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藏经 华严经要解
宋 戒环集
贤首时仪教观图
法界观境普融无尽图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
宋温陵白莲寺比丘戒环集
戒环向以华严海藏汗漫难究。遂三复方山长者疏论。述总要叙。疏条经旨。稍辨端倪。继沿缀缉清果明禅师所集修证仪。略解圣号表法。屡为贤达下询。愿尽九会之奥。因取清凉国师纲要。与论校雠。别为斯解。以方山为正。清凉为助。洞究全藏才万八千言。庶几览者。无异剖大经於一尘。睹法界於弹指也。
建炎戊申上元日
初悬叙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直示诸佛众生平等佛性本真德用也。三世诸佛所同证。十方菩萨所同修。大千圣众所同尊。法界众生所同具也。释迦如来初成正觉。欲明所修之因所证之果。欲使人人同修同证。故现千丈卢舍那身演说。文殊菩萨与阿难海。於铁围山间结集。对上中下根。分为三部。上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皆自一音所演。随类各解。为上根闻此。称性徧周剎说尘说炽然无间。则大千剎尘未足究尽。犹以多数号之尔。中根闻此。惟悟当会之经。未极剎尘之说。故偈品稍寡。下根闻此。意局言诠见存限量。故惟得十万偈四十八品。传来未备。今经止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在昔结集之后秘於龙宫。龙树菩萨运神海藏。观前二部渺若渊海非人世所及。乃诵后部归於五天。爰布中夏。虽丰文博义理穷法界事极剎尘。皆为发明当人自性故有之德。盖大方广体物物圆成。但局於识情。故束之令小。佛华严行人人本具。但汩於尘劳。故失其华严。此经不离识情示现智海。即诸尘劳繁兴妙用。一念圆证。则大方广体佛华严行。当处现前不从他得。信谓自性固有矣。则诠指之要不可不究也。此经所诠。以毗卢法身为体。以文殊妙智为用。依智断习。则普贤妙行为因。习尽智圆。则补处弥勒为果。一藏体要不离此四。故以毗卢为教主。所以立体也。以文殊为信首。所以起用也。以普贤发行。所以示因也。自十信而始五位而终。乃见弥勒。所以示果也。然体用因果。必依毗卢文殊普贤弥勒何也。梵语毗卢舍那此云光明徧照。在佛为清净法身。在人为本觉妙性。华严以此为体者。直欲众生见妙性而证法身也。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在佛为普光大智。在人为观察妙心。华严以此为用者。直欲众生明妙心而证大智也。普贤者。德无不徧曰普。佑上利下曰贤。在佛为真净妙行。在人为尘劳业用。华严以此为因者。直欲众生翻尘劳而成妙行也。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在佛为补处之主。在人为数取之身。华严以此为果者。直欲众生离数取而趣补处也。然则华严体用因果。诸佛众生则一。但诸佛合觉。众生合尘。故有间耳。苟於此经。一念反照灭尘合觉。则革凡入圣信犹反掌。而自己毗卢文殊普贤弥勒当处圆现。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信不妄也。
二释题
大方广佛标本智也。华严经者诠妙行也。本智即平等佛性。妙行即本真德用也。大言体极无外。蠢动贤愚皆所预有。方言相同法界。方正平等不迁不动。广言用等太虚。周徧含容无所窒碍。佛即本智之果号也。华者万行之因。对果言华。严者以是因华庄严果佛。忘心遗照无严不严。然后福智行愿十德圆满。乃证十身卢遮那也。清凉云。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其所证者不离本智。其能证者不离妙行。盖一揆也。经则贯摄所诠之法。为一定之体万世不易也。此经立题。先果后因。而兼举者何也。先果后因。示斯果佛先所固有特藉因华庄严而后显着。兼举者。欲因果相资也。盖非果则因无以立。非因则果无以成。是以此经初则举果劝修。次复举行趣果。一经之体。一题可见矣。
三科解
十会四十品经大科分三。曰序正宗流通。初世主妙严品为序分。二如来现相品已下为正宗分。三如来出现品已下为流通分。(清凉从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出已下为流通分)三科之中。各具五位法门。号三周因果二种常道。五位法门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也。三周因果者。初会世主品至毗卢舍那六品为一周。乃佛自分五位因果。为举果劝修见道分。二会至八会。从佛名号品至如来出现三十二品为一周。乃进修者五位因果。为设法治习修证分。(九会离世间品明果后利生之常道。而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也)第十会法界品。善财南游始终为一周。乃圆彰重谕五位因果。为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二种常道者。一离世间品。同尘不染利生常道。二法界品。忘修绝证佛果常道。此一藏总科也。(清凉以初会六品为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会至七会三十一品为修因契果生解分离世间一品为托法进修成行分。法界一品为衣人证入成德分通以信解行证四字判尽一藏)言十会四十品经者。此经既谓表法。有十处十会。演十信十地等修证法。各以十众配十波罗蜜。一一言十者。十为圆数。所以圆彰顿法也。初会菩提场六品。二会普光殿六品。三会忉利天六品。四会夜摩天四品。五会兜率天三品。六会他化天一品。七会三禅天一品。八会普光殿十一品。九会普光殿一品。十会给孤园一品。是为十处十会四十品。或云七处九会者。普光三会爰折二处。三禅阙文。又减一处一会也。然虽十处十会。不离大智普光之殿法界华藏之都一处一会之说。但随进修行相寄位表法。非如情见有前后往来之相。故经节节言。尔时世尊不离菩提场普光明殿而升某处也。
三周因果。
初一周为佛自分五位因果劝修等者。初会菩提场说六品法。显佛自己旷劫修因严净剎海利生之事。以劝进后学。使见实迹而发进修也。清凉科为举果劝乐生信分。其意亦同。初世主妙严品。二如来现相品。三普贤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华藏世界品。六毗卢舍那品。
初世主妙严品者。即十会发起之通序也。华严会上菩萨。此会依菩提场说者。明旷劫修证之事。故於菩提场处而说。惟普贤行方能证入。故依普贤菩萨发起也。神天皆号世主。谓以福德神力主护世间也。华严会上通有四十一众。初集法会各申偈赞。显如来因地所修五位法门。一一众海威德炽盛。舍那十身圆融炳着。同严法会。故名妙严品。此品首言菩提场成正觉地。及师子座。众宝庄严。境像互现。佛处宝座。成最正觉。智入三世。身徧十方。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总明果觉依正殊特德用无边也。次陈法会云集。有四十一众。表佛自身五位因果。为进修宗本。
初普贤等十菩萨为一众。表十信法。次海月光等十菩萨执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道场神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药神十众。表十住法。又次主稼神至主昼神十众。表十行法。又次阿修罗至日天子十众。表十回向法。又次三十三天至大自在天十众。表十地法。此众既集。各能说法。赞明如来所修五位法行。自后所设进修之法皆本於此。故为进修本宗。
初表十信法众。
有十佛剎微尘数普贤菩萨为上首。表普贤无尽之行也。十名同号曰普。表普贤圆融之行。其普字下即彰自行。皆诸佛之同道也。以此表十信者。示诸佛同道。皆依普贤大行发信。为入法之初基也。
次表十住法众。
初海月光等十异名菩萨。表十住果行也。於十普之后举十异名者。表依普贤行起差别行也。次执金刚神至主药神九众。表十住因行也。其众各有佛剎尘数。皆表当位圆融之行也。执金刚。表应身护法守正不坏。身众神。表以无量身事无量佛。足行神表众行满足随顺正道。道场神表大愿庄严广兴供养。主城神表善守心城严净佛国。主地神表深重愿力成遂群生。主山神表积集善根出世高胜。主林神表智干行华说法广荫。主药神表知根善救用以法药。十住果众。始於海月光大明。表含容广济除烦开觉。终於大福光智生。表利行明足克成种智。皆成德之行也。其因众。始於执金刚表守正不坏。终於主药表知根善救。皆升进之行也。神表智通万有不为而应也。以是通智依佛所住。始於守正终於善救。无思无为冥进此道。斯成海月大福果矣。
十住第一名初发心住。首以果众表者。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余众次第表十住名。亦次第表十波罗蜜。论文备详。而每众又各十名。表一波罗蜜又各具十。圆融相摄重重无尽。乃一性之妙用万法之本体也。於同众中又有异名者。以行随位异。故表法亦异。意在圆融博达。若滞一法。则行不该通智不增明。无以具无尽之行。无以成种智之果矣。自执金刚神下至龙天鬼众。皆菩萨随应之迹。散华异类非实鬼神也。
次表十行法众。
初主稼神。表以资粮法成就众生。主河神。表迅流普洁利益众生。主海神表容会善恶皆入法流。主水神表随物润益能净诸垢。主火神表随缘发光破除暗障。主风神表以平等智散灭我慢。主空神表广大明洁万行无着。主方神表智照十方大千圆满。主夜神表以智照明生死长夜。主昼神表一心匪懈阐明佛日。次主稼十众表十行者。示从住起行利生之因果也。前以菩萨表果神众表因。而此始终皆以神表者。示十行法即因即果。为一乘资粮位。盖以佛果十行。资大心众生进趣佛位。资见道菩萨长养大悲。即因果相资义也。三乘说信住行向。为地前四种资粮。初地已上为见道加行。此经不然。即十信位至十住初心。总为见道。住行向地总为加行。总。为资粮。三者同进互相资发。废一则涉小乘。非圆顿法。直须以果严因以因严果乃成佛华严也。其十众表义皆利生之行。次第表十行名。亦次第表十波罗蜜。及随位异行。圆融相摄。一如前解。后亦准此。盖十波罗蜜五位通修。菩萨万行不离此也。
次表十向法众。
初修罗众。表处生死海和同真俗。迦楼罗众。表以大方便拔济众生。紧那罗众表非圣非凡同行自在。摩睺罗伽众表守护伽蓝令割痴网。夜叉众表守护拔济苦活众生。天龙众表兴法云雨覆荫润泽。鸠盘茶众表示入诸趣垂慈利生。乾闼婆众表依五分香娱乐众生。月天子众表清凉热恼显发宝明。日天子众表处高利下照物成功。以修罗至日天子十众表十向者。以前十住十行但修出世悲智未尽处俗利行。此位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处生死海自在如王。其位弥高其行弥下。故始以修罗王表。终以日天子表。余皆随位之行也。
次表十地法众二。
初欲界五天五。初三十三天王赞云。发起世间广大福业者。经叹德云。皆勤发起一切世间广大之业。此天王即帝释也。处忉利天。具大福业。少欲净居。令世愿慕。同修善行。是谓发起广大之业。二夜摩天赞。经云。习大善根心常具足。论云。此天昼夜常明表大智也。有众德妙乐表法乐也。三兜率天赞。经云。勤持一切诸佛名号。论云。具戒定慧得生此天。四化乐天赞。经云。皆勤调伏众生令得解脱。论云。化利一切以为自乐。五他化天赞。经云。皆勤修习自在方便广大法门。论云。表菩萨化他自乐。
次色界五天五。初禅大梵天赞。经云。慈愍众生舒光普照令得快乐。论云。离欲清净名梵。二禅光音天赞。论云。此天已灭忧苦。出语口中光生。表教光普化。三禅徧净天赞。论云。已无忧苦唯有禅悦。四禅广果天赞。经云。以寂静法为宫殿。论云。福德广大为广果。色界顶大自在天赞。经云。皆勤观察无相之法。所行平等。论云。表十地满无相智成。上所举经皆叹德词。
以十天众表十地者。以从三贤超入十圣。其道明极。故以天表。余义同前。此与法华会上。皆无无色天众者。以彼天无色蕴不可见故。
上释云集众竟。
通举所集声闻辟支菩萨佛为四圣。即法界会上影响声闻。及诸比丘知识是也。天人鬼畜六道为六凡。即云集神天八部及诸俗士知识是也。诸众来集。虽夜叉摩睺罗鸠盘茶鬼畜之类。亦各说是法门。足知皆是三身四智圣人权现也。
法众既集。尔时如来所坐之座一切庄严具中。各出佛剎尘数菩萨。海慧自在神通王等为上首。各兴供养。说偈赞佛。以明古今同道。及赞法众云集。又为现相说法之因也。佛因其赞请。於是放眉间光。现诸胜相为众说法。故次有如来现相品也。论以前众表五位法。方至十地。未有表十一地之众。今妄意此众。既为诸佛同道。宜表十一地果位之法。非表所急则略之也。或经文不标圣号。而品位合位则补之。或广举多号而表法惟一。有不胜录者则约之。意欲文简义明使。礼诵者易欣慕无烦厌也。又今解释。亦依法论撮要义举大纲。或本文意隐。则取别卷以兼明。或旧说辞略。则摭所闻而设畅。或循旧言意而小有改易。皆务疏条精朗。使研味者易深达而无壅蔽也。
已上皆世主妙严品序分竟。(此品计五卷)。
二如来现相品者。正宗分起。此菩萨神天世主既集。默默请法有三十七问。初问十八种佛法。次问十九种菩萨海。皆是诸佛智行境界德用。以发起此经一切法门。经云。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云何是智海。於是如来放光现相以答所问。初总答。次别答。遂成一部四十品经也。初总答有二。一现智境。即此品是。二现行境。即后品是。此品於面门众齿间。放十种光普照十方。以佛神力。其光能说偈颂。召集世界海菩萨众俱来听法。其菩萨众。一一毛孔现种种光明。一一光中现剎尘菩萨。徧事剎尘诸佛。徧度剎尘众生。此现华严法界体性智悲自在无碍无尽之相也。如来复放眉间毫相。於毫相中现菩萨众。各说偈赞。以显如来无边境界神通之力。经云。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得如来无边境界神力故。放眉间光徧照十方。一一尘中现无数佛。复有菩萨名法胜音等。与世界海尘数菩萨俱时而出。说颂赞佛。此现剎海无障碍法。是现智境之相也。总答前问。故曰现相品。(此品计一卷)。
三普贤三昧品者。现行境总答前问也。普贤德无不徧。表佛行门。三昧此云正定。即佛神力加被普贤。使入正定。现行境也。经云。尔时普贤承佛神力。入一切毗卢藏身三昧。能於法界示现众相。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时十方法界一一尘中有剎尘佛。一一佛前各有普贤入是三昧。以至令诸菩萨各得尘数三昧行门。是现行境。总答前问。故曰普贤三昧品。
已答前智境行境竟。自后一藏法门。一切因果无非智行所摄。故先以二门总答。所谓诸佛境界乃至菩萨发趣等法。总备於此矣。后三十七品即别答也。
四世界成就品者。即别答世界海众生海之问。意明众生诸佛世界形相万殊苦乐净秽转变差别各随自行业力所感成就。故经云。诸世界海有微尘数转变差别。所谓染污众生住则成染污转变。发菩提心众生住则成清净转变。乃至菩萨所集则成大庄严转变。诸佛涅盘则成庄严灭转变。所以言此者。欲令众生知染净境苦乐等相皆从业生。遂生正心修出要道。以入佛智慧海入佛华藏海。是以先说世界成就品。次说华藏世界品。成就品别答初起。(此品与前普贤三昧品共一卷)。
五华藏世界品者。别答佛海波罗蜜海之问也。此品说毗卢无尽法界妙庄严境。由依法身智体普贤愿行。修五位十波罗蜜之所感报。是谓佛海波罗蜜海。经云。此华藏庄严世界海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蕊香幢大莲华内。有无数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号世界网。中心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此娑婆界在第十三重。即毗卢如来所居。有十世界种围之。次十之外。又有百世界种周匝。而裹以金刚大轮围山。计一百一十一世界种。各有所表也。十重风轮持香水海。出大莲华剎尘相依者。表大愿风轮持大智海。出生无边妙行之华。严持身剎为佛净土也。中心一世界种。表佛位总摄一切徧一切为万法之本。次十者。表五位一因一果。又次百者。表五位因果各具十波罗蜜。其内十一世界种各二十重。表五位升进及佛位各具十因十果也。一一世界有微尘数佛。皆毗卢如来往昔亲事。经於一界举一佛。各表当位升进之果也。其百世界种极外一世界种。各有四重。各有四佛。表四摄法。意明十度万行以利行爱语同事四摄为外防也。其世界网各具一切胜妙庄严。皆佛智行徧周摄化所感。其间亦有杂染世界者。表佛慈摄化不舍於此。故经云。杂染及清净。斯由业力起。菩萨之所化。言世界种世界海者。种以出生之多。海以包摄之多。数三千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恒沙界种为一世界性。恒沙界性为一世界海。此等皆藏於蕊香幢大莲华内。故名华藏世界。论谓数大千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恒沙界性为一世界种。即是种能包海。而经云。世界海内有世界种。今据经说。此皆是毗卢如来往昔亲事诸佛。表当位升进之果也。(此品计三卷)。
六毗卢舍那品者。明古先毗卢如来亦居华藏世界说法利生。其法众法门与今不异。但佛号不同。盖随机异。非佛异也。由前五品举今毗卢成道因果利生之事。此则引古证今。以明三世道同因果不别。使后进者同证此果。故复说此品。而通前皆为举果劝修见道分。盖未见道体。难以进修。故次此之后。乃示设法治习修道分也。此品举往古过剎尘劫有佛次第出兴。有王子号大威光。历事诸佛。证得一切法门一切利行一切三昧。互举四佛而无结终之处。盖此品来文未备也。清凉以大威光为毗卢前身。经中不言。又言此六品经。为举果劝乐生信分。(此品计一卷)。
初菩提场说经六品。共计十一卷。明如来依正法门。
上释三周中初周法竟。
第二周。二会至八会。为进修者五位因果等者。此正示学者五位进趣之行。初依信心。发明正智破照无明。次依五位。炼治惑习研极正果。是谓设法治习修证分。通有三十二品。初十信位六品。二十住位六品。三十行位四品。四十向位三品。五十地位一品。六十一地一品。七佛果位十一品。
清凉科为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契妙觉之极果。令物善解因果相也。
五位皆言十者。各依十法升进故也。自住行向地十一地为五位。以信位为因果位为果。是谓五位因果圆摄法界行门。然初信后果与中五位为七。而特言五位者。信本果体。初后圆该不立阶差。故不预数。自信而出。趣果而动。位有增进。故寓数以明。信如种子。位如发生。果如结实。发生之际有甲拆叶华之序。而种与果中。虽具不可分矣。盖道本无数即信与果也。法则有数即五位也。然位止於五者。以天数五地数五万法之数亦五。故天之经五星。地之纬五岳。人之行五常。而内则五藏外则五体。至胸之会通亦五而已。扩而推之。五方五色五行五音。有不胜举。则华严设位以五。盖体万法自然之数也。五位法门以信为初因者。令修华严人。外信五位之法皆自心德用。内信自心之佛即毗卢同体。心法相应然后进修。则智行不迷。及至果终。不离初信之法。譬如种子先具全体然后发生。及至成实还是初种。此则因果不移。本末相彻。实华严之要门也。
十信法门。即第二会普光殿说六品。一佛名号品。二四圣谛品。三光明觉品。四问明品。五净行品。六贤首品。此依普光殿令文殊说者。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依择法妙慧而住。若无此慧。但得二乘。不得乘如来乘成正觉也。
一佛名号品者。示佛名迹随法应机等众生心各各不同。经云。一切诸佛知诸众生欲乐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故如来於此娑婆世界一四天下。示种种身种种名。或名一切义成。乃至或名导师。其数十千。於一四天下如是。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名各十千。於此娑婆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亦复如是。示种种身种种名号品。此因第二会他方来集菩萨发四十问。初三行经。清凉分为十问。一佛剎。二佛住。三佛剎庄严。四佛法性。五佛剎清净。六佛所说法。七佛剎体性。八佛威德。九佛剎成就。十佛大菩提。清凉曰。此十问为五对。皆上句问依报。下句问正报。又次问十住十行至如来最胜及如来光明兼十信。成三十问。通计四十问也。方山将初三行经。皆以佛剎字为句。只作问四种佛剎。即阙六问。宜依清凉为句也。此初问佛剎佛住中。问如来境界及应化神力。故说此品答之。亦兼答前佛名号海之问也。以此答佛剎佛住者。广明如来身随剎现名应物彰。令信入者知自心佛本周法界。一切处无非佛剎无非佛住。名皆佛名体皆佛体。则华严妙观念念现前矣。此众四十问。与世主三十七问大同小异。而此再问者。前为举果劝修分。其问为明佛果所成之法。此为设法治习分。其问为明因行所依之法。果所成法不涉言诠。故如来现相以总答也。因所依法须藉欵启。故文殊言说以别答。已下诸品皆次第别答也。
将说十信法时。十方菩萨。各从金色平等色十色世界十智佛所。与剎尘菩萨来集。以表信门十因十果。果即十智佛。因即文殊等十菩萨。十色世界即所修法门。要即诸色法。明自心法也。
此十位法。皆自根本不动智体而出。余九皆不动智德之用。依体修进则其位有十。摄用归体唯一法耳。此则寂照双运修证同时无复渐次。故经以佛菩萨同举。表因果同彰也。然寄此位表法。则为佛菩萨事。即法明心。则皆当人性德。华严之法俯为机明。勿推之圣贤谓自无其分也。故肇法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二四圣谛品者。示佛说法称性应机各各不同。经云。十方世界说四圣谛。各有四百亿十千之名。乃至尽法界虚空界说四圣谛。各有百亿万种之名。皆随众生心悉令调伏。意明佛所说法。皆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体。因此四谛说种种法。夫性本天真法无说示。由无明起业苦集成缘。圣人不得已。应是而说教。故诸经皆以四圣谛十二缘为宗。而此称性法亦首明之。盖性自此迷自此现。则根尘解脱本性真明矣。谓之四圣谛者。令了世间苦集四圣谛第一义。如理通融无复厌断。如法界性无去无取。依此为因。则五位升进悉皆若是。而佛果可得矣。此是答前演说海之问也。(此品与前佛名号品共一卷)。
三光明觉品者。佛於初会。放眉间果光。照十方已从足下入。至此又从足下放出。其光照一大千至十大千。渐次增广徧照法界。令发信者觉佛智境广大无尽。反觉自己法身智行亦悉同等。由是进入五位开明智眼成果地觉。故号光明觉品。所以从足放出果光者。表依果行因互相资发也。凡自因趣果。必具信解行证之四法。前三品明信。后三品即解行证也。
四问明品者。文殊与九首菩萨互相问答。明显万法。以示十信之解也。初文殊问觉首云。心性是一。善恶苦乐业云何别。觉首答曰。诸法无作用。妄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意明业体本真。背觉故妄。依真起觉则一切皆真。此十菩萨。明十甚深法也。觉首菩萨明缘起甚深。财首明教化甚深。宝首明业果。德首明说法。目首明福田。勤首明正教。法首明正行。智首明助道。贤首明一道甚深。文殊明佛境甚深。皆为显明真净法体。十问之后。尽法界众生界一切差别之法。以佛神力悉皆明现。故曰问明。(此品与前光明觉品共一卷)。
五净行品者。广发大愿为十信之行也。意以众生无明贪爱染诸尘劳失佛华严由无愿力。既发净信。须依大愿净治尘劳。要即尘劳以成净行。此因智首菩萨发一百一十问。云何得身语意业及一切胜妙功德。故文殊为说一百四十大愿。略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护养一切。终至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皆令即尘劳事翻成妙行。以是大愿净身口意。即获一切胜妙功德。由是克成五位无尽行海。一切染法不能违碍。是为净行。(此品与贤首品上卷共一卷)。
六贤首品者。明依十信法门发心修进功德难量与佛同等。示十信之证也。经云。尔时文殊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问贤首曰。我今已为诸菩萨说佛往修清净行。仁亦当於此会中演说修行胜功德。贤首答偈甚广。备陈发心修行功德。增益获果。利生供佛。乃至出入方网三昧。隐显同时自在无碍。皆同毗卢文殊普贤果行德用。示於十信六品之法。发菩提心解行相应。即已获此证。自此顿入十住矣。方网三昧者。一方入正定余方从定出。诸方入正定一方从定出。犹如帝网交彻融摄。至於男子身中入正定女子身中从定出。皆如帝网。乃法界性用本自如是。千差一体无二无别。但随众生所见差别。若证如来无作性用则出入自在。心无差别则境无差别矣。十信圆证当造乎此。此乃贤首行证。则创从凡夫首入佛性。邻极亚圣是谓贤首。故以贤首为品。自光明觉品至此。皆答菩萨发趣海之问。盖五位进趣自十信发也。(此品计二卷)。
十住者。由信证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住。十住法门。即第三会须弥顶忉利天说亦六品。一升须弥山品。二须弥顶偈赞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发心功德品。六明法品。
一升须弥山品者。以处表法也。前普光殿即人间地界。依地界说十信。者表创从凡地发信。今须弥山妙高际天。於此说十住者。表从信升进入广大际故。十住品云。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其山在七金山海中。高耸天极。非手足攀揽所登。表十住法出妙智海高超情境非心想攀缘所得。此品明信终升进。及叙帝释置座迎佛之事。又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升须弥向帝释殿。帝释置普光明藏师子座请佛安坐。此乃净法界身。徧一切处随缘应现。犹如一月影现千江随舟南北而曾无去来也。帝释请佛说十偈赞。第一云。迦叶如来具大悲。彼佛曾来入此殿。至第十云。然灯如来大光明。彼佛曾来入此殿。论云。前三是今劫佛。后七是前劫佛。明创入十住古今会同佛法不异也。
二须弥偈赞品。乃法慧等十菩萨。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盖十住以智为体以慧为用乃可升进。故依法慧菩萨赞显也。将说十住法时。十方十慧菩萨。各从因陀罗华等十华世界。与剎尘菩萨来集。其菩萨众。各於十月佛所净修梵行。表十住法依智起慧为因复成智月之果。得是果法。则无明顿彻烦恼顿除清凉如月。其佛表果菩萨表因。亦如十信因果同彰也。十华世界即所修法门。要即因华开敷智果也。经云。尔时十慧菩萨说偈赞佛已。法慧菩萨即入无量方便三昧。十方各千佛剎微尘数佛同名法慧。普现其前赞叹加被。论谓众生具有如来法身智慧。为迷缘自障。凡能修方便三昧以显之。则与诸佛法身智慧冥会。是故同名之佛普现其前也。
三十住品。正说十住名义。示当位所行之行。一发心住者。创依正智发菩提心也。二治地住者。为利众生开扩心地也。三修行住。善观诸法增正行也。四生贵住。由尊贵行生佛法家也。五方便具足住带真随俗沤和适化也。六正心住逢善恶境心不动也。七不退住趣正妙道缘不坏也。八童真住含真抱一智行无失也。九法王子住得法王法当绍佛位也。十灌顶住。成就十智即当成佛。如王太子陈列灌顶也。十住之文。一住各成就十法。示当位之行。又各劝学十法。示位位增胜。其十段结文。各云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及设梵行品终。又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一切佛法海俱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凡欲明进固有之德使不外求也(此品与前二品共一卷)。
四梵行品。明十住中观察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等十法。於中何者为梵行。知身等三业及佛法僧戒中有作有为之法皆非梵行。则於身无所取。於修无所着。於法无所住。於梵行亦无所名。心无障碍。方便自在。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又举如来十种智力。令当位修习。为成就慧身之法。
五发心功德品。明修十住法所得功德不可称量。经举十余喻。重重比较不及少分。为其发心功齐果海无限齐故(此品与前梵行品共一卷)。
六明法品。乃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当位升进之行。令转更明白。为十行之因。故继此说十行法(此品计一卷)。
十行者。既依普智发信住佛所住。遂能繁兴万行。自利利人。故说十行。十行法门即第四会在夜摩天说四品。一升夜摩天品。二夜摩偈赞品。三十行品。四无尽藏品。
一升夜摩天品者。须夜摩此云善时分。为空居天。无日月而常明。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曰善时分。於此说十行者。表行依法空无所滞着而善应时宜也。此品明从十住升进。及叙夜摩天王化座迎佛之事。夜摩天王请佛说十偈赞。亦称十如来曾入此殿。显今所入十行理智与古不异也。
二夜摩偈赞品。即功德林等十菩萨。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以积行在躬其德广荫。故以功德林菩萨赞显也。将说十行法时。十方十林菩萨。各从亲慧梵慧等十慧世界。与剎尘菩萨来集。其菩萨众。各於十眼佛所净修梵行。表此位从慧起行覆荫摄化故。菩萨众以林为名。表妙行广荫也。此位已得如来智慧之眼。其佛以眼为名。表智眼利生也。此亦因十行所行因行示法。欲行人法之也(此二品与十行品上卷共一卷)。
三十行品。正说十行名义。示当位所行之行。一欢喜行者。以身命财法三施悦自他也。二饶益行者。以律仪善法摄生三聚均饶益也。三无违行。忍顺物理无所违也。四无屈挠行。精进於道无退弱也。五离痴乱行定慧明正无所惑乱也。六善现行般若圆照境智洞明也。七无着行沤和涉有心无所着也。八难得行大愿成就方能得也。九善法行以妙善力说法轨物也。十真实行体真实智一切诚谛也。此十行正以十波罗蜜为本。而无行不摄矣(此品计二卷)。
四无尽藏品。说信戒惭愧闻施慧念持辩十种藏。前七名七圣财。以二守护。后一积而能散。又前九蕴积。后一出生。一一行量。体含法界德用不穷。故名为藏。以此成前十行之法。使行行无尽。成后十向之法。使升进无尽。故继此说十回向法。(此品计一卷)。
十回向者。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至此则以十住所得诸佛之智十行所行出世之行。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而回向菩提实际。总通五位利被一切。是名回向。智断恩德由此具足。法报化身由此成就也。十回向法门。即第五会兜率天说有三品。一升兜率天品。二兜率偈赞品。三十回向。
初升兜率天品者。兜率此云知足。此天不离欲界。而於欲境无所染着。故名知足。此天居欲界五天之中。於此说十回向者。表回真向俗回智向悲。虽涉尘劳无所染着。常处中道无所偏滞也。此品明从十行升进。及叙兜率天王敷座迎佛之事。经云。兜率天王於其殿上敷摩尼宝座有百万亿层级。其诸庄严供养之具各百万亿。有十信十住等菩萨亦百万亿。才见此座各获法利。表回向法总通五位圆融无尽也。十住法座有百千层级。十行有百万。十向有百万亿。皆表升进位位增胜也。盖自十住至此。智行悲愿已全。菩萨道法已备。虽后二位不出此法藏。兹总通而回向一切。则功利德用圆融无尽。故凡事法各百万亿也。兜率天王请佛亦说十偈。举十如来曾入此殿。论谓此明诸佛道迹本自周徧古今不异也(此品计一卷)。
二兜率偈赞品。即金刚幢等十菩萨。赞显当位之法劝示升进。表此位智悲利生破惑摧邪而自无倾动。故以金刚幢赞显也(此品与回向品初卷共一卷)。
三十回向品。正说十向名义。示当位所行之行。一救生离相者。大悲广济大智无着也。二不坏回向者。於三宝等得不坏信也。三等一切佛者。学三世佛所修回向也。四至一切处者。悲愿事行称周法界也。五无尽功德藏者。缘无尽境成无尽功得无尽果也。六随顺坚固者。善行常随坚固平等法性。则一切善根悉坚固也。七等顺众生者。以平等心随物饶益也。八真如相者。体真行慈无有作相也。九无着无缚解脱者。不於见着不为相缚作用自在也。十法界无量者。称性起用超过诸量也。此回向法。以大愿力。融会智悲生死涅盘。成一法界真自在法。作后二位果德之基。融前三位成十地行。故继此说十地法(此品计十一卷)。
十地者。蕴积前法至於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经云。趣入菩萨诸地行。一切佛法所从生。十地法门。即第六会他化天说一品。他化天乃欲界之顶。依此说十地者。表十地之行依众生应化无自化也。盖前为三贤犹为自利。此为十圣纯是利他。故无自化。此地以普光明智为体。所谓已践如来普光明地。前四位虽不离此体。但蕴积之功未全。不得名地。此则通初彻末功行已全。即前四位融为一法。故名诸佛智地。自此至十一地更无别法。论云。此十地法。通初彻末为一际法门。此诸菩萨皆当会云集之众。金刚藏为上首。承佛神力。为众说十地名已不解其义。示诸佛智地法不轻授也。时解脱月与众菩萨殷勤三请然后乃说。故曰请法主伴。此众初三十七位同名为藏。独后一位名解脱月者。表此位依金刚智蕴积前法。加以三十七道品助令充实广大具足名藏。至获满果名解脱月也。经於诸地多云。菩萨住此地已。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多百千亿那由他佛。悉以深心敬事供养。此乃功依地满智以愿圆。能於佛境互参徧彻。故得见如是多佛承事供养。刚藏身中现出智佛者。经至法云地。说此地菩萨种种无量神通智力。大众皆疑。於是金刚藏菩萨入一切佛国体性三昧。时会皆见自身在刚藏身中。又见其中菩提树师子座上。有佛号一切智通王。诸相庄严说不能尽。论云。一切佛国体性即无作法性身也。菩提树即法性中觉体。智通王即法性中妙智也。人人本具。唯不自加行显发耳。愚谓行人苟自显发。不独不疑十地菩萨神通智力。足知华严所诠一切佛德皆吾性之常分也。剎尘同名等者。刚藏菩萨说十地已。十方各十佛剎尘菩萨同名金刚藏。从金刚幢所来为作证。表此地行法十方同道皆智地果摧伏一切而自体无动也(此品计六卷)。
十一地者即等觉位也。超出十地名十一地。即第七会三禅天说一品。以初禅离忧二禅灭苦。三禅惟是法悦妙乐。依此说十一地者。表进修功成回超诸苦常享法乐也。其品名佛华。其文未来。谓之佛华者。初登佛地果行未满故也。盖华对果言。故继此说佛果行也(此品梵文未来)。
约五位至此。答前所问者。十住答菩萨智海也。十行菩萨行海也。十向菩萨誓愿海也。十地菩萨地海也。十一地菩萨出离海也。所谓菩萨波罗蜜菩萨神通菩萨乘菩萨助道等海。皆备於此。次自十定至寿量不思议普贤行十一品。答佛寿量海佛变化海佛解脱海。而所答尽矣。后法界品。圆彰重谕五位因果。则三十七答。亦依前圆彰重谕也。
夫说五位之法。始於忉利终於三禅。诸天延佛。始於置座终於敷座者。以住於佛住亦未离乎住。故十住之法。於地居之天忉利说之。其座则安置而未至於化也。行行皆真超然绝俗。故十行之法。於空居之天夜摩说之。其座则化之而未至於敷也。真则自利。非所以利他。化则依空非所以入有。必须回真入俗运智行悲。使上可超乎欲境下可同乎万物。故十回向法。於五天之中兜率说之。其座则敷而布之。不止於能置能化而已。自是蕴功成实广博如地。妙用发越不依渐次。故十地之法。越化乐而於他化天说之。过此则入等觉位。迥超诸苦常享法乐。故十一地法。越二禅而於三禅天说。其表法言意一字不虚。五位功圆佛果现前等者。论科此为等觉地。以住行向地位分贤圣行有浅深。其功未圆。其觉未等。虽曰登地。是菩萨果。非佛果也。兼前四法进入此位。乃圆乃等。而佛果可得矣。继此说佛果位也。
佛果行者妙觉位也。自十信初因历五位法。修治惑习。习尽智明。乃依此行以成佛果。即第八会普光殿说有十一品。乃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如来寿量菩萨住处不思议法十身相海随好功德普贤行如来出现品是也。清凉谓前六品明等觉因圆。后五品明妙觉果满。十信因行与此果行。皆依普光殿说者。示修华严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历位升进至行周果满。未尝离於本智也。此则因果不移本始不二。三世一念初后不迁。乃与不动智佛相应。而证不灭不生法界极果。实华严大旨也。
初十定品。示生佛共有根本智体。为寂用之源。唯果佛能尽其妙。德用无涯。寄圆显十耳。一普光大定。二妙光大定。三徧往佛国大定。四清净深心大定。五知过去庄严藏大定。六智光明藏大定。七了一切佛庄严大定。八众生差别身大定。九法界自在大定。十无碍轮大定。谓十定者。古今诸佛寂用自在徧周之大体。所以参融五位成一法体。无始无终不迁不动。一多纯杂同别自在。故佛将说十定之名。先於普光殿入剎那际三昧。明此定体全即普光智体。无复古今延促始终迁动之相。皆顿圆於一弹指顷。故云剎那际三昧。得是三昧者。皆可与毗卢同行。寂用自在矣。此即生佛共有本智之体寂用之源也。此品佛自说十定名。令普贤说十定用。明佛为根本智体。普贤为差别智用。二者相资。乃能寂用自在也。此众有一百位。前三十位同名为慧。后七十各异名者。论以三十表三解脱。七十表七觉行。谓此位菩萨。依三解脱慧而行七觉行。觉利群生。其慧则同。其行则异。然三空七觉。为进修初行而施於果位者。此圣人俯己同物之行也。故此品云。摩尼珠王能随所求。与物同色。而不失自珠之德。喻得果宝王随机利生俯同群物而不失自果之德也(此品计四卷)。
次十通品。示从定起用十种智通。一他心通。二天眼通。三宿命。四知未来。五天耳。六往一切剎。七善别言辞。八无数色身。九达一切法。十入一切灭尽三昧。此即开六通成十通也。天眼天耳神足漏尽各分二。他心宿命不分也。天眼即二四。二约现在四约未来也。天耳即五七。五约善闻七约善别也。神足即六八。六约力用八约现身也。漏尽即九十。九约智中漏尽十约定中漏尽也。此皆以无障碍大智为体。非小圣所及也。此继十定品明从定起用。故有此十种智通也。
次十忍品。示方便摄化随行法忍。果行至此满矣。以通成忍果行满终等者。论云。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后以通成忍。前即随位进修之伏忍。此即随行利生之法忍。果行至此。为普贤行满。纯是妙觉如来。而不舍菩萨方便。故曰果行满终妙觉菩萨行。法忍者。经云。菩萨有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如空等十忍。谓以通事利生实非同异。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与法性无违无杂。又如日光影现一切。在油非油。在水非水。於川不漂。於井不没。不异一体而有彼此。不随於物而有远近。菩萨於无二法中分别二相。善巧通达随行法忍皆如是也。此前后数品无菩萨号。乃取经意补之(此品与前十通品共一卷)。
次阿僧祇品。及随好功德品。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所谓广大算数愚。随好功德愚。此二唯佛明达。菩萨尚愚於此。故四十品经。唯此二品是佛自说。余皆当位菩萨所说。所以明广大算数者。为彰佛德非数量可尽也。故长行中辨能数之数无量。偈颂中辨所数之德无边也。则僧祇品明徧一切数。寿量品明穷一切时。住处品明徧一切处也。论阿僧祇此云无数。此品皆举不可数不可说法。而经云。如是三世无有边。一切菩萨皆明现。此与随好功德品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菩萨尚愚於此。唯佛明达。故曰佛地法门。此品因心王菩萨请问发起。自此至如来出现品。明佛果三业二智广大自在。此则以通成忍。致心业广大自在如王。故依心王菩萨发起也。
次寿量品。明佛地实报称性之寿。穷剎海无尽时分。而出数域之表也。赞云。以日等劫无灭无生等者。经云。尔时心王菩萨於众告言。此娑婆世界。释迦佛剎一劫。於极乐世界弥陀佛剎为一昼夜。极乐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剎为一昼夜。如是举十世界。各以前位一劫为后位一昼夜。而经云。如是次第过百万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皆如前剎为一昼夜。普贤同行诸大菩萨充满其中。意明佛地实报称性之寿无尽根本智无生灭。此由心业广大自在。以致命业广大自在也。
次菩萨住处品。示无方摄化不舍世间。故举八方若山若海皆有圣居无所不徧也。赞云摄化无方等者。尔时心王菩萨於众告言。东方有处名仙人山。从昔菩萨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金刚胜。与菩萨众常在其中说法。南方有处名胜峰山。西方有处名金焰山。以至北方香积山。东北方清凉山。海中金刚山。东南支提山。西南光明山。西北香风山。计九处。皆如上举。后又广举成二十二处。唯此九处有菩萨名。此依一阎浮提略示耳。菩萨住处实徧法界无有方所论。云此。明佛菩萨行周徧扬化常行不断不舍世间。此由命业广大自在。以致行业广大自在。命业行业皆本於心。故皆心王菩萨所说。清凉山即今五台山是也(此品与前二品共一卷)。
次佛不思议品。明佛果法智德深广超越。非识情思议所及。赞云根本智中不思议用等者。前明佛菩萨行摄化之事。此明佛不思议能化之智。非情识名言所及故曰不思议。此品乃佛神力加青莲华藏菩萨演说。而告莲华藏菩萨。论谓青莲华藏。表本智无染具差别智。又告莲华藏者。表本智别智二者相成。以显心佛不思妙用。此则二智广大自在也(此品计二卷)。
次十身相海品。明大智摄化所感正报有十种身。谓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复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庄严。故号十身相海也。常称三十二相即化身也。观无量寿佛经称八万四千相即报身也。今十华藏微尘数相即法身也。赞云万德庄严不思议智等者。经举九十七大人相至十华藏海微尘数身相。是谓十身相海万德庄严。论云。前说心佛二智不思议用。此示心佛二智不思议报。故曰不思议智清净果佛。
次随好功德品。明随尘数相有尘数好。相言其状。好言其美也。一一好中有多光明。能净无边界脱无间罪。功德难思也。赞云光相庄严不思议行等者。经云。如来有随好名圆满王。出大光明名清净功德。能照尘剎。随诸众生行业欲乐皆令成就。由以随行正智破诸障恼。成此光明。自严其身兼以严物。故曰随好庄严。随好者随形相好也。前明智报成大人相。此明行报成随好相。故曰不思议行清净果佛。此二品法总。彰三业二智之报广大自在也。此品告宝手菩萨而说。表法身性光随行接引。次二圣号乃品中叙事(此品与前十身相海品共一卷)。
次普贤行品。明佛行海融前智门广施利行。赞云融前智门等者。此品广陈普贤行法。融前果智。为入尘利物。诸佛同行如来果行至此极矣。故继此说如来出现品。次普幢佛者。尔时普贤说是法已。十方剎尘菩萨同名普贤。各从普胜世界普幢自在佛所来诣此土作证。表佛普贤行之体用。以处道谦柔为普胜。摧伏自他为普幢。理智悲愿具足随缘为自在。升进位极冥造此道为来诣此土。如是作证。表佛普贤行徧一切处十方同道无二无尽也(此品计一卷)。
次如来出现品。初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者。此即信首文殊异号。於此请问如来出现之法。示从十信依智进修。至此世出世间智悲行满。则本智如来从自性起妙德圆具。故以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请问如来出现之法。此与前品。融会三业二智之成功广大自在也。又赞云自性如来法雨所润等者。经说如来出现有十种无量利行之相。至音声第十相云。如来欲以正法教化众生。先布身云弥覆法界。示现种种光明电光。出生无量三昧雷声。从无碍悲心起大智风轮。然后於法身云广雨法雨。所谓为坐道场菩萨。雨法界无差别法雨。为最后身菩萨。雨游戏如来秘密教法雨。乃至为求独觉乘者。雨深知缘起远离二边不坏解脱法雨。为求声闻乘者。雨以智慧剑断烦恼冤法雨。余不胜举。皆明自性如来功圆智现无作无限自在利行也。
次二位授记成佛众者。普贤菩萨说如来出现法已。十方剎尘如来同名普贤来为作证。复作是言。今此会中十方剎尘菩萨。得一切菩萨神通三昧。我皆与记一生当得菩提。又有剎尘众生发菩提心。我亦与记当来经不可说剎尘数劫皆得成佛号殊胜境界。此明自既修行得果。此所化众亦当得果。於菩萨言一生。以根机已熟超达之易。於众生言尘劫。以积迷之久超达之难。特对机言耳。於实性中古今一时三际一念。则以剎那顿证为一生。又以剎那三昧。显出如来正智慧海。则无边劫迷一时顿灭。为经不可说劫皆得成佛。号殊胜境界者。迥出情计之境故也。
夫始於文殊发信。历位进修。至十一地佛果既成。又自本有定体。从定起用。随行成忍。通达二愚。享实报寿。无方摄化。不舍世间。成不思之智。获十身之报。又以普贤大行圆融广利。则自性如来之德於是明极。昔为妄覆。至此乃现。故终说如来出现品。总该果行。又说离世间品。明果后利生之常道。而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也(此品计三卷)。
清凉科前三十一品。为修因契果生解分。离世间一品。为托法进修成行分。
上释三周中第二周法竟。
第三周第十会入法界一品。善财南游。重谕五位因果。为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者。前则诠示法门。此欲体而行之。故依善财重谕。又由前修功终。忘诠顿证入此法门。故为去言依行。此品之文。自因推广则示善财百城。自果反约则示弥勒楼阁。而五位行门法界理事目击而尽。是谓圆彰法界。依此证入故名入法界品。即最后逝多林给孤园所说。此林园即西域人间。於此说法界品者。示不离人间即佛法界也。法界会上来集之众。皆默示神变以彰果行。在会之众。因其默示。亦皆默得三昧。即去言依行之意也。盖滞诠则终迷己证。无行则终成狂解。故於最后别设去言依行法门。托善财南游之迹。还位不废进修。作法垂范使人仿效。盖得是道后。正可修行安然顺流。以入佛法界妙庄严海。而惑者徒执去言之名。迷依行之实。遽以绝学无为为是。以真修正趣为非。终自诃教忘修佚荡无据。则华严实谈称性行法皆为虚设。而拨无之狐逐块之类。纷纷天下矣。学者慎思。
清凉科此一品。为依人证入成德分。
上释第三周法竟。
大科二种常道。
一同尘不染利生常道者。即进修者五位功成果后常行也。楞严谓初心修行如澄浊水。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此名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今五位未终功行未成。如沙土虽沈搅之则浊。未可以同尘也。及乎功成行满。如去泥纯水。一任搅淘无复染浊。故於进修功终。然后示同尘不染利生常道。此功成菩萨。运普贤行入[利-禾+廛]利生。无作无止无意无我。一切平等自在之行。故名常道。即第九会普光殿说离世间品。此品继如来出现品亦於普光殿说者。示五位功成自性如来出现。还依普光本智利生。而处世无染。故名离世间品。凡夫染世不能出离。二乘虽离不能随顺。非是真离。今明果行悲能随世智能不染。故常在世间未始不离。曾无净见。何况染相。随离双泯。方为真离世间也。文中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皆明此也。
次赞云利生常行安住十法常见十佛者。此普慧二百问中。问何等为演说佛何等为见佛。普贤答云。菩萨常说十佛。所谓成正觉佛无着见。愿佛出生见。业报佛深信见。住持佛随顺见。涅盘佛深入见。法界佛普至见。心佛安住见。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本性佛明了见。随乐佛普授见。若菩萨安住此法。则常得见无上如来。意谓於正觉无着。於悲愿出生。於业报生信。於住持随顺。於涅盘深入。於法界普至。於心安住。於三昧无依。於本性明了。於随乐普授。随乐者随机所乐而应之也。能安此法。则无所说而非佛。无所见而非佛也。故曰常说十佛常见十佛也(此离世间品计七卷)。
圆彰重谕注科分五。
初圆彰行境众。赞云忘诠顿证一念圆该者。此法界会上初集之众。表五位法而不分五位。意显忘前言诠顿证行境。一念圆该无复渐次也。
二同会请法众。赞云永出有海五百声闻者。此法界会上示现声闻与菩萨世主。同请当品之法。即舍利弗等名列在后。经叹德云。永出有海住无碍处。於佛智海深信趣入。又赞云常利众生无量世主者。经叹德云。常利众生为不请友。即大权菩萨示为世主也。
三十方来集众。赞云默示佛果等者。前众既集。请问如来境智十种法门。尔时世尊以大悲方便。入师子频申三昧。一切世间普皆严净。十方各一菩萨。各从一佛界来。各现无尽法门。初东方毗卢胜德王佛众中。有菩萨名毗卢愿光明。终至上方普智轮光音佛众中。有菩萨名法界差别愿。各与剎尘菩萨俱来。各兴种种佛事供养。或陈楼阁庄严。或陈宝地庄严。或陈身相庄严。乃至现三世诸佛一切行海。悉徧法界。此默示法界佛果本行。答前所问也。所以默示者。欲令去前言诠默造行境故也。师子频申者。自在无畏适然动容之貌。喻此三昧依无作智自在无为。而适然示现广大德用也。
四示现显法众。赞云深入智海示等迷流等者。此声闻众。因前默示法门。虽在同会皆不能见。然前叹德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岂实迷流。盖示同不见。以显行境不可思议。摄诸小乘使同趣入故也。
五默契行境众。赞云蒙佛光照不藉言诠等者。声闻既迷行境。世尊欲令菩萨安住师子频申三昧。放眉间毫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时众因此。悉见剎海种种名色及佛菩萨种种应现。遂皆入此三昧。亦能种种广现入不可说佛神变海。斯皆不藉言诠默契行境也。
论指已上。为答前所问法门竟。是一部经始终圆满法界之体。以下托迹重谕又广明行境也。
二忘修绝证佛果常道者。此返本还源天成之德。妙觉位上无功用道也。二道则一。但前示修证。此示无修。前为学者之事。此为诸佛之事。即第十会入法界品。总融前位因果智行成一法界。谓之无功大用圆融自在之门。所托善财南游。始於古佛道场。徧历百城知识。终於圆契弥勒文殊普贤之道。意在总括三世佛境因果。为一时一际一真法界。以显人人本有妙德一切具足圆融自在。故为忘修绝证佛果常道也。夫百轴之经五位之法。治习进修。俯为明此本有之德。盖修行者未发心时。无明正使习气烦恼障蔽本智。故用五位之法。重重炼治始得明极。既明极矣。不假修为。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则功用止矣。故於最后。说忘修绝证之道而终焉。然法界一品耳。於前判为去言依行。於此判为忘修绝证者。此品总成前法。理无不备。但随所成之意判之。以三周因果托言以明。欲忘诠顿证。故成之以去言依行。二种常道因修而证。欲返本还源。故成之以忘修绝证。绪有深浅。意有攸当。非相违也。总而会之。前三十八品。自众集标宗举果发信。以历五位证二觉。而卒於同尘不染利生常道。此始自凡夫终至成佛。修行证果之真范也。最后一品去言依行忘修绝证者。直使扫心言之滞迹。复德用之大全。廓尔忘缘。超然自得。为一经之统要。实至道之渊源。校於前文。彼如百川。此如大海。苟造乎此。则向之浅深源流同异畛域。皆淴然不可得矣。此华藏教海之臻极也。且托迹重谕。即善财南游之迹。依前法体。重明一藏之意。所以重明者。前则诠示法门。此欲体而行之故也。体之之要。在於默得不涉言诠。故诸位知识表法。多见於动容之间。如十住德云比丘於别山徐步经行。以示寂用不二。十行善见比丘於林中经行。以示妙行无住。十向鬻香长者和合诸香示智悲圆融。十地主当春生夜神女身。示长养大悲。十一地摩耶夫人幻生成佛。示悲终智现。而卒於弥勒楼阁。一弹指间顿示十方法界无尽事相。从微至着。皆欲默体。不涉言诠。虽就中有言特绪余耳。盖言可以诠道。终不能尽道。故孔氏曰。言不尽意。立象以尽之。而祖师犹以为未也。於是拨去名言色象。而独得於拈槌举拂之际。方是之时。语默色象诠示不及。乃为至矣尽矣。凡游五十三知识法门当如是入。科又分五。
初创行启蒙众。赞云自根本智发觉初心者。此赞文殊方便之德也。经云。尔时文殊童子从善住阁出。与无量同行菩萨及常随侍神天八部。诣佛作礼。辞退南行往於人间。论谓表从法身本智起差别智。就俗利生创行启蒙。此乃行门信位。为法界诸佛发行之始。法身本智发觉之初。故文殊於此改称童子。表童蒙初心自此发觉也。然前信位。以文殊为信首而称菩萨。此信位。以文殊为启蒙而称童子者。前为进修之门。欲由心生解自因趣果。此为造悟之门。欲解终趣行自蒙发觉。悟修异位。故先后异称。然於智体初无异也。
二随行发心众。赞云观察妙行发菩提心等者。文殊南游时。六千声闻愿随文殊。时舍利弗於道中。令海觉等诸比丘观察文殊种种妙德。文殊即劝之发菩提心住普贤行。即时具足一切佛法此同进修门。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
三顿捐业识众。赞云智光普照业识顿捐回向行门等者。经云。尔时文殊劝诸比丘发菩提心已。至觉城东古佛塔庙处。说普照法界修多罗。时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龙。来闻法已。深厌龙趣。咸舍龙身。生人天中。一万诸龙。於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意表依法界行启蒙发心。又承智光法门一照。则出生死海顿捐业识。故大海诸龙。来闻法已咸舍龙身。又一万诸龙发菩提心。表发觉捐业。即能回向万行之门。故次有由觉趣行之众。
四由觉趣行众。赞云即俗明真等者。时福城人。闻文殊在庄严幢娑罗林大塔庙处。四众各五百人出城来诣。福城即觉城。庄严幢即行境。四众出城来诣。表由觉趣行也。四众皆俗士女。表即俗明真也。各五百人。表圆彰五位也。
次善财赞云。依功德藏示果彰因等者。善财生时。家有自然七宝伏藏。五百宝器众宝盈满。一切库藏财物充实。因号善财。论云。此从先世信种信佛五位行门感此报生。故文殊赞云。善哉功德藏。谓依先世功德藏显此伏藏也。又云迹南游徧参知识。是依功德藏示果彰因。发五位行利被群生也。
五依行升进众。即善财徧参五十三知识法门。五十表五位各十波罗蜜。三即文殊普贤弥勒。为五位中智行因果。各徧五位一一法中为体用也。余见科注。科又分六。
初十住知识。赞云从信趣定会理契真者。论科此为以定会理契真门。以前优婆塞等即俗流纯信者。童子童女即信本末杂者。又善财依先世信种。彰功德藏。通表信位。
善财於此。初见妙峰山德云比丘。是表从信趣定会理契真也。山表定体。比丘表真体。德云能雨法雨。表出世利行。善财蒙文殊指南。登妙峰山周回观察。见德云在别山徐步经行。示不住定乱。令修道者发信之后须依定起观。定乱双融。身边见谢。然后契真见道。见道之后。方可起行修行入十行位也。
二海门国海云比丘。表复依观智观生死海。成广大智海潜兴利润。
三善住比丘。表此位治三界惑习已尽。住无所住名为善住。
四弥伽长者。此云能伏。表真俗二智已备能伏邪见异道。
五解脱长者。与弥伽皆俗士。明前三比丘修出世智慧。此二长者修世间智慧。由会理契真从真入俗。真俗无碍是名解脱。
六海幢比丘。又表合前二智广大如海。摧破众生一切惑业。
七休舍此云满愿优婆夷。表入廛慈悲。谓满自本愿徧化众生也。
八毗目瞿沙此云出声可畏仙人。表不滞真俗。谓无功智明。言论无滞善伏邪异。故曰出声可畏。
九胜热婆罗门。表得法自在示同外道。令诸邪途摄伏烦恼。故名胜热。
十慈行童女。乃师子幢王女。表从智生悲处染不染。前第七婆夷。虽表大悲。而未断度生爱习。至此大悲行满。任运利生无复染习。故以童女表之。
五位知识。唯初位正表当位之法。余皆智悲相济增进之行。未见经文。难为广释。今各略示修行纲要而已。大抵以行人未发心时。无明正使习气烦恼障蔽本智。使痴迷不觉沦坠恶道。故今依自心普光明智发信。进入十住契佛真智。名为见道。真智既明。无明始谢。然习气尚存根未成熟。故用五位重重逆顺。炼磨习气。开扩正见。增修福慧。名为修道。习气既尽本智洞圆。如净长空廓无纤翳。大慈之日普照群幽。大悲之月清凉有海。众行万德靡所不具。名为证果。此华严之尽道。诸佛之能事也。若直求一解脱出世之果。即二乘小道。无以圆成一切种智。是故五十三知识。备设一切法门。而善财示迹徧历。以引发行人。使於一切境上炼治开扩。伏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共圆种智之果。实曲成万物之大范也。惟行人则之。
次解脱见佛者。此第五住知识示善财法门。入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於自身中。现无尽佛剎诸庄严事。随意能见十方诸佛菩萨。意明即俗身相含佛剎也。
次休舍亲事佛者。即第七住知识。因善财问所得法门久近。遂历举往昔所亲事佛。明积行之久也。
上释五位初十住智为本门竟。
次释依智起行门。
第二十行知识。赞云依佛真智治习利生等者。论科此为依真发起诸行门。谓依十住智发此行门。内以习治。外以利生。群机不穷。故利行无尽也。
初位以三眼国善见比丘表者。示治习利生。须以智眼观根。法眼知法。慧眼决择。乃为善见。可入菩萨行门也。
二自在主童子。表依真起行王道自在。
三具足优婆夷。表随智起悲。於一切境常施佛事。名为具足。
四明智居士。表运悲处俗。世智圆融即无明智。
五法宝髻。表智悲行圆总摄诸位如髻总五体。
六普眼长者。表至此行门世出世法无不徧见。
七无厌足王。表权示摄伏利生无厌。
八大光王。表无功行满智照自在。
九不动优婆夷。表妙行成就。於世五欲及一切境心无所动。
十徧行外道。表行纯心寂。示化邪流徧同其事。上皆依智治习利生之行也。
次八部众。即善见比丘在林中经行。神天八部围绕恭敬。表十行摄生依根徧周。
上释依智起行门竟。
次释济行以愿门。
第三十回向知识。赞云由真入俗融智同悲广大愿门者。论科此为理智大悲愿行会融门。以初住智为本。次依智起行。犹多出俗之心。及至此位济行以愿。乃能回真向俗回智向悲。然后理事圆融成法界行。而超三贤入十圣矣。
初位以广大国鬻香长者表者。示以广大愿和融智悲成法身香普熏一切也。
二婆施罗。此云自在船师。表回向行於生死海利导自在也。
三无上胜长者。表虽化尘劳而超出世间。名无上胜。
四师子频申尼。表回真入俗行无染慈适悦无畏。
五婆须密女。此云世友。亦云天友。示不染之染徧与人天作师友也。
六[鞥-合+(白-日+田)]瑟胝罗。此云包摄。表入俗智悲广大包摄一切法门。
七观音菩萨。表大悲。
八东方正趣菩萨。表正智。善财见观音菩萨已。正趣菩萨自从空来。不待往见。二圣同会。表智悲二位至此齐满。
九大天神。表净智无依广覆群下。
十安住地神。表悲体广大载育万有。二者皆不为而应不虑而徧。故以神表。上皆融智同悲广大愿门也。
次[鞥-合+(白-日+田)]瑟所见佛者。包摄室中置一栴檀座塔。不置形像。而开塔能见三世诸佛。意明人人自性各具无相佛也。
次二位。乃善财问正趣。於何得此法门。正趣曰。我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得此法门。一切人天所不能了。唯勇猛精进无退怯菩萨能闻能解。谓此智境。非中路懈退者所及也。
又安住地神曰。我於月幢世界妙眼佛所。得此法门。所举普胜生及妙眼佛。皆表智悲妙行法报也。
上释三贤位竟。
次入十圣位。
第四十地知识。赞云照生死夜圆智悲功等者。此夜神皆示女相。表大悲同廛照生死夜。论科此为蕴修悲智成德门。故曰圆智悲功。
初位以婆珊表者。婆珊演底此云主当春生。即经云趣入菩萨诸地行。一切佛法所从生也。
二普德净光。乃婆珊历劫之师。以表觉体。示登地之行与觉体一也。
三喜目观察。表慈眼视生施以福聚。
四普救妙德。表长养大悲施以妙德。
五寂净音海。表寂用徧周。静即寂。音即用。海即徧用也。
六守护增长。表此地行常护众生心城令增长智慧威力。
七开敷树华。表法力开觉众生行华令敷衍成实。
八大愿精进。表无功大愿利行精敏。
九妙德圆满。表妙利充满一切众生。
十释女瞿波。释种真也。女俗也。表十地行彻得真不证大悲同俗。此总会十地普贤妙行也。
次三位。乃婆珊往劫为王夫人。寐中因净月夜神告言。雷音王佛。於寂住林成等正觉。令往供养。遂於彼佛发菩提心。复过万劫。为长者女。有五百佛出兴。第一名须弥幢寂静妙眼。其本夜神。复以方便引至佛所。因得众多法门。意明修菩萨行运悲处世经劫之久也。
次喜目亲事佛者。善财问喜目住劫久近供佛多少。因以颂答。有十一段。初各十佛配十地升进。后唯一佛配十一地。示以一摄多也。
次普救事佛。义见科注。初段十二佛。乃经文长行总叙普救因行。次十一段。即偈文广颂历劫亲事也。
次寂海事佛者。经举寂海昔於此十佛所各获一三昧门。命终后生娑婆。先见鸠罗孙陀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后。见毗卢遮那佛。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先於十佛各获三昧。即一地具十地之行也。后见四佛。即自十地入十一地也。余位已在前十位门。故略之。
次守护事佛者。善财问证此解脱久如。守护言。往古有尘数如来出现。其最初佛。名法海雷音光明王。我时为轮王女。作比丘尼。於此佛所。发菩提心守护佛法。复有离垢法光明等百佛次第出兴。我皆亲近供养修行其法。所陈为王女为尼。亦表依智修世出世慈悲之行。初举一佛后举百佛。亦自一地圆融十地也。
次开敷因地者。善财问开敷本所发心。开敷举往古有佛出兴名普照法界智。其国有王名圆满盖。劫有灾难。王起大悲。出一切物作大施会。开敷尔时为长者女。睹王惠施获大善利。作是愿言。今此大王。为无量无明众生作所依处。愿我未来亦复如是。初举普智佛。次圆满王等事。表依普光智体圆具智悲利行。余如科注。诸位表法之众。广略不同。盖自一法或翕或张。使人贯习纵摄无滞也。
次大愿因地。科云初号位明本因等者。善财问发心久近。大愿答往古善光劫。有万佛出兴。最初号法轮音灯王。时王名胜光。国多十恶。遂设重刑。王有太子名善伏。愍诸楚毒。求王赦宥。以身代罪。曰我若不救此众生者。云何能救三界牢狱。时五百大臣。恐坏国法请诛太子。王后哀切。请听太子半月行施。恣意修福然后当罪。即开施会。大众咸集。时法轮音佛。知诸众生调伏时至。来为说法。时众获益苦灭障除。其太子即时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此明本因也。尔时太子即大愿是。五百大臣欲害太子者。提婆达多五百人是。是诸人等。蒙佛教化当来成佛。五百次第出兴。初名大悲。二名饶益。三名师子。四名救护。乃至最后名曰医王。所赦罪人即拘留孙等贤劫千佛。及百万僧祇诸大菩萨。於无量精进佛所发菩提心。今於十方。行菩萨道教化众生者是。此明本行也。又云。我时救罪人已。於法轮音佛所出家。成就众多法门。后身次第值法空等十八佛。皆亲近供养。此明升进也。初举善光劫万佛出兴者。表无功智体以一应万也。最初佛号法轮音虚空灯王。表正智利生之德用也。王名胜光表行慈之智。子名善伏表慈智之行。国多十恶表对治之境。遂设重刑而太子请救。表善恶相形乃发慈心也。时诸大臣及所救罪人皆成佛道。表智悲所化成就之人也。救罪人已诣佛出家。表行终无染。后身值佛。表八地功终升进之果也。夫依本智以一应万。法轮广运。法灯广照。以智行慈。以慈伏恶。而成就一切众生。行终无染。则九地十地之果可坐而进矣。
次妙德因地者。往古有佛出兴。名自在功德幢。宝焰眼王夫人喜光为其母。妙德彼时为其乳母。其佛诞生。诸天洗沐授与乳母。乳母敬受即得菩萨普眼三昧。普见十方诸佛。又得菩萨於一切处示现受生解脱。此其本因也。此神居岚毗尼园。乃佛降生之处。善财见之。问云。云何修菩萨行生如来家。妙德为说菩萨十种受生藏。一愿常供佛受生藏。二愿发菩提心受生藏。乃至第十入如来地受生藏。若菩萨成就此法。则生如来家。又云。我昔发愿。愿入毗卢无量受生海。以是愿力生此园中。专念菩萨何时下生。经於百年世尊果降。意明以诸胜缘纳於藏识。作佛种圣胎。名菩萨受生。至功圆行满佛果现前。名菩萨降生。言经百年世尊果降者。表自九地进圆十地则佛果现前。然必先藉胜缘为种。然后可致佛果。故於此说菩萨受生。而於十一地。说摩耶诞佛也。
次瞿波因地。初二位表慈悲覆育者。善财寻瞿波。至普现法界光明讲堂。有主宫殿神号无忧德。与一万众来迎善财。主宫殿神与众一万。表慈悲覆育为万行之体。来迎善财。表十地悲满行位相契而同会普光妙境也。次二位叙本因者。宝华佛昔为国王。释迦为其太子。瞿波尔时为太子妃。始与太子同见胜日如来。大兴供养。闻佛说法。即於一切法中得三昧海。而归白父王。王闻欢喜。亦往诣佛。闻法获益。遂求出家。即得成就一切法门。后证宝华佛果。於十地满叙此因者。妃表随缘大悲。太子表同悲之智胜日表根本智果。宝华表后得智果。始因太妃以及太子。遂致父王得见胜日而证宝华。明此地之行以随缘大悲与智冥运而发起后得以契根本通为一道。五位万行。冥极於此无二无别也。瞿波又云。我昔供养胜日。彼佛灭后。其世界中六十亿那由他佛出兴。我皆与王承事供养。其第一佛名清净身。至最后佛名广大解。计五十佛。是通收五位也。言六十亿佛而举五十名者。表十地满心通该十信以成六位而不出五位之果。从最初胜日身。至最后广大解。表五位相果始自根本普光智起而终於普贤大解脱门。本末相即初后一念。同入因陀罗网无尽法门。是为十地终极之位也。
上释超三贤入十圣位竟。
次释自十圣登等妙。
初等觉位。
第五十一地知识。赞云悲终智现法界体圆者。论科此为悲终起智成佛门。以十地已前犹依本智长养大悲。此十一地长养功终纯是大悲。为法界体与智圆现。故此初位以佛母摩耶表法。示纯悲之体圆现智佛随应利生也。
二天主光。乃正念王女。表十一地无念智中无染慈悲无为照用。
三徧友童子。乃众艺童子之师。表徧周十方为世师范。
四众艺童子。能助明徧友法门。表以德艺附赞成化。
五贤胜优婆夷。世间正邪吉凶医方众术一切通达。表安物养生。无法不了。无行不行。无生不济。实广大之慈悲。故号贤胜。
六坚固解脱。表一切无着诸功德行。以广修功德而念自无着。名坚固解脱。
七妙月长者。表悲智圆满破世昏惑。
八无胜军长者。得无尽相解脱。明一切心境总如来相。幻生诸行。能胜一切无明生死邪见魔军。
九法聚落寂静婆罗门。表於法界聚落嚣喧万境示真寂法。
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智悲齐满处世幻住。自云。我等二人证得菩萨幻住解脱。明十一地终证妙觉智。照了心境廓绝纤尘。净法界中唯一真智。以随智用幻生一切。若佛境众生境。悉皆依智幻住。世间万法性本自离。不独有为如梦幻体。虽智果报生皆幻住也。故经云。我得幻住解脱。见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缘所生。一切众生皆幻住业力所起。乃至一切菩萨皆幻住行愿所成。如是照了。则凡圣一体。物我同源。法法圆融。尘尘不碍。十方瞩目无可当情。是中返观不容他物。皆幻住也。以幻住故。随智用故。无边剎海德用徧周。十方身土境相相入。非一非异无始无终。周法界而无去来。历尘劫而非顷久。以至备极华严一切德用圆融自在。非假他术。为得幻住法门故也。以是证得诸幻灭影象故。明见慈氏庄严楼阁佛境法门。而圆契果法矣。
次三位。皆善财因之得见摩耶。经云。尔时善财欲见摩耶。时宝眼主城神空中现身。教善财守护心城庄严心城。乃至莹彻心城富实心城。以积集一切善法。蠲除一切障难。便得见善知识究竟成佛。又有莲华德身众神。赞叹摩耶。即放无量光。令善财得净光明眼永离痴暗。乃至得普见眼。睹一切剎诸佛出兴。又有守护法堂神。於空告言。菩萨成就十法及十三昧。则得亲善知识。其十法。始於其心清净离诸谄诳。终於彻鉴诸法顺善知识。其三昧。始於法空清净轮。终於善知无有过失。皆表入十一地之方便也。夫能守护心城。使莹彻富实。又得净眼普见及心离谄诳行无过失。则菩萨之行足矣。故可入十一地也。
次从师子佛已下。乃至经举多佛。末云。如是乃至楼至如来。在贤劫中。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当成佛者。摩耶悉为其母。於此大千如是。於无量世界海亦复如是。盖摩耶表十一地。总会理智大悲三法为体。一切诸佛皆自三法而生故也。
后二位者。毗卢如来昔为大威德轮王。摩耶昔为慈德道场神。有离垢幢菩萨将成正觉。有恶魔至。其轮王化兵拥护。菩萨遂得成道。慈德喜敬彼王。而生子想。向佛发愿。愿此轮王在在处处乃至成佛。我常得为其母。以是因缘今为佛母也。
上释等觉位终。
次妙觉位。
第六圆契果法众。赞云迥超果位不间初因等者。十一地终。德生令善财见弥勒。表超等觉位证妙觉果。弥勒又令善财还见文殊。表至果同因本始不二。则虽迥超实无间异也。尔时善财复因文殊得见普贤。遂具足普贤诸愿行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合此三位。为一切诸佛圆极果法寂用常然之行。故科名圆契果法。而赞云寂用常然。此则二种常道中。忘修绝证佛果常道也。夫弥勒文殊普贤虽古佛圣号。人人莫不具足。於人求之。弥勒者何。自性根本智果也。文殊者何。自性普光智体也。普贤者何。自性差别智用也。三者本自一体会合。於众生如来藏中。随情转变化为异物。大圣愍焉。将以治其情复其变。故依根本智果普光智体。起差别智用设法治习。及乎习尽智明功终悲满。则三者本体无为无作脱然圆现。故於五十位后独立此三。示修华严者功终行满皆能於自性中证此三果不从他得。此则返本还源之正位。忘修绝证之极果。毗卢之垂教。善财之引发。皆欲人人造极於此。凡诸行人当务企及。庶不负先圣垂教引发之深慈也。
余有数位。非表法所急。恐杂教意。故不复立(此入法界品计二十一卷)。
五悔解
普贤行愿品云。若欲成就如来无尽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其中即五悔法也。经云。若修此法。则能成熟一切众生。随顺无上菩提。成满普贤行海。五法能悔除五障。故名五悔。谓悔吝生动。人谁无过。唯证不动智者可以无过也。然不动智体。为业尘积障。若欲证之。必须忏涤然后明现。故五法以忏悔为先。尘销觉净。则心佛相应。故次用劝请诸佛说法利生也。既依佛法当能随喜。所得福利当能回向。因回向善当发大愿。此则成熟众生成就菩提满普贤行功用毕备。不动智佛自此证矣。故普贤行愿特设此法。而礼诵功终必须遵修也。忏悔偈云。我观能照玻璃镜等者。随好光明品。诸天子问。云何悔除过恶。时有天鼓。以菩萨三昧力发声告言。诸业从颠倒生。无有住处。随有修习即受其报。譬如有玻璃镜名曰能照。无边影象悉现其中。而无去来迹。一切诸业。虽能出生善恶果报。无去来处。若如是知。是真忏悔。一切罪恶悉皆清净。意明本觉妙明物不能染。由倒心妄染之也。故倒心永灭则一切清净。劝请偈谓佛不远人。唯人以数取之惑。自背於佛。若能深求则无时不现也。余三偈。皆采经意前解可详。三归词。正净行品一百四十大愿之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