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五
从此大文第五。明得三律仪别。就中一明得处时同异。二明有情支因。三明得恶处中。此下第一明得处时同异。论云。此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从彼得一。亦得余二不。不尔云何。颂曰。
从一切二现 得欲界律仪
从根本恒时 得静虑无漏
释曰。上两句。明得别解脱戒。下两句。明得定道戒。从一切二现得欲界律仪者。一从一切。得欲律仪。二从二得欲界律仪。三从现得欲律仪。从一切者。谓根本业道。加行后起。此发罪处。名为一切。谓别解脱。离根本罪及加行后起罪故。于一切发恶处。得别解脱戒。二从二得者。二谓二类。一有情类。性罪遮罪。性谓杀生等。遮谓女人同宿等。二非情类。性罪遮罪。性谓盗外财。遮谓堀地等。今受善戒。能离性罪及与遮罪。故从二类发罪处。得别解脱戒。三从现得者。论云。谓从现世蕴处界得。非从去来。谓此律仪。有情处转。去来非是有情处故(解云。有情处者。一有情。二有情处。处有二种。一所依处。二所止处所以离邪淫。于守护有情边。发戒若离杀生。于有情所依处发戒。若不堀地。于有情所止处发戒也) 从根本恒时得静虑无漏者。一从根本得静虑无漏戒。二从恒时得静虑无漏戒。从根本者。谓从根本业道处。得定道律仪。此二律仪。于定位中。唯有根本。定前定后。无此戒故。故无加行后起位也。由定道戒唯根本故。故得戒时。唯于根本起恶处。得。别解脱戒。加行后起。皆容有故。故于三处。皆发得戒。论云。若得静虑无漏律仪。应知但从根本业道。尚不从彼加行后起。况从遮罪(已上论文) 第二从恒时得者(恒谓三世也)。谓从三世。发定道戒。由定道戒。与心俱转。谓戒俱心能缘三世。故心俱戒亦防三世。由上差别。应作四句论云 第一句者。谓从现世加行后起及诸遮罪(以现世故。得别解脱戒。加行等故。不得定道戒也) 第二句者。谓从去来根本业道(由根本故。得定道戒。由去来故。不得别解脱戒也) 第三句者谓从现世根本业道(以现世故。得别解脱戒。是根本故。得定道戒也) 第四句者。谓从去来加行后起(由去来故。无别解脱戒。加行等故。无定道戒也) 又论云。非于正得善律仪时。可定有现世恶业道等。是故应言从现处得。理实应言防护未来。定不应言防护过现(解云。此文是论主。弹前第三。第一句。谓正得善戒。岂有现世。恶业道等。等取第一句。中。加行后起及遮罪也。弹已正言。是故应言从现处得。此意者。第一第三句。应加处字。义即无妨。谓现在虽无业道等体。而有发业等处。故于业道等处。发戒义无妨也 若论发戒。有通三世。论其防罪理应未来。遮不起故。过去已灭。现在已生。不可防也)。
从此第二。明有情支因者。论云。诸有获得律仪不律仪。从一切有情支因。有异不。此定有异。异相云何。颂曰。
律从诸有情 支因说不定
不律从一切 有情支非因
释曰。律从诸有情者。从一切有情。发律仪故。以于一切有情住善意乐。方发律仪。异则不然。以恶意乐不全息故。支因说不定者。支谓七支。因谓受戒心 支不定者。有从一切支得谓苾刍戒 有从四支得。谓勤策等戒 因不定者。谓下中上心不俱起故 或有住戒非一切因。谓或下心。或中或上。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或有住戒由一切因。谓以下心受近事戒复起中心。受勤策戒。后起上心。受苾刍戒。具此三心。名一切因。论云。若人不作五种定限。方可受得别解脱戒。谓有情支处时缘定有情定者。念我唯于某类有情。当离杀等。言支定者。念我唯于某律仪支。能持不犯。言处定者。念我唯于其类方域。当离杀等。言时定者。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时。能离杀等。言缘定者。念我唯除斗战等缘。能离杀等。若作五种定限受者。不得律仪。但得律仪相似妙行。不律从一切有情支非因者。谓不律仪。从一切有情得。心拟遍杀诸有情故。从一切支得。谓不律仪。具一切支。身三口四。皆造恶故。非因者。非一切因。下品等心。不俱起故。问如屠羊等。不律仪人。于一生中。不与不取。于已妻妾。住知足心。哑不能言。无语四过。如何于彼具一切支。答彼遍损善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乐也)虽哑不言。以手指挥 而身表语所欲说义。故得具支。若不要期尽寿。及不具支。兼不遍有情者。但得处中恶。不名不律仪 依经部宗。随所期限。支具不具。于诸有情。遍与不遍。皆得不律仪。近事戒亦然。随受多少。皆得戒也。唯除八戒。以时促故。要须具支。及遍有情。方发戒也。不律仪者。谓诸屠羊.屠鸡.屠猪.捕鸟.捕鱼.猎兽.劫盗.魁脍.典狱.缚龙.煮狗.罝弶.恶王.典刑.罚人.听察.断罪等人。言缚龙者。谓以咒术。系缚龙蛇。戏乐求物。以自存活。煮狗者。西国恶旃陀罗人。呼为煮狗。或可煮狗以充所食。听察者。谓御史等。断罪者。谓大理等。
从此第三。明得恶处中。论云。已说从彼得不律仪。得不律仪及余无表。云何方便。未说当说(余无表者。谓处中也)。颂曰。
诸得不律仪 由作及誓受
得所余无表 由田受重行
释曰。上两句。得恶戒方便。下两句。得处中方便。得不律仪。由二种因。一者由作。二者由誓受。由作者。谓彼生在不律仪家。初作杀等。起加行时。便发恶戒。谓生屠家。少小见杀。起誓心轻。不发恶戒。要作杀等。得不律仪。二由誓者。谓生余家。为活命故。怀杀害心。便发誓言。我从今日。乃至命终。谓我当作如是事业养活自身。起誓心时。便发恶戒。谓生余家。少小已来。未曾见杀。誓心必重。故发恶戒。得所余无表者。余谓余处中无表也。由田受重行者。得处中因也。一者。由田。谓于如是诸福田。所施园林等。彼施无表。初施便生。二者。由受。谓自誓言。若未礼佛。不先食等。于其斋日。誓常施食。但起誓心。便发无表。三者。由作。谓起如是殷重作意。行善行恶。便发无表。由此三因。得余无表。
此下大文第四。明舍差别。就中一舍别解脱。二舍定道戒。三舍不律仪。四舍处中。五舍诸非色。此下第一。明舍别解脱。论云。如是已说得律仪等。舍律仪等。未说当说。且初云何。舍别解脱戒。颂曰。
舍别解调伏 由故舍命终
及二形俱生 断善根夜尽
有说由犯重 余说由法灭
迦湿弥罗说 犯二如负财
释曰。前四句。有宗。第五句。经部。第六句。法密宗。后两句。有宗通难。言调伏者。意显律仪。由此能令根调伏故。除近住戒。所余律仪。由四缘舍。一由故舍者。须具三缘。一由意乐厌戒心故。二对有解人相领解故。三发有表业谓陈舍辞违受表故。三缘有阙。舍戒不成 非唯起心。谓在梦中。舍不成故 非唯起表。痴狂心等。不成舍故。非唯此二。对傍生等。舍不成故。故具此三。方成故舍。二由命终者。戒依身得。所依舍时。戒随舍故 三由二形俱生者。谓男女根生。由所依变。心随变故。又二形人。非戒依故。四由断善根者。戒依心发。善心既断。戒亦随舍。五由夜尽者。戒期限过故。舍近住戒由上五缘。所余律仪。唯由四缘。舍谓除夜尽。总论别解脱。由五缘舍有说由犯重者。经部师。云于四重禁。若随犯一。亦舍勤策及苾刍戒。余说由法灭者。法密部宗。正法灭时。舍别解脱。戒以法灭时一切学处结界羯磨皆止息故。犯二如负财者。萨婆多宗。释犯重不舍戒也。所以然者。非犯一边一切律仪应遍舍故。如犯僧残等。亦不舍戒也。然有二名。谓持犯戒。如有财者。负他债时名为富人及负债者。犯戒亦尔。若于所犯发露悔除。名具尸罗。不名犯戒。如还债者但名富人。今略叙两宗。经部宗所以言犯重舍戒者。以世尊言若犯重者非释迦子。害沙门性。破苾刍体。坏灭堕落立他胜名(波罗陀夷。此云他胜。恶法名他。他来胜己也)。世尊既言非释迦子等。明知舍戒也。有宗通云。此经中言非苾刍者。谓非胜义苾刍。胜义苾刍是诸圣人。由犯重故。不成圣果故。言非苾刍。又经部引律明四苾刍。一名相似苾刍(谓俗人假名苾刍也)。二自称苾刍(谓犯重自称苾刍也)。三乞丐苾刍(谓出家人。以乞自活)。四破惑苾刍(谓圣人也)。律文既说犯重。非是苾刍。名自称苾刍。故知舍戒也。又有宗引经。证不舍戒。如世尊说。纯陀当知。沙门有四。更无第五。所言四者。一胜道沙门(谓佛独觉。自然觉故)。二示道沙门(谓舍利弗。说法示道故也)。三命道沙门(阿难以戒定慧。为命故也)。四污道沙门(犯重比丘也。律云摩诃罗。谓老比丘喜盗他物也)。此经既说犯重。名污道。仍号沙门。明知有戒 经部通云。相似沙门。名为沙门。非有戒体名沙门也。详论主意。经部为正。故论主调有宗言。若如是人。犹有苾刍性。应自归敬礼如是类苾刍。前法密宗论主破云。正法灭时。虽无一切结界羯磨及毗奈耶。未得律仪。无新得理。而先得者。亦无舍义。
从此第二。明舍定道戒。论云。静虑无漏。二律仪等。云何当舍。颂曰。
舍定生善法 由易地退等
舍圣由得果 练根及退失
释曰。舍定生善法者。标也。由易地退等者。明二缘舍。一易地舍。谓从下地。生上地时。舍下地法也。或上地没。生下地时。舍上地法也。二由得退。谓获胜定。还退失时。颂言等者。等取舍众同分。亦舍少分殊胜善根。少分殊胜善根者。唯暖等四。名殊胜善。若异生舍。命终时舍 或生当地。或生上地。皆舍暖等。既当地舍。故非易地。以易地舍唯上下故。明舍定戒。由上三缘。如色界定由易地退舍。舍无色定亦如此也。唯无律仪。与色界异。舍圣由得果练根及退失者。明三缘舍圣也。一由得果。若得后果。舍前果道。及向道故。二由练根。谓转根时舍钝根道故。三由退失。退失果道胜果道故。向道名胜果道。趣胜果故。此文总明舍无漏法。戒随法故。故舍无漏戒。亦同上三缘。
从此第三。舍不律仪。论云。如是已说舍诸律仪。不律仪。云何舍。颂曰。
舍恶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
释曰。舍不律仪。有三种缘。一者由死舍所依故。二由得戒。谓得别解脱戒。或得静虑律仪。恶戒便舍。三由二形生。所依变故。论云。住恶戒者。虽或有时起不作思。舍刀剑等。若不受得诸善律仪。诸不律仪。无容弃舍。譬如虽避发病因缘。不服良药。病终难愈。
从此第四。舍处中无表。论云。处中无表。舍复云何。颂曰。
舍中由受势 作事寿根断
释曰。处中无表。舍由六缘。上句由字下句断字。六度言之。一由受断。谓舍所受。作是念言。我从今时。弃先所受。二由势断。谓由净信烦恼势力。所引无表。彼二限势。若断坏时。无表便舍。三由作业断。谓如所受后更不作。如先礼佛今不作也。四由事物断坏故。舍谓以所施寺舍敷具。制多园林。及所施为。罝网等事坏。无表便舍。五由寿命断。命断坏时。无表便舍。六由根断。根谓善根。本因善根。发处中无表。今起加行。断善根时。便舍善根所引无表。颂文根字。理应通不善根。谓起加行。断不善根。便舍不善根所引处中无表。论文唯言断善根者。影取不善根也(言加行者。处中劣故。但加行时。舍也)。
从此第五。舍非色善染。论云。欲非色善。及余一切非色染法。舍复云何。颂曰。
舍欲非色善 由根断上生
由对治道生 舍诸非色染
释曰。舍欲非色善者。此有二缘。谓心等善。名非色善。一由根断。谓断善根。二由上生。谓生上界。舍诸非色染者。诸谓三界。三界非色染者。心等法也。由一缘舍。谓由对治道生。若此品类。对治道生。当舍此中所有烦恼及彼助伴(助伴者。相应俱有能得也)。
从此大文第五。约处成善恶。论云。善恶律仪。何有情有。颂曰。
恶戒人除北 二黄门二形
律仪亦在天 唯人具三种
生欲天色界 有静虑律仪
无漏并无色 除中定无想
释曰。恶戒人除北二黄门二形者。明恶戒处。于人趣中。唯三洲有。除北俱卢。彼无极重无惭愧故。故无恶戒。于三洲中。除黄门等。亦无恶戒。扇搋半择。名二黄门。律仪亦在天者。人天两趣。容有律仪。于人趣中。除北俱卢。彼无受戒。无别解脱戒 不入定故。无定道戒 二形等人。亦无善戒。于一身中。起男女欲俱增上故。又无志操。于正思择。无堪能故。无有极重惭愧心故。扇搋等身。如卤咸田。不生嘉苗恶草。故无善戒恶戒也。唯人具三种者。谓具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别解脱戒。天趣无也。生欲天色界有静虑律仪者。此二界中。俱能入定。有静虑戒。于无想天。唯得成就。无色界无。谓无色故。无漏并无色者。谓无漏戒。欲色界有。并在无色。于无色界。虽不现行。而得成就。圣人生在无色界中。成就色界过去未来无漏律仪。法前后得。得不失故。除中定无想者。谓于色界。中定梵王。及无想天。唯是异生。无无漏戒故。须除也。余十六天。有圣人故。皆容得有无漏律仪。
从此大文第二。释经诸业。就中有十一。一明三性业。二明福等三业。三明三受业。四明三时业。五明身心受。六明曲秽浊。七明黑黑等。八明三牟尼等。九明三恶行等。十明十业道。十一明三邪行。
从此第一。明三性业。论云。且经中说。业有三种。善恶无记。其相云何。颂曰。
安不安非业 名善恶无记
释曰。谓安稳业。说名为善。得可爱果。济众苦故 不安稳业。名为非善。招非爱果。损有情故 言非业者。非前二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从此第二。明福等三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颂曰。
福非福不动 欲善业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动
约自地处所 业果无动故
释曰。初句标。次下释。福非福。不动者。标也。欲善业名福者。招可爱果。益有情故 不善名非福者。招非爱果。损有情故 上界善不动者。上二界善。名不动业。问岂不世尊说下三定。皆名有动。答初禅有寻伺动。二禅有喜受动。三禅有乐受动。故立动名。不动经中。据能感得不动异熟。说名不动。问如何有动。定招无动异熟。为答此问。故颂言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故。虽下三定有灾患动。约处言之。业果不动。如初定业招初禅果。初禅处定。无容转令二地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然欲界中。有天等业。由别缘力。转人等中受。故非不动。
从此第三。明三受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顺乐受等。其相云何。颂曰。
顺乐苦非二 善至三顺乐
诸不善顺苦 上善顺非二
余说下亦有 由中招异熟
又许此三业 非前后熟故
顺受总有五 谓自性相应
及所缘异熟 现前差别故
释曰。初一颂正明三受。次一颂引证。后一颂明顺受。顺乐苦非二者。标也。一顺乐受业。二顺苦受业。三顺不苦不乐受业等。即非二也。善至三顺乐者。释顺乐受。始从欲界。至第三禅。所有善业。名顺乐受。诸不善顺苦者。释顺苦受。欲界不善业。名顺苦受业。上善顺非二者。释不苦不乐受。第三禅上。从第四禅。乃至有顶。所有善业。名为上善。名顺不苦不乐受业。论云。非此诸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资粮。受及资粮。此中名受(解云。此相应俱有名资粮也)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者。有余师说。第三禅下。亦有第三顺非二业。中谓中间禅也。由中定业。招中异熟故。明知下地。有不苦不乐受业。谓生中间。唯有舍受。故彼业感顺非二果。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者。引证意明下地有舍异熟。此是发智本论说也。彼云。颇有三业非前非后受异熟耶(解云。同一时受。言非前非后也)彼论答曰。有谓顺乐受业色。顺苦受业。心心所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乃至广说(解云。顺乐色者。于人天中。眼等五根。色香昧触。顺苦心心所者。谓感人天苦受及相应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者。于人天中。命根众同分。得四相此是第一节文 于广说中。更有一节文。俱舍略引。但言乃至广说。第二节文。顺乐受业。心不相应行。能感人天命根等四。顺苦受业色者。谓感人天中。色香味触顺不苦不乐受业。心心所法。此业能感不苦不乐受。及相应异熟也)。今引彼文。意取第二节文为证以说不苦不乐受。业感不苦不乐受异熟。明知欲界。有舍异熟。以本论说三业俱时受异熟果。由此证知。下地亦有顺非二业。非离欲界有此三业俱时熟故。上界无苦故。三业之言唯说欲界 问岂不业是善恶。受果无记。此业与乐。体性既殊。如何说为顺乐受等。答业能为因。利益乐受。故约利益。说名顺受。或复此业。是乐所受。谓乐是业。异熟果故。果领于因。此即所受顺能受也。或复彼乐。是业所受。由此能受乐异熟故。因受于果。此即能受。顺所受也。顺受总有五者。标也。总说顺受。略有五种。谓自性相应者。已下别释也一自性顺受三受为体自性是受故。自性不违。名为顺受。二相应顺受。以触为体。谓触与受相应。名相应顺受。如契经说。顺乐受触。乃至广说。及所缘异熟者。第三所缘顺受。色等六境为体。谓所缘境。顺能缘受。名所缘顺受。四异熟顺受。谓感异熟业。顺异熟果。故名异熟顺受。如契经所说。顺现受业。乃至广说。现前差别故者。第五现前顺受。现谓现在。受正现行。即是受体。现前不违。名现前顺受。言差别者。上说五受。是差别也。此前所说。顺乐受等。于此五中是第四异熟顺受。由业能招受异熟故。虽业与受体性有殊。而得名为顺乐受等。
从此第四。明三时业。就中一明四业。二明差别。三明中有业。四明定业。五明现法果业。六明业即受果。此下第一。明四种业。论云如是三业。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颂曰。
此有定不定 定三顺现等
或说业有五 余师说四句
释曰。此有定不定者。标也。此前三业。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者。别释也 定有三业。一顺现法受。谓此生造。即此生受。二顺次生法受。谓此生造。第二生受。三顺后法受。谓此生造。第三生后。受 依经部说。顺现受业。其力最强。必受现生后。若顺生受业。其力稍劣。必受生后受。不受现受。顺后受业。其力最劣。不受现生。唯受后受。随初熟位名顺现等 并不定业。合成四种。言不定者。不定受故。谓不定受异熟故。或于三世。时不定故。立不定名。或说业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业。复有二种。谓于异熟。有定不定。开为二种。一异熟定时不定。谓果必受。于三世时。即不定也。二异熟与时俱不定谓果与时俱不定受也。但有果定时不定业。无有时定果不定者。但于时定。于果必定。以时离异熟无别性故。四业五业。开合为异其理无别 余师说四句者。谓余譬喻师说。业分八种。故为四句。彼许时定于果不定。于不定中。时复分三。兼前五业故。成八种 第一句者。于时分定异熟不定。谓顺现等三业。三世时定。于果不定。若现世受其果。即受现。若不受永更不受。于时必定。于果不定。顺现既然。生后亦尔。此分三种。一谓顺现定。果不定。二顺生定。果不定。三顺后定。果不定 第二句者。有业于异熟定。于时不定。谓不定业。定得异熟。此但为一。谓果定时不定 第三句者。有业于二俱定。谓顺现等。定得异熟。此有三种。一谓顺现时果俱定。二谓顺生时果俱定。三于顺后时果俱定 第四句者。有业于二。俱不定。谓时不定业。非定得异熟。此但为一。谓果不定。时不定。论云。彼说诸业。总成八种。谓顺现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种(解云。顺现等三定者。第三句是也。顺现等三不定者。第一句是也。第四不定中定者。第二句是也。不定中不定者。第四句是也)。
从此第二。明差别。论云。于此所说业差别中。其相云何。颂曰。
四善容俱作 引同分唯三
诸处造四种 地狱善除现
坚于离染地 异生不造生
圣不造生后 并欲有顶退
释曰。四善者。论主评取。说四业家于理为善。但于时中。说定不定。释经所说四业相故。容俱作者。今此四业容一时作。谓于一时。自行淫欲。遣使行杀。或盗或诳。业道齐成。或一感现。或一感生。或一感后。或一不定。一时造四 未必皆尔。故说容言 问几业能。引众同分耶。答颂言引同分唯三。于四业中。除顺现受。现身同分。先业引故。问何界何趣。能造几业。答颂言诸处造四种者。已下句共答此问也。总而言之。诸界诸趣。或善或恶。随其所应。容造四种。地狱善除现者。此下约别论也。于地狱中。四种善业。除顺现受。无爱果故。恶容造四。坚于杂染地异生不造生圣不造生后者。不退性名坚。此通异生及圣也。彼于离染地。若不退异生。不造生业。以不退性离此地染。于第二生必不生故。故无生业。容造余三。不退圣人。于离染地。不造生后。以不退性必无还生下诸地故。故无生后。容造余二。并欲有顶退者离欲圣人。及有顶圣。虽有退堕。而亦不造欲界有顶生后二业。同前不退圣故。颂致并言。夫从离欲有顶。退者必是退果。诸退果者。必不命终。还修得果故。于离染地。永更不生。故无生后业也。
从此第三。明中有造业。论云。住中有位。亦造业耶亦有云何。颂曰。
欲中有能造 二十二种业
皆顺现受摄 类同分一故
释曰。于欲界中。住中有位。容有能造二十二业。谓中有位。胎内五位。胎外五位。中有能造此十一位定不定业故。名二十二。皆顺现受摄类同分一故者。中有所造。十一种定业。皆顺现受摄。以中有身与生有十位。一类同分。无差别故。此一同分。同一业引。故类无别。由类无别故。此定业。皆顺现摄。又此中有。由与生有同业引故。故不说有顺中有受业。此即是彼顺生顺后。顺不定业所引生故。
从此第四。明定业相。论云。诸定受业。其相云何。颂曰。
由重惑净心 及是恒所造
于功德田起 害父母业定
释曰。诸定业相。略由四因。一由重惑及重净心。谓重烦恼。或重善心。所造业也。二及是恒所造。虽不重心造但恒所造也。三于功德田。起谓佛法僧。或得胜果者。谓预流无学。或得胜定者。谓慈定。灭定 于此田所虽无重惑及重净心。亦非常行。以田胜故。必定受业。第四于父母所随轻重心。行损害事。业果必定。此上四因。皆定业摄。
从此第五。明现法果业。颂曰。
由田意殊胜 及定招异熟
得永离地业 定招现法果
释曰。由田意殊胜者。一由田胜。二由意胜。由田胜者。闻有苾刍。在僧众中。作女人语。便变为女。由意胜者。闻有黄门。救脱于牛黄门事故。转为丈夫。此等传闻。其类非一。得永离地业定招现法果者。此显报定时不定业谓阿罗汉人。不还随在何地离此地染。名得永离地业。此永离地业圣未离染时。于此地中造善恶业。及离染位所修善业。此等诸业。于异熟定时不定者。此业必能招现法果。谓于此地。更不受生。故招现果。若于此地。有生后定业。彼必定无永离染义必于生后。受异熟果。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由永离染故。更不受异熟。
从此第六。明业即受。论云。何田起业。定即受耶。颂曰。
于佛上首僧 及灭定无诤
慈见修道出 损益业即受
释曰。于佛上首僧者。佛于僧中。最为上首。名上首僧。佛虽非声闻僧。而是圣僧摄也。及灭定无诤者。此下有五。一从灭定出。谓此定中。得心寂静。以无心故。极似涅槃故。初出此定。是胜上依身。二从无诤定出。谓此定中。止他烦恼。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熏身相续转慈见修道出者。三从慈定出。谓此定中。缘无量有情为境。增上安乐意乐随逐故。初出此定无量胜功德。熏身相续转。四从见道出。谓此见道。永断见惑故。初出定时。净身续起。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修惑得阿罗汉。故出此道时。净身相续起。此上五种。取初出定。名功德田。若行损益。其业即受。
从此第五。明二受。就中一明二受。二明心狂等。今即是初明二受。论云。颇有唯招心受异熟。或招身受非心受耶。亦有云何。颂曰。
诸善无寻业 许唯感心受
恶唯感身受 是感受业异
释曰。诸善无寻业者。谓从中定已上。乃至有顶善。此名无寻业。唯感心受。身受必与寻伺俱生。故无寻业。不感身受。恶唯感身受者。恶唯招苦。苦在五识。故招身受。心俱苦受。决定名忧。忧非异熟。故恶不感心受异熟。
从此第二。明心狂等。论云。有情心狂。何识因处。颂曰。
心狂唯意识 由业异熟生
及怖害违忧 除北洲在欲
释曰。心狂唯意识者。以五识身无分别故。必无心狂。是故心狂。唯在意识。由业异熟生者。已下明狂总有五因。一由业异熟。谓由彼用药物咒术。令他心狂。或令他饮药毒药酒。或现威严。怖禽兽等。或放火烧山。或造坑阱。陷损众生。或余事业令他失念。由此当来感别异熟。能令心狂。及怖害违忧者。第二由怖。非人惊怖遂致心狂。第三由害。谓恼非人。非人嗔故。伤害支节。能令心狂。第四由违。大种乖违。能令心狂。第五由忧。谓丧亲爱。愁忧发狂。如婆私吒等。除北洲在欲者。明处也。欲界五趣。皆容有狂。地狱恒狂。余趣容有。欲界圣中。佛无有狂。自余诸圣。大种乖违。容有心狂 无异熟生。由得圣故。亦无惊怖。超五畏故(不活畏。恶名畏。大众畏。死畏。恶趣畏也)。亦无伤害。非人敬故。亦无愁忧。证法性故。
从此第六。明曲秽浊。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谓曲秽浊。其相云何。颂曰。
说曲秽浊业 依谄嗔贪生
释曰。说者经说也。依谄生三业名曲。依嗔生三业名秽。依贪生三业名浊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