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普济方

药性总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论曰。流变在乎病。主治在乎物。制用在乎人。三者并明。然后可以举七方十剂之法也。

大 十剂 气者 中气 急昏 味有 气 精为本。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生 是 津 所以为全生之术。故五谷五畜五菜五果。苦甘酸咸辛。此为补养之要也。何则。谷入于口。

而聚于胃。胃为水谷之海。喜谷而恶药。药之所入。不若谷气。此又以之先达。故制病之法。必以谷气为先。是以圣人论真邪之气者。谓汗生于谷。不归于药石。辨死生之候者。谓安谷则生。失谷则死。是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以此知五味能养形也。虽攻毒邪。亦犹之用兵。

盖出于不得已也。是以圣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随五脏之病证。施药性之品味。然后及于奇偶大小缓急之制也。故偶者四方四制之法。四制者小大缓急也。经谓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

故大小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而又曰。奇方云君一臣二。君二臣三。偶方云君二臣四。君二臣六。所以立方者四制之法。奇偶四制何以明之。假令小承气调胃承气为奇之小方也。大承气抵当汤为奇之大方也。所为因其攻下而用之者如此。桂枝麻黄为偶之小方。葛根青龙为偶之大方。所为因其发而用之者如此。经所谓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身之表者为远。身之里者为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不以者不用也。故补上制以缓。补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故味浓者为阴。薄是阴之阳。为味不纯粹者也。故味所浓则泄之。味所薄则通气者也。王注曰。味浓则泄。薄则通气。气浓者为阳。薄者为阳之阴。故附子干姜味大热。为纯阳之药。为气浓者也。丁香木香味辛温。薄为阳之阴。气不纯粹者也。故气所浓则发热。气所薄则发泄。经曰。薄则发泄。浓则发热。王注曰。阴阳润下。故曰。味薄则发。发者阳气炎上。故气浓则发热。味薄为阴少故涌泄。气薄为阳少故汗出。是以论气味之薄浓。合奇偶之大小。故肾肝在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大剂而数少。取其迅急可以走下也。心肺位近。数少则其气急。不能发散于上。必小剂而数多。取其气丛易散可以补上也。王注曰。肺服九。心服七。脾服五。肝服三。肾服一。五脏乃生成之常数也。若奇之不效则偶之。是谓重方也。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各从其病也。王注曰。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气应合。复令寒热参合。使其终异。而使其润燥而散坚。刚强必折。柔脆自消矣。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张仲景曰。少阴病下痢而脉微者。与白通 必行热物冷服。下胃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治大逆。此加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可去 拒之寒也。经所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服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之谓也。若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

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王注曰。假如病在肾。而心药之气味。止于中道。须急过之。不得漫以肾药凌之。恐心肺益衰。与上下远近相悖。是以圣人治上不上下俱无犯。故经所谓诛罚无过。命曰大惑。此之谓也。有中外不标本。不令失次也。故从所来者为本。其所受者为标。是以内者内不言其治。外者治之不言其调。经所谓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也。若从内之外。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调其内。王注曰。皆谓先除其根底。后削其枝条也。是故病发有余故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痢清谷。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故里不足必先救之。清便自调。

桂枝汤以救表。是谓病发本而标之。先治本后治其标。此以寒为本也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此之谓也。虽本草曰。上药一百二十种十种为臣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使应地。若治病者。特谓此三品之说。末也。经所谓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其大小为制也。故主病者为之君。佐君者为非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王注曰。但能破积愈疼。解急脱死。则为后毒乃非。有毒为是。无毒为非。必量病轻重大小之治也。帝曰以明善恶之殊贯也。是以圣人有毒无毒。服自有约。故病有新合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王不尽。后再行之。毒之小大。如约而止。必无太过。是以上古圣衰其大半而止。故药之性味。本以药治疾。诚能处以中庸。以疾疑于致治哉。此之谓也。故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注曰。夫病生其类有四焉。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为积之类是也。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谓痈肿疮疡。痂疥疽肿痛痒之类是也。三者。不因气动而生病于内。为留饮 食。

喜怒。想慕忧结之类是也。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为瘴气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是也。如此四类者。有独治内而可愈。大小承气。陷胸。抵当汤。三化。神 。藏用之类是也。有兼治内而愈者。大小柴胡。通圣。洗心。凉膈。

黄连解毒之类是也。有独治外而愈者。万应膏。拔毒散。点外而愈者。拨云散。苦参散。千金内托散之类是也。有先治内后治外而愈者。 疹丹毒疮疡疹麸疮之类。悉因三焦相火。热甚于内。必先疏启其中。清凉苦寒之剂。荡涤脏腑。或以砭射敷扫涂抹于外者是也。有先治其外后治其内而愈者。伤之内。先以发散其外。发之不已。量其浅深峻泄之。有齐毒胎死。坚积。满胀之类是也。复有无毒而调引者。痰滞。气通经利其气之药之类是也。凡此之类。方法所施。或胜或复之。散者收之。高者抑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之。留者攻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温。养也)结者散之。燥者濡之。损者温之补也)逸者行之。劳者动之。惊者平之。(平。常也。常见常闻)上之吐之。下之泄之之。

炙之。浴之薄之。劫之。燔针劫刺其下。开之发之。适可为治。各安其气。必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是以圣人法无定体。体变布施。药不执方故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者。热之而寒。二者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而热者取之以阴。热而寒者取求其属也。王注曰。谓治之而病不衰退。反因热寒而以消阴翳 但益心之 呼。圣人明也如此。

也。方有七剂不蠲疾 不可以一二味治之 是也。小方之说有二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方者。为糖蜜甘草之类。

故也。有品味群众之缓方者。盖药味众多。各不能骋其性也。有无毒治病之缓方者。盖药性无毒、则攻自缓也。有气为补上治上之法也。急方有急风荡涤之用急方者 药有毒之急方者。如上直趋于下。而力不衰也也。有病近而宜用奇方说有二。有两味相配而四臣六。数合于阴也。

越婢一汤之类是也。

方相合而用也。反复之者。谓郁而不散为壅。必宣剂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散之。如姜橘之属。攻其里则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涌同。通者。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以行之。如水病痰癖防己之属。攻其滞则通者行也。甘遂滑石茯苓芫花大戟必补剂以扶之。如气形羸弱之类是也。本草曰。补可经所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故形不足疾。药石蠲疾。五谷五畜为能补养也。泻。有余为本草曰。泻可去闭。即葶苈大黄之属。经所谓浊所以葶苈大黄。味苦大寒。专能泻热去湿下气。

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故而能泻胃强也。轻者。实则气壅。欲其扬也。

本草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经所谓曰。阳实则发散。重者。怯则气浮。欲其镇镇之。本草曰。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故使其体重之物。则下涎而用之也。涩必涩剂以收之。本草曰。涩可去脱。

气着。欲其利也。如便难内闭。必滑剂以利之。本草曰。滑可去着。即冬葵榆皮之养窍。故润利也。燥者。湿气淫胜。肿满脾湿。必燥剂以除之。本草曰。燥可去湿。即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所谓湿甚于上。以苦吐之。以淡泄之。是荣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本草曰。湿可去枯。即紫石英之属。故痿弱者用之。王注曰。心热独盛。则火光上炎,肾之脉常不行。令火盛而上炎用事。故肾脉亦随火炎烁。而逆上行也。

阴气厥逆。火复内炎。阴上隔阳。下不守位。心气通脉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也。可下数百行而愈。故此七方十剂者。乃太古先师。设绳墨而取曲直。何叔世方士。出规矩以为方圆。王注曰。人之死者但曰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

是以物各有性。以谓物之性有尽也。制而用之。

使之无穷。夫惟性无穷。用无穷。故施于品剂。以佐使斯人。其功用亦不可一而具也。于是有因其性而为用者。有因其所胜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余而补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

有名异而实同者。故蛇之性窜而引药。蝉之性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 因 也。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也。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镇慌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熊肉振羸。兔肝明视。所谓因其气有余补不足也。鲤之治水。 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也。蜂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本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生于芎 。蓬 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也。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故触类而长之。

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愈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医学发明论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治。夫曰反治者。是明四经各经之病源。一经分手足。

四 法 如 不 夫圣人立通因通用之意。谓少阳春也。生化万物之始也。金石草木。羽毛鳞介。乃阴阳生化 之端 序则 以发 证多 可戒 阴经 在内 煎。

法也。

太阳标有阳之名。无阳之实。谓其将变阴也。其脉紧而数而内有真寒也。故仲景以姜附汤久久热煎。不温服而顿服之。

之久久热煎。重阳之热。泻纯阴之寒。是治其本也。不温服而治太阳标之假阳也。故为寒之气。外显热证。然大渴引所逐。而欲先绝其燥。欲坐井又况内伤饮食。其物有形。亦但脾胃有痞气。仲景治痞有五类。亦以大黄枳实阴寒之药以下泄之。举斯二者。是塞因塞用。又为寒因寒用。可以明知之矣 虽 正治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直折之也。又经云。为有阳明厥阴。不从乎中也。启玄子注 殆不 在卯 后 病 两阳合明。故曰阳明。在辰巳之间。是生化之用也。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在戌亥之间。是殒杀之用也。其厥阴心包。乃包络十二经之总也。经曰。中有阳明生杀之本。足阳明为水谷之海。又经云。万物生于土而终于土是也。标本俱阳。诸经中皆有之。故不能从标。亦不能从其本。且手阳明喜热而恶清。足阳明喜清而恶热。足厥阴为生化之源。宜温而恶清。而手厥阴心包不系五行。是坤元一正之土。虽主长生。阴静阳燥。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

若独阴不长。以此明之。是标本俱阴也。足厥阴肝亦标本俱阴。肝为五脏之一也。受胆之气乃能生长。标蒂茅甲于地中。其经乃阴之尽也。阳明纯阳。厥阴纯阴。此二者标本不相及也。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正治之法也。当临病斟酌。若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故曰从其中也。今明正治。假令手阳明有余。足阳明不足。当以热治寒。若足阳明有余。手阳明不足。当以寒治热。故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就正治言之。从中者。以从合宜酌中处用药也。手足厥阴二经。以此通而算之。是手足周身十二经反正之治法也。

济生拔粹云。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此大略言之。盖外感六经之邪。欲传入里。

三阴 有 。未深入胃中。以生姜橘皮治之。或以藿香丁香半夏枳壳之类投之必愈。此天分气分虚无处。一无所受。今乃窒在。仲景谓膈之上属上焦。于表或有形质之物。因而越之则可。若气壅则不可用破气药也。(辛泻气。越之者吐也。亦无下之理)若阴虚哕气逆上。窒塞呕哕不定之 病。此地道不通也。正当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之类。和血凉血润血。兼用甘药以补其气。微加大黄芒硝以通其闭。大便利。邪气去。则气逆呕哕自不见矣。复有胃中虚热。谷气久虚。发而为呕哕者。但得五谷之阴以和之。五谷皆属阴。或食或饮。白汤皆止呕哕则呕哕自止。且如小儿斑后。余热不退。痂不收敛。大便不行。是谓血燥。则当以阴药治血。因而补之。用清凉饮子。通利大便。而泻其热也。洁古云。凉风至而草木实。夫清凉饮子乃秋风彻热之剂。伤寒家邪入于里。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燥狂。不大便。是谓胃实。乃可攻之。夫胃气为湿热所伤。以承气汤泻其土实。元气乃得周流。承气之名于此见矣。今衰世人以苦寒泻火。故备陈之。除热泻火。非甘寒不可。以苦寒泻火。非徒无益。而反害之。故谆谆及此。至如孙真人言生姜呕家之圣药。谓上焦气壅表实而言之。非以泻气而言之也。若脾胃虚弱。谷气不行。荣卫下流。清气不上。胸中闭塞。惟益气推扬谷气而已。不宜泻也。若妄以泻气泻血下之。则转增闭塞疼痛。或变作结胸。复不缓下其膈。由此至危者多矣。针经说。呵欠哕唏。振塞噫嚏。 涕泪出。太息涎下。耳中鸣。自啮舌颊唇。视主病者补之。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凡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宜补而不宜泻。空窍者胃之清气能通也。胃既虚则谷不上行。是气路不利。经云。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津液不上。胸中气路不开。亦令人哕。勿作外实。以辛药生姜之类。泻其壅滞。盖肺气已虚。而反泻之。是重泻其气。必胸中如刀 之痛。与正结胸无异。亦声闻于外。用药之际。可不慎哉。

通。可以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大热之滞也。亦能泻大便。

与大 泻气 约缩 咽嗌 苓泽 肺中 极。

求治 无阴 利小 方寒 久 在 遂处以禀北方之寒水所化。大苦寒气味者。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洗之。以肉桂为之引用。所谓寒因热用者也。同为极细末。煎热水为丸。如梧桐子大。焙干。空腹。令以沸汤下二百丸。少时乘热药之。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痛。溺如暴泉涌出。卧具尽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故因记之。或曰。防己之性若何。曰。防己大苦寒。能泄血中之湿热。通血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险健小人幸灾乐祸。

遇风尘之警。则首为乱阶。然而见善亦喜。逢恶亦怒。如善用之。亦可以敌凶暴之人。保险固之地。此瞑眩之药。圣人有所存而不废耳。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为之烦乱。饮食为之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疰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其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复有不可用者数事。若遇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人引饮。是热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淡渗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用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三也。若下有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然后可审而用之耳。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夫人参之甘温。能补气之虚。羊肉之甘热。能补血之虚 也。

人之 乃生长万物也。地欲静。静则万物用者也。动之有时。春耕是也。若万化不安。亦如人之劳役形体。则则百脉争张。血脉沸腾。精气竭曷若救其未病。为拔本塞源之省语养气。庶几于道。何病之升。则四脏各得其所。以气论食。适其寒温。黄 之甘温。

脾胃之中经络之气。肺主诸气谓也。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无阳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黄之属是也。此二味皆大苦寒。葶苈气味俱浓。不减大黄。又性过于闭也。亦能泻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大黄之苦寒。能走而不守。泻中壅积有形之物闭塞者也。阳明病。胃家实是也。日晡潮热、大渴躁便。使通和汗出而愈矣。一则治血病泻大便。一则泻气闭利小便。若有疼痛。一概用牵牛大黄下之。乖戾甚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则疼痛去矣。如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谓如头痛。当以细所凝滞。即痛随利减也。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络之闭。以血通利则愈矣。若表上诸疼痛。便下之则不可。当详细而辨之也。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夫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谓之之谓也。宜以轻利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皮毛经络寒邪之实去矣。

象气之轻浮也。寒邪为实。轻可以去之。若大同而小异。盖麻黄微寒水之经。其经皆下行。本寒而又受外寒。汗出乃愈。当以发之。

燥火之经。身以前所受寒也。非正发汗之药。谓阳明禁发汗利小便其气和汗自出矣。麻黄专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葛根和解血分实。不能泻里实。若饮食劳倦杂病自汗表虚之证。认作有余。便虚。此盖不知表虚宜补。其亡阳其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自汗。阳明胃主自汗。

小便数。若以人参甘草之而出。清气上行。虽飧泄亦 其表。仲景所论内外不足自不可禁也。寒邪已出。重发故也。汗家不得重发汗。小一云亡阳。一云脱血。病根之宜禁。故兼及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