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有人患伤寒六七日,心烦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诊之,寸口尺中俱紧。予曰∶寒 下利 予 曰 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寒。又云∶诸紧为。又云∶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云∶假令已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假令下利以胃虚,故令脉紧。又云∶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则寒邪之气,入人经络所致,皆虚寒之脉也。其在阳经则浮而紧,在阴经 也 又云∶少阴 沉而紧也。
迟数为定,本孙吴,葬舍律吕而 皆 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
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
脉虽有阴阳,须看轻重,以分表里。
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
伤寒先要辨表里虚实,此四者为急。仲景浮为在表,沉为在里。然表症有虚有实。浮而有力者,表实也,故无汗不恶风。浮而无力者,表虚也,故自汗恶风。
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
里症亦有虚实。脉沉而有力者,里实也,故腹满大便不通。沉而无力者,里虚也,或泄利,或阴症之类。以上八句,辨表里虚实尽矣。
风则虚浮寒牢坚,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为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
仲景云∶风则虚浮,寒则牢坚,沉潜水 ,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
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卑, 卑相搏损名扬。荣卫既和名缓迟,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疾症,长沙之诀妙难量。
仲景云∶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 仲景 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萦萦来如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病患亡血更何疑。
仲景云∶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蛛丝细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血也。阳气衰。《千金》作阴气衰。
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循竿亦象之。
仲景云∶蔼蔼如车盖者,阳结也。累累如循竿者,阴结也。
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
此谓促结二脉也。仲景云∶脉来缓时一止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
仲景云∶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 顺也 作 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
仲景云∶脉病患不病曰行尸,以无主气,卒仆不知人。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人迎紧盛寒邪炽。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
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
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
脉浮而缓风伤卫,浮紧坚涩寒伤荣,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
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
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当审记。
孙用和云∶阴虚脉沉微而气弱者,不可汗。汗下吐三候脉有不可行者,切当审之。
阳加于阴有汗证,左手沉微却应未。
《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趺阳胃脉定死生。
《仲景论》言趺阳脉者,十有八九。
太溪肾脉为根蒂。
伤寒必诊太溪趺阳者,谓人以肾脉胃脉为主。仲景讥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
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浮大昼加病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
孙用和云∶脉及六至七至以上,浮大昼加病,沉细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气消,神气乱,必悬绝 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数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有喜。
仲景云∶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此脉已和,为必愈。
发热恶寒,近似伤寒者,有五种。脉浮而数,其人发热而恶寒者,伤寒之候也。脉浮而紧,呕吐 弦,