热而用清邪。此因虚邪而从补正。彼得芩、连而喘汗安。此得理中而痞硬解。

彼得葛根以升下陷而利止。此藉桂枝以解表邪而利亦止矣。

[卷四\太阳方] 瓜蒂散

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有寒也。当吐之。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粥。

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按。内台方有昏愦者亦不可吐句。)歌曰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平行瓜豆还调豉。寸脉微浮涌吐佳。

蔚按。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今云不痛不强者。不在经脉也。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

今云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是邪气欲从太阳之气上越也。寸脉微浮者。气欲上越之象也。然欲越而不能遽越。其寒水之气不在经亦不在表。而惟在于胸中。故曰胸中寒。方取瓜蒂之苦涌。佐以赤小豆之色赤而性降。香豉之色黑而气升。能使心肾相交。即大吐之顷神志不溃。此所以为吐法之神也。又论云。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在胸中。心下满而烦。

饥不四达解之。甚为简妙。

[卷四\太阳方] 黄芩汤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卷四\太阳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不下利而呕者。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歌曰∶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蔚按。仲景凡下利证俱不用芍药。惟此方权用之以泄陷里之热。非定法也。

张令韶曰。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与呕也。合者彼此协议。非如并者之归并于此也。

太阳主开。少阳主枢。太阳不能达枢以外出。而反从枢以内陷。故下利。与黄芩汤清陷里之热。而达太阳之气于外。若呕者。少阳之枢欲从太阳之开以上达也。故加半夏、生姜。宣达其逆气。以助太阳之开。

[卷四\太阳方] 黄连汤

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此方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半夏(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歌曰腹疼呕吐藉枢能。(少阳为枢。)二两参甘夏半升。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妙层层。(一本。甘草三两。)王晋三曰。此即小柴胡汤变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热呕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故用人参、大枣、干姜、半夏、甘草专和胃气。使入胃之后。听胃气之上下敷布。交通阴阳。再用桂枝宣发太阳之气。载黄连从上焦阳分泻热。不使其深入太阴。有碍虚寒腹痛。

[卷四\太阳方] 桂枝附子汤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枣方中十二粒。痛难转侧此方探。(此方药品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同。但分两之轻重不同。其主治亦别。仲景方法之严如此。)

[卷四\太阳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按即上方加减。故论中云一方二法。

白术(四两)甘草(二两)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

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四两歌曰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即用前方须去桂。术加四两有神功。(身重痛不能转侧。风湿病也。前方治风胜于湿。此方治湿胜于风。)蔚按。师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之邪盛也。湿淫于中。

无方主桂枝。为风胜于湿。风为天之阳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后方去桂加术。为湿胜于风。

湿为地之阴邪。主白术之苦以燥之。或问苦燥之品。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湿伤脾土。则不能输其津液以入胃。师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补中之术也。

且湿既去而风亦无所恋而自除。经方无不面面周到也。

[卷四\太阳方]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此方主之。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桂枝(四两)附子(二枚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言初服之始。)歌曰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宋本金匮玉函经,甘草、白术各三两。)王晋三曰。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药。风淫于表湿流关节。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胜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若驱之太急。风去而湿仍留。反遗后患矣。

[卷四\太阳方] 白虎汤

治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此方主之。(按。此条从内原文。与伤寒论稍异。)知母(二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阳明白虎(证)辨非难。(大热多汗。大渴饮水等为阳明证。易辨。)难在阳邪背恶寒。

之间。

蔚按。白虎汤伤寒论凡三见。太阳条治脉浮滑。厥阴条治脉滑而厥。又治三阳合病。腹满身言止治风寒二气也。

柯韵伯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灼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

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连于中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煎汤入胃输脾归肺。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所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卷四\太阳方] 炙甘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主之。

甘草(四两炙。)桂枝(三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阿胶(二两)大枣(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歌曰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蔚按。周禹载云。本条不言外证。寒热已罢可知。不言内证。二便自调可知。第以病久正气阿胶、麦冬、大枣、麻仁。皆柔润之品以养阴。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阳气。而结代之脉乃复。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原。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脉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结代者用此方以复之。非谓脉脱者以此方救之也。学人切不可泥其方名。致误危证。推之孙真人制生脉散。亦因其命名太夸。庸医相沿。贻害岂浅鲜哉。

男元犀按。此证必缘发汗过多所致。汗为心液。心液伤则血虚不能养心。故心动悸。心液。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